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1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2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3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4页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汉代太学、唐宋书院。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辨析概念: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为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想及实践模式,自由教育最古老概念,强调心智的训练,人文教育出现近代,以发展人的理智为根本目的;普通教育产于现代,对人实施一中共同的理智训练,以获得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一)大学走近社会中心的历程:经济形态制约着大学的地位: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1、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2、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和“思想库”;3、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与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活动的关系;(一)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2、社会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发展3、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2、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3、为文化发展服务。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提供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教育起主导作用;(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指向大学生发展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概念不同,教育方针为国家或政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为政治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性概念;第二层次不同,教育方针为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培养目标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三稳定性差异,教育方针不同时代不同,教育目的较稳定,培养目标更不稳定;联系在于教育目的为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的依据,教育目的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集中表现。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依据: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理论依据:教育规律2、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1、自由教育目的: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2、职业教育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养成特长或专长为目的。3、普通教育目的: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美国推行最广。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做事和做人并重。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层次标准)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标准)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标准)。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1、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组成1)面向全体学生2)全程培养学生3)全面发展学生。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以美国为代表: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专才教育(以前苏联为代表)我国:主张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四种: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论述: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3、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4、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高校培养目标取向:通才化,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化,复合型化,素质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宏观结构:层次结构(水平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国外:重点关注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我国:重点关注科类和专业结构、形式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第四章:高等学校基本职能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关注标志性事件与人物)(一)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二)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柏林大学提出科研的新智能)(三)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美国《莫里尔法案》求实精神,威斯康星思想)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及其关系1、培养人才:本体职能2、发展科学:附属职能3、服务社会:派生职能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创造新职业、国际合作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阶段性特征: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转变期;高年级:发展新学习。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一)文化素质:1、专业知识2、科学基础3、教育智慧(内涵)(二)心理素质:1、情感品质2、意志品质3、个性品质(三)道德素质:1、热爱学生2、为人师表3、学而不厌4、团结协作(四)能力结构:1、教学能力2、科研能力3、组织能力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定位:(一)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二)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三)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1、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2、学生中心论:代表卢梭、杜威3、主导—主体论4、双主体论。理解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论述: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概念辨析: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专业:广义上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学科分类:1、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学科层次分类)2、我国学科门类:13大类;专业设置与调整:2012年调整为基本专业352;特设专业154专业设置原则:1、超前性原则2、灵活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结构优化原则5、宽口径原则6、发展特色原则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外延,显性课程:教学内容。高等学校可自行修订教学计划(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依据。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科人物目的,内容范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是编教材,教学考试评估依据。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六条原则):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2.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地位作用及任务;3.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4.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5.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6.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内容选择、组织的原则:内容特点:1、专业性强;2、系统性强;3、理论性强;4、应用性强;5、变化性大。选择原则:1、适时增删原则;2、完整构建原则;3、个性发展原则;4、知识拓展原则;5、调动师生积极性原则。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唧唧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发展活动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规律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4、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检查评定1)备课的四个步骤:钻研教材;处理讲稿和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重温讲稿。2)课堂教学的四项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交通化,灵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特点: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举隅:(每一种方法含义、步骤)1、发现教学法2、问题教学法3、研讨式教学法4、掌握学习法5、学导式教学法6.个性化教学法高等学校教学设计1、含义:教育实践者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2、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风格:1、含义:教师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效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2、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1)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教师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具慧眼;教学风格为衡量指标。2)教师自己应有独特的自觉追求,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培养“乐教”积极精神,掌握教学基本规律,刻苦锻炼基本功,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定向发展,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和提高;继承发扬,学习和创新结合。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3、教学趋向个性化4、教学管理活性化5、倡导自主性学习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2、促进教学规范化;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6、改革教学管理。第七章:高等学校科研高校科研的意义:(1)内部意义:1.人才培养;2.学科建设;3.经费筹措;(2)外部意义:1.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水平;2.服务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意义;3.解决国际学术难题。高校科研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关键项目的任务;2.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高校科研的类型:1、课题来源分类:自主研究;立项研究;2、课题性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研究)高校科研中的课题申报:两个环节:(一)科研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二)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内容:1、申报项目命题2、项目组成人员3、合作单位选择4、项目研究基础5、项目立项依据6、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7、项目意见填写。高校科研的原则: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研的组织:(一)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四个阶段)1、科研准备阶段2、科研实施阶段(是科学研究的实质阶段)3、研究结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4、推广应用阶段如何推动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及产业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效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起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标志:1862年林肯签署《莫雷尔法案》孕育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模式一:美国都市大学;模式二:专业发展学校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一)教学服务(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满足单位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服务,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二)科研服务:科技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科技人才输入。(三)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问题讨论,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高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传播做贡献。(四)其它综合性服务。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类型: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南朝鲜,中国;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美国市场化;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英国。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1、1995年开始建立“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1)扩大省级部门对地属高校的统筹权;2)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1、高等学校的校长(学校的法人代表)2、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1)董事会;2)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3)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1、科层制模式(如美国)2、学术团体模式(如法国、日本)3、双重组织模式(如英国)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2、从管理层次划分:校、系两级;校、院、系三级;校、系、教研室三级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1、组织目标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2、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和国际性3、成员活动上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4、产出成果上的文化性和效果迟滞性。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2、管理过程应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容的传统分类1、人力资源管理2、教学管理3、科研管理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3、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高等学校管理原则(针对性、含义的理解、如何贯彻)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每种结构的含义)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确立三大理念作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1、“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2、“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3、“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学科(专业)建设方略: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1)重点建设主干学科;2)扶持培植基础学科3)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3、重视课程管理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层、观念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1、导向目标2、启迪智慧3、塑造人格4、规范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1、共创校园精神2、发展智能结构3、培养健全人格4、丰富业余生活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1、办学主体多元化;2、高教结构多样化;3、专业设置多样化;4、民办高教规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高等学校的各主要职能之中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4、人员的国际交流;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的表现:1、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2、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3、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4、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高等学校学制: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三级学制系统: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独立的专业学院、研究生院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一)全日制高等学校:1、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院)2、职业高等学校(二)成人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方式: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日本)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重点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二、考试重点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BP7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中世纪大学:赠地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BP15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众化:BP26终身化:BP27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BP25第五章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BP31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BP41第六章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高等教育结构:BP4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BP44第七章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三职能观:BP52高等学校定位:BP56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BP53第八章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教学:BP60教学过程:BP60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BP6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BP64第九章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BP66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BP68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BP70第十章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课程:BP74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BP7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BP81第十一章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BP83如何运用讲授法?BP8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BP92第十四章大学教师教学评估教学评估:BP110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BP115第十五章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问题研究:BP124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BP121第十六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BP125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BP131第三篇:高等教育学总结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2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5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二年制学院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国语学堂实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1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募捐者管理专家政治家协调者14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15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17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习俗特定情境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20世纪50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22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构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有欧洲模式美国模式日本模式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29属于学术权力主导型特点的是典型代表是欧洲大陆国家欧洲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和自治的深厚传统,高校内部以讲座等机构的学术权力为主导,主持讲座的教授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高校的教学和学术领域。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高校自我评价制度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33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通过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系统地传播知识,促进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培养良好的个性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包括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中世纪模式大学的特点是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42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促进国际交流从统一知识转向多样知识、从已知信念转向未知领域、从知识本身转向知识探究,是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知识的专业性强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面向少数精英人群下列对高等学校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有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学院提出的在人类不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中那些被认为是对某个时期受教育者的生活有用的、适当的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情景中的学术方案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正式学术经历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文化素养课程4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10年修订一次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类型主要有多学科交叉课程文化素养课程科研项目课程专业课程49进行课程评价,首先要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舒尔曼为首的“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专门小组”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知识大学一门课程编制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对需要的调查及表述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选修制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学分制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选修制必修制评课制以教师为主体的某门课程的编制,由院系组织课程审定专家小组负责审议。专家小组成员包括院系领导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从做中学、兴趣和主动参与等教学原则是由谁提出的杜威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孔子提出的下列属于强化问题意识原则的基本要求的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59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讲述思路为主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增强学生参与原则强化问题意识原则实验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包括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63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上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备课辅导答疑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66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的具体环节有预习上课自我检查与小结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68我国现行的分类,共有13个学科门类学科制度化的优点有能够建立完整而贯通的理论传统和严格的方法学训练对学科制度化理解正确的有学科制度是以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为宗旨的制度安排作为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的学科制度,它是相对于学科组织中的行为个体而言的学科制度就是指学科人或学者在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学科制度一般指与学科相关的诸多制度对比中国和西方,两种学科制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上有无自主权72对跨学科研究理解正确的有代表着一种促进知识整合与统一的愿望意味着不同知识学科领域的整合程度具有整合多种学科的特征通常关注不同学科所共享的问题、主题或题目73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梯队建设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和保障是学科基地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哪些共同特征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建设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基层学科组织等多个层面,下列属于高校层面的是学科的布局和调整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体系规划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79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科方向建设80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科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在大学科研活动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83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84对象性价值表现在开启心智、塑造人格高校教师的学术地位是由其什么决定的综合能力个人表现其拥有的知识类型86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待遇分配权益保障87利思伍德综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其主体是专业知能发展88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专业信仰从研究者所使用的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和研究框架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模式教学关注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职业生涯周期论综合发展阶段论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立足本校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宗旨以高效、实用为目标92高校教师的岗位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校本培训高校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教育教学研究94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辞聘用人单位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是招聘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技术职务任命制阶段职称评定阶段技术职称制度恢复与整顿阶段职称制度成熟与全面落实阶段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者”依法举办高等学校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是指高等学校的“举办者”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体现在高校内部行政人员享有行政权力实施行政管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职责促进了管理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包括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关于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阐述正确的有管理的主体是“学者”和“学科”运用的是“学者的权力”和“学科的权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维护学术自由并处理学术事务的过程,学科捍卫学术自治的过程源自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通过控制影响因素,主动对研究对象加以处理和干预,从而“创造”出事实,以验证假说并揭示对象的因果性联系的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法以单个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于该院校实际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是院校研究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微观层次宏观层次106研究的起点是问题不良引注也是学术失范的一种现象,其表现有虚张声势自我引注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个人的学术兴趣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总结(考试必备!!!!!)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38、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五篇:高等教育学总结--2018.10第一章绪论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时一个动态的概念,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中,它的形式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演变中。(二)高等教育的发展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开办创立的学园,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学近代大学的发展母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神学)。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学习法学、神学和医学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中世纪大学类型:(1)产生类型:自然形成型(母大学)、衍生型(牛津大学的创立和巴黎大学的师生迁徙有关)、创建型(那不勒斯大学、图卢兹大学);(2)管理方式: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学生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行、学术性的社会活动。四、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4、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自身发展的理解。1.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要)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高等教育时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的桥梁。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1.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教学职能、科研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效高能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有明显优势:学科比较齐全,基础科学研究更显实力;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充足到位;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2.1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十七大报告》(2007年)《十八大报告》(2013年)二、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需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包括教育目的,但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三、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2.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个别)(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较为概括的抽象的要求。(抽象)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高校的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具体)(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教育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调控作用:宏观和微观激励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二、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3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三、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方向;智育——核心;体育——基础。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又各自独立,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基本途径;科学研究——重要途径;社会实践——重要途径。2.4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社会本位论: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记》、《理想国》柏拉图、那笃尔普、涂尔干、洛克、赫尔巴克、孔子——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培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老子。第三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重点掌握:1、理解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2、高校在招生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代表性事件或颁布的一些文件;3、高校教师聘任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的考核情况及聘任过程的一般程序。3.1高等学校的学制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高等教育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建立的依据: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3、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4、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一)学制特征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法国: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加、德: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美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双一——意大利;单多——法国;多双重——澳、加、德;私公多重——美、日。(二)层次特征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大学和专门学院——主要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研究生院——大学和专门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2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一、学位制度的由来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美国:副学士学位(协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英国:学士学位(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德国: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日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法国:第一个阶段不授予学位、第二个阶段授学士或硕士、第三个阶段授予专门博士或工程博士学位。三、我国的学位制度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这两个学位法律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类别。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2、学位类型不全面;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行学位发展不平衡;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我国学位制度解决对策: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3.4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与聘任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师资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取得上述职务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高校教师任职情况考核:高校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掌握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结构;2、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3、宏观结构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哪些,能够识别宏观结构具体指的是什么;4、微观结构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哪些,能够识别微观结构具体指的是什么;5、结合世界教育结构改革分析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5.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5.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结构水平):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国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四年制大学或学院本科、研究生院日本:短期大学、大学专科、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大学本科(学部);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大学院)法国: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大学第三阶段教育和某些专门教育高级阶段。二、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横向结构);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有三层涵义:第一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比例关系,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第三是指国家举办、地方举办和民办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四、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5.3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一、世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我过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政府干预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1.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7.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一)学科广义的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狭义的学科是指教学科目的简称。一般将学科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二)专业广义的专业是指专门职业;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三)课程最早提出和使用课程概念的是英国的斯宾塞。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育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课程的分类:按照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来构建的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客体)、经验课程(主体);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分科型)和核心课程(综合课程、中心课程)。从层次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从选课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根据课时数的多少,可以将课程分为大、中、小、微课程;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根据课程是否具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二、专业的形成(一)专业的形成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4.专业范围覆盖较宽广;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1.教育的发展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数量下降。7.2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编制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三个层次组成。一、教学计划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和教学适用性。三、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7.3课程建设一、课程建设的意义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一)课程建设的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建设、体制机制建设。(二)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