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③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1)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2)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3)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4)简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我就在这座屋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米考伯太太那些筹款的方法,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约定的时间,与米考伯先生见面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B.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一件家具也没有,但为了挡住邻居的耳目,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这表现了米考伯夫妇爱面子的特点。C.在朝街大门的正中挂出招揽青年女子寄宿的铜牌,同意丈夫招“我”做房客,米考伯太太的行为体现了贫贱夫妻间患难与共的真情。D.“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米考伯太太的这句话不仅形象说明了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困窘境况,也反映了他们下定决心赖债的心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在刻画米考伯夫妇形象过程中,多处运用极具夸张色彩的对比手法,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B.小说细致描写“满脸污垢的男人”上门讨债的全过程,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将主人公置于遭遇追债却无力偿债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生计的艰难。D.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3)米考伯太太不止一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4)“我”对米考伯夫妇抱着怎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德指美好的德行,“明”与《劝学》“而神明自得”的“明”字含义相同。B.庶人指普通的百姓,“庶”与《出师表》“庶竭驽钝”的“庶”字含义不同。C.恐惧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忧患指忧虑、担心,“患”与《孟子》“生于忧患”的“患”字含义不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注】①本词约为诗人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潭州刺史任上所作。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环境之幽雅,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B.颔联第二句诗人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突出表现了此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诗人看景知高下、闻声识浅深,描写中包含着自己经过人生历练对人间高下、世事浅深的体验。D.这首言怀之作,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之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极其相似。(2)本诗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阐说。(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相反,(a)。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势如水火,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①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以求永生的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②;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b)。儒、道两家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a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b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B.a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b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C.a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b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D.a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b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②,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苦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苦难中成长,从苦难中奋起。社会动荡、战乱连绵、自然灾害频仍的年代,中华民族依然凭借着勤劳智慧的品格,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近代以来,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中国人民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洪水、“非典”“新冠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困扰着我们,但是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团结一致,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中华民族苦难相随,凭借着优秀的民族品格,一定会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你所在学校准备举办一场以“苦难与辉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词,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市五雅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稻米传奇文慧谁是稻米的最早驯化者?对于这一问题曾一度众说纷纭。瑞士的植物学家阿方斯•德康多尔,最早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虽然他也曾提过,①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中国,水稻作为“五谷”之一很有可能已经被种植,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直到1917年,中国南方各地发现的稻种数量已经与印度不相上下,水稻原产于中国的发声就开始日益响亮起来。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7000年前人工栽培稻遗址备受瞩目。一方面,它推翻了中国稻米由印度传入的说法,证明中国才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另一方面,人们发现早期的中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农耕文明发源较早的同时,其南方也开始早早萌芽了自己的农业文化。2011年,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与纽约大学合作开展了一项水稻DNA基因研究。②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在这里,野生稻米被驯化为粳稻,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由此,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算是铁板钉钉,华夏祖先才是最早驯化野生稻的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为稻米种植带来勃勃生机。跟随北方移民一起南下的,还有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这些技术与南方的湿润气候与丰厚土壤一拍即合,大片蛮荒之地变成万顷良田。经过隋、唐、五代到宋朝的不断经营和开发,江南的稻米逐渐成为维系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稻米的栽种史是一部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史。从人口历史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数量从未超过6000万,与之对应的,是从商周时期到汉唐时期中国北粟南稻,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特别是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南宋人口也迅速突破亿的大关。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前者逐渐发展出了繁荣的稻米文明。到了清朝末年,南方经济超越北方,国内人口也达到了4亿多。在这些重大转变的背后,稻米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作为稻米的故乡以及最大的稻米产区,中国的稻作技术和稻米文化影响了世界。③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最终形成了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所说的“稻米之路”。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稻米之路不仅为许多民族带去了食粮,更影响了这些国家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稻米将中国和整个亚洲连接到一起,最终塑造出独特的“稻米文化圈”。(1)下列有关水稻种植起源认定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瑞士人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水稻栽培起源于印度。B.当在中国南方发现的稻种数量与印度不相上下时,中国水稻种植起源说呼声渐响。C.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人工栽培稻遗址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通过水稻DNA基因研究,科学家确认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是水稻种植的起源地。(2)下列对中国水稻种植历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南迁移民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与南方合适的气候、土壤相结合,推动了水稻种植。B.伴随着南方土地开发,粟居首位、稻居其次的格局发生改变,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C.越南占城稻与南方本地晚稻配合成双季稻,使稻米产量与宋朝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清朝末年,得益于水稻种植的推动,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3)请简要梳理稻米的传播之路。(4)简析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语言特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描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相关的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句子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读懂画线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因为恒河流域最早出现籼稻”因果关系错误,在文中第一段,“但因为在印度被发现的栽培品种更多,所以彼时流行将印度定为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可见这是当时流行的观点,无法得出是阿方斯•德康多尔提出的观点,选项强加因果。故选:A。(2)D.“稻米文明取代了粟米文明”既强加因果,又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而伴随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南迁带来的南方土地开发,稻的地位开始超越粟……随着历史进程中人口的迁徙和流动,以稻米为基础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粟作文明交相辉映”可见,并没有“取代粟米文明”。故选:D。(3)根据第一段“研究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地点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可得出,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中国的粳稻随后由商人和农民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之后变成籼稻,后又传回中国”可见,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根据倒数第二段“从11世纪起,源自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与本地的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增加了南方稻米的产量”和最后一段“大约3000年前开始,稻米从中国出发,向北传递到朝鲜,向南影响至越南,2000年前东传到了日本”“中国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随后陆续传播到西亚、欧洲等地”,梳理其时间脉络,应该是大约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4)句中写稻米“穿越崇山峻岭”“漂洋过海”“陆续传播到”,把中国稻米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个文化使者,主动给世界带来改变,作出贡献,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稻米传播之路带给世界的巨大贡献。答案:(1)A(2)D(3)大致在公元前8500年前,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随后传到印度,后来印度籼稻又传回中国;大约3000年前开始传到朝鲜,后影响越南,11世纪起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2000年前传到日本,随后陆续传到西亚、欧洲等地。(4)最后一段介绍中国稻米走出国门,连用“穿越”“漂洋过海”“传播”等几个动词,语言形象生动,给中国稻米以人的形象,让中国稻米如同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走向世界,形象地说明中国稻米为世界人民所做的贡献。(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我就在这座屋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米考伯先生的困难更增加了我精神的痛苦。我的处境这样孤苦伶仃,也就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每当我四处溜达时,老是想起米考伯太太那些筹款的方法,心里总压着米考伯先生的债务负担。我想,由于我们各自的处境,所以我跟这对夫妇之间就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虽然我们之间年龄差别大得可笑。(选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在约定的时间,与米考伯先生见面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B.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一件家具也没有,但为了挡住邻居的耳目,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这表现了米考伯夫妇爱面子的特点。C.在朝街大门的正中挂出招揽青年女子寄宿的铜牌,同意丈夫招“我”做房客,米考伯太太的行为体现了贫贱夫妻间患难与共的真情。D.“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米考伯太太的这句话不仅形象说明了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困窘境况,也反映了他们下定决心赖债的心理。(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在刻画米考伯夫妇形象过程中,多处运用极具夸张色彩的对比手法,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重性。B.小说细致描写“满脸污垢的男人”上门讨债的全过程,以点带面,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小说将主人公置于遭遇追债却无力偿债的矛盾冲突中,反映了当时英国底层社会小人物生计的艰难。D.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3)米考伯太太不止一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4)“我”对米考伯夫妇抱着怎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找出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态度的评价能力。首先通读全文,筛选相关情节,理解分析人物的态度,然后概括作答。【解答】(1)D.“形象说明了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困窘境况”分析错误,不是全无能力偿还债务,是想要赖债不还,文中写到卖掉银器吃炸鸡排的情节。故选D。(2)B.关于债权人讨债言行的描写,以点带面,写出更多债权人逼债的情形,但是这些描写没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一作用。故选B。(3)米考伯太太不止一次提及她的爸爸妈妈,“米考伯太太……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这样重复讲述过去的事情,可见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同时这些过去的生活成为她炫耀的资本,也体现出她的虚荣。(4)本题考查小说中“我”对小说人物米考伯夫妇态度的分析能力,筛选相关语句,再概括。第一段写“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可见“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心存敬意,详细介绍米考伯一路上对我详细介绍情况,对“我”照顾十分周到细致,行文中体现着感激之情;随后来到米考伯家,看到破烂的房子,贫寒的生活,“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深切同情;随着对米考伯夫妇生活的了解,他们寄希望于债主能宽限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渡过难关,对米考伯夫妇的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答案:(1)D(2)B(3)米考伯太太重复讲述过去的事情,①可见她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②过去的生活成为她炫耀的资本,也体现出她的虚荣。(4)①“我”对米考伯先生的文雅心存敬意,对“我”照顾十分周到细致,行文中体现着感激之情;②我”对米考伯夫妇贫穷、悲惨的生活状况深切同情;③对米考伯夫妇的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等表示委婉的批判、温和的讽刺。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3.(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节选自《礼记•大学》)(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明德指美好的德行,“明”与《劝学》“而神明自得”的“明”字含义相同。B.庶人指普通的百姓,“庶”与《出师表》“庶竭驽钝”的“庶”字含义不同。C.恐惧指惊慌害怕,“恐”与《水调歌头》“又恐琼楼玉宇”的“恐”字含义不同。D.忧患指忧虑、担心,“患”与《孟子》“生于忧患”的“患”字含义不同。(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C.上自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解答】(1)A.第一个“明”意为“光明正大”;第二个“明”意为“智慧”。“明”字含义不同。句意:高尚完美、光明正大的德性。/自然会心智澄明。B.第一个“庶”意为“众、多,平民、百姓”;第二个“庶”意为“希望”。“庶”字含义不同。句意: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C.第一个“恐”意为“害怕、畏惧”;第二个“恐”意为“表示揣测,恐怕”。“恐”字含义不同。句意:心里慌张不安、害怕。/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D.第一个“患”意为“忧虑”;第二个“患”意为“亡国的危险,也指未知的灾难”。“患”字含义不同。句意:忧虑。/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故选:A。(2)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以小人的丑态点明“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从反面强调君子一定要“慎独”。故选:D。(3)句意: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焉”做“心”的宾语,说明心思在的地方,其间不能断开,排除AB;“视”做“见(物体)”的谓语动词,并“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属并列结构的动宾短语,其间各自应该分开,排除D。故选:C。(4)①第一个“明”,彰显;第二个“明”,美德;“治”,治理。译文: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②“厚”,看重;“薄”,疏远;“未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有之”。译文: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而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答案:(1)A(2)D(3)C(4)①古代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②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而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参考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注】①本词约为诗人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潭州刺史任上所作。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以“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环境之幽雅,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B.颔联第二句诗人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突出表现了此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C.诗人看景知高下、闻声识浅深,描写中包含着自己经过人生历练对人间高下、世事浅深的体验。D.这首言怀之作,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之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极其相似。(2)本诗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阐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尾联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诗歌尾联,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通过推测溪水旁的白鸟应是农人的家禽”错误,“傍溪白鸟应家禽”指的是溪水边的白鸟和农人畜养的家禽相和啼鸣。故选:B。(3)“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从“官属不令拘礼数”可见,他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官员;从“时时”可见,他经常外出寻访美景,十分热爱自然风光;“缓步”二字足见诗人的闲适、自在情态。答案:(1)B(2)句意:不让自己的属官过分拘泥于礼教的尊卑,不时地带着他们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形象:热爱自然、平易近人、闲适自在的地方主官。(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5.(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3)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画面的句子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重点字:胜、史)(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重点字:毫)(3)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重点字:镜、暮)(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重点字:潮)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相反,(a)。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时甚至势如水火,但他们都是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①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以求永生的目标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②;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b)。儒、道两家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a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b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B.a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b更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的就是庄子C.a宇宙万物的中心是人b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D.a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b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第一处,由前文“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可知,括号前的陈述对象是“人”,因此括号处补写句子的主语也应是“人”,故排除A、C。第二处,由前文“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和后文“儒、道两家”可知,此处补写的句子应承接上文,从“道家”谈起,即以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开头,表示对此的强调,故排除B。故选:D。(2)第一空,由前文“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和后文“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可知,此处强调其他民族对神灵的崇拜,含有恭敬之意,故可填“顶礼膜拜”,形容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于贬义。第二空,由前文“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可知,此处强调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不停歇,故可填“席不暇暖”,形容极为忙碌,到处奔波。第三空,由前后文“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可知,此处强调儒、道四两家的思想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故可填“相辅相成”,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3)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赘余,“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以求永生的目标时”中“目标……的目标”语义重复,应删去“的目标”。二是语序不当,“生前‘立德、立功、立言’等的建树”语序不当,应将“生前”放在“的建树”之前。答案:(1)D(2)①顶礼膜拜②席不暇暖③相辅相成(3)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7.(9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