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指引_第1页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指引_第2页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指引_第3页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指引_第4页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

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技术指引

(试行)

广东省林业局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协会

二O二O年五月

目录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建设原则................................................3

5建设目标................................................4

6自然保护区建设程序......................................4

7管理管护体系建设........................................6

8保护与恢复体系建设.....................................26

9科研监测体系建设.......................................42

10科普宣教体系建设..................................54

11社区共建共管与社区发展................................62

12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65

附表.....................................................68

附录129

1适用范围

本指引规定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管护、保护与恢复、科

研和监测、科普宣教、社区共建共管与社区发展、自然资源可持

续利用等的建设要求。

本指引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35822-2018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GB/T20399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

GB/T19571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

GB/T20416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

GB/T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

GB/T18337.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15163-2018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195-2018)

LY/T1953自然保护区设施标识规范

LY/T186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1725自然保护区土地覆被类型划分

LY/T1726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技术规范

LY/T5126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技术规范

HJ913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

HJ/T129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DB44/T775-2010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技术规范

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试行)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指南

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设备选型与软件标准参

考技术指标

3术语和定义

3.1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

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

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C

3.2自然保护区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价值、性质等划分的自然保护

区类别。

自然保护区类型主要有自然生态系统类保护区、野生生物类自

2

然保护区和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

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荒

漠生态系统类型、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海洋和海岸生

态系统类型,共5种类型;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

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共2种类型;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

括:地质遗迹类型、古生物遗址类型,共2种类型。

3.3自然保护区级别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地方级

分为省级、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

3.4自然保护区建设

为自然保护区开展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实施的自然保护区管

理管护体系、保护与恢复体系、科研监测体系、科普宣教体系、

社区共建共管与社区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建设。

4建设原则

4.1尊重自然原则

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和风景资源等主

要保护对象,建设行为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4.2因地制宜原则

建设行为应与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规模、主要保护对象和管

理目标等相适应,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环境、社区、当地经

3

济社会和建设条件等相协调。

4.3突出特色原则

建设行为应根据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社区特点,在管理

管护体系、保护与恢复体系、科研监测体系、科普宣教体系、社

区共建共管与社区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突出本自

然保护区的特色。

5建设目标

通过自然保护区管理管护体系、保护与恢复体系、科研监测

体系、科普宣教体系、社区共建共管与社区发展、自然资源可持

续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可持续地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生物

多样性、自然遗迹和风景资源等主要保护对象。

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侧重于管理管护体系、

保护与恢复体系、科研监测体系、科普宣教体系、社区共建共管

与社区发展、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全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示范

建设;市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侧重于管理管护体系、

保护与恢复体系等建设。

6自然保护区建设程序

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为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效果,自

然保护区应按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建设项目申请、初步设计、

项目建设等程序开展项目建设。

4

6.1总体规划

在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科学考察和资源及保护属性评价基础上,

按自然保护区相关规范,编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

自然保护区管理行为、保护行为、建设行为、利用行为的中长期

指导技术文件,是确定中长期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的依据。

6.2建设项目申请

根据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确定申请建设项目建设内容等。建

设项目应按照所属项目资金类别的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申请。

建设项目申请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条件调查和分

析,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资金等,评估项

目建设的绩效。

6.3初步设计

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根据批准的“建设项目批准文件”和建设标

准编制。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对各单项工程或者单位工程

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用地规模、主要材料和设备选择进行说

明,并附具设计说明、图纸、主要设备材料用量表和投资概算等

材料。

单纯购置类建设项目可不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由建设单位

根据建设项目的批复直接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5

6.4项目建设

“建设项目批准文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是自然保护区

实施项目建设的依据。

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实施条例》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

等进行招投标管理。重点建设项目即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包

含财政资金投资建设的自然保护区各类设施设备等。

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中,含有监

理费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工程监

理单位实施建设项目监理。建设项目需按规定程序进行竣工验收

的,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如涉及国有林场,应与国有林场森林经营

方案相衔接;涉及使用林地的,应按规定依法办理使用林地许可

手续,符合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可按照相关规定办

理。

7管理管护体系建设

7.1管护机构及管护设施

7.1.1建设要求

自然保护区应具有地方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设立机构和批准

编制的文件,具有管理机构和人员。建设有满足本自然保护区管

6

护需求的综合业务用房、管理站、管护点、检查站(哨卡)等管

理、管护设施。自然保护区管理、管护设施建设符合建标195-2018、

LY/T5126-04和LY/T1953-2011要求。

7.L2建设内容

(1)管理与管护机构

①依法开展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含林地)、林木、海域权属

确定、登记、造册和发证。

②对自然保护区的各类文件、资料归档管理,建立有相应的

电子档案。

(2)综合业务用房

①自然保护区综合业务用房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处)、站

用于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的业务用房。管理与业务用房其选址

应有利于开展保护、管理、科研等业务活动,便于与有关部门的

沟通交流,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便利,力避自然灾害威胁。

②综合业务用房应根据自然保护区规模、管理人员数量等确

定建筑面积。其中:管理与业务用房设置行政管理室、业务管理

室;公共用房可设置会议室、档案室、资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

服务用房可设置仓储室、值班室和餐厅等。设备用房可设置配电

室、控制室等。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围墙、环卫、水、电、弱

电和绿化设施等。

③自然保护区已建有管理与业务用房的,除属危房、原址处

7

于地质灾害频发区或距离保护地超过50km以上等原因外,不得

搬迁重建。

④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常备设备主要包括办公、通讯、档案、

巡护、取证、消防、卫生、安全、应急救护,以及监测、实验和

外业调查设备等。

(3)管理站

①根据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范围、自然地理单元(小流域、

山系等)以及自然资源属性等,将自然保护区划分若干管理区域,

每片管理区域应设置1个管理站,管理站数量和面积应符合建标

195-2018相应规定。

②管理站站址应靠近保护现场或保护区内及周边乡镇,避开

特殊地貌景观或历是文化遗迹邻近区域。

③管理站的建筑规模应满足管理人员的办公需求并保障临时

工作需要。

④管理站行使行政执法、巡护保护、事务管理、信息咨询、

综合服务等功能。建筑用房包括业务用房、生活用房和资料档案

室。

⑤管理站应配置办公、通信、照明、巡护、取证、消防、卫

生、应急救护、外业调查等设备。

⑥管理站附属设施包括厕所、车库、围墙、场地硬化、道路、

水、电、弱电、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

8

(4)管护点

①管理站管辖面积大,不便于直接管理的区域宜设置管护点,

管护点具有管护巡护、简易询问、紧急通报、救护、管制通行等

功能。管护点数量和面积应满足实际需求并符合相关规定。

②管护点建筑面积合理,保障2〜3人的基本工作和生活要求。

③管护点附属设施包括厕所、围墙、场地硬化、道路、水、

电、弱电、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

(5)检查站(哨卡)

①在人和车辆经常出入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处可设置检查

站(哨卡)。

②检查站(哨卡)可设值班室、值班宿舍和监测、监控、宣

教设施和处置场所等,横跨道路应设置闸杆、栏索或门禁系统等

管控设施。

③检查站(哨卡)附属设施包括厕所、围墙、场地硬化、道

路、水、电、弱电、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

(6)管护码头

海洋类自然保护区根据巡护需要,修建巡护码头(含透水或

浮动式码头),供巡护船(艇)靠泊。巡护码头可停靠宜不少于5

条巡护船艇,巡护水道宽度一般不小于6m。

9

7.L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及管护设施建设内容应符合表7-1的要

求。

表7-1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及管护设施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指标与要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范围清晰;经正式批复,成立有专门

管理与管

的管理机构,配备有相应的管理人员;管理场所完善,

护机构

使用率达60%以上。

各自然保护区应具备综合业务用房,即有固定的管理

综合业务办公场所;配备有相应的管理办公设备;应具备管理

用房办公、信息沟通和后勤保障等功能;可结合管理站设

置。

自然保护区可根据情况划分若干管理区域,每片管理

管理站

区设置管理站1处,并配备相应管理设备。

自然保护小区、原生境保护小区或管理站直接管理难

管护点

度大的区域应设置管护点,并配备相应管护设备。

在人和车辆经常出入自然保护区的道路路口处可设置

检查站(哨卡);检查站(哨卡)可设值班室、值班

检查站

宿舍和监测、监控、宣教设施和处置场所等,横跨道

(哨卡)

路应设置闸杆、栏索或门禁系统等管控设施;检查站

(哨卡)的附属设施包括厕所、围墙、场地硬化、道

10

建设项目主要指标与要求

路、水、电、弱电、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

供巡护船(艇)靠泊,建设形势为透水或浮动式码头),

可停靠宜不少于5条巡护船艇,巡护水道宽度不小于

管护码头

6m。标识采用正方形,底色为蓝色,文字和图案为白

色。图案由水波纹、船锚和“巡护”字图形组成。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管护机构及管护设施建设要求参照附表2。

7.2保护区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

7.2.1建设要求

(1)自然保护区应建立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应其保

护特点和管理需要的法规、规章或者政府规范性文件,有条件的

力求做到“一区一法”。

(2)应明晰土地权属和管理权限。

(3)建立自然保护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实现自然保护区

的法制化保护;落实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和日常运行

经费。

7.2.2建设内容

(1)自然保护区“一区一法”

各类自然保护区应根据保护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依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

H

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地方性

法规、规章或者政府规范性文件。

(2)规划、计划和内部规章制度

①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区须全面完成总体规划的

编制和报批,规划执行5年以上的自然保护区,应进行规划实施

效果的评估,为编制下一规划期的总体规划做好准备。保护范围、

功能区划和主要保护对象有变化时,应重新编制和报批总体规划。

②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自然保护区应在对保护区历史、现

状、资源、社会经济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调查的基础上,依据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每5年编制一次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明

确自然保护区管理目标,提出科学、合理和规范的管理对策,确

定具体的管理行动方案。

③内部规章制度:各类自然保护区应根据其自然资源、主要

保护对象、胁迫因子、自然资源权属等因素制定系统、完善、适

应本保护区的各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如管理工作制度、野外巡

护管理制度、外来人员与车辆管理制度、森林防火制度、有害生

物防控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职工教育与培训制度、资源利用管

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等。

(3)执法机构和队伍

①执法机构:受有关执法部门委托或积极创造条件申请各级

执法部门委托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行使对辖区内自然资源的行政

12

执法权,建立有负责执法职能的部门(科室)。

②执法队伍:在执法职能机构的基础上建立执法队伍,积极

配合公安部门执法,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

乱垦滥围等破坏和侵占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7.2.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内容应符合表7-2的要

求。

表7-2自然保护区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自然保护区“一区制定有本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的法规、规章

一法”或者政府规范性文件。

落实完成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报批、规划实施效

规划、计划和内部果评估、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并落实自然

规章制度保护区管理计划;制定系统、完善的,适应本

保护区的各类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落实实施。

积极建立专门的执法部门(科室),制度完善,

执法机构和队伍运转的协调性良好;在执法机构的基础上建立

执法队伍,人员设置合理,执法效果良好。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法规及内部规章制度建设要求参照附表2。

13

7.3管理性标识

7.3.1建设要求

(1)管理性标识包括意象性标识、指示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

设施。

(2)自然保护区应设有明显的管理标识,以明确自然保护区

的界线和范围,表达相关的信息。

(3)界碑、界桩等为意象性标志,自然保护区批准设立后,

建设单位应根据批复的自然保护区范围,确界立标,沿自然保护

区界线埋设界碑、界桩。

(4)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设施应满足自然保护区管理需求

并定期维护。

(5)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设施建设应按省级标识系统统一

部署。

7.3.2建设内容

(1)意象性标识

意象性标识主要指界碑、界桩、浮标等。界碑、界桩等的设

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景观,设置应符合《自然

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规范》。

①界碑建设: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需求,应在自然保护区边

界线上的各类路口设立界碑。

②界桩建设:根据自然保护区管理需求,应在自然保护区外

14

围边界线、管控分区界线上设立界桩,根据界线的转向点和地形

条件设置,每500m〜1000m应设立1个界桩,在村镇等人为活

动较为频繁的区域附近可增至每300nl〜500nl应设立1个界桩。

③浮标建设:水域应在地图、海图、航道图等标注,条件许

可的应在边界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

(2)指示性标识

①自然保护区指示性标识主要为道路指示牌等,通常设于交

通主干、次干、简易道路及巡护步道的节点。

②指示性标识设施所用材料、尺寸规格、文字表达可参照

DB44/T775执行,设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景观。

(3)警示性标识

①自然保护区警示性标识主要为警示牌等,一般含有警告、

禁止、提示及公告等性质的内容,如阐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

有关法规、制度,提出警示,表达相关的自然保护信息等。警示

性标识宜设于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道路相交处、沿缓

冲区边界的显著位置、野生动物活动频繁地段的道路两侧以及地

质灾害多发区域等安全隐患多发地段。

②警示性标识设施设置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

景观,所用材料、尺寸规格、文字表达可参照DB44/T775执行。

7.3.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建设内容应符合表7-3的要求。

15

表7-3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备注

界碑、标桩、浮标等的设置应与自然环

意象性标境相协调,不得破坏自然景观,设置应

识符合《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勘界立

标工作规范》。

海洋和海岸生态

在交通主干道、巡护步道及分岔路口等

系统、内陆湿地

指示性标要有明确的标识;在车行道两侧,每隔

和水域生态系统

识200nl需有明确的标识;材料材质需符

类自然保护区的

合规范。

陆地区域

警示牌;含有警告、禁止、提示及公

告等性质的内容,应设于人为活动较海洋和海岸生态

为频繁的区域、主要道路相交处、沿系统、内陆湿地

警示性标

缓冲区边界的显著位置,野生动物活和水域生态系统

动频繁地段的道路两侧以及地质灾类自然保护区的

害多发区域等安全隐患多发地段;材陆地区域

料材质需符合规范。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建设要求参照附表2。

16

7.4巡护

7.4.1建设要求

(1)巡护建设主要包括巡护路网、巡护队伍、网格化巡护管

理、巡护设施设备装备等。

(2)创新巡护管理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并统一纳入网格

化管理平台。

(3)自然保护区巡护路网及巡护设备应满足自然保护区日常

需求并定期维护。

(4)自然保护区巡护路网建设应按照JTGB01-2014执行,

巡护设施建设应按照建标195-2018和LY/T5126-04执行,满足

本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需求。

7.4.2建设内容

(1)巡护路网

①自然保护区应建设有满足管护需求的巡护路网,包括主干

道、次干道、简易道路、巡护步道、水道和码头等;路网建设不

应改变自然景观格局、不应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得减少野

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或引起退化,不得降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连通

性。可将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原有的县道、乡道和村道纳入自然保

护区巡护路网。

②主干道路用于衔接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或地方交通干线,根

据其规模大小、交通运输需求和地形、地质等条件,设计速度一

17

般采用30〜60km/h,路基宽度8〜10m,硬化路面,最大纵坡不

宜〉9虬

次干道路用于自然保护区内部的骨干路段,设计速度一般采

用20-30km/h,路基宽度5-8m,硬化路面,最大坡度不宜〉

10%o

简易道路为支线道路,用于连接各管理站(点)、瞭望塔(台)、

监测点、居民点或经营活动场地、火险气象预测预报站等,标准

应达到车辆力学及安全行驶的最低要求。设计速度一般<20km/h,

路基宽度4-5m,砂石路面,最大纵坡不宜>15%。

巡护步道用于深入自然保护区,依自然地势设置自然坡道或

人工阶梯式道路,可分摩托车和人行等不同类型,其宽度0.8〜3m

为宜,所需材料宜就地取材。

③主、次干道仅布设在实验区,缓冲区内可布设简易道路,

核心区内可布设巡护步道。

④道路标准应符合国家现行经济技术参数标准、指标和定额

的规定。

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

保护区或水域地段可设置巡护水道、码头(含透水或浮动式码头),

水道宽度不小于6m,码头可停靠2〜5艘巡护船艇。

⑥小型营地、补给点:野外巡护时间长,1天不能往返的巡护

路段可在中途建设有人或无人值守的小型营地或补给点,配备必

要的食宿、休息等设施。

18

(2)巡护队伍

①自然保护区应具备满足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需求的专职巡

护员队伍,巡护员队伍由巡护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巡护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②巡护员队伍应统一服装、装备,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

(3)网格化巡护管理

①网格化巡护平台: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省

级自然保护区应建设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格化巡护监管体系,巡

护报警、事件处理的双向渠道畅通,实现保护区巡护无死角、全

覆盖的“一区一网”精细化和综合化管理。全面落实广东省林业

局制订的《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资源网格化巡护

管理制度》,巡护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巡护日志规范齐全,符

合网格化巡护管理相关制度要求。

网格化管理为利用信息化技术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区域按照

一定的标准划分网格化单元,将自然保护区的人、地、物、事等

进行数字化的一个管理平台。主要设备有电脑、移动通讯设备、

手机端移动APP及相应的应用软件等。

后端巡护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地图操作、实时监控、轨

迹管理、事件管理、日志管理、通知公告、网格管理、巡护管理、

统计分析等功能。

手机端移动APP:包括地图操作、定位导航、巡护管理、记录

19

管理、事件上报、我的信息、紧急呼救等功能。

②网格化巡护制度: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完善的网格化巡护分

级管理制度(包括:管理机构、职能科(室)、管护站、巡护员;

无管护站自然保护区可实行三级管理,管理机构、职能科(室)、

巡护员);落实保护管理目标责任制。

③无人机巡护:无人机巡护标准应符合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印

发《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巡护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无人机充当巡

护员进行网格化的作用,能充分运用于日常巡护、稽查巡护、监

测巡护中;具备专门的技术和责任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设备维护,

开展技术培训,做好无人机巡护工作管理。

(4)巡护设施设备

①主要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瞭望设备、巡护辅助设备、

执法装备等。

②巡护交通工具可配备越野车、摩托车、船艇、补给与保障

车辆等。

③巡护通讯工具可配备有线电话、无线电台、车载台、移动

电话、发射台、对讲机等;瞭望设备可配备望远镜等。

④巡护辅助设皆可配备GPS、无人机等。

⑤巡护队员个人野外装备可配备野外防护服、专业冲锋衣、

登山鞋、防雨用具、背囊、帐篷、简易生活用具、户外急救包等。

20

7.4.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建设内容应符合表7-4的要求。

表7-4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1)建设有满足管护需求的巡护路网,包括主

干道、次干道、简易道路、巡护步道等;

(2)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

杰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或水域地段应建设有满

足管护需求的巡护水道、码头等;

(3)管护面积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巡护

需求适当设置小型巡护营地或补给点,配备必

要的食宿、休息等设施;

巡护路网(4)巡护主、次干道及巡护营地应布设在自然

保护区实验区,缓冲区内可适当布设简易道路,

核心区内可根据巡护需求布设巡护步道;

(5)巡护道路及巡护营地建设需避免对自然

保护区自然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野

生动物栖息地等造成影响;

(6)巡护道路、巡护营地等建设应符合国家现

行经济技术参数标准、指标和定额的规定,按

照建标195-2018和LY/T5126-04执行。

21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1)成立有专职巡护员队伍,人员数量、岗位

结构与职员培训的达标率280%;

(2)巡护员队伍统着装统一,设施、设备配备

齐全;

(3)对保护区的巡护成效优良,巡护工作考核

达标率280%;

巡护队伍

(4)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及考核21次/年,考

核通过率280%:

(5)具备无人机巡护的能力,运用于日常巡

护、稽查巡护、监测巡护效果良好;具备专门

的技术和责任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

技术培训,对巡护数据进行归档。

(1)建立有数字化的网格化巡护平台,配备电

脑、移动通讯设备、手机端移动APP及相应应

网格化巡护管理用软件等设备设施;

(2)制定有相应巡护制度,分级管理实行达标

率100%;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达100%。

(1)配备满足巡护管理需求的巡护交通工具,

如巡护用汽车、摩托车、船艇、保障车辆等;

巡护设施设备

(2)配备满足巡护管理需求的通信工具,如有

线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卫星电话等;

22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3)配备满足巡护人员需求的服装、用具工具

等。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建设要求参照附表2。

7.5信息管理和视频监控

7.5.1建设要求

(1)自然保护区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监测、巡护数

据处理功能,建设信息管理和视频监控系统,不断利用科技手段,

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

(2)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应结合本区自然资

源管理,建设网格化管理平台,实行网格化巡护制度。

(3)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积极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站,开展

内部局域网建设,加大对外宣传。

(4)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和视频监控(森林等资源)系统应

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并与省有关系统实现有效对接。

7.5.2建设内容

(1)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管理系统应由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平台、数据交

换与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交互式应用平台、标准制度、安

全与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组成,并符合下列规定:

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包括无线宽带通信网络、远程信息

23

中心等建设。

②信息资源平台应包括各类数据库分类设计、远程数据中心、

综合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等建设。

③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应包括数据资源基础标准、信息系统

框架一一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等建设。

④应用支撑平台应包括统一的开发、运行环境的构建、各系

统共用的应用组件的开发、各系统共用的商业软件产品中间件的

购买与集成、共性的跨系统间的数据、流程交互应用组件的搭建

等建设。

⑤交互式应用平台应包括一站式可视化综合管理应用系统、

监测应用系统、访客体验与共享平台、科学研究平台建设。

⑥信息化标准制度体系应包括总体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

业务标准规范、运营标准规范等建设。

⑦信息化安全与运行维护体系应包括业务发展、技术方案、

管理保障、人员培训等建设。

(2)视频监控系统

①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主要包括基站、供电设备、信息采集设

备、数据传输设备、图像处理分析设备、避雷设备、地面监控设

备和终端接收显示设备等。

②视频监控系统应与瞭望塔等设施的布局相衔接,瞭望覆盖

区域相互补充,不应重复建设;自然保护区内的高火险区、旅游

区、人员活动频繁区、主要保护对象集中分布区应做到全覆盖。

24

③鼓励5G、AI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7.5.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和视频监控建设内容应符合表7-5的要

求。

表7-5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知视频监控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无线和宽

带通信网络、远程信息中心等;

信息管理系统(2)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完善。包括各类数据库

分类设计、远程数据中心、综合数据库、元数

据库等建设。

基站、供电设备、信息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

备、图形处理分析设备、避雷设备、地而监控

设备、终端接收显示设备等设施设备完善,并

视频监控系统

定期维护更新;视频监控系统与瞭望塔等设施

的布局和建设相匹配,能对自然保护区内重要

监控对象全覆盖。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和视频监控建设要求参照附表2。

25

8保护与恢复体系建设

8.1保护设施

8.1.1建设要求

保护与恢复工程的标准建设分保护设施、防灾减灾和生态修

复等内容。各类自然保护区应根据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受威胁程

度等,合理设置各类保护设施。

保护设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围栏设施、野生动物救护

站、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设施、野生植物保存繁育圃等。

8.1.2建设内容

(1)围栏设施

根据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需求,可在人员活动频繁、重点

保护的野生植物、生态敏感区域外围适度设置机械围栏、电子围

栏或栽植有刺乔、灌木等生物围栏进行围封。并在主要入口、沟

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应设置永久性指示牌。

围栏设置以不影响保护动物的自由迁徙为原则,同时应具有

稳定性、视野通透性等特点,与周围生态环境协调一致。

(2)野生动物救护站

野生动物数量分布较多的自然保护区应根据需求建野生动物

救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站由救护办公室、诊疗室、病残动物隔离

观察室、检疫室、圈养场、水生动物救护池等组成。设备包括治

26

疗仪器、救护仪器、麻醉枪等。辅助设施包括围墙、硬化场地、

环卫设备、水、电、弱电等。

(3)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设施

野生动物数量分布较多的自然保护区应根据需求,适当建设

食物与饮水补充点、人工洞穴、生境岛、人工鸟巢、隐蔽地、生

物墙等设施,通过适当人工辅助,恢复有利于区内野生动物生存

的栖息环境。

(4)野生植物保存繁育圃

根据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需求,自然保护区可建设面积不

少于3hn)2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有植物

迁地保护繁育圃,根据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选地布局。

辅助设施包括围墙、环卫设备、水、电、弱电等。

(5)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

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标准参照国家、地方野生动物疫

源疫病监测站点建设标准实行。处于候鸟迁徙通道的自然保护区

应设置固定监测区、监测样线,配备监测设备,开展野生动物疫

源疫病监测及报告工作。配备必要的防控设备、野生动物救护设

备和无害化处理装备,包括固定或移动笼舍、救护池、医疗救护

用具、免疫用具、药品、消毒设备、防护设备和疫情处理器械、

封锁设施和设备、无害化处理点和装备等。

27

8.L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保护设施建设内容应符合表8-1的要求。

表8-1自然保护区保护设施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根据保护需求,对人员活动频繁、重点保护的

围栏设施野生植物、生态敏感区域外围适度设置机械围

栏或栽植生物围栏。

根据保护需求,建设有野生动物救护站;救护

野生动物救护站站设施设备齐全,满足大多数野生动物救护需

求。

根据保护需求,适当建设有食物与饮水补充点、

野生动物栖息地人工洞穴、生境岛、人工鸟巢、隐蔽地、生物

保护设施墙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设施;定期维护,能

起到促进效果。

根据保护需求,建设有面积不少于3hm?的国

野生植物保存繁家重点保护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有植

育圃物迁地保护繁育圃;定期维护,能对区内重要

物种起到较好的保护效果。

备注:各级、各类保护设施建设要求参照附表3。

28

8.2防灾减灾

8.2.1建设要求

(1)防灾减灾是自然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自然保护区

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地质与气象灾

害防治等。

(2)应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威胁和受灾程度具

体明确防灾减灾建设项目与内容构成。

8.2.2建设内容

(1)林火防控

①防火隔离带:自然保护区应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在自然

保护区外围、林草连片、火险等级高的地段建设相应数量的防火

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宽度应大于当地成熟林树木的最高树高的1.5

倍以上。

②生物防火林带:自然保护区应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在自

然保护区周边或人口、村镇、人员活动密集区段建设相应数量的

生物防火林带。林带主带宽度应不小于30%副带应不小于15m,

防火树种禁止使用外来物种。

③瞭望(塔)及设备(含通信):自然保护区应根据林火防

控需求,在区内制高点建设瞭望塔台,自然保护区防火瞭望覆盖

面积应大于90%。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应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

统。

29

④防火物资储备库(房):根据管护需求建设用于自然保护

区防火物资存放的库房,库房建设应符合《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

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的要求。

⑤防控设备配备:包括灭火机、灭火器、消火栓、微波传输

仪、监视器、高倍望远镜、火险探测仪、火源探测仪、破拆工具、

灭火弹、卫星接收器、油锯、割灌机、消防车等森林防火所需设

备。

⑥林火防控建设规模可参照表8-2执行。湿地类型及海岸海

洋类型、自然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规模。

⑦森林消防队伍:具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应使巡护

队伍掌握基本的森林消防知识与技能,以巡护队伍为主,组建森

林消防队伍。

表8-2自然保护区林火防控建设规模表

建设项目单位大型中型小型

瞭望塔及设备

个5〜82-51〜2

(含通信)

防火物资储备库个2-41-21〜2

防火指挥车辆1^211

运兵车辆2-31~21〜2

扑火设备套100~20080~15050〜80

30

(2)有害生物防治

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微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

①典型植物群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面临有害生物威胁或已

受到危害的自然保护区,应调查区内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发生危

害规律、危害程度和受害寄主等,并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防治预案,

提出监测、预防和除害处置措施,应将保护区内林业检疫性有害

生物作为监测和防控重点。

②自然保护区应建立有害生物检疫制度,加强培训兼职检疫

员,结合检查站哨卡项目建设必要的检疫设施,配备检疫设备,

开展检验检疫。

③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应经过充分论证,原则上以物理措施、

生物措施为主。

④自然保护区应配备必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设备和应急防

控物资,包括虫情测报灯、测报工具箱、喷雾喷粉机、检疫工具

箱、显微镜等设备以及防治药物等。

(3)地质与气象灾害防治

①地质或气象灾害较多的自然保护区,应配合地方政府构建

地质或气象灾害隐情排查监测系统,对影响管理站点、管护设施、

巡护路的地段应设置堤坝、护坡等防护设施。对于位于地质或气

象灾害易发区的自然保护区,必须开展地质或气象灾害调查评价,

制定防灾应急预案,清除地质灾害隐患,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

31

地段,安装警示牌,预留疏散通道,预设避灾场所。

②护坡、护堤、避灾工程:根据建设地点地质、气候等自然

特征,建设项目配备应配备有防灾减灾设施设备。

③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设立警示牌,配置监测设备进

行监测,并加强群篁群防工作力度,有条件的应予以治理消除。

④海岸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根据实际情况应建设预防风暴

潮、溢油、海岸侵蚀及火灾等灾害的防护设施。

8.2.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防灾减灾建设内容应符合表8-3的要求。

表8-3自然保护区防灾减灾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1)防火隔离带:结合自然地形和道路建设,

一般为自然保护区外围,林草连片,火险等级

高地段;宽度大于当地成熟林木最高树高L5

倍以上;

(2)生物防火林带:建于自然保护区外围及周

林火防控

边人员活动密集区段,主带宽度230m,副带

宽度215m;

(3)瞭望(塔)及设备(含通信):应根据管

护需求在区内制高点建设,规模数量「15处,

覆盖面积应大于90%;

32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4)防火物资储备库(房):应根据管护需求

建设,符合《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项目建

设标准》建标122-2009.等标准规定;

(5)配备包括灭火机等必要的防控设备。

建立有有害生物检疫制度,可结合检查站哨卡

项目建设检疫设施,配备检疫设备,开展监测

有害生物防治

和防控;配备有必要的保护与防控设备、检疫

设备以及有害物处理装备等,满足日常需求。

有开展地质或气象灾害调查评价,制定防灾应

急预案;及时排查清除地质灾害隐患,在可能

地质与气象灾害

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安装有警示牌预留疏散

防治

通道,预设避灾场所等安全设施;配备应有防

灾减灾设施设备。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防灾减灾建设要求参照附表3。

8.3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

8.3.1建设要求

(1)自然保护区内退化、人为干扰破坏或者破坏严重区域应

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生境恢复等生态恢复项目。

(2)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应在科学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按

照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逐步实施。

33

(3)生态恢复一般在缓冲区、实验区进行,野生生物类自然

保护区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特性在核心区适度进行栖息地或生境

修复措施。

(4)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应以自然力为主,不宜改变生态系统

结构。

8.3.2建设内容

(1)退耕还林

①根据历史沿革与保护需要,可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区内的

耕地或人工湿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

②退耕还林应采用当地乡土树种,仿自然配置,乔灌草合理

搭配。

③退耕还湿主要采取土地整理、水系调整、沟渠和闸坝水位

调节、生态补水、污染治理、栖息地营造、植被恢复等措施。

④退渔还湿主要采取滩涂地整理、清除养殖围网与围境、水

文调节、污染治理、植被恢复、水生生物恢复、外来入侵物种综

合治理等措施。

⑤退牧还湿主要采取禁牧限牧、填埋排水沟、封围蓄水、草

本植被恢复等措施。

(2)封山(沙、滩)育林(草)

①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荒山(沙、滩)、迹地、疏林、灌丛等

通过封育措施能够恢复林草植被的,宜采取封禁措施恢复植被。

34

②在封山(沙、滩)育林的周界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

河流交叉口、主要交通路口等,应设立坚固明显的标志牌,作为

明确恢复植被范围的设施,并可有效防止人畜人已进入。

③残留树木(草)少,恢复比较困难的区域,实行全年封禁,

严禁人畜进入,以利植被恢复。

④水热条件较好,原有林、草破坏较轻,植被恢复较快的区

域,实行季节封禁。

⑤实验区内封禁面积较大,保存林草较多,植被恢复较快,

周边社区人口密度较高,人为活动较多时,可将封禁范围分为几

个小区,实行轮封轮放。

⑥在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处,可设置矶械围栏或设置生物围栏,

进行围封。

(3)植被恢复

①经封育不能恢复或恢复较慢的区域,应采取补植(播)乡

土树(草)种等人二措施辅助恢复。

②人工措施辅助恢复应是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内的乡土树

(草)种或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种,禁止引入外来物种。

③水生植被恢复应以能够稳定、恢复或改善水域环境质量,

且能定植的浮水、挺水和沉水植物物种为主。

④红树林恢复主要采取滩涂整理、人工种植、残次林复壮、

抚育等措施。

35

(4)湿地恢复

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主要包括水系连通、水位控制、驳岸改造、

生态补水、水通道疏浚、河流整治、水质改善、水体富营养化治

理等。

①水系连通主要采取建设引水沟渠、桥涵、水闸、泵站,底

泥疏浚,恢复植被等措施。

②水位控制主要采取建设水坝、水闸、泵站、堤防等措施,

按湿地保护需求和栖息动植物适宜水深控制水位。

③因水源不足危及湿地生态安全时,可利用河流、人工渠道、

提水泵站等措施引水补给。湿地补充水源也可采用经净化处理的

再生水。

④河流整治主要采取恢复河道原貌、驳岸生态修复、改善河

流自然水文条件、恢复生物多样性等措施。

⑤水质改善主要采取增氧曝气,建人工湿地、稳定塘、人工

浮岛、选择性投放鱼类、垃圾清理等措施。

⑥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主要采取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化

学除藻、混凝沉淀、底泥疏浚、恢复湖库水生生态系统、恢复湖

滨带生态系统等措施。

(6)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生境改善)

①野生生物种群、栖息地恢复可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学、

生物学特性适度辅以人工辅助措施,开展拯救繁育、栖息地改造、

36

生境改造项目。

②生境改善应严格控制范围,应在被人为干扰破坏和严重退

化的区域内进行。

③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改善,若保护对象的栖息或生长环境破

坏较轻,可解除破坏因素即得到改善时,应当采取封禁改善的方

式。若保护对象的栖息或生长环境破坏较严重,通过封禁不能够

得到恢复改善时,应具体确定种植植物的物种,植被的高矮与密

度,植物的栽植方式。

④生境改善措施依主要保护对象特性而定。水鸟栖息生境改

善可按休憩、繁殖和觅食活动分别进行微地形改造、水位控制和

植被恢复,觅食环境分别设计水深在0〜0.15m(鹤鹉类)、0.10〜

0.40m(鹤鹳鹭类)和0.1〜1.2m(雁鸭类)的缓坡水域。在自

然食物链不能满足觅食需求时,可通过农田留存作物(如稻谷、

玉米等)等方式补充食源。鱼类和底栖生物生境改善应经科学评

估论证。

⑤湿地生境改善主要采取微地形改造、植被控制、鱼类种群

重建、底栖生物种群重建、水深控制、补充食源地等措施。

⑥在适合区域设置人工鱼巢、人工鱼礁、人工海草场、大型

海藻场、人工珊瑚礁等,恢复被破坏的湿地、海洋生态环境及鱼

类资源。

(6)国土空间精细化保护管理

①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土地的执法监管与动态监测,对在自然

37

保护区范围内存有的违法违规设施,如非法采矿点、房地产项目、

未经批准建设的违法设施、不符合自然保护区主体功能定位的其

它建设项目等,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顿。

②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林地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严禁

非法占用林地。

③自然保护区各类设施建设应体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不

占用林地或少占用林地。

④海洋类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

监测评估、规划管理等措施和手段,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海

洋生态系统功能,使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更为科学、合

理、有序。

(7)受损裸土地修复

①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历史遗留的探矿、采矿采石点等退化

土地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全面恢复。根据景观相似的原则,对

各类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植被和地表景观破坏进行恢复。

②露天采矿采石场场地整治和复土方法根据场地坡度来确

定,水平地和15。以下缓坡可采用物料充填、底板耕松、挖高垫

低等方法;15。以上陡坡可采用挖穴填土、砌筑植生盘(槽)填

土、喷混、阶梯整形复土、安放植物袋、石壁挂笼填土等方法。

③植被恢复可采取挂网喷播、种植藤本植物等工程与生物措

施进行恢复,恢复后的宕口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38

8.3.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内容应符合表8-4的要求。

表8-4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根据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与保护需要,自然保

护区内的耕地或人工湿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

退耕还林

湖还湿工作,对本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能起到

促进作用。

根据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对实验区荒山(沙、

封山(沙、滩)育滩)、迹地、疏林、灌丛等进行了林草植被恢

林(草)复措施,对本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能起到促进

作用。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无林地、植被缺失区

植被恢复

域,针对性地开展了植被恢复措施。

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需求,开展了水系连通、

水位控制、驳岸改造、生态补水、水通道疏浚、

湿地恢复

河流整治、水质改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等湿

地恢复措施。

栖息地恢复(生境根据本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情况,开展拯

改善)救繁育、栖息地改造、生境改造项目。

国土空间利用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土地的执法监管与动态监

细化保护管理测,制定有相关管理方案或规章制度;

39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存有的违法违规设

施的排查,并能及时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顿。

排查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探矿点、采矿采石场等

受损裸土地修复

区域,对退化土地进行全面恢复。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建设要求参照附表3。

8.4生态公益林规模提升与生态补偿

8.4.1建设要求

(1)积极提升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生态公益林的面积规模及占

比。

(2)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应争取当地政府通

过赎买等改革措施,逐步取得核心区、缓冲区土地和林木所有权,

解决林地和林木权属归属问题。

8.4.2建设内容

(1)生态公益林规模

①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逐步将自然保护区内的商品林全部

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②自然保护区应对其范围内的桂树林、杉木林、松木林等纯

人工林,分区分期开展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林分改造工作。

40

(2)生态补偿机制

①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自然保护区内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争取当地政府建立补偿赔偿基金,给予生

态补偿、红树林渔业退出补偿和农作物受鸟兽损害的赔偿等,积

极探索生态旅游等经营收入转移支付补偿办法。并制定建设项目

占用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

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对自然保护区生产生活区范围内的

茶叶园、经济果木林、竹林、油茶等林地林木与林地林木所有权

人签订林地林木地役权管理协议,实施地役权保护和管理,解决

自然保护区内集体和个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限问题。

③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权属为非国有森林的,应争

取当地政府通过赎买、收购等措施收归国有,从根本上解决自然

保护区内集体和个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权限问题。

8.4.3建设技术指标

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提升建设内容应符合表8-5的要求。

表8-5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提升建设内容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1)自然保护区应将其范围内的商品林全部纳

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对其范围内

生态公益林建设

的核树林、杉木林、松木林等人工林,分区分

期开展以乡土树种为主的林分改造工作。

41

建设项目主要内容与要求

制定有适合本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并

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实施;开展核心区土地所有权赎买,成效

良好。

备注: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提升建设要求参照附表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