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钗黛形象,了解人物的复杂性。

2.理解曹雪芹塑造钗黛形象的目的。

3.掌握《红楼梦》人物分析的方法,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

深入分析钗黛形象,了解人物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

理解曹雪芹塑造钗黛形象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红楼梦》是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就而成的,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480个,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众多女子形象,而薛宝钗和林黛玉更是曹公耗费心血打造出的经典人物。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依托文本,深入分析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

二、课堂活动

任务一:梳理二人基本信息,为钗黛制作档案

请同学们在通读《红楼梦》文本的基础上,将以下表格的内容填写完成,初步掌握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基本信息。

姓名“金陵十二钗”排名

别名外貌气质:

生日

入贾府年龄花签

病症社会关系

住所

代表诗作

家世出身

文化修养

与宝玉情缘

爱情结局

明确:

姓名薛宝钗排名正册并列第一

别名蘅芜君,宝姐姐,宝丫头,宝姑娘外貌气质:肌肤莹润,容貌丰美

生日正月二十一(地穿节)

入贾府年龄13岁左右进贾府花签牡丹

病症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社会关系母亲薛姨妈是贾府王夫人的妹妹

住所蘅芜苑

代表诗作《咏白海棠》《螃蟹咏》

家世出身皇商之女

文化修养见识极广,在诗歌方面有较高造诣,其才华与黛玉不分伯仲。

与宝玉情缘“金玉良缘"

爱情结局与宝玉成婚,宝玉悬崖撒手,婚后出家后独守空房

姓名林黛玉排名正册并列第一

别名正册并列第一外貌气质:貌若天仙,气度不凡,但略有病态

生日农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

入贾府年龄6岁进贾府,17岁逝花签芙蓉

病症胎里带的弱症社会关系母亲贾敏出身国公府,是贾母的女儿

住所潇湘馆父亲林如海是探花郎,官职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

代表诗作《葬花吟》

家世出身清贵之家

文化修养喜好读书,博古通今,才艺超群

与宝玉情缘木石前盟

爱情结局在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焚稿断痴情”后死去

补充点拨:两人肖像对比:

薛宝钗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

《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林黛玉

《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钗黛的两种美:一丰美,一苗条;一端庄,一灵动;一规矩,一自然。

任务二:多角度比较两人性格

请你从两人的住所、待人接物、诗作、对宝玉的态度等角度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比较两人的不同。

活动1.观住所,晓品性

阅读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和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第中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住所的描写,分析俩人的性格特点。

点拨:

(1)林黛玉住所——潇湘馆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明确:竹的神韵与林黛玉的性格交融、叠印,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仿若林黛玉纤巧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及清高孤傲的性格相契合;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相契合。“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潇湘妃子”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面的悲剧命运。

(2)薛宝钗住所——蘅芜苑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因而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

这里就是宝钗日后的居所蘅芜苑。居所的描写衬托了宝钗的品性。比喻宝钗和蘅芜苑给人的感受一样,看起来罕言寡语,温柔可人,没有棱角,可是相处常了,才知她的不凡之处。她通今博古,胸中丘壑纵横,为人处事绵里藏针,令人侵犯不得。同时,蘅芜苑的香草意味着宝钗芬芳脱俗的品性;蘅芜苑无花木,宝钗也不喜欢花朵,也预示着她青春守寡的凄冷命运。

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顺着云步石梯上去,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逾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明确:环境的清冷看出薛宝钗性格清冷。“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的“无情"不是心肠冷酷,而是过于理性。她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持清醒的态度,于情于理进行冷静的分析,做出最适合的决策。她的沉稳大气,善解人意,都是“无情”却有理的。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因此宝钗才能在宝玉出家之后,坦荡地过完余生,没有自怨自艾,没有以泪洗面,一如蘅芜苑的香草,任凭秋风寒冬,青翠依然。

活动2:品人际交往,看性格差异

请选择比较下面的内容,概括两人的性格差别:

1.众人眼中两人的不同:宝玉湘云(第二十二回),红玉(第二十七回),史湘云(第三十二回),袭人(第三十二回),贾母(第三十五回),莺儿(第三十五回),林黛玉(第四十五回),赵姨娘(第六十七回)。

2.俩人在待人接物上的不同

3.对自然之物的情感

4.对宝玉态度的不同

点拨:

1.众人眼中两人的不同

如今目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2.俩人在待人接物上的不同。

黛玉待谁都尖酸刻薄,目无下尘吗?

(1)第一组材料:送宫花

见他(周瑞家)的进来,宝钗才放下笔,转过身来,满面堆笑让:周姐姐坐……所以这两天没出屋子。(第七回)

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与姑娘戴来了……“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第七回)

思考:周瑞家的是何许人?黛玉、宝钗对待周瑞家的态度有何不同,体现了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在贾府里还算得上体会的仆人。从世故人情上看,周瑞家的对林黛玉是有一点偏见的。揣摩实现王夫人的意图,是人性所为,最后将两朵朵宫花送给林黛玉确实有怠慢之意。

在她眼里,林黛玉就是一个寄居在贾府里孤女,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对付一下就应该没什么大碍。但她忽略了林黛玉的出身和尊严,黛玉当场说破有维护尊严的心理。

另外,从她眼里可以看到钗黛二人的不同性格。

宝钗冷静寡淡,为人随和,常以大局为重,收获了周围人的一致好评;黛玉生性多疑,说话带刺,聪明又感性,常常得罪人。

(2)第二组材料:香菱学诗

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了,只是没个空儿……我说你得陇望蜀呢……从老太太起,各处各人你都瞧瞧,问候一声儿……回来进了园,再到各姑娘房里走走。(第四十八回)

此时黛玉也好了大半,见香菱也进园来住,自是欢喜……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第四十八回)

思考:香菱是何许人?黛玉、宝钗对香菱学诗的态度有何不同,体现了二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分析:在薛宝钗看来,香萎是丫鬟,辈分低微,写诗是贵族们干的风雅韵事,丫是不需要学诗的,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所以,一句“得陇望蜀”彻底打消了香萎学诗的念头,这对她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可见,薛宝钗严格恪守着封建礼教,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虽然她对贾府上下所有人都好,但这只是她的处事之道,从心底里,她是瞧不上这些低贱的丫鬟的。

待人和善的薛宝钗不教他写诗,香萎便自己来到潇湘馆,央求林黛玉教她写诗,没想到,平日尖酸任性的林黛玉却一口答应,成为了香菱的师傅。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林黛玉耐心地教香萎作诗,她让香萎多看王维、李白、杜甫的诗,告诉香萎写诗的时候,不要为了诗的工整而堆砌美丽生涩的辞藻,并让她放开包袱,大胆的写诗。在黛玉的教导下,香萎着迷而刻苦的钻研中,终于写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和“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的高水平诗句。

黛玉作为贵族小姐,并没有因为香菱是低等的丫而拒绝教她作诗,一方面是她同情香萎悲惨的身世,有一种同命相连的感觉,另一方面,也与她看着才学、尊重求知、爱护美,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精神层面提升的权利,不受身份限制的思想有关。

3.第三组材料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钗扑蝶金蝉脱壳和黛玉葬花伤春伤己。

宝钗扑蝶:宝钗看到一对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便一路追赶蝴蝶,这个场景展示了宝钗活泼、天真的一面,象征着对自由和美好的追求。

金蝉脱壳:宝钗在追赶蝴蝶的过程中,听到小红和坠儿的对话,为了避免尴尬,她使用金蝉脱壳的方法脱身,这一情节体现了宝钗的机智和沉稳。

黛玉葬花:黛玉看到落花,感到悲伤,她认为花开花落如同人生无常,葬花的行为象征着她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黛玉的敏感、多愁善感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怜。

4.对宝玉的情感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片段)

黛玉探宝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黛玉虽不是嚎淘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吧!"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的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站在宝玉的角度让他改变,主观上没有要求宝玉改变。感情直露)

宝钗探宝玉: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对宝玉有要求,主观上希望他改变。不自觉地表现出自己对宝玉的爱,但立即又把自己的情理回归于理性的控制之下。)

补充材料:

(1)宝卿待人接物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行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行诸声色。(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砚斋夹批)

(2)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脂砚斋)

活动3:析追求倾向,看思想旨趣

品读薛宝钗和林黛玉创作的诗词,从中窥探二人的人生志向和秉性。

1.薛宝钗作品

(1)《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赏析:这首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这是薛宝钗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明”的封建“淑女"自我个性的写照。她那种“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的处世态度,体现在柳絮“随聚随分"的形象描述中。

(2)《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赏析:首联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正是宝钗喜爱雅淡,不爱艳妆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第三联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黛玉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尾联“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2.林黛玉作品

(1)《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赏析:首联运用细节描写。创作灵感来了,她甚至不能静坐于闺房,自晓至昏,诗人绕篱沉思,倚石默念,细节中透着对菊的钟爱。颔联以景衬情。秋霜、菊香、明月,以景衬情,景美人美,既写出对菊花的赞美,也写出诗人的孤傲高洁。颈联黛玉借颂扬菊花来抒发自我愁怨,有谁能够理解她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尾联运用典故。借陶渊明品评菊花“十古高风"的典故,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这里亦表现出自己高洁志趣。

(2)《问菊》

欲讯知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诗人把菊花作为知己、知音,于是向它提出了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她问菊花,亦是对菊花的赞美:你是那样标高气逸,傲然独立于尘世风霜之中,故没人与你结伴生活。你不在春天和百花一起开放、争妍斗艳,却独自绽放在这深秋季节,你是如此孤独寂寞。但你不趋时、不从众的品性,遗世独立的超然,都让我为你倾倒,真心觉得菊花就是我的知音,我的解语花。这首《问菊》可以说是黛玉的心理写照,更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

(3)《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这首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意味。诗以入梦始,那种恍惚不定,依稀难辨的梦中情景,犹如人的命运之不可主宰。颔联写梦中的追求。“庄生蝶”“陶令盟"借来指所要追寻的知音。可她的梦是如此的轻飘模糊,故黛玉只能把“梦”了结于“逝者登仙界"的最后归宿之中。诗的后四句写“惊回”“醒时"的情景。黛玉满怀“幽怨”,那是她孤高的品格不能融合于贾府的鄙俗,又是她的叛逆思想形成的基础。

通过对各自作品的分析品赏,也可以明显看出,在思想性格上,黛玉向往自由纯洁的爱情,她对封建礼法具有一定的反抗性;而薛宝钗则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传统思想,她以淑女懿德作为自己恪守的道德行为法则。

任务三:探讨钗黛性格成因

宝钗以“礼"抑“情”,黛玉以“情"抗“礼”。请你阅读第4回、第42回、第45回相关内容,从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等角度切入,探究钗黛复杂性格的成因。

资料:

当日有他(宝钗)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第4回)

(宝钗)因拉他(黛玉)坐下吃茶,款款的告诉他道……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第42回)

黛玉叹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第45回)

点拨:

家庭原因:《红楼梦》从开始就就交代薛宝钗自幼丧父,只有薛姨妈教育。薛姨妈作为封建家长中的典型代表,她深知封建社会与贾府这样的封建大家庭需要的孙媳妇的标准。在薛宝钗成长过程中,薛姨妈便以这种标准来要求教育薛宝钗。薛姨妈给宝钗的重振家族的压力使薛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宝钗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红楼梦》第四回)而她刚出场时的特殊身份和使命——进宫候选也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她对宝玉说的:“还不快去,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的羡慕之情也便可以理解。在作诗时作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充满现实功利的句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林黛玉先天体质纤弱,母亲早逝,寄人篱下,后随着父亲去世,成为孤女,这导致她性格上的孤独和敏感和一层不散的忧郁。

文化影响:薛宝钗压抑性格形成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便是其对于儒家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极力推崇。小说第五十六回中,探春、宝钗、李纨三人一起议论理家之事时,探春认为宝钗所说的朱熹言论不过是“虚比浮词,哪些是真的”,宝钗听了大为光火,马上批驳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从薛宝钗极力维护儒家“中和”学说的朱熹时的言论,不难看出,薛宝钗对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接受的。而这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薛宝钗的性格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中支庶不盛的“书香之族"、“清贵之家”,为官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无人拿封建礼教规矩教导,压抑较少,保留了自然的天性。

任务四:知结局探意图

通读文本,我们了解到林黛玉最终泪尽而亡,而薛宝钗则被贾宝玉抛弃、独守闺中。两个美好的女子,一个浪漫至上,一个现实至上,但最终都落得可悲的结局。那么曹雪芹创作这两个美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