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
考点巩固卷
考点0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TL6限时:7分钟)
考点02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T7-U限时:6分钟)
考点0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T12-20限时:9分钟)
考点04三国至隋唐的文化(T2L28限时:8分钟)
考点05考点综合(T29-30限时:18分钟)
点训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2024・新课标卷)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
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
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
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并结合所学可
知,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的方式实现,禅让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团的心理需求,
他们也希望皇帝把这个位置让给那些权臣们,这样不仅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过渡,同时根本上也维护了官
僚集团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C项正确;“保障了”的说法太过绝对,不能依赖禅让方式就实现政治的和平
稳定,排除A项;“放弃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政权的延续仍是家天下,排除B项;皇帝下诏主
动退位,本质上是被迫的行为,权臣实质上仍是夺取了皇帝的权力,这不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忠”,排除D
项。故选C项。
2.曹魏实行屯田,由各州郡设置典农中郎将等主持屯田,其中民屯田租很重,通常是“持官牛田者得六分,
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西晋统一后,颁行占田课田制,规定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
十亩。这一变化()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
C.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D.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屯田制下,田地属于官府所有,农民要向政府缴纳田
租,且民屯田租很重,西晋统一后的占田课田制,规定了农民的法定占田数额,按照占田课田制的规定,
土地由农民占有,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多展,A项正确;西晋对土地的改革
不能体现南北经济不平衡加剧,排除B项;这一变化跟农业技术进步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民
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图是西晋怀帝永嘉年间汉人南迁示意图。据此推知,这次汉人南迁()
A.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B.影响了经济和文化格局
C.导致了国家分裂动荡D.形成区域人口平衡局面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晋时期汉人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传播了北方
先进的文化到南方,B项正确;西晋时期汉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发生战乱,并不是源于土地兼并的加剧,排
除A项;西晋时期汉人南迁促进民族交融,导致了国家分裂动荡表述错误,排除C项;西晋时期汉人南迁,
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会增加南方的人口,但总体上人口分布还是北多南少,并未形成区域人口平衡局
面,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4•浙江卷)东晋政权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开端,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这种“共天下”的
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这说明当时的政治特征是()
A.相权崛起B.民族交融C.政权更替D.士族专权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初期(中国)。据材
料“这种共天下的局面是秦汉以来专制皇权结构的一大变化'”可知,琅哪王氏与东晋皇室司马家族共同掌权,
说明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士族与皇帝共同掌权,未涉及相权
变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据材料“下启庾、桓、谢氏迭相执政局面”可知,材料
体现的是士族专权的更迭,而非政权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
5.据《宋志》记载:“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至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
郡界者。”东晋南朝时期,在北方流民聚集区以北方原有地名设置郡县,如南徐州、南豫州、南青州等,官
吏由北方人担任,侨民另立黄籍,免除赋税。东晋南朝时期的这一做法()
A.便利了政府的赋税征收与人口管理B.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能力
C.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D.激化了南方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侨置郡县政策便利了北方人民在南方开垦荒地、从事生产、发展了当地
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侨民另立户籍,使得政府在赋税征收、人口管理方面
陷入困境,影响了地方行政效能的发挥,削弱了中央对基层社会与民众的控制力,排除A、B两项;侨置郡
县保持北方士族的特权,同时又不侵害南方士族的利益,没有激化南方与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C项。
6.(2024・辽宁卷)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
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
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
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
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
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C.图4图1图2图3D.图4图2图1图3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上有西突厥,疆域到达咸海海域,因此是唐朝,图二上有
瓦剌,因此是明朝,图三上有伊犁,范围到达巴尔喀什湖,因此是是清朝,图四有西域都护府,因此是汉
朝,因此排序是图4图1图2图3,C项正确;其他选项顺序均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8.《通典》记载:“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
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下列可以解释该现象的是()
A.曲辕犁在全国推广B.政治相对清明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D.玉米甘薯引进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
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二文”和所学可知,开元年间,政治相对清明,社
会稳定,物价下降,B项正确;曲辕犁在唐代发明,当时并未推广至全国,排除A项;宋代稻麦复种制得
到推广,排除C项;明清时期,玉米甘薯引进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
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
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
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题干第一则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
乐”体现了唐太宗重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第二则材料中,朝廷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不同的赋
税政策,也体现了朝廷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治理,B项正确;民族交往强调双向交流,题干仅体现了朝廷对
边疆地区的态度和政策,同时题干中唐太宗的态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为了促进民族交往,而是为了稳定
边疆和巩固统治,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
论述,排除C项;题干中唐太宗的观点没有体现“因俗而治”,也没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题目设问“集
中体现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4・湖北卷)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
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这说明
此时()
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节度使的更替,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
么搁置数月,并且具体的任命由宦官传达,这说明此时藩镇的独立性受到朝廷的限制,A项正确;材料体
现节度使任免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说明任免程序不规范,排除B项;外重
内轻局面是在天宝年间出现,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藩镇的独立性受限,无法得出宦官权力有所扩
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1.后唐灭梁后,称梁为“伪”。唐庄宗李存勖视梁为僭伪,发展出一套“尊唐贬梁”的书写规范。但在墓志这
类较具私人性的文字中,前梁旧臣常用各种方法避书“伪梁”。这说明()
A.宗法血缘关系衰落B.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
C.儒家思想影响淡化D.正统之争决定价值判断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五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庄宗李存勖和前梁旧臣对梁的态度不同,说明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
知,B项正确;材料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材料说明政治立场影响历史认知,排除A项;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
且儒家思想淡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土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2.《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途中,仍“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任)免官”。《晋
书》记载,豪门士族担任“清要”之职,整日高谈阔论,大抵都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辜事之心”。以上
材料能够用来说明()
A.革新选官制度的必要性B.官僚政治腐朽不堪
C.士族是维系政权的支柱D.中央集权有待加强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书・阳尼传》中提到阳尼因在中正时接受
乡人财货而被免官,这显示了选官过程中存在的不公正和腐败问题;《晋书》中描述的豪门士族担任“清要”
之职但不履行实际职责,反映出选官制度未能选拔出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选官制度存
在问题,需要进行革新以提高其公正性和有效性,A项正确;材料主要关注的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非官
僚政治的普遍腐朽,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士族是维系政权的支柱,而更侧重于揭示士族在官僚体
系中的消极表现,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选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内
部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3.吕思勉评价科举制:“凡有举子皆可应,不复责之于人。往者以族姓相号召,今则五服之外,族姓之亲,
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作者意在强调科举制()
A.是维护士族特权的政治工具B.打破了士族垄断官位的情形
C.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D.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减少选官过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也即材料所述“族
姓之亲,虽加隆厚,亦有所不恤”,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
到西晋时期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A项;科举制提高了政府官员的文
化素质,主要表现在重视应试者的才学,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科举制减少选官过
程中偏袒同族宗亲的情况,更加公正公开。“对国家的稳定发挥巨大作用”说法宽泛,与材料内容结合不紧,
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4•辽宁卷)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
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
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
文的记忆,及第是指科举考试考中。明经科考试,侧重考查识记背默的内容,这不利于对学问的深入研究
和思考,机械默写使得学问逐渐走向僵化,故材料所述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A项正确;明
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并非复兴儒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在阐述明经科考试
的弊端,并没有提到进士科考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学教育和民间教育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A项。
15.唐太宗创立廷议入内殿)制度,发布诏令:“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
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并“引刺史十人入问以百姓疾苦及其政治“。该制度
创立的出发点是()
A.保证决策科学B.弥合官民矛盾C.扩大统治基础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创立内殿制度,有利于促进皇帝听取官员建议,保证政府
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弥合官民矛盾,与内廷制度无关,排除B项;扩大统治基础和提高行政效率均
是内殿制度的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16.唐初规定,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状、六
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这一规定()
A.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使地方和中央的矛盾趋于缓和
C.保障了唐代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有利于打破世家垄断入仕局面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
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其享有审议、驳正官员奏状的权力,对国家财政、御史弹奏
状、六品以下官员或司法机构'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员的奏抄等,若认为不便施行,可以封驳奏还“体现了
门下省地位和职权的加强,展现了它在中央分权制约的官僚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调整服务于当时唐朝
加强皇权的统治需要,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央机构的调整,但无法反映中央与地方矛盾是否缓和,排
除B项;在当时,强化门下省的监察职能并不等于保障吏治的清明与高效,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世家
垄断入仕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7.唐代政事堂会议的参加者分为两类,宰相和“行宰相”。前者固定为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后者则是临时
被特许的会议参加者,他们必须加带有宰相职衔,否则是不能登堂议政的。唐代政事堂会议的这一分类()
A.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B.体现出中枢机构设置过于重叠
C.表明宰相成为决策核心D.折射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唐代虽设置政事堂,宰相在一齐议政,但是增加了宰相的人
数,有利于分割宰相权力,从而加强皇权,故而这种措施主要服务于皇权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
是中枢机构的成员是分为两类的,后者是临时的,所以不能得出机构设置过于重叠,排除B项;决策的中
心是皇帝,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临时成员也参与了决策,不能得出决策与执行权绝对分立,排除D项。
故选A项。
18.有学者分析:“北魏均田令的性质,是把被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据此,凡属私人占有的土地,都
必须向国家缴纳租调。总之,原封不动地保留中原地区旧有的土地剥削关系,而不从根本上去触犯坞壁主
和贵族的利益。'’据此说明均田令()
A.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B.具有户籍、土地、赋税制等多重性
C.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缓和社会矛盾D.实现了对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抑制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令的本质目的是将豪强隐占的人口纳入国家户籍,最
大限度地增加税收,为政府实行按人口收税确立依据,所以均田令具有户籍制、土地制、赋税制等多重性
质,B项正确;均田制是封建社会下的土地国有制,排除A项;题干没有讲述均田制的影响,排除C项;
均田制的举措无法完全实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9.(2024・广东卷)两税法以田地、杂税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税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
湖州刺史在其所属五县,“自立条制,自田地、奴婢,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税钱,差军人一千一百五
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4千9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这说明两税法()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
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
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
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故选A项。
20.(2024•浙江卷)贞元十年(794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陆贽向唐德宗上万字长文《均节赋税恤
百姓六条》,直指当时赋税改革之弊。他批评的是()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均田制D.地丁银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德宗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B项正确;租庸调
制是德宗之前实行的,排除A项;均田制是北魏到唐前期推行的土地制度,排除C项;地丁银是清朝时期
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1.如图所示是东晋南朝时期佛寺数量的变化情况(单位:所)。由此可推知,东晋南朝时期()
J846
A.儒学正统地位基本丧失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日益融入中国社会D.佛教从南方不断外传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东晋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图文信息可知,在东晋至梁的近两百年间,佛寺的数量由1768所增
长到3846所,可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迅速,影响力增强,逐渐融入中国社会,C项正确;从图表信息可知,
佛寺数量显著增长,反映佛教影响力的扩大,而非儒学地位丧失,排除A项;题干及图表主要讨论佛寺数
量变化,未涉及文化重心转移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所学历史知识显示,此时期佛教发展主要体现在国
内融合,图表未提及佛教外传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2.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关的传说为基础,认为老子乃陇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国各地大修老子庙并亲自主
持拜祭老子的典礼。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诏书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A.实行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B.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
C.朝廷依靠黄老之学治国D.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唐朝初年。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高祖和唐太宗对道教的推崇和支持,特别是唐高祖以老子为陇西李氏先祖并大修老
子庙,以及唐太宗通过政令、诏书提高道教地位,这些行为反映了唐朝初年朝廷在治国理念上受到了黄老
之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实行自由开放的文化政策,排除A项;传统主流思想受到冲击在
材料中无体现,排除B项;儒学、佛教被官方压制的情况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3.下表所示为南北朝时期表现女性生活及情感的部分民歌。这些民歌()
夜来冒霜雪/晨去履风波/虽得叙微情/奈侬旦辞黄河去/落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歌词
身苦何闻燕山胡骑呜啾啾
出处南朝民歌《夜度娘(歌姬舞女的一种)》北朝民歌《木兰辞》
①表明南北民间文化趋同②颂扬了女性的社会贡献
③可探究地域风情的差异④隐含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夜度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朝
的娱乐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舞女行业的悲惨生活,《木兰辞》中的诗句则通过木兰替父从军过程,展现了北方
军旅生活的慷慨和苍凉,材料中的诗句不仅可作为探究当时南北方社会风情差异的史料,也通过诗中女子
的自我意识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材料中两首民歌在语言风格、题材选择、意境营造乃至句
式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无法表明南北民间文化趋同,南朝民歌《夜度娘》并没有颂扬女性的贡
献,①②错误。D③④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东晋、南朝之际,本来作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视起来,如时人王微善画,提侣“绿林扬风,白水激润”
的山水画风,提出“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认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画天
地万物。据此可知,山水画的这一发展()
A.推动艺术审美与教化相结合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绘画创新
C.体现出写意忘形的绘画理念D.表达了文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
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战乱不断,这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文人
雅士,他们更注重内心修养和追求心灵的宁静,“心物相印”“拟太虚之体”等反映出当时以王微为代表的画家
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山水画作为表达内心追求的一种重要方式,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绘画的教化
功能,排除A项;山水画的发展折射出当时道家思想影响力的增强,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C项是宋
代文人画的特点,排C项。故选D项。
25.魏晋时期,州郡志书的撰述形成热潮。与前代志书侧重政区沿革和疆域四至不同,魏晋志书关注的对
象主要是“异物”,所记多为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这种现象反映出()
A.社会环境充斥宗教氛围B.社会安定促进文化发展
C.地志书写凸显实用精神D.人口迁移影响地理认知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款“所记多为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可知,魏晋时期,志书侧重记载长江以南
的草木虫鱼,体现了长江以南的地理情况被人逐渐了解,也反映了当时人口逐步向南迁徙,推动了地理认
知,D项正确;草木禽兽与宗教氛围关系不大,排除A项;社会安定说法错误,魏晋时期处于分裂时期,
排除B项;草木禽兽不一定都实用,不能体现实用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26.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的标准有三: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要“靡不毕书”;对尚
未引进的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对“商贾之事”和“花草之流”绝不记录。这表明《齐民要术》的社会历史价值
是()
A.革新传统农业技术B.倡导农业立国精神
C.推动中外文化交融D.增益国家粮食安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农业及食品加工存储技术属于“资生之业”得出,《齐民要术》注重食
品的加工和储存,有利于提高国家粮食安全,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加工和储存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
未强调农业对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齐民要术》对国外作物仅存其名目,排除C项。
故选D项。
27.以下三图蕴含相似历史符号:三只循环追逐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彼此朝着同一个方向跳跃、奔跑,
直挺的耳朵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卓诡变幻如万花筒一般。这个视觉符号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
续千年,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
以下能推动“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的是()
an.fi!*07Kt*»(ttsaiLIliikMM)蛇及42(普什(13微的)(K14
①隋唐陆上丝绸之路②印欧人的迁徙③蒙古西征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亚欧大陆)。根据材料“最早从敦煌出发,跨越万里,延续千年,
出现在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中,寺院的石雕与金属圣器上,甚至还有埃及、叙利亚的彩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三兔共耳与丝绸之路相关联,发源于敦煌,经中亚、西亚或北非,传至欧洲,隋唐大一统时期,丝绸
之路进一步发展,蒙古西征以及阿拉伯帝国都对传播“三兔共耳”视觉符号起到一定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
C项正确;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整
个迁徙过程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早于丝绸之路形成时间,与“三兔共耳”视觉符号传播无关,②错误,排
除A、B、D三项。故选C项。
28.“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魔”。7世纪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
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
画,竞事纷泊。”材料表明,7世纪的长安()
①深受域外文化影响②奉行三教并行政策③呈现思想多元特征④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此种胡化大率为西
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体现出7世纪的长安城充满着异域风情,说明
深受域外文化影响,同时也彰显了兼收并蓄的特色,①④正确;“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指的是唐朝的思想领域
出现儒家,道教与佛教三大思想并立的现象,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了长安的中外文化交流,排除②项;材料
主旨为唐代长安的文化交汇,但是“思想多元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项。综合以上可知,②③排除,
①④正确,故选A项。
考点综合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南北朝时期历史主流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下表是对“分裂下的南北
朝:孰是历史主流”观点的不同表述。
阁步克《波峰“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
与波谷:秦汉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
魏晋南北朝的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
政治文明》口。”
“东晋南朝代表着三国西晋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道路,十六国北朝则'走着一条特
唐长孺《魏晋殊的道路',是一段插入的'并非必然的过程',南北朝历史的显著差异,'是在一种
南北朝隋唐史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必将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消失。唐代的变化正
三论》是随着这些特殊历史条件的消失而产生的‘,'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
不过是对东晋南朝的继承或衔接,即南朝化。”
评述材料中关于历史主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阁步克和唐长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评述:阁步克认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历史主流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
民族大量涌入,他们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确实激发了新的变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
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胡化"与''汉化”的交替过程,使得
北方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北方在经历了
一系列的动荡和融合后,逐渐形成了更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制度体系,从这个角度看,北方的发展和演变
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唐长孺观点中强调东晋南朝代表着历史正常道路也有其道理。东晋南朝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
化传承等方面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如南朝在经济上继续发展南方的农业和手工业,文化上也有
着独特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十六国北朝的特殊发展道路也同样重要,它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不
能简单地将其视为插入的非必然过程。
综合来看,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是绝对的历史
主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也可以围绕其中之一的观点展开评述,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首先明确观点,题目要求围绕
材料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通读材料,发现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可以确定如下观点:阁步克和
唐长孺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然后评述,评述阁步克的观点,可从“北魏的统一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北魏
孝文帝改革,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等
方面进行评述,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他们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确实激发
了新的变化。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发展和完
善。这种“胡化”与“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采光分析》课件
- 2015年重庆市B卷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携手走进未来》2
- 音乐课件-梁山伯与祝英台
- 《半导体封装流程》课件
- 《空气的热湿处理》课件
- 建筑工程BOT项目合同模板
- 生态园户外广告牌施工合同
- 军队宿舍卫生就餐管理规定
- 《肾病综合征后》课件
- 农村房屋建筑合同
- 轴流泵设计步骤
- 雍琦版-《法律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共78页)
- 城市设计导则案例
- “思维导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8
- 标准铜排设计的技术规范
- 预拌干混砂浆生产线建设导则浙江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
- 抽奖卷正副卷
- 元旦晚会节目-现代搞笑版《白雪公主》话剧剧本-元旦节
-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 《西安事变》PPT课件.ppt
-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配套精选练习题7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