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教师用书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教师用书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教师用书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教师用书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1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项一史学理论——史学入门和史料研读价值引领习近平指出:重视历史、探讨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许多了解昨天、把握今日、开创明天的才智,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017版《一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探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深厚的爱好和探究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看法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通过本讲座的学习,考生能够相识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理解历史事物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家国情怀);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务实,提高学习历史的爱好,发展历史思维实力,增加学好历史的信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内容解读一、历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1.历史的概念所谓“历史”,包含三层意思(1)过去发生的事务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历史事实)(2)有关过去的记录与探讨,即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索、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历史叙述)(3)它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历史学)(注: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历史学具有主观性)2.基本要素(1)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相识、说明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是人们了解过去、相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如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2)历史事实:是指历史上的客观存在。(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验和历史事务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干脆描述。(4)史料说明: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看法、实力与方法。换言之,即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料的解读。(5)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看法等。(6)历史评价:依据探讨的结果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具有肯定的主观性。(7)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事务、历史现象作出的主观的、总结性相识,包括性质、概念、意义、因果关系、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的总结。3.历史概念要素之间的关系(1)“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的联系与区分联系: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都是客观的。区分: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像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2)“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历史结论”的联系与区分联系:三者都是对客观历史存在的主观反映,都属于人们对历史事物的相识理解,都会受到制约,存在正与误(正确——部分正确或错误——错误)。区分:①历史叙述:客观成分多些,但并非都客观。②历史观点:个人或小群体对客观的概括、抽象,主观性更强,在过程中会出现误差,也会过时。③历史结论:是经过了验证,被相当多的人接受的观点,有肯定的生命力。(3)“历史现象——历史本质”的联系与区分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的基本。区分:①历史现象:是外在的、表层的、感性的,有迷惑性。②历史本质:是深层的、理性的,最根本区分。二、史料的分类及运用(一)史料的分类1.按学术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其次手史料(转手史料)。(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资料。如当事人、亲历者干脆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2)其次手史料(转手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探讨及诠释,反映的是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2.按史料与事务关系程度分类:干脆史料和间接史料。3.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1)实物史料:以有形的物质遗存形式出现的史料。如考古中的遗址、遗物、碑刻、近代的旧照片等。由于该类史料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因素影响,其在史料中价值最高。(2)文献史料:文字记载的史料,包含各种私人及正式的档案记录、史书、书信、日记、调查报告、账簿、传单、地方志、家谱等。该类史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可能会出现错误,须要进行比较分析、去伪存真,从而发觉、探究历史真相。(3)口述史料:通过人们口耳相传或当事人口述留下的史料。如神话传闻、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该类史料由当事人述说亲身经验,可与文字、实物、图像等史料进行相互印证,弥补史料的不足;但受到当事人的记忆、学问水平、个人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肯定的局限性。一般而言,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4.其他史料分类(1)“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①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②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2)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①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②无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以及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二)史料的运用1.史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正史的可信度高于野史。2.史料辨伪:史料在运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剔除其中的虚假成分;依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印证、验证考核。(三)运用史料的方法和原则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如唯物史观。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孤证不立)(四)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探讨者的立场不同。2.探讨的方法、角度不同。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4.时代的局限性等。三、必备的史学品行中学历史教化培育的必备品行包含政治思想品质、道德人格和史学品行三个方面。在政治思想上必需认同宏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德人格上,必需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健全人格。在史学品行上,要求具有求真精神、贯穿意识和批判思维。1.治史品行的求真精神(1)最大限度地追寻真实的历史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求真”,即便由于诸多缘由我们不行能完全还原历史,至少应当最大限度地追寻真实的历史,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对我们具有真正的启示和借鉴意义。(2)高考留意对学生求真意识的考查高考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留意考查学生的求真意识。如全国卷考查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中西方宏大的历史学家,其共性的品质就是求真的精神;海南卷依据两幅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探究哪一个是真实的朱元璋,并说明理由。2.治史品行的贯穿意识(1)以古今和中西贯穿意识学“通”历史①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历史事务、人物、现象呈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治史、学“通”历史的源泉,是以史为鉴的宝库,是人类文明的财宝。②治史首先应回到历史现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待历史问题,同时还要以贯穿意识从宏观与微观上,吸取历史才智。(2)以纵向和横向贯穿意识学“透”历史①纵向贯穿是依据时间依次整合史实,形成历史发展脉络。如全国卷考查海河治理题,通过纵向对比古今海河流域治理的举措和效果,“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气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②横向贯穿是依据历史发展的某一主题,打破时空限制,形成专题学问体系。如全国卷考查大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植利用问题,考查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人类文明沟通等内容,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③纵向和横向贯穿意识,可以多视角认知历史问题,学“活”历史。如纵向贯穿凸显近现代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上的同等化、自由化;横向对比则侧重讲好中国故事,凸显“四个自信”,或者“美美与共”,反映“中西差异”,而非“中西差距”。3.治史品行的批判思维(1)批判性思维是历史学科的特质性思维①批判性思维是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内加以检省和评判的意识和实力,是通过理解、质疑、逻辑地考查论据和论证的合理性,从而确定应当信任什么或不信什么的思维。②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独立思索、擅长质疑、关注理由、合乎逻辑”。(2)批判性思维突出表现为独立思索实力独立思索实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如全国卷以“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为材料入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学生对表中部分人物如老子、秦始皇、陈胜等级评定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论证,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这须要学生要有独立思索的实力,擅长质疑的精神,史实充分的理由,合乎逻辑的论证。对应训练1.(2024·长春市高三五模)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呈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B)A.秦亡的传统相识已被颠覆B.探讨历史需多重证据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史记》记载的胡亥和《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所记录的胡亥大相径庭,两部文献都是带有主观色调的二手史料,因此会受到作者个人意志的影响,不能作为探讨历史的唯一凭据,应当多重证据相互印证,故选B项;不能仅凭《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的内容就全面否定《史记》的真实性,解除A项;都是文献史料,都具有主观性,都须要进行具体考证,出土时间的早晚并不能确定其价值的凹凸,解除C项;两部史料都是对当时历史探讨供应肯定的参考,并不肯定真实客观,不能完全厘清秦末的历史,解除D项。2.(2024·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依据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原委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A.孤证不立,要尽可能地找到第三方史料进行印证B.书写者的主观因素导致历史真相是无法被认清的C.和珅的奏折是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D.和珅有美化统治者的嫌疑,英方的记载更为可信【解析】关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不能确定哪种记载最为真实,应当要尽可能具体的占有史料,才能去伪存真,故选A项;通过搜集具体的史料,相互印证,是可以认清历史真相的,解除B项;和珅的奏折因立场、动机的不同,带有剧烈的主观性,运用时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说法错误,解除C项;中英双方的不同记载,是由立场、动机等多种缘由造成的,都带有主观性,都应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除D项。3.(2024·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觉。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这一现象反映出(A)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探讨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C.探讨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探讨历史供应素材【解析】英国近代史的史料包括公告记录,私人的日记、信札等等,丰富的史料供应了多元的历史探讨视角,从政客的文件切入探讨历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公告记录由图书馆档案室保全,但私人的日记、信札等由私人保存,不能说明英国政府史料留存制度完备,解除B项;史料的丰富并不意味着探讨历史成为风尚,材料中并未涉及民众普遍参加历史探讨,解除C项;政客的文件肯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英国政党政治,但这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解除D项。4.(2024·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质检)学者姚海通过众多历史细微环节的呈现将俄国革命的探讨推动到一个新高度,如他在“二月革命”的记述中具体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这一探讨方法(C)A.旨在让历史探讨变得鲜活生动B.还原了历史大事务的完整过程C.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D.强调了自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解析】据材料“学者姚海通过众多历史细微环节……具体分析了天气因素对俄国政局的影响”可知,学者通过众多细微环节分析俄国革命,丰富俄国革命的历史信息,协助历史探讨,有助于增加历史叙事的可信度,故选C项;通过细微环节可增加历史探讨的可信度,鲜活生动不是历史探讨的目的,解除A项;还原历史大事务须要众多小事务和细微环节作为支撑,因此B项说法过于肯定,解除B项;材料中自然因素是“众多历史细微环节”之一,故D项并非材料强调的内容,解除D项。热考专项练(一)一、选择题1.(2024·天津市南开区一模)近年来,湖南省龙山县里耶镇发掘出一批秦代简牍,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而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对此最合理的说明是(B)A.出土文献的可信度最高B.出土文献能够补充传世文献C.秦代郡县制度渐渐成熟D.传世文献都存在缺失和遗漏【解析】“秦简的主要内容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而据《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记录”说明历史文献记载并不具体,而出土文物却是秦代的公文简牍,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故选B项;A、D两项表述肯定,C项非材料主旨,均解除。2.(2024·江苏省高三押题密卷)对《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作《史记》时,摒而不取。历代史书的经籍志、艺文志也往往把它列入小说类。但史学大师王国维却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发觉了商先公“王亥”的事迹,与出土甲骨文可以相互印证。这说明(A)A.历史探讨不应拘泥于正史史料探讨B.出土文献的史料价值肯定优于传世文献C.小说在探讨历史细微环节问题时“不行或缺”D.史料价值凹凸取决于探讨者的学术水平【解析】据材料“对《山海经》一书,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史学大师王国维却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发觉了商先公王亥的事迹,与出土甲骨文可以相互印证”可知,王国维从《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发觉的商先公王亥的事迹与甲骨文可以相互印证,推知《山海经·大荒东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突破了正史对其“摒而不取”局限,说明历史探讨不应拘泥于正史史料探讨,故选A项;“肯定”表述过于肯定,解除B项;小说是文学作品,具有肯定的史学价值,但不是“不行或缺”,解除C项;历史探讨史料价值取决于史料的类型和来源,解除D项。3.(2024·常州市5月高三模拟)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玉米传入中国。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用下列材料探究玉米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D)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明)田艺蘅(文学家)《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A.《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完全精确牢靠B.《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故可信度较低C.《留青日札》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探讨的材料D.《滇南本草》作为史料,应留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解析】《滇南本草》作为一部药物学专著是可以用来证明玉米传入中国的,但是单凭这一个史料并不合理,还须要结合其他类型的史料做到互证才更牢靠,故选D项;《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更有可能证明是牢靠的,但是并不能说官方记载就完全精确牢靠,解除A项;史料记载时间的早晚与史料的可信度之间没有必定联系,所以不能说《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其可信度就肯定低,解除B项;文学作品是可以用来做史料的,但是须要其他类型的史料互证才可以,解除C项。4.(2024·淄博高三4月诊断)慈禧身边的女官所著纪实文学《瀛台泣血记》,说光绪帝自戊戌政变后即被囚瀛台,直至去世。而据官方史料,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在御前会议同意断交、宣战,光绪帝发言激烈。预备立宪起先后,清廷档案对光绪帝政务活动均有系统记录,军机大臣及皇帝身边人员并有日记,足证光绪帝的最终十年仍参加处理国事。这说明(B)A.历史探讨须要大胆的想象B.历史信息可以多种方式存在C.历史学探讨不必追求细微环节D.历史探讨须有口述史料相佐【解析】关于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的活动,个人记载和官方记述有明显的区分,这说明历史信息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故选B项;历史探讨要立足于史实,大胆想象必需当心求证,解除A项;“不必”说法错误,历史探讨须要留意历史的细微环节,解除C项;口述史料有肯定的史料价值,运用时需与其他史料印证,但不是探讨历史的必要条件,解除D项。5.(2024·南昌市二模)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历史学家笔下,美国历史是一部不同利益集团激烈斗争的历史,然而20世纪50年头的美国历史学家则认为美国不存在显明的阶级分野和激烈的利益冲突,一样性和连续性是美国历史的根本特征。这反映出(C)A.历史事实随时代发展而改变B.前者探讨更能再现历史真相C.时代背景不同影响历史说明D.阶级立场差异影响历史评价【解析】20世纪初的美国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纷争当中,协约国和同盟国角逐,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在世界上进行争斗,而20世纪50年头美国处于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中,当时强调的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团结,因此学者认为美国历史具有一样性和连续性,表明是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得历史说明产生了不同,故选C项;A、B两项表述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均解除。6.(2024·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斗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缘由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B)A.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B.历史合力论C.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D.阶级斗争学说【解析】“死亡人数远超斗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缘由之一”表明一战结束的缘由有许多个,疫情只是其中之一,这里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产生了共同影响,即历史合力论,故选B项;生产力确定生产关系强调的是某国内部的经济关系,和一战并无干脆联系,解除A项;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是哲学层面的概念,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对意识的影响,一战不是意识内容,是实质性的斗争和冲突,解除C项;阶级斗争强调的是国内冲突,一战是国际纠纷,解除D项。7.(2024·新昌临海高三5月选考适应性考)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提出“废孔学,不行不先废汉字”。鲁迅在《华盖集》中主见“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论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鲁迅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爱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肯定不允许的。但假如你主见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情愿开窗了。”这说明(A)A.要结合特定时空背景科学说明和评价历史B.历史进步总是由激进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的C.家国情怀应是说明和评价历史的第一原则D.文化思想领域的问题通常没有客观性可言【解析】据材料“废孔学,不行不先废汉字”“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爱调和、折中的”可知,探讨历史人物、历史事务应结合特定的时空背景,全面、客观进行评判,故选A项;“总是”表述过于肯定,解除B项;说明和评价历史的第一原则是唯物史观,解除C项;“没有客观性”表述错误,解除D项。8.(2024·嘉兴市高三4月测试)晚清时期,《亚细亚西南部衰亡史》、《波兰灭亡记》等亡国史的撰译一度风行于世。新中国建立前后,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选择的探讨课题始终保持着与当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高度相关性。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问题重新被提起,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催生和带动了文化史的探讨。据此可知(D)A.历史学家擅长以古鉴今融通中外B.历史叙述对象不能脱离时代需求C.史学必需从现实动身为现实服务D.历史探讨随时代主题而发生转移【解析】题干提到的是晚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后和改革开放后历史探讨的主要内容不同,这说明历史探讨随着时代主题的改变而改变,故选D项;题干反映的是不同时代历史的探讨主题不同,而不是说历史学家探讨的方法和目的,解除A项;题干反映的主要不是历史叙述的对象改变,而是历史探讨的主题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解除B项;据材料“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催生和带动了文化史的探讨”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时代改变影响了史学探讨,而不是史学探讨为时代和现实服务,解除C项。二、非选择题9.(2024·枣庄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神化岳飞还是神话岳飞?公元1140年,金朝以金兀术为统帅,兵分四路大举进犯。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因《金史》和《宋史》对这场持续三个月的大战记述不同,岳飞的战绩也饱受争议。以下材料均是关于这场大战的记载。材料一出处史料《宋史·岳飞传》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郾城再捷。飞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骑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宋史·杨再兴传》飞败金人于郾城,兀术怒,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韩常兵逼之。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材料二出处史料《金史·宗弼列传》(兀术)自率取亳州及顺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时暑,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河南平。《金史·熙宗本纪》秋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乙卯,宗弼遣使奏河南、陕西捷。注:《宋史》《金史》均为元朝修撰。《金史》的史料,多源于金朝官修的实录,编者以金国遗民为主。《宋史》多源于原宋代国史、实录、岳飞后人编撰的《鄂国金佗稡编》及续编等,编者以南宋遗民为主。材料三敕岳飞:自羯胡入寇,今十五年,我师临阵,何啻百战,曾未闻远以孤军,当兹巨孽,抗犬羊并集之众……如今日之用命者也。盖卿忠义贯于神明……鏖斗屡合,丑类败奔……载想忠勤,弥深嘉叹。降关子钱二十万贯,犒赏战士。故兹奖谕。——宋高宗《奖谕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郾城胜捷犒赏诏》材料四金章宗在诱降南宋将领吴曦的书信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辅佐)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金史·完颜纲传》材料五金天眷三年(1140年)宗弼再取河南地,《金史》本纪但书:五月河南平,六月陕西平。《宗弼传》亦不书战败之事。然岳飞有郾城、朱仙镇之捷,韩世忠有淮阳之捷等,《金史》皆不书。或疑《宋史》各传特自为夸大之词而非实事,然《金史·宗弼传》谓是时宋将岳飞、韩世忠等分据河南州郡,复出兵涉河东,驻岚、石、保德之境,以相牵制;又《金史·阿鲁补传》谓宋将岳飞、刘光世等果乘间袭取许、颖、陈三州,旁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