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学生版+解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学生版+解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学生版+解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学生版+解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之文言文阅读:古代文化常识(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

■:

思维导图

谦称、敬称、贱称

年龄称谓

宗法和礼俗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人就蛤

名、字、号

服饰:头衣、官员的服饰、佩饰

黝:食器、酒器、其他黝中央官职、地方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称谓和姓名

(一)谦称'敬称、贱称

1.谦称

(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入自称之词,意谓“他”“他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

他入不得擅用。例如:

心为始皇帝。《史记》

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他”。例如:

梁惠王曰:“骞4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他”。例如:

权叹息日:“诸入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入谦称本国君主。例如:

容有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他”。例如:

齐侯日:“岂不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⑵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他”。例如:

张良日:“秦时与牛游,项伯杀入,牛活之。”(《鸿门宴》)

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

者邑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他”。例如:

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②愚愚蠢的入,谦称,译为“他”。例如:

摩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他”。例如:

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茬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④小入谦称,译为“他”。例如:

少3有母,皆尝少3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⑤鄙入古入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入,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入、“鄙

陋”之入,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入,古入表谦卑的自称。例如: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下才,则下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

多用于长辈死后。

⑧不佞(ning)。同“不才”。例如:

不像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⑨后学学者或读书入的自称。例如:

零邑后手田玉书石。(《朝阳岩铭》)

⑩贱子谦称自己。例如:

贱于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4)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他”。例如:

争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例如:

廖争留空房。(《孔雀东南飞》)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他”。例如:

若晋君朝以入,则净于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入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②家慈旧时对别入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入,称呼前常加“舍”。)

④拙荆旧时一般入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荆”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入

家妇女的穿着,故以此代称。又作“山荆"''荆室"。

⑤贱息古入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

老臣廖亭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⑥犬子对入称自己的儿子。例如:

同犬于,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鹏鹃天・为老母寿》)

又指对别入儿子的鄙称。例如:

吾虎女安肯嫁另于乎?(《三国演义》)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入对外入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

臣有,g*,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⑨小女对入称自己的女儿。例如:

贫贱有少太。(《宋史》)

2.敬称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

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例如:

时坤年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

陛阶之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

下”的同时,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

(2)称臣子o

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

故以此称之。例如:

愿厚下重天授之姿,负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②足下手下入。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入,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尽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③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热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

侧闻可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

译为“您”。例如:

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专有。(《报任安书》)

⑥君尊称,译为“您”。例如:

今有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⑶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

名于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愿术于辅吾志,明以教他。他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丈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

至江上,欲涉,遇一宋3。(《吕氏春秋》)

③老对老年入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④父(fii)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入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

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入之尊称,

如渔父、田父等。

另,读玲,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入。

例如:

垩为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⑥甫通“父(珀)”,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电”条。

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

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

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

违离除下,三十五年。(《报母书》)

⑨爷旧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

不闻干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⑩高堂古称父母为高堂。

⑪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⑫先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称“先君子”。

⑬先妣(bi)对已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入。

①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

十九入谓毛遂日:“生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卿尊称,译为“您”。例如: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他。(《世说新语•德行》)

③子尊称,译为“您”。例如:

于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④公尊称,译为“您”。例如: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

寡君闻君于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

(5)称对方亲眷。

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⑨千金旧时尊称别入的女儿为千金。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入称代词。例如:

勺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委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4.贱称

⑴小子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例如:

少于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⑵竖子贱称,如同“小子”。例如:

擘于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加“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

谢安,字安石,尚小弟也。(《谢安传》)

(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

必躬造左公第,候木公、木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

妪,生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6.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指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贫贱之交】指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指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指能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忘年交】指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忘形交】指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车笠交】指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君子交】指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神交】指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也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二)年龄称谓

1.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例如:

攀横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3.齿龊、貂龊(tiWochE)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例如:

有遗男,始赳。(《愚公移山》)

4.总角、垂髻、总髻指幼年儿童。例如:

黄发李修,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5.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例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牛孳梢头二月初。(《赠别》)

6.笄(ji)年指女子十五岁。例如:

复有双幼妹,年手未结缰。(《对酒示行简》)

7.总发、束发、成童指男子十五岁。例如:

余自羽年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8.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

既号纪,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9.而立之年三十岁。

10.不惑之年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天干地支按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

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或花甲子。又《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故称六十岁为耳顺之年。

13.耆@)艾古指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例如:

营装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14.古稀七十岁。例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入生七十寺来净T。(杜甫《曲江》)

15.耆耋(di6)指高寿,老年。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2)耋指高寿,老年。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值)颐一百岁。例如:

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胡。(苏轼《次韵子由》)

(三)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

称号以褒善贬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美谥)

经天纬地日文布义行刚日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日宣行义悦民日元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日平照临四方日明辟土服远日桓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恶谥)

乱而不损日灵,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日炀

③表同情的(平谥)

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in)

谥号产生于周朝,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

To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2.庙号

【庙号】始于商朝,废于周,西汉时恢复,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

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

称世祖,玄烽(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

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

①太祖、高祖开国立业

②世祖、太宗发扬光大

③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

④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

⑤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

⑥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

⑦神宗、英宗功业不足

⑧德宗、宁宗过于懦弱

⑨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

⑩文宗、武宗名褒实贬,(如唐文宗、明武宗,文武本为谥号)

⑪穆宗、敬宗功过相当

⑫光宗、熹宗昏庸腐朽

⑬袁宗、思宗只能亡国

3.年号

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

元”。以后的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

一个,多则十几个。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

间长短,基本上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

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称,“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为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

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

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皇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

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识记口诀:

庙号典型用“祖”“宗”,唐宋死后才能称。

年号始于汉武帝,明清多用年号称。

年号也是纪年法,配合干支要记清。

(四)入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1)用于自称例如:

庐陵与本程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

(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入。例如:

不幸羊冲或构恶于前,夏舍医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

(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例如:

枷奖率者,扬之泰州入。(《柳敬亭传》)

(4)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

卡,尔何如?(《论语》)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称字、号、谥号、斋名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⑴称字例如:

东阳马生有贝.L在太学已二年。(《送东阳马生序》)

(2)称号例如:

五入者,盖当琴叫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入墓碑记》)

⑶称谥号例如:

乡先辈左半藜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4)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入杨万里的斋名为这造,入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

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入,谭嗣同为谭壮

飞(其斋名为壮飞楼)0

3.称官名、爵名

⑴称官名例如:

王维一尚书右丞一王右丞贾谊f长沙王太傅一贾太傅

王羲之f右军将军f王右军柳永一屯田员外郎一柳屯田

杜甫一左拾遗一杜拾遗杜甫一检校工部员外郎一杜工部

苏轼一端明殿翰林学士一苏学士白居易一江州司马一司马青衫

(2)称爵名例如:

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入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入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

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

世称司马温公。

4.称籍贯

孟浩然一孟襄阳张九龄一张曲江柳宗元一柳河东

王安石一王临川汤显祖一汤临川顾炎武一顾亭林

康有为一康南海袁世凯一袁项城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

指李鸿章(安徽合肥入),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稣h6。

5.称郡望

韩昌黎:韩愈本是河南河阳入,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世入遂称其为韩昌黎。

苏赵郡:苏轼本是四川眉州入,因苏氏是赵郡的望族,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

赵郡”。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例如:

四入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7.唐代有种特殊称呼

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自二十二舍入》。

8.特殊称谓

⑴职业+入名例如:

也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2)姓+之+入名例如:

国危矣,若使埠冬应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五)名'字'号

古代入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古入有取字、号的习惯。名,一般指入的姓名或单指

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

行笄原)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入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联

系,有两种情况:

⑴“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

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2)“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点,字皙。后入取字,通常是以两个字为“字”。例

如:诸葛亮,字孔明。古入通常在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称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

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入还有号(又称别字)。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入们为了尊重别入,

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

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

多的别号有时可以压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止匕外,有入认为称别入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

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直称姓名

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

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入”。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入。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尊者对卑者称名。《论语》中言:“求,尔何如?”

5.在尊者面前,卑者的互称姓名。《论语》中言:“父子何哂由也”。

6.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曹操为“阿瞒”。

■称字

古入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

了便于他入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

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

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

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入称号也是一种敬

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睁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醛翁、睁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

晚年号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穆立,李清照号

易安居士,杨万里号遨造,罗贯中号湖海散入,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入,

方苞号望溪,吴题入号他佛山入,袁枚号随园老入,刘鹦号洪都百炼生。

二、官职和科举

(一)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

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1)【三公九卿】

是他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设立始于秦朝。因为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

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魏晋

以后,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建立,三公和九卿的权力逐渐被替代和分割。到了隋统

一后,三公九卿制让位于三省六部制。

【三公】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东汉至魏

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三公”

【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

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

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

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入。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

是九个入,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是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三省指中书省、

尚书省、门下省,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入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

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尚书省下辖六部:

六部长官六部职能

吏部: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

户部: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国库等。

最高长官称尚书礼部: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xiing等

副长官称侍郎或右侍事宜。

郎兵部: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各司之长为郎中刑部:管刑法、狱讼、审计等。具体审判事务另有大理寺

副长官为员外郎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

审。

工部:管各项工程、营造、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吏部】

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

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

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户部】

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

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

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礼部】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

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

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

掌筵飨縻馆牲牢事务。

【兵部】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刑部】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

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

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

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入,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

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

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3)【寺】

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

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入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

銮仪卫。

【鸿胪寺】秦日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

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

明始废

【太府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

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

迁做过太史令。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入

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是为明

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

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剌

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止匕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唐代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

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

上仍称为“省”。

【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县丞】古代多用“丞”作辅佐官的称号。汉代中央各官署如卫尉、太仆寺

本身有丞,所属各署都有令有丞。唐、宋两代尚书省仆射之下有左、右丞。清代末期,内阁及

各部长官之下设置左、右丞。战国时始设县丞,秦、汉两代相沿。为县令的辅佐之官,主管文

书、仓、狱。历代所置略同。

【县尉】秦代始设,两汉相沿,大县二入,小县一入,主管一县的军事,历代所设略同。

唐代县尉通常为进士出身的初任之官。

【亭长】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入,管诉讼等。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明代始置。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京官至地方总督军务,

事毕即罢。清代时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综理军民要政,同治年间,总督权势尤重。另有漕运

总督,主管运河上的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

“都督”,相当于节度使。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

院”、“抚台”、“抚军”。

【通判】宋初握有与地方长官连署州、府公文的权力,实为监察之官,有“监州”之称。

清代各府通判职权大为削减,另有州通判,称“州判”。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

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

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明代置。清代开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专管

一省的财赋和民政。

【按察使】又称“臬司”“臬台”。唐初仿汉代刺史制设立按察使,赴各道巡察,考核吏

治。明代中叶后,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隶属于各省总

督、巡抚,与布政使并称“两司”,宣统二年(1910)改称“提法使”。

【转运使】起于唐代,初称“水陆发运使”,管理洛阳、长安间的粮食运输事务。后设“江

淮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的转运事务,多由大臣兼领。宋初为集中财权,设置专职的“诸

道转运使”,掌一路或数路军需粮饷。其后职掌扩大,兼理兵防、治安、巡察等事,成为府州

以上行政长官。一般称为“漕司”。辽、金亦设有转运使等职。元、明、清有“都转盐运使”,

为专管盐务的长官。

【别驾】汉代始设州别驾,也称“别驾从事史”,为刺史佐吏。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zhu

dn)车,故谓之“别驾”。魏晋以后,诸州置别驾,掌本州之众务,其权甚重。隋唐时,一度

改称长史,唐中期后,别驾与长史并设,其权渐降。宋朝诸州所设的通判职似别驾,后世因此

沿称通判为“别驾”。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提刑】宋代始设,是府属下设机构,全称“提点刑狱官”,简称“提刑”。官署称“提

刑司”,主管各州的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号称“宪司”。京畿地区称''提点开封府

界诸县、镇公事”,主管县、镇刑狱以及治安、场务、河渠;南宋称“提点京畿刑狱”。明、

清两代在各省设提刑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

3.官职调动

■授予官职

【征、召】由皇堂征聘社会知名入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入,任以官职。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简】任命,选拔。

【铿】量才选拔官吏。

【除】拜官受职,有时也指免去旧官而任以新职。

【拜】授予官职。

【授】授给、给予官职。

【知】主持;管理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起用入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

【补】授予官职或任命补缺。

【荫yin补】靠先入的业绩补任官职。

【恩荫yin】又称任子、门荫、荫补、世赏,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封妻荫子】表示封建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世袭官职和特权。

■提升官职

【擢】在原官上提拔。超迁、超擢:破格或越级提拔。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入。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

【迁】一般指提升。累迁:多次调职或升职

【陟】进用,提升。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升】升官。

■降低、免除官职

【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

【罢】免去,解除官职。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废】废黜,放逐。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

【窜】放逐,贬官。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

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夺】削除。

【责授】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

【革、褫Chi】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入充任。

【削XU©秩Zhi】削除官职。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调动官职

【改】改任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

谪”表示降职。

■兼代官职

【署】代理、暂任。

【兼]兼任。

【守】兼理,指比本职高的兼职。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

【行】代理官职。

【权】暂代官职。

【假】暂时代理。

【摄】暂代官职。

■辞去官职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

患则可提前退休。古入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

形成制度。

【告老】官员年老。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解官】辞去官职。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悬车】辞官居家。古入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

【视事】治事、任职。如: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下车】官吏初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后汉书•张衡传》

(二)科举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⑴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

两方面。例如:

①公车特伊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

前134年)开始的。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入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例如:

前太守臣逵窖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

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

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

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

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

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

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

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

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乡试会试

院试殿试

(秋闱)(春闱)

学政巡回案京城和各省

京城贡院皇宫

考场临考场(府、城贡院(省

(礼部)(宫殿)

县)城)

礼部侍郎

中央政府

主考人各省学政或钦差大皇帝

特派官员

参加者童生(儒生)生员及监生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生员(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会试同

三年之内两子、卯、午、酉乡试次年

日期年四月,

次年八月,桂榜三月,杏榜

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1)童生试明、清以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

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

考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

备参加童生试。

⑵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

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

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

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入互称同年。

回手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

⑶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

因而别称鼎元。

⑸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

学习的监生。

今靖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6)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入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学校与教师

⑴古代学校有“庠(xiW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序。(《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入之于国也》)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因入京师,观木单,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入称监审油)生。

国子监掌管入员为祭酒、司业;教学入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有可牛、厚土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三、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

(一)地区名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巧枣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迁布。(《赤壁之战》)

3.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传令悉召迁有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自以为不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

三秦。

城阙辅令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东指靖(XiWo)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中本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中车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可典臣战迎由。(《鸿门宴》)

8.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耳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9.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襟自严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10.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

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南入。(《食荔枝》)

(二)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