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_第1页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_第2页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_第3页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_第4页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方案TOC\o"1-2"\h\u31558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7190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特征 3205601.1.1智能制造的定义 373801.1.2智能制造的特征 3133431.1.3技术层面 336911.1.4产业层面 368921.1.5政策层面 4285221.1.6应用层面 424417第二章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429915第三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5151611.1.7概述 5283921.1.8关键技术 6117611.1.9概述 6223421.1.10关键技术 625371.1.11概述 7781.1.12关键技术 725508第四章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 7209251.1.13智能制造装备的分类 7153791.1.14智能制造装备的关键技术 8103351.1.15系统架构设计 8179221.1.16系统功能设计 8225851.1.17系统集成与测试 8266571.1.18智能工厂 933161.1.19智能物流 9266981.1.20智能检测 9252281.1.21智能运维 9209691.1.22智能决策 98341第五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 9309021.1.23服务平台构建 1052711.1.24服务平台运营 10169221.1.25大数据技术 11113381.1.26云计算技术 11294391.1.27物联网技术 11140141.1.28人工智能技术 11278661.1.29安全技术 1111183第六章智能制造安全与可靠性 11235881.1.30背景及意义 1147611.1.31智能制造安全内涵 12111811.1.32物理安全防护 12121031.1.33网络安全防护 12274961.1.34数据安全防护 1320281.1.35可靠性评估 1337371.1.36可靠性优化 1314610第七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13175611.1.37基础标准:涉及智能制造的基础概念、术语、符号、编码等,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统一的语言和基础框架。 14281221.1.38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测试、验证等技术要求,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 1421841.1.39产品标准:对智能制造产品进行分类、命名、功能指标、接口、安全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为智能制造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依据。 14182741.1.40管理标准:涉及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4101361.1.41评价标准: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效益、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智能制造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 1452051.1.42需求分析: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进行调研,明确标准制定的方向和目标。 14150851.1.43草案编制: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组织专家编写标准草案,包括标准的范围、结构、内容等。 144901.1.44征求意见:将草案征求相关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14146141.1.45审查批准:对修改后的草案进行审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经批准后发布。 14311931.1.46发布实施:将批准后的标准发布实施,同时在相关领域进行宣传和推广。 1493861.1.47监督评估: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 14156401.1.48标准实施 14185881.1.49标准监督 152394第八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交流 15143861.1.50政策引导与支持 15183411.1.51产教融合 16142861.1.52国际合作与交流 16298191.1.5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 1674021.1.54推动区域人才合作 16139301.1.55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1626352第九章智能制造政策法规与产业政策 1632256第十章智能制造应用案例 1881501.1.56制造业 1888211.1.57电子信息行业 18191131.1.58硬件设施升级 18185661.1.59软件系统升级 1960011.1.60网络设施升级 1934201.1.61制造业案例分析 1938471.1.62电子信息行业案例分析 19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特征1.1.1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智能化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实现生产要素的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智能制造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1.1.2智能制造的特征(1)智能化:智能制造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2)网络化:智能制造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手段,实现生产设备、生产线、企业内外部的互联互通,促进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3)协同化:智能制造强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集成和协同。(4)定制化:智能制造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5)绿色化:智能制造关注环境保护,通过优化生产过程,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绿色制造。(6)服务化:智能制造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将服务理念融入生产过程,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第二节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1.1.3技术层面(1)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将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2)大数据与云计算: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3)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生产线、企业内外部紧密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1.1.4产业层面(1)制造业升级:智能制造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2)产业链重构:智能制造将引发产业链重构,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效益。(3)产业融合:智能制造将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1.1.5政策层面(1)国家政策支持: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智能制造发展。(2)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布局智能制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1.1.6应用层面(1)企业应用:智能制造将在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2)行业应用:智能制造将在各行业广泛应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3)区域应用:智能制造将在各地区发挥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二章智能制造体系架构第一节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概述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是指导工业制造业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该体系架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融合先进制造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为制造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解决方案。智能制造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层级:分为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企业层四个层级,逐层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和决策支持。(2)技术体系:涵盖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3)应用场景: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的智能化管理。第二节关键技术要素智能制造体系架构的关键技术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信息技术: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算法优化和智能决策等功能。(2)自动化技术:包括技术、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等,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产品质量自动化控制。(3)网络通信技术:包括工业以太网、无线通信、5G等,实现设备、系统和平台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实时控制。(4)先进制造技术:包括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绿色制造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5)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处理,为智能制造提供决策支持。第三节体系架构设计原则在设计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体系架构应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保证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应用。(2)开放性:体系架构应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便于与其他系统、平台和设备集成。(3)安全性:体系架构应保证数据安全、系统稳定,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4)可持续性:体系架构应考虑环境、资源和能源等因素,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5)协同性:体系架构应促进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提高整体运营效率。(6)创新性:体系架构应鼓励技术创新,不断优化和完善,以满足未来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第三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第一节人工智能技术1.1.7概述人工智能技术是智能制造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旨在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实现机器的自主学习和智能决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1.1.8关键技术(1)机器学习:通过算法优化,使机器能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并提取规律,实现智能识别、预测和决策。(2)深度学习:基于多层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复杂任务的高效处理,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3)计算机视觉:通过对图像、视频等视觉信息的处理,实现对物体、场景的识别和理解。(4)自然语言处理:实现对人类语言的理解和,应用于智能问答、机器翻译等领域。(5)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的自主导航、智能操作等功能。第二节工业大数据技术1.1.9概述工业大数据技术是指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对工业领域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优化和决策支持。1.1.10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与存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各类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2)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3)数据挖掘: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觉潜在的价值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4)数据可视化:将数据以图形、图表等形式展示,便于用户直观地了解数据特点和趋势。(5)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第三节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1.1.11概述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技术是智能制造中的重要支撑技术,通过将计算和存储资源集中在云端,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和高效利用;边缘计算则将部分计算任务分散到网络边缘,降低网络延迟,提高实时性。1.1.12关键技术(1)云计算:(1)虚拟化技术:实现对物理资源的抽象和封装,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优化。(2)分布式存储:通过多节点存储,提高数据可靠性和访问效率。(3)负载均衡:通过算法优化,实现计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系统功能。(2)边缘计算:(1)边缘节点:在近用户侧部署计算和存储资源,降低网络延迟。(2)边缘智能:在边缘节点部署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实时数据的快速处理。(3)边缘协同:通过边缘节点之间的协同,提高整体计算能力和效率。第四章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第一节智能制造装备概述智能制造装备是智能制造体系中的基础单元,主要包括智能、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这些装备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对提高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1.13智能制造装备的分类根据功能和用途,智能制造装备可分为以下几类:(1)智能:包括工业、服务等,主要用于替代人工完成复杂、危险、重复的工作。(2)自动化设备:包括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检测设备等,主要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传感器: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等,为控制系统提供数据支持。(4)执行器:根据控制指令,实现对生产设备的驱动和操作,如电机、气缸等。1.1.14智能制造装备的关键技术(1)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视觉系统等设备,实现对生产环境的感知,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2)决策技术:通过对感知数据的分析处理,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执行技术:通过执行器实现对生产设备的驱动和操作,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4)通信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系统的协同作业能力。第二节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智能制造系统设计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1.15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应具备以下特点:(1)开放性:支持与其他系统、设备的信息交互,实现互联互通。(2)模块化:将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便于维护和升级。(3)可扩展性:支持新技术的引入,满足未来发展需求。(4)安全性: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泄露。1.1.16系统功能设计智能制造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1)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2)控制策略制定: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3)作业调度与优化:实现生产任务的智能调度,提高生产效率。(4)设备维护与管理: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故障预警和设备维护。1.1.17系统集成与测试(1)硬件集成:将各种智能制造装备进行物理连接,保证硬件系统的正常运行。(2)软件集成:将控制算法、数据处理等软件模块集成到系统中,实现软件功能的协同作业。(3)系统测试: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功能测试等,保证系统满足设计要求。第三节装备与系统的集成应用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的集成应用,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几种典型的集成应用场景:1.1.18智能工厂智能工厂将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1.1.19智能物流智能物流系统通过将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于物流领域,实现物流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智能物流系统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1.1.20智能检测智能检测系统将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于产品检测过程,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通过智能检测,可以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质量。1.1.21智能运维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将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于设备维护与管理,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通过智能运维,可以提前发觉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1.22智能决策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将智能制造装备与系统应用于企业决策过程,为企业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智能决策,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章智能制造服务平台第一节服务平台概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作为智能制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集成创新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为智能制造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撑。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服务体系,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服务平台具有以下特点:(1)开放性:服务平台遵循开放、共享的原则,为各类用户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机会。(2)协同性: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3)智能化: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服务过程的智能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4)定制化:服务平台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第二节服务平台的构建与运营1.1.23服务平台构建(1)构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具有高度集成、智能、协同特点的智能制造服务平台。(2)构建内容:(1)基础架构:包括硬件设施、网络设施、数据资源等,为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支撑。(2)功能模块:包括数据采集与处理、服务调度与监控、用户管理、安全保障等功能,实现服务平台的正常运行。(3)应用场景: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解决方案。1.1.24服务平台运营(1)运营策略: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满意度为核心,持续优化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质量。(2)运营内容:(1)用户服务:为用户提供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等全方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2)资源整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3)平台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扩大服务平台影响力,吸引更多用户加入。(4)持续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不断优化服务平台功能,提升服务体验。第三节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1.1.25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在服务平台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服务平台能够实时获取用户需求、企业动态、市场趋势等信息,为智能制造提供有力支持。1.1.26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为服务平台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资源。通过云计算技术,服务平台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弹性扩展和快速部署,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1.1.27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将各类设备、系统和平台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在服务平台中,物联网技术主要用于设备监控、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1.1.28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平台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决策等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需求的精准识别、服务过程的优化调度和风险预警,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1.1.29安全技术在服务平台中,安全技术是保障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功能,保证服务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第六章智能制造安全与可靠性第一节智能制造安全概述1.1.30背景及意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是智能制造系统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智能制造安全是保障智能制造系统正常运行、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重要前提。1.1.31智能制造安全内涵智能制造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安全:保障智能制造系统的正常运行,防止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的发生。(2)数据安全:保证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不被非法获取、篡改、泄露,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3)设备安全:保证制造设备免受恶意攻击,防止设备故障、停机等的发生。(4)网络安全:保障制造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正常运行,防止网络攻击、病毒感染等安全风险。第二节安全防护技术1.1.32物理安全防护物理安全防护主要包括对制造设备、场所和人员的安全防护。具体措施如下:(1)设备安全防护:对关键设备进行防尘、防潮、防震等处理,保证设备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2)场所安全防护:对制造场所进行合理布局,设置安全通道、防护栏等设施,保障人员安全。(3)人员安全防护: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防止的发生。1.1.33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防火墙技术:通过设置防火墙,对进出网络的数据进行过滤,防止非法访问和攻击。(2)入侵检测技术: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发觉并处理异常行为,保障网络正常运行。(3)加密技术: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1.1.34数据安全防护数据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备份: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2)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3)数据访问控制: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第三节可靠性评估与优化1.1.35可靠性评估可靠性评估是对智能制造系统在规定时间内、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可靠性评估:对智能制造系统的整体可靠性进行评价,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2)设备可靠性评估:对制造设备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包括设备故障率、维修时间等指标。(3)数据可靠性评估:对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可靠性评价,包括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等指标。1.1.36可靠性优化(1)系统优化:通过改进系统设计、提高系统冗余度等方式,提高智能制造系统的可靠性。(2)设备优化:通过改进设备设计、提高设备功能等方式,降低设备故障率。(3)数据优化:通过改进数据处理方式、提高数据质量等方式,保障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进行评估和优化,有助于提高智能制造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七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第一节标准体系概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是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基石,旨在规范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要求、产品规范、测试方法、评价准则等,以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高效、稳定、可靠运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37基础标准:涉及智能制造的基础概念、术语、符号、编码等,为智能制造领域提供统一的语言和基础框架。1.1.38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集成、测试、验证等技术要求,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1.1.39产品标准:对智能制造产品进行分类、命名、功能指标、接口、安全要求等方面的规定,为智能制造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提供依据。1.1.40管理标准:涉及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1.41评价标准: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效益、安全、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智能制造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第二节标准制定流程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1.42需求分析: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技术进行调研,明确标准制定的方向和目标。1.1.43草案编制: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组织专家编写标准草案,包括标准的范围、结构、内容等。1.1.44征求意见:将草案征求相关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1.1.45审查批准:对修改后的草案进行审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经批准后发布。1.1.46发布实施:将批准后的标准发布实施,同时在相关领域进行宣传和推广。1.1.47监督评估: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第三节标准的实施与监督1.1.48标准实施智能制造标准的实施需要相关企业和组织严格执行,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标准培训:组织相关企业和人员参加标准培训,提高标准意识和实施能力。(2)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智能制造标准管理制度,保证标准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得到有效执行。(3)强化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智能制造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4)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智能制造标准,提高社会认知度。1.1.49标准监督为保证智能制造标准的有效实施,需加强对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2)完善反馈机制:鼓励企业和专家对标准实施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3)强化法律责任:对违反标准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和交流,提高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第八章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交流第一节人才培养概述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才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人才,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涉及多个层面,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在职业教育阶段,强化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在职培训阶段,关注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第二节人才培养模式1.1.50政策引导与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例如,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供政策保障。1.1.51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具体措施包括: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等。1.1.52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项目,鼓励学生赴海外留学深造等。第三节人才交流与合作1.1.53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智能制造领域人才流动和合作。具体措施包括:举办智能制造人才招聘会、论坛等活动,建立智能制造人才数据库,为企业与人才提供信息交流渠道。1.1.54推动区域人才合作推动区域人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区域人才合作联盟,开展人才培训、项目合作等活动,促进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1.1.55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加强国际人才交流,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包括: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讲学,组织国内专家赴海外交流学习,参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活动等。通过以上措施,我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交流将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第九章智能制造政策法规与产业政策第一节政策法规概述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引导和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规划、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在国家层面,我国已发布《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智能制造的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关键环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地方层面,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以推动地方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第二节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是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作用。(2)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和短板,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3)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应用模式的创新。(4)坚持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地区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实施政策法规时,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和执行力。(2)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实施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3)强化政策法规的监督检查,保证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第三节产业政策与扶持措施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支持:加大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推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2)税收优惠:对智能制造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3)人才培养:加强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