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1页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2页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3页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4页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史试卷及答案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关于《史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由司马光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C.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由范晔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答案:A解析:《史记》是由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余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选项A正确。2、下列关于北宋时期“庆历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范仲淹主持,旨在整顿政治、改革科举B.增加了科举考试难度,提高了士人水平C.改革了地方官制,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虽然改革措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施,但最终失败答案:B解析:北宋时期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其目的是整顿政治、改革科举,提高士人水平。选项B中提到增加科举考试难度,实际上“庆历新政”并未涉及这一方面,因此选项B不正确。其他选项中提到的改革措施均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故选项B为正确答案。3、下列哪一项不是唐朝时期对外交流的重要表现?A.玄奘西行求法B.鉴真东渡日本C.郑和下西洋D.新罗留学生来唐学习答案:C解析:选项A、B和D都是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例。玄奘大师前往印度取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以及新罗(今朝鲜半岛)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均是唐朝对外交流开放政策的体现。然而,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初期,旨在加强与海外各国联系并展示国力,因此不属于唐朝时期的对外交流活动。4、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主要采取的战略战术是什么?A.城市攻坚战B.大规模阵地战C.游击战和运动战D.海外登陆作战答案:C解析: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依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等战略战术。这些战术充分利用了地形复杂、民众支持的优势,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打击敌人,有效地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对最终赢得抗战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而选项A、B、D则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战斗情况。5、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A.土地制度的变革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政治制度的稳定D.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选项A、B、C都是影响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A选项的土地制度变革影响了农业生产方式;B选项的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选项的政治制度的稳定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D选项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虽然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D。6、以下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艺术与科学得到极大的发展B.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C.欧洲各国逐渐走向统一D.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选项A、B、D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特点。A选项指出艺术与科学得到极大的发展;B选项说明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D选项提到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而C选项指出欧洲各国逐渐走向统一,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事实不符,因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处于政治分裂的状态,尚未实现统一。因此,正确答案为C。7、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并于1918年结束。B.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殖民地争夺。C.美国在战争初期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才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D.德国在一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答案:D解析:选项D是不正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迫接受《凡尔赛条约》,失去了大量的领土和资源,还承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这极大地削弱了德国的实力。相反,美国在一战后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8、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A.米开朗基罗B.达芬奇C.马丁·路德D.哥白尼答案:C解析:选项C正确。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他的活动主要发生在16世纪初,标志着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但严格来说,他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而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以及哥白尼都是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人物,分别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9、以下哪位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A.希罗多德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埃斯库罗斯答案:A解析:希罗多德(Herodotus)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被誉为“历史之父”。他的著作《历史》是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详细记载了希波战争的历史。10、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A.五四运动B.辛亥革命C.《新青年》杂志创刊D.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答案:C解析:《新青年》杂志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场以思想解放、文化革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运动,它对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虽然也是一场重要的社会运动,但它发生的时间晚于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虽然与中国近代史有关,但它们与新文化运动没有直接关系。11、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国民大革命D.土地改革答案:B解析: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最初是北京学生发起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很快扩展到全国,工人阶级也加入其中,形成了广泛的群众性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治斗争,而且也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因此,五四运动被视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2、下列哪项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部分?A.凡尔赛条约B.华盛顿会议决议C.洛迦诺公约D.开罗宣言答案:D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指一战后通过《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条约以及华盛顿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所建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这个体系试图通过限制战败国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重新划分领土以及创建国际联盟来维持和平。洛迦诺公约也是该体系下欧洲各国为了确保边界稳定而签署的重要文件之一。然而,开罗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首脑在1943年发表的一项声明,旨在宣布对日本作战的目的及战后处理原则,因此不属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部分。13、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郑国渠的修建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疆拓土D.唐太宗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国纷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其他选项中的事件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并非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郑国渠的修建是水利工程,汉武帝开疆拓土和唐太宗实行科举制都是汉朝和唐朝的重要政策,但不是封建社会开始的标志。14、下列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史圣”?A.司马迁B.班固C.诸葛亮D.王安石答案:A解析: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严谨的史实、生动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影响深远,因此被尊称为“史圣”。班固是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汉书》,但“史圣”这一称号并不适用于他。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其智慧和忠诚著称,但不是史学家。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变法著称,同样不是史学家。15、以下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百日维新答案:A解析: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它不仅是一次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也包含了反对外来侵略的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6、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哪一项政策对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起到了关键作用?A.土地改革政策B.“三三制”政权建设C.减租减息政策D.统一战线策略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了“三三制”政权建设政策,即政府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有效团结了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对于敌后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在以下哪种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实行了科举制度?A.西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在唐朝得到完善和发展,因此正确答案是C.隋唐时期。18、以下哪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文化大革命D.辛丑革命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辛丑革命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运动,而文化大革命虽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它不属于革命运动的范畴,所以正确答案是C.文化大革命。19、关于《凡尔赛条约》的下列陈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凡尔赛条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B.条约要求德国支付巨额赔款C.条约允许德国保留一支庞大的军队D.条约规定了对德国领土的分割答案:C解析:《凡尔赛条约》(1919年6月28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与战败国德国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之一。它确实是在巴黎和会上签署的,并且条约中包含了对德国的严厉条款,如要求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以及对其军事力量进行了严格限制,包括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拥有空军和潜艇等。此外,条约还涉及到了德国领土的调整,如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波兰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以及莱茵河西岸的非军事化。因此,选项C关于条约允许德国保留一支庞大军队的说法是错误的。20、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下哪项政策不是当时政府实施的主要经济措施?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B.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C.开展“大跃进”运动,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增长D.推行“三反”、“五反”运动,打击贪污腐败现象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50年代初,政府主要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中包括没收官僚资本以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经济体系,进行土地改革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以及推行“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和“五反”(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来整顿社会风气和经济秩序。而“大跃进”运动则是在1958年开始的,旨在通过大规模群众运动实现工农业生产的极大飞跃,这已经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左右,因此不属于成立初期的主要经济措施。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背景,是正确答案。21、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A.实证研究法B.历史比较法C.历史文献分析法D.历史心理分析法答案:D解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历史比较法和历史文献分析法。历史心理分析法虽然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属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更多地应用于心理学领域。22、关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以下哪个描述是错误的?A.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B.主要是通过陆路运输商品C.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D.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答案:B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主要通过陆路运输商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起点是长安。然而,描述B中提到丝绸之路“主要是通过陆路运输商品”是正确的,所以选项B描述错误。正确描述应该是丝绸之路是通过陆路和部分海路运输商品。23、以下哪位人物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国家领导人的?A.伍德罗·威尔逊B.温斯顿·丘吉尔C.尼古拉二世D.乔治五世答案:B解析:温斯顿·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英国的重要领导人而闻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首相是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直到1916年),然后是大卫·劳合·乔治。因此,选项B不符合题目条件。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总统;尼古拉二世是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一任沙皇,在战争期间继续统治直至1917年的革命;乔治五世则是英国国王,并非直接的政治领导人,但在战时扮演了重要的国家角色。24、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A.铁幕演说发表B.杜鲁门主义提出C.马歇尔计划实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答案:B解析:冷战的正式开始通常被认为是杜鲁门主义的宣布。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向国会发表演讲,阐述了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这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确立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共产主义的原则,被视为冷战的开端。虽然铁幕演说(1946年)预示了东西方关系的恶化,马歇尔计划(1948年)是为了帮助欧洲经济复苏,以及北约(1949年)的建立是对抗苏联军事威胁的一部分,但杜鲁门主义的声明更被广泛认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25、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处理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的关系?A.优先强调历史事实,忽略历史观点B.优先强调历史观点,忽略历史事实C.等同看待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D.首先分析历史事实,再结合历史观点进行教学答案:D解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分析历史事实,确保学生对历史事件有准确的认识。然后,结合历史观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第一题:简述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原则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答案:一、史料教学原则客观性原则:在史料教学中,教师应确保所使用的历史资料具有客观性,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全面性原则:史料教学应涵盖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历史有全面的认识。实践性原则:通过史料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评价和运用历史资料。适度性原则:史料教学应适度,避免过多或过少的史料,以确保教学效果。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资料,如文献、图片、地图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史料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史料搜集、整理和展示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解析: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史料教学原则的理解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史料教学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考生应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史料教学原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第二题:请简述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史料,并结合实例说明。答案: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史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可信度的史料。整合史料:将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整合,如文献、图片、实物等,以多角度展现历史事件。评估史料:对史料进行真实性、可靠性和价值的评估,确保其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分析: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意识。结合实际:将史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实例说明: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教学《三国演义》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史料:文献史料:《三国志》、《后汉书》等;图片史料:《三国演义》插图、历史人物画像等;实物史料:三国时期的铜镜、兵器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史料:通过《三国志》等文献史料,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通过《三国演义》插图,感受三国时期的战争场面和人物形象;通过三国时期的铜镜、兵器等实物史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解析:运用史料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史料、整合史料、评估史料、引导分析和结合实际等方法,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第三题:请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答案: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强化史料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史料,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2)注重历史观念教育: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3)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设计问题、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4)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历史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关注多元史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解析:本题旨在考察考生对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实施策略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答案中列举了五点具体方法,包括强化史料意识、注重历史观念教育、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和关注多元史观,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符合历史学科教学要求。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第一题:材料一:张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他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在一次历史课上,张老师为了讲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使得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材料二:李老师是一位年轻的中学历史教师,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一次关于鸦片战争的讨论课上,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学生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完成了一个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报告。分析张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提高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答案:张老师的教学方法优点在于:(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历史背景的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缺点在于:(1)过分依赖多媒体,可能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手段上,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2)缺乏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历史思考。李老师的教学方法优点在于:(1)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2)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缺点在于:(1)可能过于注重学生的主观意见,忽视了对历史知识的客观评价。(2)讨论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提高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不应过分依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2)加强历史背景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5)加强教师自身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第二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教学案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材料:某历史教师在进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一课时,采用了以下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变革的特点。课堂讲授:教师详细讲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教师结合历史图片和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原因和影响。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主要内容。教师强调变革对后世的影响,提出“变革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其优缺点。结合教学目标,评价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答案:教学方法分析:课堂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变革的背景和特点。优点是信息传递效率高,能够系统性地传授知识;缺点是过于依赖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可能不足。图片和视频展示法: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优点是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是可能忽略对历史事件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优点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缺点是讨论效果受学生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教学设计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合理。首先,教学目标明确,围绕春秋战国时期变革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变革特点、原因和影响。其次,教学方法多样,结合讲授、展示、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最后,课堂小结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强调变革对后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考虑以下改进措施:在课堂讲授中适当增加学生提问和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提前设定讨论主题和方向,确保讨论的深度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第三题:材料分析题:请根据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材料:某教师在进行《抗日战争》这一课题的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纪录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注:本材料未提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情况等具体细节)答案: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如下:优势: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播放纪录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不足:教学方法单一:仅采用了播放纪录片和分组讨论两种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只是简单总结,没有进行深入的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参与情况关注不足:材料中未提及教师如何关注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