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6课佛教》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佛教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B.佛教起源于中国,由老子创立C.佛教起源于欧洲,由耶稣创立D.佛教起源于中东,由穆罕默德创立2、下列关于佛教教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的生死轮回是由业力决定的C.佛教主张“八正道”,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D.佛教主张“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3、下列关于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印度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为佛教的产生提供了土壤B.佛教的产生与当时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的盛行有关C.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国王,因对现实不满而出家修行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当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4、下列关于佛教基本教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主张通过修行达到涅槃B.佛教主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C.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D.佛教认为世界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认为“四大皆空”5、在佛教中,被称为“佛祖”的是以下哪位人物?A.摩诃迦叶B.释迦牟尼C.须菩提D.毗沙门天6、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形成了哪些重要流派?A.天台宗、华严宗B.禅宗、净土宗C.儒家、道家D.道教、天师道7、在下列佛教思想中,强调“众生平等”和“因果报应”的是:A.老子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教思想D.道教思想8、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哪一项不是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A.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B.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C.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D.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9、《第26课佛教》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的基本教义?A.众生平等B.四圣谛C.佛教是宗教D.修行以求解脱10、《第26课佛教》中,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背景?A.印度古代社会矛盾激化B.佛教强调众生平等C.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D.佛教主张修行以求解脱11、《第26课佛教》中,下列关于佛教创立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创立者是摩西,创立地点在古埃及B.佛教创立者是耶稣,创立地点在巴勒斯坦C.佛教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地点在古印度D.佛教创立者是穆罕默德,创立地点在阿拉伯半岛12、《第26课佛教》中,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八正道”,下列关于“八正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B.“八正道”是佛教修行者达到涅槃的必经之路C.“八正道”中的“正见”是指正确理解佛教教义D.“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冥想、入定13、以下关于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印度社会矛盾重重,人民渴望解脱B.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C.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D.佛教主张以修行获得解脱,与古希腊哲学无关14、以下关于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金刚经》是佛教四大经典之一,由佛陀亲自口述B.《金刚经》主要讲述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C.《金刚经》强调“空”的概念,认为一切法皆无自性D.《金刚经》主张通过修行获得解脱,反对世间法15、《第26课佛教》中,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以下哪项?A.普渡众生,追求极乐B.崇尚武力,征服世界C.倡导孝道,弘扬仁爱D.重视教育,提倡知识16、佛教在印度创立于哪个时期?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前4世纪D.公元前3世纪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解脱。佛教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其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材料二: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其中,“苦”是指人生的痛苦,而“灭”是指摆脱痛苦的途径,即修行达到涅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佛教教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第二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以下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几个方面:①道教与佛教在修行方式上的相互借鉴,如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打坐修行法;②佛教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③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就多次提到佛教思想。请列举至少两种佛教文化在我国传播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三题:分析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东汉明帝时起,佛教逐渐传入中原,至南北朝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佛教在社会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寺庙林立,僧侣众多,佛教文化丰富多彩。”材料二:“佛教传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留下了鲜明的佛教印记。同时,佛教也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二,分析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对中印文化交流有何作用?第四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本是一位王子,后来出家修行,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为佛陀。材料二:佛教强调因果报应,善恶有报。它宣扬生死轮回,教人忍受苦难,追求解脱。佛教的教义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概括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要教义。《第26课佛教》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佛教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B.佛教起源于中国,由老子创立C.佛教起源于欧洲,由耶稣创立D.佛教起源于中东,由穆罕默德创立答案:A解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选项A正确。选项B、C、D分别描述了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佛教无关。2、下列关于佛教教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佛教主张“因果报应”,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B.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的生死轮回是由业力决定的C.佛教主张“八正道”,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D.佛教主张“无我”,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答案:D解析:佛教教义中的“无我”是指否认个体自我存在的实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选项D描述的是佛教教义的一部分,但并非错误说法。选项A、B、C分别描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和八正道教义,均正确。因此,选项D错误。3、下列关于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印度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为佛教的产生提供了土壤B.佛教的产生与当时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的盛行有关C.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是一位国王,因对现实不满而出家修行D.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当时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C项说法错误,释迦牟尼本是一位王子,并非国王。其余选项均符合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A项指出佛教产生的社会经济、政治变革背景,B项强调佛教与当时印度教、婆罗门教等宗教的关系,D项阐述佛教的平等思想,均符合佛教的产生背景。4、下列关于佛教基本教义,说法不正确的是:A.佛教认为人生皆苦,主张通过修行达到涅槃B.佛教主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C.佛教强调因果报应,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D.佛教认为世界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认为“四大皆空”答案:D解析:D项说法错误,佛教认为世界由四大构成,但并非“四大皆空”,而是强调世间万物都是由这四大元素相互作用而成。A项阐述佛教对人生的看法,B项介绍佛教的修行方法,C项说明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均符合佛教基本教义。5、在佛教中,被称为“佛祖”的是以下哪位人物?A.摩诃迦叶B.释迦牟尼C.须菩提D.毗沙门天答案:B解析:佛教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佛祖”,他的本名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6、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形成了哪些重要流派?A.天台宗、华严宗B.禅宗、净土宗C.儒家、道家D.道教、天师道答案:B解析: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和道家相结合,形成了多个重要流派。其中,禅宗和净土宗是佛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流派。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7、在下列佛教思想中,强调“众生平等”和“因果报应”的是:A.老子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教思想D.道教思想答案:C解析:佛教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认为无论贵贱贫富,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同时,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即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C选项正确。8、佛教传入我国后,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哪一项不是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A.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B.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C.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D.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答案:C解析:佛教传入我国后,确实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如佛教故事、佛教题材的诗歌等,以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如寺庙建筑。但佛教并没有直接促进我国医学的发展,因此C选项不是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9、《第26课佛教》中,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佛教的基本教义?A.众生平等B.四圣谛C.佛教是宗教D.修行以求解脱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众生平等是佛教强调的平等观念,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修行以求解脱则是佛教徒追求的目标。C项“佛教是宗教”是对佛教这一宗教现象的描述,而不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因此,C项不属于佛教的基本教义。10、《第26课佛教》中,下列哪个选项不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背景?A.印度古代社会矛盾激化B.佛教强调众生平等C.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D.佛教主张修行以求解脱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背景。印度古代社会矛盾激化,为佛教的兴起提供了社会基础;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与印度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形成对比,吸引了广大民众;佛教主张修行以求解脱,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解脱的需求。C项“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是对佛教起源地的描述,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背景。因此,C项不是佛教在印度兴起的背景。11、《第26课佛教》中,下列关于佛教创立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创立者是摩西,创立地点在古埃及B.佛教创立者是耶稣,创立地点在巴勒斯坦C.佛教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地点在古印度D.佛教创立者是穆罕默德,创立地点在阿拉伯半岛答案:C解析:佛教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他出生于公元前566年左右,是古印度的贵族。悉达多在29岁时离家修行,历经多年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创立了佛教。选项A、B、D中的创立者和地点均与佛教不符。因此,正确答案是C。12、《第26课佛教》中,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八正道”,下列关于“八正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B.“八正道”是佛教修行者达到涅槃的必经之路C.“八正道”中的“正见”是指正确理解佛教教义D.“八正道”中的“正定”是指冥想、入定答案:C解析:佛教的核心教义“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正见”是指正确理解佛教教义,而非“正确理解佛教教义”本身。因此,选项C的说法不正确。选项A、B、D中的说法均符合“八正道”的含义。正确答案是C。13、以下关于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印度社会矛盾重重,人民渴望解脱B.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C.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D.佛教主张以修行获得解脱,与古希腊哲学无关答案:D解析:佛教作为印度宗教的一种,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与古希腊哲学没有直接关系。其他选项均为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的正确描述。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矛盾重重的产物,人民渴望通过修行获得解脱。因此,D选项为错误描述。14、以下关于佛教经典《金刚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金刚经》是佛教四大经典之一,由佛陀亲自口述B.《金刚经》主要讲述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C.《金刚经》强调“空”的概念,认为一切法皆无自性D.《金刚经》主张通过修行获得解脱,反对世间法答案:C解析:《金刚经》是佛教四大经典之一,由佛陀亲自口述,但并非佛陀亲自书写。选项A错误。《金刚经》主要讲述佛教的“空”的概念,认为一切法皆无自性,强调修行者应认识到一切法皆空,从而超越生死轮回。选项B错误。《金刚经》主张通过修行获得解脱,但并非反对世间法。选项D错误。因此,C选项为正确描述。15、《第26课佛教》中,佛教的核心教义是以下哪项?A.普渡众生,追求极乐B.崇尚武力,征服世界C.倡导孝道,弘扬仁爱D.重视教育,提倡知识答案:A解析:佛教的核心教义是“普渡众生,追求极乐”。佛教认为众生皆苦,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最终达到极乐世界。选项B、C、D均与佛教的核心教义不符。16、佛教在印度创立于哪个时期?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5世纪C.公元前4世纪D.公元前3世纪答案:A解析: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原名悉达多·乔答摩)创立的。选项B、C、D的时间与佛教创立的时间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民渴望解脱。佛教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其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材料二: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其中,“苦”是指人生的痛苦,而“灭”是指摆脱痛苦的途径,即修行达到涅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佛教教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答案:佛教教义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以下影响:佛教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有助于缓解当时社会矛盾,减轻人民痛苦。佛教强调修行达到涅槃,使人们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佛教的传播促进了印度及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佛教教义对当时社会影响的掌握。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可以得出佛教教义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缓解社会矛盾、提高道德素质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在解答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准确分析佛教教义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二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佛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以下是我国古代佛教文化的几个方面:①道教与佛教在修行方式上的相互借鉴,如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打坐修行法;②佛教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③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就多次提到佛教思想。请列举至少两种佛教文化在我国传播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佛教文化在我国传播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表现有:道教吸收佛教的打坐修行法;佛教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融入佛教思想。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我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以下影响:哲学上,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思想影响了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文学上,佛教故事和寓言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艺术上,佛教艺术如壁画、雕塑、音乐等成为我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第三题:分析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东汉明帝时起,佛教逐渐传入中原,至南北朝时达到鼎盛。这一时期,佛教在社会各个阶层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寺庙林立,僧侣众多,佛教文化丰富多彩。”材料二:“佛教传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留下了鲜明的佛教印记。同时,佛教也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结合材料二,分析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对中印文化交流有何作用?答案: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明帝时起,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逐渐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农业大学《色彩(Ⅱ)》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黄海学院《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英语人教版(2024)7年级上册Unit2WearefamilySectionB13教学课件
- 康德职业生涯规划
- 大器械脊柱康复课程设计
- 土壤课程设计范文
- 2024年中国微孔薄膜复合滤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饲料品管工作规划
- 便携扩音器课程设计
- 2024国际贸易售购合同书版样本
- 小学各年级健康睡眠与充足休息主题班会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2020-2021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 闸门槽施工方案
- 14S501-1球墨铸铁单层井盖及踏步施工
- 2022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 病理科危急值报告登记表
- 深圳市中小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半结构化面试的面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