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钱塘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周代宗族的宗庙建在大宗所在地,大宗掌握宗庙的主祭权,天子宗庙是最高一级的祭祀场所,叫作“太庙”。诸侯、卿大夫在各自的地区也建有宗庙。宗庙中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主,始祖居中,其下排列顺序为“左昭右穆”,父为“昭”,列于左,子为“穆”,列为右。这主要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宗法制下等级森严C.中央间接管理地方 D.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代(中国)。据题干“宗庙中供奉历代祖先的神主,始祖居中,其下排列顺序为‘左昭右穆’,父为‘昭’,列于左,子为‘穆’,列为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在宗法制下,不同等级的人其祭祀权利和宗庙规格有严格的区分,体现了等级森严,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宗法等级制度,而非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A项;在分封制下,中央间接管理地方,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宗庙祭祀和等级关系,而非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对于材料中提到的土地制度,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该土地制度普遍推行于春秋战国时期B.该制度之下所有土地均可以随意买卖C.因沟渠灌溉道路划分形似某字而得名D.铁农具为这一时期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先秦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诸侯臣下只有耕种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因土地被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似“井”字而得名,C项正确;井田制主要在西周时期推行,并未普遍推行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在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不得买卖,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农具主要为木制、石制等,排除D项。故选C项。3.“阴晴圆缺”、“否极泰来”、“唇齿相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成语体现了春秋时期一位著名思想家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A.邹衍 B.孔子 C.墨子 D.老子【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这些成语都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依存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春秋时期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D项正确;因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主张“五行学说”,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且时空不符,排除A项;因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礼”,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排除B项;因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不一致,且时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4.“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这是《史记·蒙恬列传》中对秦直道简略的记载。这条神秘古道,是秦代仅次于长城的第二大军事工程。秦始皇修建该道路的主要动机是()A.巩固边防,抵御匈奴南侵 B.控西南夷,增进民族交融C.沟通南越,满足皇帝游乐 D.发展经济,促进东西贸易【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干“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直道是为了加强军事运输,巩固边防,抵御匈奴南侵,A项正确;秦朝的西南夷和南越问题是在统一六国后解决的,与直道的修建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直道是第二大军事工程,因此它的修建与皇帝游乐无关,排除C项;直道的修建虽然有利于东西贸易的发展,但并非主要动机,排除D项。故选A项。5.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A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B.尊祖敬宗思想推广C.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均以黄帝、大禹为祖先,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民族关系并不平等,排除A项;少数民族均以黄帝、大禹为祖先,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是尊祖敬宗,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强化,未涉及国家统一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朝和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相隔数百年,但都是二世而亡,并在多方面展现出惊人相似。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都在制度上有突破创新②都有流传后世的浩大工程③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与隋朝(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①秦朝与隋朝在制度上有突破创新,如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隋朝的三省六部制;②都有流传后世的浩大工程,如秦朝的万里长城和隋朝的大运河;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如秦朝的农民起义和隋朝的隋末农民起义。据结论可知①②④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③错在“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是秦朝的特点,秦朝焚书坑儒,而隋朝时期则创建科举制,来选拔人才,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7.唐代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封驳制度”,即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予签字。在唐代掌握“封驳”权限的机构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唐朝中国。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8.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将领要受到枢密院、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枢密院调发军队,朝廷临时委派将臣统领;战毕,兵回属地,将臣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旨在通过构建相互制约的权力结构防止武将专权,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B项正确:“开创”一词表述错误,秦代的三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分权制衡的作用,排除A项;兵回原属地未必能说明兵农合一,将臣回原岗位与兵农合一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崇文”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官分南北,以国制治______,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______史·百官志一》请选择正确的内容填在下划线处。()A.女真金 B.党项西夏 C.契丹辽 D.蒙古元【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反映的是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材料应该引至《辽史·百官志一》,C项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是关于契丹人和汉人的分治,不是女真人,应该记载在《辽史》中,而不是《金史》,女真的制度是猛安谋克,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关于契丹人和汉人的分治,不是党项人,应该记载在《辽史》中,而不是《西夏史》,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关于契丹人和汉人的分治,不是蒙古人的,排除D项。故选C项。10.元代开始,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但也有一些地区不属于行省管辖,下列地区不属于行省管辖的有()①山东②岭北③江西④西藏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元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中书省直辖地区称作“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以及河南和内蒙古的一部分,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不属于任何行省。此外,元政府设立了宣政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外,并负责统辖青藏高原(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所以①山东和④西藏不属行省管辖,A项正确;岭北、江西都属于行省管辖,排除含②③选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1.王守仁曾在《王文成公全书》中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从中可以看出他()A.力图挖掘经书内涵,率先提出复兴儒学B.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C.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D.严厉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欲望所蒙蔽,要努力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以去除私欲,恢复良知本性,即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C项正确;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是韩愈,不是王守仁,排除A项;题干没有强调“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排除B项;严厉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工商皆本”的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不是王守仁,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个朝代形势图(局部),下列说法符合该朝代状况有()①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②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疆域与版图③诞生了工艺学总结性著作《天工开物》④蒙古是其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图中有鞑靼和瓦剌可知,据所学知识蒙古族在明朝分裂为这两部,判断材料体现的是明朝时期。商人形成地区性团体是在明清时期,①正确,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疆域与版图是在清朝,②错误,《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所著,符合材料时间,③正确,蒙古在北部不断侵略明朝的内陆,④正确,故本题选D项。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3.如图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址分布图。下列各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①处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B.②处最早种植水稻,出现大规模祭坛神庙C.③处代表器物为黑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D.④处居民最早种植粟,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③是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同时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C项正确;①是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出土大量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作物是仰韶文化,排除A项;②是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典型器物是彩陶,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排除B项;④是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14.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以上情况的出现源于()A.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变 B.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C.刺史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 D.尊崇儒学思想的最终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初经过与民休息、恭俭遵业等政策,五六十年间实现了移风易俗,社会风气变得醇厚,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B项“汉初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与材料描述的汉初通过实行与民休息、恭俭遵业等政策实现社会风气醇厚、出现文景之治的情况相符,汉初统治者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对秦朝的严刑峻法、赋役繁重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了一系列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改善,B项正确;A项“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变”与材料描述的汉初社会风气变化无直接关联,且汉初并未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变,主要是沿袭秦制,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制度,排除A项;“刺史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在汉武帝时期逐步发展的,与材料描述的汉初情况不符,排除C项;“尊崇儒学思想的最终确立”也是在汉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的,与材料描述的汉初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关于以上材料提及内容表述正确的有()①该书是记载北宋历史的史书②书中描绘了当时百姓人口众多生活安定的景象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皆有发展④开发江南的过程中,也推动了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至于元嘉末……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元嘉之治时的景象,当时百姓人口众多,生活安定,粮食富足,以至于有余粮堆积在田亩之中,百姓家门夜不闭户,说明社会治安良好。据材料“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当时不仅农业发达,渔业、手工业、商业也皆有显著发展,荆、扬等地经济繁荣,物资丰富,能够供应全国的需求。因此,②“书中描绘了当时百姓人口众多生活安定的景象”和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业、渔业、手工业、商业皆有发展”均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随着南方地区的开发,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融确实得到了推动,所以④正确;①错在该书记载的是南朝刘宋一代的历史,而非北宋历史。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6.唐太宗在位时期,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劝课农桑,在民族关系上更是开创了“虽云异域,何殊一家”的新局面。他的统治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以下内容中关于唐太宗的表述正确的个数有()①在民族关系方面,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促成唐蕃和亲。②在选官制度方面,提高科举考试地位,首创武举和殿试。③在赋税改革方面,改租庸调为两税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A.0 B.1 C.2 D.3【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唐太宗在位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采取了和亲政策,嫁文成公主于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因此①正确,②错在首创武举的是武则天,首创殿试的也是武则天,并非唐太宗,③错在两税法是唐德宗时期由宰相杨炎提出的赋税制度改革,所以关于唐太宗的表述正确个数为1个,B项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关于唐太宗的表述,正确的个数为1个,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7.白居易曾作诗“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孟郊也有“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对诗中所涉及到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有()①彻底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②使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③一定程度促使官员文化素质得以提高④对历代封建王朝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和“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可知,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白居易和孟郊在科举考试中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开始实行,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参与政权的机会,②正确;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这促使了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③正确;科举制在隋唐创立后,经过历朝的发展和完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正确;①错在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但并不是“彻底结束”,因为世家大族的影响力在科举制实行后仍然存在,只是相对减弱。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8.“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对材料中提到的赋税制度分析正确的是()A.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B.征税的主要标准由财产改为人丁C.该项举措为康熙时期的摊丁入亩 D.农民承担的赋税从此公平合理【答案】A【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仍然是土地和财产,而非人丁,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代的赋税制度,与唐代的“两税法”不同,排除C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不能说农民负担的赋税公平合理,排除D项。故选A项。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隋唐时期科技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以下对这一时期科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选项科技著作评价A《农政全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千金方》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C《本草纲目》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许多创新D《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金刚经》是唐朝时期印刷的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D项正确;《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不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著作,排除A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但它不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而是中医古籍中一部极富实用价值的医学典著,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唐新修本草》,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它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但它不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20.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以下是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对该表分析不正确的有()时期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合计北方40628061181110120南方181024370027769237共计58165237611108879357注:北方: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黑龙江辽宁南方: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A.录取人数虽有多有少但籍贯分布大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趋势B.五代时期人数较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社会动荡长期战乱C.辽、金、元时期因为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故人数相对较少D.从表中籍贯可以看出北方人数持续下降,南方人数持续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表中籍贯可以看出北方状元人数总数减少,南方状元总数增多,北方状元人数并没有持续下降,南方状元人数也没有持续上升,D项符合题意;据表中数据可知,录取人数虽有多有少但籍贯分布大体呈现出南多北少的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表中数据和所学可知,五代时期人数较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社会动荡长期战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辽、金、元时期因为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故人数相对较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1.宋代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果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或许会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下列可以印证该观点的是()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B.“事为之防,曲为之制”C.“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D.“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若抛开封建正统政治的视角,可以看到一个创新发明不断涌现、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浮华的世俗平民的社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描述的是宋代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变化无常,土地和房产的拥有者并不固定,这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的活跃和世俗平民社会的特点,与材料结论相符,C项正确;“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描述的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即机户(资本家)出资组织生产,机工(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进行生产,这与宋代的时空不符,排除A项;“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大意是做事要预防出现问题,对问题要采取周全的制约措施,这体现的是对事物的预防和制约,与材料描述的宋代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的特点不符,排除B项;“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描述的是宋代养兵费用高昂,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大部分,这反映了宋代军事开支庞大、财政负担沉重的问题,与材料描述的宋代社会充满生机、经济繁荣的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以下为某一时期权力分配示意图,对此图解读错误的是()A.此举意图改变前朝藩镇割据的局面 B.当时地方行政设置为路—州—县三级C.平行四个路级机构分散了中央权力 D.为抑制武将势力所以派文官出任知州【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虽然设置了多个路级机构,但这并不是为了分散中央权力,而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符合题意,选择C项;北宋为了改变前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宋时期地方行政设置为路、州(府、军、监)、县三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宋为了抑制武将势力,派文官出任知州,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3.下表是明代财政收入统计数据表。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年份米麦(万担)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A.财政收入构成中货币赋税取代实物赋税B.米麦收入有所下降说明农业生产日益衰退C.布绢数量下降说明政府对此需求在下降D.美洲白银流入促使社会中白银流通量增多【答案】D【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明代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表得出结论:从1430年到1621年,米麦、布、绢等实物赋税的数量有所波动,宝钞的数量在1552年相比1430年大幅下降,而银的数量则大幅增加。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随着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项正确;据结论可知,明代财政收入中,白银等货币赋税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并不能断定货币赋税已完全取代实物赋税,排除A项;米麦收入有所下降是由于税收政策调整,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日益衰退,排除B项;布绢数量下降是由于税收政策调整,不能直接说明政府对此需求在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24.藏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在唐宋时期西藏被称为“吐蕃”,明朝被称为“乌思藏”,清朝康熙年间始称“西藏”。下列关于藏族地区的相关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②封授当地僧俗首领首领法王、王称号③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④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①③ D.①③④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至清朝时期(中国)。本题是考查藏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史实,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派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是在清朝雍正时期;②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称号是在明朝;③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是在清朝乾隆时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④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是在元朝。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②①③。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非选择题部分三、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2分,27题10分,共40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中国封建王朝的强盛和繁荣,科技文化的先进对世界各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对外活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汉朝的势力向西大大拓展。陆路上,从长安山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材料二汉朝外交决策与执行基本上是一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外交决策与执行的分合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向着两者分离的方向发展,这是外交制度成熟的表现。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汉代外交权力有过分集中之缺陷,及至隋唐,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外交管理体制的成熟与完善促使了隋唐与外国之间交流活跃,对外关系空前发展,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活跃在中外交流的舞台上。——摘编自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等材料三对西方人到东方探险以及来华寻求贸易,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拒斥,尤其是不赞成西方商人和中国商人的直接交易。十三行作为清朝官方制定的对外贸易机构,目的是把洋人限制在广州一隅,避免洋人对内地产生影响,同时也是为了限制中国商人为趋利而过多同外国商人接触。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心态,使中西交流之初的中国人不可能有平等外交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可双方较量的实际结果却是,中国不仅在武力对抗中不堪一击,在商战中也是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签订屈辱性条约。从原来历史的主角变为任人宰割的配角-中国人在19世纪完全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时期对外交往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努力,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外交管理体制成熟与完善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二例唐朝通过海路进行对外交流的著名历史人物。(3)根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地位,并概括其成因。【答案】(1)特点:范围扩大、陆海并举、积极主动、以和平交往为主。论证:汉武帝时期通过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等措施,成功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2)表现:决策与执行分离、机构专业化、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历史人物:鉴真;玄奘。(3)地位:配角。成因: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优越感、经济落后、政治腐败、不平等条约签订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一“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可得出,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范围广泛,不仅包括陆路,还扩展到海上;据材料一“陆路上,从长安出发,越过葱岭,可到达中亚、西亚。海路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可得出,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既有陆路也有海路,形成了陆海并举的局面;据材料一“当罗马帝国臻于鼎盛之时,汉王朝也极力主动地想要打通与罗马帝国的联系,甘英出使大秦,虽未完成使命,但加深了东汉对罗马的了解”可得出,两汉时期积极寻求与罗马帝国的联系,以和平交往为主。论证: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终于叩开了通往西部世界的大门”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亚各国的联系;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控制,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多次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为对外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隋唐(中国)。表现:据材料二“至隋唐时期,二者的分离已经制度化,这促进了外交机构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可得出,隋唐时期的外交决策与执行分离,已经制度化了,形成了专业的外交机构;据材料二“出现了专职的外交机构”可得出,隋唐时期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提高了外交的专业化水平;据材料二“由于皇权政治的发育成熟,在外交管理方面,集权中包含着分权,在分权中贯穿着集权,这既提高了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外交的实际功效”可得出,隋唐时期的外交管理既集中了中央的权力,又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形成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历史人物:据所学知识可知,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途径中亚、印度,带回大量佛经,对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中国。角色地位:据材料三“从原来历史的主角变为任人宰割的配角——中国人在19世纪完全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可得出,19世纪的中国在全球化中处于被动的配角地位,无法有效应对西方的挑战。成因:据材料三“对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拒斥,尤其是不赞成西方商人和中国商人的直接交易”可得出,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往,导致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据材料三“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心态,使中西交流之初的中国人不可能有平等外交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可得出,中国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心态使得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缺乏平等外交的心理准备,难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据材料三“在商战中也是一败涂地”可得出,中国经济落后,无法在国际贸易中与西方国家竞争;据材料三“最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签订屈辱性条约”可得出,清政府政治腐败,无法有效应对西方的侵略,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6.时代催生变法改革,改革推动时代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商鞅在秦国担任丞相十年,“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勠力本业,耕织致乘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促进了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因为“凌轹公族,残伤百姓”,“用法严酷”,以至于“车裂以徇,尽灭其家”。材料二王安石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思路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来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王安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垦荒、淤田;通过实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来强化国家对于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做到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面,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均输法与市易法介入流通领域,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控制,从而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一部分权利收归国家。然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均输法和市易法也是如此,原本是为了平抑物价,结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垄断的官商没有竞争对手,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厉害。——摘编自罗虹字《王安石变法的得失对当今改革方法论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为了推进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得与失。(3)综合材料一二,思考影响变法成败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措施:实行连坐法加强统治,奖励军功和耕织以促进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2)得: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失:变法过程中存在官吏腐败、扰民、与民争利等问题,导致民众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变法失败。(3)因素:变法内容是否符合时代需求,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与支持程度;变法执行者的能力与执行力度;民众对变法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参与度。【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措施:据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可得出,商鞅实行连坐法,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增强了社会治安;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勠力本业,耕织致乘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可得出,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和耕织,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生产和军事活动,提高了国家的实力和经济水平。【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得:据材料二“通过均输法与市易法介入流通领域,对手工业和商业进行控制,从而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调配,将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一部分权利收归国家”可得出,王安石变法通过均输法和市易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二“王安石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垦荒、淤田”可得出,王安石变法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材料二“通过实施一系列像青苗法、水利法、募役法等制度措施来强化国家对于小农经济的扶植与控制,做到合理均摊赋税,扩大税面,保证财政收入”可得出,王安石变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失:据材料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可得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官吏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据材料二“均输法和市易法也是如此,原本是为了平抑物价,结果官商代替了私商,而垄断的官商没有竞争对手,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厉害”可得出,变法过程中官商垄断市场,导致民众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据材料二“在青苗法实施过程中,许多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收受贿赂,有的为了多放邀功,竟然强行摊派,由此导致许多农民破产”可得出,变法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导致民众负担加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北宋时期(中国)。因素: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未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可得出变法内容是否符合时代需求,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的因素;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而王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