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山东省威海市紫光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当前,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非常迅速。有种说法,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世纪之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文献异军突起。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成为了各类知识竞相涌入的“跑马场”,很少有消化吸收的机会。手机、电脑等各类新媒介迅速抢占我们的视听空间,不断投递各种信息,阅读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化。久而久之,读者又会感到空虚,觉得这种阅读留不下什么东西。同时,商品经济也在催生了新的价值观,那就是以实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容易缺失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东西——精神。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时常感受到焦虑,迷惘于进退的失据。这是一种文化转型时期的重要特征,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主要凭借甲骨、竹简来记载和传播,受到载体的制约,文字通常很简约。东汉之后,纸张开始大量出现,图书有了市场,于是书店应运而生。书店的出现,说明文化普及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文化典籍,新颖的文学创作,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可以使“洛阳纸贵”,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雕版印刷,尤其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更是伟大的发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及时地把这一发明记录下来。他说,如果印数较少,活字印刷未必占有优势;如果印上千份,就会显出神奇的效果。印刷时,一般备用两块版排字,一版印刷时,另外一块版上业已排好字,一版印完,另一版迅速跟进,这样轮番进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书籍得以成倍增长,读者取阅极为便利。雕版印刷的发明,书籍成倍增加,流通更加便利。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不承想又衍生出另外一种趋势,即书多了,人们反而不再愿意精读。宋人读书很多,崇尚心解经典,都觉得自己近似圣人,甚至以圣人自居。对于如何成为圣人,却有不同的看法。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首先要读书,并且要熟读圣贤书,即多读经典。陆九渊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圣人的时代,可读的书并不多,如果跟在圣人后面读书,只能读到糟粕。朱熹、陆九渊的是非曲直,这里也姑且不论。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面对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他们都承认,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具有颠覆性的能量。从此,读书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要的变化。就像纸张的发明,促使文化普及,重心下移。过去为少数人垄断的学术文化迅速为大众所熟知。雕版印刷的发明也具有这种革命性意义,人们也不再迷信权威,而是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学风的变化固然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同时也与这种文字载体的变化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对“快餐”文化、舶来的“短平快”文化,已经有了不满足感。“快餐”文化、“短平快”文化可以迅速捕获大部分人,但是它很难在人的心灵上扎根,于是人们又觉得多读经典是必要的了。那么,我们该怎样选择呢?答案就是: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最终还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近十来年,人们都在探讨如何回到中华文化本位,以应对时代的挑战。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大的历史观角度来看待。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极具包容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朝代不断更迭,不同的部落、不同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家庭。西方的一些观点,如“崖山之后无中国”“新清史”等,从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些论点根本站不住脚。崖山就是南宋小皇帝投海的地方,持“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论者,无外乎认为,蒙古族入主中原,中华文化就断了。所谓“新清史”,是说清军入关后,中华文化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事实上,中华民族的构成,本来就是多元一体。任何一个民族入主中原之后,都要认祖归宗,蒙元、满清也不例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始终屹立不倒,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军事实力,不在政治实力,而在文化。支撑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而它的“根”就在我们的经典里。中国的经典很多,除了一般意义上说的儒家经典之外,还有文学经典、历史经典、哲学经典,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红色经典等。事实上,经典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当中。作为炎黄子孙,你可能尚未察觉,可能没有读过这些书,但是你的血脉深处是有这些文化基因的。这是从一代代人的耳传口授,乃至一代又一代人的阅读当中生发出来的。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代人,都可以在经典的阅读和传承中收获感动,那么我们的文明是永远都不会衰落的。(摘编自刘跃进《今天为何读经典》)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使人们因自己知识匮乏而感到焦虑、迷惘,人们意识到,必须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需求。B.对于活字印刷术的应用,北宋毕昇认为印数较少不一定占有优势,大数量的印刷反而能发挥其巨大优势,提高工作效率。C.陆九渊虽然提出在圣人时代可以不必多读书的观点,但承认了雕版印刷术对改变读书方式具有极大的力量。D.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在中国的经典里,阅读中国经典不仅能增加知识,更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纸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如今手机、电脑等各类新媒介的使用,都会使人们的读书方式及文化传播方式发生变化。B.东汉之前,甲骨和竹简是文字的主要载体,文字受载体的限制往往非常简约;东汉之后,纸张成为文字的载体,意味着文化普及的开始。C.作为优秀文学创作的《三都赋》问世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致使当时出现了“洛阳纸贵”这一现象。D.据史书记载,东汉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市肆”即书店,以此可佐证文中“东汉之后……书店应运而生”的观点。3.有些西方学者认为清军入关之后,中华文化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了。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反驳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征服王朝,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满族的统治者采纳了系统的汉化政策,乾隆皇帝甚至把中国历代帝王庙从南京迁到了北京。B.清朝之所以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的统治,在于清朝统治者能够有效利用与内陆亚洲各个非汉民族的文化联系来巩固全国统一,尤其是在边疆地区。C.清朝的统治范围不等于“中国”,“中国”特指长城以内的“汉地十八省”,而不包括内蒙、新疆、青藏等内亚地区。清朝的成功统治,是因为始终保留了满族特质。D.清朝不仅仅是统治的地域包含了广阔的内亚地区,更是在思想、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展现了与前朝不同的内亚特性。4.本文虽是学术论文,但语言却颇亲切易懂,请分析本文是如何做到的。5.学术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内容摘要。社团读书小组要为这篇论文撰写内容摘要,请你列举出写作要点。【答案】1.D2.B3.A4.①多处使用“我们”“你”这两种人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②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使读者不觉得艰涩难懂,如“跑马场”“‘快餐’文化”“舶来的‘短平快’文化”。5.①本论文阐述了为什么要读经典和如何读经典这两大问题。②读经典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转型时期的需求。③读经典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立场,阅读中国经典,回归中华文化传统。【导语】本文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中的阅读焦虑与文化传承问题。通过比较历史上文化传播的转型,例如从甲骨、竹简到纸张印刷,再到现代数字媒介,展示知识传播方式的演变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作者强调在快节奏的“快餐”文化中,多读经典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于经典的传承,具有多元一体和强大包容性的特质。文章以亲切易懂的语言,倡导在新时代坚守和传承中华文化。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使人们因自己知识的匮乏而感到焦虑、迷惘”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的信息,人们焦虑、迷惘的原因是面对的知识太多,而且阅读呈现碎片化、快餐化的特点,同时商品经济催生了以实用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价值观等等,而不是“自己知识的匮乏”。B.“北宋毕昇认为”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及时地把这一发明,记录下来。他说,如果印数较少,活字印刷未必占有优势”可知,这是北宋沈括的看法。C.“陆九渊虽然提出在圣人时代可以不必多读书的观点”错误。原文第五段为“陆九渊的观点与此相反。他认为,圣人的时代,可读的书并不多”,是“可读的书不多”。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B.“纸张成为文字的载体,意味着文化普及的开始”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书店的出现,说明文化普及时代的来临”。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满族的统治者采纳了系统的汉化政策,乾隆皇帝甚至把中国历代帝王庙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能够论证清军入关之后,中华文化依然一脉相承,因此可用来反驳“清军入关之后,中华文化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概念”的观点。B.“清朝统治者能够有效利用与内陆亚洲各个非汉民族的文化联系来巩固全国统一”强调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不是中华文化的传承。C.“清朝的成功统治,是因为始终保留了满族特质”不能体现文化传承。D.“在思想、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展现了与前朝不同的内亚特性”说明清军入关之后,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①“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很容易缺失作为人的最重要的东西——精神”“身处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时常感受到焦虑,迷惘于进退的失据”“作为炎黄子孙,你可能尚未察觉,可能没有读过这些书,但是你的血脉深处是有这些文化基因的”多处使用“我们”“你”这两种人称,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②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使读者不觉得艰涩难懂,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成为了各类知识竞相涌入的‘跑马场’,很少有消化吸收的机会”“今天,我们对‘快餐’文化、舶来的‘短平快’文化,已经有了不满足感”,“跑马场”本来是指供马匹比赛和训练的场地;“‘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舶来的‘短平快’文化”“短平快”是排球术语,常用来形容技术开发项目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也还用来贬称那些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学者”。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由“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快餐’文化、‘短平快’文化可以迅速捕获大部分人,但是它很难在人的心灵上扎根,于是人们又觉得多读经典是必要的了”可知,本论文阐述了为什么要读经典和如何读经典这两大问题。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对‘快餐’文化、舶来的‘短平快’文化,已经有了不满足感”,可见读经典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转型时期的需求。③“我们对‘快餐’文化、舶来的‘短平快’文化,已经有了不满足感……坚守中华文化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现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最终还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回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可见读经典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立场,阅读中国经典,回归中华文化传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着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关心他?“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我决定带李响走。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我不能弄丢李响。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有删改)[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7.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8.简要说明“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9.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答案】6.C7.D8.①“我”理解了爷爷李响的行为,对爷爷产生由衷的敬意。②“我”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对革命先辈产生由衷的敬意。③“我”不但了解了先辈们的革命事迹,理解了他们的革命精神,还要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把革命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9.①李响已经去世,却能来到“我”的办公室,恳求并跟着“我”去南泥湾,这是小说幻想的内容。②先辈们勇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以及后辈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继承发扬先辈们的精神,这是小说反映的现实。③幻想与现实相结合,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与深刻性。【导语】蔡楠的小说以祖孙交流为线索,透过对李响过往经历的回忆,讴歌了抗战时期南泥湾垦荒精神。作品通过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展示了历史与现实时空的互动。小说中,现实生活中李游的烦躁与幻想中李响的坚持形成对比,使李响形象更为生动,体现出革命先辈的不屈精神。结尾处,通过纪念碑的揭示,将李响的个人奋斗融入历史伟业中,强化了读者的历史责任感与敬意。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错误。李响因为腿瘸了,不能跟着队伍上战场打鬼子,但是他很快就释怀,投入到同样能为革命做贡献的南泥湾开荒事业中,身份的变化凸显的也是为国奉献的主题,并没有让主题多元化。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错误。“南泥湾”这个地名把祖孙两代紧密相连,“我”要去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我”的爷爷为革命牺牲在南泥湾,“南泥湾”见证了革命精神的薪火相传。南泥湾垦荒的情节并不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我不能丢弃爷爷的革命精神。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从爷孙间情感的角度看,“李响的故事”就是爷爷当年的故事,爷爷当年为了参加革命丢下了小家庭,致使儿子李直和孙子李游都不理解他,讨厌他;而句中“抱住”而不是“推开”,这个词语说明“我”理解了爷爷李响的行为,对爷爷产生由衷的敬意。从“我”对先辈事迹了解的角度看,“李响的故事”是,李响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当兵抗日去了;李响因为腿瘸了,不能跟着队伍上战场打鬼子,但是他很快就释怀投入到同样能为革命做贡献的南泥湾开荒事业中。李响是当时千万革命战士的代表,听了爷爷的讲述,“我”“抱住”他,动作反映的是情感,“抱住”代表“我”了解了革命先辈们的事迹,对他们产生由衷的敬意。从“我”对先辈们精神的理解和继承的角度看,“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李响的故事”其实就是革命先辈的精神,“抱住”表明,“我”不但了解了先辈们的革命事迹,理解了他们的革命精神,还要以他们为榜样,继承他们的革命遗志,把先烈的精神发扬光大。文中“我”是李响的孙子,是革命先烈的后代,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来到“南泥湾”,既是祭拜爷爷李响,也是前来为“南泥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这也展现出无私奉献的社会担当,是在用实际行动继承革命先烈的志向。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和审美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本文虚实结合,“幻想”为虚写,“现实”为实写。“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四亩的纪录,他用铁铲和镯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原来爷爷早已成为烈士,这场祖孙的对话只能在想象中完成,略显荒诞,如爷爷来到“我”的办公室,要求“我”带他去南泥湾,这些都是“幻想”。小说采用双线结构,通过祖孙对话这种虚写的方式交代革命烈士李响的人物经历,如为了参加革命抛下新婚10天的媳妇,腿瘸了之后做炊事员,又到南泥湾垦荒,革命先辈用于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是真实的;同时又实写革命先烈后代——我”到南泥湾做公益项目,“我从电脑包里拿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把它无偿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公司想捐赠一批环保充电车,方便南泥湾的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这样虚实穿插交织,革命烈士后代的“我”继承了“爷爷”的遗志,革命精神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将李响的故事和李游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使小说结构精巧,叙事集中。这种虚实结合的独特写法令人耳目一新,爷爷与孙子隔空对话,两代人解开心结,孙子继承爷爷的革命精神,继续奉献,这样的写法产生了奇特而感人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结局令读者恍然大悟,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深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文本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②旄,同“耄”,老人。倪,小儿。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侯将谋A救燕B宣王C曰D诸侯多谋E伐寡F人者G何以待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方法或原则;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B.之,文中是代指“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由是观之”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C.《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乐经》统称为“六义”。D.夷,既可特指东边的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少数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B.当齐宜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C.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百姓的迫切心理。D.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14.倡导“仁政”思想的孟子为何先赞成齐宣王伐燕,后又建议其撤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10.BDG11.C12.A13.(1)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2)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却不实行仁政,这会招致各国兴兵讨伐。14.(1)齐宣王征伐燕国,可以拯救燕国百姓于水火,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2)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所以孟子建议齐宣王撤军。【导语】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两则对话中,孟子通过与齐宣王的互动,阐述了仁政和义勇的理政观念。文本一强调以仁德促使强者尊重弱者和智者以弱事强者的智慧,并以武王的勇为例,劝诫齐宣王超越匹夫之勇。文本二解析齐宣王对燕国的征伐政策,指出扩地却不施仁政将引发天下之争,建议适时撤军以赢得民心。总的来说,孟子主张仁义治国,强调对内施仁德,以赢得民心和政治的长治久安。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别的国家正商议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道:“各国都商议着来攻打我,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诸侯将谋救燕”主谓宾齐全,故在B处断开。“曰”为对话标志,“曰”后断开,故在D处断开。“诸侯”是主语,“谋伐”是谓语,“寡人者”是宾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方法、原则/儒家学说中的“仁义之道”。句意: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早上悟到了仁义之道,晚上死了也可以。B.正确。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此、这。句意:天下人都相信他。/由此看来。C.“六义”错误,应为“六艺”。“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句意:《诗经》上所说。/《尚书》上说。D.正确。句意:周文王服侍昆夷少数民族。/西夷少数民族的百姓便不高兴。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述能力。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错误,从文本一第二段孟子的话可知,是“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大”“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国、小国;“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是故”,所以。(2)“固”,本来;“倍”,扩大;“动”,招致。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1)由原文“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可知,齐宣王征伐燕国时,燕国正处于“虐其民”的状态。燕国的统治者对百姓不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关注百姓的福祉。当齐宣王去征伐燕国时,在百姓看来,齐王是来拯救他们的,“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一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孟子“仁政”中解民于倒悬的理念,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2)由原文“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最动天下之兵也”可知,孟子认为,拥有了更多的土地就应该更好地推行“仁政”,但齐国没有这么做。齐国本来就很强大,让其他诸侯国有所忌惮。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实行仁政,这必然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担忧和不满,从而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留在燕国不仅不能实现“仁政”,还会使齐国陷入危险的境地。参考译文:

文本一:

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传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国。以大国身份服侍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服侍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住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天帝的威严,所以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您说的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

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请您不要喜好小勇。按着剑瞋目怒视地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希望您能够喜好大勇。《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来胡作妄为?’(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惟恐您不喜好勇武呢。”

文本二:

齐国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别的国家正商议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道:“各国都商议着来攻打我,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国土来号令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纵横一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是为了解救人民),因此他向东方进军,西方部族的百姓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部族的百姓便不高兴,都说道:'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盼望他,就好像大旱时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在商汤的征伐过程中)经商的人照常来往,种田的人照常下地,(商汤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抚慰那些被残害的百姓。他的到来,就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百姓们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现在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前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竹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如果杀害他们的父兄,掳掠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国家宝器,这样怎么能行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这自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讨伐。请您赶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和燕国民众协商选立一位燕王,然后从燕国撤军这样,使各国停止起兵也还来得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周邦彦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梅雨霁”“高柳乱蝉多”可知,词作写的是夏季的独有风光。B.“小园台榭远池波”中的“远”字,将水面的涟漪写得更加幽深平静。C.“枕冷簟凉”,表面是写外在环境的清冷,实际是写词人内心的寂寞愁苦。D.本词上片重在写景,突出环境的清雅,下片最后两句描摹词人的内心感受。16.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悠然闲适。“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写词人隔着纱帐,躺在清凉的竹席上轻摇羽扇,一副悠然闲适的神态。②旷达洒脱。最后两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将词人心底的惬意表现出来,词人无比旷达洒脱。【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实际是写词人内心的寂寞愁苦”错。“枕冷簟凉”是写词人躺在竹席上感觉到凉爽舒畅,词人内心并不寂寞愁苦。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悠然闲适。“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写词人隔着纱帐,躺在清凉的竹席上轻摇羽扇,看着窗外的风吹动叶子,闻着空气带来的清新味道,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用操心,很是悠闲,一副悠然闲适的神态。此处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出词人的悠然闲适。②旷达洒脱。最后两句“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写词人的心情像雨后的天空一样晴朗明媚,真如神仙一般,将词人内心的情感的惬意彻底抒发出来,词人无比旷达洒脱的形象呼之欲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句则通过对写的手法形象表达出词人思念妻子的伤痛欲绝之情。(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3)同学小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认为自己没有出路,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如果你是他的同桌.将会用《将进酒》中“,”两句鼓励他充满信心。【答案】纵使相逢应不识料得年年肠断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纵”“材”。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兵仪式的音响保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声音采集处理和扩音传输。天安门广场2019年国庆新的一组“红飘带”景观雕塑,成了音响保障指挥部新的“烦恼”。音响部在第一次实地演练时发现,“红飘带”的金属面对声音的反射非常严重,一方面影响现场观众收听感受,另一方面增加环境中的杂音噪音,十分影响徒步方队脚步声等细节的收音效果。发现这一问题后,音响部选择用扩音压制回声法——根据此前测量反射声时差,适当延迟现场扩音时间,保证扩音时声音与反射回的声音同步。使用这种方法,解决了此前历次天安门阅兵都没有解决的反射声难题。2019年阅兵现场又增加一项,观众席进行了分区,分低、中、高三个区域,每个区域间距大约9米,各自对声音要求不一样。高区距离远,低区靠近长安街,自然声、坦克声影响很大。“”,几乎是天安门阅兵音响工作要求的最好形容。于是2019年首次尝试分区控制,每个分区单独设置一个调音台,并安排了音响效果观察员进行实时。为了每一处细节,现场共设置了364个话筒,天安门广场灯杆上更新161根扬声柱。长安街沿线安装流动扩声设备520组。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设置

任务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测B.设计

任务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控C.设置

变量

远近高低各不同

监测D.设计

变量

你方唱罢我登场

监控19.下列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中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C.“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8点左右。”昆宁回答。D.“不列颠尼亚”号即将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B.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又确定了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有一个地面话筒。C.音响部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因而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D.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并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后,阅兵当天,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答案】18.C19.D20.B【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设置:设立;安放,安装。设计: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设计的方案或规划的蓝图等。语境是说天安门广场安放了景观雕塑,因此选用“设置”。第二处,变量: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可以变化的量。任务:指定担任的工作;指定担负的责任。语境是说2019年阅兵现场出现与往日不同的情况,即观众席有低、中、高三个区域,这在以往的阅兵式中不曾有过,而这又不是阅兵现场的任务,因此选用“变量”。第三处,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方位的效果不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多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语境是说观众席三个区域位置不同,声音效果不同,因此选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第四处,监测:监视检测。监控:监测和控制;监督控制,监视并控制。前者重在检测,后者重在控制。语境是说现场安排音响效果观察员实时检测声音效果,因此选用“监测”。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画横线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B.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C.破折号表示声音的中断。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在音响部考虑地面反射情况后,确定两次正步之间大约75厘米”缺少主语,可以将“音响部”提到“在”之前,或者将“在”去掉;第二处,“在天安门前地面每75厘米就被安装一个地面话筒”不合逻辑,应将“被安装”改为“有”“设置”或“安装”,也可以去掉“在”,使“天安门前地面”成为后面“被安装”的主语。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姜中含有化学物质姜辣素。姜辣素非常稳定,沸点高达185℃,所以无论怎么煮,___①___。虽然中华餐桌上也有腌姜、泡姜这些小吃,但通常与鸡鸭鱼肉共入一盘才是姜的最终归宿。___②___,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这要归功于生姜中的香气成分,尤其是各种萜类物质。在炒菜下锅之前,通常都会先用油来煸炒姜片,让香味溢出,这香味的成分主要就是这些萜类物质了。但是,在西方的烹饪世界里,姜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们混入甜品之中,成为姜饼、姜糖、姜汁啤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下子就从“将军”变成了“参谋军官”。这大概是因为在中世纪,姜去欧洲闯荡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了,于是它就只能在甜品屋里找个清闲的活儿。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的作用,而姜辣素可以扩张血管,同时可以加强心肌收缩,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喝下去的热姜汤进入胃里,所带来的温暖就会带往全身。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姜确实能够让我们从风雨之后的冰冷中缓过劲来。所以吃姜可能会有所谓“燥热”的不适症状,但只要不是拼命吃,___③_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对姜的称呼有两种,请简要分析“将军”和“参谋军官”的含义。【答案】21.①姜都是辣的

②姜就像一位将军

③不会有太大影响22.①把姜比作“将军”,是因为其内含有的萜类物质可使菜香味十足,因此用“将军”象征姜在中华荤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把姜比作“参谋军官”,是因为姜被传入欧洲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因此姜在西方只能作为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参谋军官”指姜在西方烹饪中作用有限。【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前文“姜中含有化学物质姜辣素。姜辣素非常稳定,沸点高达185℃”可知,无论怎么煮,姜自身含有的姜辣素都不会有大得变化,故此处可填“姜都是辣的”。第②处,结合“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在西方的烹饪世界里,姜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下子就从‘将军’变成了‘参谋军官’”可知,在中华餐桌上姜就像一位将军,故此处可填“姜就像一位将军”,第③处,结合“只要不是拼命吃”这一前提可知,此处语境强调吃姜虽可能会有所谓“燥热”的不适症状,只要不过量使用,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故此处可填“不会有太大影响”。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作者将把中华餐桌上的姜比作“将军”,是因为在炒菜下锅之前,通常都会先用油来煸炒姜片,姜其内含有的萜类物质可使菜香味十足,它统帅着中华荤食的味道,因此用“将军”象征姜在中华荤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②结合“姜去欧洲闯荡时,欧洲的荤菜调料瓶已经被胡椒、罗勒、鼠尾草等香料占领了”可知,作者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