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课件_第1页
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课件_第2页
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课件_第3页
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课件_第4页
第十章质量经济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

一、质量经济效益学

(一)定义与研究对象

1、定义

质量经济效益学(或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下同),是一门专门研究质量与经济效益内在

联系和数量关系的学问或学科。更详细地说,质量经济效益学是一门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

度,通过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分析、经济比较和经济效益评价,以确保用最少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生产出尽可能多的质优价廉产品,创造尽可能大的质量经济效益的新兴交叉学

科。这里所指的质量经济效益,是指提高或改善质量后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与为社会创造

的经济效益之和。

2、研究对象

质量经济效益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和质量与社会经济

效益的关系两大部分。前者我们称为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后者称为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

析。因此,也可以换句话说,质量经济效益学主要包括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忻和社会质量经

济效益分析两大组成部分。

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提高或改善产品质量为企业带

来的经济效益,如提高或改善产品质量后使废品、次品、返修品损失减少为企业带来的经济

效益等,第二,对质量管理方案进行经济性评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对质量检验点设

置、返修等进行经济性评价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提高产品质量为用户带来的直接

经济效益,如降低汽车的耗油量(汽车的日常使用费用减少)为汽车用户直接带来的经济效

益,再如生产高质量的润滑油使用户换油周期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延长)为用户直接带来

的经济效益等;第二,提高产品质量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如降低汽车耗油量、延长

润滑油使用期限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不仅包括为用户带来的直接经济

效益,而且还包括为与这些用户有技术经济联系的其它部门和本部门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

3、特点

质量经济效益学的最显著特点,是强调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即既要保证不断提

高和改善产品质量,更要确保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二)质量经济效益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质量成本(qualitycosts)的概念。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

费根鲍姆(Feigenbaum)、朱兰(Juran)以及刘易斯(Lewis),日本学者市川龙三、相羽弘一

等,都曾对质量成本研究作出过重要贡献。

1971年,日本学者千住镇雄、水野纪一合作出版了《质量管理的经济计算》一书,该

书从经济和工程经济的角度,重点研究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企业生产组织问题和经济性分

析,如不合格品减少的经济性、返修的经济性等问题,提出了进行质量经济分析和评价质量

管理经济性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原则。日本另一位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田口玄一博士则创立了线

内线外质量管理技术,简称“田口方法”,使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工序质量控制比较

直接地与经济效益相联系。他提出了质量损失函数的概念,使质量和经济两个范畴在一定程

度上得到统一;他提出了信噪比实验设计的概念,从而发展了实验设计技术;他开发了三段

设计法(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巧妙地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

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从经济和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产品质量问题,先后

出版了不少专著、论文和论文集。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同志生前十分关心和倡导对质量经济理论的研究,为在我国迅

速建立质量经济学这一独立学科进行了不懈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与几门相近学科的关系

质量经济效益学主要与以下四门学科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四门学科是;质量经济学;

质量经济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和经济效益学。下面简要讨论质量经济效益学与这四门学科的

关系。

1.与质量经济学的关系。

质量经济学虽然把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作为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但它更主要地是把作

为经济范畴的质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质量经济学的研究广度将远远超过质量经济效益学,

但它对质量与经济效益相互关系的研究深度和系统、全面程度又远不及质量经济效益学。从

学科体系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质量经济效益学是质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

2.与质量经济分析的关系。

“所谓质量经济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以期

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即现在所谓的质量经济分析,是质量经

济效益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即本书中的企业质

量经济效益分析。

3.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沈思聪教授对全面质量管理所下的定义为:“全面质量管理,是工业企

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形成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保证和提高质量的体系、手段和方法,而质量经济效益学的重点是

研究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保质量与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结合。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与质

量经济效益学虽然都研究质量问题,但研究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便是全面质量管理与质

量经济效益学的主要区别。

4.与经济效益学的关系。

“经济效益学就是研究人们各种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的一门科学”。或者通俗地说,经

济效益学将研究与经济效益相关的各主要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研究与质量有关的经济效

益问题。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仅仅是经济效益学要研究的众多问题之一。因此,从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来看,经济效益学与质量经济益效学都有明显的不同。

(四)质量经济效益学的研究内容

质量经济效益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经济效益的总体分析(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

对产品质量与企业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总体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企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三大部分;下面对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和社会

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作一些展开讨论。

1、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质量经济分析的内容)

所谓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经济性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

以期在改善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说,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应用经济分析方法对

不同的质量水平和不同的质量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从中挑选出能使质量和经济效益达

到最佳结合的质量管理方案,并用以指导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

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任务,是力求最经济地提高和改善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不切

实际的高质量水平。按照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观点,任何过高或过低的质量水平都是不经济

的,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开展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要确定

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各道工序的最经济质量水平,然后分别按照这

种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来组织生产,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我们认为,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应该包括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

的全过程中,对质量和质量管理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具体来说,企业质量经济效益

3

分析将包括以下主要研究内容。

(1)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产品设计是整个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产品设计不能只讲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而应

该同时考虑产品制造和使用的经济性。在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分析和经济效益评价时,

又不能只讲求制造成本最低,而应该从整体出发,以最少的社会劳动消耗或最小的寿命周期

成本(LifeCycleCost,简称LCC)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产品在整

个寿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小。这种总成本既包括产品设计成本、产品制造成本,又包括产品

使用成本。换句话说,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经济分析的任务,就是要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满足指

定的质量要求(如性能、外观、重量、能耗等),又能使寿命周期成本最小。

产品设计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质量等级水平的经济分析

企业采用不同的质量方针,就会有产品的不同质量等级水平。例如,企业研制生产高质

量产品,可以优质优价来占领市场和获得利润;企业生产普通等级的产品;又可以价格低廉、

薄利多销来获取利润。另外,针对不同的销售对象,也需要确定不同的质量等级水平来适应

用户的需要,做到“以需定质”。因此,应该对质量等级水平进行经济分析,以便作出最佳

决策。

②产品质量的三次设计

产品质量的三次设计是指系统设计(一次设计)、参数设计(二次设计)和容差设计(三次

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是要勾勒出产品的总体框架。例如,设计一种汽车时,首先要根据

使用的要求,选择汽车的款式、结构、传动方式、重要零部件的材料,甚至要考虑到某些关

键工艺实现的可能性和途径。参数设计就是确定产品的主要参数,这些参数通常是对产品的

主要工作特性、质量特性和使用情况给予综合反映;容差设计,就是决定应该选择具有多大

质量特性波动的零件或元件。在这里,容差就是公差的一半(注意,这种容差△要与消费者

的容差△。相区别,一般有

③质量改进的经济分析

质量改进是指根据市场或用户的要求,对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进行改进,以增强产品的

市场竞争能力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质量特性指标如何改进,在多大程度上改进,必须

进行经济分析,以确保改进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或至少不受影响。

④工序能力的经济分析

如何根据设计质量的要求选择经济合理的工艺方案,需要对工序能力进行经济分析,其

中重点是对工序能力指数Cp进行分析和控制。研究表明,Cp既与产品不合格品率和产品成

本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又反映了工艺方案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度。Cp究竟取多大才最为经

济合理,这就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经济分析和比较。

⑤可靠性的经济分析

对于不少产品,可靠性经常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但必须看到,可靠性的提高通常伴

随产品成本的增加。因此,除极少数尖端产品外,必须在产品可靠性与产品成本之间进行权

衡,以确定出最适宜的可靠性指标

(2)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

产品制造过程质量经济分析的任务,就是力求以最小的生产费用(成本),生产出符合设

计质量要求的产品。由于在产品设计中已经考虑了产品的经济性,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生

产出高于设计要求或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都是不经济的。生产出高于设计要求的产品,会

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导致产品成本增加;生产出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又会使产

品的不合格品率上升,废次品、返修品损失增大。因此,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确定出适合

设计质量水平的最佳制造水平,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水平,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又能使制

4

造中发生的成本最低。

具体来说,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经济分析,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不合格品率的经济分析

不合格品率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销售收入和利润,不合格品率过高或过低,。都

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因此必须改变不合格品率越低越好的传统观点,对不合格品率进行

经济分析,建立最经济的不合格品率的概念,并用以指导和调节生产。

②返修的经济分析

对不合格品是否返修,同样是一个经济问题。一方面,返修可以通过在不合格品上追加

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使之成为合格产品(假设不合格品在技术上是可以修复的),从而减少

废品损失,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另一方面,追加的这部分人力和物力也可以用于生产新产

品,同样也可以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必须在这两者之间选择利润较大的方案,从而

确定是否返修和最经济的返倍数量(全部返修还是部分返修)。

③质量检验的经济分析

质量检验是监控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到底是对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进行全数检验、

抽样检验还是不检验,到底在哪些工序设置质量检验点,都需要在进行了细致的经济分析之

后才能确定。质量检验主要涉及到两类费用,一类是为挑选出不合格产品所支出的检验费用,

另一类是不合格产品未被挑选出来而给后续工序造成的损失费用。只有在综合比较了这两类

费用之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④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

为了及时发现工序是否异常,需要经常对工序进行诊断和调节。所谓工序诊断,就是尽

快地发现工序状态异常;所谓工序调节,就是寻找异常原因,采取对策,使工序恢复正常。

工序诊断调节的经济分析,就是要用最少的费用(包括诊断调节和不合格品的损失费),保证

工序经常处于控制状态。

⑤生产速度的经济分析

生产速度不仅直接决定产品数量,而且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怎样使产品

生产速度与产品质量达到最优结合,便是生产速度的经济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

(3)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质量经济分析,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数量和售后服务费

用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分析

主要研究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的总体关系,包括产品质量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产品市

场占有率及产品销售利润等的相互关系。

②产品质量与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

对应于不同的质量水平,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是各不相同的。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

费用是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之一,研究产品质量与销售及售后服务费用之间的关系,可为确

定最适宜的质量水平,降低产品总成本提供依据。

③最佳保修期和最佳保修费用

某些产品在售出之后有一段保修期,如家用电器,其中有些产品的保修由企业自己承担,

有些则委托相关单位来完成。这样,就需要根据产品的质量水平,确定出使用户和企业都相

对满意的产品保修期,确定出被委托的保修单位和企业都相对满意的保修费用,即确定最佳

保修期初最佳保修费用。

④交货期的经济分析

交货期的经济分析主要研究提前交货与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和产品售价之间的关系,确定

提前交货期与产品售价上调度的对应关系,以实现提前交货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结

5

合。

⑤广告费用的经济分析

广告可以促销,提高产品质量也可以促销,那么到底是把资金用于做广告的促销效果好,

还是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促销效果好,这就需要对广告费用进行经济分析。

(4)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涉及的面较广,既涉及到产品设计和制造,又涉及到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既

涉及到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又涉及到为保证产品质量而支出的费用。因此,

有必要作为专题加以讨论。

2、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所谓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就是对提高产品质量为用户、为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进行

分析和计算,以期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为用户和社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产品质量为用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这一方面主要研究提高产品质量后,为产品使用者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下

内容:

①减少产品日常使用费用的经济效益。如产品耗电、耗油量减少为用户带来的经济效益。

②减少产品维修保养费用的经济效益。如产品大修理间隔延长、维修保养费用减少、备

件消耗量降低为用户带来的经济效益。

③提高产品可靠性、维修性的经济效益。如产品故障率降低、可维修性提高为用户带来

的经济效益。

④增加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满意度的经济效益。如产品功能扩展、使用方便为用户带来

的经济效益。

⑤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经济效益等。

(2)提高产品质量为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

由于一个国家在经济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门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技术经济

联系,一个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且取决于其它部门经济效益的

高低,因此,提高产品质量为某部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后,会通过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传

递给其它部门。这种经传递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称为间接经济效益。提高产品质量为整个

国家带来的全部直接经济效益和全部间接经济效益之和,便是提高产品质量为全社会带来的

经济效益。我国强调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正是由于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为全社会带来巨大

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和计算这种全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是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这一方面将包括以下内容:

①产品质量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

②质量经济效益的传递关系和实现过程;

③间接经济效益的分解和度量;

④全社会质量经济效益的计算等。

上面讨论的研究内容,有些已有研究成果,有些内容目前尚涉足较少,尤其是提高产品

质量为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研究难度较大,目前能见到的系统性成果较少,应引起

我们的高度重视,尽快出一批研究成果。

二、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基础

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和使用的方法,与现行质量管理是大相径庭

的。因此在本章中我们要讨论一些有关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为本

篇的后续讨论提供方便,又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特殊问题提供一

条基本途径。

6

(一)成本及其构成

1.产品成本

产品成本是指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过程中的资金耗费,表现为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时所

开支的各项费用。

从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来看,它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是产品价值中的(转移到产品中

的已被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V(劳动者支出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两大部分的总

和。

2.成本项目

产品生产与销售所发生的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叫产品成本项目。

产品成本项目一般包括:

(1)原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

成的各种辅助材料。

(2)燃料和动力: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煤、汽油、液化气等各种固体燃料、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和动力。

(3)工资及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指直接用于支付参加生产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及按

规定比例提取形成的职工福利基金。

(4)废品损失:指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注:

这与质量成本项目中的废品损失略有不同)。

(5)车间经费:指为管理和组织车间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6)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全厂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这种分类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便于监督各种定额的执行情况,便于

了解各项费用支出的用途。

产品成本有许多形式;主要有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完全成本。在后续讨论中,针对不

同的研究对象,可能会涉及到产品成本的不同形成。但为了叙述方便,除个别容易引起混淆

的地方之外,我们一般均使用“产品成本”或“成本”一词,而不再专门注明是成本的哪种

形成。

3.可变费用与不变费用

可变费用又称变动费用,是指随着产品产量或商品销售量的增减而增减的各项费用。例

如材料费、包装费、运输费等。这种费用与产品产量的变化成正比例。

不变费用又称固定费用,是指在一定限度内,不随产品产量和销售量的增减而增减的各

项成本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企业管理费等。

(二)销售收入和利润

销售收入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提供的生产成果的货币表现。

从企业销售收入中扣除补偿成本消耗之后的余额,叫企业纯收入,表现为税金和利润。

利润一般分为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两种。

税前利润实际上就是企业纯收入。税后利润是指从企业纯收入总额中扣除应纳税金的余

额。

为了更好地突出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本书中所指的利润,均为税前利润。

(三)工序生产能力划分

针对我们的研究目的,工序的生产能力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状态,即生产能力不足、生产

能力过剩、生产能力处于不足与过剩之间以及生产能力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下面就来对这

四种状态作一些简单说明。

1、生产能力不足

如果企业或工序的最大生产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市场或下道工序的要求,在最大可能的

7

工作时间(含加班工作时间)内,无论企业或工序生产出多少合格产品或在制品,都能顺利销

售或被下道工序接受,那么此时企业或工序所处的生产能力状态,便称为生产能力不足状态。

或者简要地说,生产能力不足状态即对产品的需求超过了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

例如,根据市场预测,市场对某种型号仪器的年需求量为1万台,而该仪器生产厂家的

年正常生产能力为5000台,即便在零部件充足的情况下,该企业加班生产也只能多生产出

1000台该种仪器,不能完全满足市场1万台的需求量,此时,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便处于不

足状态。对于上下工序,也不难举出类似的例子。

当生产能力处于不足状态时,企业若能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便能相应增加企业的

销售收入和利润;当企业的合格产品数与市场需求量达到平衡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达

到最大值。在生产能力不足状态下,企业多生产一件合格产品,便能多获得一件合格产品的

利润,此时,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利润与合格产品数之间的关系可由下图10-1中

的区域I来表示。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一件不合格产品,那么损失的就不仅是一件产品

的成本,而是一件合格产品的全部销售收入。

图10-1合格产品数与利润的关系

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这是由生产能力不足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生产一件不合格产品,

同样需要耗费与生产一件合格产品相同的生产成本,但却得不到该产品的利润,所以损失的

是一件合格产品的成本与利润之和,即一件产品的全部销售收入。

在生产能力不足状态,新生产一件合格产品与修复一件不合格产品的经济收入也是不一

样的。新生产一件合格产品,企业可获得一件合格产品的利润,即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之差

的部分;与不返修相比,企业修复一件不合格产品所能得到的,是一件合格产品的销售收入

与返修费用之差、同时再减去把返修时间用于生产新产品所能得到的利润。我们对此作一点

简单说明。如果不合格产品不返修,此时企业将损失一件合格产品的全部销售收入,现在通

过追加支出不合格产品的返修费用,使该产品的销售收入失而复得,因此可以得到销售收入

与返修费用之差的部分。那么为什么还要减去把返修时间用于生产新产品所得的利润呢?这

是因为返修不合格产品总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而使生产新产品的时间减少,生产新产品的

时间减少就等于从新产品中得到的利润减少,因此需要把新产品少获得的那部分利润计入返

修不合格产品的成本,从返修不合格产品的收入中加以扣除。附带指出一点,对于不可修复

或在经济上不值得修复的废品,本书不考虑其残值问题。

2、生产能力过剩

企业某种产品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量,或者本工序的生产能力大于下

道工序的生产能力,此时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状态,便称为生产能力过剩状态。或者简要

地说,生产能力过剩状态就是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对产品的需求。

例如,随着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和应用的普及,普通晶体三极管的市场逐渐被集成电路

8

所占领,市场对普通晶体管的需求量逐年萎缩,某晶体管生产厂家的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00

万支,但市场对这种晶体管的需求量仅为每年50万支,此时,该企业的生产能力便处于过

剩状态。

在生产能力过剩状态,企业或工序必须按照实际需求量来组织生产才是最经济的。这时

的销售收入为一恒定的常数。如果不顾市场或下道工序需求量的限制,仍然充分发挥其生产

能力,甚至盲目增加生产能力,后果只会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下降。

在此状态下,生产一件不合格的产品,企业或工序损失的只是一件产品的成本,或者说

只是其中的可变费用,而不是一件合格产品的销售收入。这一点与生产能力不足状态是完全

不同的。在生产能力处于过剩状态时,企业或工序出现一定数量的不合格产品,只要不使生

产能力从过剩状态过渡到不足状态,企业的销售收入便始终保持为一个固定的常数,因而不

会对企业的销售收入产生影响。出现不合格产品对企业经济方面的影响,将表现为成本增加

和利润减少。不合格产品数量越多,成本增加就越多,利润下降也就越多。此时,企业生产

成本、销售收入及利润与合格产品数之间的关系,可用图IOT中的区域n来表示。

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企业的不良品损失为例,生产能力不足状态与生产能力过剩

状态的损失费用是不相同的。假设产品的售价为100元,可变费用为60元,不变费用为30

元,利润为10元。下面分生产能力不足与生产能力过剩来讨论产生一件不良品的损失费用。

在生产能力过剩状态下,生产一件不良品,企业可以再生产一件,这样销售收入不受影

响,也不会增加不变费用,因此,此时损失的仅是产品的可变费用,即损失60元。

在生产能力不足状态下,因为企业不可能对生产的不良品采取补救措施,生产一件不良

品就会减少100元的销售收入,所以这时的损失是100元。

3、生产能力处于不足与过剩之间(中间状态)

在正规作业时间内,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处于不足状态,但通过加班,可使企业或工

序的生产能力过渡到过剩状态,这种状态我们称其为生产能力处于不足与过剩之间。

还有一种情况,在目前的产品质量状况下,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处于不足状态,但提

高产品质量后,企业或工序的生产能力会过渡到过剩状态,此时我们也称其为生产能力处于

不足与过剩之间。

另外,提高产品质量后,企业的生产能力状态可能会由过剩状态过渡到不足状态,此时

可称其为生产能力处于过剩与不足之间。

以上这些生产能力状态,可统称为生产能力处于中间状态。在企业产销基本平衡的情况

下,很容易出现这种状态。

4、生产能力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

有一些企业,由于其产品的保存或销售受到季节、气候、订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

组织均衡生产,其生产能力在一年内的某一段或几段时间内处于不足状态,而在其余时间又

处于过剩状态,我们称这种状态为生产能力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

例如,连衣裙在春末夏初时,市场需求量较大,如果再加上花色、款式;质量等受消费

者青睬,连衣裙生产厂家即便挖掘最大潜力,可能也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此时,连衣裙生

产厂家的生产能力便处于不足状态。然而到了秋、冬季节,连衣裙市场将迅速萎缩,连衣裙

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状态将从不足变为过剩,这样使出现了生产能力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的

状况。某些棉制品、羽绒制品生产厂家的生产能力状态;也可能出现类似的情况,不过在季

节上正好相反。

一些大型机器设备的生产厂家,由于其产品受订货数量相交货时用的影响较大,其生产

能力也经常会出现不足与过剩交替的状况。在订货数量大、交货期限短的情况下,企业的生

产能力往往处于不足状态,一旦订货数量下降,企业的生产能力立即便会从不足状态转变为

过剩状态。

9

还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不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人为因素,由于企业经

营管理不善,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不足与过剩交替出现的状况,这种状况是应该竭力避免

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在上述四种生产能力状态中,最基本的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即生产能力不足状态和生产

能力过剩状态,其它两种生产能力状态,只是第一和第二种状态的某种变形。因此,生产能

力不足状态和生产能力过剩状态,是我们进行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的重点。

第二节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一、质量冗余与质量不足

(一)基本概念

我们认为,开展企业质量经济效益分析,首先需要明确质量冗余(或称质量过剩)与质量

不足两个概念。减少质量冗余和克服质量不足,将是质量效益极为显著的两个方面。

所谓质量冗余,是指产品某一部分的质量水平明显高于产品主要部分的质量水平,或者

产品使用了与产品质量无关的多余部分。

所谓质量不足,是指产品某一部分的质量水平明显低于产品主要部分的质量水平。

从经济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质量冗余与质量不足都是不经济的,因而是应该竭力避

免的。质量冗余对用户来说固然没有坏处,但对生产厂家来说却没有好处,生产厂家会因投

入了毫无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和经济效益下降。质量不足不仅对用

户没有好处,对生产厂家也同样不利。质量不足意味着用户将接受低于质量标准的产品,从

而蒙受经济上的和精神上的损失,同时生产厂家也会因质量低劣而使产品无法顺利销售,从

而也就失去了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我们强调改善和提高产品质量,就是要竭力避免出现质量

不足的现象。

下面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加以讨论。

(二)质量冗余

先让我们看几个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例子。

一件衬衣,尤其是男士的衬衣,经常是领口和袖口已经磨损,而衣身却是完好无缺的;

一双皮鞋,经常是鞋面已经裂口,而鞋底却还可以再穿几年;有时则是鞋底已经磨穿,而皮

鞋的其它部位几乎还是完好的;再以烧开水的水壶为例,经常是壶底巳换过几次,而壶身和

壶盖却很少损失。上述几种情况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质量不足或质量冗余的问题。日常生活中

这方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接下来再看两个工业生产中质量冗余的实例。某彩色电祝机生产厂家引进日本的彩电生

产线,生产一种47cm的彩色电视机。通过对该电视机设计图纸的详细分析和逐个实验,研

究人员发现该电视机中有40余个零件是多余的,取消这些零件对该电视机的性能和质量完

全没有影响(起码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下面给出该电视机电源

部分的一部分电路图,如图10-2所示。

我们来重点看一看图10-2中电容器Cl、C2和C3。这些电容器主要起滤波作用,熟悉

电路设计和分析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功能块1、3、4合用一个电容器即可满足实际

需要,因此,C2、C3便是多余的元件,这便出现了质量冗余的状况。

10

图10—2

为什么会出现同时使用三个滤波平滑电容的情况呢?这是由于一个复杂电子系统的设计

往往是由多位设计师按各功能块的要求分工完成的,每位设计师只负责完成一部分功能的设

计,这样,在各个功能块组合起来之后,便可能出现多余的元器件。在图10-2中,对于每

一功能块来说,设计一个滤波平滑电容都是必要的,但当这些功能块组合起来之后,则只需

一个电容就可同时担任三个功能块的平滑滤波作用了,因此其中二个电容便成了多余元件。

研究发现,在该种型号的彩色电视机中存在着40余个这样的多余元器件,若按1988

年价格计算,价值11.4元,以该厂家年产40万台彩色电视机计算,剔除这些多余元器件

每年便可节约成本400万元以上,而且劳动生产率也会明显提高。

再来看一个机械加工的实例。某摩托车配件厂生产的一种配件,由于缺乏详细研究,加

之为了确保摩托车的质量,故对该配件提出了很高的质量要求,过去一直把该配件的表面光

洁度定为6级。由于质量要求很高,工厂的合格品率一直很低,很难形成批量生产,且废次

品损失严重,致使工厂连年亏损。工厂在深化质量管理;尤其是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时候,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会同摩托车总装厂一起会诊,研究结果表明,该厂连年亏损

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对产品的表面光洁度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总装厂经过反复实验后认为,该

配件的表面光洁度定为3级完全可以满足质量要求。放松配件的表面光洁度指标后,该配件

厂很快扭亏为盈,且利润开始逐年上升。

上述现象可以用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来加以概括。衬衣的衣身、电视机中多余的元器件,

摩托车配件多余的表面光洁度等,可称为质量冗余部分;而衬衣衣领和袖口等,则可用质量

不足来概括。

具体来说,质量冗余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产品某一部分的设计质量特性值明显高于产品的其它部分,而这些多余的质量特

性值对提高整个产品的质量特性没有帮助或几乎没有帮助,这部分多余的质量特性值就是质

量冗余。例如,前面谈到的摩托车配件表面光洁度便属此例。

第二,产品某一部分的质量特性值虽然没有专门设计,但仍明显高于产品的主要部分,

这也是一种质量冗余现象。例如前面所举的衬衣衣身便属这种情况。

上述两种质量冗余情况,是与质量不足概念相辅相存的,或者说是与质量不足相对而言

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降低质量冗余部分的质量特性,或者增加质量不足部分的质量特性,

使产品的总体质量特性达到和谐和最佳结合,从而为企业和用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第三,在产品分系统设计时,产品的某些部分是必要的但在组成完整产品后这些部分便

会因功能重复而成为多余部分,这些对整个产品毫无作用的多余部分也是质量冗余。前面所

举彩色电视机电源部分的滤波平滑电容一例;便属这种情况。类似的情况在大型复杂产品中

是经常出现的。

(三)质量不足及其对比讨论

具体来说,质量不足是指产品某一部分的使用功能过早丧失,而产品其它部分还完好无

缺,由于这一部分丧失了使用功能,致使整个产品无法使用。这方面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是

不胜枚举的。

例如目前国产的许多滚珠笔,使用一段时间后笔尖滚珠便会脱落,而笔身等其它部分却

完好无缺。由于滚珠脱落又不可修复,致使滚珠笔的使用价值全部丧失。再如,在前面所举

的衬衣的例子中,衬衣领口和袖口的磨损明显快于衬衣的其它部位,也是由于领口和袖口的

11

质量不足所引起的。

在不可修复的产品中,整个产品的质量状况将直接取决于质量不足部分的质量水平,上

面所举滚珠笔一例,便是最明显和最典型的例子。在可修复的产品中;产品某一部分的质量

不足,虽然不致于导致整个产品的使用价值彻底丧失,但却会大大增加产品的使用、维修费

用,加重消费者的经济负担。

除了上面讨论的产品质量冗余和产品质量不足之外,还会出现工作质量冗余和工作质量

不足的情况。例如;在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某些质量特性很容易得到保证,但却

采取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而对于某些不容易保证的质量特性,又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前者便属于工作质量冗余,后者属于工作质量不足。再如,在该设置质量检验点的工序没有

设置质量检验点,在不该设置质量检验点的工序却又设置了质量检验点等等,都属于工作质

量不足和工作质量冗余的具体表现。

统而言之,在产品质量形成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的现象。深入

研究这类现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而且可以较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相

用户创造很大的经济效益。

前已谈到,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是相辅相存的。我们通常讲某种产品的质

量好,一般是指该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较高,而不是其中某一项质量指标较好,因此质量冗

余与产品质量好绝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我们通常所讲的产品质量差,则

主要是指产品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的质量较差,一般并不是整个产品的质量都较差(当然

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因此,对于用户来说,质量不足就是产品质量较差。

通过上述简单讨论,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产品质量主要是要提高质量不足部分的质量水

平,以便使整个产品的质量水平达到和谐和统一,这样做才能有的放矢地、最有效地提高产

品质量,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我们不对产品各组成部分的质量水平和产

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不明确区分质量不足与质量冗余,那么在具体提高产品

质量的过程中,只好全面提高产品各组成部分的质量水平,甚至重点提高了质量冗余部分的

质量水平。这样必然会造成投入大、产出小,事倍功半的不利局面,致使产品成本大大增加,

企业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会严重阻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

深化。

建立了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这两个概念,我们很容易发现,提高产品中质量不足部分的

质量水平,是我们提高产品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例如,提高衬衣领口和袖口的质量,可以大

大延长衬衣的使用寿命,解决滚珠笔滚珠脱落问题,可以大大延长滚珠笔的使用周期。而消

除产品中的质量冗余现象,使产品各组成部分的质量水平趋于一致,则是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下面几节中,我们将针对产品质量形成的几个主要环节,从企业和用户经济效益的角

度,就如何避免出现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进行一些具体讨论。换句话说,在下面我们将确定

一种称为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如果企业按照这种最经济的质量水平组织生产,可以在一定程

度上消除质量冗余和质量不足的现象,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用户经济效益同时得以提高。

二、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关于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显然是我们开展最经济的质量管理、进行质量经济效益分

析会首先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就是对社会和企业两方面部最

为有利或最为经济的质量水平。

(一)从社会耗费来看

苏联经济学家安东诺夫曾经指出:“显然,我们的计划工作者和经济家并不是都非常清

楚地知道我们所说的‘质量’是什么,质量在我们的社会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革命时代起

怎样的作用;质量一一这是使用价值同价值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最小耗费的情况

12

下确保对整个社会的最大效果。”

从整个社会来看,产品的制造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又是社会财富的耗费过程。一

方面,提高产品质量可以增加产品的使用价值,为社会带来节约,如节约社会劳动和其它各

种社会资源;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又要消耗更多的劳动、资

金或自然资源,以此来换取产品价值的增加。例如,生产质量更好的产品,可以节约使用时

的维修保养费用,节约停工损失和能源消耗,减少废次品损失等;但在制造这种产品时,往

往又要使用更好的原材料,需要更好的机器,要求设备熟练和技术水平更高的劳动力等。这

样,一方面是社会耗费的减少,另一方面又是社会耗费的增加,如果把这两方面的社会耗费

综合起来,我们不难想象,能使产品制造和产品使用两方面总的耗费最小的质量水平,便是

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从社会耗费来确定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可用图10-3来说明。图10-3的横座标表示

质量水平,纵座标表示社会耗费;曲线I表示产品制造时的社会耗费,它是随质量水平的提

高而增加的;曲线II表示产品使用时的社会耗费,它是随质量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曲线III

表示产品制造时的社会耗费与产品使用时的社会耗费之和,即总的社会耗费。从图10-3不

难看出,曲线m存在着一个最低点A,在A点处,总的社会耗费为最小。因此,A点所对应

的质量水平,就是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图10-3图10-4

(二)从用户使用价值和企业制造成本来看

从总体上看,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必须综合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对于生产厂家

来说,总是力求使产品的制造成本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

对于用户来说,则总是希望产品的使用价值较大。虽然说质量管理是生产厂家开展的活动,

但在这一活动中,生产厂家必须综合考虑用户的质量要求。那么生产厂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

考虑和采纳用户的质量要求为宜呢?这里就有一个最佳或最优的问题。

在产品售价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厂家在产品生产中采纳用户质量要求的最佳点确定情况

可用图10-4来说明。正如图10-4所示,某种产品对用户的使用价值是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

而增加的,也就是说,如果价格相同的括,用户当然愿意买到质量尽可能高的产品。但另一

方面,厂家的制造成本也是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从产品的生产来看,高质量的产

品需要较昂贵的原材料,需要高级、复杂的工艺,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有时还需要放慢生

产速度,所以制造成本会随之上升。换言之,对于用户来说,如能以相同的价格买到某种产

品,必然希望得到质量尽可能高的产品;对于生产厂家来说,如能以相同价格卖出其产品,

当然希望生产质量较低的产品。这样,用户与生产厂家对质量水平的要求使出现了一些矛盾。

13

矛盾的焦点是用户希望在相同价格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使用价值,从而也就希望提高质量水

平;而生产厂家希望在相同价格条件下降低制造成本,从而也就希望相应降低质量水平;即

用户希望产品使用价值尽可能大,生产厂家希望制造成本尽可能小。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是

使用户希望获得的使用价值与生产厂家的制造成本之差为最大,这样可使用户和生产厂家都

相对满意,此时所对应的质量水平,就是最佳或最经济的的质量水平。在这一质量水平上,

用户获得了相对来说较大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厂家付出了相对来说较小的制造成本,从而使

用户和生产厂家都感到相对满意。

此时,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格比较便宜,则用户获得的好处较多;如果产品的销售价格比

较贵,则生产厂家获得的好处较多。究竟应该如何确定产品的销售价格,这是另外的问题(显

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

(三)从用户使用费用和企业利润来看

根据优质优价原则,产品的价格是随质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产品的质量水平越高,

产品的价格也越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越低,产品的价格也越低。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质量水平较高的产品,在产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获得较高的销售收

入,但同时也要为此付出较大的生产成本;生产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虽然产品成本较低,

但在产量相同时销售收入也会随之减少。也就是说,在产量相同的条件下,产品的销售收入

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产品的成本也随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成

本与产品质量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0-5所示,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成本之差,可近似作为

产品利润,我们把产品利润曲线也画在了图10—5中。由这条利润曲线可见,产品利润存在

着一个最大值A,最大值A所对应的质量水平Q,,便是对企业来说最为经济的质量水平。

图10-5

对于用户来说,购买质量水平较高的产品,需要付出较高的购买费用,但用户在使用产

品的过程中所支出的使用费用却是随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的。产品购买费用和使用费

用与产品质量水平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10-5可见,用户的购买费用与使用费用之和存在

着一个最小值B,B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Q2,便是用户感到最适宜的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如果质量水平为QL则企业可获得最大利润;如果质量

水平为Q2,则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全过程中支出的费用可达到最小值;因此,最经济的质

量水平就是Q1Q2小区域。质量水平的最佳点Q到底取Q1Q2中的哪一点,需要看是主要为企

业着想还是主要为用户着想,最佳点Q越靠近Q1,企业得到的好处越多;Q越靠近Q2,用

户得到的好处越多。

三、产品设计的最经济质量水平

产品设计中最经济质量水平的确定,实质上就是总体最经济质量水平的具体化。根据上

一节的讨论,我们可以为产品大致确定出一个最经济的质量水平。但是,由于上一节讨论的

是总体最经济的质量水平,所以比较侧重于理论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因基础工作薄

弱而难以找到相关数据资料。

下面我们要介绍一种更为具体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找到寿命周

14

期成本较小、质量水平接近的几种方案,进而通过成本一一效益比较,确定出产品设计的最

经济质量水平和最佳设计方案。

(一)寿命周期成本

产品的设计,不能只讲求技术上的先进性,还应该同时考虑产品制造和使用的经济性。

在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分析时,又不能只讲求制造成本最低,而应该从整体出发,以最

少的社会劳动消耗获得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来说,就是要使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内的

总成本最小。这种总成本除包括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外,还包括产品的使用成本。例

如一辆汽车或一台机床,不论在制造过程中还是在使用过程中,都需要消耗一定阶人力、物

力和财力,如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需要更换零部件等,因此只有当制造部门和使用

部门的总消耗最小时,即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小时,才能认为这个设计方案是合理的和经济

的。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一般包括:产品购置费(购买价格)、运转成本(日常运转中的动力、

燃料消耗费用)、维修成本(包括保养修理、备品配件费用);因产品发生故障造成的停工损

失、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折旧费、以及转卖和更新的损失等项。产品的购买费实际上只占寿命

周期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如果只讲企业制造成本或产品购置费,而忽视产品寿命周期内的使

用成本,那么对用户来说必然不是最经济的,从整个寿命周期成本来看也不一定是最小的。

因此,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是评价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我们应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产

品的质量设计,以降低产品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总成本。

(二)最经济设计质量水平的确定

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通常需要事先知道产品成本的大概范围,即需要确定一个目标成

本。只有在产品的功能和目标成本基本确定之后,我们才能进行具体的产品设计。那么产品

的目标成本怎样来确定呢?这可以利用上面介绍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按照成本发生

的时间的不同,寿命周期成本可以划分为设计制造成本与使用成本两个部分。设计制造成本

的承担者是生产厂家,是在产品出厂之前发生的;使用成本的承担者是产品的用户,是在产

品出厂并进入用户手中之后发生的。仿照上节对社会耗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品的设

计制造成本是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如图10-6中的曲线C1,而产品的使用成本则

是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的,如图10-6中的曲线C2;产品寿命周期总成本等于设计制

造成本与使用成本之和,它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变化,如图10-6中

的曲线Co这样总成本曲线上就有一个最低点Q,Q点所对应的质量水平,就是在产品设计

中需要保持的最经济的质量水平。关于Q点的具体确定和数值计算,我们将在质量成本分析

中介绍一种方法。

图10-6寿命周期成本曲线

(三)成本----效益比较

15

在对产品的各种参数进行设计时,必须同时考虑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最小这一目标。换句

括说,就是要使产品的性能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达到最佳结合。确定这种最佳结合的一种方

法,是比较产品性能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比率,即对不同方案进行成本一一效益比较。

产品性能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比率,说明从所花费的每一单位的成本中的我们得

到了多少产品性能。假设用F表示产品性能,C表示产品寿命周期成本,V表示产品性能与

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比率,简称为单位寿命周期成本的性能,则有:

F

V=------

C

这种比率在比较各种可供选择的、用于实现某种所期望功能的设计方案中,是特别有用的。

不同产品的性能是各不相同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说明成本一一效益比较的基本

思路。

表10-1

方案1234

寿命周期成本C(元)3100295030003050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小时)350150300300

平均停机时间MDT(小时)20402524

有效性0.94590.78950.92310.9259

产品寿命时间(小时)8000800080008000

有效小时数F(小时)7567.26316.07384.87407.2

单位寿命周期成本有效小时数V(小时/元)2.44102.14102.46162.4286

表10-1列出了某种设备的四种不同设计方案。对这四种设计方案进行成本一一效益比较

的情况也列入了该表之中。

表中有效性的计算公式为:

MTBF

有效性=--------------------

MTBF+MDT

有效小时数F的计算公式为:

F=产品寿命时间X有效性

通过对表10-1表示的四种方案的观察可以发现,如果单从寿命周期成本来看,那么方

案2为最低(2950元);如果单从有效性来看,那么方案1的有效性最高(0.9459);但从

总的情况来看,或者说从单位寿命周期成本的有效小时数来看,方案3的V值最大(2.4616

小时/元),所以方案3才是最优方案。

四、产品制造的最经济质量水平

(-)最佳制造水平

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最经济的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如何以最小的生产费用(成本)生产

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由于在产品设计中已经考虑了产品的经济性,或者已经是在最经济

的质量水平上进行设计的,因此,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生产出高于设计要求的产品或者低于设

计要求的产品,必然都是不经济的。生产出高于设计要求的产品,会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

的投入,导致产品成本增加;生产出低于设计要求的产品,又会使不合格品率上升,导致不

合格产品给企业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增大。因此,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合设计质量

水平的适当制造水平,使制造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水平,既能满足设计要求,又使能使制造中

发生的成本最低。这一制造水平便是产品制造中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在不少企业中,为了进行廉价的生产或者扩大产量,经常错误地简化生产,过分地节约

16

原材料和工时,从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会使成本减少,其实不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正好

是适得其反;这样做虽然节约了原材料和工时,但同时会导致不合格产品数量较大幅度增加,

在讨论了质量成本之后,读者立即就会发现,不合格产品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数

量是可观的。另一方面,假如我们过分控制不合格产品的发生,或者说过分提高产品的合格

品率,虽然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损失减少了,但为此需要进行复杂的作业和严格的管理,这样

会大大增加管理费用,同样会使产品成本升高。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要想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确定出最经济的质量水平,需要同时考虑不

合格产品的损失费用和为控制不合格产品而支出的管理费用,只有当这两种费用之和为最小

时,所对应的质量水平才是最经济的质量水平。确定这种最经济质量水平的一种简便方法,

是以产品的质量水平或者产品合格品率为横坐标,以成本为纵坐标,在坐标图上画出不合格

品损失、管理成本与质量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这两条曲线相加,便可得到总成本曲线,这

种曲线如图10-7所示。从图10-7不难看出,总成本曲线存在着一个最低点,这一最低点所

对应的质量水平,就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最经济质量水平(最佳制造水平)。

图10-7最佳制造水平

(二)最经济的检验

在最经济的质量水平上进行生产,必然要出现一定数量的不合格产品,对这些不合格产

品,一般需要及时加以剔除。如何剔除这些不合格产品,将涉及到检验点的设置和检验方式

的选择问题,其中显然也包含着经济性的问题。

随检验目的和检验场所的不同,检验的经济性也是不同的。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检验点

设置与否,主要要考虑两方面的费用。一方面是为了挑选出不合格产品而花费的检验费用,

另一方面是如果不合格产品未被挑选出来,转入下道工序或用户手中给后续工序或用户造成

的经济损失(损失费用)。

如果不考虑抽样检验问题,只在设置检验点与不设置检验点之间作出选择,那么可以比

较设置检验点的检验费用与不设置检验点为后续工序造成的损失费用,若检验费用小于损失

费用,则设置检验点更为经济;若检验费用大于损失费用,则不设置检验点更为经济。

如果考虑抽样检验问题,情况将要复杂一些。抽样检验所要考虑的费用,包括以下两个

部分:一部分是抽样检验的检验费用,另一部分是未被抽样检验的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流入下

道工序而造成的损失费用。如果仅在抽样检验与全数检验之间作出选择,那么当抽样检验所

包含的两部分费用小于全数检验的费用时,则进行抽样检验;反之,抽样检验的两部分费用

之相大于全数检验的费用,则进行全数检验。

总的来说,不合格产品进入下道工序或用户手里所造成的损失,与为了挑选出不合格产

品所需的检验费用之和为最小的检验,就算是最经济的检验。

在确定了制造过程中的最经济质量水平之后,如何保持这一质量水平,避免质量水平的

波动,同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避免质量水平波动的主要途径,是加强工序管理,使工

序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控制不利因素,减少产品质量各个特性的波动。也就是说,利用各

种质量管理方法,随时控制工序使之处于稳定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追查原因,采取措施,

使工序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17

五、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最经济质量水平

产品设计、制造出来之后,必须通过销售和售后服务,才能真正实现该产品的价值,满

足用户和社会的需要,同时为企业实现利润。换句话说,企业的产量要转化为产值,质量要

转化为效益,都需要通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一环节才能最后实现。

作为老产品来说,如果质量优良,必然销量较大,市场占有率也较大。同时,产品售出

后的服务费用,如三包费用、质量事故造成的损失费用等均较小;反之,如果质量较差,即

使花费很大的推销费用,销售量也很难上升,而且,即使是推销出一定数量的产品,企业还

必须为这些低质量的产品支付较高的售后服务费。

作为新产品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产品质量的好坏,本身就是一种广告。质量好的产品,

令消费者满意的产品,产品自身便是一种促销广告。因此,质量好的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就

强,销量上升就快,推销费用和售后服务费用就较低;反之,低质量的产品则会成为一种阻

止消费者购买的广告,既便生产厂家投入大量推销费用,也未必能销出多少产品,同时,与

老产品相同,即使这时推销出一些产品,也还需要追加投入较多的售后服务费用。

上面讨论的是产品质量与销售和售后服务费用的关系。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产品的质量

水平还与设计和制造成本密切相关,产品质量越高,设计和制造成本也就越高,即产品质量

水平是与设计和制造成本呈正比例变化的。

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水平与产品销售量呈正比关系,与销售和售后服务费用呈反比关系,

这种关系可用图10-8来表示。

图10-8反映了产品质量水平与产品销售收入、产品设计制造成本、产品销售和售后

服务费用的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质量水平低于Q1时,企业将出现亏损;

当质量水平高于Q2时,企业也同样入不敷出;

图10-8销售和售后服务最经济质量水平

只有当质量水平处于Q1与Q2之间时,企业才会有盈利。因此,Q1到Q2这一段质量水平,

是企业能盈利的质量水平。

设企业的销售收入为y,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成本为cl,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费用为c2,

产品的质量水平为x。则y、cl、c2都是x的函数,即y=y(x),ci=ci(x),C2=C2(x)。此

时,企业销售产品的利润P可表示为:

P=y(x)-ci(x)-C2(x)

很显然,利润P也是质量水平x的函数。当利润P取得最大值时所对应的质量水平X,

就是最经济的质量水平。由数学分析可知,要想使利润P取得极大值,只要对公式)求一阶

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即令

18

dPd

[y(x)-ci(x)-C2(x)]

dxdx

从上式中解出的X,就是最经济的质量水平。

至于如何建立y=y(x),ci=ci(x),C2=c2(x)等函数关系式,一方面需要有y、ci,

C2与X相对应的一组统计数据,另一方面需要具备经济计量学的知识。

第三节质量设计的经济分析

(一、质量设计二、质量波动、波动损失及损失函数三、质量三次设计的

基本思路四、质量改进的经济分析)

一、质量设计

(一)质量设计的任务

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关键是要搞好质量设计。

所谓质量设计,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提出质量要求,其中首先是要确定产品的质

量水平(或质量等级),其次还要合理地选择产品的主要性能参数,规定各种参数经济合理

的容差或公差标准以及其它技术条件。

无论是改进老产品还是研制新产品,都要经过质量设计这一过程。质量设计迄今已形

成一专门学科,即质量设计学。

质量设计学的研究目的是设计最佳经济效益产品。(即经济性,适用性)

如小四轮拖拉机的液压提升系统,原设计方案是油缸活塞密封采用钢制密封环,并在

油缸上开卸荷孔。因而,静沉降始终达不到质量标准,即30分钟静沉降小于15mm的要求。

于是,设计人员对该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改钢制密封环为“0”型橡胶密封环,把卸荷孔

由油缸上改到活塞上,以可控环阀取代,靠后顶杆限位卸荷,故有效地防止了泄漏,从原来

的30分钟静沉降15mm,降到8mm以下,从而保证了质量要求。再如,通过改型设计的Y系

列电动机,在能耗、振动、噪音、使用寿命等指标均优于J02电动机。假如仍用J02电动机

的技术文件,即使质量控制再严格,也难以制造出达到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