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河北省唐山市2025届高三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上,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如果把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把反革命力量看大了,这也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因此,在判断中国政治形势的时候,需要认识下面的这些要点: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分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来了。其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混战的形势业已形成,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当前表面现象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中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革命胜利的前途未免渺茫得很。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拼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后来毛泽东将其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文的写作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因为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党和红军内部有不少人对革命的前途表示悲观,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他们怀疑革命根据地的前途,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来,不愿意经过艰苦奋斗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而是主张等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再来一次全国武装起义。到1929年底,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仍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批判了党内种种错误思想,却未曾对悲观思想进行批判。在古田会议上重新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收到了一封来信。这封信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一种悲观思想,认为中国革命的高潮未必很快到来,因此应采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看了这封信后,毛泽东感到这种悲观思想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在古田写了回信。毛泽东请红四军政治部将回信油印发至各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摘编自人民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会到来,有些同志只看到了革命力量的弱小,不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不可只看现象,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之时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之时。C.“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表达形象,“干柴”比喻各种交织的矛盾,“烈火”比喻国人的愤怒。D.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低潮,因为党和军队内存在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所以召开了“古田会议”。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当时人们对革命的主观力量和反革命力量不恰当的估量,毛泽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B.红军中有人一遇到败仗或陷入困境的时候,往往看不清形势,认为革命胜利的前途渺茫。C.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这主要源于生产落后。D.毛泽东针对那封来信写了回信——《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即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下列选项,不属于“毛泽东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的一项是()A.党和红军内部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对革命前途悲观。B.到1929年底,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仍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C.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收到了一封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悲观思想的来信。D.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4.毛泽东为什么认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当时“可以燎原”?请简要分析。5.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境的时候,两则材料可以给予我们哪些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C3.D4.①当时革命力量虽然弱小,但是它的发展会很快。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而且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②当时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中国各种矛盾交织,社会混乱,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并且将在全国爆发,将呈“燎原”之势。5.①要善于拨开表面现象的迷雾,观察、分析事情和问题的实质。②要善于应对不利的形势,抓住有利的形势,顺势而为。③要树立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取得好的结果或成绩。【解析】【导语】文章通过解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核心观点,展现了毛泽东对革命形势的深入分析。文章强调正确评估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势力的必要性,以科学的方法深入实质,揭示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必然性及其背后的社会矛盾。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党内思想斗争,也阐明了毛泽东对此的冷静判断,提高了革命者的信心和战略眼光。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不相信革命高潮会到来”错误。根据材料一“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可知,是不相信“迅速到来”。C.“‘烈火’比喻国人的愤怒”错误。根据材料一“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可知“烈火”比喻革命高潮。D.“因为……所以召开了‘古田会议’”错误。根据材料二“1929年12月28日,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古田会议批判了党内种种错误思想,却未曾对悲观思想进行批判”,可知因果关系依据不足。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这主要源于生产落后”错误。原文是“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而不是“这主要源于生产落后”。选项因果关系不当。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提到党和红军内部有人对革命前途悲观,这是毛泽东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毛泽东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消除这种悲观情绪,坚定革命信心。B.提到到1929年底,对革命前途悲观的思想仍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这也是毛泽东写作文章的重要背景之一,表明这种悲观情绪需要被纠正。C.提到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收到的一封对时局和革命前途流露出悲观思想的来信,这也是促使毛泽东写作文章的一个直接原因。D.提到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但这与毛泽东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直接原因无关。《古田会议决议》主要关注的是军队建设问题,而不是直接针对革命前途的悲观情绪。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可知,毛泽东认为当时的革命力量虽然看似弱小,但具备迅速发展的潜力和必然性。这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基础。②根据材料一中“实质上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可知,毛泽东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交织发展,使得中国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如同“干柴”,必然引发“烈火”,即革命高潮。各种矛盾的激化,以及各地工人罢工、农民暴动等事件的发生,预示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因此,他认为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①材料一“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也是这样,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可知,对待困境,不要被困境所迷惑,而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所以“要善于拨开表面现象的迷雾,观察、分析事情和问题的实质”。②材料二“毛泽东感到这种悲观思想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在古田写了回信。毛泽东请红四军政治部将回信油印发至各党支部,以便让更多的指战员了解他的思想和意图”可知,毛泽东主席在这样不利的环境下,积极采取措施,油印回信,纠正党内的不利思想,从而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朝着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所以我们在面临困境时“要善于应对不利于的形势,抓住有利的形势,顺势而为”。③材料一“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可知,毛主席终相信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能够燎原,有着坚定信念。所以在我们学习、生活遇到困境时,也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相信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所以“要树立信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艰苦奋斗,创造有利条件,力争取得好的结果或成绩”。(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家山①王跃文四跛子自家只有三亩车水田,种着叔公老儿的十亩田,闲时做些收鸭毛的小生意,也帮人打零工。叔公老儿远放是个武秀才,阿娘(媳妇)早就走了,又无儿无女,身边血亲的只有这个侄孙子。四跛子不太多话,娘在生时骂他是哑蚊虫,也讲他抬不到阿娘。四跛子二十岁那年,有人给他做了媒,女方是齐天界上的。听讲是个二十六岁的老女(当时女性结婚较早),一双大脚尺把长。四跛子不太情愿,话却没多讲。娘讲:“你哑起个尸身,有人肯跟你做阿娘就是你的福气了!”(1)四跛子不还娘的嘴,抬回桃香做了阿娘。五年前,四跛子去齐天界上相亲,打虎匠把他领到屋后菜园里,问:“你估计我菜园好大?”打虎匠的屋在半山坡上,菜园不方正。四跛子一声不响,背着手来回走了几步,说:“二亩三分多,不足二亩四。”打虎匠回头望望媒人婆,讲:“吃茶去。”四跛子端起茶碗吃了几口,又一声不响出来了。他拿起锄头,去菜园锄草。桃香在偏厦灶屋帮娘烧火做饭,她穿过矮窗望见四跛子在锄草,红着脸问娘:“他是哑子吧?”娘在切菜,只是笑笑,刀子板叮叮地响。桃香又问:“沙湾人都喊他四跛子,脚不跛啊!”娘仍不作声,刀子板叮叮地响。桃香蹲在灶门口烧火,脸映得红红的,耳朵根热热的。猪在叫,牛在叫,鸡在叫,鸭在叫。平日来了生人,狗会跳得三丈高,叫得壁板子发炸。桃香五岁时就被娘包脚②,她隆日隆夜哭闹,自己把包脚布解了。娘白天包她夜里解,娘上半日包她下半日解。娘弄得没办法,讲:“你硬是不肯包脚,看哪个肯抬你做阿娘!”桃香回嘴:“没有人抬,我养老女!你们嫌弃,我当尼姑!”桃香往灶眼里添柴,忍不住轻轻叹气。娘听见了,说:“今朝是好日子,五禽六畜都在唱,你不要叹气。”桃香不作声,心想自己要是小时候懂事包了脚,早嫁到哪家做阿娘了。饭菜上桌了,打虎匠跑去菜园,喊四跛子吃饭。望见锄得平平整整的菜地,打虎匠回到灶屋对阿娘讲:“话是没话讲,肚子里灵透,手脚也麻利。走几步,就晓得菜园有好大。要得!做事也过得眼。要得!穷,不怕,就怕懒,怕蠢。要得要得!听讲他打功也好,不怕人欺。要得要得!”打虎匠自己一身的打功,自是看得起有打功的人。桃香没有上桌,躲在灶屋吃饭。送走了客人,娘对桃香讲:“(2)他吃了四碗饭!吃得做得,要得要得!听讲,他自家田土少,种着他叔公老儿十亩地。叔公老儿无儿无女,过身之后田地不就是他屋的?”桃香进屋半年后,四跛子的娘走了。桃香已经怀上了,娘走得放心落意。娘病在床上几个月,桃香端屎端尿,没有半句多话。娘老是对四跛子讲那几句话:“四跛子你手脚能勤,桃香也是个能勤人,我闭得眼了。你阿娘脚大就大吧,世道也变了。你叔公老儿武状元都考不成了。”四跛子听娘讲起叔公老儿,他全身的劲就胀鼓鼓的,恨不得跳到地场坪去舞几手。沙湾人世代习武,男人多少有几手打功。往日,每年正月初四,陈家五岁以上男子都到祠堂学打,刀枪棍棒地打到正月满。每十来年都会出几个厉害师父,近二十年打功远近闻名的是四跛子的叔公。沙湾陈家老小都喊四跛子叔公作放公老儿。放公老儿家就在四跛子家隔壁,原是各有院子和大门,通着一个月亮门。如今两个院子的围墙早就没有了,只有月亮门仍拱在残垣上。月亮门额两面,一面刻着“清风”,一面刻着“明月”。从四跛子屋这边望见的是“清风”,从放公老儿那边望见的是“明月”。放公老儿没有等到考武举人,京城的皇帝换成总统了。放公老儿听讲总统不招武举人,气得扳断了梭镖把子。他骂了几日后,仍常年在屋里练打功。沙湾人都说放公老儿会飞檐走壁,只是哪个也没看见过。放公老儿看四跛子是块料子,就带了他好多年。刀枪拳脚,四跛子都学了几手。一日,娘专门交代桃香:“生个儿子,陈家的福气。生个女儿,就不要包脚了。世道不同往日了。你是大脚,不也好好的?娘就吃小脚的亏,上不得山,落不得田。”桃香听着点头,心上却嫌自己脚太大了。要是真生个女儿,还是包个小脚好看些。日头慢慢偏西,搭在柚子树上。吃的是晏中饭早夜饭。茶堂屋摆上满桌红红的菜,黑红的腊肉,酱红的腊鸡,水红的酸萝卜丝,只有那碗白菜有青有白亮汪汪的。桌子中央那碗鱼是木头雕的,也淋了红红的油糊辣椒,得摆到正月满才端下。四跛子端了酒碗,问:“月桂呢?”桃香出门去,站在屋檐下打喊:“月桂,吃饭了!”喊了好几声,月桂才从大门外进来。桃香骂道:“你喜欢疯,出了正月就把你脚包起来!包你个尖尖脚,看你往哪里跑!”月桂嘴尖,讲:“先包娘的脚!”四跛子望着儿子笑笑,讲:“你娘有对头了,报应!”“我养个尖嘴巴女儿,你好得意啊!”桃香说了男人,回头望望儿子,“涎水宝,你落得地,就开始学打。”四跛子很少这么多话,端起酒碗笑道:“学打也是我的徒弟,世上有徒弟打师父不成?”(有删改)【注】①《家山》主要讲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发生在湘西溆浦一个名叫沙湾村的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描绘了各阶层各色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②包脚:缠脚,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即用布将女性双脚紧紧缠裹,使之畸形变小。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跛子不太多话但踏实肯干,将菜地锄得平平整整;四跛子对媒人介绍的大脚老女不太满意,但最终还是听了娘的话,娶了桃香。B.桃香相亲时不关心四跛子到底是不是哑巴和是不是跛子的问题,桃香此时根本就不想嫁人,所以烧饭时“忍不住轻轻叹气”。C.打虎匠用估计菜园面积的难题考查出四跛子的“肚子里灵透”,对他的打功也满意;而桃香娘则认为他“吃得做得,要得要得”。D.沙湾人世代习武,四跛子叔公近二十年打功远近闻名,是个武秀才,家里有十亩田,因为皇帝被推翻而没有机会考武举人。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围绕农村日常生活展开,如对嫁娶和养儿育女的叙写,展示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猪在叫,牛在叫,鸡在叫,鸭在叫”运用排比手法,渲染了在四跛子来齐天界相亲时,桃香家异常热闹的气氛。C.小说对沙湾人习武的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表明了沙湾人的尚武传统和对武术的热爱,呈现了湘西乡村的独特风情。D.小说最后一段通过四跛子与媳妇的对话展现了一家人的生活,“四跛子很少这么多话”呼应了第一段的“四跛子不太多话”。8.请结合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家山》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及其作用。9.小说中多次写到女性包脚(缠脚),小说中的人物对女性包脚(缠脚)分别有哪些看法?这些看法揭示了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家山》语言上突出特点是直接把方言口语带到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中,第一处是叙述语言,其中“抬”意为“娶”,“阿娘”意为“媳妇”;第二处是人物语言,“要得”意为“可以,很好”。两处都是方言口语。②方言口语的运用使作品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浓郁,引人入胜,吸引读者走进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中。9.①桃香小时候反抗娘给她包脚,还说没人娶,就做老女甚至尼姑;桃香真成了老女,后悔没有包脚;桃香婚后嫌自己脚太大了,心想要是生女儿,还是包个小脚好看些。桃香曾敢于挑战权威和争取正义,但最终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揭示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影响之深。②桃香的婆婆(四跛子的娘)认为桃香是个能勤人,脚大就大吧,她看到“世道也变了”,揭示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③桃香的娘在桃香五岁时给她包过脚,但没成功。桃香的娘在桃香结婚后告诉桃香,如果生女儿,就不要包脚了,世道不同往日了,还说自己就吃小脚的亏,上不得山,落不得田。揭示了包脚(缠脚)这一习俗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也反映了人们的觉醒。【解析】【导语】通过四跛子与桃香的生活故事,展现了湘西溆浦乡村的日常与习俗。小说刻画人物生动,语言富有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质朴与艰辛。文本中多次提及女性包脚的习俗,揭示了旧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四跛子作为勤劳的代表,与桃香的互动中透出对未来的朴素希望,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与家庭的坚韧。小说在描绘乡土生活的同时,也隐含对传统陋习的反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时不关心四跛子到底是不是哑巴和是不是跛子的问题”“桃香此时根本就不想嫁人,所以烧饭时‘忍不住轻轻叹气'”错误。根据文中写“他是哑子吧?”“沙湾人都喊他四跛子,脚不跛啊!”可知,桃香关心是不是哑巴和是不是跛子的问题。文中她叹气是感慨自己因没包脚没早嫁人,并非不想嫁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对沙湾人习武的场景进行了详细描写”错,文中只是简单提及沙湾人习武,如正月初四到祠堂学打等,并没有对习武场景进行详细描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及作用的能力。①画横线的句子“四跛子不还娘的嘴,抬回桃香做了阿娘”是叙述语言,“抬回桃香做了阿娘”即娶回桃香做了媳妇;“他吃了四碗饭!吃得做得,要得要得”是人物语言,“吃得做得,要得要得”是“能吃能做,很好很好”的意思。可知,小说语言突出特点是把方言口语融入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中,像“抬”“阿娘”“要得”这些方言词汇在文中特定语境有独特表意,直接体现了地域方言特色,很直观地让读者感受到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②作用:方言口语的运用使得小说展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地环境中,展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方言口语充满生活气息,拉近了读者与小说所描绘的人物、故事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易被吸引从而深入走进故事中去感受其中的情节与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桃香:小时候桃香坚决反抗包脚“隆日隆夜哭闹,自己把包脚布解了。娘白天包她夜里解,娘上半日包她下半日解”,甚至以当老女、尼姑来回应,体现她那时敢于挑战传统包脚这一束缚女性的习俗,有抗争意识。但后来成老女后悔没包脚“心想自己要是小时候懂事包了脚,早嫁到哪家做阿娘了”,婚后又嫌自己脚大,想让女儿包脚“要是真生个女儿,还是包个小脚好看些”,说明她虽然曾抗争过,可最终还是没能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心底还是认可小脚好看等传统观念,揭示了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是很深的,即便有过反抗,也可能会被世俗观念再次裹挟。②桃香婆婆:“桃香也是个能勤人,我闭得眼了。你阿娘脚大就大吧,世道也变了。你叔公老儿武状元都考不成了”认为桃香脚大就大吧,看到世道变了,认可桃香是能勤人,体现她能顺应时代变化,认识到社会发展了,不必再拘泥于女性脚大脚小的传统观念,反映出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人们对一些旧习俗的看法也在改变。③桃香娘:相起初给桃香包脚没成功,后来在桃香结婚后告诉她“生个女儿,就不要包脚了。世道不同往日了。你是大脚,不也好好的?娘就吃小脚的亏,上不得山,落不得田”,生女儿就别包脚了,还提到自己吃小脚的亏,上不得山、落不得田,一方面体现出包脚这一习俗确实对女性的行动等造成了束缚和摧残,让女性生活不便;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改变,意识开始觉醒,意识到这种旧习俗的弊端,不再想让后代重蹈覆辙。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子曰:“有教无类。”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①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有删改)材料二: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若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不能教者:志气不和,取舍数变,固无恒心,若晏②阴喜怒无处③;言谈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过自用,不可证移;见权亲势及有富厚者,不论其材,不察其行,驱而教之,阿而谄之,若恐弗及;弟子居处修洁,身状出伦,闻识疏达,就学敏疾,本业几终者,则从而抑之,难而悬④之,妒而恶之;弟子去则冀终,居则不安,归则愧于父母兄弟,出则惭于知友邑里,此学者之所悲也,此师徒相与异心也。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人之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矣。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学业之章明也,道术之大行也,从此生矣。不能学者,从师苦⑤而欲学之功⑥也,从师浅而欲学之深也。草木、鸡狗、牛马,不可谯诟⑦遇之,谯诟遇之,则亦谯诟报人,又况乎达师与道术之言乎?故不能学者:遇师则不忠,用心则不专,好之则不深,就业则不疾,辩论则不审,教人则不精;于师愠,怀于俗,羁神于世,矜势好尤,故湛⑧于巧智,昏于小利,惑于嗜欲。此不能学者之患也。(选自《吕氏春秋·诬徒》,有删改)[注]①施:显耀。②晏:晴朗无云。③处:常。④悬:这里有疏远的意思。⑤苦:粗劣。⑥功:精通。⑦谯诟:粗暴,过分。⑧湛:沉溺,陷入。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则吾A岂敢B抑C为之D不厌E诲人F不倦G则可谓H云尔已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无伐善”与“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两句中的“伐”词义相同。B.“老者安之”中的“安”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中的“欣”都运用了使动用法。C.“就学敏疾”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敏”词义相同。D.“此不能学者之患也”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引导弟子谈论自己的志向:子路说他愿拿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无怨恨,子路还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B.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与有良好品行而好学的学生心志不同,这导致这些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C.善于教育人的老师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凡施加给学生的,自己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观点完全一致了。D.不善于学习的人,跟随老师学习粗心大意,浅尝辄止,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努力,辩论不明是非,效法别人不精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2)人之情,恶异于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14.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位优秀的老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BEG11.B12.C13.(1)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反过来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2)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14.①孔子诲人不倦,有恒心和耐心。②孔子对学生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不区分类别,并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专长。③孔子循循善诱,和学生一起谈论志向,做到了师生一体。【解析】【导语】材料一通过对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描绘,展现了孔子作为一位杰出教师的特质。首先,孔子的教学重在因材施教。其次,他注重学生的实际修身与自省,引导弟子通过设问来表达志向,启发思维。材料二所述的教育现象,对比不同教师的教育效果,突出孔子的教学优势,强调师生应和谐共进的教育关系,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和成长。【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怎么敢当?我只是学习工作从不厌烦,教诲别人从不疲倦,可说就是如此罢了。”“吾岂敢”是主谓结构,A处不能断;抑”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与后文联系紧密,B处断;“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短语,形成对偶句式,EG处断;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伐”,都解释为“夸耀”。句意:我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B.错误。“安”,使动,使……安逸。/意动,感到高兴。句意:使老人得到安逸。/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C.正确。“敏”,都解释为“勤勉”。句意:勤勉努力(向老师请教)。/做事要勤快敏捷,说话要谨慎。D.正确。“之”,结构助词,的。/助词,无实义,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害处啊!/要想让人没有疑惑是很难的。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像这样就做到师生观点完全一致了”错误。根据原文“……若此则师徒同体”可知,应该是“像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意思是,善于教育人的老师会做好榜样和垂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诸”,兼词,相当于“与之”,译为“从人之常情”;“劝”,勉励。(2)“恶”,憎恶;“异于己”,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于己异”;“此……也”,判断句;“怨尤”,怨恨,埋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①材料一原文呢“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可知孔子在工作时从不厌烦,有恒心和耐心,而且教育别人不感到疲倦(诲人不倦)。②材料一孔子说“‘有教无类’”,可知孔子对学生不分门第、背景,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不区分类别,并且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专长。③材料二“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意思是凡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由此可知,孔子在教育学生时,不割离与学生的关系,而是循循善诱,和学生一起谈论志向,做到了师生一体。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怎么敢当?我只是学习工作从不厌烦,教诲别人从不疲倦,可说就是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弟子学不到的。”孔子说:“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地)给予教育,不区分类别。”孔子学生中德行突出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擅长言辞表达的: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冉有,季路。熟悉古代文献的:子游,子夏。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且用坏了也无怨恨。”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我们也想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材料二:人之常情,不能喜欢自己所不安心的事物,不能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中有所得。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快乐,哪里用说贤人?即使不肖的人仍然会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做起来就感到苦恼,哪里用说不肖的人?即使贤人同样不能持久。反过来从人之常情出发,就会得到勉励人们学习的道理了。不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心志不和谐,取舍一再变化,根本没有恒心,就像天气的晴阴一样喜怒无常;言谈一天一变,放纵自己的行为;过失在于自己,却不肯自我批评,坚持错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意见而有所改变;亲近有权有势的人和富有的人,不衡量他们的才能,不考察他们的品行,急忙跑去教他们,迎合奉承他们,唯恐不及;对于学生中平时操守清白美善、品貌出众、见识广博、勤勉努力(向老师请教)、接近完成学业的人,却由此压制他们,诘难疏远他们,嫉妒厌恶他们;学生想要离去却又希望完成学业,而留下来又不安心,回家愧见父母兄弟,出门愧见挚友乡亲,这是求学的人所悲伤的,这是由于老师和学生彼此心志不同。人之常情,憎恶跟自己心志不合的人,这是老师和学生彼此结下怨恨(的原因)。人之常情,不能爱自己所怨恨的人,不能称颂自己所憎恶的人,学业的败坏,道术的废弃,就由此产生了。善于教育人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他们看待学生如同自己一样,设身处地施行教育,就能够掌握教育的真谛了。凡施加给别人的,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像这样,就做到师生一体了。人之常情,喜爱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称颂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帮助跟自己心志相同的人,学业的彰明,道术的普遍推行,就由此产生了。不善于学习的人,跟随老师学习粗心大意,却想学得精通;跟随老师学习浅尝辄止,却想学得深入。草木、鸡狗、牛马,不可粗暴地对待它们,如果粗暴地对待它们,那它们也会粗暴地报复人;草木、鸡狗、牛马尚且如此,又何况对待通达事理的老师和道术的传授呢?所以,不善于学习的人:对待老师不忠诚,用心不专一,爱好不深入,求学不努力,辩论不明是非,效法别人不精心;怨恨老师,安于凡庸,精神被时务束缚,自恃权势,好犯过失,所以沉溺于巧诈,迷恋于小利,惑乱于嗜欲。这是不善于学习的人的害处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黄庭坚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②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③。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④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⑤。[注]①黄庭坚被贬流放四川六年后被放还,他出四川赴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沿江东下,途经岳阳,冒雨登岳阳楼,写下此诗。②江南: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诗人的家乡在内。③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④湘娥:湘夫人,相传居住在君山。⑤刘禹锡《望洞庭》中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银山:银盘,喻指洞庭湖湖面。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投荒”意为被流放到荒远边地,诗人“投荒万死”而“生”,此时两鬓斑白。B.其一第三句诗人用“未到”,而没用“在望”,诗人还未到家乡就先欣然一笑。C.“满川风雨”中的“川”指洞庭湖,诗人在雨中饶有兴致地凭栏观赏湖山胜景。D.“湘娥”指湘夫人,“十二鬟”指洞庭湖波涛起伏,像湘夫人盘起十二个发髻。16.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表达了诗人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之情。诗人被贬流放,历经苦难,两鬓斑白,非常庆幸能活着出川奔赴家乡。②表达了诗人劫后重生、渐近家乡的喜悦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感到离家乡越来越近了,不禁一笑,满怀喜悦。③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豪迈之情。诗人在岳阳楼上欣赏壮阔景观,眺望君山,登高望远,怀古幻想,写出了洞庭湖的浩荡和蓬勃,体现了诗人的乐观豪迈和豁达洒脱。【解析】【导语】黄庭坚的这两首诗作,既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他在流放磨难后获得新生的欣慰。诗中用自然景色的描绘,夹杂着对生活无常的领悟,表现出他对命运的坦然接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十二鬟’指洞庭湖波涛起伏”错误。结合题目《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及内容可知,“湘娥”这里代指“君山”,“十二鬟”指君山山势起伏,像湘夫人盘的发髻。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其一中,“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写出了诗人被贬到蛮荒之地,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的坎坷经历,而如今能够活着走出瞿塘峡、滟滪关,能够获赦返乡,内心是无比庆幸的,表达了诗人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之情。②“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诗人遇赦放还的途中,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就已经提前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和亲切,等回到了家乡,还不知该是如何的欣慰,一个“笑”字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所以表达了诗人劫后重生、渐近家乡的喜悦之情。③其二中,“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独自凭栏,欣赏着雨中君山的美景,将君山比作湘娥的发髻,其中的“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展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没有被风雨所阻挡,也没有被命运的坎坷所打倒,体现出一种乐观豪迈和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涛在学习《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时,想到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在表意上有相似之处。(2)蒋老师在讲述《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两句时,指着自己的头发感慨:时光易逝,转眼间满头“青丝”变“白发”。(3)古诗词中经常出现“鸟”的形象,古代诗人(词人)常借鸟的形象来营造意境,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吾尝跂而望矣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④.朝如青丝暮成雪⑤.但见悲鸟号古木⑥.雄飞雌从绕林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跂、雌、羁、渊、啸、渚。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中式养生”为何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熬夜、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更多人开始审视自身的生活进而做出调整,想着(甲),而向来以“治未病”见长的中医药满足了这一需求。“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离不开中医药的支撑,也(乙)。“新中式养生”除了保留着中医药的专业性,还求新求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①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②增加了像水钻耳钉一样的装饰物。③这既提升了耳贴的美感,也有利于提升耳穴按压的效果。④还比如,有的中医药老字号推出新式养生茶饮和中药糕点,⑤引来不少人争相“打卡”。⑥在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⑦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便也在情理之中了。“新中式养生”走红的背后,更有A的中医药文化做支撑。其实,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遵循这样的理念,在健康管理中往往能B,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有助于祛除陈年痼疾。不过,晒背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就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无论晒背还是其他养生方法,都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真正做到C,否则就会适得其反。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治未病”,有人说可以使用,有人说不合逻辑。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2.请根据文中第三段对“三伏天晒背”的相关介绍,简要概述“三伏天晒背”的原因。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表达简洁准确,不超过60个字。【答案】18.A.博大精深B.事半功倍C.对症下药(有的放矢)19.甲:如何调理身体和防止生病乙:离不开自身的与时俱进20.[示例一]“治未病”可以使用。理由:①“治未病”是中医理念之一,有特定含义。②“治未病”指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示例二]“治未病”不合逻辑。理由:“未病”指没有生病,既然没有生病,何须治疗?因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21.①修改为: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比如,最近流行的“中医炫彩耳贴”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⑥修改为:中医养生在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时22.[示例一]三伏天晒背是一种遵循了中医“顺四时”理念的养生方法,可补充体内阳气,可祛除陈年痼疾,可养出好体质。[示例二]三伏天晒背是一种遵循了中医“顺四时”理念的养生方法:借助自然外力养出好体质,补充体内阳气祛除旧痼疾。【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形容中医药文化,根据后文“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阐述可知其内容广博高深,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学识广博高深。B处,本空的内容是“健康管理”会出现的结果,结合后文“取得较好的效果”可知,此处说“借自然外力”可以出力少但效果佳,可填“事半功倍”。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C处,根据前后文“根据自身体质进行选择”“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可知,中医养生要根据个人的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填“对症下药”。对症下药: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问题,制定具体的解决办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后文说“治未病”满足了这一需求,结合“治未病”可推知,这一需求应是在没有生病之前对身体进行“调整”“预防”,应填“如何调理身体和防止生病”。乙:此处和“离不开中医药的支撑”为对照句,句式应是“离不开……”,谈“新中式养生”逐渐赢得年轻人的心的原因;结合后文“还求新求变,想方设法满足现代年轻人追求方便携带、简单操作又具有功效性的需求”“中医养生用更加多元的方式迎合年轻人的生活”等内容,可知其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努力,应填“离不开自身的与时俱进”。【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文表达之逻辑分析、表达观点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认同,可否定,言之成理即可。“治未病”可以使用。理由:①“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是中医治疗的理念之一,有其特定含义;②“治未病”指采取相应措施,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疗法及中草药等多种措施,调养体质,调理身体阴阳气血等平衡,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让人体少生病、不生病,即使有病也能尽快痊愈,痊愈后少复发。“治未病”从语意看不合逻辑。“未病”指没有生病,没有生病而“治”,有故弄玄虚之嫌,让人产生怀疑,进而对中医有不信任感,因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①句式杂糅,“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结构混乱,“基于……”和“……的基础上”句式杂糅,改为“基于中医耳穴埋籽治疗”或“在中医耳穴埋籽治疗的基础上”;二是⑥成分残缺“在中医养生”语序不当导致⑥⑦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将“在”放到“中医养生”后面。【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概括要点的能力。概述“三伏天晒背”的原因,要分析其原理,阐述其具体效果。文中相关信息有“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顺四时’”“遵循这样的理念……在自身能力不足时,要懂得借自然外力,顺着自然界的势头养出好体质”“三伏天晒背就是如此,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的好时机,晒到身体微微出汗,可补充阳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