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持续改进指南TOC\o"1-2"\h\u7882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4299321.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4122841.2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规范 4251771.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与作用 43273第2章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准备 4174872.1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 4181512.1.1组织结构设计 468062.1.2职责划分 5185222.2资源配置与保障 5212592.2.1人力资源 529922.2.2物力资源 5229222.2.3财力资源 5171052.3风险识别与评估 681702.3.1风险识别 6188162.3.2风险评估 69991第3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6268263.1质量手册 663823.1.1编制目的 6232743.1.2内容要求 6178363.1.3编制方法 7152233.2程序文件 780143.2.1编制目的 7117343.2.2内容要求 7304743.2.3编制方法 751763.3操作规程 832593.3.1编制目的 8173413.3.2内容要求 8192063.3.3编制方法 8180283.4记录与表格 876553.4.1编制目的 85403.4.2内容要求 8323823.4.3编制方法 95000第4章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 9261844.1培训与宣传 9264024.1.1培训计划制定 9115684.1.2培训内容 995744.1.3培训方式 9125704.1.4宣传推广 9303804.2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 10232554.2.1试运行计划 107354.2.2试运行过程 10296034.2.3问题与改进 10295564.3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1060384.3.1制定质量目标 10129554.3.2质量目标分解 10134984.3.3质量目标跟踪与评估 10144694.4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10173064.4.1内部审核计划 10404.4.2内部审核实施 1034664.4.3不符合项整改 11181634.4.4内部审核总结 1113820第5章管理体系的效果评价 1159625.1质量管理体系评审 11101325.1.1目的与意义 11234965.1.2评审内容 11191725.1.3评审程序 11270265.2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 11235395.2.1目的与意义 1287695.2.2调查内容 1274125.2.3调查方法与程序 1246585.3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 12225005.3.1目的与意义 12220755.3.2调查内容 12281325.3.3调查方法与程序 12112805.4数据分析与应用 13272695.4.1数据收集与整理 13273685.4.2数据分析方法 136175.4.3数据应用 1319993第6章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 13245416.1质量改进的基本原理 1325026.2质量改进的工具与方法 14300446.3质量改进项目的策划与实施 1486646.4质量改进成果的巩固与推广 143357第7章持续改进机制建立 15322107.1持续改进的组织与文化 15179447.1.1组织结构优化 15185037.1.2文化建设 15292217.2持续改进的策略与途径 15243137.2.1改进策略制定 1597647.2.2改进途径 152297.3持续改进的监控与评估 1551947.3.1监控机制 1545597.3.2评估方法 15189627.4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16181847.4.1问题识别与整改 16302957.4.2改进措施实施与跟踪 16285477.4.3持续改进成果的巩固与推广 1616806第8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监督 16229018.1认证申请与审核准备 16209458.1.1认证申请 16107718.1.2审核准备 1669718.2认证审核过程 16246228.2.1初次审核 16300808.2.2审核报告 17165728.2.3审核结论与认证决定 17221158.3认证后的监督与复评 1793558.3.1监督审核 17279468.3.2复评 1763258.4认证标志的使用与管理 17270868.4.1认证标志的使用 1739808.4.2认证标志的管理 17221788.4.3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暂停、撤销与恢复 183612第9章跨部门协同与一体化管理 18246859.1跨部门协同机制 18251989.1.1建立跨部门协同组织架构 1820509.1.2制定跨部门协同工作流程 1844019.1.3跨部门协同沟通与协调 18209509.1.4跨部门协同评价与激励 18239329.2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18274449.2.1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 1891549.2.2制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 18148279.2.3建立一体化管理流程 19187289.3部门间沟通与协作 19129839.3.1建立部门间沟通机制 19191749.3.2开展部门间协作培训 19296229.3.3加强部门间协调工作 1954669.4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优化 19193599.4.1监控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 19186709.4.2持续改进一体化管理体系 19234489.4.3培养一体化管理人才 197769.4.4推广一体化管理经验 1912510第10章质量管理体系未来发展趋势 191320910.1智能化与信息化 192371510.2国际化与标准化 20307910.3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096310.4创新驱动与核心竞争力塑造 20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概述1.1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全体成员的参与,旨在不断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的管理方法。它涉及组织内外的所有环节,包括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方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顾客满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持续改进。1.2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措施,它遵循一系列国际和国内的标准与规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际标准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还有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用质量管理规范,如ISO/TS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等。1.3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与作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满足顾客需求;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内部损耗。质量管理体系的具体作用如下:(1)明确组织质量管理目标,为组织发展提供方向;(2)规范组织内部各项质量活动,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3)提高组织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4)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提升员工素质;(5)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组织运行效率;(6)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推动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第2章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准备2.1组织结构与职责划分在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准备阶段,首要任务是明确组织结构及职责划分。合理的组织架构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1.1组织结构设计根据企业规模、业务特点和战略目标,设计适宜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结构在垂直管理层次清晰,横向协调高效。组织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企业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2)企业规模及人员配置;(3)企业战略目标及市场环境;(4)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2.1.2职责划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岗位职责说明书。职责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对等,保证各部门、各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2)分工明确,避免职责交叉,降低管理效率;(3)灵活调整,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职责划分;(4)覆盖全面,保证所有质量管理活动都有明确的职责归属。2.2资源配置与保障为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企业需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保证质量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2.2.1人力资源(1)招聘选拔:选拔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的员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2)培训与发展: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3)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管理活动。2.2.2物力资源(1)设备设施:配置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设备设施,保证产品质量稳定;(2)物料采购:选择合格的供应商,保证采购的原材料、辅料及零部件符合质量要求;(3)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2.2.3财力资源合理预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的各项费用,保证资金投入的充足。2.3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与评估是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企业提前预防和应对潜在的质量问题。2.3.1风险识别通过收集、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识别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类风险。风险识别应包括以下内容:(1)产品质量风险:如设计缺陷、生产工艺不稳定等;(2)供应链风险:如供应商质量不稳定、物料短缺等;(3)法律法规及标准风险:如法规变更、标准提高等;(4)人力资源风险:如员工技能不足、质量意识不强等。2.3.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和潜在损失。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概率: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影响程度:评估风险对产品质量、企业声誉和经济效益的影响;(3)潜在损失:预测风险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及非经济损失;(4)风险排序:根据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和潜在损失,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为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做好充分准备,为后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第3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3.1质量手册3.1.1编制目的质量手册是组织描述其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旨在明确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政策、目标及其相互作用,为体系的实施与持续改进提供指导。3.1.2内容要求质量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2)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3)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4)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描述及相互关系;(5)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清单;(6)质量手册的批准、发布和修订程序。3.1.3编制方法质量手册的编制应遵循以下步骤:(1)确定质量手册的结构和内容;(2)收集相关资料和文件;(3)编写质量手册;(4)组织内部评审;(5)修订完善;(6)批准发布。3.2程序文件3.2.1编制目的程序文件是指导组织内部各项质量管理活动按照预定要求执行的文件,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3.2.2内容要求程序文件应包括以下内容:(1)程序文件名称;(2)适用范围;(3)职责和权限;(4)工作程序和方法;(5)相关记录和表格;(6)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和修订程序。3.2.3编制方法程序文件的编制应遵循以下步骤:(1)分析质量管理活动需求;(2)确定程序文件的结构和内容;(3)编写程序文件;(4)组织内部评审;(5)修订完善;(6)批准发布。3.3操作规程3.3.1编制目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工作环节的操作要求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的文件,以保证各项操作的一致性和正确性。3.3.2内容要求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内容:(1)操作规程名称;(2)适用范围;(3)操作步骤和方法;(4)操作要求;(5)安全注意事项;(6)操作规程的批准、发布和修订程序。3.3.3编制方法操作规程的编制应遵循以下步骤:(1)分析具体工作环节的需求;(2)确定操作规程的结构和内容;(3)编写操作规程;(4)组织内部评审;(5)修订完善;(6)批准发布。3.4记录与表格3.4.1编制目的记录与表格是用于记录质量管理活动过程的数据和信息,以便追溯和分析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3.4.2内容要求记录与表格应包括以下内容:(1)记录名称;(2)适用范围;(3)记录内容;(4)填写要求;(5)保存期限;(6)记录与表格的批准、发布和修订程序。3.4.3编制方法记录与表格的编制应遵循以下步骤:(1)分析质量管理活动所需记录的信息;(2)确定记录与表格的结构和内容;(3)设计记录与表格格式;(4)组织内部评审;(5)修订完善;(6)批准发布。第4章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4.1培训与宣传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与运行过程中,人员培训和宣传推广是保证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提升全员质量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4.1.1培训计划制定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全面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讲师等。4.1.2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涵盖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原则、方法以及具体操作流程,保证员工充分理解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知识。4.1.3培训方式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如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在岗培训、网络培训等,以提高培训效果。4.1.4宣传推广通过内部宣传栏、会议、网络等多种途径,宣传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提高全员的的质量意识。4.2质量管理体系试运行在正式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前,进行试运行阶段,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4.2.1试运行计划制定试运行计划,明确试运行的目标、时间表、责任人和预期成果。4.2.2试运行过程按照试运行计划,逐步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各环节的运行,保证各项质量活动顺利进行。4.2.3问题与改进在试运行过程中,及时发觉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4.3质量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应具有可衡量、可追溯、可实现的特点。4.3.1制定质量目标根据组织战略和客户需求,制定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质量目标。4.3.2质量目标分解将质量目标分解至各部门、各岗位,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保证质量目标的有效实施。4.3.3质量目标跟踪与评估建立质量目标跟踪与评估机制,定期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4.4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内部审核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觉潜在问题,促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4.4.1内部审核计划制定内部审核计划,明确审核范围、审核时间、审核人员等。4.4.2内部审核实施按照内部审核计划,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检查,保证各项质量活动符合规定要求。4.4.3不符合项整改对内部审核中发觉的不符合项,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4.4内部审核总结第5章管理体系的效果评价5.1质量管理体系评审5.1.1目的与意义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是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查和评价,以保证其持续适宜、充分和有效。通过评审,可以识别体系运行中的不足,为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5.1.2评审内容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应包括以下内容:(1)质量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职责和权限;(3)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现行性;(4)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运行效果;(5)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必要性;(6)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5.1.3评审程序(1)制定评审计划;(2)组建评审组;(3)收集评审资料;(4)实施评审;(5)编制评审报告;(6)审批评审报告;(7)实施改进措施。5.2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5.2.1目的与意义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服务需求和满意度,提高内部沟通与协作,促进组织内部质量的提升。5.2.2调查内容内部顾客满意度调查应关注以下方面:(1)内部服务流程;(2)内部服务质量;(3)内部沟通与协作;(4)内部培训与支持;(5)内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5.2.3调查方法与程序(1)制定调查计划;(2)设计调查问卷;(3)收集调查数据;(4)分析调查结果;(5)制定改进措施;(6)实施改进并跟踪效果。5.3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5.3.1目的与意义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是为了了解顾客对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识别顾客需求和期望,提升顾客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5.3.2调查内容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应关注以下方面:(1)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特性;(2)产品或服务的交付过程;(3)售后服务;(4)顾客关系管理;(5)顾客投诉处理。5.3.3调查方法与程序(1)制定调查计划;(2)选择调查对象;(3)设计调查问卷;(4)收集调查数据;(5)分析调查结果;(6)制定改进措施;(7)实施改进并跟踪效果。5.4数据分析与应用5.4.1数据收集与整理(1)收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2)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存储;(3)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4.2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2)趋势分析;(3)因果分析;(4)比较分析;(5)其他分析方法。5.4.3数据应用(1)为质量管理体系评审提供依据;(2)指导内部和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3)识别质量改进的机会;(4)优化质量管理过程;(5)支持管理决策。第6章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6.1质量改进的基本原理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持续优化过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组织整体绩效。质量改进的基本原理包括:识别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评价改进效果和巩固成果。本节将阐述这些原理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6.2质量改进的工具与方法质量改进涉及多种工具与方法,以下列举了一些常用的工具与方法:a)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检查表、散点图、直方图等,用于收集和分析过程数据;b)原因分析:采用鱼骨图、系统图等工具,找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c)改进措施制定:运用头脑风暴、名义小组技术等方法,提出和筛选改进方案;d)改进实施:采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逐步推进改进措施;e)成果评价:通过控制图、过程能力指数等工具,评估改进成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6.3质量改进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质量改进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改进目标:明确改进项目的目标,制定可量化的指标;b)成立项目团队: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团队成员,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c)制定改进计划:根据改进目标,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时间表和责任人;d)实施改进措施:按照计划,逐项推进改进措施,保证实施过程的有效性和可控性;e)交流与协调: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团队的沟通,保证资源和支持,及时解决问题。6.4质量改进成果的巩固与推广质量改进成果的巩固与推广是保证改进效果持续稳定的关键环节,以下措施:a)制定标准化文件:将改进成果纳入管理体系,形成标准化文件,保证改进措施的持续执行;b)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改进措施的认识和执行力,同时宣传改进成果,提升组织氛围;c)监控与评价:建立持续监控机制,定期评价改进成果的稳定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d)激励与奖励:对参与质量改进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e)持续优化:鼓励员工针对现有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出新的改进建议,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第7章持续改进机制建立7.1持续改进的组织与文化7.1.1组织结构优化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形成合力。设立专职或兼职的持续改进团队,明确职责与任务。7.1.2文化建设培育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持续改进。倡导创新思维,为员工提供改进的空间和机会。强化持续改进意识,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7.2持续改进的策略与途径7.2.1改进策略制定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明确改进方向和目标。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保证计划的实施与跟进。7.2.2改进途径采用PDCA(计划实施检查行动)循环,保证持续改进的有序进行。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如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等。鼓励员工提案制度,广泛收集改进建议。7.3持续改进的监控与评估7.3.1监控机制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实时监测改进效果。定期召开持续改进会议,汇报改进进展和问题。7.3.2评估方法开展内部审核,评估改进活动的符合性和有效性。通过顾客满意度调查、市场反馈等途径,了解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分析改进活动的投入产出比,评估经济效益。7.4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7.4.1问题识别与整改对监控和评估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分类、归档。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7.4.2改进措施实施与跟踪严格执行整改措施,保证改进措施落实到位。对改进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保证改进效果的持续性。7.4.3持续改进成果的巩固与推广对成功的改进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标准或规范。推广改进成果,实现知识共享,为其他项目或部门提供借鉴。第8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监督8.1认证申请与审核准备8.1.1认证申请组织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可向认可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申请时应提供以下资料:(1)组织简介及业务范围;(2)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政策、目标、程序、作业指导书等;(3)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证明材料;(4)其他认证机构要求提供的资料。8.1.2审核准备认证机构在接到申请后,应对申请资料进行评审,确定审核范围、审核准则和审核计划。组织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成立审核小组,确定审核组长和成员;(2)制定审核计划,并与组织沟通确认;(3)准备审核所需文件和资料;(4)组织内部审核培训,保证审核人员熟悉审核流程和标准。8.2认证审核过程8.2.1初次审核初次审核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1)第一阶段:审核组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审核,确认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2)第二阶段:审核组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情况进行现场审核,包括与员工面谈、查看现场操作等。8.2.2审核报告审核结束后,审核组应编写审核报告,内容包括:(1)审核发觉的问题及不符合项;(2)审核结论;(3)改进建议。8.2.3审核结论与认证决定认证机构根据审核报告,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作出认证决定。认证决定包括:(1)符合要求,颁发认证证书;(2)不符合要求,要求组织进行整改;(3)整改后再次审核。8.3认证后的监督与复评8.3.1监督审核认证机构应对获得认证的组织进行定期监督审核,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符合标准要求。监督审核周期一般为一年。8.3.2复评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前组织应申请复评。复评程序与初次审核类似,包括文件审核和现场审核。8.4认证标志的使用与管理8.4.1认证标志的使用获得认证的组织可以在宣传资料、产品包装、办公场所等地方使用认证标志,但需遵守认证机构的规定。8.4.2认证标志的管理认证机构应建立认证标志管理制度,对使用认证标志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如发觉违规使用,应责令整改,直至取消认证资格。8.4.3认证证书和标志的暂停、撤销与恢复认证机构可根据监督审核结果,对认证证书和标志进行以下处理:(1)暂停:组织在规定时间内整改;(2)撤销:组织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整改或存在严重不符合项;(3)恢复:组织完成整改,重新符合标准要求。第9章跨部门协同与一体化管理9.1跨部门协同机制跨部门协同是提高组织内部协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本节旨在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9.1.1建立跨部门协同组织架构明确跨部门协同的领导机构、工作小组及其职责,形成协同工作的组织保障。9.1.2制定跨部门协同工作流程梳理跨部门协同的关键环节,制定协同工作流程,保证各部门在协同过程中有序、高效地开展工作。9.1.3跨部门协同沟通与协调建立跨部门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畅通,及时解决协同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协同效率。9.1.4跨部门协同评价与激励设立跨部门协同评价指标,定期对协同效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激励措施,促进各部门积极参与协同工作。9.2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将组织内各项管理体系整合为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9.2.1确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框架结合组织实际情况,明确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9.2.2制定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梳理组织现有管理体系文件,整合形成一套适用于所有相关部门的一体化管理文件。9.2.3建立一体化管理流程优化现有管理流程,实现各部门管理活动的有效衔接,提高组织整体运行效率。9.3部门间沟通与协作部门间沟通与协作是实现跨部门协同和一体化管理的关键环节,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协作。9.3.1建立部门间沟通机制设立部门间沟通渠道,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