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考试复习资料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十)

前天中午十二点整,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了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个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的书,捡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上的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

问:“是吗?”

个姑娘点一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的粗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地吼道:“滚起来!”

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一翻,说:“少

犯傻!老子有票,我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和谩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血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

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

两个小伙子怒目相视,一场厮打迫在眉睫。

没有人劝,也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让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声音像银铃似的说:“别打

架了,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已经揪在一起的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到小姑娘让出的

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那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霎那间红了,

红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油黑油黑的头发,提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火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的终点站是北京。到站了,我下了车,在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天啊!我

忽然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两个多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

姓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决不会!那么她是躲到别的车厢,一直站到北京?

我想追上她,真诚地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提着那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

了公共汽车。门关上,车开走了。

我久久伫立着,目送着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想念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问题:

1、“假如人有魂的话,那有些人大概只有一个躯壳吧。”这句中“有些人”指什么样的人?在文中指代的

是谁?

2、短文中说:“没有人去劝,也没有人去拉”,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的头发,红上衣……”与前面对小姑娘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不

同?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4、体味“你真好,我不如你”一句话的含义,小姑娘好在哪里?“我”为什么不如“你”?

5、“魂”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6、短文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什么?读后你有什么启发?

参考答案:

1、只谋个人利益的人那两个因座位而打架的人。

2、其他旅客精神麻木,怕惹是生非。国人素质需要提高,美丑分辨、见义勇为意识急需加强。

3、人物观察得更仔细,“我”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

4、小姑娘能够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化解别人的矛盾,而“我”则做不到这一点。

5、“魂”的含义是某种精神和品格。

6、短文肯定的是要有正义感、司情心;否定的邪恶、自私。(本题答案灵活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上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

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

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

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

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

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

龙岗,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丸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

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

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卜.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

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

“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

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

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

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

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名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

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美、张两人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

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

“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

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

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人

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凫见他态度十分诚恳.

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问题: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马徽再荐名士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口(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o

关羽:。

张飞:。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询人不倦。一一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一一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一孟子

[卡片]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

②。

5.第一段中与童子说:“先生跟迹小定,也小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o

⑵。

(3)。

参考答案: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一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一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清明的心弦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尽,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

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穹。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

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潮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

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贴心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

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

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④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

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锹戏弄若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

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

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

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

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库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

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窠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

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

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问题:

1.本文作者描绘了、、田野、花木、亭台、野鸽、野兔等景物,写出了初

冬的特有美。

2.本篇全文都是用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如在第②段中用春天“",夏天

“",秋天“”来衬托大树在初冬时的宁静、从容、安详。

3.第④段中“适时播种”、“龙口夺粮”、“颗粒归仓”写的是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情景,这些描写突

出了

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喜欢初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大树水面

2.它急着发芽生长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

3.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

4.首尾呼应,突出中心

5.因为初冬从容、宁静、安详,可以休整精神,为新的奋斗枳蓄力量

无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

像幅面。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

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

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阡,应该是谐趣

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

下来。

④十儿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

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

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

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十地之芬芳与故

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

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一一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

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纥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

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

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问题:

1.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苜景应该是时期。

2.③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些"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汨?

4.⑤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

5.⑦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在这里分别比喻什么?

6.⑨段划线句表达了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抗日战争2.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

3.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4.人没有离开祖国

5.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

6.强烈的爱国

月夜

喧嚣的校园在晚休的铃声中渐渐沉睡了,宿舍里同学们的欢闹声,已经听不见了;偶尔听到的只是远处池塘

里的几声蛙鸣。在这幽微的月光里,毕业离校的幽苦乂萦上心头,我鬼使神差地走到校园后面的林荫小道上。

曲曲折折的小径,蔓草横生。不知名的白色野花挨挨挤挤地开着,像是一地银白的精灵,在月光里摇曳婆娑。

两旁的玉兰树,是我们来时栽下的,现在已蓊蓊郁郁,两人多高了。月华如洗,透过扶疏的叶隙,撒下•地的斑

驳。

我想起了第一学期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那个中秋月夜。马鞍山上,芝山亭中,在满月的光里,大家欢聚一堂,

品茗、吃月饼,畅谈理想、人生,逋想着月的传说。月光皎洁,马鞍山披着一层银辉。风儿带着秋的凉意,沙沙

地响过了竹林,响过了芝山亭。记得苏子有言:“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易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时我想,我们真是一群幸运的人儿,搭在

世纪末人才的班车上,享受着太平盛世的风光霁月,展望着未来岁月。

又是一个月夜。因白天一位同学病了,我带他去看病,一时没请假,旷了半天课。班主任周老师叫我去她家

一趟。我想,坏了,要挨批了。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

“以后有事要记得先请个假。他身体好些了吗?”接着,周老师又说,“他家挺困难的,这些钱你捎给他,

就说是他家里寄的。你们是同乡,他不会怀疑,我明天上完课再过去看他……我买了几帖中药……”

我无言,捏着这张带有体温的£0元钱,望着老师纤弱秀丽的背影,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

走出老师的家,我暮地发现,今晚的月好圆好圆……

重温往事,同学情使我感到甜蜜,师生情更使我感到温暖。在这离别的时.刻,双眸不由湿湿II勺。在微微的泪

光中,我又看到了窗口那盏熟悉的灯还凫着,那是老师在辛勤地工作吗?这样想着,不觉已回到宿舍。均匀的鼻

息声微微响着,舍友们已睡熟好久了。

问题:

1.文中引用“苏子”的话的用意是:

2.“我忐忑不安地蹭进了老师的家。”“蹭”字能改为“踱”吗?为什么?

3.“我平生头一回体味到了一种山的威严”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4.本文回忆部分选取了两个月夜,这两个月夜表现的侧重点芍何不同?

5.请概括出第二个月夜所写的一件事。

参考答案:

1.表现清风明月之美妙,烘托司学们欢聚一堂的愉快心情

2.不能。“蹭”是慢慢地走,表现了“我”怕被老师批评而欲进不敢进的心理;“踱”有“悠闲的走”之

意,与当时“忐忑不安”的心情不一致

3.指“我”受到老师行为的强烈感染,第一次感受到老师形象的无比高大

4.第一个月夜写的是学生生活,侧重表现同学情谊;第二个月夜写的是老师对同学的关心,侧重表现师生

情谊

5.一天,“我”没请假带一位司学去看病,事后,班主任不但没有批评“我”,还托“我”捎给那位同学

50元钱。

赏画

(1)小客厅里鸦雀无声,几名美术爱好者目不转睛地望着墙上挂着的那幅油画。

(2)画很小,用一个精致、镶有金边的画框嵌着,这是•幅很奇怪的画,画面上看不到山岗、树林、河流和

人物,只有一团团黄黄绿绿的色彩。可是油画的主人、美术学院的苏老师却一再说明,这是一幅世界名画。

⑶画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大家都在思索着

(4)风度潇洒的吕林对这幅画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他是一个西方画派的崇拜者。只见他一只于抱在胸前,

另一只手托着下巴,不时地点点头,发出啧啧啧的声音。他发现大伙都在注意他,便得意地坐在沙发匕悠闲地

点燃一支烟。①

(5)“谁能谈谈体会?”苏老师问,眼睛里闪耀着狡黠的光芒。

(6)没人回答。人家把目光移向卢华,他是颇有成就的美院学生。

(7)卢华涨红了脸,讷讷地说:“我还没有看出什么来。”他镇静了一下,又坦然地说:“真的,我没看懂,

——我甚至有点怀疑这是幅画……”

(8)“什么,这不是幅画?”吕林几乎从沙发上跳起来。

(9)“那就请你谈谈对这幅画的理解。”卢华诚恳地说。

(10)“外国人有惊人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11)“我只请你谈谈这幅画!”卢华截断吕林的话。

(12)“这是一幅新印象派的画,”吕林滔滔不绝地说着,“这幅画色彩之灿烂、强烈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颜

色,这就充满了想象。这是一幅绝妙的画。真是太美了,多么深刻的思想呀!”

(13)“我还是看不懂。”卢华轻轻地说。

(14)苏老师微微一笑,走上前去,不慌不忙地取下画,倒过来再挂上。②这时众人才恍然大悟。那并不是什

么“新印象派”,而是大家熟悉的世界名画:《狂风中的橡树》。

问题:

1.用“/”线标出本文的层次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10)(11)(12)⑬(14)

2.划线句①表现了吕林怎样的心理状态?

3.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为文中画线句②打下伏笔的一个词:

4.苏老师这出人意料的设计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5.就这篇小小说的内容或写作特点,请你简要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参考答案:

1.(1)(2)(3)/(4)(5)(6)(7)(8)(9)(10)(11)(12)(13)/(14)

2.故作姿态,以显示自己领略了油画的妙处,读懂作品的主题

3.狡黠

4.人不要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提示:就中心思想或写作特点(巧妙的情节或对比手法的运用)的一个角度做几句阐发即可

生命是一种过程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必定是嗓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

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①的青年到②的中年再到③的暮年,每个

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的时候,

你牢定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选择是痛苦的。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

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

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

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你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

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问题:

1.为文中方框处选择恰当的一组词是:()

A.①壮心不已②风华正茂③成熟丰稔

B.①风华正茂②成熟丰稔③壮心不已

C.①成熟丰稔②风华正茂③壮心不已

I).①成熟丰稔②壮心不已③风华正茂

2.“这个过程”指的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

3.怎样理解“选择是痛苦的”?(不超过40字)

4.作者设想“你奉献给社会的”是从和两方面说的。(分别用2个字回答)

5.与“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6.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

参考答案:

1.B2.从青年到中年老年

3.无论哪种选择,你都将付出代价,或是“白纸”,或是“磨烂双脚”,特别是努力后“什么都没有”

4.物质精神

5.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

6.生命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为主宰是你自己,只要你努力过,“结果”未必是最重要的。

秋叶

①一场风雨后,街旁的树下就落了一层叶子。

②这是故乡的初秋,叶子也该是些早熟的叶子,从湛蓝旷远的天空悠然飘落,百转千回之后遗落于地,并没

有什么生命遗失的痉挛和苦痛的挣扎,一如它们生时的超脱、潇洒和平静。

③这是秋叶生命的涅槃。

④由生到死,由死回生,它们附着于树,是为了丰富母体,并不是做寄生虫,一味索取,不知奉献。而它们

成熟后离开母体也只是一种使命的完成。

⑤用不着唱赞歌,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便可于风雨中飘飘落下。

⑥这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的序幕,把广阔天地作背景,把生命飞旋成这大舞台上最真实的道具。

。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再好的戏剧于他们也只是戏剧。然而他们还是被这壮观的落叶场面吸引

了,他们观摩着这大自然最好的舞剧,感到心神俱清俱纯。

⑧一个远来的游子,被这舞剧所演出的热爱生命的主题所感动。他抬起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看着,直到自己

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

⑨游子于寂寞无声的街道上走了。那身影在白杨潇潇的原野上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也走成一枚秋叶,镶在

了故乡初秋的风景里。

问题:

1.文中加点的“涅槃”原意是指佛教中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后人称高僧逝世。在选文中,它表现了秋叶

怎样的精神境界?

2.联系文中内容,秋叶的生,是为了;秋叶的死,是为了

3.⑧段中“直到自己的身心也被那红得透明的秋叶点燃,发出劈劈啪啪的燃烧声”一句中,“自己的身心”

为什么会被“秋叶点燃”?“红得透明”应怎样理解?

4.选文中能比较明显地表现文章主题的句子是:

5.⑦段中的“树叶可为演员,而人却并非戏子”在结构上起作用。

参考答案:

1.秋叶完成了由生到死丰富母体的使命,悠然飘落,无怨无悔,超脱潇洒的精神境界

2.丰富母体营养大地

3.自己被秋叶的奉献精神所感到,受到了生命的启迪指无私欲杂念

4.第⑧段第一句话

5.过渡(承上启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时,我写了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

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乂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

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枷抱了我。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善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放在餐桌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简直急不可耐了。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

剧本。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小起,找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小时。

"我看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

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在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

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

地鼓励,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着。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但还

不是亳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周岁。

现在我已经有r很多作品,山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

着眉头说:“我想这个糟糕透了。”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宜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

了,”“糟糕透了”…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脂,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报浅,也不因“糟

糕透了”而颠覆。

问题:

i.文中划横线处时间词语连用,是为了表现巴迪的心情。

2.文章以“我”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其大体表现为:

3.为什么说“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4.“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父母对“我”的两种态度,这两种态度是:

母亲对“我”

父亲对“我”

5.如何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

覆。”一句话?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述。

参考答案:

1.急切

3.因为“我”有个慈爱的母亲,还有个严厉的父亲

4.热情鼓励严格要求

5.在生活中,不因取得成绩受到表扬而骄傲,也不因遇到挫折遭到批评而灰心

6.可以扣住文章最后一句话来写,也可以从一个人成才需要帮助这一角度来写。

(一)儿子割草记

独生儿子自然一向是宝贝的。他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要零用钱么,说一

声就行,从不打回票。直到上学期结束,班主任在品德评语栏上委婉地写了一条“有时花钱大手大

脚,望克服”的意见,才使我悚然一惊。

暑假一开始,儿子向我提出要更新游泳裤、救生圈、潜水镜、遮阳帽等全套装备,共需人民币

约二十元。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蓦然,班主任写的意见提醒了我。沉吟一会,我对他说:“你

年龄也不算小了,不能事事依赖我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当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

“我们初中一年级学生又不搞勤工俭学,我有什么办法?”儿子不悦地说。

我顺势指点迷津:“工人新村后面的牛奶场不是在收购每五百克五分钱的青草吗?”

五百克五分,五千克五角,五十千克五元,二百千克二十元。只要割满二百千克青草就行了一

一我猜儿子脑子里一定飞快地算了这么一笔帐。果然他一口答应:“好,就不向你们要钱。我靠劳

动自己去挣!”

第二天一清早,我叫醒儿子,交给他扁担竹篮镰刀。儿子头戴草帽,足蹬凉鞋,雄赳赳气昂昂

犹如远征的将军出门而去。上午九点后,儿子回到家后,神情却大变:满脸汗,一身土,白皙的皮

肤蒙上一层淡淡的绛色,一口气连灌三杯雪碧汽水,躺在庆上一动不动,双手不断交叉抚摸着红肿

的双肩。

我用秤称了一下,两篮青草共重十五千克,可换人民币一元五角。

妻子心疼了,摸出二十元:“明天别去了。”

儿子如遇大赦,立即把目光转向我。①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

次日清晨,我狠狠心叫醒睡眼朦胧的儿子。②在四楼阳台上,我叮妻子目送儿子渐渐远去,直

至他的身影融进绿色的田野,融进灿烂的朝霞……

半个月后,儿子用割草挣来的二十钱更新了全套游泳装备。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

化:O

1)根据文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填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更重要的是,儿子有一个显著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的“我的手习惯地伸进口袋”这句话与上文哪一句话是照应的?

3)文中横线①写父亲“我似笑非笑:'我早料到你不行J”,请联系上下文,从父亲的神情和语言

去揣测父亲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请问父亲不用这样的方法改用严厉的批评好吗?

4)文中横线②表达了父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5)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文章写得起伏曲折才能引人入胜。请围绕文中孩子身上的

变化,说说文中故事的曲折生动体现在哪?(50个字以内)

(二)小溪流的歌(节选)

严文井

①于是,一条大江低声吟唱着,不分时刻地向前奔流。他变得十分强壮,积蓄了巨大无比的精

力。他眺望着远远隐在白云里的山峰,以洪亮而低沉的胸音向他们打招呼。他不费力就掀起一阵阵

汹涌的波涛,他沉着地举起庞大的轮船,帮助他们迅速航行。他负担着许多,可是他不感觉什么负

担。大江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②那些被波浪卷起,跟随大江行进的泥沙却感到累了,问:

③“喂,大江!老这么跑,到底要往什么地方去呀?”

④大江回答:

⑤“还要到前面去呀

⑥疲乏得喘不过气的泥沙愤愤地说:

⑦“‘前面','前面’!哪有那么多‘前面'!已经走得差不多了,还是歇口气吧!”

⑧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轻轻地笑了笑:

©“为什么?不行!不能停留!”

⑩泥沙带着怨恨,偷偷地沉下去了,可是大江还是不住地奔流。许多天就好像一天,许多月就

好像一个月,他经过了无数繁荣的城市和无数富足的乡村,为人们做了无数事情,终于到了海口。

。大江还是不知道疲倦是怎么一回事;他奔流着,奔流着,永远向着前方。

口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口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

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0”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他的无穷无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

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匕向纯洁的监空。

O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⑶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8.用一句话概括①〜O段的内容。(2分)

9.文章用什么方法描写泥沙?这对表现长江有什么好处?(3分)

10.作者为什么说“大江的记性很好,他没有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3分)

11.从⑥〜⑩段大江与泥沙的对话中,你受到什么启发?(3分)

12.第3段写太阳和月亮有什么作用?(2分)

13.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共12分)

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收藏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

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

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

着“一粒米二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惊

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

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

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

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

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

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

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

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酷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

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

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粗的细的,高

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

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

凭的全是一种感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池赠给爸爸的。

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凝聚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

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7、本文的线索是,点明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8、本文第③段是采用的是记叙顺序中的,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_o(3分)

19、张继的《枫桥夜泊》是流传千古的名诗,前两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你

能默写出诗的后两句吗?(2分)

20、木文结尾所说的“一种精神”是指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有人说,爸爸在“我”生日的时候送我礼物仅是一粒米,礼物太轻了;也有人说,爸爸是送了

我一件艺术品,很贵重的。你觉得礼物的轻重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爸爸的这个礼物合适吗?为

什么?(3分

(四)阅读《甘露的秘密》,完成22-20题(10分)

蚂蚁和蜥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蛆背着蜘虫()

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财虫搬家。当场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

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财虫能够(),好排泄出更多的财蜜来。

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去卜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蚣虫

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蜥虫的“卫士”,还是螃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

场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

哂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财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财

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蚊又把小螃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

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鲂蜜。(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

1.将A、不辞劳苦,B、川流不息、C、饱食终日填入上文的括号中,其顺序是

2.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蚂蚁是场虫的保姆,谈谈蚂蚁作为保姆要为财虫做哪几件事?(2分)

(五)、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坚固的棍子》,在结尾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全文意思相符并能

揭示寓意(3分)

这一天,父亲把三个孩子叫到自己的跟前来,“你们各自把这根棍子折折看吧!”

“这很容易嘛!”三个孩子立刻“啪”的一声,将棍子折断了。

“那么现在来折这个!”父亲将三根棍子捆起来,交给大儿子。“折折看!”

大儿子用尽力气,就是折不断这这捆棍子。第二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也是,但都折不断。

“孩子们,你们看,一根棍子是很脆弱的,但把三根捆在一起就会变得坚固。也就是说,

(六)临窗看柳(11分)

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

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

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

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着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

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可那窗外,看看柳树,用心去体会,你也会明白许多的。

1、从全文看,柳枝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

2、圈点批注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请你任选一处作出赏析(3分)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写作意图上看,第三段中“心中一定有淡淡的忧伤”一句看似写柳,实际写出了

,这是一种的写作手法。(2分)

4、结尾说“我”明白了许多,据你看,他明白了什么?(4分)

(七)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作者刘继荣)

①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程就要开始了。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竞赛,

有各学校的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渴望一切有

光环的东西,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一切。

②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告诫我,一定要把时间安排好,万万不可拖堂,这次大赛规则里有一

条,对拖堂者采取一票否决制,前面有几位参赛者已经“触电”,与奖杯无缘。我感激地点点头,拿着

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

爱的人”,孩子们都很认真,可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舌L,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他,

他竟然拒绝修改。

③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怪,一只画

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这时,惊惶的班长跑来告诉我,

安锐与同桌打架了,打得很凶。

④看见我的一刹那,两人同时松了手。同学们纷纷告诉我,同桌嘲笑安锐不爱自己的妈妈,所以

把她画成了老巫婆。谁也没想到,瘦弱的安锐,像个发怒的小豹子般扑了过去。

⑤就要上课了,听课的老师坐满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安锐的胸肺一起一伏,他的眼睛

盯着我手上的那张画,我轻轻地将画递过去,他愣了一会儿,不敢相信似的伸出小小的手,在握住画

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了,这时,铃声响起来。

⑥我们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孩子们紧张得成了

小木头,课堂里的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

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

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明课的老师们,脸上都露出了微微的笑意。

⑦在这种气氛里,我发挥到最佳状态,孩子们的表现也格外出色,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

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脸上也露出赞许的表情。马上就要下课了,坐在教室后排的教研

组长眉开眼笑,给了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⑧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

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

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孩子。

⑨被诧异的目光包围着,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他的脸都憋红了。教研组长皱着

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又给我做了个手势:别理这个怪异的孩子!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

这是不公平的,就为着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孩子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以

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⑩忽然,他的同桌气呼呼地站了起来:“他是个怪人,他不爱秋天,不爱冬天,他连自己的妈妈都

不爱

□“我爱我妈妈!”安锐大声反驳。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教研组长无奈

地摇头,我似乎听到了他懊恼的叹息声。

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建扫了,妈妈累

得气管炎都犯了。”他的声音仍然在发抖,语音却变得流利。

。“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车碾过,人踩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

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0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掌心会有硬币似的茧,为什

么在秋季里,他每天都会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

球,然后推进树篱中去。

。安锐举起那张引起非议的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

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

的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暗里是不安的期待。

。我微微哽咽着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与此同时,安锐的同桌也举起了手。在我渐

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孩子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

张开嘴笑,门牙那儿有个光光的豁口,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十多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

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半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⑶其实,我遇见的,又何尝不是世上最好的吸?

1.将题目换成“一节公开课”好不好?为什么?(3分)

2.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3.安锐是怎样一个孩子?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O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2分)

5.说说最后两段加点的“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A)“和谐”的哲理(作者冯之竣)

(1)“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

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

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井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

衡,叫作“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

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

可能产牛新事物,就不可能牛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2)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3)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和谐”能促进

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姓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4)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代的开初,为了给人

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

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5)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

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6)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

合理池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

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

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的深刻哲理,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

(8)和谐,既是古老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和谐,将为未来的人类开辟更加广

阔的天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谐作为一种理念创新,应成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改

革促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22.文章从哪此方面论述“和谐”的作用?(3分)

23.第(3)段画线句中“百花齐放,姓紫嫣红”是形容春天的景色吗?你是怎样理解的?(2

分)

24.第(4)段中说,我们的封建社会里,许多朝代在开朝之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你能举出一个事例进行说明吗?(2分)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材料一:“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不仅成为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

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周边外交,我们是坚定执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样一个外交方针,也就是说,

要眸邻、安邻、富邻。

(1)我们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方针体现的是文章的哪一条观点?

(2)这些政策树立起了我国怎样的国际形象?

26.“和谐”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你通过课本”感受自然“这个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后,

对这个问题有了什么新认识?(3分)

(九)春天的心(作者青秋)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

在每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正在率先辉映着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身姿,一面吐

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这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竟涌过来一大帮十儿岁的孩子,他们一来到这片迎春花前面,立刻像兴

奋的小鸟儿,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有的使劲儿唤着花朵,有的把脸埋进了迎春花的枝条里

面,他们完全陶醉了。

(5)冷不丁地,一个男孩子跑到我面前,对我说道:“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