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六国论
分层练习
基础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B.蜀山兀光秃
C.多于在庾之粟粒谷仓D.始速祸焉快速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才招致了祸患。速:招致。
故选D。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
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B.苏洵,北宋著名散文家,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C.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
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A.“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杜牧和李商隐同名,并称“小李杜〃。
故选A。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弃掷遮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现象的能力。
A.“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B."气候",古义:天气冷暖。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C."甚惜〃,很珍惜。古今义相同。
D."其实",古义: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目削月害U,以趋于亡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期歌夜弦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①③⑤D.③④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月",名词作状语,一月月的。
②“鼎",名词作状语,把宝鼎;"玉",名词作状语,把宝玉。
③"礼",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
④"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⑤"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⑥"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综上,①②⑥都属于名词作状语,③⑤为名词作动词,④为意动用法。
故选A。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D.苟以天下之大。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诛,被诛杀。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邯郸就成为了秦国的一个郡。
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B.判断句,“……也"表判断。
C.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即“赵尝于秦五战”。
D.定语后置句,“苟以天下之大"即"苟以大天下”。
故选A。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囿不在战矣(所以)④思般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
③"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⑤“亡",丧失,失去。句意: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
故选A。
7.下列句子中重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全都,一概
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到矣判:确定,断定
D.此言得之得:得到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此言得之"意思是“这话对了"。"得",适宜,得当。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个“论敌”
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
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A_,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
抵御这些攻击。
例如,苏洵《六国论》开头,就通过“或日”,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
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我们在构思、写作议论性
文章时,B_,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①例如,要求围
绕“兼听则明”为论题写一篇议论文.②写作者一下子可能想到齐王和邹忌、李世民和魏征等
大量事例,于是有了这样一个提纲:
论点:兼听则明。
正面的例子:“齐王纳谏”等。
反面的例子:“晁盖丧命”等。
③按照这样的提纲写下去.④很容易写成“观点加例子”,⑤即使材料再丰富.⑥逻辑上
还是不够周密。
现在,试引入“虚拟论敌”,想一想:这个“论敌”会从哪些方面攻击现有的论证呢?
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9.文中画线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8.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
也可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9.①结构混乱,"围绕……为论题”句式杂糅,“围绕"改为"以";
②语序不当,"可能"放到"一下子"前面;
④成分残缺,"观点加例子"后面加上"的模式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这个“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
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后文提到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采取
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语境强调遇到前文攻击时的可能性,故填"面
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
第二空,后文提到写作时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来完善自己的构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结
合前文提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一质疑,再通过反驳这一质疑,
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论证”,可知语境强调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虚拟论敌",故填"也可
以通过引入虚拟论敌”。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结构混乱,"围绕……"和"以……为论题"杂糅在了一起,"围绕"改为"以"或改为"要求围绕‘兼听
则明'这一论题写一篇议论文”;
②语序不当,“一下子"作状语修饰“想到",需紧靠谓语,把"可能"放到"一下子〃前面;
④成分残缺,“写成"缺少宾语,可在“观点加例子"后面加上"的模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断作为前提的演绎推理。如王昌龄《出塞曲》诗云:“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就蕴含着假言推理。假使龙城有飞将军李广镇守,①。这
就是把假设李广还在作为前提,并推断他对汉朝边防会有怎样的影响。
除了诗歌,小说、论述性散文外,其他体式的文本中也常常蕴含着作者的假言推理思维。
例如,《六国论》就运用了大量假言推理:”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里“向使……则……”
就运用了假言推理,假设在六国不赂秦的前提下,②。苏洵把事件放在“可能”的空间里思
考,使其对问题的分析更准确,凸显了“赂秦”的消极作用,进而借六国旧事针石乏北宋之时弊。
1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1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语言文字运用1和1中两处画波浪
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一颗牙齿,蕴藏着某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2.李白的《江上吟》中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慨,这两句诗中蕴含着一
个假言推理,请依据材料分析其逻辑关系。
【答案】10.①那么胡人的兵马就过不了阴山
②分析历史会如何发展H.①“一颗牙齿”是句子的主语,主语后停顿是为了强调“一颗牙
齿’'这样的细小文物的历史作用。
②用三个逗号将各国的错误做法隔开,突出了“以地侍秦""依附秦国""刺杀亲王""杀害良将”的
危害,强调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12.①如果功名富贵能够长久地存在,那么原本向
东南流的汉水也应该流向西北;
②这就是把假设功名和富贵能够永远保持作为前提,并推断出汉水逆流;
③而汉水是不可能逆流的,所以功名富贵也不能够长久地存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所填句子是假言推理的结论,再结合前文"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可填:那么胡人
的兵马就过不了阴山。
第②空,所填句子是概括“向使……则……〃中的结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是对历史发
展可能性的分析,所以这里可填:分析历史会如何发展。
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能力。
逗号的停顿往往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第一句中,逗号将主谓成分隔开,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语;
再结合“蕴藏着某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可知,这是在突出强调如“一颗牙齿"般的细小文物
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二句中,"以地侍秦""依附秦国〃“刺杀亲王""杀害良将”是六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三个逗号将
其分别隔开就起到了突出每一种做法的作用,从而强调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12.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依据"这就是把假设李广还在作为前提,并推断他对汉朝边防会有怎样的影响"可知,假言推理
中,假设部分是前提,然后做出推断。
首先应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功名富贵能够长久地存在,那么原本向东南流的汉水也应该
流向西北。据此可以分析出:这句话把假设功名和富贵能够永远保持作为前提,并推断出汉水
逆流。
而根据课本中所学,我们知道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两条规则:规则1,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
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规则2,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这里是符合规则2,即汉水是不可能逆流的,所以功名富贵也不能够长久地存在。
13.六国论
(1)在《六国论》中,","两句,说明了贿赂秦国而导致六国灭亡的原因。
(2)在《六国论》中,"交代了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却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
而灭亡;""则交代了六国向秦割地求和的结果。
(3)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
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
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o
(5)在《六国论》中,先指出齐国因与秦交好却不帮助五国而灭亡,随后又说明燕国后灭亡
原因的句子:"________,,
(6)在《六国论》中,苏洵对治理国家的人提出的建议是“
(7)在《六国论》中,苏洵以古鉴今,其中",,"三句,告诫宋
朝统治阶级不要以贿赂的方式谋得一时之安。
【答案】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
效也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默写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赂、予、芥、赢、效、略、义、劫、苟、矣。
提升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考先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
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乙文)
《六国论》(节选)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
魏以撰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
U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
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胃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
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
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
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脏手服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
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日:“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
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曾经
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以然者[A]何也[B]则以误于欲为[C]秦之所为也六国[D]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E]独为之旧而遂
焉者所谓[G]得天助云尔。
16.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论》主要
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述宋二苏
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利的地
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18.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4.C15.ABF16.B17.(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
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18.苏洵的观点:
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曾:竟然。句意: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者,……也”固定句式,AB处断句;
“为"的宾语是"之",F处断句。
故选ABFo
1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桢的《六国论》……无对比论证"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有对比论证。
故选Bo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越。
(2)“以〃,按照、依据;"为秦所为〃,做秦国所做的事;第二个"以",因为。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意思是:六国的灭
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
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由此可知苏洵的观点是: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
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的意思是: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其
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的意思是: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由此可知李桢的观点是:六国互相争
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甲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
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
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
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
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
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
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
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
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
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以至
于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
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得很正确。
乙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
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性;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
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性):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才)
可以消除。
后代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
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是怪罪秦国。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
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
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
的帮助,那么未必不会再出现一个与秦国一样的国家。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
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
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
地严重;到了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
怎么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暴露尸骸
于野外,而最终被虐杀呢?它一定不会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
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那么快招致灭亡。这
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
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
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
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日:“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
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
试以心决之。”
公日:“竖刁何如?"管仲日:“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演以
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日:“不可。齐、
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
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日:“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
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
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后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
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
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
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
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
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
时也,吾奉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
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
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
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繁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
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伸,
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
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2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
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
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
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
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2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23.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9.CEH20.C21.D22.(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
天下人讥笑,为什么?(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
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23.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
才能满足他的欲望。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③于是,在管仲死后,
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
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
故选CEH。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浮躁。
B.正确。句意:过了一年多。/过了没多久。
C."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不过、但是;顾忌。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
桓公。/做大事不顾忌细枝末节。
D.正确。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难道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
结局吗?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
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
故选Do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灭",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
(2)"因一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2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辽宁科技大学《室内空间设计理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科技大学《明清小说欣赏与人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幼儿园园长工作计划秋季
- 艺术培训学校工作计划 艺术培训学校工作总结及计划
-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网络数据采集及文本分析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城市学院《舞蹈技能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智商 课件教学课件
-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语言程序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昆明理工大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搬迁保密工作方案
- 剪映课件pptx-2024鲜版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工作方案
- 导乐分娩课件
- 专利技术交底书撰写技巧
- 人才招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中考语文真题双向细目表
- 滑雪场建设方案
- 船舶高级消防(新版)课件
- 一教一辅实施方案
- 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