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阶段性检测01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
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
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早期国家时期(中国);
“月明星稀”是指进入王国时代,中原地区出现了广域王权国家,周边的区域文明相继退场或翳淡下去,与之
相类似的是早期国家基本形态,C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天星斗”形容的是不同文明如星斗
散布于中国大地,星汉灿烂,与之相类似的是原始部落联盟或邦国林立,排除A、B两项;“皓月凌空是指
进入帝国时代,多元文化融为一体,与之相类似的是大一统典型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有学者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王国,属于“国上之国”,王国与邦国代表了当时国家类型的两种形态,而夏
商周三代历史的特殊性之一也就在于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所存在的这种特殊关系。”他力图说明当时()
A.等级森严的阶级关系B.宗法分封制的特殊性
C.早期国家结构的特点D.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夏商周(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的是夏商周时期中央王国与诸地域的邦国
的关系,显示出政权的结构及特点,而夏商周属于中国早期国家,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邦国
的关系,而非秩序、等级森严,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不能概况材料信
息,排除B项;天下共主的局面形成,以偏概全,是周代的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3.春秋末年,晋国中牟令王登上言于襄主曰:“有士曰中章、胥己者,其身甚修,其学甚博,君何不举之?”
于是二人都当上了士大夫,一半的中牟人皆“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这一现象()
A.揭示了土地兼并的原因B.推动了官僚阶层的兴起
C.体现了重文轻武的观念D.反映了宗法体制的瓦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
国)。材料中二人经中牟令王登的推荐都当上了士大夫,根据“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及所学可知,
晋国世官制度受到冲击,且官僚阶层的范围明显扩大,B项正确;“弃其田耘”与土地兼并无直接的联系,排
除A项;重文轻武及宗法制瓦解在材料中无所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4.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如下表所示),郡的辖区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下表这反映了
()
表现示例
汉中郡的范围与汉中盆地大体相当南阳郡的辖
每个秦郡大体即是按照一个地理单元来划分
区也即相当于南阳盆地
云中与九原两都共同管辖河套冲积平原巴郡和
如果自然区域的范围比较大,就分设为两郡
蜀郡一起统辖四川盆地
每郡大多以一个肥沃的盆地或平原为核心,然北地、上郡、上党、太原、河东、代郡、雁门等
后推广到四周的高原或山地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A.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B.政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
C.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D.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被改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郡的划分,基本上是以山川为界,以盆地或平原为中心,郡的辖区
范围与自然地理区域颇为吻合,基本上每个郡都能有相当的耕种土地,为各地各郡的发展提供基本的耕地
保障,说明耕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C项正确;地理环境决定行政区的划分说法错误,排除A项;政
治统一消解地方割据威胁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此时划界主要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C
项。
5.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
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据
此推知,当时的监察系统()
A.职能各异阻碍了地方行政B.监察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C.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D.以卑临尊降低了工作效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
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可知,当时监察系统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
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监察系统分工明确,职能各不相同,有利于整顿吏治,排除A项;监察分权加强了
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6.《晋书•慕容魇载记》:“魇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
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魇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B.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C.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前燕政权建立后,慕容魇将都城迁至大棘城,并
学习汉族的农桑制度,设立郡县管理流亡百姓,这有利于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未提
及中原政权,排除A项;大棘城位于今辽宁省,故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政
权学习中原制度,而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
7.如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1⑥铲留静弹於1巾铲铃色横倏风衣喊融丽丽年代
①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数超过一亿②番薯引进促进了宋元时期人口增长
③清朝赋役改革导致隐匿人口减少④战乱与灾疫是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图例展示了中国古代实际人口和
统计人口变化图,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8世纪中期左右,中国实际人口和统计人口相统一,主要原因是清朝
赋税改革,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的政策,不再征收人丁税,导致隐匿人口减少,同时战乱与灾疫是人口
减少的重要原因,③④正确;①错,图中信息显示盛唐时期的实际人口尚未超过一亿;②错在番薯引进是
在明朝中期之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
8.安史乱后,“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仍积,不知其涯,
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鉴于此,当时的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A.削弱藩镇,强化中央权威B.抑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度
C.改革税制,推行两税新法D.整顿漕运,加强南北互补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科敛之名凡数百,废者不削,重者不去,新旧
仍积,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唐朝为了解决税收
混乱问题,实行的一项重要改革。两税法将各种复杂的税种简化为户税和地税两种,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税
收负担,C项正确;“削弱藩镇,强化中央权威”虽然也是唐朝后期的一项政策,但并非针对题目中描述的税
收混乱问题,排除A项;抑制兼并,推行均田制度”是唐朝初期的一项土地制度,与题目中的税收问题无关,
排除B项;整顿漕运,加强南北互补”主要是关于粮食运输的政策,也与题目中的税收问题无关,排除D项。
故选C项。
9.“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膝”。7世纪的长安“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
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
纷泊。”这表明7世纪的长安()
A.成为国际贸易中心B.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呈现思想多元特征D.彰显兼收并蓄特色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以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
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描述体现
了长安作为国际都会,对外来的各种元素包括人员、宗教、文化等都能包容接纳,这反映了长安彰显出兼
收并蓄的特色,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长安的文化多元与包容,而非强调其是国际贸易中心,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三教并行政策,排除B项;思想多元特征表述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0.北宋王朝严禁宗室干预朝政和结交大臣,宗室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宗室授官,即使再有才能,也
只能领节度使、防御使及环卫官等虚职,更不得出任宰执、侍从等具有实权的官职,他们虽坐享厚禄,却
形同系囚。这一措施()
A.意在打击门阀士族的特权B.体现了科举选官的开放性
C.激化了北宋社会阶级矛盾D.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稳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
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王室宗
亲干政的行为,这有利于稳固政权,D项正确;材料中措施针对的对象是王室宗亲,与门阀士族无关,排
除A项;材料主旨是“北宋的宗室管理”并非科举制的优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问题,
与社会阶级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牌符印信是证明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下图为1981年在贵州毕节发现一枚元朝铜质方形印章,印信
正面用八思巴蒙古文刻有“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背面左侧用楷书汉字刻有相同内容。据《元史•地理志》
记载,“雍真等处”应属元朝政府在此设置的“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据此可知()
八思巴蒙古文“雍真等处长官司印”
A.史料的多元性加深历史认知B.官修史书受政治影响
C.文献史料必经实物史料印证D.文献史料皆真实可信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出土的牌符印信作为新的的实物史料,与《元史•地
理志》相互印证,加深对元代边疆治理的认知,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牌符印信是实物史料,不是官修史
书,排除B项;牌符印信等实物史料可以与《元史》等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史料都能
找到实物史料加以印证,排除C项;文献史料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未必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A项。
12.宋代建立了系统的商税制度,市舶司对进出港船舶所载货物实行抽分(收取商税)。元代《至元市舶则
法》规定对蕃货的征课倍于土货,土货单抽,蕃货双抽。这表明宋元时期()
A.外贸税收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C.大一统局面促进海外贸易繁荣D.不利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宋元时期,政府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对市舶贸易进行监
督、管理、抽分可知,宋元时期重视海外贸易获取的利益,说明海外贸易在国家财政中具有重要地位,A
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进出口货物的规定,与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如王觌斥责苏轼“喜怒任情”以及“习为轻浮”,及至南宋,朱熹
对苏轼的批判更加全面,“苏氏学术不正,其险谴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
便添以佛老相合。”这表明()
A.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B.儒佛道三教矛盾尖锐化
C.朋党之争影响人物评价D.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
宋时期。根据材料“自北宋始部分儒生对苏轼就多有批评”“苏氏学术不正其险潘慢易之习入人心深”好放
肆”“东坡则杂以佛老,到急处,便添以佛老相合”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北宋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主要
是因为苏轼的学术思想不符合儒学思想,说明儒学道德自觉意识强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
宋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没有体现儒佛道三教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朝堂朋党之争,排除C项;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北宋时期儒生对苏轼的批评,没有体现理学重视思辨认识全面的问题,排除D项。故
选A项。
14.明初,对外国朝贡船不予抽分(抽税);成化、弘治年间,政府开始对朝贡船只的部分货物进行抽分;
正德、嘉靖之后,朝廷允准在广东对往来海舶商船进行抽分;隆庆、万历年间,朝廷在福建月港设督饷馆,
对海舶商船正式征税。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政府不断调整海洋政策B.民间出海贸易得到默许
C.外贸管理机构开始出现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政府对朝贡船只不征税,随着时间推移,明朝政府开始对朝
贡船只进行征税,并且对非朝贡船只也统一征税,这反映出明政府不断调整海洋政策,A项正确;材料体
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外来船只的政策,并未体现政府默许民间船只出海贸易,排除B项;唐代设置市舶司是
中国古代最早对外贸易管理机构,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5.军机处,最初是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的临时机构,后成为总掌军国机要大政的常设机构。其原
因,是清代皇帝需要办理的政要太多,显著超过明代,且清代皇帝躬亲政务,而精力有限,为重点办理机
要政务,而常设军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A.迫于西北用兵的压力B.源于强化皇权的需要
C.表明中枢机构的异化D.旨在消除内阁的弊端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信息“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事务”“清代皇帝躬亲政务”以及“为重
点办理机要政务”,据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源于强化皇权的需要,B项正确;根据“为皇帝与近臣办理机要
事务”,不能说是军事因素,排除A项;“异化”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应该是加强皇
权,不是旨在消除内阁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6.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说:松江府“所由供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
Bo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臬芭,嘉湖之丝纺,皆恃此女红末业,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
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A.专业市镇得到发展B.纺织业经济地位突出
C.经济结构明显变化D.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末(中国)。据题干中徐光启所说内容,强调松江府以及苏杭常镇等地主要依靠纺织业“一机一杼”
来承担赋税和维持生计,若依靠田亩之收则无法做到,这突出体现了纺织业在这些地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纺织业的经济地位,而非专业市镇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仅从纺织业的重
要地位不能直接得出经济结构有明显变化,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排除D项。故
选B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
“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为岭北行省。
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
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
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士官任职,可世袭。第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
孔子庙……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
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分析元代边疆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10分)
【答案】(1)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
缘认同、文化认同。(2分)
(2)特点: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2
点4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推
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措施提供借鉴。(3点6分)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起就逐渐
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
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
后升为岭北行省”和“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得出在边疆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根据所学可知,
元代对边疆地区实施了较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前朝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和“吐蕃作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
政院直接统辖”结合所学可知可得出元代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根据材料“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使得漠
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且结合所学可得出了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
合所学知识还可知,元代边疆治理措施为后世边疆治理措施提供借鉴。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挎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
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
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
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
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挎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
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
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
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
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
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2分)
【答案】(1)特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适应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服饰文化多元化(南北服饰文化和民族
交融)。(任2点4分)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民族交融的影响;统治者改革政策的推动;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
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任2点4分)
(2)趋势: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逐渐注重实用
性。(任2点4分)
(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
又有时代的创新。(2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根据
材料“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
穿农耕汉服”可以得出具有实用性和适应日常生活的需求;根据材料“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
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知南北服饰文化
和民族交融。
背景:根据材料“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
领域,改穿农耕汉服”可知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动;根据材料“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
来中汇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相互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
民族交融的影响。
(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
来表现人性的复苏……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可知注重人性的解放、现世的享乐主义;根据“服饰流行的中
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可
知由单个中心向多地区转变,样式风格多样化;根据“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
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可知逐渐注重实用性。
(3)本题是认识、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近代中国和世界。根据不同时期服饰的变迁和特点,结合
唯物史观进行回答,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
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
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
庙号)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
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
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张骞出使西域图》(局部)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
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
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壁画错误:
(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1分)
(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西域国家抗击匈奴并不是求取金人佛像名号。(1分)
解释说明:
错误1:可能由于作画者对历史知识不够熟悉造成的。(2分)
错误2:可能是作画者有意改编的。初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佛教与之相争;对外交
往频繁,丝绸之路畅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以及
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被司马迁称为
“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身处丝路枢纽敦煌的佛教徒借张骞的名人效应根据史实进行加
工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两百多年,赋予了其引入佛教的新含义。(4分)
《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既展示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也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过程,同
时也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2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找出壁画的两处“错误”,据材料“前
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可知,错误1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的是汉武帝,而不是汉宣帝;据材料“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可知,错误2是材料认为张骞出使西域
的目的是为了求取金人佛像,而事实上是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然后,解释原因,据材料“这幅
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可知壁画作者是后人描述前人事迹,可能因为作者对汉武帝和汉宣帝相关的历史知识
了解不熟悉,导致了记忆错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唐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三教并
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都一度盛行,而且敦煌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
重要通道,所以也有可能是佛教徒意图借“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来扩大佛教影响力;再结合唐初
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而言,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通畅,统治者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
政策,客观上为相关艺术创作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最后,升华总结为:这幅壁画通过展示张骞出使西
域的历史功绩,也同时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进程,既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文物自身也是重要
的历史文化遗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棉花作为一种普遍的植物,棉织品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
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
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
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
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布”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
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
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
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埃及、
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
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从历史书籍中学习人生智慧
- 2024年华师大新版七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年电动窗帘技术研发与转让合同
- 办公室装修合同中的法律风险点分析
- 医疗空间中的人性化办公家具设计
-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路径
- 2025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来宾市分公司社会招聘(广西)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联通海南分公司春季校园招聘2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移动集中运营中心(中国移动销售分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石油高校毕业生春季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疆大学答辩模板课件模板
- 数值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绿色评价】发展绿色指标评价测试五年级《英语》第一学期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解析
- 预制梁场建设验收标准
- 30课时羽毛球教案
- 学术英语写作范文17篇
- 任发改委副主任挂职锻炼工作总结范文
- 针灸治疗学题库(精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