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精测卷(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最后一次巡逻
王曦
二班长要退伍了。退伍就栗下山,离开高原。他得去跟他的山告个别。
这是一个雪后的早晨,二班在操场集合完毕,只等连长一声令下,便可以出发,前往实
控线附近的山口例行巡逻。二班长知道,这大概是最后一次了。
队伍出发了。①作战靴踩在厚厚的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把满满一山谷的寂静踩
了个碎。副营长扭头看一眼身后的二班长,说:“守平,今天是你们班?”二班长愣了一
下,赶紧答是。副营长说了声好,回过头,又轻轻地说了一声,很好。二班长希望副营长再
说点什么,可副营长不再吭声,迈步向前走了。二班长只好跟上去,踏着副营长踏出的脚
印,低头默默揣测。
二班长是个寡言少语的人,喜欢把什么事都搁心里琢磨,嘴一闭,就成了石头。这点跟
副营长很像。没办法,二班长就是他带出来的兵嘛。十多年前,二班长来到这个驻扎在云端
的连队时,副营长是他的排长。②那时的二班长还是个高高瘦瘦的新兵,穿上松松垮垮的军
装,山风一吹,活像个立在麦地里的稻草人。二班长一直待在这个连队,历经了三任连长,
四任指导员。连长说,这石头可真够硬的,什么事都憋在心里,这怎么行,老憋着会出问题
的。指导员说你可把心搁肚子里去吧,咱这石头外硬内软,外冷内热,是块和田玉,温的,
通透着呢。
队伍沿着流经连队门前的河,溯流向山里走。十二个人,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
条紧凑的线。河不大,是季节性的,还没入冬就结了冰,断流了。一断就是半年。
今天的队伍走得有点闷。带头的副营长不说话,大家都不好说话。副营长东瞅瞅西看
看,很激动,像是初来乍到一样。
有什么好看的?这条路线他走了少说也上百遍了,以前没见他这么兴奋过。难道是专门
来送自己的?肯定不是,二班长觉得自己还没那么重的分量。他为什么又来跟队巡逻?没听
说有什么特别情况。还有他那句“很好”,是什么意思?这一个又一个问题困扰着二班长,
他反复琢磨,没琢磨明白。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二班长脚下就有些重,有些粘,他计划的告
别巡逻,被副营长搅乱了。
二班长听到细微的声音:5201、5201o出发后不久,这个声音便时不时从背后传到他耳
朵里。二班长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身后的那个列兵,二班长很满意,就像看成熟的麦子。二
班长家里是农村的,他喜欢庄稼,上高原后,就更喜欢了。
③53……37,53……37,身后又传来列兵的声音,这次是断断续续、有气无力的。二班
长连忙回头看,一看二班长就有些生气。
“护目镜藏上!怎么回事?说你几次了!”二班长训斥列兵。
正在仰望雪山的列兵戴上护目镜,心里却是不大乐意。列兵上高原刚满两个月,这是第
二次跟队巡逻。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
才真正知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
察这些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
二班长喜欢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兵。这个小孩能吃苦,爱学习,会写东西,是连里的
宣传骨干,最重要的是,他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比方说前两天,列兵找二班长说,想向连里
建议买架无人机。二班长问咱又不是空军,配无人机干什么用?列兵说不是打仗的那种无人
机,是小型的,网上就有得卖,能高空拍照。二班长这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二班长说恐怕
连里不会批。列兵说试试呗。一试,连长当场就批了。连长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一年来,
二班长跟连长的脚步跟得有些吃力。
队伍拉着手翻过积雪过膝的山脊,开进一片开阔的高原戈壁。他们要穿过戈壁,去对面
的雪山。雪山看似近在眼前,其实还很远,要走三个多小时才能到。
副营长接着说:“守平,听说今年你要走了。”
二班长愣了一下,舔舔嘴唇,咕哝出一个短促的音节:“嗯。”
副营长抬头望向前方,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的老家伙一个个都走了,咱们早晚都有
下山的一天,今年我也要走了。”
二班长现在真的明白了,原来这次巡逻,副营长也是来告别的。
队伍在这里休整。二班长走到连长跟前,叫列兵过来。列兵蹦跳着跑过来,像只雪地里
觅食的藏羚羊。二班长说:“程志,不是跟你说过吗,不要猛冲猛跑。”列兵双手撑住膝
盖,边大口喘气边答是。二班长说:“程志,报告当前位置。”列兵有些为难地看着自己的
班长。二班长说:“你一路上嘟嚷什么呢?”列兵立即明白了,赶紧回答:“当前位于5585
峰和5621峰之间。”二班长骄傲地看着连长。连长黑着脸,没什么表情。二班长让列兵走
开。二班长说:“是个不错的兵吧?”连长说:“还行。”二班长说:“他现在是我们班的
活地图,才两个月,资料已经滚瓜烂熟了。”连长说:“不错。”二班长问:“能留在山上
吗?”连长看二班长一眼说:“石头你今天话还真多,他自己不想走,谁还能撵他不成。”
二班长笑了,放心地走去副营长那边。
列兵觉得班长今天有点怪。班长不守规矩,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班长还脱了手
套,抓一把雪往嘴里塞。班长不再是冷冷的班长。班长笑了,有些羞涩,有些傻气,憨憨
的,像一块开花的石头。
④再次上路,队伍仍旧那么走着,不急,不慢,不停歇,走成一条紧凑的线。亳原寂静
无声。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深深的脚印。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副营长话少,队伍出发时副营长跟二班长交流不多,只是简单问候,但一声“好”和“很
好”都饱含着情感。
B.列兵是第二次跟队巡逻,他有新奇的体验,他眼中的景象能引发诗情,他对眼前的每座山
都熟悉,倍感亲切。
C.列兵是新一代士兵的代表,能吃苦,爱学习,并且很有想法,他想买架无人机的建议得到
了连长的支持。
D.当二班长询问连长列兵能否留在山上的时候,连长说他话多,用“谁还能撵他不成”来表
达对列兵的认可。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写巡逻途中作战靴踩在雪上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表现了
山谷的寂静。
B.句子②运用叠词“高高瘦瘦”“松松垮垮”和“麦地里的稻草人”的比喻,写出了二班长
当年的瘦弱。
C.句子③中“53……37”承接前面的“5201”,一起为后文“当前位于5585峰和5621峰之
间”的回答做了铺垫。
D.句子④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对比,“不急,不慢,不停歇”“紧凑”表现出队伍的训
练有素和战斗力。
3.文章是如何塑造二班长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最后一次巡逻”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
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
阵地似乎都死了。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
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
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
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
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
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
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
驮罐地匆匆跑路,这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
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
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
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
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
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
②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
争。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
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门。
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所代替,期盼中开门的
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
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
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
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
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
了几次头。
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
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
林嫂:你等一下。
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
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
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③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
过来。
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林嫂看见那只
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
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
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我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
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
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
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
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栗去哪呀?你家里人呢?
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
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
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
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
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畲了泪。他犹豫着。
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
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
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
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
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
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
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
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
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
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
死路一■条。
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
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
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
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
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
血的颜色。
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
笑着。
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
人?!
(节选自《北京故事》)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采用旁白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
开做了铺垫
B.健三一郎撞进林嫂家里,惊愕的林嫂立马拿起木棍像枪一样对着他,这表现了战争给百姓
带来的创伤。
C.林嫂救了昏倒的健三一郎,得知他是日本人后并未后悔,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善良,也说明
其阶级意识模糊。
D.健三一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在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
径,批判战争的残酷。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红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B.句子②中连用了四个“怕”字,第一个“怕”具有总领作用,后三个“怕”字在表意上形
成递进关系。
C.句子③中少年“眼泪流了出来”,既是因为他“狼吞虎咽”而“咽得直伸脖子”,也是因
为感动。
D.句子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与上文相呼应,也与全文的凄凉悲惨的氛围形成鲜
明的对比。
7.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8.有评论家认为石钟山的军旅小说“在竭力描写崇高精神的同时,不忘对于人性和生活本身
的深入挖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团湖的栖鸟
李治邦
城市边上有一泓湖,人称团湖。每到秋季,湖水干净清澈,湖面的水鸟很多,飞起来千
姿百态。团湖边儿上新近戳起了一排三十几层的高楼,外表又漂亮又现代。这排楼把几个大
杂院挡在了里头。
耿老这套房子在高楼的最高层,能从窗户俯视到团湖全貌,湖上那一团团的水汽在清晨
慢慢腾起,好看的水鸟在湖面上掠过,划出一道道的水痕。站在窗户上就能瞅见水鸟嬉戏的
场面,耿老喜欢这团湖的水鸟。
搬来的头天,耿老把儿子叫来,一本正经地说,我有个要求,家里不许谈京剧,不许放
京剧录音,也不看京剧演出的录像电视。说着,耿老从墙上摘下他那幅在《借东风》里扮演
诸葛亮的彩色剧照,扔进箱子里。这幅剧照,搬家时儿子摆弄了半天,换了好几个地方才挂
上。儿子儿媳被父亲这番话说蒙了,面面相觑。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
的《借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
功中,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
诉耿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
离开省城来到这里。
耿老很少跟邻居们打招呼。邻居也不熟悉耿老,更不知道他的京剧名家背景。从搬到高
层,他就从来没有张过口。儿子其实会几句,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就自己先唱,诱惑耿老。
要是以往耿老肯定会接着唱,还会指导一番,可耿老始终都无动于衷。儿子悄悄对媳妇说,
父亲算是与京剧无缘了。
耿老天天闷坐在家里,憋久了,就到团湖遛遛弯儿。
那天黄昏,虽然入秋很久,但团湖依旧没有结冰,湖水在荡漾。团湖有几处延伸到湖内
的亲水平台,①耿老走过去,发现特别像一座舞台,他站在那,就好像站在舞台上。几十只
水鸟在湖面上飞翔,不大一会儿就落在他前面的湖面上游弋着,显得很神气,什么颜色的鸟
都有。耿老很兴奋,喊着:“你们想听什么呀!”旁边来了几个遛弯的大杂院人,跟他聊天
说,这些水鸟都是从几百里外长江那儿来的绿头鸭、绿翅鸭、赤麻鸭,它们喜欢团湖的水
质,干净、清甜,在这里过冬取暖。有几只胆大的水鸟就落到他们脚下。大杂院的人拿出准
备好的面包,撕碎了喂给它们吃,于是更多的水鸟飞过来。耿老忽然来了兴致,情不自禁地
唱起来:“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几
个人喝彩,使劲儿鼓掌。耿老忽然觉得自己失态了,连忙掩饰着,解释着:瞎唱,瞎唱。他
看见那几十只水鸟腾空而起,在他头顶上徘徊着,发出嘎嘎的声音。②耿老朝天空望去,看
见水鸟的翅膀,那羽毛多么柔软。
有一天,电视台节目预告说要播放耿老的《借东风》,这是耿老前几年在省城大剧院的
演出实况,那天满座。当时京剧名家马连良的后代也有人特意从北京赶过来,在后台摆满了
鲜花。本来应该很凉爽的天气忽然闷热,耿老要去团湖逛逛,散散心。
去往团湖的道上,耿老和儿子忽然听到背后传出一阵清脆悦耳的胡琴声,还有听众的喝
彩声。儿子脸色大变,慌着欲拉耿老离开,耿老犹豫了一下,脚步顿了顿,开始慢腾腾地朝
大杂院走去。
大杂院有一个空地,围坐了不少人。③正当央摆着七把椅子,坐着京胡、京二胡、月
琴、鼓佬及武场的“三块铜”,真是阵容整齐。这七位都年过六旬,是大杂院那几位名票,
也夹杂着高层的戏瘾者。几位摇头晃脑好不得意,那唱戏的主儿也已满头白发,是一个罗
锅。
耿老身不由己地插在听众里,目不转睛地瞅着这群老者。儿子在身边,一个劲儿小声劝
着,父亲您听会儿就走吧,都是票友唱的,不入您的耳。耿老很明白,儿子是怕勾了他那个
魂儿。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那位白发罗锅的老者有滋有味
有板有眼地唱《空城计》,嗓子有些沙哑,时不时还错板,可这丝毫都不影响他的情绪,俨
然他就是当年的马连良、谭富英。他唱完了,过足瘾了,周围听众鼓起了掌。他向听众挥
手,好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那位鼓佬站起来豁着嗓子说,哪位还点?你们点什么,我们就
能唱什么!语气大,气派也潇洒。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妇女冷不丁冒出一句,我要听《借东
风》。这句话把鼓佬的神气打掉了一多半。这《借东风》不是不能唱,而是太不好唱了。鼓
佬不好意思地说,换一段。④那个妇女固执地说,不换,我知道这段难唱,我就爱听这段
呢。有人开始起哄喝倒彩,但都是邻居之间的嘻嘻哈哈、打闹逗趣。
耿老拨开听众,走到院子中间,他缓缓地对大家拱拱手,说:若不嫌弃,我伺候各位一
段《借东风》?儿子想劝,但两腿已不听使唤。鼓佬疑惑地打量着耿老,您……能唱?耿老
笑了笑,试试吧,很久没唱了,可能唱不好。
天色暗下来,大杂院的灯也不是很亮。耿老站定,运了运气,他隐约听到团湖上的水鸟
在飞,发出他喜欢的那种嘎嘎声,好像是掌声和喝彩声。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
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
醉。过门拉完,他唱出了“习天书,玄妙法……”
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
老啊!
耿老的眼泪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栖鸟”入题,行文中多次写到水鸟,意有所指,增添了文章的意蕴。
B.耿老常常到团湖遛弯儿,相关描写让人物心理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逐步得到展现。
C.耿老儿子先“劝唱”后又“阻唱”,前后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对父亲的关心。
D.小说描写了“大杂院”中普通民众对京剧的喜爱,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
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这一细节表现出了耿老的心理,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放下对京剧的热爱。
B.第②句运用双关手法,“柔软”二字暗示出耿老内心的失意与纠结正在逐步趋向消解。
C.第③句运用借代手法,用乐器代人,语言特色鲜明,展现文化生活场景,读来饶有趣味。
D.第④句运用语言描写,写点戏人对鼓佬的刻意刁难,增添了文章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
11.《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12.小说以耿老“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结尾,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
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完璧
阿英
“听风庐”打洋前一刻,他身披风尘,挑帘而入:“只有你一人在?喊掌柜的出来,我
有古籍要修复。”
①学徒抬眼,眸子黑亮,被他杂糅的外乡口音逗乐:“师父深居简出,从不见人,把书
留下便可。”
他愣一下,眼含挑剔,扫视学徒面前的工作台。桌案简陋,工具却排列似兵阵:浆笔、
棕刷、镜子、铁锥、研石、竹起子……②几册已修好的线装书,安卧如归巢之鸟。他暗自惊
叹: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
③他将包裹缓放于柜面。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
包裹解开,一■层又一■层。一•本古籍,躺在二人之间。
学徒不禁轻呼:“好书啊!”罕见的明内府珍本,凤纹封面,黄绫签条。漫长岁月里,
它避过了虫蠹鼠啮,水浸风化,品相近乎完美。
他戴上手套,小心翻动书页。开本宏阔,墨色饱满浓郁,卷首卷尾均铃朱印。学徒再三
赞叹。及至翻到某页,学徒才猛然呆住。那页纸枯皱残破,像被踩烂的落叶,与书体仅余一
缗相连。可推测出,曾遭外力野蛮撕扯。
学徒以目光摩挛那处伤口,不住叹息。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语音亦锐利如刀:“你说,该如何惩罚那毁书之徒?”学徒切齿:
“鞭笞火烤也不为过!”
他神色稍缓,说:“如此绝世孤本,修复所用纸张宜选用颜色、质地、厚薄相近的同时
期旧纸。工艺要求也颇苛刻,先精心调出浆水,涂于纸上,待纤维疏松膨胀,再将修复纸与
原纸粘合。过程看似简单,但须有补天之手,贯虱之睛。见不到你师父,我怎能放心?”
学徒嗫嚅道:“其实……我也可以。”
“你?黄口小儿!若你晓得这古书的坎坷经历,便不会出此狂言。也罢,就给你讲一
讲。”
学徒方知,这部书原存于本地一座藏书楼。八年前,保定城沦陷,日本人觊觎库中古
籍。他整理珍本,连夜装车运走,历经盘查,追击,抢劫。随着战火蔓延,多次转移,翻山
过河,辗转数省,至南国。又沿漓江,入深山,于巨岩之腹,觅得一石洞藏书。为免受潮,
他祈巨木,搭支架,置书其上。每遇晴天,便搬出晾晒。日夜巡检,以防虫兽。一晃已逾八
载,他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手足粗砺的山野之人。那一洞书,安然酣眠于战火之外。某
次,他出山采买,从兽口救下一个女子。不久,二人成婚。日本投降后,他联系舟车,将书
运回。临行时,幼子还未满月。
二人眼中不觉潮湿。
“那,这本书因何被毁?”学徒问。
他接着讲述。这批书籍当年离开保定前,曾被他的师弟拦下,说同城另一家藏书楼,④
日本人去''借”书,主人不允,当天,其妻便无故横死于街市。藏书楼主大恸,但仍不松
口O
不知日本人又使出何种伎俩,第二日,那楼主竟自缢于檐下。几个门生亦蹊跷失踪,生
死未卜。师弟坚称,若为护书而付出人命代价,太不值得。
时间紧迫。二人争执,互不相让。情急间,他抄起这部珍本,怒指师弟:“你忍心将这
无价宝物,拱手让给鬼子糟蹋?”说罢手臂一挥,书竟脱手,像断翅的鸟,惊恐坠向地面。
师弟忙冲上前,一把抓去。一页纸瞬间被攥为一团,几乎与书体脱离。
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师弟却咬牙说:“我亲眼看到,那死者的幼子抱住父亲悬空的
腿哭泣!若能少亡一命,这一楼书,又算什么!”
学徒脸色渐渐苍白,垂泪道:“我就是那藏书楼主之子,后来被师父收养,传我全部技
艺,与我相依为命。”
霎时,他浑身凝冻,沉默良久。
三天后,他再次来到听风庐:“能否修复?可有进展?”
学徒声音沉郁:“您上次提到的‘师弟',我知道是谁了。”
他叹口气:“那本书,你师父可曾看过?”
“看过……不,没看过。”
“怎讲?”
“师父净手后,轻抚封面,还未触摸内页,就突然抽泣起来,让我为他整理行装,出了
趟门。”
“出门?他不会是躲我这个师兄吧?”
“师父说,他去寻纸。听风庐的各类存纸,皆无法与此书匹配。
“寻到了吗?”
“寻到了。只是这铺子,也不再是师父的了。明代合适的纸,只那一处有。人家欺他心
急,用一片巴掌大的纸,换走了这间听风庐……”
他吃了一惊:“我要当面告诉师弟,这几天,我终于想通了,也不再记恨他……他就那
么不想见我?”
“他无法'见'您了,他……是个盲人。”
“什么?!”
“日本人设宴,逼他交出藏书。为避免再有无辜者被害,师父连干三杯后,两手各持一
箸,自戳双目,从此日日听风……”
他身体一晃,险些栽倒。
“师父只想问您,那批书,幸存几何?”
“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的珍本善本、浙图的《四库全
书》,以及北平、安徽等多地藏书,均是历尽艰辛,迁徙到日寇难至之处。抗战胜利后,才
陆续重归故土。”
门外石阶忽有响声,一根光滑的竹杖,探进帘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战争为背景,用“师兄”护书的经历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各地图书馆及藏书
楼开展的护书行动。
B.小说故事情节主要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情节看似平淡,实则波澜起
伏,扣人心弦。
C.小说擅长采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师弟”虽未正面出场,但其高大、正直的
形象鲜明可感。
D.小说先后讲述了古籍受损的过程和“师弟”变盲的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的同时,也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杂糅的外乡口音”暗示师兄多年来漂泊他乡,辗转多地,为保护古籍而历尽艰
辛。
B.句子②中运用比拟的修辞描写线装书被修复完好的状态,以此衬托修书人技艺高超。
C.句子③中“缓放”“挡回”两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对古籍的珍视,也暗示了古籍的坎
坷经历。
D.句子④中“借”字加引号,具有特殊含义,表现出日本侵略者强取豪夺、明借实抢的卑劣
行径。
15.小说以“完璧”为标题,有何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6.本文为小小说征文大赛一等奖作品,假定你是评委,请以“古典美”为关键词阐述其获奖
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他对眼前的每座山都熟悉”曲解文意,原文是
“当作战地图上那些烂熟于心的黑色三角变成了眼前一座座活生生的雪山时,他才真正知
道,每座山都是唯一的,每座山都是有生命的,没有谁能征服一座山。他要好好观察这些
山,要为每座山都写一首诗”,可见他熟悉的是作战地图上的山,对眼前的真实的山并不熟
悉。“倍感亲切”于文无据。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特定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句子④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
成对比”分析不当,句子④呼应了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不”与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形成对
比”。
3.答案:①正面描写。如对副营长来巡逻动机猜测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二班长的外冷内热和
细心;如对列兵的训斥和询问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二班长对士兵的严格要求和细心关爱。②
侧面描写。如通过连长眼中的“石头”印象和指导员眼中的“和田玉”形象,表现出二班长
表面寡言少语,实则外硬内软;通过列兵眼中班长摘掉了护目镜和防寒面罩、往嘴里塞雪的
“有点怪”的形象,表现出班长对岗位的深情留恋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梳理有关二班长的内
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文章塑造二班长形象的手法;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4.答案:①“最后一次巡逻”指二班长退伍前最后一次前往实控线附近的山口巡逻,跟山口
告别;也指副营长退伍前特地最后一次跟队巡逻,与战友告别。②“最后一次巡逻”蕴含着
戍边事业和精神的传承,二班长和副营长要退伍了,但列兵已经成长起来了,戍边事业后继
有人,戍边精神不断传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小说标题意蕴的能力。首先通读小说,理解“最后一次巡逻”的表
层含意;然后深入探究,分析“最后一次巡逻”的深层意蕴;最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5.答案:C
解析:C项,“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错误,在林嫂眼中,健三一郎虽然是日本人,但他还
是一个孩子,她救了健三一郎的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无私的母爱驱使
着她这样做。
6.答案:A
解析:A项,“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错误,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旗帜,带有悲
壮的色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苍凉。
7.答案: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
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
恶。
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
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
③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
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解析:①结合“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少
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
条”可知,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
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
恶。②结合“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
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可知,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
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③结合“林嫂把少年手里
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
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
又用手按了按”可知,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
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8.答案:①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
的善或恶。
②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
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
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
③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
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
解析:①结合"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
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
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
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
亮光”可知,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
性的善或恶。②结合“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
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
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可知,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
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
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结合''少年
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
条”可知,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
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
9.答案:D
解析:“体现出真正的艺术在民间”不当。
10.答案:D
解析:“对鼓佬的刻意刁难”错误。
11.答案:①《借东风》广受赞誉,既成就了耿老的名望,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巅峰,也是他
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②再唱《借东风》,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解析:题干已说明《借东风》是理解耿老这一人物的关键,找到文中《借东风》与耿老的关
联,并结合情节分析其对人物的影响。“耿老在京剧界的名望足以独占鳌头,他表演的《借
东风》在全国都有影响,什么时候演出什么时候剧场爆棚。只可惜,一年前在一次练功中,
耿老的左腿骨粉碎性骨折。痊愈后,落得个跛子,无法再登台了。剧团领导婉转地告诉耿
老,当个顾问吧。耿老受不了这个,他生性刚烈,摇头回绝,毅然决然告别剧团,悄然离开
省城来到这里”,《借东风》成就了耿老,使他享誉全国,广受赞誉,使之走上人生事业的
巅峰。但不能再登台使曾经辉煌的他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以致告别剧团。《借东风》是他
心理产生落差的源头。“月色撩人,他看见周围的人都抻着脖子看着他,那一副痴迷的样
子,其实他很熟悉,每次上台都能看到,那时候的心境就是陶醉”“他唱出了‘习天书,玄
妙法……'伴奏的七位全都停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耿老的眼泪
夺眶而出,任凭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再唱《借东风》,耿老找到了当年登
台的感觉,并且人们都还记得他的演唱,这让耿老最终释怀,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
12.答案:①展示人物心理。细微地写出了耿老感动于被认可,欣慰于走出了人生的失意。②
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③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
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解析:“再也唱不出来了”,展示人物心理。“还没容声腔完全落下来,伴奏的七位全都停
住手,异口同声地站起来亲切地喊着:是耿老啊”,人们都记得耿老的演唱,两句唱词就能
听出来,表明人们对他表演的认可与喜爱,耿老因此而感动和欣慰,不由热泪盈眶。”任凭
怎么使劲儿,再也唱不出来了……”,本来唱得好被人们认出来,继续唱下去也很好,但居
然唱不出来了,……这使情节再添波澜,增强了小说的张力,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唱不出来
会怎么样?人们会喝倒彩吗?应该不会,接下来会怎么样呢?耿老会加入他们吗?还是“顾
问”呢?这一结局产生留白的艺术效果,让表达更为含蓄,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13.答案:B
解析:“靠学徒与‘师兄’的对话和心理描写推进”错误。小说通过对师兄和学徒的对话描
写讲述了他和师弟想要保护古籍,而战火之中日寇想要夺走古籍。在这种冲突之下,他仍然
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拼尽全力守护古籍,师弟则甘愿自戳双眼也不交出藏书的故事,所以
故事的发展是靠对话描写推进的。文中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塑造人物形象,如“他暗自惊叹:
修旧如旧,不留痕迹,属上乘技法”,描写了他看到“修旧如旧”,用“上乘手法”修好的
古籍,感到非常欣慰;“他呆愣不动,锥心般痛”,描写了他失手毁坏古籍之后他感到惊恐
和痛惜。因此本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没有推进情节发展的作用。
14.答案:C
解析:“动作描写”错误。根据原文“学徒欲上手相助,被他以眼神挡回”,可知他用眼神
示意,拒绝了学徒的帮助,所以“挡回”是神态描写。“暗示了古籍的坎坷经历"错误,无
中生有。只能看出“师兄”对古籍的珍视。可以说为后文古籍的坎坷经历埋下伏笔。
15.答案:①“完璧”指被日本人觊觎的大批古籍珍本完好无损地重归故土。②“完璧”也象
征师兄弟争吵时不慎损毁的绝世孤本即将被修复得完好如初。③“完璧”还象征师兄弟二人
即将化解误会,关系和好如初。
解析:从表层意义看,“那批书,已完璧返回……不止是我守护的书,还有桂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箱梁桥施工噪声与振动控制合同3篇
- 2025关于固定资产外汇借贷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音乐器材行业公益活动与赞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投资与咨询服务协议3篇
- 2025物流合作合同模板
- 2025公司无偿租赁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环保材料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3篇
- 网上直播平台开发合同
- 软件外包合同范本
- 内科护理学-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
- GB/T 3519-2023微晶石墨
- 班组长培训之品质意识培训
- (承诺书)变压器售后服务承诺书
- 道德经中德文对照版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动点问题压轴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 公路工程随机抽样一览表(路基路面现场测试随机选点方法自动计算)
-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计划
- 货币形式的发展
- 2021版中医症候医保对应中医症候医保2
- 行政拘留的复议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