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有疑问,就是专业内部,相关的疑虑也一直存在。严格地说,古籍今译乃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古籍今译的大规模展开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5年,周林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为什么要搞今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这是一桩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大事。”“古为今用、传之久远”也是整个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随后,一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相应,围绕古籍今译,学术界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正是这些基本的认识甚至是论争,使得30多年来的今译工作始终有着理论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重新讨论古籍今译,无疑更是迫切而必要的。(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了古文今译的“信、达、雅”标准,至今为人们所遵从。而通过何种方式做到“信、达、雅”,历来存在争议。比如直译和意译,鲁迅是主张“硬译”的代表,招来了众多的诟病,纯粹的直译已为学界所不取。但另一些完全不顾及原文,“六经注我”,天马行空,滥加发挥的今译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其他还有全译与选译的问题,是否文白对照的问题,是否注释和串讲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今译的原则既然是“取精”,就无须“用宏”,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选译,慎用全译。译文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因此文白对照必不可少。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译文之外保留二者,可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从多渠道体味原作意蕴,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真实。因此,应提倡注、译、解三者并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故宫博物院利用丰富藏品,进行了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意义重大。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三: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因此,好的古籍今译可以帮助今人真正地读懂古代典籍,理解古人思想,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但是要做到“精译”,并不容易。一是如上所述之语言的差异,汉代哲学家王充早已感慨道“古今言殊,四方谈异”(《论衡•自纪》),前者强调其历史的变化,后者强调地域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有时甚至找一个准确的词语对应都颇为不易。所以古籍今译中这方面的问题最大,译文不准确使今人理解古籍出现了许多偏差。二是文体的差异,古代的文体,虽尽可以“文”概之,从萧统所编《文选》到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均称“文”,但在这一“类”称之下,《文选》尚有38种文体,《古文辞类纂》合并为12种,每一种文体都有着特殊的写作要求,翻译时便不可等同视之。散体之文,相对而言今译较为成熟,可操作性比较强,一一对应的方式也可使文意呈现出来。韵体之诗与词,往往声韵谐和,联想超迈,意象连缀,风格多样,因而即使译文中补充出其字面不见的意义,也难以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三是书面语言的要求,古籍今译是对原文的遵循,也是对原文的创造,它要遵循原文的思想与表意,又要以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这种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给今人。古人作文往往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而古今语言在文意关系、口吻语气等方面的表达又有所不同,因而遵循原文之意,就要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把原文的联系明确地建立起来,把原文的语气正确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许多都是“树德建言”“自铸伟辞”之作,语言凝练,含蕴丰富,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如何通过古籍今译让后人更好接受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摘编自张庆利《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复至今信、达、雅为人们所遵从B.古籍今译“硬译”众多诟病C.古籍今译“六经注我”不可取D.古籍今译多媒体介入均为精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籍今译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展开,“古为今用、传之久远”,是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B.古籍今译的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围绕古籍今译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讨论形成的基本认识对今译工作始终有指导意义。C.学者对古籍今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围绕直译和意译的争议尤其突出,学界大多认为应采取直译。D.古籍今译是贯通古今的纽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其“树德建言”“自铸伟辞”的内容,是今人阅读的最大障碍。(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分析了古籍今译的原因,回顾了古籍今译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专家的讲话引出其目的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B.材料二分析了古籍今译诸多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重点讨论了直译与意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古籍今译的看法。C.材料三认为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做到“精译”却存在语言、文体等差异。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上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论述的是古籍今译所采取的方法,材料三论述的是优劣问题。(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古籍今译应该采取的方法。(5)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糟糕的佐阿夫兵都德那天晚上,圣玛丽矿区的大个儿铁匠劳利很不高兴。劳利大妈看着自己的男人心想:“他遇上什么事儿啦?……他兴许得到军队里什么坏消息,不愿告诉我?……老大没准儿病了……”末了,铁匠怒气冲冲地推开盘子:“啊!这帮无赖!啊!这帮流氓!”“喂,你都指谁呀,劳利?”他气炸了:“我指那五六个坏蛋,今儿一早,就看见他们穿着法国士兵的服装在大街上荡来荡去,还跟巴伐利亚人臂挽着臂……我还指那些……他们怎么说来着?……那些想选择普鲁士国籍的家伙……说说看,我们每天都看见他们跑回来,这些假阿尔萨斯人!……他们都喝错了什么酒啦?”大妈尝试着替那些人说说话,劳利使劲捶了一下桌子:“住嘴,孩儿他妈!……你们这些女人,啥也不懂。你一天到晚和孩子们搅在一起,就知道由他们,到头来你看啥事儿眼光都跟小东西们一般短浅了……哼,我可不一样,我告诉你,那些人都是无赖,是叛徒,是卑怯的人渣。万一我们的克里斯提安不幸做出那样无耻的事,真的,跟我叫乔治•劳利,跟我当了7年法国轻骑兵一样真,我一定拦腰砍他一刀。”他显得挺吓人,稍稍起身子,指指挂在墙上的长长的轻骑兵军刀,军刀挂在他儿子的肖像下边,那是一幅佐阿夫士兵的肖像,是在那边,在非洲照的。然而,一看见这阿尔萨斯年轻人老实正直的、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庞——肖像在强光里显得颜色鲜艳,明暗互衬——他突然冷静下来,笑笑说:“我这人就爱冲昏头脑……就好像我们的克里斯提安会想到变成普鲁士人似的……”这时,就剩下了劳利大妈一个人。她照顾三个小黄头发去睡了之后,现在还能听见他们在隔壁房间里呀呀唔唔的,有如一窝小鸟正在睡过去。她捧起针线活,去园子那边的门前开始缝补。突然,她哆嗦了一下。院子深处那道小门,就是面向田野的那道门打开了。狗没有叫,然而,刚进来的人却像小偷一样顺着墙根走路,在蜂箱之间钻来钻去……“你好,妈妈!”她的克里斯提安就站在她面前,虽然穿着军装,却衣冠不整,显得羞愧,局促不安,说话时连舌头都迟钝了。这可怜虫是同别人一起回到家乡的,他在自己住宅周围徘徊了一个小时,就等着父亲出门,才敢进来。她很想责备儿子,但她没有这份勇气。她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见过他,没有拥抱过他了呀!而且,他还对她讲了那么充分的理由,他想念故乡,想念铁匠铺,对远离家人的生活感到厌烦,此外,军队的纪律也变得更加严酷了,他的伙伴们还冲着他的阿尔萨斯口音管他叫“普鲁士人”。他说的一切她都相信。可是,这时有人在院子里走,是铁匠回家了。“克里斯提安,你父亲回来了。快,藏起来。我好有时间跟他说,跟他解释……”于是,她将他推到大彩陶取暖炉后面,自己也开始缝补起来,双手却有些颤抖。可惜,佐阿夫兵戴的小圆帽还留在桌子上,而且,这正是劳利进屋时第一眼看见的东西。母亲惨白的脸色,她的尴尬……他明白了一切。“克里斯提安在这里!……”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大刀,动作显得疯狂,然后朝取暖炉那边奔过去,佐阿夫兵在那里缩成一团,脸色煞白,酒也醒了,他紧靠在墙上,生怕倒下去。母亲狂奔到他俩之间:“劳利,劳利,别杀他……是我写信叫他回来的,我说你在铁匠铺里需要他……”她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臂,在他身边艰难地拖着走,同时嘤嘤啜泣着。“哦!是你让他回来的……那么,很好,让他去睡觉吧。我得考虑考虑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翌日,克里斯提安从噩梦缠绕而又充满无名恐惧的沉重睡眠中醒过来,母亲正在他枕边,她一整夜没有离他一步,因为她男人的怒气让她感到恐惧。老铁匠也整夜未眠。他在住宅里走来走去,哭泣着,叹息着,一会儿开橱柜,一会儿关橱柜,直到清晨。现在,他来到儿子的房间,神情庄重,一身旅行装束,戴着高高的护腿套,宽边帽,还握着头上包了铁皮的结实的山用棍。他径直走到床前:“喂,起来!……起来!”男孩有点内疚,想穿自己的佐阿夫军装。“不,别穿那个……”父亲严厉地说。母亲则诚惶诚恐:“可是,我的朋友,他没有别的衣服可穿。”“把我的行头给他……我呢,我不需要那些了。”在孩子穿衣服时,劳利细心地叠着军装,短上衣,红色的长裤,行李包打好后,他把白铁匣子挂在脖子上,里面装着军用路条。“现在,我们下去。”他随后说。他们三人下到锻铁铺时一直没有说话……锻铁炉里炉火呼呼响着,所有的人都在工作。铁匠终于决定开口说话了:“孩子,”他说道,“这是铁砧,工具……这一切都属于你……还有这一切!”他边补充说,边指着院子深处的小园子,“蜂箱,葡萄,住宅,一切都属于你……既然你为这些东西牺牲了你的荣誉,你至少应该留住它们……你现在是这里的主人了……我自己这就启程……你欠法国五年的兵役,我去为你偿还。”“劳利,劳利,你要去哪儿?”可怜的老妇人叫道。“父亲!……”孩子恳求着。然而,铁匠已经动身了,他迈着大步往前走,没有回头……在西迪—贝尔—阿拜斯,在第三佐阿夫团的兵站,前几天,来了一位55岁的志愿兵。(刘方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匠劳利看见五六个法国士兵在大街上游荡,与德国的巴伐利亚人勾勾搭搭,就大发雷霆,斥责他们是无赖、流氓。B.劳利的儿子克利斯提安也是一名现役军人,劳利扬言,如果克利斯提安也做出那样无耻的事,他就给儿子拦腰一刀。C.克利斯提安确实当了逃兵,偷偷地跑回家里,虽然他的母亲对儿子表示认可,可劳利不依不饶,想要一刀杀了他。D.劳利经过彻夜思考,决定代替儿子服五年兵役,临走前,把家里的财产都交给了儿子,并不顾妻儿的劝阻踏上征程。(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劳利发火开头,“铁匠怒气冲冲地推开盘子”,生动地展示了劳利的性格特点。B.小说大量使用省略号,既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又取得了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C.小说描写“三个小黄头”睡觉发出声响“有如一窝小鸟正在睡过去”,比喻生动形象。D.“哦!是你让他回来的……那么,很好”,突出了劳利犹豫不决、多变的性格特点。(3)劳利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小说在塑造劳利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铁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顷,复弹其剑铗,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B.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C.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D.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寄食,依附别人生活,文中指做门客,春秋战国时士人贫困者往往选择做门客。B.习计会的“习”指通晓,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相同。C.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领地的人,到封地去定居并对自己的封地实施直接管辖。D.上位,文中指高官、显达的职位,现在则指攀升至更高位置,或变得更有名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谖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派人归属孟尝君,自己也愿在他门下寄食;被收留后,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享受更好的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了。B.后来孟尝君发通告,挑选能为他收债的人,冯谖自我推荐,载着债券契约去封地收债;出发前问收完债买些什么,孟尝君让他买孟尝君家里缺少的东西。C.一年之后孟尝君的职务被罢免,只好回到封地薛地去,薛地百姓扶老携幼来到百里之外迎接,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收债时为他买回“义”的好处。D.冯谖认为孟尝君只有薛地还不安稳,又携带重金到魏国为孟尝君谋求高级职位;当魏国重金聘请孟尝君时,齐王立即派人挽留孟尝君并给他道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5)冯谖作为门客,为什么不顾别人的厌恶,再三弹剑而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杏园杜牧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①。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杏园姚合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注】①骅骝,赤色骏马。贴匀,安闲的样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和姚诗题目相同,都是以春日的杏园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杜诗所写的杏园是憔悴的,姚诗的杏园也布满尘埃,都是一片狼藉。C.杜诗写到的游园者中有安闲地骑着骏马的公子,姚诗中的车马,实际也指游园人。D.杜诗中的“插花人”与姚诗中的“满尘埃”都是爱慕杏花导致的。(2)这两首诗中,杏园的情形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两句,具体写出了秦始皇实施的愚民政策。(2)美妙的音乐声能给人以想象,把人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两句,就是通过音乐声想象自己飞向了天庭。(3)“鱼雁传书”,体现了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送极不便利时,人们渴望亲人消息的美好愿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就有所体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43年,张文裕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从事核物理的研究与教学。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中国科学家都盼望着能早日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张文裕也对回归祖国怀抱充满了无限的期盼。直到1956年,张文裕夫妇终于克服各种①,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1956年回国后,张文裕满腔热情地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张文裕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成果。1965年,在他的提议下,我国在云南的高山上成功建造了大云雾室,这使我国字宙线的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性进展。张文裕不顾工作繁忙,事必躬亲地为大学生们讲课,给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张文裕②,鼓励青年研究者积极创新,劝勉他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要及时总结。人生若没有追求,就像山峰没有清泉的滋润,再宏伟也没有灵气;就像树木没有藤萝的缠绕,再茂盛也会孤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生活清苦没什么,重要的是有所追求;人间的冷眼也没什么,关键在于要有志气。”张文裕以一颗赤子之心立③,虽饱经磨难,但救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不变、爱国之情不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随着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市场的发展壮,利用语音识别疾病也引发了更多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所有影响肺部、心脏、大脑、肌肉或声带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声音改变。因此,使用数字工具分析录音,①,即所谓的“语音生物标志”。鉴于此,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辨别和处理人类各种声音,以及呼吸和咳嗽之类的声音模式,数字医疗界也在加速开发疾病特异性的语音生物标志,用于辅助诊断和评估疾病。过去5年间,②,人们能够在任何地方录制和传输语音数据。此外,得益于音频信号处理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听音识病”领域的相关研究大大提速。过去5年里,关于语音生物标志的科学研究和出版物越来越多,无论是用于诊断(通过录音来检测是否存在疾病),还是用于患者随访(通过多次录音来检测疾病的发展或治疗效果)。新冠肺炎疫情起到了催化的作用。自2020年初以来,多个国家开展了数十项研究,希望能通过对有症状者和无症状者的录音进行比较,③,或远程跟踪阳性患者。(1)下列句子中的“所谓”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所谓”,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所谓的一见钟情,终究不过是一个年少,一个无知。B.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C.其工程之大,工艺之精,真所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D.它就是几十年人们绞尽脑汁找寻的所谓“死光”。(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汉代疏广给太子当老师,教了5年,太子12岁时就通晓了《论语》《孝经》,功成名就的疏广就请求辞职,告老还乡,皇帝和太子赐给他和他的侄子70斤黄金。可他并没有把这笔财产留给子孙,有人劝告疏广要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他却说:“贤明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坚持不把财产留给子孙。材料二:日前,某顶流明星因依仗自己广有钱财,认为没有用钱摆不平的事,不仅偷税漏税,而且还道德颓废,肆意妄为,因而被处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六亿元;还被执行有期徒刑十三年,附加驱逐出境的处罚。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湖北省荆州市八县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有疑问,就是专业内部,相关的疑虑也一直存在。严格地说,古籍今译乃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古籍今译的大规模展开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5年,周林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为什么要搞今译?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这是一桩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大事。”“古为今用、传之久远”也是整个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随后,一大批古籍今译的成果先后面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相应,围绕古籍今译,学术界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正是这些基本的认识甚至是论争,使得30多年来的今译工作始终有着理论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重新讨论古籍今译,无疑更是迫切而必要的。(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了古文今译的“信、达、雅”标准,至今为人们所遵从。而通过何种方式做到“信、达、雅”,历来存在争议。比如直译和意译,鲁迅是主张“硬译”的代表,招来了众多的诟病,纯粹的直译已为学界所不取。但另一些完全不顾及原文,“六经注我”,天马行空,滥加发挥的今译同样也是不可取的。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其他还有全译与选译的问题,是否文白对照的问题,是否注释和串讲的问题。我们的意见是,今译的原则既然是“取精”,就无须“用宏”,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选译,慎用全译。译文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因此文白对照必不可少。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各有所长,相得益彰。译文之外保留二者,可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从多渠道体味原作意蕴,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真实。因此,应提倡注、译、解三者并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故宫博物院利用丰富藏品,进行了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意义重大。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三:古籍今译,是指把古籍翻译为现代书面语言,它是贯通古今的桥梁纽带,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是古籍今译的目的。传承古代文化,首先要阅读古籍,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因此,好的古籍今译可以帮助今人真正地读懂古代典籍,理解古人思想,传承古代优秀文化。但是要做到“精译”,并不容易。一是如上所述之语言的差异,汉代哲学家王充早已感慨道“古今言殊,四方谈异”(《论衡•自纪》),前者强调其历史的变化,后者强调地域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有时甚至找一个准确的词语对应都颇为不易。所以古籍今译中这方面的问题最大,译文不准确使今人理解古籍出现了许多偏差。二是文体的差异,古代的文体,虽尽可以“文”概之,从萧统所编《文选》到姚鼐所编《古文辞类纂》均称“文”,但在这一“类”称之下,《文选》尚有38种文体,《古文辞类纂》合并为12种,每一种文体都有着特殊的写作要求,翻译时便不可等同视之。散体之文,相对而言今译较为成熟,可操作性比较强,一一对应的方式也可使文意呈现出来。韵体之诗与词,往往声韵谐和,联想超迈,意象连缀,风格多样,因而即使译文中补充出其字面不见的意义,也难以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三是书面语言的要求,古籍今译是对原文的遵循,也是对原文的创造,它要遵循原文的思想与表意,又要以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这种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给今人。古人作文往往言简意赅,言约义丰,而古今语言在文意关系、口吻语气等方面的表达又有所不同,因而遵循原文之意,就要把原文的内容完整呈现出来,把原文的联系明确地建立起来,把原文的语气正确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许多都是“树德建言”“自铸伟辞”之作,语言凝练,含蕴丰富,所以人们一直探索着如何通过古籍今译让后人更好接受的方法,并付诸实践。(摘编自张庆利《古籍今译的优劣与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严复至今信、达、雅为人们所遵从B.古籍今译“硬译”众多诟病C.古籍今译“六经注我”不可取D.古籍今译多媒体介入均为精品(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古籍今译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展开,“古为今用、传之久远”,是古籍整理的根本目的。B.古籍今译的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围绕古籍今译做了很多深入的讨论,讨论形成的基本认识对今译工作始终有指导意义。C.学者对古籍今译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围绕直译和意译的争议尤其突出,学界大多认为应采取直译。D.古籍今译是贯通古今的纽带,是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其“树德建言”“自铸伟辞”的内容,是今人阅读的最大障碍。(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分析了古籍今译的原因,回顾了古籍今译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专家的讲话引出其目的是“古为今用、传之久远”。B.材料二分析了古籍今译诸多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重点讨论了直译与意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古籍今译的看法。C.材料三认为古籍今译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形式,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要做到“精译”却存在语言、文体等差异。D.材料一提纲挈领,从总体上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二论述的是古籍今译所采取的方法,材料三论述的是优劣问题。(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古籍今译应该采取的方法。(5)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能力。解答时要读懂文本,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锁定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筛选文本相关信息,再结合题目要求概括作答。【解答】(1)D.“均为精品”错误。文中材料二只是列举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以及故宫博物院利用丰富藏品进行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两个成功的例子,并不意味着其余的也“均为精品”。故选:D。(2)B.“讨论形成的基本认识对今译工作始终有指导意义”错误。材料一第3段原文“正是这些基本的认识甚至是论争,使得30多年来的今译工作始终有着理论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表明,“有指导意义”的只是“30多年来”。C.“学界大多认为应采取直译”错误。材料二第1段原文“纯粹的直译已为学界所不取”,表明学界并不看好直译。D.“但其‘树德建言’‘自铸伟辞’的内容,是今人阅读的最大障碍”错误。材料三原文“而古籍多用文言写成,语言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表明成为“今人阅读古籍的最大障碍”的,是古籍的文言语言,而不是内容。故选:A。(3)B.“分析了古籍今译诸多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错误。材料二并没有分析严复主张的“不足之处”,也没有分析鲁迅主张的“优点”。故选:B。(4)由“一般情况下应采取选译,慎用全译。译文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因此文白对照必不可少”概括为古籍今译要忠实于原文,文白对照必不可少。由“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各有所长,相得益彰”概括出古籍今译要取“汉学”“宋学”之所长,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由“可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从多渠道体味原作意蕴,最大限度地接近文本真实。因此,应提倡注、译、解三者并用”概括为古籍今译要注、译、解三者并用,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由“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概括出古籍今译可以引入多媒体,进行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5)由“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有时甚至找一个准确的词语对应都颇为不易。所以古籍今译中这方面的问题最大,译文不准确使今人理解古籍出现了许多偏差”可以看出出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要看译文的语言是否准确,译文的语言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地域差异。由“韵体之诗与词,往往声韵谐和,联想超迈,意象连缀,风格多样,因而即使译文中补充出其字面不见的意义,也难以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可以看出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要看译文是否符合古籍的文体特点,尤其是能否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③由“古籍今译是对原文的遵循,也是对原文的创造,它要遵循原文的思想与表意,又要以现代汉语的规范将这种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给今人”可以看出评价一部古籍今译本是否优秀,要看译文能否以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将原文的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出来。答案:(1)D(2)A(3)B(4)①忠实于原文,文白对照必不可少。②取“汉学”“宋学”之所长,注释主要体现“汉学”方式,串讲主要体现“宋学”方式。③注、译、解三者并用,以适应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的需求。④引入多媒体,进行现代方式的文创释义。(5)①译文的语言是否准确。译文的语言是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语言的历史变化和地域差异。②译文是否符合古籍的文体特点,尤其是能否充分展示出诗词含蕴的意味。③译文能否以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将原文的思想与表意雅致地传达出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糟糕的佐阿夫兵都德那天晚上,圣玛丽矿区的大个儿铁匠劳利很不高兴。劳利大妈看着自己的男人心想:“他遇上什么事儿啦?……他兴许得到军队里什么坏消息,不愿告诉我?……老大没准儿病了……”末了,铁匠怒气冲冲地推开盘子:“啊!这帮无赖!啊!这帮流氓!”“喂,你都指谁呀,劳利?”他气炸了:“我指那五六个坏蛋,今儿一早,就看见他们穿着法国士兵的服装在大街上荡来荡去,还跟巴伐利亚人臂挽着臂……我还指那些……他们怎么说来着?……那些想选择普鲁士国籍的家伙……说说看,我们每天都看见他们跑回来,这些假阿尔萨斯人!……他们都喝错了什么酒啦?”大妈尝试着替那些人说说话,劳利使劲捶了一下桌子:“住嘴,孩儿他妈!……你们这些女人,啥也不懂。你一天到晚和孩子们搅在一起,就知道由他们,到头来你看啥事儿眼光都跟小东西们一般短浅了……哼,我可不一样,我告诉你,那些人都是无赖,是叛徒,是卑怯的人渣。万一我们的克里斯提安不幸做出那样无耻的事,真的,跟我叫乔治•劳利,跟我当了7年法国轻骑兵一样真,我一定拦腰砍他一刀。”他显得挺吓人,稍稍起身子,指指挂在墙上的长长的轻骑兵军刀,军刀挂在他儿子的肖像下边,那是一幅佐阿夫士兵的肖像,是在那边,在非洲照的。然而,一看见这阿尔萨斯年轻人老实正直的、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庞——肖像在强光里显得颜色鲜艳,明暗互衬——他突然冷静下来,笑笑说:“我这人就爱冲昏头脑……就好像我们的克里斯提安会想到变成普鲁士人似的……”这时,就剩下了劳利大妈一个人。她照顾三个小黄头发去睡了之后,现在还能听见他们在隔壁房间里呀呀唔唔的,有如一窝小鸟正在睡过去。她捧起针线活,去园子那边的门前开始缝补。突然,她哆嗦了一下。院子深处那道小门,就是面向田野的那道门打开了。狗没有叫,然而,刚进来的人却像小偷一样顺着墙根走路,在蜂箱之间钻来钻去……“你好,妈妈!”她的克里斯提安就站在她面前,虽然穿着军装,却衣冠不整,显得羞愧,局促不安,说话时连舌头都迟钝了。这可怜虫是同别人一起回到家乡的,他在自己住宅周围徘徊了一个小时,就等着父亲出门,才敢进来。她很想责备儿子,但她没有这份勇气。她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见过他,没有拥抱过他了呀!而且,他还对她讲了那么充分的理由,他想念故乡,想念铁匠铺,对远离家人的生活感到厌烦,此外,军队的纪律也变得更加严酷了,他的伙伴们还冲着他的阿尔萨斯口音管他叫“普鲁士人”。他说的一切她都相信。可是,这时有人在院子里走,是铁匠回家了。“克里斯提安,你父亲回来了。快,藏起来。我好有时间跟他说,跟他解释……”于是,她将他推到大彩陶取暖炉后面,自己也开始缝补起来,双手却有些颤抖。可惜,佐阿夫兵戴的小圆帽还留在桌子上,而且,这正是劳利进屋时第一眼看见的东西。母亲惨白的脸色,她的尴尬……他明白了一切。“克里斯提安在这里!……”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大刀,动作显得疯狂,然后朝取暖炉那边奔过去,佐阿夫兵在那里缩成一团,脸色煞白,酒也醒了,他紧靠在墙上,生怕倒下去。母亲狂奔到他俩之间:“劳利,劳利,别杀他……是我写信叫他回来的,我说你在铁匠铺里需要他……”她紧紧抓住丈夫的手臂,在他身边艰难地拖着走,同时嘤嘤啜泣着。“哦!是你让他回来的……那么,很好,让他去睡觉吧。我得考虑考虑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翌日,克里斯提安从噩梦缠绕而又充满无名恐惧的沉重睡眠中醒过来,母亲正在他枕边,她一整夜没有离他一步,因为她男人的怒气让她感到恐惧。老铁匠也整夜未眠。他在住宅里走来走去,哭泣着,叹息着,一会儿开橱柜,一会儿关橱柜,直到清晨。现在,他来到儿子的房间,神情庄重,一身旅行装束,戴着高高的护腿套,宽边帽,还握着头上包了铁皮的结实的山用棍。他径直走到床前:“喂,起来!……起来!”男孩有点内疚,想穿自己的佐阿夫军装。“不,别穿那个……”父亲严厉地说。母亲则诚惶诚恐:“可是,我的朋友,他没有别的衣服可穿。”“把我的行头给他……我呢,我不需要那些了。”在孩子穿衣服时,劳利细心地叠着军装,短上衣,红色的长裤,行李包打好后,他把白铁匣子挂在脖子上,里面装着军用路条。“现在,我们下去。”他随后说。他们三人下到锻铁铺时一直没有说话……锻铁炉里炉火呼呼响着,所有的人都在工作。铁匠终于决定开口说话了:“孩子,”他说道,“这是铁砧,工具……这一切都属于你……还有这一切!”他边补充说,边指着院子深处的小园子,“蜂箱,葡萄,住宅,一切都属于你……既然你为这些东西牺牲了你的荣誉,你至少应该留住它们……你现在是这里的主人了……我自己这就启程……你欠法国五年的兵役,我去为你偿还。”“劳利,劳利,你要去哪儿?”可怜的老妇人叫道。“父亲!……”孩子恳求着。然而,铁匠已经动身了,他迈着大步往前走,没有回头……在西迪—贝尔—阿拜斯,在第三佐阿夫团的兵站,前几天,来了一位55岁的志愿兵。(刘方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铁匠劳利看见五六个法国士兵在大街上游荡,与德国的巴伐利亚人勾勾搭搭,就大发雷霆,斥责他们是无赖、流氓。B.劳利的儿子克利斯提安也是一名现役军人,劳利扬言,如果克利斯提安也做出那样无耻的事,他就给儿子拦腰一刀。C.克利斯提安确实当了逃兵,偷偷地跑回家里,虽然他的母亲对儿子表示认可,可劳利不依不饶,想要一刀杀了他。D.劳利经过彻夜思考,决定代替儿子服五年兵役,临走前,把家里的财产都交给了儿子,并不顾妻儿的劝阻踏上征程。(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以劳利发火开头,“铁匠怒气冲冲地推开盘子”,生动地展示了劳利的性格特点。B.小说大量使用省略号,既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又取得了言简意丰的艺术效果。C.小说描写“三个小黄头”睡觉发出声响“有如一窝小鸟正在睡过去”,比喻生动形象。D.“哦!是你让他回来的……那么,很好”,突出了劳利犹豫不决、多变的性格特点。(3)劳利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小说在塑造劳利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3)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可以借助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人物和艺术手法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手法和人物的结合,看手法是如何表现人物的,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解答】(1)C.“虽然他的母亲对儿子表示认可”错误。原文“她很想责备儿子,但她没有这份勇气”,表明“她”并不“认可”儿子的做法。(2)D.“突出了劳利犹豫不决、多变的性格特点”错误。劳利是在妻子全力以赴保卫儿子的情况下,在亲情的羁绊下,才不忍心杀害自己可怜的孩子,这并不表明他的性格特点是“多变”的。(3)①嫉恶如仇。结合“他气炸了:‘我指那五六个坏蛋,今儿一早,就看见他们穿着法国士兵的服装在大街上荡来荡去,还跟巴伐利亚人臂挽着臂……我还指那些……他们怎么说来着?……那些想选择普鲁士国籍的家伙……说说看,我们每天都看见他们跑回来,这些假阿尔萨斯人!……他们都喝错了什么酒啦?’”可知,他痛骂与德国人勾搭的法国士兵,并表示自己的儿子要是这样,就要“拦腰砍他一刀”。②爱国爱家。结合“他边补充说,边指着院子深处的小园子,‘蜂箱,葡萄,住宅,一切都属于你……既然你为这些东西牺牲了你的荣誉,你至少应该留住它们……你现在是这里的主人了……我自己这就启程……你欠法国五年的兵役,我去为你偿还’”可知,他痛恨并怒骂不爱国的法国士兵,自己代替儿子服兵役前,把家庭的重担交给儿子。③有担当精神。结合“在西迪—贝尔—阿拜斯,在第三佐阿夫团的兵站,前几天,来了一位55岁的志愿兵”可知,儿子没有服完兵役,他以55岁的“高龄”代子服役。(4)①语言、动作描写。结合“末了,铁匠怒气冲冲地推开盘子”“大妈尝试着替那些人说说话,劳利使劲捶了一下桌子”可知,劳利怒骂那“五六个坏蛋”,既有义形于色的语言描写,也有推盘子、捶桌子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特点。②场面描写。结合“他取下挂在墙上的大刀,动作显得疯狂,然后朝取暖炉那边奔过去”可知,得知儿子当逃兵跑回来了,他“动作显得疯狂”地要杀死这个逃兵,塑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爱国者形象。③对比衬托。结合“然而,铁匠已经动身了,他迈着大步往前走,没有回头……”可知,儿子吃不了苦当了逃兵,他却代替儿子去服兵役。答案:(1)C(2)D(3)①嫉恶如仇。他痛骂与德国人勾搭的法国士兵,并表示自己的儿子要是这样,就要“拦腰砍他一刀”。②爱国爱家。他痛恨并怒骂不爱国的法国士兵,自己代替儿子服兵役前,把家庭的重担交给儿子。③有担当精神。儿子没有服完兵役,他以55岁的“高龄”代子服役。(4)①语言、动作描写。劳利怒骂那“五六个坏蛋”,既有义形于色的语言描写,也有推盘子、捶桌子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特点。②场面描写。得知儿子当逃兵跑回来了,他“动作显得疯狂”地要杀死这个逃兵,塑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爱国者形象。③对比衬托。儿子吃不了苦当了逃兵,他却代替儿子去服兵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铁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后有顷,复弹其剑铗,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B.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C.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D.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寄食,依附别人生活,文中指做门客,春秋战国时士人贫困者往往选择做门客。B.习计会的“习”指通晓,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相同。C.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领地的人,到封地去定居并对自己的封地实施直接管辖。D.上位,文中指高官、显达的职位,现在则指攀升至更高位置,或变得更有名气。(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冯谖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派人归属孟尝君,自己也愿在他门下寄食;被收留后,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享受更好的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了。B.后来孟尝君发通告,挑选能为他收债的人,冯谖自我推荐,载着债券契约去封地收债;出发前问收完债买些什么,孟尝君让他买孟尝君家里缺少的东西。C.一年之后孟尝君的职务被罢免,只好回到封地薛地去,薛地百姓扶老携幼来到百里之外迎接,孟尝君这才知道冯谖收债时为他买回“义”的好处。D.冯谖认为孟尝君只有薛地还不安稳,又携带重金到魏国为孟尝君谋求高级职位;当魏国重金聘请孟尝君时,齐王立即派人挽留孟尝君并给他道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5)冯谖作为门客,为什么不顾别人的厌恶,再三弹剑而歌?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召”的宾语是“当偿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赐”的宾语是“诸民”,而“因烧其券”的主语是冯谖,据此可排除C。故选:D。(2)B.“习计会的‘习’指通晓,与《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是相同”表述错误。文中的“习”是通晓、熟悉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中的“习”是温习、反复练习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故选:B。(3)A.“冯谖家境贫困,生活难以为继,派人归属孟尝君,自己也愿在他门下寄食;被收留后,他三次弹剑而歌,要求享受更好的待遇,孟尝君都满足了”表述错误。原文“使人属孟尝君”,是托人请求孟尝君的意思。“属”同“嘱”,是嘱咐、托付的意思,不是“归属”的意思。故选:A。(4)①“给”,供给;“乏”,匮乏,穷困;“歌”,唱歌,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文: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的和用的,不使她穷困。于是冯谖不再唱牢骚歌了。②“为”,担任;“纤介”,细微;“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判断句,标志是“……者,……也”。译文:孟尝君担任几十年国相,没有细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5)冯谖作为门客不顾别人的厌恶再三弹剑而歌是有目的的。①结合原文第一自然段内容可知,冯谖是为了让孟尝君改变自己的生活水平或条件就借助自己的弹剑。②结合原文第一自然段内容可知,面对当时没有展示才能的冯谖的三次无度的要求,孟尝君依然表现得很大度且三次满足了冯谖的要求,可见冯谖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看看孟尝君是一个真的尊重贤才的人。③结合原文第一自然段内容可知,冯谖欲望无度就是为了查验孟尝君的品质和为人,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说辨识一下孟尝君是不是值得自己为之效命。答案:(1)D(2)B(3)A(4)①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的和用的,不使她穷困。于是冯谖不再唱牢骚歌了。②孟尝君担任几十年国相,没有细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5)①为改善自己的待遇而呼号。②试探孟尝君是否真的尊贤重士。③以此决定自己是否值得竭力为孟尝君效劳。参考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家境贫困,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在他的门下。过了不久,冯谖就背靠柱子,弹剑而歌:“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左右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吩咐说:“让他吃鱼吧,给他一般门客待遇。”又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长剑呀,我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左右的人听了都觉得好笑,把这件事报告给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车子,按照上等门客的生活待遇。”这样过了一段日子,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左右的人都厌恶他,认为他贪得无厌。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左右答道:“有个老母。”孟尝君派人供给他母亲吃的和用的,不使她穷困。于是冯谖不再唱牢骚歌了。后来,孟尝君出了一通告示,问门下食客:“请问哪一位通晓账务会计,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呢?”冯谖署上名字说:“我能。”于是孟尝君替他备好车马行装,让他载着债券契约出发。辞别时,冯谖问:“收完债后,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回答:“先生看着办,买点我家缺少的东西吧。”冯谖赶着马车到薛地,派官吏把该还债的百姓都叫来核对债券,全部核对之后,冯谖站了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一年以后,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用先王的旧臣为臣。”孟尝君于是回到封地薛,还差百里未到,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为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冯谖说:“狡兔三窟,才可得以免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尚未能得以高枕无忧,我愿替您再凿两穴。”孟尝君便给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去游说梁国。冯谖西入大梁,对惠王说:“齐国放逐了大臣孟尝君到诸侯国,诸侯谁先得到他,谁就能富国强兵。”于是梁王空出相位,让原来的相国做上将军,派出使节,以千斤黄金、百乘马车去聘孟尝君。齐王听到这个消息,君臣震恐,连忙派遣太傅带着一千斤黄金,两乘四马花车及宝剑一把,外附书信一封向孟尝君道歉。冯谖回报孟尝君说:“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孟尝君为相几十年,没有细微的祸患,倚靠的正是冯谖的谋划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杏园杜牧夜来微雨洗芳尘,公子骅骝步贴匀①。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杏园姚合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欲待无人连夜看,黄昏树树满尘埃。【注】①骅骝,赤色骏马。贴匀,安闲的样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杜诗和姚诗题目相同,都是以春日的杏园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B.杜诗所写的杏园是憔悴的,姚诗的杏园也布满尘埃,都是一片狼藉。C.杜诗写到的游园者中有安闲地骑着骏马的公子,姚诗中的车马,实际也指游园人。D.杜诗中的“插花人”与姚诗中的“满尘埃”都是爱慕杏花导致的。(2)这两首诗中,杏园的情形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作答时要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设置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词意思等,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是两首诗,要特别注意两首诗歌的异同。(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在准确把握诗意的基础上,分析在不同诗歌中杏园的情形。【解答】(1)B.“都是一片狼藉”错误。姚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因白天观赏杏花的人太多,就选择晚间人少的时候去看,结果看到树上布满尘埃。而“布满尘埃”的原因,是众多的观赏者造成的,是人气很旺的表现,不能理解为“一片狼藉”。故选B。(2)杜诗:根据诗句“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意思是“不要怪杏园渐渐凋零憔悴,满城多少人摘了杏花插头啊”,可知,杜诗中的杏园此时因为许多人去采摘杏花所以它的情形是飘零憔悴的,诗人借杏园此时飘零的情形来批判世人为了自己的享受而导致其他事物的飘零。姚诗:根据诗句“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意思是“江头的几株杏花已经开了,游人们纷纷驾着马车来观赏游玩”,可知,姚诗中的杏园是热闹非凡的。根据诗句“黄昏树树满尘埃”,意思是“黄昏时分杏花树上布满尘埃”,可知,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杏树上布满尘埃,来反衬杏园白天热闹的场景。答案:(1)B(2)①杜诗中的“杏园”是憔悴的。憔悴的原因,是众人攀折杏花插在头上用作装饰品所致。诗人借景抒情,批判世间的不公平现象。②姚诗中的“杏园”则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诗人借杏花树上布满尘埃,来反衬杏园白天热闹的场景。(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两句,具体写出了秦始皇实施的愚民政策。(2)美妙的音乐声能给人以想象,把人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两句,就是通过音乐声想象自己飞向了天庭。(3)“鱼雁传书”,体现了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送极不便利时,人们渴望亲人消息的美好愿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句,就有所体现。【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重点字:焚)(2)女娲炼石补天出石破天惊逗秋雨(重点字:炼)(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943年,张文裕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从事核物理的研究与教学。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中国科学家都盼望着能早日回国建设自己的国家,张文裕也对回归祖国怀抱充满了无限的期盼。直到1956年,张文裕夫妇终于克服各种①,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1956年回国后,张文裕满腔热情地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张文裕等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的成果。1965年,在他的提议下,我国在云南的高山上成功建造了大云雾室,这使我国字宙线的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性进展。张文裕不顾工作繁忙,事必躬亲地为大学生们讲课,给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张文裕②,鼓励青年研究者积极创新,劝勉他们对已完成的工作要及时总结。人生若没有追求,就像山峰没有清泉的滋润,再宏伟也没有灵气;就像树木没有藤萝的缠绕,再茂盛也会孤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生活清苦没什么,重要的是有所追求;人间的冷眼也没什么,关键在于要有志气。”张文裕以一颗赤子之心立③,虽饱经磨难,但救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不变、爱国之情不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3)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解答】(1)①语境前有“克服各种”,后有“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可填入“艰难险阻”。艰难险阻,指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危险和阻碍,亦借指所经历的艰险。②语境是“为大学生们讲课”,张文裕作为老师“鼓励青年研究者”,可填入“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指乐于教诲人而不知厌倦。③语境前有“要有志气”,后有“报国之志”,在“立”后应填“鸿鹄之志”。鸿鹄之志,像鸿鹄一举千里般的壮志,比喻志向远大。(2)画波浪线句子有两个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事必躬亲”是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的意思,不能与“为大学生们讲课”搭配,可改为“躬身力行”;二是成分残缺,谓语“讲解”后面没有中心词与之搭配,可在“前沿”后加“问题”。(3)“人生若没有追求,就像山峰没有清泉的滋润;就像树木没有藤萝的缠绕,再茂盛也会孤独”可知,将人生追求比作滋润山峰的清泉、缠绕树木的藤萝,运用了比喻,具体得说明了“追求”的意义。用“孤独”修饰树木,赋予了树木人的状态,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明了“追求”的意义,增加了文章的文采。答案:(1)①艰难险阻②诲人不倦③鸿鹄之志(2)示例:张文裕不顾工作繁忙,躬身力行地为大学生们讲课,给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问题。(3)示例:①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追求比作滋润山峰的清泉、缠绕树木的藤萝,使得“追求”在人生中的重大意义更加具体。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树木以人格,不仅使“追求”的意义生动形象,而且也增加了文章的文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随着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市场的发展壮,利用语音识别疾病也引发了更多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所有影响肺部、心脏、大脑、肌肉或声带的疾病都可能导致声音改变。因此,使用数字工具分析录音,①,即所谓的“语音生物标志”。鉴于此,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