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DB22∕T 1548-2012 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规程  _第1页
(高清版)DB22∕T 1548-2012 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规程  _第2页
(高清版)DB22∕T 1548-2012 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规程  _第3页
(高清版)DB22∕T 1548-2012 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规程  _第4页
(高清版)DB22∕T 1548-2012 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规程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2年05月01日开本:850mmx1168mm1/32腋次:2012年5月第1版印次:2012年5月第手次印刷印数:1-2000册定价:18.00元第164号准,统一编号为:DB22/T1548—2012;2012年5月1日起2012年4月12日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要求,编制本规程。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在我省的应为了适应我省的工程地质条件,更好的发挥原位测试工作的作用,在总结多年来吉林省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征求了省内部分勘察单位及高等学校的意见,编制了本规程的初稿,本规程主要内容有: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标准贯入试验;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5静力触探试验;6载荷试验。在执行本规程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或建议寄送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勘测公司(长春市震宇街358号,邮编130012,),以供修编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勘测公司长春工程学院周泣泓唐凯尹伟超王鸿斌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周毅陶乐然王振东殷亚军王树成吴扬仁马青龙 12术语和符号 2 2 3 43.1一般规定 43.2试验要点 53.3资料整理与应用 6 74.1一般规定 74.2试验要点 74.3资料整理与应用 85静力触探试验 5.1一般规定 5.2试验要点 5.3资料整理与应用 6载荷试验 6.1一般规定 6.2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6.3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6.4岩基载荷试验 206.5螺旋板载荷试验 21附录A静力触探头的技术要求和标定 25附录C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杆长修正系数 附录D钻孔记录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28引用标准名录 29条文说明 1.0.1为规范我省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工作,统一原位测试技术要求,提高原位测试工作质量,做到技术先进、成果准确可靠,制1.0.2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市政等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工作。2.1.1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engineeringinvestigation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的地质、环2.1.2原位测试in-situtests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2.1.3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penetrationtest用质量为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将标准规格的贯入器,自钻孔底部预打15cm,测记再打人30cm的锤击数,用以进2.1.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ynamicpenetrationtest用一定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贯人土中,测记每打人一定深度的锤击数,用以进行岩土2.1.5静力触探试验conepenetrationtest将标准规格的带有电测传感器的探头用静力按一定速率匀速压入土中,量测探头所受的阻力,用以进行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原位2.1.6载荷试验staticloadingtest在原位条件下,向真型基础或缩尺模型基础逐级施加荷载,并同时量测地基(或基础)随时间而发展的变形(沉降),用以进行3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1₀——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s—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P—静力触探单桥探头比贯入阻力;f——静力触探双桥探头侧壁摩阻力;R—静力触探双桥探头摩阻比。3.1一般规定1贯入器:由具有刃口的管靴、对开式贯入器身(对开管)贯入器对开管内径35mm刃口角度18°-20°超重型。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适用于浅部的填土、砂土、粉土和粘性土,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适用于砂土、中密以下的碎石土和极软岩,4.1.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规格和测试指标应符合表4.1.2的直径(mm)锥角()锤的质量(kg)落距(cm)探杆直径(mm)4.2.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落锤方式应采用控制落距的自动落锤4.2.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防止锤击偏心、探杆倾斜和侧向晃动,触探杆最大偏斜度不应超过2%。4.2.3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锤击速率每分钟宜为15击~30击。杆直径比应大于1.3,在粘性土中可适当放宽;2贯入一定深度后旋转探杆(每1m转动一圈或半圈),以减少侧摩阻力;贯入深度超过10m,每贯入20cm转动一次。4.2.5动力触探使用的探杆应采用内接手形式,当探杆接手与孔壁产生摩擦对测试数据有影响时,应采取钻探等措施扩孔,然后再进行测试。4.2.7对轻型动力触探,当No>100或贯入15cm锤击数超过50时,可停止试验;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三次N63.s>50时,可停4.2.8试验可在钻孔中分段进行,每一试验段的试验宜连续进行,4.2.9动力触探试验测试数据应按相关规定记录于钻孔记详见附录D。4.3资料整理与应用4.3.1根据触探击数、曲线形态,结合钻探资料可进行力学分层,分层时注意超前滞后现象,不同土层的超前滞后量是不同的。上为硬土层下为软土层,超前约为0.5m~0.7m,滞后约为0.2m;上为软土层下为硬土层,超前约为0.1m~0.2m,滞后约为0.3m~0.5m。4.3.4动力触探锤击数,可评价岩土的物理状态,岩土层的强度、采用的N.s、N120锤击数为按4.3.5式进行杆长修正后的平均值。式中:N₆.5(120)——经杆长修正后的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a(2)——重型(超重型)动力触探杆长修正系数,按本规程5.1一般规定量碎石的土、残积土和部分风化岩。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1贯入系统——主机、探杆及反力设施;2探测系统——静力触探头、量测仪器及静力触探头标定设备。宜匀速贯入;2探杆直径在25mm~50mm之间;3每根探杆长度宜为1.0m,探杆头宜采用平接,互换性良好。5.1.6反力装置应根据设备型号、现场条件、地层类别及探测深度决定,采用地锚、触探车自重或堆压重物等方式,也可多种方式联合使用。5.1.7静力触探头根据其结构及功能,主要分为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常用探头规格见表5.1.7。锥角有效侧壁长度(mm)表面积(cm²)有效长度(mm)5.1.8静力触探头传感器归零的允许误差均为±1.0%,且应符合下列要求:2密封性良好,绝缘电阻必须能保证仪器正常工作且不小于500MΩ;5.1.9探头使用一定时间后,当发现锥头的锥面刻痕明显,或出现不平整,有明显凹面或双桥探头侧壁摩擦筒直径明显小于锥头直径5.1.10电缆应采用屏蔽电缆,表皮破损的电缆不得使用。5.1.11触探杆直径应小于触探头的锥底直径。触探头摩擦筒以上8倍锥底直径长度范围内,直径必须小于探头直径,且不得设置扩孔器。5.1.12量测仪器必须与探头性能相适应,应采用合格的自动记录2测力计精度不得低于Ⅲ等,量程应与传感器的额定荷载相5.2.1静力触探在试验前必须将探头,屏蔽电缆及量测仪器进行系统联机,并进行标定工作,取得标定的系数。静力触探头应3个月1备用探杆总长度应大于测试孔深度2.0m,逐根检查试接,2不圆不直已变形、丝扣太紧或太松的探杆不得使用,用于深孔的探杆,应检查每3根~5根连接后的总体平直度;3测试备用电缆长度应满足式5.2.2的要求:5.2.3反力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2采用地锚、触探车自重或堆压重物等提供的反力应大于预估3采用地锚提供反力时,所下地锚必须对称垂直,并使主机能4采用堆压重物提供反力时,重物形状应规整,堆压力要求均1孔位应避开地下电缆、管线及其它地下设施;2孔位应避开GPS基站、无线电发射塔等强烈信号干扰区;2一个场地可以采用两种探头进行触探试验,在查清地层方面3触探头在使用前,应取得标定记录,检查探头是否在标定期内。5.2.7当采用自动记录仪进行记录时,贯入前记录仪的操作应遵守1正确连接探头电缆,通电预热10分钟~15分钟;正常,当深度转换器引起的孔深误差超过±1%时,应查明原因予以更换。5.2.8当采用原位测试微机系统进行记录时,贯入前微机操作应遵(如需要时);3用手试压探头,观察初值数字在受力状态下应变大;若变4检查深度信号发生器是否接到接线盒上。5.2.9贯入时采用的测量仪器应与标定触探头的量测仪器相同,贯人前,应接上量测仪器的触探头进行试压,检查顶柱、锥头、摩擦5.2.10贯人时应防止锥头侧移,孔位偏斜,当贯人1m~2m后,5.2.11贯人速率应控制在1.2±0.3m/min,严禁高速贯入,手摇式主机的摇把转速应保持均匀。在贯入过程中,当遇到强度较高的地层,如中密-密实的砂土、含碎石土层时,为了穿透此层,可放慢贯人速度,也可采取贯入一定深度,提升约10cm,往返操作,不5.2.12每次加接探杆时,丝扣必须上满,卸探杆时不得转动下面5.2.13触探头贯入土中0.5m~1.0m(在冬季应超过冻结线),然后将探头提升约10cm,静待10分钟,检查温漂,量测仪器上无明5.2.14贯人中可进行归零检查,在深度12m以内可按需要2m~45.2.15贯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或影响正常贯入的情况都应在记录上注明。5.2.1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终止贯人:2反力失效或主机已超负荷;记录、分析。5.2.17受地层条件或设备能力限制,不能贯人到预定深度时,可上油,妥善保存,不应使触探头暴晒和受冻,严禁用电缆线提拉触探头。5.2.19装卸探头时,不应转动触探头,以免电缆扭断。5.2.20操作中的机械及用电安全,应按有关5.3资料整理与应用5.3.2当原始记录出现下列现象时,宜分别进行处理:1记录数据或触探记录上出现零点漂移超过满量程的±1%时,后贯入10cm深度的记录连成圆滑曲线;3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误差超过±1%时应查明原因,一般可5.3.3静力触探曲线图的纵横坐标比例宜符合表5.3.3的要求。比例纵向(深度)1:100或I:2001cm表示1.0MPa或2.0MPaf1cm表示10KPa或20KPa1cm表示1%、2%5.3.4当静力触探孔与钻探孔配合时,静探深度比例应与钻孔深度5.3.5当采用单桥探头测试时,应以比贯人阻力(Ps)与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力学分层。当采用双桥探头测试时,可以锥头阻力(q。)与深度变化为主,结合侧壁摩擦力和摩阻比随深度的变化曲线进行力学分层。进行力学分层时,每层土的p,或q的并层容许变动幅度宜符合表5.3.5的规定。p.或q。(MPa)5.3.6对于一些很薄的交互层或含薄粉细砂土,不应按上表进行分5.3.7在分层时需考虑触探曲线超前和滞后现象,一般以超前和滞5.3.8触探结合钻探时,触探分层应参考钻探记录综合5.3.9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2对于下列情况,土层触探参数值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必要的1)在曲线中遇到个别峰值,可不参与平均值计算;2)厚度小于1m的土夹层,若贯人阻力较上、下土层为高(或低)时,应取其较大(或最小)值为层平均值;3)土层系由若干厚度在30cm以内的粉土(砂)和粘性土交互层沉积而成,且不宜进行细分时,则应分别计算该套组合土层的峰5.3.10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可评价岩土层的性质、地基承载力、6.3深层平板载荷试验6.3.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人工挖孔桩桩端承压板下应力6.3.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孔孔径应为0.8m~1.2m,孔深宜不小于5.0m,承压板采用直径为0.8m的刚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的土层高度应不少于0.8m。6.3.3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1/15分级施加。6.3.4每级加荷后,第一个小时内按间隔10、10、10、15、15分钟,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于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载力的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0.04d(d为承压板直径);3本级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的5倍;4当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2倍。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极限荷载,当该值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d=0.01~0.015所对6.3.7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人工挖孔6.4岩基载荷试验6.4.2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理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6.4.3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10分钟读数一卸载。6.4.5荷载分级:第一级加载值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为1/10。6.4.6沉降量测读:加载后立即读数,以后每10分钟读数一次。6.4.7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分钟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6.4.10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2每个场地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3岩石地基承载力不进行深宽修正。6.5螺旋板载荷试验试样的砂土、粉土和灵敏度高的软粘性土。可以测求地基土的地基6.5.2螺旋板载荷试验常用的螺旋板头直径有113mm、160mm和252mm三种,强度较高的地层宜采用小直径的螺旋板头,强度较低验深度20cm~30cm处停钻,并清除孔底受压或受扰动土层。螺旋板入土时,应按每转一圈下入一个螺距进行操作,减少对同一试验孔在垂直方向的试验点间距一般应不小于1.0m。6.5.4试验设备安装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采用直径不小于φ73mm、壁厚10mm的传力杆连接螺旋板2下反力地锚和百分表地锚,安装横梁、千斤顶、百分表(四个),要求传力系统垂直。6.5.5试验加荷的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土、中一低压缩性的粘性土、粉土宜采用50kPa;对高压缩性土宜采用25kPa;每加一级荷载后,第1小时内按5、10、15、15、15分钟间隔观测沉降,以后按半小时的时间间隔观测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施加下一级荷载;相对稳定标准为2小时内每小时沉降量不超过0.1mm;一次;对高压缩性土宜采用0.25mm/min-0.50mm/min加荷速率,荷载的2倍。3不能按上述二款要求确定时,可取s/d=0.01~0.015所对A.1静力触探头的技术要求A.1.1静力触探头的使用误差应符合表A.1.1的规定:锥底面积(cm²)锥角摩擦筒长度(mm)A.1.2静力触探头的的线性误差、归零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均应小于量程的百分之一。A.1.3静力触探头的适用温度为-10℃~45℃,由于温度漂移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应小于量程的百分之一。A.2静力触探头的标定A.2.1待用的探头电缆和仪器应与探头一起标定,标定后的参数仅适用于该测试系统。A.2.2静力触探头的标定可采用固定桥压法,其他标定方法和标定资料整理应按其使用说明书执行。A.2.3标定使用的测力计精度不应低于3级。A.2.4标定前,对于新探头应加荷至设计压力,反复加荷、卸荷3次~5次,以减少传感元件由于加工引起的残余应力,等到数值稳定后方可进行标定。A.2.5、连接触探头和记录仪,并流调平衡,当确认正常后方可正A.2.6固定桥压法标定具体步骤如下:1选定量测仪器的供桥电压(KE—U310型静探微机采用固定桥压法标定探头);2逐级施加荷载,每级为最大贯入力的1/10;3每级加荷均应标明输送电压值,或测记相应的应变量;4每次标定,加卸荷不得少于3遍,同时对顶柱式传感器还应转动顶柱至不同角度,观察荷载作用下读数的变化,其测定误差应小于满量程的±1%或额定荷载下应变量的±1%。长度(m)69C注:表中数据可线性内插取值。杆长(m)52468C.0.2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杆长修正系数a₂见表C.0.2:表C.0.2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的杆长修正系数a₂杆长《m)135791222579注:表中数据可线性内插取值。回次自至颜色稱度钻探机长:记录员:校核员:共页,第页。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这样做的: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的规定”或“应按……执行”。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3《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条文说明吉林人民出版社制定说明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其测试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勘察成果质量。根据吉建办〔2011〕14号文件“关于下达《2011年全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一)》的通知”要求,由主编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勘测公司组织省内两所高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工程学院)及部分勘察单位编制了本原位测试目前在我省的应用主要有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载荷试验四种,为了统一原位测试设备标准和测试要求、规范原位测试工作,本规程针对以上这四种原位测 3标准贯入试验 3.1一般规定 3.2试验要点 40 4.2试验要点 404.3资料整理与应用 415静力触探试验 425.1一般规定 425.2试验要点 435.3资料整理与应用 446载荷试验 456.1一般规定 6.2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6.4岩基载荷试验 46 471.0.1原位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手段,为了1.0.2本条主要阐明本规程的适用范围。1.0.3在我省的岩土工程勘察原位测试工作中,本规程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在本规程中已经明确的内容虽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定不一致,但与国家工程建3.1.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CB50021规定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细颗粒土和砂类土。近几年在我省的实际应用中,已将标准贯入试验用于残积土、全风化~中风化的软质岩,全风化~强风化的部分硬质岩,在基岩风化程度划分、提供基岩桩端阻力等方面3.1.3本条规定的标准贯入试验设备的精度指标,这也是设备的停用标准。对开管长度大于500mm是保证击入30cm的试验深度获得可靠击数的重要条件。尽管部分资料显示使用直径42mm的钻杆和使用直径50mm的钻杆对测试数据的影响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对比发现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故本条规定使用直径42mm的钻杆进行3.1.4在对砾砂、风化岩进行测试时,贯人器靴的刃口容易发生损3.2.1由于冲击钻进会对地层产生影响,故规定标准贯人试验钻孔采用回转方式钴进。钻孔垂直度及孔径应保证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不受孔壁的摩擦阻力。3.2.2标准贯入试验应先预打15cm再开始试验和计数。实际工作中有时遇到很密实地层,预打15cm难以完成,在这种条件下,如果3.2.6本规程规定N大于50击时换算为相当于30cm的锤击数。当在一些密实土层中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会出现锤击一定击数后贯入量非常小或不再贯入,甚至出现反弹,在这种情况下继续锤击是没有意义的,这时可按本条进行换算。但应记录50击的实际贯入深度。3.2.7贯入器中土样的鉴别是试验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助于准确划分地层。3.2.8本规程规定对于残积土、风化岩层不必预打15cm,清孔干净后预打3击~5击,确定贯人器已经进入未扰动岩层后开始记录每打人10cm的击数。3.3资料整理与应用3.3.1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统计采用算数平均值法分层统计,但离散度大的异常值应剔除。此处异常值主要指粘性土层中砂土层中的卵砾石夹层所测得的大值。由于测试设备损坏、测试方3.3.2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的应用当在相关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里没有明确规定时,也可结合工程经验参考《工程地质手3.3.3本条规定了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N值应用时不用进行修正的适用范围。3.3.4本条规定了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N值应用时需要进行修正的适用范围。目前国内对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值的修正方法众多,本规程规定使用最早、最广泛的按牛顿弹性碰撞理论为基础的杆长修正。重型和超重型。轻型动力触探的优点是轻便,对于施工验槽、填土勘察、查明局部软弱土层等具有实用价值。重型动力触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超重型动力触探主要用于碎石类土。鉴于实际工4.2.1由于不同的落锤方式会导致测试数据不同,故本条规定采用度的标准。4.2.3锤击速度也影响试验成果,一般采用每分钟15击~30击,4.2.4试验过程中,尚可采取本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少侧摩阻力的措施。4.2.5由于外接手探杆接手与孔壁产生的摩擦对测试数据影响较大,本条规定一般应采用内接手探杆。如必须采用外接手探杆,则与土的物理性质(砂土孔隙比)的关系有影响,故应记录地下水位埋深。4.2.8为增加试验深度或探测不同土层的测试数据,动力触探试验4.3.1本条根据相关统计资料给出了不同土层动探指标超前滞后的4.3.2在整理触探资料时,应剔除异常值,此处异常值主要指粘性土层中的薄硬夹层、砂土层中的卵砾石夹层所测得的大值。由于测亦不得参加统计。计算土层的触探指标平均值时,超前滞后范围内的值不反映真实土性;临界深度以内的锤击数偏小,不反映真实土性,故不应参加统计。动力触探本来是连续贯入的,但也有配合钻探,间断贯入的做法,间断贯入时临界深度以内的锤击数同样不反4.3.4当在地方标准里没有明确规定时,也可结合工程经验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用动力触探锤击数进行岩土层的分析评价。4.3.5探杆所受的侧摩阻力与土类、土性、杆的外形、刚度、垂直度、触探深度等均有关,很难用一固定的修正系数处理。本规程规5.1一般规定5.1.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规定静力触探试经验。5.1.2静力触探主机按贯人能力分,主要有3吨、5吨手摇静探机,3吨~15吨液压静探机,车载20吨液压静探机。试验前应根据可以有个变化范围,贯入速率在0.9m/m2探杆直径规定在25mm~50mm之间;可根据不同的贯入设5.1.7对孔压静探测试省内应用甚少,实测资料数据匮乏。暂不列静力触探头圆锥截面积国际通用标准为10cm²,国内普遍使用的探头为15cm²,二者的贯入阻力相差不大。在同样条件下10cm²比双桥探头能同时获得锥尖阻力和侧壁阻力两个参数,对利用贯人阻力曲线划分地层确定土的名称,提供桩基承载力方面都很有力,这是单桥探头所不及的。但最初使用的是单桥探头,各地积累的工程经验较丰富,尤其是在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土其他指标,都和单桥探头建立的相关关系。单、双桥探头之间的换算还没有建立5.1.8静力触探头传感器除在室内标定误差(非线性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和归零、温漂等)均为±1.0%外,探头提回到地面时应记录归零误差,现场的归零误差不应大于量程的3.0%,这是测试数据准确度的重要标志;探头绝缘度不小于500MQ的条件是3个工程大气压下保持2小时。5.1.9对探头磨损后更换锥头及侧壁摩擦筒,只做了定性的判定,没有定量的要求,是考虑其他方面误差的因素均比锥头面积和侧壁5.1.13标定探头的测力计是探头标定时的一个主要的计量器具,则开始就偏斜,不仅测试数据不准确,还易引起断杆事故。在贯入过程中因地层阻力增大引起地锚上拔,应随时加固地锚调整主机尽5.2.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