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_第1页
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_第2页
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_第3页
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_第4页
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演讲人:日期:葡萄炭疽病病原调查目录CONTENCT葡萄炭疽病概述病原学基础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与鉴定技术防治方法与措施总结与展望01葡萄炭疽病概述定义危害定义与危害葡萄炭疽病是由围小丛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葡萄上的病害,属于植物病害范畴。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对葡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在华北、华中及华东地区主要危害果实,南方高温多雨地区则早春引起花穗腐烂,严重时可减产30-40%。发病症状及部位葡萄炭疽病主要在葡萄生长末期、果实着色成熟时发病,初期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的褐色圆斑,后病斑逐渐扩大并凹陷,表面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产生粉红色粘质的分生孢子团。病斑可扩展到整个果面,最后导致果粒软腐脱落或逐渐失水干缩成僵果。发病症状葡萄炭疽病主要发生在葡萄果实和穗轴上,同时也能侵害叶片、新梢、卷须、果梗等部位。发病部位葡萄炭疽病主要在葡萄生长末期和果实着色成熟时发病,一般从6月中下旬至8月份,病菌可不断侵染果粒。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葡萄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差、树势衰弱等因素均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发病时期与条件发病条件发病时期防治意义有效防治葡萄炭疽病对于保障葡萄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农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防治策略葡萄炭疽病的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农业防治包括清除病源、加强果园管理、提高树势等措施;化学防治则需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并注意药剂的交替使用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防治意义及策略02病原学基础形态学特征01围小丛壳菌属于子囊菌门,其菌丝体无色、有隔,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或短棒状,着生于分生孢子梗上。培养特性02围小丛壳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呈圆形,边缘整齐,气生菌丝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灰黑色。在适宜条件下,菌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生理生化特性03围小丛壳菌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围小丛壳菌生物学特性葡萄炭疽病的侵染循环包括初侵染和再侵染两个过程。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病残体上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葡萄植株上,引起初次侵染。以后在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昆虫等传播媒介进行再侵染。侵染循环葡萄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风雨传播、昆虫传播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传播。其中,风雨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分生孢子可随风雨飘散到远处,引起新的侵染。传播途径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围小丛壳菌通过产生分生孢子侵入葡萄组织内部,利用寄主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在生长过程中,病菌会产生多种酶和毒素,破坏寄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寄主组织坏死和腐烂。寄主反应葡萄植株受到围小丛壳菌侵染后,会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产生抗菌物质、形成木质化组织等。然而,当病菌数量过多或寄主抗性较弱时,防御反应无法有效阻止病菌的扩展和危害。致病机制与寄主反应病原菌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病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以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等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扩增病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结合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准确鉴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是病原菌鉴定的常用方法之一。03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地点与时间调查方法调查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葡萄种植区,于炭疽病高发期进行田间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葡萄园进行病害调查。记录炭疽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分布情况等,绘制病害分布图。田间发病情况调查气象因素土壤因素栽培管理因素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土壤类型、土壤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与炭疽病发生的关系。探讨施肥、灌溉、修剪等栽培管理措施对炭疽病发生的影响。分析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对炭疽病发生的影响。010203传播途径扩散速度影响因素传播扩散规律研究明确炭疽病的传播途径,如风雨传播、昆虫传播等。研究炭疽病在田间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分析其流行规律。探讨影响炭疽病传播扩散的气象、土壤和栽培管理等因素。数据收集模型构建模型验证应用推广预测预报模型构建收集历史炭疽病发病数据和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炭疽病预测预报模型。对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评估其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将验证后的模型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指导炭疽病的防治工作。04诊断与鉴定技术

田间诊断方法观察症状在葡萄园中定期巡查,观察葡萄果实、穗轴、叶片等部位是否出现炭疽病的典型症状,如褐色病斑、凹陷、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等。发病时期判断根据葡萄的生长周期和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判断当前是否为炭疽病的高发期。品种差异不同品种的葡萄对炭疽病的抗性存在差异,结合品种特性进行诊断。80%80%100%实验室鉴定技术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葡萄病组织,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如菌丝、分生孢子等,进行初步鉴定。将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葡萄植株上,观察是否引起炭疽病的症状,以确认病原菌的致病性。病原菌分离显微镜检查病原菌接种根据已知的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病原菌的DNA片段。PCR扩增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与已知病原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进一步确认病原菌的种类和遗传特征。基因测序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特异性抗原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反应来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病原菌的抗原。免疫荧光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特异性抗原结合,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来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目标病原菌。血清学检测方法05防治方法与措施加强果园管理合理密植,保持果园通风透光;科学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及时排水,降低果园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菌滋生的环境。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炭疽病具有较好抗性的葡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清除病源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病枝、病叶、病果等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发现病叶、病果、病梢等应及时剪除并深埋或烧毁。农业防治策略选择内吸性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对葡萄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选择在葡萄炭疽病发生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在果实着色期至成熟期,应适当增加喷药次数。使用时期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果品质量安全。注意事项化学药剂筛选与应用03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研发和推广生物农药,为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更多选择。01拮抗菌的利用筛选对葡萄炭疽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株,如木霉菌等,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其防治效果。02诱导抗病性的研究利用生物诱导剂激发葡萄植株的抗病性,提高其对炭疽病的抵抗能力。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葡萄生长发育阶段,制定详细的葡萄炭疽病防治历,指导果农科学防治。制定防治历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向果农普及葡萄炭疽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建立葡萄炭疽病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030201综合治理方案制定06总结与展望围小丛壳菌是引起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葡萄炭疽病病原葡萄炭疽病主要在葡萄生长末期、果实着色成熟时发病,且果实越近成熟,发病越快。病害发生规律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严重时可减产30-40%。危害程度调查结果总结防治技术不足目前针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技术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抗病品种缺乏缺乏抗葡萄炭疽病的优良葡萄品种,使得防治工作更加困难。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葡萄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和危害程度发生变化,增加了防治难度。存在问题分析抗病品种选育将成为重点选育抗病性强的葡萄品种将成为未来葡萄炭疽病防治的重要方向。生物防治将受到重视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将在未来葡萄炭疽病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合防治技术将得到推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综合防治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提高防治效果。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了解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葡萄的抗病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