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长宁2024-2025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历史试卷1.美国最高法院雕像2024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提到美国最高法院建筑上的孔子雕像,引起热议。其实这栋建筑雕塑了众多法学家。(一)法庭内部的大理石饰依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美国最高法院是美国的最高______机构()A.立法B.行政C.司法D.教化(2)两幅饰带上的人物均按时序雕塑,据此推断这些历史人物排列的先后依次为()A.南墙由左至右,北墙由右至左B.两墙均由左至右C.南墙由右至左,北墙由左至右D.两墙均由右至左(3)将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④所在的国家(地区)与下列示意图中的字母相匹配()(4)将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⑥与其法制史上的贡献相匹配()例:②-FA.撰写的《斗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B.签署了《大宪章》,确立了英国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C.以其颁布的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D.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E.制定的法律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F.主见德治、人性善等观念,与法家观点截然相反【答案】(1)C(2)A(3)CABD(4)DCEAB【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2024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提到美国最高法院建筑上的孔子雕像……”,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最高法院是美国的最高司法机构,所以C项正确。(2)依据材料“法庭内部的大理石饰”,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墙饰带上的人物按时序排列是从左至右: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和春秋时期的孔子;北墙人物按时序排列是从右至左: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中世纪英王约翰、近代格劳秀斯和拿破仑。由此可知,A项正确。(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所以与①对应的是图中的C;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所以与②对应的是A;拿破仑是法国闻名政治局、军事家,所以与③对应的是B;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所以与④对应的是D。由此可知,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④所在的国家(地区)与示意图中的字母相匹配的是:CABD。(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见主见德治、人性善等观念,与法家观点截然相反,所以②与F相匹配。以此为例,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所以,①与D相匹配;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以其颁布的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所以③与C相匹配;查士丁尼颁布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制定的法律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所以④与E相匹配;格劳秀斯撰写的《斗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所以⑤与A相匹配;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确立了英国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所以⑥与B相匹配。由此可知,除了示例②-F外,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⑥与其法制史上的贡献相匹配的是:DCEAB。2.建筑外立面门楣美国最高法院建筑外立面门楣上,又从饰带人物中精选了三位代表人物,其中之一便是孔子(左列人物)。(1)有人认为,孔子主见的德治与主见法治的法家南辕北辙,雕像应以法家代表人物取代之。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华春莹说:“美国最高法院雕刻来自中国……的先贤形象,以彰显美国多元、开放、包涵的精神。然而,美国现在却做相反的事情。这不讽刺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1)答案1:同意。春秋战国至秦汉,法家思想满意了兼并斗争与建立君主专制的现实要求。(或儒家思想不适合战国时代兼并斗争的环境,难以落到实处)答案2:不同意。随着儒家思想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律令儒家化成为时代新的趋势。法律的量刑以儒家思想作为依据,以维护三纲五常作为目的,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2)美国作为典型移民国家,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是其社会显著特征。但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国对其它族裔的卑视始终存在,白人至上的狭隘观念影响了其内外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超强,实行霸权主义,往往打击、阻碍别国发展。【解析】【2题详解】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要求史实正确且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观点:依据“有人认为,孔子主见的德治与主见法治的法家南辕北辙,雕像应以法家代表人物取代之”可知,可以同意或不同意。说明: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被普遍接纳来说明认同此观点。从汉武帝以来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来说明不同意此观点。【3题详解】依据材料“‘美国最高法院雕刻来自中国……的先贤形象,以彰显美国多元、开放、包涵的精神’”及所学可知,美国作为典型移民国家,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是其社会显著特征。结合所学,从美国社会的白人至上观念、种族卑视问题、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国际关系、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角度分析。3.恒久年轻的三毛“三毛”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闻名儿童形象。张乐平自1935年至1992年,创作了三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某校历史学社安排以“恒久年轻的三毛”为题实行画展。第一步:选取典型作品;(1)依据作品创作时代,在下方时间轴上选取对应的时代背景。A.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B.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国统区面临着统治危机D.一年前中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完全成功其次步:解读历史信息;(2)图3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统区:()A.恶性通货膨胀B.坚持独裁统治C.镇压学生运动D.掠夺民族资本(3)与图4亲密相关的主题词是:()A.求同存异B.科教兴国C.联产承包D.一国两制(4)画面呈现:“虎”吞中国版图隐性信息:寓意日本在当时先后制造了()A.济南惨案B.九一八事变C.华北事变D.西安事变(5)画面呈现:警察抓走打虎孩子的隐性信息: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政策()A.国共合作B.攘外必先安内C.焦土抗战D.沿海工业内迁第三步:管窥作者心态;漫画作品中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隐含着作者对于时代局势的看法和心态。(6)请以图2为案例,推想作者的心态或对局势的看法。第四步:探讨史料价值;为更好了解“三毛”,历史学社对“三毛之父”张乐平进行了探讨,并发掘了部分史料:(7)有人认为:《三毛从军记》是抗战成功后的作品,非原始史料;漫画属绘画作品,含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难以客观表现史实,故史料价值不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图2漫画的史料价值。【答案】(1)ADCB(2)A(3)B(4)BC(5)B(6)感叹成功来之不易、对中国在抗战中巨大损失的痛心、对牺牲烈士的缅怀、对战后百废待兴的迷茫、对和平的憧憬。(7)不同意。张乐平虽然在抗战成功后创作了抗日主题的《三毛从军记》,但作者本人亲身经验、参加了抗战,在前线充分感受到了战火的洗礼、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指挥不力。其所见所闻充分反映在图2中,折射其对成功来之不易的相识。《三毛从军记》是他抗战经验的艺术化反映,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张乐平绘画时间离抗战并不久远,也不能以此简洁认定史料价值低。【解析】【详解】(1)图1为1935-1937年,结合所学,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起先。因此图1对应的时代背景为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故选A项;图2为1946年,结合所学,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倒戈诏书,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实行日本倒戈签字仪式,中国抗日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成功结束。因此图2对应的时代背景为一年前(也即1945年)中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完全成功,故选D项;图3为1947-1949年,结合所学,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绽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1949年,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导致国统区发生严峻经济、政治困局,国民党政权面临着统治危机。因此图3对应的时代背景为国统区面临着统治危机,故选C项;图4为1978-1980年,结合所学,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因此图4对应的时代背景为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选B项。(2)图3中1947-1949年洋娃娃标价十万元,反映国统区通货膨胀严峻,物价飞涨,A项正确;图3信息看不出坚持独裁统治、镇压学生运动、掠夺民族资本,解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3)图4中一群小学生正在围观一幅画,画中小孩坐在火箭上,手举旗帜,旗帜上写着“从小爱科学长大攀高峰”,反映了注意教化和科技的主题,B项正确;求同存异属于新中国外交成就,解除A项;联产承包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解除C项;一国两制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解除D项。故选B项。(4)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B项符合题意;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C项符合题意;1928年,国民政府接着北伐,讨伐张作霖。日本帝国主义为阻挠北伐,制造了“济南惨案”。“济南惨案”不是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的事务,A项不符合题意;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告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见的努力失败后,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不是日本侵略中国领土的事务,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C。(5)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图1三毛见宣扬画上老虎吞下中国版图,意指日本侵略中国领土。三毛号召打虎也即号召抗日,三毛被警察关进笼子,暗指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压制国内的抗日救国运动,B项正确;图1反映国民政府压制国内的抗日救国运动,而非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解除A项;图1反映国民政府压制国内的抗日救国运动,而非实行焦土抗战,解除C项;图1内容与沿海工业内迁无关,解除D项。故选B项。(6)图2中阵亡将士墓地道路呈现代表成功的V字,意指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才取得了抗日斗争的成功,故可推想作者感叹成功来之不易、对中国在抗战中巨大损失的痛心、对牺牲烈士的缅怀、对战后百废待兴的迷茫、对和平的憧憬。(7)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漫画作者曾亲历斗争前线,参加抗日宣扬画创作,收集了一些原始史料,《三毛从军记》反映了作者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有其历史价值。特殊是图2折射其对成功来之不易的相识。不能仅仅依据其漫画体裁和创作于战后,就认为《三毛从军记》不能反映历史。4.《七步诗》真伪辨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解并描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依据以上材料回答:(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的:()A.谥号B.庙号C.年号D.尊号(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务发生已经过去了()A.半个世纪B.两个世纪C.八百余年D.两千余年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始终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渐渐真假难辨。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所悦”。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假如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假如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旧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4)以上证据是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休戚相关。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谋而合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改变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起先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起先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起先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说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A.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B.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C.经济基础确定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答案】(1)C
(2)B
(3)分别从(文学史上)当时创作风格和曹植正规诗集版本流传、与正史互证、《世说新语》史料价值、从常识推断四个角度提出质疑。(4)答案1:足以证伪。以上证据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七步诗”真实性提出质疑,能够形成互证关系,肯定程度上形成证据链。说明此事在当时或之后肯定时期内并不为主流史家所认定,仅见于可信度不高、具有文学色调的《世说新语》。且通过考证,此事难以与正史记载相吻合,也不符合常理(常识)。答案2:不足以证伪。正史记载可能并不完整,对历史细微环节或轶事或有遗漏;且目前难以穷尽全部曹植诗集版本,仅能就目前所发觉的诗集而论;小说本身的记载必有其信息渠道,是否真实还要进一步查找信息来源;刘知几、郭沫若等人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不行以论代史,作为必定可信的材料。(5)在南朝产生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特征;在南宋广为传播后,反映了南宋理学兴盛,官方伦理道德秩序对社会观念的影响,以及宋以来话本等文学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影响。(6)B【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2)依据所学学问,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依据材料,“曹植七步成诗”讲解并描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曹植七步成诗”也许发生之后,所以《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务发生已经过去了约两个世纪。(3)依据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可得出从文学创作风格角度质疑;依据“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可得出从曹植正规诗集版本流传角度质疑;依据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可得出从与正史互证的角度提出质疑,依据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可得出从《世说新语》史料价值的角度提出质疑;依据证据四,“曹丕假如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可得出从常识推断角度提出质疑。(4)关于证伪“七步诗”真实性可以随意从某一个方面作答,如答:足以证伪。依据材料信息,以上证据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七步诗”真实性提出质疑,能够形成互证关系,肯定程度上形成证据链。说明此事在当时或之后肯定时期内并不为主流史家所认定,仅见于可信度不高、具有文学色调的《世说新语》。且通过考证,此事难以与正史记载相吻合,也不符合常理(常识)。也可以答:不足以证伪。依据所学学问,可以从正史的局限性、已经驾驭的相关资料不全、史学家自身观点的片面等角度说明。正史记载可能并不完整,对历史细微环节或轶事或有遗漏;且目前难以穷尽全部曹植诗集版本,仅能就目前所发觉的诗集而论;小说本身的记载必有其信息渠道,是否真实还要进一步查找信息来源;刘知几、郭沫若等人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不行以论代史,作为必定可信的材料。(5)依据材料“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可得出在南朝产生时,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改变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可得出七步诗故事的产生反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代特征;依据材料“南宋时期,朝廷起先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可得出七步诗故事在南宋广为传播,反映了南宋理学兴盛,官方伦理道德秩序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得出宋以来话本等文学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影响。(6)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布,是对当时的时代特征的反映,体现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所以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5.局外中立外交概念的“中立”,指一国对交战国不实行敌对行动的立场,包括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材料一:一战前中立外交发展简史(1)16世纪:近代中立概念渐渐萌发。(2)17世纪:中立一词正式提出,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18世纪:中立制度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突破。俄国在北美独立斗争、美国在拿破仑斗争的中立政策,为战时中立理论供应了详细实践。(3)1815年,在本国意愿和大国意志下,瑞士成为最早的永久中立国。拿破仑战争战胜国普遍认为“中立的瑞士有益于大家”。(4)1856年,英法等七国签订的《巴黎会议关于战时海上国际法宣言》是第一部有关中立的公约,表明中立外交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日渐成熟。1864年,12国在日内瓦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斗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签订的“海牙公约”和1909年发表的《伦敦宣言》,系统确立了有关中立的原则、规则以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将过去以惯例形式存在中立法则条约化,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1)一战前中立外交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背景关系亲密。请将上表左列编号的相关史事与下列时代背景选项相配伍。A.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B.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世界贸易的开拓,国际间的纷争不断。C.帝国主义阶段大国间冲突凸显,科技进步使斗争更残酷。各国须要适时缓和冲突、限制对手。D.伴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走向成熟。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两次“局外中立”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斗争。清廷官员认为斗争“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权取其轻,主见“联日战俄”。但日本出于独吞成功果实的目的,拒绝清政府参战。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并将俄军在东北的占据区划定为“战区”。斗争中,两国置中国中立权于不顾,不断侵扰到战区以外。东北人民死于日俄战火者达2万人。1914年,日本进攻德占胶州租借地。北洋政府曾极力避开斗争,但为日本所拒绝。此后,日本警告中国不要干脆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并拒绝中国参战抗德的安排。中国被迫极不情愿地维持“局外中立”,并应日本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划为“战区”。斗争中,日本竟在战区外中立地带登陆,并要求中国不得抗议。胶东遂成为斗争最大受害者。——整理自王雁《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异同之比较》(2)中国近代的两次“局外中立”有哪些共同特点?材料三:二战后部分国家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尝试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吞并,被绑上侵略战车。战后被四国分区占据,成为冷战前沿。为结束外国占据重获充分主权,奥地利以永久中立为条件希望获得各方谅解。美苏也认为中立的奥地利是对两大阵营都无害的选项。1955年奥地利的永久中立获得承认。老挝战后成为东南亚抗拒殖民的焦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苏为缓和局势支持老挝成为永久中立国。美国希望将老挝变为反华桥头堡却顾忌单独出兵,最终接受中立提议。但随着越南斗争战火扩散和老挝国内局势恶化,其永久中立地位随之崩溃。土库曼斯坦1995年,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宣布永久中立。同年获联合国大会通过并获国际广泛支持。该国认为,中立地位不仅是权利,也是依据联合国原则完全接受和打算担当的责任。(3)依据材料三,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成败与哪些因素有关?(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学问,你如何看待中立外交的发展与演化?【答案】(1)B对应(1);D对应(2);A对应(3);C对应(4)。
(2)两次“局外中立”的斗争,均由日本挑起;中国宣布中立均属被迫无奈;中国宣布中立的同时均被迫在中国领土内划定“战区”;交战国均无视中国作为“中立国”的地位;中国的两次中立均未避开中国的领土主权、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侵扰。
(3)本身所处地理位置的敏感程度(地缘政治);国际局势的影响;主观的意愿和国内政局的稳定。
(4)中立外交及其国际法规则产生于近代欧洲,不断发展完善;利用中立国地位,可以保障国家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利益。【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15-16世纪西欧近代民族国家产生,故16世纪相关史事对应时代背景B;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故17-18世纪相关史事对应时代背景D;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维也纳体系,故1815年相关史事对应时代背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统计工作计划与安排
- 护士个人年度工作计划汇编
- 加油站安全工作隐患排查计划
- 2024年小学英语老师的个人工作计划
- 2024年中学教师师德工作计划
- 幼儿园小班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年1月美术初级班教学工作计划
- 2024开学新计划作文
- 整学期教学计划音乐模板集合
- 初中语文教研个人计划第二学期例文
- 《钠及其化合物》ppt课件
- 工会工作政协提案范文
- 液压系统课件(完整)课件
- 水利工程竣工验收及资料要求
- 调节池及反应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财务报表(空白格式表)
- 确定如何10kV架空线路档距
- 系统生物学-第三讲-转录组学PPT课件
- 百日会战动员会报告
-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险评估PPT课件
- 初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整理归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