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重要后果。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中国更是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西方文明、商业浪潮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在这种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逐渐变得淡薄,甚至一度成为“保守”和“落后”的象征。与农业社会不同,在现代工业和商业体系中,土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获取不需要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来进行。随着互联网和虚拟经济日益飞速发展,土地和农业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传统中国人的“恋土情结”逐渐失去了现实依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定居在城市。在中国的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土地大量抛荒,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图景不复存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及土地的情感已无切身体验。经济基础的变迁必然传导到上层建筑及观念层面。在现代经济及新的文明观念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建立在土地和农耕社会基础上的礼俗文化、安土重迁的国民性格以及重视乡谊的交往伦理等都日渐式微。在有些人看来,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观念已然落后于时代,需毫不留情地抛弃。然而,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并非一种文化负资产。相反,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积淀并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仍然有其价值。这种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正向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日渐消逝,我们要对这种“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其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一些社会礼俗和文化心理,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对其继承或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这种情结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在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中的一些礼仪和习俗,如敬天法祖的传统、耕读传家的风尚、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务实、勤勉、谦逊、温和、包容”等优良品质仍然值得我们珍视。传统中国人在农耕社会形成的对和平、稳定和秩序的追求,对“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今天仍需大力弘扬。其二,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也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这种田园诗所描绘的情景不仅是古人的理想,也应成为我们今天“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之一。所谓“乡愁”,其本质就是一种“恋土情结”,一种对家乡的留恋,一种故土情结、一种精神依托。这种“乡愁”曾经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今天却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打造出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在新时代让百姓找回这种久违的“乡愁”。这既是对传统中国恋土情结的超越,也是一种回归,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传统农耕文明和土地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复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国家对传统农业文化和土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在加大。对一些“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各级政府都在进行开发和保护。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或再现出来,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在笔者看来,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往往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今后的农业文明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可以说,中国的土地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根深蒂固。这种“恋土情结”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直到今日,它仍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地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一度成为“保守”和“落后”的象征。B.与农业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资料不需要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来获取,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已经变得不太重要。C.作者认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出一批“美丽乡村”,让百姓找回久违的“乡愁”,是对传统中国恋土情结的超越和回归。D.文章提到,“三才合一”的观念是一种中国智慧,只有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社会层面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也因此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B.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安土重迁的国民性格和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都包含在“上层建筑及观念层面”之中。C.传统中国人的“恋土情结”不是一种文化负资产,而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成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条件。D.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可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同时,给农业文明的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参考。(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A.海南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升级改造。B.位于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七孔景区将本地民族文化融入旅游过程。C.黑龙江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创新推出“文旅体验官”制度。D.我国首家以传统土地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土地文化博物馆在山东省高密市开馆。(4)如何对“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我初次出国时⋯⋯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评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鹰影(节选)红柯他们原打算在姨姨家待半个月,妈妈突然改变主意,提前回去。姨姨家在阿尔泰南边的北屯,周围全是田野和大草原。孩子被草原迷住了,跑出去好远。妈妈穿高跟鞋,走路很不方便,妈妈干脆把鞋拎手里,踩着草地走。孩子蹲地上看一样东西,看得很出神,妈妈喊他他都没听见。孩子从来没有这么投入过。妈妈提着裙摆轻轻走过去,她的脑袋跟孩子的脑袋并在一起,在孩子注视的草地上,是一只大鸟的投影。妈妈回头看天空,草原蓝色的天幕上,高高悬挂着一只鹞鹰,太阳好像卧在它的背上。这时,鹰向前滑动,翅膀展得很开却很薄,像隐形轰炸机。孩子紧跟着地上移动的投影,鹞鹰猛然上升,一下子跃到太阳背上。投影消失了,草地上只剩下孩子的影子。孩子沮丧极了,一屁股坐在草地上,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了。妈妈拉他起来,他小声说:“我要能跑到太阳背上就好了。”妈妈大吃一惊:“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我真想飞起来,你生我的时候为什么不给羽毛?”孩子哭了,哭得很伤心。吃饭时姨姨姨夫怎么劝,他都静不下心,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姨夫只好逗孩子玩,孩子告诉大人:那只鹰是我救的。气氛一下活跃了,妈妈也有了笑容,摸他的头,好像是说:为什么不早告诉妈妈呢?姨夫是这里唯一的男人,孩子便向姨夫请教这个男人味十足的问题。“姨夫,什么动物能把鹰打伤?”“不是动物,孩子,猎人有时候会把鹰击落,猎人的枪法很准,只有神枪手才能打中飞翔的鹰。”“可它不是被枪打伤的。”“那它一定是只幼鹰。”姨夫站起来,来回走动,皮靴子乌亮乌亮,“它肯定跟狼搏斗过。它是一只幼鹰,没经验;而狼是只老狼,老狼跟幼鹰搏斗,幼鹰肯定要吃亏。”姨夫显然被这只鹰吸引住了,姨夫想听详细一点。那是一片洼地里的树林,鹰爪扎在橡树上,扎得很深,像用榔头砸进去的一样。扎进橡树的这只腿被撕裂一道口子,血滴在草叶上。孩子看见血也看见了橡树上的鹰。鹰精疲力竭,可它的啸叫声还是那么尖厉。孩子静立着,沉醉在它的啸叫声里,这是一支流传在旷野长风里的古歌。孩子显然在它苍劲的旋律中领悟到什么,孩子用手摸它翅膀上的血,猛禽的热血跟红宝石一样,落在草叶上。孩子折下带血的草叶,孩子相信这些草是中药,就把草叶揉碎,挤出汁液,敷在鹞鹰的伤口上。鹞鹰忍不住又叫起来,翅膀在橡树上拍一下,树干“嗡”的一声——像遭了枪击,连地底下的根须也抽搐起来。孩子解下鞋带,两只鞋的带子全都解下来,全都捆在鹰受伤的腿上,渗出的血把白色鞋带染红了,鞋带成了伤口新长出的肉,那是飞翔在高天之上的筋肉啊!就像飞机上的金属,全是精美之作。孩子很羡慕自己的鞋带,孩子很想把自己身上的什么部件移植到鹞鹰身上。骑在它身上也行啊,就像《骑鹅旅行记》[注]里那个男孩尼尔斯,横穿北欧森林湖泊的上空,阿尔泰跟北欧风光极为相似,也是湖泊森林群山和草原的世界。孩子多么期望鹞鹰向他发出邀请,可他也知道这是一只幼鹰,而且受了重伤。孩子眼巴巴望着树上,只见鹞鹰翅膀轻轻一晃,竟然把扎在橡树里的爪子拔出来了,嗖!——仿佛点燃的烟火蹿入高空又哗然爆开,弥漫整个天空。孩子仰起脑袋看了很久,鹰又从太阳这个亮亮的洞里落下来,一直落到橡树林里。鹞鹰站在它受过难的橡树上,它是来向孩子致谢的,它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孩子感到吃惊,张大嘴巴,从来没有鸟儿这么看他。鹞鹰的目光就像尊严的王者,孩子想象古代草原的酋长或汗王大概就是这样子。孩子很执着,鹞鹰离他这么近,他很想骑到它翅膀上去,他对鹞鹰说:让我上去吧。鹰抖一下翅膀,告诉他:不行,你受不了,会把你吓坏的。鹰再一次飞上天空,做许多惊险动作,像飞行员驾着战机向元帅将军们做汇报表演。孩子大饱眼福,尽管没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他已经满足了。大人们听得入了迷,连吃饭都忘记了。姨夫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妈妈反而更担心了,一定要明天走。回来不久,孩子就上学了。孩子有许多小朋友,有许多作业,奎屯也不是阿尔泰,这里全是大街商场和楼房,即使郊外的原野,也没有阿尔泰那种景象。孩子最多是去西公园划船坐碰碰车,或者带一群小崽崽去鸭子坝钓鱼。妈妈松了一口气。(有删改)[注]《骑鹅旅行记》: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生活的奎屯充斥着商场和高楼,当他到了姨姨家后,被阿尔泰的草原迷住了。B.“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暗示鹞鹰即使致谢时,也依然保持着警惕和戒备。C.幼鹰与孩子心意相通,它重新升空后以各种自由翱翔的姿态让孩子大饱眼福。D.姨夫对孩子讲述的鹞鹰的故事很感兴趣,并且赞扬了他,妈妈却对此忧心忡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妈妈情绪变化为线索,由“突然改变主意”到“松了一口气”,首尾呼应,表达了母亲关心孩子成长的主题。B.小说第三段使用“悬挂”“滑动”“跃”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鹞鹰在天空中飞翔时动静自如的姿态。C.鹞鹰的翅膀拍打在橡树上,“连地底下的根须也抽搐起来”,运用比拟手法,从侧面写出鹞鹰受伤后依旧雄健有力。D.小说描写的孩子与幼鹰交流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会发生,但符合儿童的想象,使小说呈现出一定的童话色彩。(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鹰影”在文中的含意。(4)孩子在救助幼鹰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兵贵为主,不贵为客。贵速,不贵久,何也?”靖[注]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为客且久哉。《孙子》曰‘远输则百姓贫’,此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不可久之验也。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太宗曰:“何谓也?”靖曰:“‘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太宗曰:“古人有诸?”靖曰:“昔越伐吴,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败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古人如此者多。”(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若便利之A地B敌先C结阵而据之D我E后去趋战F则G我劳而为敌H所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指大凡、大概,与《琵琶行》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不同。B.或,指有人、有的,与《登泰山记》中“或曰,此东海也”的“或”意思不同。C.垂,文中指将近、将及,与成语“功败垂成”的“垂”意思相同。D.鼓,指击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勒认为,深挖沟、高垒墙的坚守策略并非应敌之道,而应充分利用姬澹大军远路而来,精疲力尽,号令不齐等劣势,将其一举打败。B.姬澹受司空刘琨派遣,率领十余万大军讨伐石勒,却被石勒诱入所布设的军阵之中,遭遇伏兵夹击,腹背受敌,最终落得大败而退。C.李靖认为,只有不得已之时才能进行战争,且不应处于客势并久拖不决,又援引《孙子》关于粮食运输、兵员征集的观点加以佐证。D.李靖认为,越国从侧翼佯攻,用主力中军偷袭并击败吴军,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石勒以伏兵击败姬澹,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例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②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5)关于用兵“主客迟速”的问题,李靖最终给出了怎样的结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田家(其三)华岳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田家刘学箕稻熟田间笑老农,咚咚村鼓乐时丰。新鼕[注]自酌花瓷碗,醉倒扶携夕照中。[注]鼕:滤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诗侧重描写农家日常耕织生活,刘诗重点描写丰收时“老农”的形象。B.华诗与《插秧歌》类似,都对劳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刘诗对此并未涉及。C.华诗中的“喜”与刘诗中的“笑”都表达了田家享用其劳动成果的喜悦。D.华诗与刘诗都通过捕捉田家动作,生动刻画了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情态。(2)两首诗都以《田家》为题,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是由于出军草率,最终“”。(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任凭小舟飘荡在浩瀚江面上的两句是“,”。(3)江河之水与皎洁之月,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与之有关的语句有“,”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①_______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湖与楼②_______,成为一个整体。(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楼与江自成一体”,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要想获得无籽水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培育或者筛选出种子发育不良的个体。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培育石榴,我们最终就只能去啃苦涩的石榴皮了。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之所以没有培育无籽石榴,那是因为①_______。石榴籽是由种子和种皮组成的,只不过石榴的种皮分成了两层——骨质的内种皮和肉质的外种皮。这层外种皮就是我们最喜欢的石榴“果肉”了。②_______,那这个石榴也不用吃了。有没有两全其美的一种解决方案呢?那就需要从内种皮的质地入手来改善问题。那么,如何培育优秀的软籽石榴呢?研究发现,石榴内种皮的硬度与细胞中木质素的积累有关,在育种过程中,选出那些种皮木质素积累表达缺陷的个体,就能③_______,其口感接近无籽。由此看来,吃石榴不用吐石榴籽儿的日子已经离我们不远了。(1)下列句子中的“想”和“要想获得无籽水果”中的“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B.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C.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脚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D.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黑塞在祖父的藏书室发现了有趣的书籍,从此走入阅读的世界;王佐良在图书馆找到了乐趣,进入知识和情感的新世界……关于阅读,你有怎样的经历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与大家分享。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重要后果。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中国更是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西方文明、商业浪潮强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在这种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逐渐变得淡薄,甚至一度成为“保守”和“落后”的象征。与农业社会不同,在现代工业和商业体系中,土地已经不是那么重要的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获取不需要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来进行。随着互联网和虚拟经济日益飞速发展,土地和农业在国家经济命脉中的地位日益下降,传统中国人的“恋土情结”逐渐失去了现实依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定居在城市。在中国的人口结构中,农业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伴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和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农村土地大量抛荒,传统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图景不复存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乡村及土地的情感已无切身体验。经济基础的变迁必然传导到上层建筑及观念层面。在现代经济及新的文明观念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建立在土地和农耕社会基础上的礼俗文化、安土重迁的国民性格以及重视乡谊的交往伦理等都日渐式微。在有些人看来,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及传统观念已然落后于时代,需毫不留情地抛弃。然而,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并非一种文化负资产。相反,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积淀并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仍然有其价值。这种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发挥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正向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日渐消逝,我们要对这种“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其一,农耕社会所形成的一些社会礼俗和文化心理,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对其继承或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这种情结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在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中的一些礼仪和习俗,如敬天法祖的传统、耕读传家的风尚、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务实、勤勉、谦逊、温和、包容”等优良品质仍然值得我们珍视。传统中国人在农耕社会形成的对和平、稳定和秩序的追求,对“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今天仍需大力弘扬。其二,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也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这种田园诗所描绘的情景不仅是古人的理想,也应成为我们今天“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之一。所谓“乡愁”,其本质就是一种“恋土情结”,一种对家乡的留恋,一种故土情结、一种精神依托。这种“乡愁”曾经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今天却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打造出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在新时代让百姓找回这种久违的“乡愁”。这既是对传统中国恋土情结的超越,也是一种回归,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传统农耕文明和土地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复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国家对传统农业文化和土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在加大。对一些“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各级政府都在进行开发和保护。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或再现出来,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在笔者看来,对这些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往往和农业旅游开发相结合),其意义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今后的农业文明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可以说,中国的土地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根深蒂固。这种“恋土情结”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直到今日,它仍然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三才合一”的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地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一度成为“保守”和“落后”的象征。B.与农业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资料不需要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来获取,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已经变得不太重要。C.作者认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出一批“美丽乡村”,让百姓找回久违的“乡愁”,是对传统中国恋土情结的超越和回归。D.文章提到,“三才合一”的观念是一种中国智慧,只有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社会层面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也因此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B.从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安土重迁的国民性格和发端于农业社会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都包含在“上层建筑及观念层面”之中。C.传统中国人的“恋土情结”不是一种文化负资产,而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成为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前提条件。D.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可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土地文化的同时,给农业文明的发展带来有价值的参考。(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DA.海南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升级改造。B.位于贵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七孔景区将本地民族文化融入旅游过程。C.黑龙江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创新推出“文旅体验官”制度。D.我国首家以传统土地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土地文化博物馆在山东省高密市开馆。(4)如何对“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写道:“我初次出国时⋯⋯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评析。【解答】(1)D.“只有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偷换概念,条件不足。选项中的“其”指“三才合一”,而原文最后一段为“只有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据此可知要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需要“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故选:D。(2)A.“中国也因此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中国传统农耕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所带来的重要后果。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中国更是走上了‘全球化’的快车道”,据此可知中国“全球化”的快车道不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引入和现代工商业的兴起”,而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故选:A。(3)第六段观点是:国家对传统农业文化和土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在加大。A.说的是乡村改造,与保护传统农业和开发土地文化无关;B.谈的是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农业和开发土地文化无关;C.谈的是旅游开发,与保护传统农业和开发土地文化无关;D.旨在开发传统土地文化,能证明第六段观点。故选:D。(4)原文第四段“农耕社会所形成的一些社会礼俗和文化心理,并非都是‘封建糟粕’”,这表明我们应该找出其中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部分;“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这种情结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在农耕社会和农业文明中的一些礼仪和习俗,如敬天法祖的传统、耕读传家的风尚、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务实、勤勉、谦逊、温和、包容’等优良品质仍然值得我们珍视。传统中国人在农耕社会形成的对和平、稳定和秩序的追求,对‘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今天仍需大力弘扬”,可见我们要珍视和弘扬传统的礼俗及文化心理,将“恋土情结”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蕴含其中的游戏精神和优良品质,对有利于社会和平、稳定和秩序的内容也应大力弘扬。原文第五段“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也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也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乡愁’曾经广泛存在于传统社会,今天却是一种难得的情感体验”“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打造出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在新时代让百姓找回这种久违的‘乡愁’。这既是对传统中国恋土情结的超越,也是一种回归,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传统农耕文明和土地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复兴”,将“恋土情结”转化为新时代“美丽乡村”所承载的“乡愁”。(5)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国乡土社会发端于乡土,有着浓重的“恋土情结”,费孝通出国时带着一包“灶上的泥土”,这是农耕社会的一种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恋土情结”。原文第三段“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积淀并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仍然有其价值”、第四段“中国人的‘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这种情结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带着“乡土”就不会忘记家乡,这种“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答案:(1)D(2)A(3)D(4)①珍视和弘扬传统的礼俗及文化心理,将“恋土情结”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②传承和弘扬农耕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将“恋土情结”转化为新时代“美丽乡村”所承载的“乡愁”。(5)①这是农耕社会的一种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恋土情结”;②这种“恋土情结”是爱国爱家的基石,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鹰影(节选)红柯他们原打算在姨姨家待半个月,妈妈突然改变主意,提前回去。姨姨家在阿尔泰南边的北屯,周围全是田野和大草原。孩子被草原迷住了,跑出去好远。妈妈穿高跟鞋,走路很不方便,妈妈干脆把鞋拎手里,踩着草地走。孩子蹲地上看一样东西,看得很出神,妈妈喊他他都没听见。孩子从来没有这么投入过。妈妈提着裙摆轻轻走过去,她的脑袋跟孩子的脑袋并在一起,在孩子注视的草地上,是一只大鸟的投影。妈妈回头看天空,草原蓝色的天幕上,高高悬挂着一只鹞鹰,太阳好像卧在它的背上。这时,鹰向前滑动,翅膀展得很开却很薄,像隐形轰炸机。孩子紧跟着地上移动的投影,鹞鹰猛然上升,一下子跃到太阳背上。投影消失了,草地上只剩下孩子的影子。孩子沮丧极了,一屁股坐在草地上,连抬头的勇气都没有了。妈妈拉他起来,他小声说:“我要能跑到太阳背上就好了。”妈妈大吃一惊:“你怎么能有这种想法?”“我真想飞起来,你生我的时候为什么不给羽毛?”孩子哭了,哭得很伤心。吃饭时姨姨姨夫怎么劝,他都静不下心,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姨夫只好逗孩子玩,孩子告诉大人:那只鹰是我救的。气氛一下活跃了,妈妈也有了笑容,摸他的头,好像是说:为什么不早告诉妈妈呢?姨夫是这里唯一的男人,孩子便向姨夫请教这个男人味十足的问题。“姨夫,什么动物能把鹰打伤?”“不是动物,孩子,猎人有时候会把鹰击落,猎人的枪法很准,只有神枪手才能打中飞翔的鹰。”“可它不是被枪打伤的。”“那它一定是只幼鹰。”姨夫站起来,来回走动,皮靴子乌亮乌亮,“它肯定跟狼搏斗过。它是一只幼鹰,没经验;而狼是只老狼,老狼跟幼鹰搏斗,幼鹰肯定要吃亏。”姨夫显然被这只鹰吸引住了,姨夫想听详细一点。那是一片洼地里的树林,鹰爪扎在橡树上,扎得很深,像用榔头砸进去的一样。扎进橡树的这只腿被撕裂一道口子,血滴在草叶上。孩子看见血也看见了橡树上的鹰。鹰精疲力竭,可它的啸叫声还是那么尖厉。孩子静立着,沉醉在它的啸叫声里,这是一支流传在旷野长风里的古歌。孩子显然在它苍劲的旋律中领悟到什么,孩子用手摸它翅膀上的血,猛禽的热血跟红宝石一样,落在草叶上。孩子折下带血的草叶,孩子相信这些草是中药,就把草叶揉碎,挤出汁液,敷在鹞鹰的伤口上。鹞鹰忍不住又叫起来,翅膀在橡树上拍一下,树干“嗡”的一声——像遭了枪击,连地底下的根须也抽搐起来。孩子解下鞋带,两只鞋的带子全都解下来,全都捆在鹰受伤的腿上,渗出的血把白色鞋带染红了,鞋带成了伤口新长出的肉,那是飞翔在高天之上的筋肉啊!就像飞机上的金属,全是精美之作。孩子很羡慕自己的鞋带,孩子很想把自己身上的什么部件移植到鹞鹰身上。骑在它身上也行啊,就像《骑鹅旅行记》[注]里那个男孩尼尔斯,横穿北欧森林湖泊的上空,阿尔泰跟北欧风光极为相似,也是湖泊森林群山和草原的世界。孩子多么期望鹞鹰向他发出邀请,可他也知道这是一只幼鹰,而且受了重伤。孩子眼巴巴望着树上,只见鹞鹰翅膀轻轻一晃,竟然把扎在橡树里的爪子拔出来了,嗖!——仿佛点燃的烟火蹿入高空又哗然爆开,弥漫整个天空。孩子仰起脑袋看了很久,鹰又从太阳这个亮亮的洞里落下来,一直落到橡树林里。鹞鹰站在它受过难的橡树上,它是来向孩子致谢的,它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孩子感到吃惊,张大嘴巴,从来没有鸟儿这么看他。鹞鹰的目光就像尊严的王者,孩子想象古代草原的酋长或汗王大概就是这样子。孩子很执着,鹞鹰离他这么近,他很想骑到它翅膀上去,他对鹞鹰说:让我上去吧。鹰抖一下翅膀,告诉他:不行,你受不了,会把你吓坏的。鹰再一次飞上天空,做许多惊险动作,像飞行员驾着战机向元帅将军们做汇报表演。孩子大饱眼福,尽管没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他已经满足了。大人们听得入了迷,连吃饭都忘记了。姨夫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妈妈反而更担心了,一定要明天走。回来不久,孩子就上学了。孩子有许多小朋友,有许多作业,奎屯也不是阿尔泰,这里全是大街商场和楼房,即使郊外的原野,也没有阿尔泰那种景象。孩子最多是去西公园划船坐碰碰车,或者带一群小崽崽去鸭子坝钓鱼。妈妈松了一口气。(有删改)[注]《骑鹅旅行记》:指《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童话,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孩子生活的奎屯充斥着商场和高楼,当他到了姨姨家后,被阿尔泰的草原迷住了。B.“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暗示鹞鹰即使致谢时,也依然保持着警惕和戒备。C.幼鹰与孩子心意相通,它重新升空后以各种自由翱翔的姿态让孩子大饱眼福。D.姨夫对孩子讲述的鹞鹰的故事很感兴趣,并且赞扬了他,妈妈却对此忧心忡忡。(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以妈妈情绪变化为线索,由“突然改变主意”到“松了一口气”,首尾呼应,表达了母亲关心孩子成长的主题。B.小说第三段使用“悬挂”“滑动”“跃”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鹞鹰在天空中飞翔时动静自如的姿态。C.鹞鹰的翅膀拍打在橡树上,“连地底下的根须也抽搐起来”,运用比拟手法,从侧面写出鹞鹰受伤后依旧雄健有力。D.小说描写的孩子与幼鹰交流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会发生,但符合儿童的想象,使小说呈现出一定的童话色彩。(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鹰影”在文中的含意。(4)孩子在救助幼鹰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解答】(1)B.“也依然保持着警惕和戒备”错误,无中生有,结合“鹞鹰站在它受过难的橡树上,它是来向孩子致谢的,它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可知。故选B。(2)A.“小说以妈妈情绪变化为线索”错误,无中生有,结合“他们原打算在姨姨家待半个月,妈妈突然改变主意,提前回去”“妈妈松了一口气”可知,只是首尾呼应,不是线索。故选A。(3)①结合“孩子蹲地上看一样东西,看得很出神,妈妈喊他他都没听见。孩子从来没有这么投入过。妈妈提着裙摆轻轻走过去,她的脑袋跟孩子的脑袋并在一起,在孩子注视的草地上,是一只大鸟的投影”可知,鹞鹰在草原大地上移动的影子,是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②结合“孩子很羡慕自己的鞋带,孩子很想把自己身上的什么部件移植到鹞鹰身上。骑在它身上也行啊,就像《骑鹅旅行记》里那个男孩尼尔斯,横穿北欧森林湖泊的上空,阿尔泰跟北欧风光极为相似,也是湖泊森林群山和草原的世界”可知,鹞鹰给孩子内心留下的印记,是它在心灵世界中的投影。(4)①结合“孩子看见血也看见了橡树上的鹰。鹰精疲力竭,可它的啸叫声还是那么尖厉。孩子静立着,沉醉在它的啸叫声里,这是一支流传在旷野长风里的古歌”可知,对在高天自由飞翔的向往与执着;②结合“鹞鹰站在它受过难的橡树上,它是来向孩子致谢的,它感激的目光也是那么锐利。孩子感到吃惊,张大嘴巴,从来没有鸟儿这么看他。鹞鹰的目光就像尊严的王者,孩子想象古代草原的酋长或汗王大概就是这样子”可知,对鹞鹰雄健有力、庄重威严的羡慕与崇拜;③结合“孩子显然在它苍劲的旋律中领悟到什么,孩子用手摸它翅膀上的血,猛禽的热血跟红宝石一样,落在草叶上。孩子折下带血的草叶,孩子相信这些草是中药,就把草叶揉碎,挤出汁液,敷在鹞鹰的伤口上”可知,对鹞鹰遭受伤痛的同情与爱护。答案:(1)B(2)A(3)①鹞鹰在草原大地上移动的影子,是它在现实世界中的投影;②鹞鹰给孩子内心留下的印记,是它在心灵世界中的投影。(4)①对在高天自由飞翔的向往与执着;②对鹞鹰雄健有力、庄重威严的羡慕与崇拜;③对鹞鹰遭受伤痛的同情与爱护。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晋司空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讨石勒。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援又垂至,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上,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兵贵为主,不贵为客。贵速,不贵久,何也?”靖[注]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为客且久哉。《孙子》曰‘远输则百姓贫’,此为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此不可久之验也。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太宗曰:“何谓也?”靖曰:“‘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太宗曰:“古人有诸?”靖曰:“昔越伐吴,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败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古人如此者多。”(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若便利之A地B敌先C结阵而据之D我E后去趋战F则G我劳而为敌H所胜(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凡,指大凡、大概,与《琵琶行》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意思不同。B.或,指有人、有的,与《登泰山记》中“或曰,此东海也”的“或”意思不同。C.垂,文中指将近、将及,与成语“功败垂成”的“垂”意思相同。D.鼓,指击鼓,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虎鼓瑟兮鸾回车”的“鼓”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石勒认为,深挖沟、高垒墙的坚守策略并非应敌之道,而应充分利用姬澹大军远路而来,精疲力尽,号令不齐等劣势,将其一举打败。B.姬澹受司空刘琨派遣,率领十余万大军讨伐石勒,却被石勒诱入所布设的军阵之中,遭遇伏兵夹击,腹背受敌,最终落得大败而退。C.李靖认为,只有不得已之时才能进行战争,且不应处于客势并久拖不决,又援引《孙子》关于粮食运输、兵员征集的观点加以佐证。D.李靖认为,越国从侧翼佯攻,用主力中军偷袭并击败吴军,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石勒以伏兵击败姬澹,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例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②以左右两军鸣鼓而进,吴分兵御之。(5)关于用兵“主客迟速”的问题,李靖最终给出了怎样的结论?【解答】(1)“敌”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我”为后句主语,其前断开;“则”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译文: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敌人抢先列阵而占领,我军在后匆忙赶去交战,就会因为疲劳被动而被敌人所战胜。(2)B.“意思不同”有误,根据句意“有人进谏道”“有人说,这就是东海”,所以两句里“或”都翻译为“有人”。故选:B。(3)D.“越国从侧翼佯攻,用主力中军偷袭并击败吴军,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石勒以伏兵击败姬澹,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例证”有误,原文表述为“越以中军潜涉不鼓,袭败吴师,此变客为主之验也。石勒与姬澹战,澹兵远来,勒遣孔苌为前锋,逆击澹军,孔苌退而澹来追,勒以伏兵夹击之,澹军大败,此变劳为佚之验也”。越国从侧翼佯攻,用主力中军偷袭并击败吴军,是变被动为主动的例证;石勒以伏兵击败姬澹,是变疲劳为安逸的例证。故选:D。(4)①率:率领;北:败逃。译文:石勒率领军队与姬澹打仗,假装收兵败逃。②鸣鼓:击鼓;御:抵挡。译文:越军用左右两军击鼓进攻,吴军分兵抵挡。(5)文中李靖总结到“故兵不拘主客迟速,惟发必中节,所以为宜”。他认为用兵不必拘泥于进攻还是防御,缓战还是速决,只要抓住制胜关键,就是适合的。答案:(1)BDF(2)B(3)D(4)①石勒率领军队与姬澹打仗,假装收兵败逃。②越军用左右两军击鼓进攻,吴军分兵抵挡。(5)用兵不必拘泥于进攻还是防御,缓战还是速决,只要抓住制胜关键,就是适合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田家(其三)华岳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田家刘学箕稻熟田间笑老农,咚咚村鼓乐时丰。新鼕[注]自酌花瓷碗,醉倒扶携夕照中。[注]鼕:滤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华诗侧重描写农家日常耕织生活,刘诗重点描写丰收时“老农”的形象。B.华诗与《插秧歌》类似,都对劳动场面进行了描写,刘诗对此并未涉及。C.华诗中的“喜”与刘诗中的“笑”都表达了田家享用其劳动成果的喜悦。D.华诗与刘诗都通过捕捉田家动作,生动刻画了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情态。(2)两首诗都以《田家》为题,却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解答】(1)C.“都表达了田家享用其劳动成果的喜悦”错,华诗表达了对田家无法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情。故选C。(2)①华诗表达了对田家无法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情;②刘诗表达了看到田家丰收时的愉悦之情。《田家》(其三)这首诗以老农和老妇为主角,描述了他们辛勤劳作的情景。老农在水田中锄水,收割着丰硕的禾谷;老妇攀登着纺车,熟练地投掷着梭子。从苗绢已经制成的空空对喜,以及纳官仍是主要的外出事务可见,他们已经完成了一番努力,收获了丰盈的成果。表达了诗人对田家无法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情《田家》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丰收时刻的喜悦和宁静。作者通过描写稻谷成熟和老农的笑容,表达了农田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感。诗中的鼓声和乐音更增添了欢庆的氛围。接着,诗人细腻地描绘了农民自己斟酒、倒在花瓷碗里的情景,展示了他们对劳动成果的自豪和享受。最后,诗人通过描写醉倒扶携在夕阳下的场景,营造出宁静和友情的氛围,给人一种宁静和满足的感受。答案:(1)C(2)①华诗表达了对田家无法享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情;②刘诗表达了看到田家丰收时的愉悦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封狼居胥”,但是由于出军草率,最终“赢得仓皇北顾”。(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任凭小舟飘荡在浩瀚江面上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江河之水与皎洁之月,都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词中与之有关的语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解答】故答案为:(1)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重点字:仓)(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重点字:凌)(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重点字: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①_______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湖与楼②_______,成为一个整体。(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楼与江自成一体”,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解答】(1)①语境修饰“洞庭湖”,可用“烟波浩渺”。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极其辽阔。②根据“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说的是湖与楼的关系,可用“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2)“江自江,楼自楼”,分别写了黄鹤楼和江水,更能突出各自特点。从句式上,原句使用短句,与下文的岳阳楼和洞庭湖相照应,句子简洁。答案:(1)①烟波浩渺②相得益彰(2)①原句将“江”和“楼”相对列出,强调黄鹤楼和江水各自分开,鲜明突出;②原句使用独立短句,与后文岳阳楼和洞庭湖紧密相依形成对照,简洁明快。(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要想获得无籽水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培育或者筛选出种子发育不良的个体。但是,如果用这种方法来培育石榴,我们最终就只能去啃苦涩的石榴皮了。你可能已经猜到了,之所以没有培育无籽石榴,那是因为①_______。石榴籽是由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