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这副对联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在这副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从而使它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有学者考证上联出自《左传》,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是在元代。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004)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白雪》,句賡《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槛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由文到联,由平淡到传奇。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无人不晓。所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是岳麓书院成就了这副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彰显的是相同文化底蕴下的与时俱进,传承的是一段充满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话。(摘编自李跃龙《“惟楚有材”: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而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改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梁道跟上时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摘编自孙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张挂在岳麓书院,其中含有赞美湘楚人才辈出,当世兴盛的意思。B.袁名曜出任岳麓山山长期间,最重要的建树是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了岳麓书院大门楹联。C.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新时代依然值得传承。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追溯岳麓书院大门楹联的历史,引用了众多文献典籍、名人资料,考据详实。B.岳麓书院大广门槛联因为误读和认知歧义而得名,说明国人还需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C.“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引用典故,表明了作者对这副对联张贴在岳麓书院的认可。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3)下列能支撑材料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的观点的一项是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首套“漫画版”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材。②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尊夏卑夷”老观念,体现了“中华一体”思想。③某学者要求其研究生、博士生在拜师仪式上,对其行传统的跪拜大礼。④某院士引入基因技术,帮助我国在白羽肉鸡的育种技术上打破外国垄断。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了岳麓书院这副名联,请概括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点。(5)简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法上的主要不同。(二)现代文阅读I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秃手伯牛汉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3)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4)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忠公传[宋]李昴荚君子立言,不独以书传也。苟于世教无关,于人国无裨,不过组篇镂句,落儒生口耳!虽或可托姓名以不朽,而萎然无复生意矣。子云邃于玄,不如更生《攻外戚》一疏;子厚雄于文,不敌昌黎《论佛骨》一表。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尚论古人,大节为先,不专在言语文字间也。果斋游公年少长,负奇节,在东西州为名进士。官幕府时,腾书制总,条列戎情民病。自立已崖然孤高。绍熙癸丑。以小朝士言五事:首曰隆孝德,反复推明天理,冀感悟上心;且谓退宰相不以礼、给谏论驳不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明年夏,五吁天乞车驾省重华,辞皆激切,乞先以身膏铁钺①。逾月,国有大故,上下汹动,公折简忠定赵公趣断大计。宁皇以太后旨履宝位。人心始安,多公力也。然侂胄浸用事,公屡讽忠定早为计,不能从。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只罢免。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余昔参滇蜀,见公之子景仁,期以远器,荐之力。归老海濒,景仁时时相问如一日。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余耄矣,思涸笔枯,恐不足以发潜幽、张芳润。窃谓文以气为主,犹林茂而影稠,钟巨而声迥,非可强而致。公从诸老游,学粹养洪,充之浩然,可塞天地,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景仁绍定间以真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王晋公谓:“吾不作,儿子必作。”纳君于善者有后,岂诬也哉!公字子正,鉴虚。其自号也。(选自屈大均编《广东文选),有删改)注:①铁钺:铡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泛指刑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B.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C.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D.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幕府,古时候将帅办公的地方。往往雁佣一些书办与幕僚、后来也泛指衙署。B.腾书,与下文中的“折简”都有写信的意思。“书”“简”,在古代都有书信之意。C.给谏,唐朝、宋朝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给事中掌管驳正政令之违失。D.重华,即上古帝王虞舜,是儒家所称颂的圣明之主,相传他把帝位传给了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评述一个人,应当以大节为先,假如他的立言与世教无关,也就于人于国都无甚益处,就不值得崇尚。B.游忠公上疏皇帝挽留朱文公,他的积极努力使权奸憎恶怨恨,这是忠定被逐后他只被罢免的重要原因。C.游忠公与赵忠定公关系密切,后来政敌把他视为朋党之魁,甚至构陷他,危机面前,他自请外放以避祸。D.文章末尾援引王晋公“吾不作,儿子必作”的话,主要是表彰赞誉游忠公教子有方,表达对其后继有人的欣慰。(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②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5)游公最重要的品格是“忠”,请概括其内涵。(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双调•清江引•幽居[元]张可久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茅屋”一句,可以令我们想起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过活即生活之意,作者幽居于山村,屏绝外界之是非,十分悠然。C.“老砚闲工课”句,“老砚”意为老旧之砚。“闲”就是闲置之意。D.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风格恬淡。作者潇洒之气,跃然纸上。(2)请结合末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都分。(1)《蜀道难》写蜀地在开凿栈道前,长期与外界阻隔的句子是“,”。(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两句,直指宋朝社会官场的不良风习。(3)自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传后,历代诗文对李广之品节、才能、遭际多有吟咏,如“,”。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扁豆在我们家乡叫月亮菜,因其形似月牙儿而得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或紫色小花。其颜色与花一样,分白色和紫色两种,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一排排、一串串,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①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把四周装点得②。记忆中的秋天,扁豆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常能见到它窈窕的身姿。儿时,母亲总会在老家屋后的菜园里种下几颗扁豆籽。不经意间,长长的扁豆藤蔓已蜿蜒匍匐,爬满了篱笆架,藤蔓缠缠绕绕,翠叶叠叠。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欢天喜地装扮着大自然,淡紫的、粉白的。宛如无数的蝴蝶停栖枝头。一扫秋天的寂寥。古人有一对联曰:“一庭春雨瓢儿菜①,()。”这似乎道出了扁豆花醉于秋风的盛况。花朵临风而立,俊秀芬芳,娇柔艳丽的花瓣,擎着丝丝淡淡的馨香,深深地吸一口,清爽透人肺腑。扁豆花开后,结出了一个个粉嫩的“弯月”,细密娇羞。等到豆荚饱满时,撩开满架的秧藤,掩映在花、叶之中的累累豆荚映入眼帘,成串,可人。吃完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一直到深秋,一轮接一轮,把秋日的饱满与丰美挥洒得③。注:①瓢儿菜,一种蔬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语句,使对联完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膳食纤维根据溶解度的不同,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解于水,并能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但人体不能吸收,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既不能溶解于水,又不能被大肠中的微生物酵解。两种膳食纤维都有益健康,①。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有较好效果,不可溶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有些人认为粗纤维越多,膳食纤维的含量就越多。②。比如芹菜,其中口感粗糙的部分是植物组织中的纤维管束结构,并不等同于膳食纤维。所以,大家没有必要专门挑选口感粗糙的食物来补充膳食纤维,而是要均衡饮食。③,如果摄取过多会干扰其他营养素的吸收。营养不良、患有胃肠疾病或进行了消化道手术的病人,以及老年性便秘的人,不能摄入大多的膳食纤维。(1)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可容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风险效果较好,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有较大好处。B.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发病率有较好效果,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C.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风险有较好效果,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便秘和预防结肠癌有较大好处。D.可溶性膳食纤维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减低冠心病发病率效果较好,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防止不便秘和预防结肠癌好处较大。(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与其锈掉,不如磨损——英国谚语②火车一旦缺少前进动力,塞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在它的几个驱动轮前,它就无法动弹。而当它时速达到160千米/时的时候,能冲破一堵1.5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湖南省部分学校高考语文联考试卷(3月份)·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悬挂在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这副对联因为歌咏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而广为流传,进而又成为宣传湖南的一张金灿灿的名片。在这副对联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正是因为对它的误读和认知歧义,从而使它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变得格外有名。首先是湖北人士对它的解读,这个“楚”是指湖北还是湖南?湖北人当然认为“楚”是指湖北。“楚材”是指湖北的人才。其次,大家都认为“惟楚有材”这句话表明湖南人口气大。这完全是一种误读,“惟楚有材”的“惟”是发语词。没有“唯一”“只有”的意思。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说,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又以现在最为兴盛。有学者考证上联出自《左传》,但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而且《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属于明显的贬义。是对楚国不重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反常现象的直接批评。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是在元代。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专门针对楚地培育人才这个主题,进而写到文章中,要归功于清顺治年间一位已经离任的湖广巡抚林天擎。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004)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白雪》,句賡《阳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嘉庆年间,袁名曜出任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比如创建濂溪祠。重修六君子堂。改建自卑亭,捐资修葺朱张渡、圣庙、文昌阁和御书楼。但最为人所共知的,却是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槛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由文到联,由平淡到传奇。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无人不晓。所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是岳麓书院成就了这副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彰显的是相同文化底蕴下的与时俱进,传承的是一段充满楚文化持久魅力的佳话。(摘编自李跃龙《“惟楚有材”:一次汉字的传奇之旅》)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而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改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崇德向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新时代,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将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需要在创新表达形式上下功夫,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一方面,让表达形式和传播梁道跟上时代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认同感、获得感,营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摘编自孙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张挂在岳麓书院,其中含有赞美湘楚人才辈出,当世兴盛的意思。B.袁名曜出任岳麓山山长期间,最重要的建树是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了岳麓书院大门楹联。C.传统文化中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新时代依然值得传承。D.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社会相协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追溯岳麓书院大门楹联的历史,引用了众多文献典籍、名人资料,考据详实。B.岳麓书院大广门槛联因为误读和认知歧义而得名,说明国人还需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C.“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引用典故,表明了作者对这副对联张贴在岳麓书院的认可。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3)下列能支撑材料二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的观点的一项是A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首套“漫画版”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教材。②金庸的武侠小说超越“尊夏卑夷”老观念,体现了“中华一体”思想。③某学者要求其研究生、博士生在拜师仪式上,对其行传统的跪拜大礼。④某院士引入基因技术,帮助我国在白羽肉鸡的育种技术上打破外国垄断。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创新性发展最终形成了岳麓书院这副名联,请概括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点。(5)简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写法上的主要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选择一处,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材料写作思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写作特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最重要的建树是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了岳麓书院大门楹联”错误,材料一的第5段的表述是“最为人所共知的”,选项改为“最重要的建树”,属于偷换概念。故选B。(2)B.错在“说明国人还需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原文并未提及,推断不甚合乎逻辑。故选B。(3)①属于表达形式创新。②属于赋予时代内涵。③跪拜礼是一种复古的仪式,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师生平等的观念有冲突。④引入基因技术关乎科学,而材料二只涉及文化。故选A。(4)根据材料一“《左传》中原文是‘虽楚有材’,而非‘惟楚有材’”“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是在元代。但把一个贬义的词汇改造成褒义词。把一个批评语气转换成肯定语气”“新词‘惟楚有材’出现以后,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可见,从“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化贬义为褒义,得到了高度认同。“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出自康熙四十八年(1004)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可见,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赋予了新的意境,丰富了内涵。“袁名曜出任山长……他与学生张中阶共同创作的大门槛联。第一次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书院的对联。虽然是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可见,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对联,创新了表达形式。由“仅仅八个字,本来属于阳春书院,但默默无闻,知道的人很少;袁、张二人改成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却是名声大噪……是岳麓书院成就了这副对联,反过来,这副对联又广泛宣传了岳麓书院,乃至宣传了湖南”可知,将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对联与岳麓书院相得益彰,增强了认同感。(5)材料一溯源岳麓书院大门的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来历,按照时间顺序,探究了楹联的演变过程,从贬义到褒义,从“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新词组,再变为对联,最后成为岳麓书院的楹联,一段一个节点,脉络清晰,节点分明。在叙述楹联演变过程后,进行点评,如“因为它的正面意义。得到高度认同,湖广的文人士大夫广泛运用并发扬光大”“并赋予了新的意境”“一字未改,但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创作”等,揭示意义,是夹叙夹议的写法。材料二是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首段提出“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心观点,第二三段分别从“赋予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的角度分析如何传承,采取了总分结构。答案:(1)B(2)B(3)A(4)①从“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化贬义为褒义,得到了高度认同。②由“惟楚有材”再扩充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赋予了新的意境,丰富了内涵。③化文为联,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句话改作对联,创新了表达形式。④将对联悬挂于岳麓书院,对联与岳麓书院相得益彰,增强了认同感。(5)材料一夹叙夹议(或叙议结合)。以时间为顺序,简要叙述了岳麓书院大门楹联的演变过程,脉络清晰,节点分明。在每个重要的节点后,插入简短的议论,揭示其意义。材料二以议论为主。采用了“总﹣分”的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接着,分别从“赋予时代内涵”和“创新表达形式”两个方面,阐明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二)现代文阅读I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秃手伯牛汉我大约四五岁时,有一天听见乔海大娘对祖母说:“王六老汉的大儿子,从草地捎回来一双手。”祖母迷惑不解。笑问。“人不回来。手怎么能捎回来来?”“手冻掉了。”“手捎回来怎么办?”乔海大娘说:“是用一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来的。王六老汉哭了好几天,把儿子的一双手,埋在他们家祖坟的边上。”那几年,我常替那个远在几千里外草地的没见过面的伯伯发愁,他没有手,怎么活呢?几年后的一个秋天,王六的大小子回来了,就是那个没有了手的,论辈分,我该叫他伯伯。不幸的是,王六已死了一年。没手的伯伯初回来那一阵子,人们都去看望他,看他的“手”。有一天,我看见一个大人,瘦高个子,挑一担水,两只袖口空荡荡的,就像戏台上的孔明穿的那号宽大衣服,看不见手。他用没有手的“手”摸摸我的头,笑着问:“你是四季老人的孙子吗?”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这位没手的伯伯开始给我们家挑水。正是收枣的时节,祖母把鲜红的醉枣端出一碗给他吃,这时我才仔仔细细地看清了这位伯伯的“手”。没有手,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他每谈一次,心里就轻松一点。那一年冬天,他在离大库伦不远的一个硝皮子的作坊里当伙计,有一次他去远地办事,喝醉了酒,倒在雪地里,一只狼(“天哪,幸亏是一只。”祖母一边叫,一边嘟囔着)突然扑上来,两只爪子猛抓他的胸脯,想破膛吃喝一顿,狼以为他已经死了。他疼醒了,迷迷糊糊看见狼的眼睛瞪着他,他感到狼的毛茸茸的嘴,冰凉冰凉的,触到了他的喉部,醉酒后,喉部发热,充血,特别的敏感。当年他还不到二十岁,浑身是劲,他用两只手扼住狼的颈部,死死地扼着。他跟狼眼对眼瞪着。狼的爪子穿透他厚厚的皮袄,把他的胸脯撕得血淋淋的,但是,他扼着狼的脖子的两只手不松,狼活活地被他扼死了,是一只很瘦的正带崽的母狼。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他在雪地里昏厥了过去。他所以没在雪地里冻死,是因为他的受伤的胸膛紧贴着狼的又厚又茸的皮毛,死去的狼全身还像篝火般燥热。他醒过来一会儿,只渴得要命,手摸到狼的奶子,想挤点几出来解渴,但奶子已冻得岩石一样硬了。天亮了,人们发现了他,手已经完全冻坏了。冻坏的两只手,医治不好,只能剁下来,否则伤及生命。他不愿扔掉他的两只手,用那张狼皮包扎好,托人捎回家。只有捎回家,埋进祖坟,他才觉得自己的手还在。冬天,天不亮我就醒了。隐约听见村里什么地方有人在悠悠地唱。唱的都是西口调。比我们家乡的秧歌要粗犷、高亢。我常常躺在炕上跟着哼唱。祖母说:“不要在炕上唱,你要唱,就出去跟你秃手伯去干嚎。”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秃手伯说:“你要想帮我,赶明儿起个大早。”第二天天刚明,我真的听见秃手伯在唱。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井口几乎封死了,只有一个拳头大的空洞。像喘气似的袅袅地吐出一缕雪白的水汽。我挥动镐头用尽力气才把井口刨开。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问他:“怎么啦?”他难为情地笑笑说:“我迷糊了一下,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后来,他告诉我,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掌柜的认为他快疯了,就把他打发回老家了。抗日战争爆发那年,我离开了家乡,半个世纪过去,我再没有回过家乡。听母亲说,秃手伯晚年懊恼地说,当年真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几只崽子一定都饿死了。而他活下来也不过多受些罪而已。秃手伯有手时,他是草原上套马的好汉、硝皮子的能手,能吹笛、会拉琴。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不管他现在活着,还是已经死去,我清楚,当他回到大地时,埋进西古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一般人问断手经历,秃手伯闭口不谈,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B.秃手伯后来悔不该杀死那只母狼的善念,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C.秃手伯把断手捎回家,埋葬在祖坟旁,是因为他觉得死了还可求躯体完全。D.尾段“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一句,是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祖母抚摸秃手伯的断手,“眼泪扑簌簌”地掉,细节描写展现了她仁厚、慈悲的美好品格。B.在叙述秃手伯的失手经历中,作者插入祖母“天哪”的话语与表情,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C.整篇作品张弛有度,有悬念,有跌宕,最终清晰地呈现了故事主人公秃手伯不寻常的人生。D.作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其语言生动,更呈现出本色、质朴的特征,惟其质朴,更见情真。(3)这篇文章为何把“打水”“挑水”作为叙写的重点内容?请简要分析。(4)作品多次写到了“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这种关注与《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撞香案后留下的伤疤的关注有何不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人物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篇文本的相关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是因为他不愿意成为人们的话题”,他之所以不回答,主要是因为自尊,不愿被人怜悯,而“不愿成为话题焦点”的解读太泛,这样的解读指向了不愿出名、甘于默处等一般性的心理状态,显然不确切。B.“其实在他昏厥雪地时就有了端倪”错误,作品原文有“他当时并不晓得狼被他扼死了”的叙述,另外秃手伯当时处于酲醉之中,不可能有不该掐死那只带崽的母狼的善念的萌生。C.秃手伯断手后用狼皮包好托人捎回家,他父亲把它埋葬在祖坟旁。两人的处理都是郑重其事的。结尾部分作者希望秃手伯死后“他将与他的手欢聚成一个完美的人”。通过这些,可知在他们心目中,断手要与死后的躯体重新合一。因此,本选项作为推断是合乎逻辑的。D.“交代时代变故与秃手伯命运之间的关联”过度解读,秃手伯如此凄惨,有偶然的因素,有个人的因素,当然也有其他因素。作品只是关注一个人的生存实际境况,表达自己的情感。没有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也没有社会批判锋芒。“抗日战争爆发那年”仅仅是作者交代自己离开故乡的时间,与秃手伯命运没有关联。故选C。(2)B.这篇作品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并不存在所谓的全文的现场感。文章对秃手伯讲与狼搏斗的故事的处理是采取的“他说”这种转述方式。尽管这也能够让我们进入秃手伯讲故事的场景,尽管括号中祖母的话与表情确也产生了现场感,但毕竟是局部的。“强化了全文的现场感”的理解,实则是认定了全文有“现场感”,选项之错就在此。故选B。(3)从文中来看,“他回村不久,天不亮,给村里十几家人挑水,能挣口饭吃”“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可见,打水是秃手伯赖以生存的工作,在失去双手之后依然靠劳动来维持生活,秃手伯生活得多么艰辛,而其生活的意志又是多么顽强;秃手伯在打水、挑水时常常唱歌,“我才知道天天早上唱的人是秃手伯。唉,他一定很寂闷”,可见他内心十分孤独;“有一回,我看见他的手臂没有伸进套环里,结果,水桶扑通一声掉下去了。……我迷糊了一下,我常常以为手还在,能抓住绳子。真的,我清清楚楚看见了我的手……早几年,他还在草地,有多少次看见自己手还在,他用一只‘手’去抓另一只‘手’,扑了空,才清醒过来”可见,他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多年后依然令他精神恍惚。“打水”“挑水”的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让人能感受到人物深层复杂的艺术魅力。从情节上来看,“我”与秃手伯的交往也是因为秃手伯为我家挑水,成为“我”和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打水挑水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把它们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而“我”在交往过程中对秃手伯逐渐增加的理解,也有助于表达“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4)二者并不一样。“我”对秃手伯手的关注,从“我跟着他走了好远。总想看看他那没有手……我说不上那该叫什么。没有手怎么能把水从井里打上来”可见表现了“我”对秃手伯如何生存、工作的关心和同情;从“我总觉得那里应该有手。他的手是从手腕处齐楂楂地断掉的。断头处是乌黑的,像烧焦的木头。他在我祖母面前把袖子捋起来,让我们看看,祖母用粗糙的手在他的断手处抚摩了半天,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秃手伯把秃手伸进套环里面,三下两下就把水提了上来。他的手臂早已勒得树皮一样粗糙”“手掉了之后。他还像有手似的顽强地活着。如果活着的话,是年过九十的人了。我默默地祝福他”可见,“我”对他失去了双手后依然顽强活着的敬重。从“秃手伯把水挑到我家时,我对他说:‘我跟你一块去。我带个镐头替你敲敲冰’”“赶到井边,他已经在那里,对我笑笑,说,‘我知道你不会失信’”可见,“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从“他一边吃枣,一边把他断手的经过讲了一遍。据说,这件事许多人问他,他都闭口不谈,他只跟少数跟他爹妈要好的人谈”可看出,“我”们一家人对他的关怀,让他愿意敞开心房,在精神上慰藉了他,“我”的关注是一种爱、同情和怜悯,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伤疤的反复追问,是为了从祥林嫂已经被人熟知的故事里挖出一些新鲜的,可当谈资的东西,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个取乐的对象,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从她对祥林嫂的恐吓、教唆和第二天人们便从柳妈那里得知了关于伤疤的故事,并拿当时的对话来取笑,可见柳妈对祥林嫂缺乏基本的同情,甚至是嫌弃、歧视的,对祥林嫂的命运十分冷漠,甚至幸灾乐祸。答案:(1)C(2)B(3)①“打水”“挑水”是秃手伯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与秃手伯交往的桥梁,把它作为重点,能够真实再现生活,增加作品的生活气息。便于抒发“我”对这个人物的哀悯、理解、敬重之情。②“打水”“挑水”最能表现秃手伯生存的艰辛,活着的顽强,而其中的歌唱、幻觉等细节,凸显了秃手伯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与心理创伤,使人物形象复杂、独特,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4)①《秃手伯》中,“我”对秃手伯的“手”的关注,闪耀着人性之光。作品通过“手”,表现的是我对这个小人物的不幸遭际的怜悯、同情,对他复杂心理的理解,对他顽强不屈精神的敬重。我在精神上慰藉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助他,是秃手伯黑暗生活的一缕亮光。②《祝福》中,柳妈对祥林嫂的伤疤的关注,表现的是麻木阴暗的看客心态,她对祥林嫂是嫌弃的、歧视的、冷漠的,甚至还有一些幸灾乐祸。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游忠公传[宋]李昴荚君子立言,不独以书传也。苟于世教无关,于人国无裨,不过组篇镂句,落儒生口耳!虽或可托姓名以不朽,而萎然无复生意矣。子云邃于玄,不如更生《攻外戚》一疏;子厚雄于文,不敌昌黎《论佛骨》一表。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尚论古人,大节为先,不专在言语文字间也。果斋游公年少长,负奇节,在东西州为名进士。官幕府时,腾书制总,条列戎情民病。自立已崖然孤高。绍熙癸丑。以小朝士言五事:首曰隆孝德,反复推明天理,冀感悟上心;且谓退宰相不以礼、给谏论驳不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明年夏,五吁天乞车驾省重华,辞皆激切,乞先以身膏铁钺①。逾月,国有大故,上下汹动,公折简忠定赵公趣断大计。宁皇以太后旨履宝位。人心始安,多公力也。然侂胄浸用事,公屡讽忠定早为计,不能从。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只罢免。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余昔参滇蜀,见公之子景仁,期以远器,荐之力。归老海濒,景仁时时相问如一日。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余耄矣,思涸笔枯,恐不足以发潜幽、张芳润。窃谓文以气为主,犹林茂而影稠,钟巨而声迥,非可强而致。公从诸老游,学粹养洪,充之浩然,可塞天地,笔下流出,自无软腐语。诗律尤老劲,深诣理妙。景仁绍定间以真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王晋公谓:“吾不作,儿子必作。”纳君于善者有后,岂诬也哉!公字子正,鉴虚。其自号也。(选自屈大均编《广东文选),有删改)注:①铁钺:铡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泛指刑戮。(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B.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C.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D.景仁绍定间/以直言不合去/再入/论思愈峭拔/不诡随/忠公教忠之训/不孤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幕府,古时候将帅办公的地方。往往雁佣一些书办与幕僚、后来也泛指衙署。B.腾书,与下文中的“折简”都有写信的意思。“书”“简”,在古代都有书信之意。C.给谏,唐朝、宋朝时给事中及谏议大夫的合称,给事中掌管驳正政令之违失。D.重华,即上古帝王虞舜,是儒家所称颂的圣明之主,相传他把帝位传给了尧。(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认为评述一个人,应当以大节为先,假如他的立言与世教无关,也就于人于国都无甚益处,就不值得崇尚。B.游忠公上疏皇帝挽留朱文公,他的积极努力使权奸憎恶怨恨,这是忠定被逐后他只被罢免的重要原因。C.游忠公与赵忠定公关系密切,后来政敌把他视为朋党之魁,甚至构陷他,危机面前,他自请外放以避祸。D.文章末尾援引王晋公“吾不作,儿子必作”的话,主要是表彰赞誉游忠公教子有方,表达对其后继有人的欣慰。(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其言用舍,系当时安危,千载下犹使忠臣谊士闻风而兴起。②比走书来,示以公遗文,俾传之。(5)游公最重要的品格是“忠”,请概括其内涵。【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为:游景仁在绍定年间,因为直言不合于人而罢官。再次出仕后,其议论、思想更加峻峭、突出,不虚诡、不轻随,忠公教诲的忠的准则,没有被辜负。“以直言不合”是“去”的原因,作谓语动词“去”的状语,故应在“去”后停顿,排除AC。“论思”作主语,“愈峭拔”作谓语,故应在“论思”前停顿,排除B。故选D。(2)D.“重华,即上古帝王虞舜……相传他把帝位传给了尧”错,颠倒了次序,是尧传位于舜。故选D。(3)B.“他的积极努力使权奸憎恶怨恨,这是忠定被逐后他只被罢免的重要原因”错。原文是“朱文公去国,复抗疏乞留,积为权奸所忌。忠定被逐,公即丐郡归,言者指为党魁,至诬以从臾异图,将陷奇祸,幸只罢免”。文中“积为权奸所忌”中的“积”是久而久之,并非积极之意;且“憎恶怨恨”与“只被罢免”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4)①“用舍”,采纳与废止;“系”,关系;“谊士”,义士;“兴起”,感动奋起。译文:因为他们的言论的采纳与废止(不采纳),关系到当时的安危,千年之后仍然使忠臣义士闻风而感动奋起。②“比”,最近;“示”,给……看;“俾”,让;“传”,为……作传。译文:最近他写信过来,把游公的遗作给我看,让我来为游公作传。(5)①根据“盖爱君爱国,发于至诚,无一毫邀誉之心,谅乎其为忠也”概括:爱君爱国,出于至诚,不邀誉,不希进。②根据“夷考其平生出处,未尝希进,至于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祸福,不入胸次”概括: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置于度外。答案:(1)D(2)D(3)B(4)①因为他们的言论的采纳与废止(不采纳),关系到当时的安危,千年之后仍然使忠臣义士闻风而感动奋起。②最近他写信过来,把游公的遗作给我看,让我来为游公作传。(5)①爱君爱国,出于至诚,不邀誉,不希进。②遇大事敢言,临大变不怵,死生置于度外。参考译文:君子著书立说,不只是让书流传下去。假如无关于世间教化,对人对国并没有好处,就只不过是华丽的篇章雕琢的词句,只在儒生的口耳之际相传罢了!即使有的可长久留下姓名于世间,但萎缩的样子并没有生气。杨雄之文深于玄理,但不如刘向《攻外戚》的一篇疏章;柳宗元写文章雄奇,但比不上韩愈《论佛骨》的一篇奏表。因为他们的文字采纳不采纳,关系到当时的安危,千年之后仍然使忠义之士闻风而感动奋起。论评古人,大节最是重要,不只在文字言语之间啊。果斋游公年纪稍大后,即有着奇特的气节操守,在东西州成为了著名的进士。在幕府做官时,写信于制书总办,条陈罗列敌情、百姓之困苦,自己立身已经傲岸孤高。绍熙癸丑年,以小朝士的身份谈了五件事:第一件是论述朝廷应当推崇孝道,疏中反复推阐天理,希望能感动皇帝的内心;又讨论了诎退宰相不能援引礼,给谏官驳论不实行,姜特立不当召入,陈源不可亲信等四事。第二年夏天,五次吁请皇上祭拜舜帝,言辞激烈恳切,请求先让自身受刑戮。过了一个月,国家有大的变故,朝廷上下汹涌变动,游公写信给赵忠定公,催促他赶快定下大计。宋宁宗凭借太后的旨意身登帝位,这样人心才开始安定,多是因为游公的出力啊。然而韩侂胄渐渐主政,游公多次上书赵忠定公(委婉地)劝他早些定下计策,可惜不能听从。朱文公(熹)(被迫)离开国都,他又写下奏疏乞请能挽留,积久就为权奸所忌恨。赵忠定被放逐后,游公就自请外郡就任,言事者指斥游公是朋党之魁首,乃至诬陷他怂恿谋反,将使他陷入非常之祸,幸好(最后)只是罢官而已。考察他一生的仕隐,不曾希图仕进,至于遇上大事敢于力争,面对大的变动并不害怕,生死祸福,置之度外。因为他的爱君爱国,发自至诚,并无一丝一毫求取声誉之心,他确实是忠啊!我过去在云南、四川做官,见到他的儿子景仁,期许他有大作为,所以举荐他十分卖力。我回海边老家养老,景仁时不时像过去一样问候。最近他写信过来,把游公的遗作给我看,让我来为游公作传。我老了,文笔枯涩才思不继,唯恐不能够充分阐发他潜德幽光、张大他的芳萃润泽。私下里认为文章以气为主,好比树林茂密了树影自然稠密,钟大了自然声音传得远,不是可以强逼而能达到的。游公跟随诸多名流一起交游,学问纯粹、学养洪大,加上浩然之气,可以充塞天地,笔端所注,自然没有软弱、酸腐的话语。他的诗歌尤其老到、劲质,深达诗理之妙旨。游景仁在绍定年间,因为直言不合于人而罢官。再次出仕后,其议论、思想更加峻峭、突出,不虚诡、不轻随,忠公教诲的忠的准则,没有被辜负。王晋公说:“我不振起,我儿子一定振起。”让他的君主向善的人必有好的后代,难道是虚妄的吗?游公字子正,鉴虚,是他自取的号。(二)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双调•清江引•幽居[元]张可久红尘是非不到我,茅屋秋风破。山村小过活,老砚闲工课。疏篱外,玉梅三四朵。(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茅屋”一句,可以令我们想起杜甫的名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B.过活即生活之意,作者幽居于山村,屏绝外界之是非,十分悠然。C.“老砚闲工课”句,“老砚”意为老旧之砚。“闲”就是闲置之意。D.作品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风格恬淡。作者潇洒之气,跃然纸上。(2)请结合末句,分析作者的精神世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闲’就是闲置之意”错。“闲”在这里既有娴熟之意,又寓悠闲之义,表现自我欣赏的精神境界。无闲置义。故选C。(2)最后一句“疏篱外,玉梅三四朵”,意为:稀稀疏疏篱笆墙外的梅树上,开着三四朵梅花。疏朗几朵梅花,在疏篱之外自在、俊逸地绽放着。作者末句单独描写“玉梅”有象征意义。“梅”凌寒独放,气节高尚,往往象征君子品格。此处,既是写景,也有暗示,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作者描写梅花的美丽的外表,赞美其高洁孤傲的品性象征着文人孤高的品格和气节。“疏篱外,玉梅三四朵”,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这正是作者所追求、喜欢的人生境界,在诗人抬头的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答案:(1)C(2)末句“玉梅”,明是写景,暗是文人人格之写照、气节之象征;疏篱之外,疏朗绽放的玉梅三四朵,自在、生动、俊逸、可爱,(在作者看到并悟到之)那一刹那,自然与我合而为一,内心欢悦、充盈,溢于言表。(三)名篇名句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都分。(1)《蜀道难》写蜀地在开凿栈道前,长期与外界阻隔的句子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两句,直指宋朝社会官场的不良风习。(3)自司马迁为汉代名将李广作传后,历代诗文对李广之品节、才能、遭际多有吟咏,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重点字:塞)(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重点字:恤)(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重点字:犹)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扁豆在我们家乡叫月亮菜,因其形似月牙儿而得名。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开白色或紫色小花。其颜色与花一样,分白色和紫色两种,紫色的花结紫扁豆,白色的花结白扁豆。一排排、一串串,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①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把四周装点得②。记忆中的秋天,扁豆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常能见到它窈窕的身姿。儿时,母亲总会在老家屋后的菜园里种下几颗扁豆籽。不经意间,长长的扁豆藤蔓已蜿蜒匍匐,爬满了篱笆架,藤蔓缠缠绕绕,翠叶叠叠。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欢天喜地装扮着大自然,淡紫的、粉白的。宛如无数的蝴蝶停栖枝头。一扫秋天的寂寥。古人有一对联曰:“一庭春雨瓢儿菜①,()。”这似乎道出了扁豆花醉于秋风的盛况。花朵临风而立,俊秀芬芳,娇柔艳丽的花瓣,擎着丝丝淡淡的馨香,深深地吸一口,清爽透人肺腑。扁豆花开后,结出了一个个粉嫩的“弯月”,细密娇羞。等到豆荚饱满时,撩开满架的秧藤,掩映在花、叶之中的累累豆荚映入眼帘,成串,可人。吃完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一直到深秋,一轮接一轮,把秋日的饱满与丰美挥洒得③。注:①瓢儿菜,一种蔬菜。(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语句,使对联完整。(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成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拟写对联的方法,再结合语境拟写。(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特点,再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处,根据语境说的“一排排、一串串,争着、抢着、挤着、挨着”分析,此处是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扁豆的样子和神态非常美丽动人,故选用“千娇百媚”。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姿态神情极为美丽动人。第二处,根据语境说的“一排排、一串串,争着、抢着、挤着、挨着,以的姿态竞相媲美,一轮接一轮地开花、结果”分析,此处是说扁豆接连开花、结果把四周装点得非常美丽,让人心情愉快,故选用“赏心悦目”。赏心悦目:形容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第三处,结合语境说的“等到豆荚饱满时,撩开满架的秧藤,掩映在花、叶之中的累累豆荚映入眼帘,成串,可人。吃完一茬,又长出新的一茬,一直到深秋,一轮接一轮”分析,此处是说扁豆一茬茬把秋日的饱满与丰美挥洒得很彻底,故选用“淋漓尽致”。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2)上联“一庭春雨瓢儿菜”,一共七个字。“一庭春雨”是偏正短语,定语“一庭”可以对“满架”,名词性短语“春雨”对“秋风”;“瓢儿菜”是一种菜名,下联可对菜名“扁豆花”。这样,下联拟为“满架秋风扁豆花”。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欢天喜地装扮着大自然”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欢天喜地装扮着”将扁豆花人格化,赋予“扁豆花”以人的动作和感情,写出了“扁豆花”生机勃勃、旺盛生长的可爱,抒发了作者对扁豆花的喜爱;“宛如无数的蝴蝶停栖枝头”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无数的蝴蝶”是喻体,“含苞绽放的扁豆花”是本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度春季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 大班安全工作计划报告样本
- 公大四年学习计划
- 幼儿园园本教研计划书
- 2024年下学期规范化学校工作计划
- 岭南师范学院《日常烹饪与营养》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岭南师范学院《构成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临沂大学《英语视听说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某年学年度小学依法治校工作计划
- 聊城大学《英语视听说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新疆中考化学真题【附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经营模式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 友好劝退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员工
- 人民陪审员培训教课件
- GB/T 44580-2024热塑性塑料阀门疲劳强度试验方法
- 事故隐患内部举报奖励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钢结构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公司配电箱迁移申请书模板
- 三级包装设计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