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开发质量保证流程手册TOC\o"1-2"\h\u27684第1章质量保证体系概述 4256581.1质量保证的定义与目标 4248391.1.1定义 48051.1.2目标 415402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 4143821.2.1质量政策 4326061.2.2质量手册 499291.2.3过程定义 4280341.2.4质量计划 516861.2.5质量控制 5181911.2.6持续改进 5102911.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 530821.3.1联系 5158521.3.2区别 530339第2章质量管理标准与规范 5283492.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5148532.1.1标准概述 5118952.1.2要素与原则 6142542.1.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6276662.2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650542.2.1模型概述 6285172.2.2成熟度等级 7166042.2.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7189162.3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图书馆 7303192.3.1概述 766812.3.2核心模块 7293582.3.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 88162第3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 8118723.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8204223.1.1概述 859833.1.2阶段划分 8178923.1.3需求分析 8205633.1.4设计 8156773.1.5编码 9100603.1.6测试 957373.1.7部署 9169283.1.8维护与升级 943553.2项目立项与规划 9140043.2.1立项申请 9136363.2.2立项评审 9139813.2.3项目规划 960553.3项目进度跟踪与监控 9288603.3.1进度跟踪 9119223.3.2监控机制 983843.3.3风险管理 9292663.3.4质量控制 10173343.3.5交付物管理 10495第4章需求分析与设计 10250964.1需求获取与分析 1070724.1.1需求获取 1088664.1.2需求分析 10281384.2设计原则与规范 11143604.2.1设计原则 11119504.2.2设计规范 11327574.3需求验证与设计评审 1140224.3.1需求验证 11116864.3.2设计评审 129333第5章编码与实现 12260105.1编码规范与命名规则 12110425.1.1编码规范 1247555.1.2命名规则 12315745.2代码审查与静态分析 13200235.2.1代码审查 13119785.2.2静态分析 13162195.3代码质量度量与优化 13319895.3.1代码质量度量 1391375.3.2代码优化 1318575第6章测试策略与计划 13101606.1测试类型与级别 1457076.1.1功能测试 1417786.1.2功能测试 1477506.1.3兼容性测试 14986.1.4安全性测试 14301996.1.5用户体验测试 15176426.2测试方法与技巧 15324296.2.1黑盒测试 15318746.2.2白盒测试 15258136.2.3灰盒测试 1573796.2.4自动化测试 1678436.3测试用例设计与评审 16260556.3.1测试用例设计 1632826.3.2测试用例评审 1615290第7章测试执行与管理 16139767.1测试环境搭建与配置 1751687.1.1环境需求分析 1787037.1.2环境搭建 1744117.1.3环境配置管理 1751867.2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 1722837.2.1自动化测试 1786767.2.2持续集成 17249727.3缺陷跟踪与管理 18298417.3.1缺陷报告 18124067.3.2缺陷跟踪 1874467.3.3缺陷管理 1814525第8章风险管理 18148228.1风险识别与评估 1841008.1.1风险识别 18161408.1.2风险评估 1990218.2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 19211208.2.1风险应对策略 19251228.2.2风险应对措施 1920948.3风险监控与沟通 20203858.3.1风险监控 20253988.3.2风险沟通 2026266第9章交付与验收 20282079.1软件交付物检查 20321619.1.1交付物清单确认 2026689.1.2交付物质量审查 20270329.1.3交付物版本管理 21221739.2验收测试与用户培训 21241639.2.1验收测试 21202889.2.2用户培训 21179319.3项目总结与经验教训 2181189.3.1项目总结 21189419.3.2经验教训 2243569.3.3成果分享 2226446第10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221113410.1质量保证流程评估 222821310.1.1评估目的 22280110.1.2评估方法 22359210.1.3评估指标 22846210.1.4评估周期 222317810.2改进措施与优化方案 221640910.2.1缺陷预防 222363310.2.2流程优化 222257510.2.3工具与方法改进 22344910.2.4培训与能力提升 222550210.3知识分享与团队建设 232792610.3.1知识分享机制 23899910.3.2技术交流与研讨 232636110.3.3团队建设 23438610.3.4人才培养与激励 23第1章质量保证体系概述1.1质量保证的定义与目标1.1.1定义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QA)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保证软件开发成果满足既定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的一套方法论和实践活动。1.1.2目标质量保证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保证软件产品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2)降低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提高开发效率;(3)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4)遵循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保证软件质量;(5)持续改进软件开发过程,提升组织竞争力。1.2质量管理体系框架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ManagementSystem,QMS)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它为软件开发组织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方法。质量管理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2.1质量政策质量政策是组织对质量管理的承诺,它明确了组织在质量方面的目标和方向。1.2.2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文件,它详细描述了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结构、职责、程序和资源等。1.2.3过程定义过程定义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进行明确、详细的描述,以保证开发活动按照预定的质量要求进行。1.2.4质量计划质量计划是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的,用于指导项目质量保证活动的实施。1.2.5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输出进行检查、验证和纠正等活动。1.2.6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优化软件开发过程,提高组织质量水平。1.3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3.1联系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都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保证软件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和用户需求。1.3.2区别(1)质量保证关注于软件开发过程的策划、实施和监控,以预防缺陷的产生;而质量控制关注于对软件产品的检查、验证和纠正,以发觉和消除已产生的缺陷。(2)质量保证是一种主动的管理活动,旨在提高开发过程的成熟度和稳定性;而质量控制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活动,旨在识别和修复已发生的质量问题。(3)质量保证涉及的范围更广,包括人员、过程、工具等各个方面;而质量控制主要关注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通过明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软件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第2章质量管理标准与规范2.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1.1标准概述ISO9001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旨在帮助组织保证提供满足顾客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改进。2.1.2要素与原则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包含以下要素:(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2)顾客需求的确定与满足;(3)资源管理;(4)过程控制;(5)测量、分析和改进。原则包括:(1)以顾客为中心;(2)领导作用;(3)人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化管理;(6)持续改进;(7)事实依据的决策;(8)供应商关系互利。2.1.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组织:(1)明确项目需求;(2)制定项目计划;(3)资源配置;(4)风险管理;(5)过程监控;(6)产品质量评估;(7)持续改进。2.2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2.2.1模型概述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一种过程级改进训练和评估程序,旨在提高组织的过程能力,从而提高项目、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2.2成熟度等级CMMI分为以下五个成熟度等级:(1)初始级;(2)可重复级;(3)定义级;(4)管理级;(5)优化级。2.2.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CMMI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包括:(1)需求管理;(2)项目规划与管理;(3)过程管理;(4)质量管理;(5)工程管理;(6)产品集成;(7)风险管理;(8)采购管理;(9)持续改进。2.3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图书馆2.3.1概述ITIL(InformationTechnologyInfrastructureLibrary)是一套IT服务管理(ITSM)的最佳实践,旨在帮助组织实现有效的IT运营和服务改进。2.3.2核心模块ITIL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核心模块:(1)服务策略;(2)服务设计;(3)服务过渡;(4)服务运营;(5)持续服务改进。2.3.3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ITIL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涉及:(1)服务策略制定;(2)需求分析与管理;(3)项目风险管理;(4)配置管理;(5)版本控制;(6)发布管理;(7)服务运营支持;(8)持续改进。第3章软件开发过程管理3.1软件开发生命周期3.1.1概述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是指从软件项目立项到软件退役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本节将详细介绍SDLC的各个阶段,以保证软件产品质量。3.1.2阶段划分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需求分析(2)设计(3)编码(4)测试(5)部署(6)维护与升级3.1.3需求分析在本阶段,项目团队需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明确软件功能、功能和约束条件,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3.1.4设计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设计团队将进行软件架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制定系统架构、模块划分、接口规范等。3.1.5编码开发人员根据设计文档进行代码编写,遵循编码规范和最佳实践,保证代码质量。3.1.6测试测试团队对软件进行系统测试、集成测试、单元测试等,保证软件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的功能、功能和稳定性要求。3.1.7部署将经过测试的软件部署到生产环境,保证软件正常运行。3.1.8维护与升级软件上线后,项目团队需对软件进行持续维护和升级,修复已知问题,优化功能,满足用户需求。3.2项目立项与规划3.2.1立项申请项目立项前,需进行可行性研究,明确项目目标、范围、预期收益、风险等,提交立项申请。3.2.2立项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立项申请进行评审,保证项目符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原则。3.2.3项目规划通过立项评审后,项目团队需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项目进度、资源需求、风险评估、预算等。3.3项目进度跟踪与监控3.3.1进度跟踪项目团队需定期跟踪项目进度,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3.3.2监控机制建立项目监控机制,包括项目会议、报告、变更管理等,保证项目在预定范围内顺利进行。3.3.3风险管理识别项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影响。3.3.4质量控制通过质量保证活动,保证项目输出符合质量要求,包括设计审查、代码审查、测试等。3.3.5交付物管理对项目过程中的交付物进行统一管理,保证交付物完整、准确、可追溯。第4章需求分析与设计4.1需求获取与分析4.1.1需求获取需求获取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环,本节主要阐述需求获取的方法、工具以及相关注意事项。(1)需求获取方法a.访谈:通过与客户、业务分析师、项目团队成员进行一对一或小组访谈,获取需求信息。b.调查问卷:设计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收集广泛的需求信息。c.工作坊:组织相关人员参与需求讨论,共同挖掘和梳理需求。d.用户故事:通过用户故事的形式,描述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需求。(2)需求获取工具a.文档工具:如MicrosoftWord、Excel等,用于记录和整理需求。b.原型工具:如Axure、Sketch等,用于快速构建需求原型。c.项目管理工具:如Jira、Trello等,用于跟踪和管理需求。(3)需求获取注意事项a.保证需求获取的全面性,不遗漏关键需求。b.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以满足项目进度和资源分配。c.需求获取过程中,要充分沟通,保证需求理解的准确性。4.1.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在获取需求的基础上,对需求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和评估的过程。(1)需求分析内容a.功能需求: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特性。b.非功能需求:描述软件系统的功能、安全性、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c.约束条件:描述对软件系统开发、部署和使用过程中的限制。(2)需求分析方法a.用例分析:通过用例图、用例描述等,分析系统功能需求。b.类与对象分析:分析系统中的类、属性、方法等,以确定系统结构。c.数据流分析:分析系统中数据的流向,揭示系统内部的数据处理过程。(3)需求分析输出物a.需求规格说明书:详细记录项目需求,包括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b.需求分析模型:如用例图、类图等,用于指导后续设计工作。4.2设计原则与规范4.2.1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是指导软件设计的基本准则,本节主要介绍以下设计原则:(1)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2)面向对象: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使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理解。(3)单一职责:每个模块或组件只负责一项功能,降低模块间的依赖关系。(4)开闭原则:软件实体(如类、模块)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5)最少知识原则:一个模块或组件应尽可能少地知道其他模块或组件的内部细节。4.2.2设计规范设计规范是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的一系列规定,以保证软件设计的质量。(1)命名规范:为类、方法、变量等命名时,遵循统一的命名规则。(2)代码规范:编写代码时,遵循统一的编码风格和规范。(3)设计模式:采用成熟的设计模式,解决软件设计中的常见问题。(4)文档规范:编写设计文档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方便后续维护。4.3需求验证与设计评审4.3.1需求验证需求验证是保证需求正确、完整、一致和可实施的过程。(1)需求验证方法a.审查会议:组织项目团队对需求进行集体审查。b.原型验证:通过构建需求原型,验证需求的可行性和准确性。c.数据验证:通过数据分析,验证需求的一致性和完整性。(2)需求验证输出物a.需求验证报告:记录需求验证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改进建议。b.更新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根据需求验证结果,对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更新。4.3.2设计评审设计评审是对软件设计进行全面检查的过程,以保证设计满足需求并遵循设计原则和规范。(1)设计评审方法a.审查会议:组织项目团队对设计进行集体审查。b.代码走查:对关键模块的代码进行走查,检查设计实现是否符合规范。c.设计原型验证:通过设计原型,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2)设计评审输出物a.设计评审报告:记录设计评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改进建议。b.更新的设计文档:根据设计评审结果,对设计文档进行更新。第5章编码与实现5.1编码规范与命名规则5.1.1编码规范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编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范:(1)遵循统一的编程语言标准,保证代码风格的一致性。(2)代码结构应清晰,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和维护。(3)模块划分合理,功能明确,避免过度耦合。(4)合理使用注释,提高代码的可读性,但不过度注释。(5)避免使用复杂的表达式和难以理解的逻辑。(6)遵循代码重构原则,及时消除代码中的坏味道。5.1.2命名规则(1)变量、函数、类、接口等命名应具有描述性,能够直观地表达其功能和作用。(2)遵循驼峰命名法,变量名、函数名采用小驼峰式(lowerCamelCase),类名、接口名采用大驼峰式(UpperCamelCase)。(3)常量名应全部大写,单词之间用下划线分隔。(4)避免使用缩写或含义不明的命名。(5)避免使用拼音或非英文命名。5.2代码审查与静态分析5.2.1代码审查(1)代码审查应贯穿整个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预审、审查和复审阶段。(2)审查团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能够发觉潜在的问题和风险。(3)审查过程中,重点关注代码的逻辑、功能、安全、可读性等方面。(4)审查发觉问题后,应及时与开发人员沟通,制定解决方案。5.2.2静态分析(1)采用静态分析工具,对代码进行自动化检查,提高审查效率。(2)定期进行静态分析,保证代码质量。(3)关注静态分析结果,对发觉的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和修复。5.3代码质量度量与优化5.3.1代码质量度量(1)采用合适的度量指标,如圈复杂度、代码重复率、代码行数等,评估代码质量。(2)对关键模块和重要功能进行重点度量,保证其质量符合要求。(3)定期进行代码质量度量,跟踪项目质量变化。5.3.2代码优化(1)针对度量结果,制定优化计划,提高代码质量。(2)优化代码结构,减少耦合,提高模块独立性。(3)消除代码中的冗余、重复和无效部分。(4)关注功能优化,提高程序运行效率。(5)遵循编码规范,持续改进代码质量。第6章测试策略与计划6.1测试类型与级别6.1.1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是验证软件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执行的过程。该测试主要关注以下方面:输入/输出验证;功能正确性;数据验证;用户界面测试;错误处理测试。6.1.2功能测试功能测试旨在评估软件系统在各种工作负载条件下的功能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测试类型: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并发测试;配置测试。6.1.3兼容性测试兼容性测试保证软件在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浏览器、网络环境下正常运行。包括以下方面:硬件兼容性测试;软件兼容性测试;网络兼容性测试;数据兼容性测试。6.1.4安全性测试安全性测试旨在发觉软件系统的潜在安全漏洞,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主要包括以下测试类型:静态代码分析;动态渗透测试;权限管理测试;加密测试;防护措施测试。6.1.5用户体验测试用户体验测试关注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易用性、可访问性、交互性等方面。包括以下测试内容:交互设计测试;视觉设计测试;信息架构测试;可用性测试。6.2测试方法与技巧6.2.1黑盒测试黑盒测试不关心软件内部逻辑,主要关注输入输出是否符合预期。测试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6.2.2白盒测试白盒测试关注软件内部逻辑结构,主要针对代码和程序结构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包括:逻辑覆盖;循环覆盖;路径覆盖;程序插桩。6.2.3灰盒测试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的特点,既关注内部逻辑,也关注输入输出。测试方法包括:代码审查;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摸索性测试。6.2.4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利用工具和脚本实现测试过程自动化。包括以下测试方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6.3测试用例设计与评审6.3.1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根据需求、设计文档和代码,编写具有可执行性的测试步骤和预期结果。测试用例应包括以下内容:测试用例编号;测试目的;测试前提;测试步骤;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测试状态。6.3.2测试用例评审测试用例评审是对测试用例的完整性、正确性、可执行性进行审查的过程。评审过程包括以下环节:需求分析;设计文档审查;代码审查;测试用例审查;评审反馈处理。第7章测试执行与管理7.1测试环境搭建与配置7.1.1环境需求分析在测试执行前,需对测试环境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各方面的配置要求,保证测试环境的稳定性和可复现性。7.1.2环境搭建根据环境需求分析,搭建符合项目需求的测试环境。包括以下步骤:(1)准备硬件设备,如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等;(2)安装和配置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3)部署被测系统,保证被测系统正常运行;(4)安装和配置测试工具,如测试管理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等。7.1.3环境配置管理对测试环境进行配置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记录环境配置信息,如操作系统版本、数据库版本、网络配置等;(2)保证环境配置的一致性,便于问题定位和复现;(3)定期检查环境配置,及时更新和修复问题;(4)对环境进行备份,以防不测。7.2自动化测试与持续集成7.2.1自动化测试根据项目需求,制定自动化测试策略,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合适的自动化测试工具;(2)制定自动化测试范围,如功能测试、功能测试等;(3)编写自动化测试用例,保证测试用例的全面性和有效性;(4)执行自动化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定位问题;(5)持续优化自动化测试用例,提高测试效率。7.2.2持续集成结合自动化测试,实施持续集成,提高软件质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搭建持续集成环境,如Jenkins、GitLabCI等;(2)配置持续集成流程,包括代码拉取、构建、测试、部署等环节;(3)设置自动化测试任务,保证每次集成都能执行自动化测试;(4)监控持续集成过程,及时处理集成失败问题;(5)优化持续集成流程,提高集成效率。7.3缺陷跟踪与管理7.3.1缺陷报告在测试过程中,发觉缺陷后需及时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缺陷标题,简要描述缺陷现象;(2)缺陷描述,详细说明缺陷发生的步骤、环境等;(3)缺陷严重程度,如致命、严重、一般、轻微等;(4)缺陷优先级,根据缺陷对系统的影响和修复成本进行评估;(5)缺陷归属,明确缺陷的责任人。7.3.2缺陷跟踪对报告的缺陷进行跟踪,保证缺陷得到及时解决。包括以下步骤:(1)缺陷确认,由开发人员确认缺陷是否存在;(2)缺陷修复,开发人员修复缺陷;(3)缺陷验证,测试人员验证缺陷修复情况;(4)缺陷状态管理,包括新建、确认、修复、验证、关闭等状态;(5)定期查看缺陷状态,监控缺陷修复进度。7.3.3缺陷管理对缺陷进行管理,包括以下方面:(1)缺陷分类,按照缺陷类型、模块、版本等进行分类;(2)缺陷统计,分析缺陷分布、趋势等,为项目改进提供依据;(3)缺陷分析,挖掘缺陷根本原因,制定预防措施;(4)缺陷库维护,积累缺陷经验,提高测试和开发效率。第8章风险管理8.1风险识别与评估8.1.1风险识别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本项目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识别:(1)借鉴历史项目经验,总结可能出现的风险;(2)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项目相关人员对潜在风险的认知;(3)分析项目需求、技术、进度、成本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识别潜在风险;(4)定期组织风险识别会议,保证项目团队对风险的认识保持一致。8.1.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风险的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本项目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风险评估:(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级;(2)建立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的评估标准,保证评估的一致性;(3)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4)邀请相关专家参与风险评估,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8.2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8.2.1风险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本项目将采取以下风险应对策略:(1)风险规避:通过调整项目计划、技术选型等,避免风险的发生;(2)风险减轻:采取相应措施,降低风险的概率或影响程度;(3)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保险公司、合作伙伴等;(4)风险接受:对无法避免或转移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保证项目顺利进行。8.2.2风险应对措施针对不同风险,本项目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技术风险:开展技术预研,提前识别和解决技术难题;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团队技术能力;(2)进度风险: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预留充足的缓冲时间;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监控,保证项目进度可控;(3)成本风险:合理预算,严格控制成本;开展成本效益分析,优化资源配置;(4)人员风险:建立完善的招聘、培训、激励机制,保证项目团队稳定;(5)外部风险:密切关注政策、市场、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8.3风险监控与沟通8.3.1风险监控为及时掌握项目风险状况,本项目将采取以下风险监控措施:(1)定期进行风险审查,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2)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新风险进行及时识别;(3)加强对关键风险指标的监控,保证项目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4)定期向项目干系人报告风险状况,提高风险管理的透明度。8.3.2风险沟通为提高项目团队的风险意识,本项目将采取以下风险沟通措施:(1)定期组织风险沟通会议,保证项目团队成员了解风险状况;(2)建立风险沟通渠道,鼓励团队成员主动报告潜在风险;(3)加强与项目干系人的沟通,保证风险信息共享;(4)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保证项目团队齐心协力应对风险。第9章交付与验收9.1软件交付物检查9.1.1交付物清单确认在软件交付阶段,项目组需按照项目计划及相关标准,对软件交付物进行详细的检查。确认交付物清单是否完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软件产品及其相关文档;项目管理文档;质量保证文档;用户手册及操作指南;验收测试报告;培训材料。9.1.2交付物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bim技术与应用的课程设计
- 小学棋牌类游戏课程设计
- 传统节日课程设计论文
- 腮腺炎病人护理常规
- 青岛农业大学《展示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农业大学《冷链物流》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科技大学《色彩设计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车订票管理信息系统
- 青岛黄海学院《快题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羊奶培训手册
- XX某管道工程通信线路光缆施工组织设计
- 《First aid》(课堂PPT)
- 《生命教育》教学大纲
- 初中义务教育英语新课标必背词汇表
- 2.3 肉质根的形成生理生理ppt课件
- 逻辑电平测试器的课程设计报告书
- 解析几何课件(吕林根+许子道第四版)
- 智能矿山设备项目融资计划书【模板范文】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第五版测试题库 (16)
- 世界地球日介绍PPT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