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及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盘,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巾华文化中的“刚健类”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桂公塘郑振铎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不,丞相,我也睡不着。”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3)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魏)王以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定,刺史多不能摄郡。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王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逵爵关内侯。(《资治通鉴•魏纪一》)材料二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雕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时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著《太宗论》曰:“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孙权不服,复颁《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其欲秉持中道,以为帝王仪表者如此。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文帝纪》)(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二千石以下阿纵A不如法者B皆举C奏免之D外修军旅E内治F民事兴G陂田通H运渠吏民I称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管辖,统领,与“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两者词义不同。B.法,模式,榜样,与《梦溪笔谈》“其法,用胶泥刻字”的“法”两者的词义相同。C.数,屡次,与《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词义不同。D.特,只是,只不过,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的两则材料,尽管选自不同体裁的史书,但都叙述了魏文帝曹丕的所作所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褒赞和认同。B.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死亡者甚多,从而引发曹丕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著书立说能立德扬名,可以不朽。C.曹丕著述甚多,典论、诗赋百余篇,并曾召集儒家学者聚集在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D.曹丕褒赞汉文帝宽厚仁慈沉静无为的品德,称赞他以德业教化百姓,有贤者圣人的风范,并著有《太宗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②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5)魏文帝在《太宗论》中称赞了孝文帝哪些为君治国的做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2)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3)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日,一条“长辈把对女孩儿的爱写成5本书”的微博火了。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记录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无数温馨的细节与回忆,折射出良好的家风。令人佩服的是,不只是爸爸和妈妈从女孩儿出生时就坚持记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也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A,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B?①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②在家风是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中,③反映着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④折射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⑤家庭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地方,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⑧乃至逐渐拥有进取精神、家国情怀,⑨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1)下列各句中冒号与文中划横线处的冒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B.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C.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D.想不通,九头牛也拉不动;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2)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文中加点的“家”字,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钱锺书曾这样评价“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本体,形容尽致”。其实“素”还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审美趣味,一种人格品德,一种人生智慧……你对“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湖南省长沙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做”;《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籍,不能锋芒毕露;阴柔之美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化”之美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进程告诉我们,文艺必以气象取胜。刚健雄浑的美学精神中,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对“刚健”文艺美学的重视和呼吁。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刚健、质朴、有力的审美追求,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这种美学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广泛共鸣,发挥重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如延安革命文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诞生《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体现伟大民族精神的文艺作品,不仅激励着革命军民奋起抗战,救亡图存,推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取得最后胜利,也振奋千千万万普通民众走向美好明天的澎湃激情。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材料二:诚然,青年人很自信,但也会遇到挫折,短时间内有困惑,但走出后将变得坚忍。在网络上,“躺平”“佛系”成为热词,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如此种种,都表现出刚健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特质。刚健是一种珍贵的精神风貌: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是刚健,追求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是刚健,勇担使命、奋发有为也是刚健。无论是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还是富足的精神成长空间,无论是不断彰显的社会公平正义,还是日益完备的政策保障,都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出力出彩创造了优厚的条件。新时代没有辜负中国青年,中国青年也没有辜负新时代。无论疫情防控还是脱贫攻坚,无论奥运赛场还是抢险现场,以及在“天宫”“蛟龙”“嫦娥”等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都能看到青年人的身影。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那些用一砖一瓦建造起高楼大及的青年人,那些拧好每个螺丝、焊好每个接头的青年人,那些在希望的田野上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的青年人,那些风里来、雨里去为千家万户送去外卖的青年人,都在用奋斗拥抱新时代。尽管他们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但身上那种刚健有为的气息,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摘编自王石川《做刚健有为的新时代青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刚健”美学在振奋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B.材料一认为,比较中西美学的观念可知,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C.材料一指出,西方美学家眼中的“崇高”范畴包括人在遭遇危险时产生的一种恐怖、惊惧的消极快感。D.材料二认为,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不懈奋斗体现的刚健才是他们的特质。(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西方的“崇高美”中有一种分裂的力盘,而中国的“刚健美”则体现了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和谐壮美。B.中华文化中“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C.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对中华美学影响较大,诸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等思维方式影响刚健对韧性的追求。D.具体到文艺领域,能够给人带来自强向上力量并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的文艺作品大都能体现“刚健”美学。(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将西方的“崇高美”与中国的“刚健美”进行比较,突出了中华美学刚健精神的独特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B.材料一第三段引用《尚书》和《易传》中的句子,说明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中的阳刚和阴柔并非对立。C.材料二中提到诸如建筑、电焊等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D.材料二首先联系现实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刚健特质,然后阐释其内涵意义,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4)1935年9月9日,鲁迅在给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写道:“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请根据材料一分析鲁迅推崇汉石刻入木刻的原因。(5)某男主播在直播时故意矫揉造作地展示“阴柔美”,引起大部分网友的极大反感而被封杀,此事还在文艺传播领域掀起了崇尚“阳刚美”的大讨论。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当下倡导,传承巾华文化中的“刚健类”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解答】(1)A.“特别倡导要弘扬传统文论”错误,根据材料一“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可知,倡导弘扬的是“传统文论中的‘刚健'美学”,而非传统文论本身。此外,材料二并未涉及“‘刚健’美学”。B.“中国的‘刚健’文化比西方的‘崇高’美学精神的内涵更丰富”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可知,并未涉及两者内涵谁更丰富的比较。D.“网络上所谓的‘躺平’‘佛系’只是青年们用来调侃释压的”错误,根据材料二“调查显示,真正‘躺平’的青年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可知,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C。(2)B.“鲜明特征主要体现在雄浑苍劲的阳刚美和蕴藉柔婉的阴柔美之间的均衡统一”错误,根据原文“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可知,“阳刚”占据主导,“均衡统一”的表述不正确。故选B。(3)C.“旨在论证新时代下社会公平、政策保障完备,没有辜负中国青年”错误,材料二提到这些平凡岗位的青年,旨在论证“刚健有为的青春就是奋斗的青春”。故选C。(4)①结合“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可知,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结合“在民族陷入生存危机的积贫积弱的年代,他大力倡导‘力足以振人’的文艺,批评那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悲欢并视之为全世界”的狭隘文艺趣味,并身体力行,致力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鲁迅晚年倾力于译介外国版画作品,其意正在于通过编辑出版这些版画作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以期达到振作国民精神的目的”可知,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5)①结合“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可知,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结合“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求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倡导弘扬传统文论和审美范畴中的‘刚健’美学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可知,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结合“实现民族复兴,需要新时代青年刚健有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建功立业。具体到每个青年人,刚健有为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为青年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青年人只要瞄定正确方向、跺准时代节奏,就能在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中实现精彩人生”可知,能帮助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答案:(1)C(2)B(3)C(4)①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蕴含着一种雄浑质朴,刚健昂扬的力量。②在当时积贫积弱、民族危亡的时刻,鲁迅鼓励这样的艺术风格,实则欲以刚健之美学,增强民族自信,振奋国民精神。(5)①刚健质朴、阳刚有力的审美,集中体现了昂扬向上、不断奋进的文化品格和时代精神,能激发民众勇敢追求美好未来的澎湃热情。②倡导“刚健美”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清新、生气昂扬的文化精神与美学力量。③能帮助时代青年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新时代为青年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而青年则需要用“刚健精神”瞄准方向,奋发有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桂公塘郑振铎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不,丞相,我也睡不着。”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3)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解答】(1)A.“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错误。“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并非向文天祥献媚,而是以“国家柱石”这一体现担当的比喻逼迫文天祥前往北地。B.“意图相同”错误。家铉翁与烛之武同是婉拒,但家铉翁是真心拒绝,烛之武则相反。C.“对比”错误。此处应当为衬托。D.正确。故选D。(2)C.“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错误。“他便心平气和起来”可以看出,对官僚厌恶的情绪并非是最重要的。故选C。(3)①“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是语言描写,“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是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②对比、衬托手法。“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是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表现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③次要人物评价性语言。由“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等评价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④环境描写,“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⑤在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如“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文天祥的勇于担当。(4)①由“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可知,相比《指南录后序》,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在朝臣商议过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②由“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可知,文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员的退缩让他有主动前往的冲动,从被迫同意到豁然开朗,使得为国为民、思路周全、刚正勇毅、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由“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再结合本文的写作时间可知,小说选取历史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古今交融,突出了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的主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④由“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可知,由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全方位展现了文天祥的经历和思想状态。答案:(1)D(2)C(3)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②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和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③次要人物评价性语言。通过杜浒“你,是奋发有为的”等评价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④环境描写,西斜的太阳光照在文天祥身上,硕大无朋,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⑤在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文天祥的勇于担当。(4)①相比《指南录后序》,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在朝臣商议过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②文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员的退缩让他有主动前往的冲动,从被迫同意到豁然开朗,使得为国为民、思路周全、刚正勇毅、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③小说选取历史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古今交融,突出了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的主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④由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全方位展现了文天祥的经历和思想状态。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魏)王以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定,刺史多不能摄郡。逵曰:“州本以六条诏书察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外修军旅内治民事兴陂田通运渠吏民称之。王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逵爵关内侯。(《资治通鉴•魏纪一》)材料二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雕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常嘉汉文帝之为君,宽仁玄默,务欲以德化民,有贤圣之风。时文学诸儒,或以为孝文虽贤,其于聪明,通达国体,不如贾谊。帝由是著《太宗论》曰:“昔有苗不宾,重华舞以干戚,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若贾谊之才敏,筹画国政,特贤臣之器,管、晏之姿,岂若孝文大人之量哉?”三年之中,以孙权不服,复颁《太宗论》于天下,明示不愿征伐也。其欲秉持中道,以为帝王仪表者如此。胡冲《吴历》曰:帝以素书所著典论及诗赋饷孙权,又以纸写一通与张昭。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文帝纪》)(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断开,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二千石以下阿纵A不如法者B皆举C奏免之D外修军旅E内治F民事兴G陂田通H运渠吏民I称之。(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摄,管辖,统领,与“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中的“摄”两者词义不同。B.法,模式,榜样,与《梦溪笔谈》“其法,用胶泥刻字”的“法”两者的词义相同。C.数,屡次,与《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数”词义不同。D.特,只是,只不过,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本的两则材料,尽管选自不同体裁的史书,但都叙述了魏文帝曹丕的所作所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褒赞和认同。B.东汉末年瘟疫流行,死亡者甚多,从而引发曹丕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为著书立说能立德扬名,可以不朽。C.曹丕著述甚多,典论、诗赋百余篇,并曾召集儒家学者聚集在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D.曹丕褒赞汉文帝宽厚仁慈沉静无为的品德,称赞他以德业教化百姓,有贤者圣人的风范,并著有《太宗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②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5)魏文帝在《太宗论》中称赞了孝文帝哪些为君治国的做法?【解答】(1)“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为定语后置句,其后断开;“外修军旅”与“内治……”对称,应在“外”前“旅”后断开,综上应在BDE三处断开。句意:对放纵坏人,不按法令办事的,二千石及以下官吏,他都一律上奏朝廷,予以罢免。他还对外整顿武备,对内认真处理民事,开垦水田,疏通转运粮米的水道,受到官员和百姓的称赞。(2)B.“词义相同”错,根据句意“应当以豫州为榜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法”分别解释为“榜样”和“方法”。故选:B。(3)B.“著书立说能立德扬名”错,原文表述为“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意思是“只有树立德业,传播名声才可以永不磨灭,其次,没有比得上著书立说的”。故选:B。(4)①慢:怠慢;不重视;纠:追究;取正:走上正轨。译文:如今郡的长官不重视法令,致使盗贼公然横行,刺史即使知道也不加追究。这样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轨吗!②文藻:文采不凡;强识:记忆力强。译文: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才艺双全。(5)根据“尉佗称帝,孝文抚以恩德”可概括出尉佗称帝造反,汉文帝用恩德感化;根据“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可概括出吴王不来朝见,汉文帝赏赐几杖以示宽容;根据“乃弘三章之教,恺悌之化,欲使曩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可概括出弘扬三章之教及和乐平易的风俗,有宽松的环境。答案:(1)BDE(2)B(3)B(4)①如今郡的长官不重视法令,致使盗贼公然横行,刺史即使知道也不加追究。这样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轨吗!②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才艺双全。(5)①尉佗称帝造反,汉文帝用恩德感化。②吴王不来朝见,汉文帝赏赐几杖以示宽容。③弘扬三章之教及和乐平易的风俗,有宽松的环境。参考译文:材料一:魏王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当时国家刚刚安定,刺史大都不能统辖所属各郡的事务。贾逵说:“州刺史,原本是以六条诏书监察二千石及其以下官吏,所以在考察报告中,都使用威严雄武、有督察官吏之才等辞句;而不说他们安详、平和、宽厚、仁爱,有谦谦君子之德。如今郡的长官不重视法令,致使盗贼公然横行,刺史即使知道也不加追究。这样下去,国家还能走上正轨吗!”对放纵坏人,不按法令办事的,二千石及以下官吏,他都一律上奏朝廷,予以罢免。他还对外整顿武备,对内认真处理民事,开垦水田,疏通转运粮米的水道,受到官员和百姓的称赞。曹丕说:“贾逵是真正的刺史。”于是向全国发出公告,应当以豫州为榜样,封贾逵为关内侯。材料二:文帝当初为东宫太子时,瘟疫大规模的流行,当时很多人因疾病死亡。文帝深有感触而叹息,在给他平素敬服的大理王朗书信中说:“人活着的时候有七尺的躯壳,而死后却只有一个棺材的地方,只有树立德业,传播名声才可以永不磨灭,其次,没有比得上著书立说的。瘟疫屡次流行,读书人很多遭摧折而去世,我难道是独特的人,能够保全我的寿命吗?”所以文帝曹丕论说叙录,撰写了《典论》及其他诗赋,一共有一百多篇,又召集儒家学者聚集在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而谈,不知疲倦。他经常赞美汉文帝为君的品德,宽厚仁慈,沉静无为,一心想着以德业教化百姓,有贤者圣人的风范。当时有学者认为汉文帝虽然圣贤,但他在聪明才智及识达国政方面都不及贾谊。曹丕因此写下《太宗论》一文说:“从前有苗人不顺从朝廷,重华以兵戎相见。后来尉佗称帝造反,汉文帝用恩德来感化他;吴王刘濞不来朝见,汉文帝赏赐他几杖以示宽容,汉朝也因此获得安宁。汉文帝弘扬三章之教及和乐平易的风俗,想要让受苦受累的民众能够大步走路、大声说话和论事,不受约束,对朝廷不存在恐惧之心。贾谊只不过敏捷才思,有管仲和晏婴那样的才能罢了,又怎能与汉文帝的博大的器量相提并论呢?”三年之中,又因为孙权不服从朝廷命令,又再次颁布《太宗论》于天下,明白表示不愿进行征战讨伐。文帝想秉持宽仁中庸之道,认为作为帝王的准则、模范;容貌举止就应该这样。胡冲《吴历》记载:文帝以丝绢书写自己的《典论》以及诗赋赠送给孙权,又用纸书写了一遍赠给张昭。评日:文帝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道义,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2)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解答】(1)B.“虚实结合”错。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写。故选B。(2)颔联写昆明池的景观。从汉武帝到今,织女的机杼空对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月,而池畔石鲸的鳞甲曾在无数个风雨之秋中掀动。这两句写的时间是从汉到唐昆明池经过的一段兴亡交替的历程。石人石像的萧瑟冷落象征着唐王朝的衰败。在诗人笔下,这些石刻都被赋予了一种生命力,石女有情,仿佛都在为唐王朝的兴亡而哀叹,表达了诗人对唐朝盛世的缅怀,以及对当今国力衰微的感伤。颈联里的“菰米”“莲花”,到了秋天,都要零落的。作者在深秋之际,想象着战乱后昆明池里的水生植物,不禁想到它们在这一季节中不免凋零的命运;这既是写昆明池的秋天,也是唐王朝命运的秋天和作者心中的秋天的象征,诗人正如那菰米莲蓬一般飘零落魄,何其孤苦。菰米莲蓬可食而无人采摘,也侧面反映出百姓们因战争流离失所,无暇顾及生计的乱离状态。可见,诗人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同时,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尾联两句从想象中的长安回到现实中来,更见现实之冷酷无情。诗人思念着长安故都的昆明池,眼望着面前的茫茫巫山,重重关塞,其中只有一条盘空的鸟道,迢递无尽,而今天自己又成了江湖满地中漂泊的一个渔翁,天涯路远,兼之干戈阻绝,何时才是归期?“一渔翁”写出诗人在重重关塞与茫茫江湖之中难以伸展志向的孤独渺小,流露出无限怅惘之情。故诗人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答案:(1)B(2)①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②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③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译文: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以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3)在表现思乡怀人主题时,古代诗人常采用“对写”手法,此处思念,彼处着墨。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解答】故答案为:(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重点字: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日,一条“长辈把对女孩儿的爱写成5本书”的微博火了。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记录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无数温馨的细节与回忆,折射出良好的家风。令人佩服的是,不只是爸爸和妈妈从女孩儿出生时就坚持记录,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也参与其中,从不同视角见证了一个孩子的成长。A,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B?①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②在家风是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中,③反映着整个家庭的教育理念,④折射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⑤家庭作为一个人的人生起点、梦想启航的地方,⑥能否给予孩子爱的呵护,⑦让孩子从小就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⑧乃至逐渐拥有进取精神、家国情怀,⑨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第二段标序号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解答】(1)第一空,根据前文“5本‘成长书’是长辈对晚辈满满的爱与祝福”内容,可知,成长书是本段的中心话题,根据后文“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可知,此处应填写“……不仅是……”的格式,前后文结合可填写:“成长书”不仅是爱的见证。第二空,根据前文的“更是良好家风的见证”,第二段开头句承接前文,引领下文的“小女孩的家庭可谓做了很好的诠释”,外加句子后面“?”,根据前后文可填写“良好的家风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或“什么是良好的家风”之类的句子。(2)②介词赘余,导致后面的句子缺主语,去掉“在……中”;⑦语序不当,“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应改为“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⑨不合逻辑,“关键在于有良好的家风传承”与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程改进培训》课件
- 汽车电子行业技术工作总结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办公租赁合同及5G网络接入服务协议3篇
- 2024版脚手架租赁合同范本
- 电子商务行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二零二五年度快递快递业务经营权转让及区域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老护理机构安防与日常保洁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铁路货物装卸作业标准协议模板版B版
-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史与数学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版购买土石方合同书
- 辽宁医院明细.xls
- 200立方矩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标准图集(共7页)
- 热处理变形基础知识
- 29个API技术规范
- 6x37 FC钢丝绳破断拉力
- 轴承(1)(公开课)
- 催化氧化合成4-氯-2-硝基苯甲酸_图文
-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
- 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
- 三年级数学寒假每日一练
- 最新宜昌市中考数学21题圆训练(1)教师版有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