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01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点巩固卷
考点01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TL6限时:7分钟)
考点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T7-14限时:10分钟)
考点0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T15-20限时:7分钟)
考点04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T2L28限时:10分钟)
考点05考点综合(T29-30限时:15分钟)
点训练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4•新课标卷)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
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
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
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
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
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
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
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
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4•辽宁卷)1921年,有学者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认为“此一奉天穴居之
留遗,与彼一河南遗址,不特时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属于同一的民族与文化的部类,即吾所谓仰韶文化者
也”。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A.骨制凿刀B.燧石石器C.碳化稻粒D.彩陶残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奉天(今辽宁)沙锅屯发掘了一处穴居遗址,此遗址与黄河
流域仰韶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类型,根据所学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
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物,可推断该遗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残片,D项正确;骨制凿刀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出
现,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明确的燧石取火遗迹,排除
B项;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
3.据考古发现,晋南地区的陶寺遗址由周长约7公里的夯土城墙包围,城内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城内有
大型的宫殿区和墓葬区,繁荣异常。从公元前2300年开始,陶寺先民们在这座古城中生活了近400年。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陶寺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发现了疑似文字的符号,有人将其解读为“文尧”。下列关于陶寺遗
址说法错误的是()
A.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C.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D.私有制己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万邦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父系氏族社会,而是
属于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陶寺遗址处于万邦时代,具备国
家的初始形态,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龙山文化时代,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ACD不符合
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考古发现,二里头时期(约公元前1750年至前1520年)在鄱阳湖周边的江西新余出现带有二里头文化
特征的班、戈等。二里岗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至前1300年),鄱阳湖西北岸石灰山、铜岭、养麦岭的吴
城遗址开始出现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兵器等。这可用于佐证()
A.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B.早期文化呈现区域性差异
C.中华文明由一体走向多元D.各地区文明发展齐头并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公元前1750年至前1300年(中国)。据题干中“二里头文化特征的辄、戈等出现在鄱阳湖周边”以
及“吴城遗址开始出现带有商文化因素的陶器、兵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原文明向长
江流域的传播与影响,即中原文明向长江流域扩展,A项正确;题干信息侧重于文化的传播而非区域间的
差异,排除B项;题干更多体现的是中原文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而非一体走向多元,排除C项;题干强
调的是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非各地区文明发展的同步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为甲骨文中“帝”字的几种写法。有学者认为,“帝”为架木燃烧之形,象征对天神的大祭,代指天神。
商人认为,商王死后就升到“帝”的左右,如卜辞“贞咸宾于帝”。到商代晚期,人王开始称“帝”,如帝甲、帝
乙、帝辛。这一现象表明()
A.政治需求干涉宗教信仰B.政权神权开始分离
C.社会迷信思想逐步淡化D.商王权威有所加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朝时期的中国。据题意可知,“帝”原代指的使天神,而商代晚期商王也开始称“帝”。商王逐渐被提
升到与天神相等的地位,说明商王的威权有所加强,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王地位的变化,并不能体
现对宗教信仰的干涉,排除A项;商朝时期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并没有开始分离,排除B项;商朝时期
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迷信思想并未淡化,且材料内容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4•浙江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于牧野展开激战。下面是两则关于该事件的史料:“(武
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时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从两则史料中
能获取的相同信息是()
①交战双方②交战时间③交战地点④交战结果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两则史料
都提到了“武王”“征商”,说明都交代了交战的双方,①符合题意;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甲子”,即时间,②符
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第二则材料提到了“牧野”,而第一则材料没有提及,③不符
合题意。“克闻夙有商”即武王将在清晨(即早晨)迅速占领商都并取得胜利,但第二则材料未涉及交战结果,
④不符合题意。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7.(2024•浙江卷)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楚
都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礼崩乐坏B.华夏认同C.诸侯混战D.皇权旁落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东周洛阳都城面积小于其他诸侯国,说明王室衰
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问题,排除B项;题干显示的是周王室与各诸
侯之间的关系,不是未反映诸侯混战的问题,排除C项;此时尚未形成专制皇权,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4・广东卷)据研究,古代礼制记载的春秋时期酒器礼器,分为爵、辄、解、角、散五种,称为“五爵”,
其名来自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礼器。实际上,春秋时期的五爵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为一至五升,“宗
庙祭祀,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
A.礼器形制趋同说明礼崩乐坏B.宗庙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观念
C.漆木酒器彰显人文关怀D.以小显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的五爵与漆木酒器相联系,为饮酒礼器的爵与祭祀活
动密不可分,献数按不同等级有不同规定。如宗庙祭祀时,贵者用很小的爵,贱者却用很大的散,这就是以
小为尊贵,故春秋时期礼器的变化反映出以小为贵维系封建等级秩序,D项正确;礼崩乐坏的根源是生产
力的发展,且材料未体现礼器形制趋同,排除A项;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材料未涉及相关
内容,排除B项;人文关怀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教育,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4•浙江卷)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
——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
使用的灌溉体系。”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
A.都江堰的修建B.芍陂的兴建
C.郑国渠的兴修D.灵渠的开凿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
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
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材料所述法国某考察团记载的成都平原的灌溉体系得益于都江
堰的修建,A项正确;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排除B项;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秦国在关中地区兴建的一项大型灌溉工程,排除C项;灵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广西,沟
通了长江、珠江水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0.《礼记・月令》载:“是月(孟春之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末相,措之
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
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由此可知,当时()
A.国家治理恪守敬天保民理念B.官僚体系的等级特征凸出
C.农业生产是重要的经济活动D.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每年春天,天子会率领贵族们在固定的时间亲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
反映出农业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敬天思想,并不涉及保民,排除
A项;先秦时期是贵族政治,秦朝正式确立了官僚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天子向上苍祈求五谷丰
登,而非借用神权强化王权,这与王权的神秘色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
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东周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活跃B.“工商食官”不符合时代要求
C.社会阶级结构呈平等化趋势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由官府垄断经营。春秋战国时期,这一
局面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竞相发展,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活跃,A项正确;“工
商食官”在当时依然存在,并非不合时宜,排除B项;东周时期的阶级结构并非平等化,等级性依然明显,
排除C项;中国古代工商业始终是在官府主宰和控制下,D项的“独立化”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2.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
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B.社会阶层的新变化
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军功成为占有土地的主要依据,大
量新兴地主阶级依靠军功的途径走上政治舞台,使社会阶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
未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确立于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4•浙江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
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
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
则,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
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项正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
是人们所共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
地,永远不断地前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
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而就不存在。该主张由荀子提出,不
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新课标卷)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
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
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
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
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
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
项。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5.李斯在《狱中上书》说:“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
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一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
为天子。”这表明秦的统一得益于()
A.商鞅变法的彻底B.政策和策略的合理性
C.李斯的雄才大略D.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臣尽
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
弱魏”可知,秦之所以得以统一,得益于在政治、策略、军事训练、品轶爵禄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合理,B项
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商鞅变法,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A项;李斯的《狱中上书》提到了自己的功劳,
但并未认为自己雄才大略,排除C项;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因此D项不构成秦统一的原因,
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4•浙江卷)以下是某时期洞庭郡行政管理体系示意图。该时期是()
洞庭郡
沅陵县、迁陵县、酉阳县
1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I
贰春乡、。陵乡、都乡贰春亭、唐亭等若干亭
成里、高里、南里等若干里
I
U■->伍T户
A.春秋B.秦朝C.宋朝D.元朝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地方实行郡县制,基层编制什伍,故是秦朝,B项正确;
春秋时期是分封制的瓦解时期,郡县制尚未完全建立,排除A项;宋朝地方是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7.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
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
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
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
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结果,B项正确;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
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8.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属于秦洞庭郡迁陵县行政文书档案。其中简8-769记载,上级部门要
求迁陵县进献两种特产鱼类,迁陵县廷让熟悉本地情况的乡吏上报这两种鱼类的物种特征。乡长官回答并不
知道这两种特产鱼,本乡乡吏、黔首等都被迫出来作证。该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秦朝()
A.南方经济的落后境遇B.郡县制实际运行状况
C.地方与中央矛盾激化D.生物种类的日渐稀缺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秦简记载了上级部门要求迁陵县进献特产鱼类,以及迁陵县廷与乡吏、黔首
等的互动,这反映了秦朝郡县制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情况,B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迁陵县对本地特产鱼
类的不了解,不能直接推断出南方经济的整体落后,排除A项;材料中是正常的行政指令和执行过程,不
能推出中央和地方矛盾的激化,排除C项;“生物种类的日渐稀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湖北卷)《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令皆
明焉,以为恒。不从令者,费(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这表明秦朝
()
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可知,秦朝时期,
中央要求地方官员不能实行苛刻的徭役抢夺百姓春夏农时,这说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视农业生产,延续
秦国耕战国策,B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相权挑战皇权的相关信息,排除A
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比较合理,不实行苛刻的徭役,排除C项;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D项。故选B
项。
20.《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0年……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湖南
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却记载:“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这说明()
A.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B.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
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密谋篡位,而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则记录的还是奉诏即位。由
此可见,多元史料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历史认知,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主观倾向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
项;历史真实面貌是可以还原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历史评述缺乏统一标准这一说法错误,历史评述
要坚持唯物史观,排除D项。故选C项。
西汉与东汉一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1.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爆发“七国之乱”;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现门阀士族把持政权;唐朝在边
境重地设置军镇,后藩镇势大引发“安史之乱”。对上述三组历史现象的共性。解释正确的是()
A.历史评判要以成败为基本依据B.制度设立之初存在明显弊端
C.中央与地方矛盾导致社会动荡D.历史事物之间因果关联复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从材料信息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引发七国之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
正制导致士族专权,唐朝增设军镇导致安史之乱,但这些制度在实行之初也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只不
过随着时代变化,原有制度也会产生不同的负面作用,这体现了事件因果关系的错综复杂,D项正确;历
史成败决定历史解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等设立之初的情
况,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士族专权不属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22.(2024•浙江卷)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
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
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主公卿、主郡国二千石、主凡吏民上书、主外国夷狄、主
断狱,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汉成帝时期的尚书台属于秘书
机构,还未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
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3.汉武帝时期,一切文书、奏章、政令都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尚书、侍中等掌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如
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辐犊并进而归命天子”。这反映出()
A.行政中枢权力变异B.三公九卿成为虚职
C.文书传递系统形成D.君相矛盾得以缓和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皇帝亲信近臣掌握重要行政权力并受
皇帝任命,冲击了传统以相权为首的行政官僚模式,材料反映出行政中枢权力变异,A项正确;三公九卿
尚未完全成为虚职,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行政中枢权力变异,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行政中枢权力变异,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4.(2024•浙江卷)有史料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
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以上史料
反映的是()
A.相地而衰征B.盐铁官营C.均输平准D.摊丁入亩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大农之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并结合所学而控制汉武帝采取了均输平准的方式,即均输官负责收取各地民众向朝
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再拿到附近价高的地方出售,将钱交给中央,C项正确;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盐铁官营的问题,且盐铁官营解决不了诸侯国贡品
运输问题,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摊丁入亩,排除D项。故选C项。
25.如图为汉代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孝行图“曾子故事”,画面左侧为曾子面向右方而跪,画面右侧是曾母
坐在织机之前。左上角为榜题,“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
“谗(言)三至,慈母投杼”。汉代墓葬孝行图像盛行体现了()
A.宗法制度得到加强B.儒学伦理影响扩大
C.官员选拔范围变化D.礼法结合观念盛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如图为汉代山东武梁祠画像石中的孝行图“曾子故事”,曾子是儒家学派创始
人孔子的学生,孝道是儒家所倡导的思想之一,材料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
时期逐渐瓦解了,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员选拔问题,排除C项;材料图像体现
的礼,没有体现法,排除D项。故选B项。
26.(2024•浙江卷)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该机构位于下图中的()
A.①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西汉在乌垒城设置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位于图中②处,
B项正确;①处是乌孙,排除A项;③处是敦煌郡,排除C项;④处是武威郡,排除D项。故选B项。
27.东汉中后期,官场出现诸如:陈蕃初仕郡,举孝廉,“遭母忧,弃官行丧”;赵典会帝崩,“遂解印绶策
付县,而弛到京师”;延笃举孝廉为平阳侯相,“以师丧弃官奔赴,五府并辟不就”等现象。这表明当时()
A.封建官僚政治成熟完善B.王国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C.儒家伦理影响政治行为D.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动荡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干中陈蕃、赵典、延笃等人在官场中的行为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人
因为母丧、师丧等原因而弃官或有相关举动,这体现了儒家伦理观念对他们政治行为的深刻影响,C项正
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受儒家伦理影响,不能直接表明封建官僚政治成熟完善,排除A项;题干
未涉及王国势力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政治腐败加剧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C项。
28.《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
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
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
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
题”,据此可知,《九章算术》总结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赋税、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
是解决实际的问题,没有涉及五行相克相生,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只是其中的一种,表述不全
面,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中国汉代的著作,无法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综合
29.(2024・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
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
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
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
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
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
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
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
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
值。(8分)
【答案】(1)秦始皇刻石呈现了结束分裂、统一国家、法制严明、勤政为民的帝王形象;而奥古斯都功德碑
则展现了恢复自由、维护和平、关心民众福利、尊重传统并得到元老院和公民支持的仁慈君主形象。
(2)共性原因:巩固政权合法性;强化统治权威;文化认同与宣传。(3点6分)
史料价值:两者均为实物史料,直接反映了各自帝国的政治、文化及统治者的治理思想,对研究古代帝国
制度具有重要价值。(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罗马帝国初期。据材料一“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
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一宇内小,可得出于秦始皇结束分裂、统一国家的帝王形象。据材料一“实行
了‘器械一量,书文字'等政策”,指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措施,反映了他法制严明,致力于国家
制度统一的形象。据材料一“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体现了秦始皇勤于政事,
勤政为民的君主形象。据材料一“'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
景象”,说明秦始皇统治下实现了国内的和平稳定,社会秩序良好,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统一与和平维护者
的形象。据材料二“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反映奥古斯都打着恢复共和国自由,
塑造了他作为共和国救星的形象。据材料二“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体现
了奥古斯都对外扩张,维护帝国安全,塑造了他作为和平维护者的形象。据材料二“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
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说明奥古斯都展现出其关心民众福利的形象。据材料二“复兴罗马传统,’修复
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体现了奥古斯都尊重并复兴罗马的传统与宗教,塑造了他作为文化与传统守护者
的形象。据材料二“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这表明奥古斯都在强调其
权力的合法性和民众基础,塑造了得到元老院和公民支持的仁慈君主形象。
(2)本题是背景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与罗马帝国初期。共性原因:据材料一“群臣诵功,请
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和材料二“奥古斯都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可得出两国统治者都选
择通过石刻这一形式来记载和传播自己的功绩,这反映出巩固政权合法性的需求,通过宣扬自己的文治武
功,强化新建立的帝国政权的正当性。据材料一“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秦灭六王”平
一宇内和材料二"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可得出两国在建
立帝国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通过石刻铭文的形式强调新政权带来的和平与稳定,以此强化统治权
威。据材料一“实行了'器械一量,书文字'等政策”、“六合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严谨治学决心书3篇
- 会计账目清晰承诺书提升审计效率3篇
- 公积金授权委托办理3篇
- 学生不穿校服的谅解书3篇
- 交通违章委托办理协议3篇
- 农村地基买卖合同无效的情形3篇
- 多元文化市场拓展策略改进承诺3篇
- 委托生产代销合同书3篇
- 工程变更与施工合同的关系3篇
- 借用别人公司经营协议3篇
- 培训行业用户思维分析
- 星巴克消费者数据分析报告
- 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方案
- PMC-651T配电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使用说明书V1.2
- 中国红色革命故事英文版文章
- 《体育保健学》课件-第三章 运动性病症
- 雷雨话剧第四幕雷雨第四幕剧本范文1
- 办公设备维保服务投标方案
- 服装终端店铺淡旺场管理课件
- PQR-按ASME要求填写的焊接工艺评定报告
- 医院中央空调维保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