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副本_第1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副本_第2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副本_第3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副本_第4页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副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部编版纲要上第八单元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教学设计整体设计思路计划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和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主题,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意义进行展开。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主要讲述在日军侵华的大背景下,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所带来的民族存亡危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提出与努力、民众思想转变后积极参与抗日,这些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共两个战场的形成和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的抗战也走向了全民族抗战,促成了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获得第一次完全胜利,使得中国保持了民族独立,也是世界革命统一战线的一部分,也就是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内容。因此本课主要是在呈现日军侵华大背景的基础上,侧重通过抗战过程的学习,探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三大重要条件,从新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课的逻辑框架。本课主要采取问题探究的方式,设置三大探究问题,三大探究问题构成本课的三个部分。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主动利用好教材掌握基本知识,同时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步步思考,锻炼思维逻辑,提高解决的能力。本课导入利用国歌创作的背景和国歌内容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一步点明本课的主题,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任务即基于中国抗战的过程,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侧重探究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此开始本课的正式讲授。本课第一部分为探究一:探究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主要呈现日军侵华这一大的背景以及由此引发中日之间矛盾的激化,即随着日军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的加剧正是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前提。这一部分学生主要自主阅读教材,归纳日军侵过程及其特点,感受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除此以外在这一部分之中还重点帮助学生认识日军侵华暴行,从多方面验证日本侵华的史实;学生可通过各种直观的史料如新闻图片、采访等,学会正确理性对待日军侵华战争,避免出现偏激的情绪,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本课第二部分为探究二:探究在抗战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用一段《人民日报》中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地位的评述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之后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快速回顾中国各阶层抗日的过程,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西安事变和日军全面侵华之后中共的努力与贡献,直观对比国共,认识中共在这一战线提出和形成过程中的前瞻性、进步性和全程参与性,理解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本课第三部分为探究三:探究抗战过程中,民众思想的转变及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史料以及小说《四世同堂》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普通民众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以及发生转变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家国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之后借助数字故事、家书等了解抗战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感悟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理解英雄人物的追求与信念,帮助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本课的结课借助板书来梳理本课内容。既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三个重要因素,建构本课框架,更是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建立本课和下节课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教学前段分析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了解层面,要求知道日军在侵华过程中所犯下的累累罪行,认识日军侵华下的民族危机是全民族抗战的基础。在理解层面,要求在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的前瞻性、进步性和全程参与性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在情感层面,要求了解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严酷形势,民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的过程。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两党之间继续斗争,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启国共合作抗日与抗战胜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国共两个战场的形成和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是世界革命统一战线的一部分;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成了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获得第一次完全胜利,使得中国保持了民族独立。本课内容一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日军侵华暴行。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日军侵华背景下,为了保持民族独立,反抗侵略,中国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和推动的,由各民族、各阶层、海内外人士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中日民族矛盾的变化、党的引领、民众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成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抗战也走向了全民族抗战,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抗战中涌现出大量的抗战英雄,他们为了国家英勇奋战的抗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日本侵华的历史一直都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重要内容,这些暴行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直到今天日本一直在回避历史,本课中第三子目很好的讲诉了这一历史事实,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地价值观,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本课的了解有以下优势和不足。优势:日本侵华和中国民众的抗日斗争的基本史实学生在初中和日常生活中已有学习,所以老师要在原有的知识程度上更加深入,注重素养的培育,避免简单重复。重在讲述面对民族危机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主的大局意识,在全民族团结抗日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不足:学生们都生活在和平时期,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于家与国的关系、对抗战精神还不太有清晰的认知,本课是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素材,教师需要利用好;学生由于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关于日本侵华问题认知不清,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通过史料,从多方面验证日本侵华的史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高中生情感细腻丰富,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可能情绪更加慷慨激昂,学习中国军民上下一心共赴国难时会热血沸腾,在面对日军侵华暴行学习时,不免对日本有抵触、愤恨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习本课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战争,避免学生出现偏激的情绪。教学目标具体目标学生通过了解日军侵华过程及其暴行,认识日军侵华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认识日军侵华罪行,从多方面验证日本侵华的史实,同时能够理性看待战争,避免出现偏激的情绪。(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学生通过自主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西安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后中共的政策变化,进而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此同时注意全面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认识其他政党和民众的不可或缺性。(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学生通过史料和小说《四世同堂》,认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思想转变的基本史实及其具体原因和过程,进而理解普通民众思想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推动作用,深刻感悟家与国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通过抗战英雄赵一曼的事迹,了解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教学资源选择与方法运用(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数字故事)(二)教学方法我将以生本教学理念为指导,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制定相应学法教法,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培育素养。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和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图片、数字故事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素养得以养成。板书设计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设计意图本课的正板书是教材整合成的三大部分,分别呈现全课框架,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三大因素,加深学生对本课重要知识点的印象,并更是承上启下,帮助学生建立本课和下节课之间的联系与逻辑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行为】上课之前,教师呈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一段歌词,引导学生主动大胆讲一讲国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完善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剧,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了唤起全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忱,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在这个时候诞生了。接着教师一步步提问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面对如此危险,中华民族是如何做的?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是指什么?预设答案:①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机深重,尤其是华北事变之后;②万众一心;③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全民族抗战呈现预设答案,并过渡到本课主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概念界定,引导学生认识并抓住抗日民族统一的主要内涵。【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今天的新课第22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基于中国抗战的过程探究一下我们“万众一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血肉长城是怎样筑成的即为何能形成?【学生】学生踊跃回答,认真聆听教师讲授。【学生】学生能够答出预设答案【学生】能够知道今天学习的主题和主要探究的问题。利用国歌创作的背景和国歌内容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一步点明本课的主题,帮助学生明确本课任务即基于中国抗战的过程,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影响因素)探究一:探究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教师过渡】首先探究一:探究日军侵华背景下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影响。【教师行为】教师呈现地图,并请学生阅读教材(P135-139),在地图上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日军侵华大事件,定位时空。(答案动画呈现)【教师总结】教师动画呈现,引导学生在梳理史实的基础上看到日本侵华在时间上持续和区域上在不断加深的特征。【教师行为】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教师提出问题即请学生依据地图和教材内容(日军侵华过程和暴行),小组合作,尝试从时空、程度、手段和目的等方面归纳日本侵华的特点并用史实来证明。预设答案:①时间上:跨度长——14年;②地域上:从局部到全面——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城市到农村;③程度上:侵略程度深,范围广——政治、经济、文教全面入侵;④手段上:蓄谋已久、诡计多端、残忍暴虐;⑤目的上:单独、完全占领中国【教师总结】在小组代表回答的同时完善讲解,呈现答案,引导学生重视教材,仔细阅读教材,论从史出。【教师行为】教师过渡并提问: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深入,手段残忍,中国已经面临亡国危机,你觉得这时候当时的人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对,就是抗日救国,抗日逐渐变成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这一问题。【教师总结】正是在严峻的民族危机和民族矛盾之下,使得各党派和民众逐渐走向联合,也成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行为】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时的累累罪行和残忍手段,认识日军侵华的罪恶,教师呈现出除课本外的更直观的史料,并进行解读。【教师行为】教师总结过渡,引导学生不忘日军侵略罪恶的同时,呈现图片2022年日本政界领导参拜靖国神社图,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目前日本政府对对待侵华战争否认态度,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此种态度,要从哪些视角、补充哪些方面的史料进行反驳?预设答案:①从加害者、受害者和第三方的视角进行反驳。②用文字史料、图像、口述、实物等进行反驳。【教师行为】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呈现答案并进行讲解。过渡:在学生了解到日本政府在不断地否认日军侵华的历史的同时,教师呈现关于关于南京大屠杀部分人被遗忘的新闻,引导学生发表感想并思考面对日本侵华历史,我们敢不敢忘,能不能忘?【教师行为】教师继续呈现近年来“抵制日货砸车事件”,并追问学生此种泄愤式爱国是否可取,继续思考如何正确对待日军侵华的历史?【教师总结】泄愤式爱国太过激进,用习近平主席的话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这场战争,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进而振兴中华。【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和地图,准确梳理日军侵华过程,并看出日军侵华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从多角度归纳出日军侵华的特点,同时通过梳理教材上的重要史实来证明自己的答案。如侵略程度深可以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的入侵来证明;蓄谋已久可以用1927年田中义一的东方会议证明。【学生】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刚刚所学内容,认识这一时期中国面临被日本亡国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理解中日民族矛盾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推动作用。【学生】学生通过史料和教师的解读能够更加深刻认识日军侵华的罪恶行经,更明白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生】通过图片,学生知道日本对其侵华历史一直持否认的态度。能够结合材料思考要用不同的视角、史料来进行反驳,学会用史料说话,学会多种多方史料互证。【学生】学生能够准确表达痛心等感受,表达出历史绝不能忘记,被侵略的历史提醒我们要不断强大起来!【学生】学生能够理解理性对待战争的方式和原因,理解不忘侵华历史,发展自己,取长补短强大自我才能够保护国与家。合理利用地图和教材,学生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准确定位时空,对日军侵华加剧这一特征从时空上把握更加准确。充分利用教材,将教材作为史料,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同时史论结合,认识到史实在历史解释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以史证论的史料实证以及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信息提取的能力。帮助学生更直观了解日军侵华时的残忍暴虐,建立起学生对侵华战争的正确态度。提升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水平学生在正确认识日军侵华史实的基础上,能够学会用史料说话,学会多种多方史料互证。递进式提出问题并呈现相关史料,有利于学生一步步梳理对待侵华战争的正确态度,理解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理性对待抗日战争,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探究二:探究在抗战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教师过渡】探究二:探究在抗战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教师行为】教师过渡:指出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加剧,中国的抗战进程也发生了变化,随后提供4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在日军侵华加剧之下,中国涌现的不同抗日群体及其广泛性。【教师总结】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呈现答案,引导学生发现随着日军侵华加剧,中国抗战群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教师行为】引导全体学生阅读教材,和老师一起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中国抗战的特点即从局部抗战到全国。预设答案:①地点: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②抗日救亡行动: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军——一二·九学生运动、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基础上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③人员组成:东北人民和爱国士兵、共产党——学生、国民党爱国将领——国共两党、中间派、国内外民众、国际援助。【教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地点和人员组成的变化上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教师行为】过渡:了解中国抗战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到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呈现《人民日报》中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地位的评述,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表对该评述的看法,提示赞同或不赞同都须根据教材史实说明理由。教师在这里要注意,预设学生答案时,会出现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的,但有些小组同学也提到国民党、人民等的作用。教师需认真听取其理由的,同时和学生一起通过解释中流砥柱的含义,梳理中国人民各阶层对日本侵华不断扩大的反应的对比,尤其是国共的不同反应;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西安事变中、七七事变后的国共言论和行为的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最后也要兼顾解答人民和国民党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共产党、国民党、民众三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教师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33-P136,用时间轴的方式快速回顾中国各阶层抗战历程。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侧重突出国共对比,引导学生理解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教师行为】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重要事件之一,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师呈现两则史料,帮助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前后中共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的史实,引导学生思考中共做出转变的原因,接着呈现西安事变爆发后的复杂形势,解读中共做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背后所蕴含的民族大义和政治智慧。【教师行为】教师呈现两则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为推动国共合作所做出的让步和贡献。【教师总结】总结以上内容,引导学生看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以民族利益为先,是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优秀政党,增强对我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材料得出随着日军侵华的推进,参与抗战的群体的具体类型以及抗战群体范围的扩大。【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能够完成表格,自主发现随着日军侵略加剧,抗战的区域范围(地点)和人员组成范围在不断扩大,从而得出中国抗战的特点为从局部到全国。【学生】小组代表能够用准确表述组内的讨论结果,如赞成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并能够正确出阐述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所发表的言论和行动的史实。【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本,快速回顾中国各阶层抗日的过程,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直观对比国共,认识中共在这一战线提出和形成过程中的完全主导性和全程参与性。理解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学生】能够通过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抗战爆发后中共所做的贡献与努力,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看到我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先,始终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教材和课外史料相结合,既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教科书,又补充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这一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整体教材内容,归纳信息的能力,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开放式问题,加上小组合作,帮助学生开放思维,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提升基于史实解释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主探究与表达,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其课堂参与感。教师耐心倾听和引导,关注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与解答,培养正确看待历史的能力,也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好感度。学生在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梳理历史框架,建构历史框架的能力以及培养归纳概括能力。问题探究的形式,有利于锻炼学生探究和信息获取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我党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探究三:探究抗战过程中,民众思想的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教师过渡】之前同学们在评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时,有些小组同学也提到人民群众的作用,从抗战的过程和结果中我们也见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我们知道中国近代饱受侵略,却只有这一时期普通民众觉醒了,团结起来共同抗日,接下来我们重点探究随着日军侵华的加剧,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这一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探究三:探究抗战过程中,民众思想的转变及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教师行为】教师呈现两则材料,并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普通民众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以及发生转变的原因。【教师行为】教师之后通过简要介绍小说《四世同堂》的主要故事片段,引导学生直观的理解日军侵华后民众思想转变的具体历程,即在日军侵略的加剧之下,普通民众在当时已经意识到国与家的关系,当国家遭遇危难,就会影响到每个家庭,最终影响到个人生命的时候,人们就会向死而生,奋起反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民众的思想基础。(书的封面上“没有国,那有家,受尽屈辱的人向死而生”)【教师行为】教师在讲解小说中人物经历和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自己所理解的家国关系,检验学生对于家国关系的理解是否到位。【教师总结】正是随着当时民族危机的加剧,普通民众亲身感受到了国与家的密切联系,为了守护小家,必要奋起保护自己的国,人们团结起来,这就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民众基础。【教师过渡】除了普通民众之外,在抗战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赵一曼就是其中一位,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她的故事。【教师行为】教师呈现赵一曼的数字故事,并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一下三个问题赵一曼短暂的一生经历了近代史上哪些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中,她是怎样做的?她的言行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为了避免重复,该答案在下面PPT中呈现)教师重点解读伟大的抗战精神,引导学生从赵一曼身上找到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感受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教师行为】教师呈现赵一曼在抗日期间所作诗句和给儿子的家书,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以赵一曼为代表的无数英雄人物,献出了生命,被迫舍弃家庭,他们追求什么?理解他们追求的是家国平安,是愿意为国,为家,为理想舍生忘死的信念。【学生】学生能够根据材料认识到抗战时期普通民众已经由“看客”(置身事外)变为主体,自觉守护民族;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正是由于近代近代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此时已经熟透。【学生】学生能够通过《四世同堂》中的故事,认识到普通民众的思想在这一时期思想转变的具体历程,尤其体会到人们正是在这一时期对家国一体有了有了真正的理解。学生也能够真正在这一部分通过小说中的人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