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般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摘编自王连升《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材料二: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然而,中国的社会结构虽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雏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长期保留,这与中国人的主体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也使得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以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直至近代,广大农村、集镇还大体沿袭宗法式社会结构,被农村包围的城市也深受其制约,巴金的《家》《春》《秋》等表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作品,展现了宗法制度的幽灵仍笼罩现代中国的现实。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以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以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则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国君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主要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代替“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之手。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依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其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些都是透视古今的真知灼见。(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在阶级产生以前所走的道路大体相同,从原始群居到部落,其组织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B.根据史书记载,西周统治者在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宗族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C.在政治关系上,天子是所有臣民共同崇奉的宗主;在宗法制度下,天子代表天帝治理天下土地臣民,是整个天下的大宗。D.秦汉以后主要通过荐举和考试制度选拔、任用行政官员,这为有才华的平民提供了一条进身之阶,堪称历史的进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B.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相结合,对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C.古希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D.春秋战国时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奠定了历史基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C.《春秋繁路•顺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D.《乡土中国》:“中国的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4)“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在古代影响深远。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名言加以分析。(5)宗法制对中国而言有哪些利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烟缸郑行健赵科长从外地旅游回来,到家时大街上已是灯火阑珊。第二天起床晚了,但一向敬业的他,还是在午前赶到所里上班。旅游地的“回头货”派送完毕,他来到自己的科室,科里仅打字员小钱一人在办公室。赵科长在自己那张老板桌后坐下,像平常一样以“君临”的眼光环视一下整个办公室。忽然感到有些异常。再定睛一看,对了,是那只烟缸。这是一只很普通的玻璃烟缸,放在靠门招待来客的沙发茶几上。敦实的圆形底座,厚厚的缸壁,壁沿上一侧凸起的把手,雕成一条弓形的鲤鱼,红色的鱼身翘头翘尾,朝天的鲤鱼嘴因努力而张成一个小圆。那是他的前任科长升迁后留下的。赵科长对前任的旧物很有一番心灵感应:那烟缸,底座圆润沉稳,似乎在隐喻他平时为人处世的门道;而那缸沿上的鲤鱼,又在预示着有朝一日会鱼跃龙门。因此,赵科长对这只烟缸,是另有一番青睐在心头。其实赵科长不但自己不抽烟,而且在内心深处对抽烟的人还有反感:吞云吐雾扮什么酷?自己上瘾不算,还要强迫别人吸你的二手烟!不过作为久经历练的“老江湖”,赵科长在场面上可是丝毫看不出有这种情绪的。他甚至还会很大度地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这个人是烟灰堆里熬出来的,不怕熏,你们想抽只管抽。幸好赵科长的部下一个都不抽烟。赵科长的办公室里一共三个部下。小钱是进单位不久的女青年,自然不抽烟。而小周,是他看中了从基层一手提拔上来的。这小子人挺机灵,办事有眼锋。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如此活络的人居然也不抽烟。说到抽烟,小周甚至还呈现出深恶痛疾的表情。还有一位部下是外边打招呼进来的,大家叫他“潜力股”,手机上炒股炒得飞起来,但在赵科长面前,倒也唯唯诺诺,顺从听话,说起抽烟,当然也是连连摇手了。因此,办公室里这只烟缸就成了一件摆设的工艺品了。但因赵科长对它别有钟情,大家也都对它爱护有加。有时有客人来到办公室,赵科长也会从抽屉里拿包“软中华”来招待人家,将一尘不染的烟缸递到客人面前。但只等客人一出门,小钱就会马上停下打字的工作,起身将那只烟缸里的烟蒂烟灰倒干净,再用小毛巾把烟缸擦拭得通透锃亮,就像一只造型奇特的玻璃小雕饰,倒也别有情调。而今天,赵科长看到那只烟缸,里面竟然有一层烟灰三个烟蒂,缸沿上那条鲤鱼身上,也有烟渍未擦清。“唔?”赵科长疑惑的眼光从烟缸转到小钱身上。小钱只管打她的字,嘴角撇了一下:“无效劳动,做也白做。总不见得一天到晚都服侍那只烟缸吧。”这小妮子有病啊?正想着,“潜力股”从门外一边和人讲话一边推门讲来:“……赶紧割肉!三十六计走为上。跌到两千点,再抄底!你听我的,包你杠头开花,不输反赚,——噢哟,科长回来了?”说着就要将夹在手指上那根香烟的烟灰掸掉,一看科长正诧异地看他的香烟,顿时有些尴尬,但随即又坦然了,落落大方地将烟灰掸在烟缸里。“科长驾到,有失远迎——”人未进屋,小周的声音已经飘了进来。进了门,小周忙不迭地从口袋里掏出香烟,一支扔给“潜力股”,一支叼在自己嘴上,又拍出一支要扔给赵科长,手抡到一半缩了回来:“对了,科长不抽烟的。”趁势将手拢在嘴边,歪了头接吸“潜力股”点过来的火。今天怎么了?大家都吃错药了?一丝愠怒爬上赵科长的心头。这时,孙副所长推门进来,打着哈哈对赵科长说:“老赵啊,你也不必这么急么,晚几天移交不碍事的。”“移交?什么移交?”赵科长一头雾水。孙副所长和赵科长是老朋友了。见赵科长还蒙在鼓里,忙凑到他耳边告诉他,说,其实你前次到海南岛考察,时间隔得还不长,这次又安排你去九寨沟调研,完全是奖励性质。实在是所里的后备人才像排队一样一长串了,而你年纪已偏大,所以前天所里办公会议正式决定,让你提前退居二线,一切待遇不变。科里工作由李工接替。这个决定所里私下里都传开了,就你旅游去了不知道。末了,孙副所长又打着哈哈说:“这下你们这只烟缸可有用武之地了——接任的李科长,可是根老烟枪啊!”赵科长一下子全明白了。小周这时马上接嘴:“对对对。噢,这个,唉——老领导你倒享福了,三份报纸两盏茶,科长待遇照单拿。我们可不知要熬到哪年哪月哩!”说罢,将吸剩的烟蒂,狠狠地塞进了烟缸上那鲤鱼努力张圆的嘴里,还用劲按了按。这时赵科长的感觉,就像是一大包烟熏腾腾的香烟,统统塞进了他的嘴里……(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科长回家的第二天起床晚了,但“一向敬业”的他还是在“午前”赶到所里上班,作者的遣词造句中不乏讽刺之意。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赵科长习惯以“君临”的眼光环视整个办公室,这透露出他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内心想法。C.赵科长虽然内心深处反感抽烟,但很“青睐”前任科长留下的烟缸,三名部下对此心领神会,都对烟缸“爱护有加”。D.小周说不知道“要熬到哪年哪月哩”,说完将烟蒂“狠狠地”塞进鲤鱼嘴里,这或许是他升迁希望破灭后的泄愤之举。(2)关于文中“潜力股”和小周抽烟、谈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潜力股”和别人谈话的内容,与上文介绍他热衷于手机炒股一事形成了前后照应。B.“潜力股”由尴尬迅速转为坦然,是因为眼前的赵科长毕竟已不再是先前的赵科长。C.小周人未进屋,先对“科长驾到,有失远迎”表示歉意,可见其本性稍微厚道一些。D.文本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将抽烟、谈论的情节描摹得绘声绘色,如闻如见。(3)文本以“烟缸”为题,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本文可以说实践了这一主张。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为①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饱。使者返言之景公,景公曰:“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晏子再拜而锌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厚取之君而厚施之人,代君为君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藏之,是筐箧存也,仁人不为也;厚取之君而无所施之,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婴也闻为人臣进不事上以为忠,退不克下以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使者三返,遂辞不受也。(节选自《说苑•臣术》)【注】①为:同“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裂地指分割土地,封赏臣子。周代卿大夫在封地上行使统治权,但须受命于诸侯。B.驽马指劣马,即不能快跑的马。与《劝学》“驽马十驾”中的“驽马”意义相同。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又作为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末尾。D.三族在文中指父族、母族和妻族。有时指父母、兄弟和妻子,有时又可泛指亲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见识高远,对忠臣的看法与齐侯不同。他认为忠臣要恪尽职守,建言献策,使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避免君主出现有难和出逃这些情况。B.齐景公派人送去高大华美的马车,晏子多次辞谢。景公不高兴,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表示晏子不乘坐这样的马车,那么自己也不会乘坐。C.晏子将食物分给景公的使者,结果自己没有吃饱。使者向景公报告此事,景公于是命人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仍然辞谢了。D.晏子认为,忠臣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大量施舍,仁人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储藏起来,智者不会像主管收藏的官员一样对待财物。(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晏子身为齐国国相,却能厉行节约,是出于哪些原因?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菩萨蛮①苏轼风回仙驭②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③。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注】①原注:“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此为第二首。②仙驭:仙驾,指仙人骑的鹤。③世传牛郎、织女相见之夕必有微雨。(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回”句写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快要出现。“云开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更阑”句具体描述五更时景象,月亮西沉,银河斜转。“阑”是将尽的意思。C.“枕上”二句拟想牛郎、织女从梦中惊醒的情景,“疏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D.“相逢”二句与“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句写法有相似之处,情感则有同有异。(2)下阕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指出持之以恒、用心专一的重要性的两句是“,”。(2)“酒”在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杜甫《登高》中与酒有关的句子是“,”。(3)自然界的风雨常常会引发古人的种种思绪,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巴黎蒙马特高地是个耐人流连的所在。它不如香榭丽舍大街和埃菲尔铁塔那样声名绚烂,来自世界各地的巴黎游客①,恐怕也少有人对蒙马特独垂青眼,认为它是必须观光的花都一景。蒙马特虎踞巴黎城北,地势陡峭,俨然是万丈红尘中的大荒山无稽崖,如果顽石通灵,一定也有许多古今传奇可记。站在蒙马特教堂前面,凭栏远眺,下界密密麻麻的通衢、华屋、车尘、河流、烟树,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好一片波翻浪卷的浩荡人海!许多我们或面熟或陌生的怨女痴男,茶花女、于连、包法利夫人、贝姨、高老头、搅水姑娘、钟楼怪人、冉阿让、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们②的故事,都和这个城市有关。我们远隔重洋,曾为他们赔过多少笑声泪影,这时就会③地想起他们。多少文明先驱、思想巨人,在此作狮子吼;这个大城里爆发了多少震天撼地、牵动世界历史的大事。巴黎公社的一场血战,蒙马特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炮兵阵地,我们想象中还能听到震耳的炮声,看到冲天的火焰。(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句式须与上一分句保持大体一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元稹《咏廿四气诗》中的这两句诗,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地闭塞则降雨减少,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和燥。霜降节气以后早晚温差比较大,水汽明显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③。(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B.寒冷又乏食物的冬天,叫人好生难捱。C.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D.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在社会交往中记住别人的名字是一种美德。在班级里,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是合情合理的想法。但是,毕业几年之后,自己是否还记得老师的名字,或者哪怕仅仅只是一个姓氏呢?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阶级产生以前,人类走着大体相同的道路,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这些组织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但在阶级和国家产生后,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出现了重大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特别是古希腊,人们生活在多岛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很早就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冲破了蒙昧时代的血缘纽带,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与地中海沿岸国家不同,中华民族是在一块广袤的大陆上独立发展起来的,其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有别于古希腊。中华民族栖息的这块东亚大陆,有无数河流、湖泊,有高山峻岭,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在先民的眼里,中国就是天下。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当然,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与文明时代的血缘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原始民主制的基础,而后者则是阶级专制的基础。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根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周王室分鲁公“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分康叔以“般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崎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这里所说的氏、族、宗就是宗族存在的证明。由此看来,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摘编自王连升《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材料二:文化是一种人类现象,而人类只有组成一定的社会结构,方能创造并发展文化。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然而,中国的社会结构虽发生过诸多变迁,但由血缘纽带雏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却长期保留,这与中国人的主体从事聚族而居的农耕生活有关,也使得中国跨入文明门槛以后,氏族社会血缘纽带解体很不充分。直至近代,广大农村、集镇还大体沿袭宗法式社会结构,被农村包围的城市也深受其制约,巴金的《家》《春》《秋》等表现20世纪上半叶社会生活的作品,展现了宗法制度的幽灵仍笼罩现代中国的现实。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以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以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则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国君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余子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主要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代替“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之手。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依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其三,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些都是透视古今的真知灼见。(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人类社会在阶级产生以前所走的道路大体相同,从原始群居到部落,其组织无一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B.根据史书记载,西周统治者在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宗族制度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C.在政治关系上,天子是所有臣民共同崇奉的宗主;在宗法制度下,天子代表天帝治理天下土地臣民,是整个天下的大宗。D.秦汉以后主要通过荐举和考试制度选拔、任用行政官员,这为有才华的平民提供了一条进身之阶,堪称历史的进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B.文献研究与考古学相结合,对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C.古希腊实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转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D.春秋战国时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奠定了历史基础。(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DA.《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B.《论语•宪问》:“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C.《春秋繁路•顺命》:“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D.《乡土中国》:“中国的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4)“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在古代影响深远。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名言加以分析。(5)宗法制对中国而言有哪些利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进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B.“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宗族制度”变或然为必然。材料一第二段说“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材料二第二段也说“宗法制或孕育于商代”,可见“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尚不一定是历史定论。故选B。(2)C.“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过于绝对。结合“人类社会组织的演变趋势,大体上是由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古希腊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典型”“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分析,“人类社会”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有着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基本特征,存在不同发展方向属于正常现象,往往难以强求一致。故选C。(3)材料一强调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A.主要表达了“以文教化”的治国思想。B.主要表达了“尚德不尚力”的德治思想。C.主要表达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D.费孝通的话指出了血缘关系在中国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宗法制度的等级严格性。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ABC三项与材料一的观点或全无关系,或略有牵连。故选D。(4)“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意思是寻求忠臣必须到孝子家里。指孝敬父母者必能为国效力。一个人孝敬父母,有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知恩报恩、饮水思源,这样的人不会忘恩负义。一个人对父母能够孝敬,对君王就自然会忠诚,就不会做出忘恩负义、落井下石的事情。结合“族权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分析,中国古代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族权与政权密切结合,族权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形成了“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局面。(5)利处:结合“他们的活动范围却相当狭小,很早就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定居农业生活。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即使从野蛮进入到文明阶段以后,亦无法冲破人类原有的血缘关系”“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分析,成员之间有血缘关系,人们也比较重视血缘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有深厚的感情,讲究亲情等。结合“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社会细胞”分析,家族长盛不衰,有利于社会稳定。弊端:结合“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的单系世袭原则,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之手”分析,很显然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男女地位不平等。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分析,族权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等,对个人束缚很多,不利于个体发展。答案:(1)B(2)C(3)D(4)①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族权与政权密切结合,形成了“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局面。②孝子在家孝敬父母,出仕后必能依据此心此理效忠君王。所以君王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5)利:①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亲情;②家族长盛不衰,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弊:③女性地位不高,男女不平等;④家族对个人束缚很多,不利于个体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烟缸郑行健赵科长从外地旅游回来,到家时大街上已是灯火阑珊。第二天起床晚了,但一向敬业的他,还是在午前赶到所里上班。旅游地的“回头货”派送完毕,他来到自己的科室,科里仅打字员小钱一人在办公室。赵科长在自己那张老板桌后坐下,像平常一样以“君临”的眼光环视一下整个办公室。忽然感到有些异常。再定睛一看,对了,是那只烟缸。这是一只很普通的玻璃烟缸,放在靠门招待来客的沙发茶几上。敦实的圆形底座,厚厚的缸壁,壁沿上一侧凸起的把手,雕成一条弓形的鲤鱼,红色的鱼身翘头翘尾,朝天的鲤鱼嘴因努力而张成一个小圆。那是他的前任科长升迁后留下的。赵科长对前任的旧物很有一番心灵感应:那烟缸,底座圆润沉稳,似乎在隐喻他平时为人处世的门道;而那缸沿上的鲤鱼,又在预示着有朝一日会鱼跃龙门。因此,赵科长对这只烟缸,是另有一番青睐在心头。其实赵科长不但自己不抽烟,而且在内心深处对抽烟的人还有反感:吞云吐雾扮什么酷?自己上瘾不算,还要强迫别人吸你的二手烟!不过作为久经历练的“老江湖”,赵科长在场面上可是丝毫看不出有这种情绪的。他甚至还会很大度地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这个人是烟灰堆里熬出来的,不怕熏,你们想抽只管抽。幸好赵科长的部下一个都不抽烟。赵科长的办公室里一共三个部下。小钱是进单位不久的女青年,自然不抽烟。而小周,是他看中了从基层一手提拔上来的。这小子人挺机灵,办事有眼锋。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如此活络的人居然也不抽烟。说到抽烟,小周甚至还呈现出深恶痛疾的表情。还有一位部下是外边打招呼进来的,大家叫他“潜力股”,手机上炒股炒得飞起来,但在赵科长面前,倒也唯唯诺诺,顺从听话,说起抽烟,当然也是连连摇手了。因此,办公室里这只烟缸就成了一件摆设的工艺品了。但因赵科长对它别有钟情,大家也都对它爱护有加。有时有客人来到办公室,赵科长也会从抽屉里拿包“软中华”来招待人家,将一尘不染的烟缸递到客人面前。但只等客人一出门,小钱就会马上停下打字的工作,起身将那只烟缸里的烟蒂烟灰倒干净,再用小毛巾把烟缸擦拭得通透锃亮,就像一只造型奇特的玻璃小雕饰,倒也别有情调。而今天,赵科长看到那只烟缸,里面竟然有一层烟灰三个烟蒂,缸沿上那条鲤鱼身上,也有烟渍未擦清。“唔?”赵科长疑惑的眼光从烟缸转到小钱身上。小钱只管打她的字,嘴角撇了一下:“无效劳动,做也白做。总不见得一天到晚都服侍那只烟缸吧。”这小妮子有病啊?正想着,“潜力股”从门外一边和人讲话一边推门讲来:“……赶紧割肉!三十六计走为上。跌到两千点,再抄底!你听我的,包你杠头开花,不输反赚,——噢哟,科长回来了?”说着就要将夹在手指上那根香烟的烟灰掸掉,一看科长正诧异地看他的香烟,顿时有些尴尬,但随即又坦然了,落落大方地将烟灰掸在烟缸里。“科长驾到,有失远迎——”人未进屋,小周的声音已经飘了进来。进了门,小周忙不迭地从口袋里掏出香烟,一支扔给“潜力股”,一支叼在自己嘴上,又拍出一支要扔给赵科长,手抡到一半缩了回来:“对了,科长不抽烟的。”趁势将手拢在嘴边,歪了头接吸“潜力股”点过来的火。今天怎么了?大家都吃错药了?一丝愠怒爬上赵科长的心头。这时,孙副所长推门进来,打着哈哈对赵科长说:“老赵啊,你也不必这么急么,晚几天移交不碍事的。”“移交?什么移交?”赵科长一头雾水。孙副所长和赵科长是老朋友了。见赵科长还蒙在鼓里,忙凑到他耳边告诉他,说,其实你前次到海南岛考察,时间隔得还不长,这次又安排你去九寨沟调研,完全是奖励性质。实在是所里的后备人才像排队一样一长串了,而你年纪已偏大,所以前天所里办公会议正式决定,让你提前退居二线,一切待遇不变。科里工作由李工接替。这个决定所里私下里都传开了,就你旅游去了不知道。末了,孙副所长又打着哈哈说:“这下你们这只烟缸可有用武之地了——接任的李科长,可是根老烟枪啊!”赵科长一下子全明白了。小周这时马上接嘴:“对对对。噢,这个,唉——老领导你倒享福了,三份报纸两盏茶,科长待遇照单拿。我们可不知要熬到哪年哪月哩!”说罢,将吸剩的烟蒂,狠狠地塞进了烟缸上那鲤鱼努力张圆的嘴里,还用劲按了按。这时赵科长的感觉,就像是一大包烟熏腾腾的香烟,统统塞进了他的嘴里……(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赵科长回家的第二天起床晚了,但“一向敬业”的他还是在“午前”赶到所里上班,作者的遣词造句中不乏讽刺之意。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赵科长习惯以“君临”的眼光环视整个办公室,这透露出他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内心想法。C.赵科长虽然内心深处反感抽烟,但很“青睐”前任科长留下的烟缸,三名部下对此心领神会,都对烟缸“爱护有加”。D.小周说不知道“要熬到哪年哪月哩”,说完将烟蒂“狠狠地”塞进鲤鱼嘴里,这或许是他升迁希望破灭后的泄愤之举。(2)关于文中“潜力股”和小周抽烟、谈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潜力股”和别人谈话的内容,与上文介绍他热衷于手机炒股一事形成了前后照应。B.“潜力股”由尴尬迅速转为坦然,是因为眼前的赵科长毕竟已不再是先前的赵科长。C.小周人未进屋,先对“科长驾到,有失远迎”表示歉意,可见其本性稍微厚道一些。D.文本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将抽烟、谈论的情节描摹得绘声绘色,如闻如见。(3)文本以“烟缸”为题,起到了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汪曾祺认为:“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本文可以说实践了这一主张。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把握文本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4)本题考查小说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解答】(1)B.“自高自大、唯我独尊”错,夸大其词。赵科长身为科长,在办公室中难免顾盼自雄,但从他平时为人处世“圆润沉稳”的风格、允许部下抽烟的“大度”举动来看,他还不至于有“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内心想法。故选B。(2)“表示歉意”错,曲解文意,“可见其本性稍微厚道一些”无中生有。小周那样说并非真心表示歉意,相反,人未进屋、声音先闻的举动还表现出他的放纵;再从下文散烟、抽烟的动作来看,小周与“潜力股”的本性也并无不同,二人都不厚道。故选C。(3)情节上,小说开头以“再定睛一看,对了,是那只烟缸”开始,结尾以“狠狠地塞进了烟缸上那鲤鱼努力张圆的嘴里”结束,中间围绕烟缸描写了赵科长以及三个部下对烟缸的不同态度,可见烟缸是本文的线索,贯串故事始终,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形象上,小周之前是“如此活络的人居然也不抽烟。说到抽烟,小周甚至还呈现出深恶痛疾的表情”,知道赵科长退居二线后是“将吸剩的烟蒂,狠狠地塞进了烟缸上那鲤鱼努力张圆的嘴里,还用劲按了按”;小钱之前是“小钱就会马上停下打字的工作,起身将那只烟缸里的烟蒂烟灰倒干净,再用小毛巾把烟缸擦拭得通透锃亮,就像一只造型奇特的玻璃小雕饰,倒也别有情调”,知道赵科长退居二线后是“无效劳动,做也白做。总不见得一天到晚都服侍那只烟缸吧”,通过小周等人对烟缸的态度转变,塑造了他们见风使舵、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主题上,赵科长在位时对那只烟缸很是青睐,因而他手下的三个部下小周、小钱和“潜力股”也对这只烟缸很看重,如“小钱就会马上停下打字的工作,起身将那只烟缸里的烟蒂烟灰倒干净,再用小毛巾把烟缸擦拭得通透锃亮,就像一只造型奇特的玻璃小雕饰,倒也别有情调”;而当他们得知赵科长要退居二线后,开始对这只烟缸不管不问,如“小钱只管打她的字,嘴角撇了一下:‘无效劳动,做也白做。总不见得一天到晚都服侍那只烟缸吧。’”“小周将吸剩的烟蒂,狠狠地塞进了烟缸上那鲤鱼努力张圆的嘴里,还用劲按了按”,通过小周等人对烟缸的态度转变的描写,描绘了官场上人走茶凉的现象,表达了对世态炎凉、人心冷暖的批判。(4)情节上,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小说开头写到“赵科长在自己那张老板桌后坐下……忽然感到有些异常。再定睛一看,对了,是那只烟缸”“这是一只很普通的玻璃烟缸,放在靠门招待来客的沙发茶几上”,赵科长对一只普通烟缸很是“忽然感到有些异常”,这让读者颇感好奇,急欲一探究竟。手法上,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文中第四段插叙了烟缸的形状、来历和寓意,第七段插叙了“三个部下”的情况,这样避免了平铺直叙,对主要情节作了必要铺垫,可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小周等人对赵科长在职时和离职后对烟缸的态度对比,塑造了他们见风使舵、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突出了人物性格。结构上,小说在结尾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使故事结局出人意料。小说前面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了小周等人对烟缸的态度转变,让读者产生了好奇,直到小说的最后“你年纪已偏大,所以前天所里办公会议正式决定,让你提前退居二线,一切待遇不变。科里工作由李工接替。这个决定所里私下里都传开了,就你旅游去了不知道。末了,孙副所长又打着哈哈说:‘这下你们这只烟缸可有用武之地了——接任的李科长,可是根老烟枪啊!’”借由孙副所长讲出所里的决定揭开了小周等人有变化的真相,让读者感到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答案:(1)B(2)C(3)①在情节上,烟缸作为线索,贯串故事始终,使小说结构严谨完整。②在形象上,通过小周等人对烟缸的态度转变,塑造了他们见风使舵、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③在主题上,通过烟缸的故事,描绘了官场上人走茶凉的现象,表达了对世态炎凉、人心冷暖的批判。(4)①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文章开头部分写赵科长对一只普通烟缸“忽然感到有些异常”,让读者颇感好奇,急欲一探究竟。②运用插叙手法,避免平平道来。文中插叙烟缸的形状、来历和寓意,交代“三个部下”的情况,避免了平铺直叙,对主要情节作了必要铺垫,同时通过前后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人物性格。③采用“欧•亨利式结尾”,使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文末由孙副所长讲出所里的决定,揭开了有变化的真相,让读者感到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侯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其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君曰:“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见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谏而不见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为①也。故忠臣者,能纳善于君,而不能与君陷难者也。”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晏子方食,君之使者至,分食而食之,晏子不饱。使者返言之景公,景公曰:“嘻!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令吏致千家之县一于晏子,晏子再拜而锌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厚取之君而厚施之人,代君为君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藏之,是筐箧存也,仁人不为也;厚取之君而无所施之,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婴也闻为人臣进不事上以为忠,退不克下以为廉,八升之布、一豆之食足矣。”使者三返,遂辞不受也。(节选自《说苑•臣术》)【注】①为:同“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B.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C.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D.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交游/皆得生焉/臣得暖衣饱食/弊车驽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裂地指分割土地,封赏臣子。周代卿大夫在封地上行使统治权,但须受命于诸侯。B.驽马指劣马,即不能快跑的马。与《劝学》“驽马十驾”中的“驽马”意义相同。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又作为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末尾。D.三族在文中指父族、母族和妻族。有时指父母、兄弟和妻子,有时又可泛指亲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晏子见识高远,对忠臣的看法与齐侯不同。他认为忠臣要恪尽职守,建言献策,使君主接受正确的意见,避免君主出现有难和出逃这些情况。B.齐景公派人送去高大华美的马车,晏子多次辞谢。景公不高兴,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表示晏子不乘坐这样的马车,那么自己也不会乘坐。C.晏子将食物分给景公的使者,结果自己没有吃饱。使者向景公报告此事,景公于是命人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仍然辞谢了。D.晏子认为,忠臣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大量施舍,仁人不会将君主赏赐的很多财物储藏起来,智者不会像主管收藏的官员一样对待财物。(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也,是寡人之过也。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晏子身为齐国国相,却能厉行节约,是出于哪些原因?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君之赐”为“赖”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B;“于臣”是“足矣”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句子翻译为:靠着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族的衣食,并且国内的朋友,也都能靠此生存了。我只要穿得暖和吃得饱饭,有破旧的车和劣质的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2)C.“再拜指第二次下拜”错误。再拜指拜两次,或拜了又拜。“再”在文言文中有“第二次”“两次”“多次”等义项。(3)B.“认为晏子是给自己难堪”错误。根据原文“晏子朝,乘弊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分析,晏子上朝,乘坐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他这个样子说:“嗬!是先生您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的车马这样不堪呢”。从原文中看不出景公有这样的想法,也看不出晏子“乘弊车,驾驽马”是为了使君主难堪。(4)①若是:如此,这样;第二个“是”,代词,这。句子翻译为: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②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嫠妇:寡妇。句子翻译为: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5)原文为“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意思是“靠着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族的衣食……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他高大华丽的车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据此可知晏子知足安分。原文为“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意思是“君主您命我监临文武百官,我理应节衣缩食,为齐国人作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恐怕他们在生活上奢侈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有高大华丽的车马,在上的君主乘坐它,在下的臣子也乘坐它,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我就没有办法来制止他们了”,由此可知,晏子选择节衣缩食,是为齐国人作个榜样,还担心国人在生活上奢侈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晏子这样做是为给国人做个榜样,以身作则。答案:(1)D(2)C(3)B(4)①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②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5)①安分知足。晏子不重物质享受,能照顾亲友,衣食无忧,就已感到满足。②以身作则。晏子担心国人生活奢侈,不顾品行,于是节衣缩食,率先垂范。参考译文:齐侯问晏子说:“忠臣侍奉自己的君主,该是怎样的呢?”(晏子)回答说:“(君主)有难不为他殉死,(君主)出逃不为他送行。”齐侯说:“(君主)割裂土地封赠他,分封爵位让他显贵,君主有难却不殉死,出逃也不送行,这能够称得上是忠臣吗?”(晏子)回答说:“如果臣下的进言被采用,(君主)就会终身无难,臣子又为谁去殉死呢?臣下的谋划被采纳,君主就终生不会出逃,臣子又为谁去送行呢?如果向君主进言不被采用,(君主)有难而去殉死,那就是白白地送死;规劝君主不被听从,(君主)出逃而去送行,那就是奸诈和虚伪。因此所谓的忠臣,是要能将善言善行献纳给君主,而不是与君主一起陷入灾难之中的人啊。”晏子上朝,乘坐破车,驾着劣马。齐景公看见他这个样子说:“嗬!是先生您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的车马这样不堪呢!”晏子回答说:“靠着君主的赏赐,能够保住我们三族的衣食,并且国内的朋友,也都能靠此生存了。我只要穿得暖和吃得饱饭,有破旧的车和劣质的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足够了。”晏子出朝后,景公命(大夫)梁丘据送给他高大华丽的车马,(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景公不高兴,立即召见晏子。晏子到来后,景公说:“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车马,那么我也就不再乘车了。”晏子回答说:“君主您命我监临文武百官,我理应节衣缩食,为齐国人作个榜样,即使这样,还恐怕他们在生活上奢侈而不顾自己的品行。现在有高大华丽的车马,在上的君主乘坐它,在下的臣子也乘坐它,百姓没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费,而不顾自己的品行,我就没有办法来制止他们了。”终于辞让了那些车马没有接受。晏子正在吃饭,国君的使者到了,(晏子)便将食物分给使者吃,晏子因此没有吃饱。使者回宫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景公,景公说:“咦!晏子的家境竟是这样的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命官吏将一个千户县的赋税全部送给晏子,晏子拜谢了两次,推辞说:“我的家境并不贫困,靠着君主的赏赐,恩惠遍及父、母、妻三族,还推广到我的朋友,并以此赈济百姓,君王的赏赐太丰厚了,我的家是不会贫困的。我听说,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又大量施舍给别人,这就是代替君主施恩,忠臣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而储藏起来,这是把自己变成了筐箧,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从君王那里得到很多财物而没有施舍给别人,自身死后财物又转移到他人之手,这就跟主管收藏的官员一样,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我还听说,做臣子的在朝廷上不奉承国君就是忠,离开朝廷不亏待下属就是廉,八升粗布,一盘食物,也就足够了。”使者奉命往返三次,(晏子)始终辞谢不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菩萨蛮①苏轼风回仙驭②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③。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注】①原注:“七夕黄州朝天门上二首。”此为第二首。②仙驭:仙驾,指仙人骑的鹤。③世传牛郎、织女相见之夕必有微雨。(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风回”句写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快要出现。“云开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更阑”句具体描述五更时景象,月亮西沉,银河斜转。“阑”是将尽的意思。C.“枕上”二句拟想牛郎、织女从梦中惊醒的情景,“疏雨”渲染了悲伤的气氛。D.“相逢”二句与“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句写法有相似之处,情感则有同有异。(2)下阕后两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明确手法,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D.“写法有相似之处”不对。“相逢虽草草”二句用白描手法,写牛郎、织女相会的匆忙仓促;“金风玉露一相逢”二句则用烘托、对比的手法写出了牛郎、织女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故选D。(2)“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意为“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在这里,苏轼用了一个想象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东坡内心难言的余悸:生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这两句借物抒怀,明写生郎织女不羡慕人间的原因,实则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愁。从众人瞩目的朝中重臣,沦落到为人监管的下僚,身份的转变一时令他难以接受,但这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的艰难,居无定所,衣食难继,度日如年,难怪牛郎织女不喜欢,就连一向旷达的诗人也喜欢不起来了,因为人间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这最后两句,看似随口而出,文采也平淡无奇,但却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给人回味无穷之感。答案:(1)D(2)手法:①想象。词人想象,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见,但不会羡慕人间夫妻。②夸张。人间一日有如一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世人的烦恼、苦痛之多。情感:①对牛郎、织女的羡慕之情。牛郎、织女生命永恒,青春常驻,令词人心生羡慕。②对政治斗争的畏惧之情。词人在“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虽死里逃生,犹心有余悸,故觉度日如年。译文:黑夜即将过去,太阳即将出现。五更天时银河斜转月落大地。牛郎织女从梦魂中惊醒过来,泪涕纵横,天上落下了细小的雨点。牛郎和织女虽然是短暂相逢,但却永远和天一同存在。他们始终不羡慕人间的生活,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日子难过。赏析:这首词写的时令为“更阑月堕星河转”的拂晓时刻。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此词上片写七夕之夜牛郎织女的依恋难舍之绵绵深情。“风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堕星河转。”渲染了牛郎织女此时趋人散的时空气氛:旋风吹,仙车奔,扇云开,面临苍凉环境;时过五更,月落大地,星河转移,逼近分手时光。“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细腻描绘了牛郎织女如梦初醒、梦魂惊叹、泪涕纵横的神态。“梦”“晓”二字贯穿上片,颇有“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宋代秦观《鹊桥仙》)的难言倜傥。下片写七夕之晨牛郎织女分手后的伤离恨别的心态。“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承上一转,妙笔生灵。纵然一夕相逢,来去匆匆,相会短暂,但是共天久长的仙界的牛郎也好,织女也好,两情久长,岂在朝朝暮暮。生命是永恒的,青春是不衰的。这正是天界令人神往的地方。“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东坡用了一个顶真手法,透过一层,道出了“天难老”的妙谛和东坡内心难言的余悸: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有一次相会时间,但终究比人间美好,人间不值得羡慕,因为人间烦恼太多了,度过一天好像熬过一年那样长久,艰难。最后两句,文彩似乎不浓,却道出了人生的深奥哲理,令人回味。自古以来,多少文学家,多少文学作品大写特写诸如七夕仙女思凡、下凡,甚至与凡人结为伉俪,生儿育女,白头偕老。东坡一反古今陈说,把天界写得“长共天难老”那么美好,把人间写得“度日如度年”那么艰难。全词立意新巧,构思独特。(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指出持之以恒、用心专一的重要性的两句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酒”在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杜甫《登高》中与酒有关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自然界的风雨常常会引发古人的种种思绪,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重点字:锲)(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潦)(3)示例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字:潜)示例二: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重点字:骤)示例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重点字: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巴黎蒙马特高地是个耐人流连的所在。它不如香榭丽舍大街和埃菲尔铁塔那样声名绚烂,来自世界各地的巴黎游客①,恐怕也少有人对蒙马特独垂青眼,认为它是必须观光的花都一景。蒙马特虎踞巴黎城北,地势陡峭,俨然是万丈红尘中的大荒山无稽崖,如果顽石通灵,一定也有许多古今传奇可记。站在蒙马特教堂前面,凭栏远眺,下界密密麻麻的通衢、华屋、车尘、河流、烟树,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好一片波翻浪卷的浩荡人海!许多我们或面熟或陌生的怨女痴男,茶花女、于连、包法利夫人、贝姨、高老头、搅水姑娘、钟楼怪人、冉阿让、约翰•克利斯朵夫……他们②的故事,都和这个城市有关。我们远隔重洋,曾为他们赔过多少笑声泪影,这时就会③地想起他们。多少文明先驱、思想巨人,在此作狮子吼;这个大城里爆发了多少震天撼地、牵动世界历史的大事。巴黎公社的一场血战,蒙马特就是双方激烈争夺的炮兵阵地,我们想象中还能听到震耳的炮声,看到冲天的火焰。(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句式须与上一分句保持大体一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和用典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含义,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长短句变换的能力,先提取句子主干,在把其他修饰成分变成句子,注意句子通顺。(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①语境是说巴黎蒙马特高地游客很多,可填“川流不息”。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很多,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②语境是蒙马特充满了各种不同境遇的人物的故事,可填“悲欢离合”。悲欢离合:指悲伤与欢乐,离散和团聚。泛指生活中的种种境遇和复杂心情。③语境是由蒙马特人们控制不住自己自己的感情,不由的想起跟蒙马特有关的人物,可填“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意思是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2)提取主句“大事牵动世界历史”,再把其他修饰部分变成句子,“在这个大城里爆发”“多少震天撼地的大事”,按照正确语序进行整理。(3)“蒙马特虎踞巴黎城北”把“蒙马特”比作“老虎”蹲踞在巴黎东北,形象生动,写出蒙马特在巴黎地势险要。“大荒山无稽崖”“顽石通灵”出自《红楼梦》,运用典故引起人们联想古今传奇,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答案:(1)①川流不息②悲欢离合③情不自禁(2)多少震天撼地的大事,在这个大城里爆发,牵动世界历史。(3)①比拟:将蒙马特比作蹲踞的老虎,形象地写出了蒙马特地势的雄伟险要;②用典:运用《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的典故,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索,表达作者对人世悲欢的无限感慨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元稹《咏廿四气诗》中的这两句诗,描绘了霜降时节天空高旷和万物萧瑟的状态。进入霜降之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从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看,霜降节气是寒气强于金气的开始。金气是指秋季的凉气,寒气是指冬季的冷气,秋分是金气增长的顶点,之后随着秋之金气的减弱,冬之寒气逐渐增强。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金气与寒气此消彼长的关系,一直持续到立冬之时才告结束。霜降期间,白天较热,夜晚气温却很低,逐渐低至零下。此时地气不升,天气不降,天地闭塞则降雨减少,最大的特点就是寒和燥。霜降节气以后早晚温差比较大,水汽明显减少。寒和燥成了这个节气最主要的特点,因此人们最需要的就是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补充水分,防寒降燥。这时也正是晚秋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因此,③。(1)下列句子中的“人”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人”,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助人为乐,自己也会因之而获得快乐。B.寒冷又乏食物的冬天,叫人好生难捱。C.故地重游,物是人非,谁不感慨唏嘘?D.老师提醒学生,不要“人在曹营心在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分辨词语不同含义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作出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解答】(1)文中画横线处“容易引人忧思中”的“人”,泛指人,不确定的对象;A.中的“人”,特指他人、别人,自身以外的人;B.中的“人”泛指人,不确定的对象;C.中的“人”,特指人事,今昔人事;D.中的“人”,特指学生的身体。故选:B。(2)①补句语境“霜降不是表示‘降霜’,①。”从句式上看,应补“而是……”,内容由下句“就全国平均气温而言,“霜降”节气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可知,说的是气温变化大,所以可以补写:而是表示天冷、昼夜温差大②补句语境“霜降之前,金气强于寒气,天气比较凉爽;霜降之后,寒气强于金气,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