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课件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课件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课件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课件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字: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①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既注重理解上的共性,又具直观性,即使持不同语言的人,也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借助汉字的象形特点,汉字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实现沟通,成为不同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平台。②汉字所具有的形音兼顾特征,使非汉语母语的人,虽然很容易理解汉字内涵,但很难以母语发音为基础来学习和掌握汉字,更难以直接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因此,非汉语母语族群要想熟练使用汉字,就得理解每一个汉字的内涵和衍生义,这需要利用汉字典籍才能实现。所以,汉字的推广和传播通常与汉字经典的传播联系在一起。典籍所包含的制度、文化、思想,也随着汉字的传播而扩散,为使用汉字的各个族群所接受。③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演进的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这一体系以文字为中心,包括雅言、书面语(文言文)格式、经典等在内,既包含书面语规范、书写格式等工具性内容,又包含术语体系、价值观等思想性内容。汉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使其在促进族群交流和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商周时期到近现代一直稳定发挥作用。④周王朝建立之后,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对于族群融合所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发现的资料看,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使用相同的文字,文体模式高度一致,说明王朝在文字的推广和培训方面有完备的制度。周王朝在封建诸侯和贵族时,会授予他们册命文书、制度规范等文本,以证明其政治地位和正当性,这些文本成为诸侯和贵族的“宗庙之典籍”。与文字培训、典籍授予相辅相成的,是雅言的培训和推广。通过雅言培训,各地诸侯、贵族掌握了相同的书面语,从而构建起礼仪和交流的平台。周人这种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到春秋时期,虽然依然有商遗民和周人的提法,但实际在文化上已经融为一体,华夏族的主体已经形成。⑤文字的这种平台作用,中山国是典型例证。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为白狄所建。白狄原本是游牧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已经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也是典型的中原传统,体现了文字在民族融合中的巨大作用。⑥秦统一之后,重要的措施是“书同文”,这一措施为汉代所继承,文字成为统一行政和整合族群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地方言的文字化和书面语化。早期文字以雅言为基础,后来随着各地区和各族群交流的加强,大量原本非雅言的词语进入语言体系,开始出现方言的文字化问题。这一现象出现很早,但得到重视和整理是战国秦汉以后,《尔雅》《方言》等编纂成书,是认识方言文字化的重要著作。方言的文字化,使各地区各族群的语言纳入同一个文字系统中。如《方言》中有“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猪、豭、彘、豕、豨,所属方言区虽然不同,但遵循的造字原则一样。通过相同的造字原则,有效地将不同方言纳入到同一个文字系统中,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文字系统,为自己的语言服务。⑦魏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向南融入农耕文明,开始学习汉字和接受儒家经典,如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把学习汉字和阅读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⑧从五代到元朝,北方出现了兼制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的新型政权,如辽、金、西夏、蒙古等。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文字创造的高峰期,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回鹘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字被创造出来。⑨明清以后,汉字恢复主导地位。清朝虽然创立满文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但汉字因其有完善的文字体系和雄厚的经典内容支撑,更有优势。到清朝前期,汉字和汉文格式已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国家行政和各族融合的依赖性平台。⑩汉字以其独特优势,不仅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民族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材料二:①文字是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它在无形中影响、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②据文献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至于是否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汉字,我们不必深究,但汉字的产生的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汉字具有超时代性,它能穿越时间的阻隔,记录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汉字具有超地域性,它能跨越空间界限,维系民族大家庭不同方言区的信息沟通,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顺利交流。③“古今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汉字突破时空局限,完整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在无数中华儿女面前,她无疑是一条长长的纽带,牢牢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节选自《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1.(2分)【信息理解辨析】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④至⑨段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的。B.汉字不仅能记录中华文化,而且在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C.“汉字作为至今唯一使用的古老表意文字体系”一句中的“至今”“唯一”,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两个材料都使用了举例子、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解析】D.材料一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如第⑤段列举中山国的实例,介绍了文字的平台作用。引资料如第⑥段引用古代典籍《方言》中句子。材料二只有引资料,如第②段引用《淮南子·本经训》中的句子。没有举例子。答案是D2.(3分)【信息提取概括】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条概括汉字能成为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纽带的原因。①汉字具有象形(或直观、表意)特点,可以快速根据字形理解文字内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②汉字形音兼顾的特点,让其他民族通过学习汉字典籍,进而接受典籍中包含的文化思想。③汉字在历史演进的历程中,发展出了一个基于汉字的记录和表述体系。④文字、典籍和雅言相结合的模式(或:文字与分封制、周礼结合在一起)有效推动了各地族群的融合。⑤借助“书同文”措施,各地方言得以文字化和书面语化。(一点1分,写出三点即可)3.(2分)【信息分析印证】材料二说明了汉字具有超时代性和超地域性两个特点,请用材料一中的内容加以印证。①从商周到近现代,汉字经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和王朝更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说明汉字具有超时代性。②游牧少数民族白狄所建中山国,进入中原体系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已经能熟练使用中原文字,铜器铭文字体精美,内容也是典型的中原传统,说明汉字具有超地域性。(一点1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青年要做文化传承的主力军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源泉。②近日,汉服、非遗文旅等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热潮。年轻人不应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还要透过潮流去吸收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成为文化传承的主力军。③青年应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一大批青年为文化遗产保护凝聚青春力量。“白Young非遗——青年非遗守护计划”的非遗守护人,联合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及爱好者,为非遗守护发声;在三星堆“挖土”的青年,从破碎的青铜器残片中拼接出三千多年前的历史画面;南京金陵刻经处的青年“古籍医生”,让破烂不堪的古籍在“望闻问切”中“延年益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青年守护者的手中苏醒,获得新生,焕发出崭新的光芒,为文化瑰宝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提供了保障。④青年应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青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运动员在各项赛事中迎难而上,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攻关、核心技术领域勇挑重担,青年干部在偏远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他们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⑤然而,也有青年无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个性标榜自己,盲目追星,盲目追求流行文化,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关调查显示,虽然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多是出于个人兴趣或者学校学习要求,浅显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大多数。青年接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集中在古诗词、经典名著、传统节日等方面,其了解的范围太狭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深层意义的认知还需加强。⑥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生逢盛世,青年要胸怀祖国和人民,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材料二: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青年的心灵,这是青年成长之需。②仰望华夏文明的历史天空,古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之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的实践观念,“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的谦虚精神……这些言论和思想,时刻提醒着青年要严于修身,正言正行。③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孙中山的“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到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激发青年坚定梦想,勇于担当。④中华民族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时刻激励着青年自立自强,不懈奋斗。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严于修身,勇担重任,努力奋斗,青年方可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永久奋斗、赤诚奉献。1.(2分)下列对两个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用社会现象引出论点,材料二开头直接提出论点。B.材料一第④段画横线句的这些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C.由材料一的内容可知,很多青年只是出于兴趣或学习要求,才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对其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D.两则材料都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证明论点。【解析】B.根据第④段“青年应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可知,材料一第④段的画横线句所列举的运动员、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年干部等例子,是为了证明“青年应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并没有直接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B2.(2分)【分析比较材料】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青年和传统文化,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材料一侧重于强调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作用,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1分);而材料二则更侧重于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和启示(1分)。3.(3分)小华同学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学好课本上的文化常识和古诗文。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回应小华同学的看法。学好课本上的文化常识和古诗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实践中去,通过实际行动去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三、(2024·广东省卷)学校拟开展“护革命文物,传红色精神”主题活动,提供了以下材料。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任务。材料一:在湖南汝城“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讲解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留给他们母子过冬。后来,徐解秀常讲,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让我们领悟到这段历史所蕴含的精神,得到心灵的洗礼和启迪。(摘编自胡革平《讲好“半条被子”故事,凝聚追梦前行力量》)材料二:近些年,红色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一些展馆不断丰富陈列手段,努力提高展陈设计水平,使陈列展示更加丰富,留住许多年轻观众。在讲解方式上,一些红色博物馆注重把握“物”与“史”的关系,物配合史,在讲“物”的同时,更注重“史”,把史作为展示的中心,以突出文物蕴含的革命精神。以“物”说史,渐渐让红色博物馆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历史课堂,成为民众日常出游的热门选项。(摘编自余玮《讲述博物馆里的红色故事》)材料三:革命文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需要加快革命文物资源数字化进程。广州市上线“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小程序,打开地图,革命文物分布一目了然,点击图标,还能查看文物现状照片、文物简介与讲解视频。在科技助力下,日益丰富多元的体验与互动方式,拉近了革命文物与人们的距离,增强了革命文物的吸引力、感染力。(摘编自尹双红《让革命文物焕发恒久光彩》)材料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重视,并得到妥善保护,但仍有部分不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1936年,红十五军团在攻下下马关城后,军团长徐海东将指挥部设在下马关的南门城墙箭楼上。如今箭楼已经不复存在,下马关古城墙因村民修便道被凿开一条豁口。未得到妥善保护的革命“家址”也是革命文物的一部分,需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从合理利用的方式上看,目前有些地区革命文物保护仅有建设基地、红色旅游、阅读红色经典等几种有限的利用方式。各地应根据革命文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革命文物的合理利用方式,如红色皮影戏、红色实景演出、红色节日庆祝等方式,鼓励民众对革命文物保护的有效参与,进而增强革命文物的教育效果。从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角度讲,革命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以及相关的非物质资源的协同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这不利于对革命文物价值的深入发掘和阐释,也不利于对革命精神的弘扬。(摘编自田艳、李帅《革命文物保护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任务一:展“物”有方1.(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