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四大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材料二: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谊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义利之辩”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便义利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土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辩”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辩”的发展过程。(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龟市的烩面曾颖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此地是否原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烩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著。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烩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烩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忪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芡粉水,舀起来一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娆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⑨烩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烩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还有海带丝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⑪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⑫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烩面锅里给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⑬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⑭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⑮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⑯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烧熟的虾米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⑱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⑲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孩子真切而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以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也烘托出红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2)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语言时而深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前者描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烩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农民虽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烩面诱惑时的情形。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的语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3)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小小说因为篇幅有限,所以用笔极简,但本文情节动态展开从第⑪段才开始,这是为什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鹕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B.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C.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D.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B.品秩,指官品与俸秩。庸代官员根据品级来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C.四海,指天下,全国各地。文中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中“四海”同意。D.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也可以指第一人称“我的”“我”,这一用法常表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古代帝王有所兴建,百姓对大禹和秦始皇的态度不同。太宗认为主要是因为大禹为公而秦始皇是为私。B.太宗要求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任意骄奢可能使国家危亡。C.帝王喜欢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是为了放纵逸乐,而百姓之所以不希望如此,是因为劳苦疲累。D.太宗指出上有所好,下边必然变本加厉,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就会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②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5)贞观二年营建楼阁一事,公卿大臣为何再三恳请?唐太宗为何始终不答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陆务观福建提仓韩元吉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真有百事成空之感。B.首联两句虚实结合,回忆京口,寄慨深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C.颔联用互文手法,写两人当前的情况,已是大殊昔日,白发成翁了。D.尾联希望友人妙笔点染溪山,不妨稍作迂回,登凌风亭,一访胜景。(2)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2)《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3)“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通过上述对碳中和几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碳中和需要聚焦,不必也不应该①__________,可以多方贡献,但关键和重点必须是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从国际经验和发展潜力看,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不断凸显,呈现市场挤出化石能源的态势,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碳中和不仅不是经济增长阻力,而且还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动能:由于占比不高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中和,少许化石能源作为应急备用,因而碳移除技术②__________。但是空间有限,与当前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具有数量级的差异,需要发展但不必寄予厚望;不仅碳中和在整体上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投资高碳具有多重风险,包括高碳锁定延滞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风险,化石能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市场挤出造成巨额资产闲置浪费的风险、加剧和放大能源安全的风险等;碳中和目标年是2060,勿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进程,不必③__________,但需要综合谋划、有序推进,不能等,不宜缓,抓住并放大机遇,贡献并引领全球碳中和进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上面画波浪线处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B.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C.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因而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D.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因而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3)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不运用修辞。应该如何表达?原句: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开学季,各大电商平台开启了儿童图书的促销大战。由于选择多,价格优惠,网购图书成为家长的首选。图书价格是影响销售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大线上售书平台大力促销,三折、五折乃至更低折扣不断刷新眼球。不少家长反映,一些高折扣的书籍与线上展示的有较大差别,或是内容毫无价值的劣质图书。①家长在儿童书籍购买上同样注重品质,平台更应关注图书质量不能仅一味地以价换量。()。儿童图书阅读者大多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体相对敏感,对图书材料的品历有更高的要求。一项关于儿童图书质量的调查显示,纸张质量差是购买儿童图书的家长们反映的最大问题。此外。家长普遍担心劣质的图书可能会对儿童的视力、脑部发育等造成影响。内容把关是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的要求。对于图书类商品而言,图书的首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的价值决定了图书的价值。儿童时代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都对平台的内容把关提出更高要求。②,网购儿童图书存在错别字较多、经典故事大幅压缩或胡乱改编等情况。事实上,消费者在网上购买图书时很难阅读到有关这本书的所有信息,因此,平台有责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网络销售无疑给家长们带来了③,在便利的基础上,让家长们能安心购买,让儿童能安全阅读,更是平台方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儿童图书的首要指标是材料质量B.材料质量是儿童图书的首要指标C.儿童图书的首要指标是身心健康D.身心健康是儿童图书的首要指标(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谦让之勇斯为大勇。——《弟子箴言•崇礼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两句话引起你怎样的思考?综合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年湖南省四大名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义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去利、非利以存仁义,仁义为人性所固有,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当义利冲突时,自然要“去利取义”。为了义,连自身最大的利益生命都可以舍弃掉。孟子的义利观和孔子的义利观相比较,孔孟一致认为义利之中“义”是第一位的,这对中国的君子人格、道德修养和民族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孟子“舍生取义”理念,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义重如山、义薄云天的民族精英,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孔孟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导向在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陈亮提出“道在物中”“因事做则”,“道”不是独立于事物之外而存在的精神本体,而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规律,与民生日用等实事是分不开的。因此,陈亮注重做事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反对空谈“义理”。他认为“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口之于味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肯定了人欲就是人性。由之,追求利益是符合人性的,也符合事功原则,关键在于人们的利欲满足要有处有辨。人欲是追求利益的人性前提,天理是追求利益的社会制约,“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材料二: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在对“利”的态度上,则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义利关系也经历了义利相关、义利对立、义利双惠三个历史阶段。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有其闪光点,也有其谬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借鉴和发扬传统义利思想中的精华,克服和弥补其缺陷,根据时代要求,挖掘其现实意义。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利”必须符合“义”,当义利冲突时,必须舍利取义;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当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冲突时,要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只有这样,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其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正义谋利,名道计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性中的必然。“存天理,灭人欲”是违反和压抑人性的。因此,要敢于求利、求富。但是,要敢于求利、求富绝不是“放于利而行”,而是市场主体合理竞争、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才能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再次,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的“义为利本”,甚至“正其谊不谋其利”对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传统儒家认为“义”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儒家伦理的崇高追求。他们反对唯利是图、自私堕落,提倡克己奉公、大公无私,这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相契合。(节选自段红智,于爱英《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义利之辩”是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可追溯到殷周时期。B.孔子强调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不但是安邦兴国之道,更是人道主义的体现。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D.孟子否定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便义利对立,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孟子认为仁义是人性所固有,是必须遵守和实行的至高无土的原则,所以追逐利益只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B.与孟子不同,孔子认为在义利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这成为了君子的行为准则,也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C.“舍利取义”是对“义利之辩”的一种回答,也是社会伦理规范,更对处理当下的关于“义利”的现实问题有重大意义。D.中国传统哲学对义利关系的认识历经曲折,我们要根据时代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发掘其现代价值。(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则材料中同有的“义利观”的一项是C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B.“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黄宗羲《原君》)C.“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遗物而独立者也。”(叶适《进卷•大学》)D.“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则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荀子•性恶》)(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一梳理“义利之辩”的发展过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论证发展过程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解答】(1)A.“随着井田制瓦解出现的哲学课题,明朗于春秋战国”错误。“义利之辩”出现在殷周时期,随着井田制瓦解而具体明朗化。B.正确。C.“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错误。原文是指孟子对“利”的看法“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辩’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D.“因此而产生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错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可能会产生冲突,是客观事实,并不是因为孟子的观点才会出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2)B.“与孟子不同”错误。孔孟都认为在义到取舍时将义摆在第一位,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故选B。(3)C.叶适的意思是“不能离开事物而谈论所谓超越的道德本体”,不能作为材料中“义利观”的论据。故选C。(4)由“首先,中国传统哲学的义利之辨高度重视‘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对处理当前我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义’,而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是‘利’”可知,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强调“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充分体现传统“义利观”中的“义”。由“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义’对‘利’的指导作用,主张义利矛盾时,舍利而取义”可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也就是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5)由“‘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可知,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辩”,但模糊抽象的理解;由“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孔子承认追求利益的人性合理性,在追求‘义’至高的原则下义利调和”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由“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而孟子则从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使义利趋向对立,这给董仲舒的‘义利之辨’和宋儒的理欲之辨一定的启发,这种价值乎回仕历史上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可知,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一直延续影响到宋儒的理欲之辩;由“在宋明理学大力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同时,以陈亮、叶适等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事功学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利’要以‘义’为指导,‘义’要在‘利’中显现,‘义利双惠’,天理人欲可并行”可知,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答案:(1)B(2)B(3)C(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能充分体现出儒家思想中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是传统“义利观”中的“义”。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见利思义”,即获利一定要符合“义”,当代社会中,社会个体创造价值,创造幸福生活都要在符合“义”,也就是符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当我们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冲突时,要舍利取义。(5)殷周时期已有“义利之辩”,但模糊抽象的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孔子的义利观,承认求利的合理性也强调义的重要性;孟子的义利观,将义与利对立起来,一直延续影响到宋儒的理欲之辩;宋明时期陈亮与叶适提倡“义利双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乌龟市的烩面曾颖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此地是否原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烩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管著。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烩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唯一正宗的演员。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烩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忪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一年四季都油光锃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围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鲤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芡粉水,舀起来一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娆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瓷海碗盛了,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⑨烩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烩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还有海带丝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⑩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⑪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⑫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拿起面勺,在烩面锅里给他舀了大大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⑬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⑭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⑮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看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舔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⑯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烧熟的虾米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⑰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⑱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⑲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孩子真切而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以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也烘托出红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2)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语言时而深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前者描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烩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农民虽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烩面诱惑时的情形。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的语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3)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小小说因为篇幅有限,所以用笔极简,但本文情节动态展开从第⑪段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设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烩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故选B。(2)C.“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动,“眼巴巴”是等待烩面时的专注和急切。故选C。(3)结合“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秤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可知,红鼻子大叔发现“我”从家里偷米后,并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它教育我们对待一个孩子,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结合“红鼻子大叔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十,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可知红鼻子大叔让“我”免费吃了烩面后,又把米还给“我”,用俗语对“我”进行了委婉的教育,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结合“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可知,它教会我自律,“我”在红鼻子大叔的教育下,明白了做人要诚实,以管住自己的嘴,要控制住自己的欲望,要防止因小错误不断发展而酿成大错误等道理,大叔的教诲令“我”受益终生。因此“这也许是五桂寺上那碗烩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4)首先梳理⑪段之前的情节结构:第①段作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第②③④段依次介绍“此地”“此门市部”“此食堂”;第⑤段接着顺笔引出“烩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第⑦⑧段“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上也自带几分醉意”“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烩面的技术”集中笔墨,描写大叔“精彩”的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第⑨段“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再写过路农民对烩面的普遍喜爱,最后第⑩段“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写“我”对一碗烩面的神往。分析可知,⑪段以前的内容主要表现故事发生的年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烩面的鲜美无比,给人的无比诱惑,以及“我”对烩面的垂涎和神往。而下文开始写“我”禁不住诱惑,偷拿家里的米换美味的烩面吃,红鼻子大叔的那碗烩面给“我”上了一堂成长课。可见,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没有这些铺垫,后文情节显得突兀,缺少打动人的力量,人物形象也不会如此生动和鲜明。答案:(1)B(2)C(3)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烩面给我”,它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4)从开篇到第⑪段,是主要情节开始前必要的交代和铺垫:作者从“乌龟市”这一地名起笔,依次介绍“此地”“此门市部”“此食堂”;接着顺笔引出“烩面摊”和红鼻子大叔,然后集中笔墨,描写大叔“精彩”的外貌和“更精彩”的做面技术;再写过路农民对烩面的普遍喜爱,最后写“我”对碗烩面的神往。可见,这部分内容既再现了故事发生的年代物质贫穷馈乏的状况,又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烩面的鲜美无比。它使后文展开的动态故事合情合理,感人肺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鹕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B.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C.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D.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B.品秩,指官品与俸秩。庸代官员根据品级来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C.四海,指天下,全国各地。文中与“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中“四海”同意。D.朕,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也可以指第一人称“我的”“我”,这一用法常表谦称。(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同为古代帝王有所兴建,百姓对大禹和秦始皇的态度不同。太宗认为主要是因为大禹为公而秦始皇是为私。B.太宗要求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任意骄奢可能使国家危亡。C.帝王喜欢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是为了放纵逸乐,而百姓之所以不希望如此,是因为劳苦疲累。D.太宗指出上有所好,下边必然变本加厉,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就会灭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②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5)贞观二年营建楼阁一事,公卿大臣为何再三恳请?唐太宗为何始终不答应?【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署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依《礼》”是动宾结构,后面断开;“季夏之月”中“季”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不能断开,排除BC;“秋霖”是“方始”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D.“也可以指第一人称‘我的’‘我’……表谦称”说法有误,指“我的”或“我”是先秦的用法。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故选D。(3)D.“太宗指出……”张冠李戴,结合原文“魏徵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可见持这一观点的是魏征。故选D。(4)①“谤议”,指责议论;“徇”,遵循、满足;“共”,共同享有。译文: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②“逮”,及,比得上;“过”,超过;“道”,方法。译文: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5)公卿大臣恳请原因有二:“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可见一是宫里低下潮湿,不便居住;二是合乎情理,《礼记》有依据。唐太宗不答应的原因是“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因为建楼花费太大,不符合明君之道。答案:(1)A(2)D(3)D(4)①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②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5)公卿大臣恳请原因有二:一是宫里低下潮湿,不便居住;二是合乎情理,《礼记》有依据。唐太宗不答应因为建楼花费太大,不符合明君之道。参考译文: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二十年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贞观二年,公卿大臣上奏说:“依照《礼记》所说,夏季最后一个月,可以居住在台上的楼榭里,如今夏暑尚未消退,秋季绵绵细雨刚刚开始,宫里低下潮湿,请营建一座楼阁来居住。”唐太宗说:“我有气息不顺的毛病,怎适宜于住在低下潮湿的地方?如果同意奏请,就会花费很多钱财。从前汉文帝准备兴建露台,因为不愿用掉相当于10户人家家产的经费而作罢。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的费用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所该做的吗?”公卿大臣们再三恳请,太宗始终没有同意。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徵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每有供奉营造,稍微不称心,就要施加严刑峻罚。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陆务观福建提仓韩元吉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真有百事成空之感。B.首联两句虚实结合,回忆京口,寄慨深沉,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C.颔联用互文手法,写两人当前的情况,已是大殊昔日,白发成翁了。D.尾联希望友人妙笔点染溪山,不妨稍作迂回,登凌风亭,一访胜景。(2)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诗句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涉及,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颔联用互文手法”错误。互文理解有误,颔联是分写二人,朋友不殊往日,而自己已是白发老翁了。故选C。(2)从内容上看:首句“觥船相对百分空”写觥船送别。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次句“京口追随似梦中”追忆京口旧游,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宣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这两句分别写两人当前的情况,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前四句,抒写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诗人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好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来年春茶和眼前的红梅一片。从手法上看:前四句,抒发今昔对比,抒发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借景抒情。从情感上看,前四句抒发了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答案:(1)C(2)①“转”在内容(时空)。前四句抒写两人依依惜别时的感慨,颈联转向描写设想的来年春茶和眼前的红梅一片。②“转”在手法。前四句为抒情,抒发今昔对比,时光流转的人生感触,颈联转为写景。③“转”在情感。前面四句写依依别情、离阔之思,写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遗憾,而颈联笔锋一转,借美景抒壮怀,见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对未来的展望。译文:把酒相对,依依话别,回首往昔,竟是百事成空,当年在京口结伴同游、互相酬唱的情景已如旧梦。而今您挥毫染翰,云烟满纸,诗风雄健,仍不异昔日;我却早已白发盈巾,满头霜雪,变成皤然衰翁。在这腊尽春回之际,梅花盛开,梢头已染成一片嫣红;待您到任时,春光明媚,白茶叶也该争先吐出芽叶为您洗尘接风。人们领略闽中的溪山之胜还要靠您的妙语佳句,希望您稍微绕点路,到我建造的凌风亭题诗揽胜。赏析:首句“觥船相对百分空”写觥船送别。在船上依依话别,对饮离杯,回首当年,真有百事成空之感。次句“京口追随似梦中”追忆京口旧游。当时陆游任镇江通判,恰好诗人来镇江省亲,两人同游金山,互相酬唱。一年后,诗人改任京官,又来镇江同游,与陆游有京口唱和一集,“道群居之乐,致离阔之思。”而诗人现在回想起来,往事竟像在梦中一样。这两句寄慨深沉,为全诗定了基调。“落纸云烟君似旧”一句称誉陆游,言他虽然入蜀多年,而诗风慷慨,挥毫染翰,满纸云烟,气魄雄劲,不殊昔日。“盈巾霜雪我成翁”则感叹自己此刻已满头霜雪,在国事艰虞之秋,未能多为国家宣劳,匡扶时局,现在已经成为老翁了。这两句分别写两人当前的情况,表达了彼此都有壮志未酬的感慨。接着五六两句,笔锋一转,借景抒情。“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诗人设想陆游到福建的时候,已是下一年的春天,那里的白叶茶,该争先吐出白色的芽叶了。而在此刻分手之际,已经腊尽春回,红梅好都已迎年开放一片嫣红了。这两句笔姿潇洒,深见诗人旷达的胸怀,不专为别情所牵恋;而情景交融,不落凡响。结尾两句“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再振一笔,以慰行人,并回映前文,有余音绕梁之妙。诗人和陆游在壮年的时候,都曾任官闽中,陆游开始做官的时候,任福州宁德县主簿,那时正当秦桧死后,陆游年三十四岁,诗人也曾任过建安守。彼此对闽中溪山之胜,是非常熟悉的。现在陆游再度任官福建,旧地重来,已经相隔二十年了。所以结笔前一句是希望友人把妙笔重新点染那里的溪山。诗人守建安的时候,曾登过那里的凌风亭,建安地近福州,所以在结句“小迂旌节上凌风”语意双关,希望陆游此去福州,不妨稍为迂回一下道路,登上凌风亭,一访那里的胜景,那么诗人虽然未能同行,也可以因友人访问自己的旧游地而一慰平生了。这首送别诗,从十几年前写到赴任以后,有感慨,但不颓唐,对未来有展望,但不虚发豪言,而且情感特别真挚。(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阿房宫赋》一文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陈情表》中作者从年龄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应命的原因的两句是: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3)“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农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覆)(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重点字:陛)(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重点字:沃、巷、轩、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通过上述对碳中和几个基本问题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碳中和需要聚焦,不必也不应该①__________,可以多方贡献,但关键和重点必须是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从国际经验和发展潜力看,零碳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力不断凸显,呈现市场挤出化石能源的态势,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地位短期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但其属性意味着不可能驶向可持续的未来;碳中和不仅不是经济增长阻力,而且还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动能:由于占比不高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中和,少许化石能源作为应急备用,因而碳移除技术②__________。但是空间有限,与当前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相比,具有数量级的差异,需要发展但不必寄予厚望;不仅碳中和在整体上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投资高碳具有多重风险,包括高碳锁定延滞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风险,化石能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而被市场挤出造成巨额资产闲置浪费的风险、加剧和放大能源安全的风险等;碳中和目标年是2060,勿需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进程,不必③__________,但需要综合谋划、有序推进,不能等,不宜缓,抓住并放大机遇,贡献并引领全球碳中和进程。(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上面画波浪线处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DA.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B.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因而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C.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强,因而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D.能源领域的各种资金源流巨大,零碳能源生产和终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强,因而碳中和在整体上不仅不缺钱,而且还引致多重红利的释放。(3)文中画横线处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不运用修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院学生会学期工作计划
- 年度小学教研工作计划新版
- 医院2024年上半年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
- 2024财务主管工作计划例文财务主管的工作计划
- 辽宁科技大学《燃气燃烧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辽东学院《数字化环境设计后期制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大学物理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网购的利与弊》课件
- 河南省沈丘县2024届高三物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 辽宁盘锦人文介绍
- 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
- 老年人的健康体检知识讲座
- 京瓷哲学培训课件
- 设备部年终总结报告
-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教材
- 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2022年1201广东选调生考试《综合行政能力测验》真题
- 2022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试题(语文)
- 国旗下讲话-“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国旗下讲话稿
- (完整)城市污水处理-A2O工艺-毕业设计
- 慰问品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