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考题分类探究:历史小说
一、文体介绍
1.文体概念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通过描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趋势。
它依据历史事实,加以适当的想象、概括和虚构。
历史小说不仅具有历史资料价值,更重要的在于它可以为后人提供某种借鉴,为现实生活服务。这种
服务是通过读者的审美欣赏了解历史,并对历史进行反思,正确地认识和总结历史。
2.教材链接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未编入历史小说,新高考考试中,历史小说已多次出现。
二、考题探究
历史小说的考题主要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创作手法、人物塑造及主题呈现。相关答题角度见下表:
历史小说的文本特征考题角度
真实(历史)和虚构:
(1)“真实”指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应符合历史,不能随意进行臆造和
歪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
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
(2)穿插文献、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传闻等。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
艺术创作
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实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
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
细致刻画,丰富立体。作家往往还原人物生活场景,加入细致的描写,甚至对人物心理
人物塑造
的揣摩
颠覆庙史,重塑形象。反讽、戏说等手法的运用,加入作者的褒贬态度
以小见大,从日南生活中的琐碎现象中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
主题呈现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思考
三、直击高考
(2022新高考1卷)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江上㈤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
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
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
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
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
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
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
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
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
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
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
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
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
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
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
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
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
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
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
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
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
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
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
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
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
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
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
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
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
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
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
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
有了更深的理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B.“只有……才”说法绝对。
从文中“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一语可知,通过这次渡江,伍子胥放下了心中的仇恨,
心中没有了仇恨,以后他都可以平和地欣赏风景。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答案】D
【解析】“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的“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看惯了
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可以
看出,渔夫泛舟江上只是想帮人渡河,不能表达出隐逸的主题,且本文主题并不是隐逸。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
①一走上船,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水让他感到和谐。
②船到江中央,水流急骤,滔滔不断,他内心起伏,看着江水,痛心愤怒。
③船缓缓前进,看到渔夫,他受到感化,内心平静,领会美好。
【解析】题干中的“舟行江上”限定解题范围,答题时需先从第10—12段中找到不同阶段的所见所感,
从而分析伍子胥思绪的变化。刚上船时,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水使他内心平静而和谐;接着,船行到江中
央,他看到滔滔不断的流水,心情有起伏,产生了强烈的仇恨;最后,船缓缓行进时,他目光落在渔夫身
上,渔夫的平静与柔情让他心生感激,放下尘世的纷扰,与渔夫共同领会平静美好的时刻。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
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情节更加集中。淡化渔夫拒剑自尽的英雄之举,从而更集中地表现了伍子胥的心理变化。
②人物形象更突出。将渔夫与伍子胥的心境进行对比,渔夫的平静与柔情感化了带着复仇怒火逃亡的伍子
胥,最终伍子胥渡过仇恨,实现了成长。③主旨更为集中明确。伍子胥在复仇路上遇到的友情,让他暂时
放下仇恨,拥有平和的心境。
【解析】解答此题,需对比渔夫拒剑与本文的不同之处,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中,渔夫与伍子胥都是
故事的中心,表现了渔夫的气节,而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弱化了渔夫的存在感,从而使故事
集中到了伍子胥身上,表现了伍子胥的成长,使文章情节更加集中、形象更加突出、主旨更加明确。
四、专题练习
(一)【2019•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理水(节选)
鲁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
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
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
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鲤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
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
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
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
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
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
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
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
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
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
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
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
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
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
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
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
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
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
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
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
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
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
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
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
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
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
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
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
2.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答案】(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焦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
目、粗手粗脚。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
于改革的胆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
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
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
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
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
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
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
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
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
3.《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
【答案】(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
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
力及创造性;
(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
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
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
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
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
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
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
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
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
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
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
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
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
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故事新编》中所追求的“故”事“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豫让行刺
叶敬之
赵襄子乘着马车,带着一群随从,浩浩荡荡地出了城门。在阳光的照射下,他的脸上发出红扑扑的油
光。他的身体随着马车的颠簸,左右摇晃着。
城外不远,矗立着层层叠叠的山岭。山下河道弯曲,河上一座木桥,被垂柳挡住了半边。
开路的随从过了桥,车夫鞭子一甩,催马过桥。谁料,马却"咯喳"一下停往了。马头乱摇乱晃,马蹄也
往后倒退,马屁股碰到了后面的车头。
赵襄子疑虑重重。自从杀了智伯,把智伯的人头做成了饮具之后,他整天疑神疑鬼的;而智伯的臣子
豫让刺杀自己未遂,更让他提高了警惕。如今,看到马匹徘徊不前,他又起了疑心。
他拍了拍参乘青芹的肩膀,指着桥下说道:"你去看看什么情况。"
青并下了马,正了正头上的帽子,扶了扶腰间的佩剑,往桥下走去。
赵襄子等候着。不知过了多久,青笄没有回来,而桥下也静悄悄的。
赵襄子不耐炀了,又叫了一个随从过去察看。眼见得那个随从下了桥,忽然听得一声尖利的叫喊:“主
公,不好了!青弃死了!”
赵襄子脑子"嗡"的一下,急忙下了马,扶着腰间的佩剑,三步并两步走近桥头,拐弯下桥。
不用他吩咐,他的随从们也纷纷下马,拔出佩剑,跟着赵襄子下桥。
刚到桥底,赵襄子吓了一跳,不由得往后退了几步。他没有看见青弗,却看见了他的仇家——豫让!
豫让垂着头,握着佩剑,脸上的疤痕绷得紧紧的,使他看上去更加丑陋不堪。
而豫让的脚下,就躺着青葬。鲜血浸进了青并的衣服,往河边汩汩流淌。
赵襄子怒火中烧,他拔出剑来,挥舞着,怒斥豫让道:“我原先以为,你不惜牺牲性命替主子报仇,是
个义士,所以放了你。谁料,青并与你是好友,你连他也杀掉,看来你不是义士!且吃我一剑!”
豫让并不举剑,抬起头来,脸上竟有晶莹的泪珠。赵襄子的手抖了一下,剑锋低了下去。他催促豫让
道:"你有什么话赶快说,说了好受死!”
豫让因为吞了炭火,噪音嘶哑。他艰难地发出声音来:“青并发现我,欲放我走,则对不起主子;欲将
我杀了,又对不起老友,所以自裁身亡。”
豫让说完,扔了佩剑,往地上一跪,抚着青弃尸体,大哭起来。声音微弱如蚊虫之鸣,粗粉似老树之
皮,似凄风掠过。在场的人,无不低头垂泪。赵襄子提剑的手,也扑地垂了下去。
豫让忽然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浑浊的眼光投向赵襄子:“我有一事有劳于君。"
赵襄子目睹刚才的一幕,敌意已然消失,就允诺道:"你说。"
豫让道:“从今以后,再想刺君,已无可能。何况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
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
赵襄子听了,没有言语,把剑交给一个随从,脱下外衣。两个随从上来,接过外衣,各拉一条袖子,
来到豫让面前。豫让举剑,跳跃呼喊,连刺三剑,三个洞口,边缘皆染血,赫然出现在衣上。赵襄子见了,
不免心惊。
豫让停下剑来,拱手施礼,大呼道:“我已报答主公!”
说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滚了几滚。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
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
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河水流淌
两千年,粼粼清波,至今倒映着墓和桥。
河水不枯,墓桥永恒。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5期)
文本二:
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们会如何选择呢?从豫让刺杀赵襄子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豫让第一次刺
杀赵襄子失败,赵襄子感动其贤,释放了他。于豫让而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但豫让与智伯的君臣之义
让他不可能“怀二心"而事赵襄子,更不可能放弃为智伯复仇。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与二人之间的君臣之
义大于赵襄子的救命之恩,“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因此,豫让最终仍然选择了再次刺
杀赵襄子。由此可以看出,当"恩"与"义"发生冲突时,刺客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摘编自高婕《〈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恩义"关系》)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赵襄子的拔剑相向,豫让不躲避不反抗,竟然流下眼泪,说明他对青芳之死深感愧疚,也因失
去老友黯然神伤。
B.豫让的复仇之路坎坷,充满艰辛;他三击赵襄子外衣之后的大呼,既是对智伯之灵的告慰,也是对
自我扬名的体现。
C.豫让自杀后,其直立的尸体过了许久才轰然倒地,这一超现实的手法,表现了豫让不甘失败、生命
顽强的精神品质。
D.小说的最后一段“河水不枯,墓桥永恒”具有象征意义,它意味着豫让对赵襄子的仇恨永远无法消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自我扬名”错,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宽慰。
C.“生命顽强”错,这一超现实的手法,是对豫让忠义精神的赞美。
D.“意味着豫让对赵襄子的仇恨永远无法消解”错。它意味着豫让的可贵精神千百年以来世代流传,永不
磨灭。故选A。
2.关于青拜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舞许久未归且桥下静悄悄的,反常的现象增添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B.青芳在杀死与放走豫让的两难之中选择自杀,体现了他的忠义精神。
C.青萍的出现,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豫让的形象。
D.作者通过正面描写的手法塑造了青萍形象,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正面描写"错。青舞形象地塑造主要通过豫让的交代来完成,采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故选D。
3.豫让为智伯复仇,最终不得不以剑三击赵襄子衣服而后自杀,结合文本一、二,谈谈你对豫让价值追求
的理解。(4分)
【答案】①秉持为人之道,豫让一诺千金,践行诺言,坦然赴死;②坚守君臣之义,豫让完成了为智
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③报答知遇之恩,面对智伯的礼遇、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④重视朋
友之谊,豫让与青萍惺惺相惜,青萍为成全豫让而自杀,豫让便以命相报。(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结合"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说丢举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秉持为人之道,践
行刺杀赵襄子的诺言,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
结合“只是在主公智伯坟前的许诺未能兑现。能否请君脱下外衣,让我刺上三剑,以报主公?"“说丢举
剑,剑光一闪,头颅落地"可知,豫让选择了“死名之义”,三击赵襄子衣而后自杀,坚守君臣之义,最终仍
然选择了再次刺杀赵襄子,豫让完成了为智伯复仇的职责,以死报君;
结合文本一“我已报答主公!目光最后瞥一眼赵襄子,嘴唇略动了动:‘谢,谢……'"文本二"于豫让而
言,赵襄子有救命之恩""智伯的‘国士遇之’的恩情”可知,赵襄子对他赏识,有救命之恩,智伯对他有知遇之
恩,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面对赵襄子的赏识,豫让以死回报;
结合"多年好友,为我而死""头颅落地"可知,重视朋友之谊,豫让与青萍惺惺相惜,青萍为成全豫让而
自杀,豫让最后自杀,以命相报。
4.小说结尾叙写了豫让死后的事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情节上,写死后赵襄子为他修建坟墓等事件,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②形象上,以赵襄子
的敬佩和人们的纪念,从侧面表现了豫让的崇高形象;③主题上,豫让为义而死感动了仇家,让后人铭记,
引起读者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匕"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那墓就在河边,桥侧。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
写死后赵襄子为他修建坟墓等事件,使情节更加丰富完整;
②形象上,"赵襄子为豫让修了一座坟墓"赵襄子为豫让死后修建坟墓,体现赵襄子对豫让的敬佩之情;
"后人称坟墓为豫让墓,称桥为豫让桥"写豫让死后人们对他的纪念,从侧面表现了豫让的崇高形象;
③主题上,"豫让的尸体依然直立,不知过了多久,才轰然倒地""河水不枯,墓桥永恒”结尾以浪漫主
义手法写豫让精神的影响力,说明豫让为义而死感动了仇家,让后人铭记,引起读者思考,深化了小说的
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晓风杨柳
唐强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
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
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
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
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
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
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
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
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
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
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
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
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
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
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
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
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
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
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
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糠牙,伸出鸡爪似
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
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
“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
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
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
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
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
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错误。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
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
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故选D。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
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
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
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
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错误,第一次“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
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有厌恶,没有愤怒、仇恨。
B.“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错误,父
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且陶渊明失望的是儿子胸无大志。
D.“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分析错误。开
头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深化主题。故选C。
3.“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古典灯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创业课程设计理念
- 2024年中国南瓜醋饮料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十全养参酒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锅炉报警课程设计
- 腰痛病的诊断与治疗
- 钢结构课程设计节点板
- 药动学毕业论文答辩
- 《企业涉税务小结》课件
- 学前教育课程设计模板
- 2024年碳排放管理员(高级工)职业鉴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医个体诊所年度工作总结
- 2024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常见法律文书梳理及写作要点
- 储罐浮盘安装施工方案
- 饮料生产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Unit 7 Section B(2a-2b)课件人教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英语
- 大学生应急救护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欧亚学院
- 法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生产工艺风险评价分析表
- 团课考试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