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案TOC\o"1-2"\h\u2501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19291.1智能网联汽车定义 23271.2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背景 319481.2.1技术背景 3296681.2.2政策背景 3254461.2.3市场背景 385111.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 316111.3.1技术层面 3287491.3.2产业层面 3184351.3.3政策层面 371971.3.4市场层面 3309281.3.5应用层面 322441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472872.1感知技术 4106092.2通信技术 4128062.3控制技术 412002.4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 55794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554793.1国内外标准现状 5174003.1.1国际标准现状 575723.1.2国内标准现状 5284223.2标准体系构建 6300293.2.1构建原则 6292683.2.2标准体系框架 632293.3标准制定与推广 717523.3.1标准制定 713603.3.2标准推广 710524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 7276644.1政策法规现状 7133994.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749984.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8193594.2政策法规制定 8269664.2.1制定原则 8105894.2.2制定内容 872184.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8285844.3.1政策法规实施 8254344.3.2政策法规监管 810292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构建 9315555.1产业链现状分析 9227735.2产业链优化策略 9184835.3产业链协同发展 931402第六章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 10223016.1商业模式创新 10186666.2商业模式应用 10302116.3商业模式优化 1124424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广 11103967.1市场现状分析 11303437.1.1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 1189917.1.2市场竞争格局 11249597.1.3消费者需求分析 1111107.2市场推广策略 12170487.2.1产品策略 1244647.2.2价格策略 12200367.2.3渠道策略 1223377.2.4宣传推广策略 12317877.3市场推广效果评估 1243777.3.1销售数据分析 12157107.3.2市场占有率分析 1261027.3.3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12187597.3.4品牌影响力评估 1257217.3.5渠道覆盖情况分析 1324349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 13144208.1信息安全风险 1320118.2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13262918.3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131294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 14204239.1测试评价方法 14150939.2测试评价体系 1485259.3测试评价结果应用 156348第十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15311410.1产业发展定位 152258010.2产业发展路径 15987910.3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16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等信息互联互通的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具备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能够实现安全、高效、舒适的驾驶体验。1.2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背景1.2.1技术背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逐渐成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通信技术的不断升级,如5G、V2X等,为车辆与外界环境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可能。1.2.2政策背景我国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推动产业创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等。1.2.3市场背景消费者对汽车安全、环保、舒适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前景广阔。据统计,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逐年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1.3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趋势1.3.1技术层面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将持续创新,感知、决策、控制等核心技术将不断突破。同时车用操作系统、车联网通信技术等关键领域也将取得重要进展。1.3.2产业层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将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互联网等领域的企业将加强合作,推动产业协同发展。1.3.3政策层面将继续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3.4市场层面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逐渐扩大,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1.3.5应用层面智能网联汽车将在城市交通、物流运输、公共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第二章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2.1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作用是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识别,为车辆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感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摄像头技术:摄像头技术主要用于车辆前向、侧向和后方视野的感知,通过图像识别算法,实现对车辆、行人、道路标志等目标的检测和识别。(2)雷达技术:雷达技术具有全天候、远距离、高精度等特点,可分为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雷达技术主要用于车辆周围的障碍物检测、速度测量、距离估计等。(3)超声波技术:超声波技术具有低成本、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主要用于车辆周围的障碍物检测和距离测量。(4)惯性导航技术:惯性导航技术通过测量车辆加速度和角速度,实现对车辆姿态、位置和速度的感知。2.2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信息交互的关键技术。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联网通信技术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通信(CV2X)等,用于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传输。(2)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于车辆远程监控、导航定位等功能。(3)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包括WiFi、蓝牙等,主要用于车辆内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2.3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功能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驱动控制技术:驱动控制技术通过对电机、发动机等驱动系统的控制,实现对车辆速度、加速度、转向等运动的控制。(2)制动控制技术:制动控制技术通过对车辆制动系统的控制,实现对车辆制动力度的调节,保证车辆安全行驶。(3)转向控制技术:转向控制技术通过对车辆转向系统的控制,实现对车辆行驶轨迹的调整。(4)综合控制技术:综合控制技术将多种控制策略相结合,实现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行驶。2.4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数据处理与融合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对感知、通信和控制等信息进行处理和整合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滤波、归一化等处理,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融合技术: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多种感知数据、通信数据和控制系统数据的整合,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3)决策支持技术:决策支持技术通过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车辆提供智能决策支持。(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在数据处理与融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第三章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3.1国内外标准现状3.1.1国际标准现状国际标准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以及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标准化机构,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共性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协议等方面。目前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能网联汽车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分类、功能要求等。(2)信息安全标准: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安全监测等。(3)通信协议标准:包括车联网通信协议、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通信协议等。3.1.2国内标准现状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我国已发布和正在制定的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达数十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分类、功能要求等。(2)信息安全标准: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安全防护、安全监测等。(3)通信协议标准:包括车联网通信协议、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通信协议等。3.2标准体系构建3.2.1构建原则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2)完整性:标准体系应涵盖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3)协同性:标准体系应与相关领域标准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形成协同效应。(4)实用性:标准体系应注重实际应用,满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3.2.2标准体系框架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1)基础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分类、功能要求等。(2)关键技术标准: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如感知、决策、控制、通信等。(3)应用与服务标准:包括智能网联汽车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功能要求、测试方法等。(4)支撑保障标准: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法律法规等。3.3标准制定与推广3.3.1标准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应遵循以下流程:(1)需求分析: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求,明确标准制定的领域和方向。(2)标准草案编写: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编写标准草案。(3)征求意见:广泛征求行业内外专家、企业的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完善。(4)标准审查:组织专家对标准草案进行审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协同性。(5)标准发布:审查通过后,将标准正式发布。3.3.2标准推广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推广应采取以下措施:(1)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行业内外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认识。(2)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企业采用智能网联汽车标准。(3)示范应用:在典型场景中开展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的应用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实施。(4)监督考核: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保证标准得到有效执行。第四章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4.1政策法规现状4.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国家层面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涉及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监管等方面。例如,《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4.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主要聚焦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监管等方面。例如,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等,为智能网联汽车在地方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4.2政策法规制定4.2.1制定原则在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国家法律法规,保证政策法规的合法性和合规性。(2)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3)充分考虑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4)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4.2.2制定内容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技术创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3)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基础设施支持。(4)安全监管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监管体系,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运行。4.3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4.3.1政策法规实施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各级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2)完善政策配套措施,保证政策落地。(3)建立政策实施监测机制,及时调整政策方向。(4)加强部门协同,形成政策合力。4.3.2政策法规监管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职责和监管流程。(2)加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3)完善监管手段,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4)强化责任追究,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第五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构建5.1产业链现状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上游的硬件设备、中游的平台系统以及下游的应用服务。当前,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上游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我国传感器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但高端传感器产品仍依赖进口;控制器和执行器领域,国内企业研发实力逐渐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中游平台系统涉及操作系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我国在操作系统领域尚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虽有一定基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下游应用服务主要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我国车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自动驾驶技术处于研发阶段,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交通建设初见成效,但应用场景有待拓展。5.2产业链优化策略(1)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针对产业链短板,加大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3)打造创新生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4)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法规,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5.3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产业链内部协作。推动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2)拓展产业链外部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3)构建产业链服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人才培训等服务。(4)推动产业链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产业链区域合作格局,促进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第六章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6.1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商业模式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为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几个方面:(1)数据驱动:智能网联汽车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汽车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商业资源。通过收集和分析车辆运行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企业可以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实现精准营销。(2)服务导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可以围绕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车辆远程诊断、远程升级、在线导航、娱乐服务等,实现从硬件销售向服务输出的转变。(3)生态共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涉及众多参与者,包括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互联网企业等。企业应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实现跨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6.2商业模式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的实际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共享出行:借助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共享出行平台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实时调度等功能,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出行服务。(2)车辆租赁:智能网联汽车租赁企业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如远程控制、自动泊车等,提高用户体验,拓展市场空间。(3)保险业务:智能网联汽车保险公司可以基于车辆运行数据,实现个性化保险方案,降低保险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6.3商业模式优化为了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以下优化措施值得关注:(1)技术创新:持续投入研发,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水平,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技术支持。(2)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3)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同推动商业模式优化。(4)政策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智能网联汽车商业模式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5)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业务能力的人才,为商业模式优化提供人才支持。第七章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推广7.1市场现状分析7.1.1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的新兴领域,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未来几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7.1.2市场竞争格局当前,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外多家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取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企业以及新型科技企业。各类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市场的发展。7.1.3消费者需求分析科技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逐渐增长。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功能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等。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舒适、环保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2市场推广策略7.2.1产品策略(1)产品定位: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出具有差异化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2)产品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水平,满足消费者需求。7.2.2价格策略(1)合理定价:根据产品定位和消费者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2)优惠政策:针对特定消费群体,提供购车优惠、补贴等政策。7.2.3渠道策略(1)拓展线上线下渠道: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4S店等多种渠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2)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推广智能网联汽车。7.2.4宣传推广策略(1)品牌宣传: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线上线下活动: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和参与。(3)营销合作:与相关行业企业开展营销合作,共同推广智能网联汽车。7.3市场推广效果评估7.3.1销售数据分析通过对销售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市场推广活动的效果。包括销售额、销售量、市场份额等指标。7.3.2市场占有率分析分析智能网联汽车在各个市场细分领域的占有率,评估市场推广策略的适应性。7.3.3消费者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满意度,为市场推广策略提供参考。7.3.4品牌影响力评估评估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了解市场推广活动的效果。7.3.5渠道覆盖情况分析分析渠道覆盖范围、渠道满意度等指标,评估渠道策略的实施效果。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8.1信息安全风险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车联网通信风险:智能网联汽车通过车联网进行通信,车联网通信数据易受到黑客攻击,可能导致车辆失控、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2)车载系统风险:车载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存在漏洞可能导致车辆被恶意控制,影响车辆正常运行。(3)车与外部设备交互风险:智能网联汽车与外部设备(如手机、导航仪等)进行数据交互时,易受到恶意程序的攻击,导致信息泄露。(4)车辆控制单元风险:车辆控制单元(ECU)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部件,一旦受到攻击,可能导致车辆失控、损坏等严重后果。8.2信息安全防护技术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风险,以下几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1)加密技术:对车联网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身份认证技术:对车辆和车联网设备进行身份认证,防止非法接入。(3)访问控制技术:对车载系统和外部设备进行访问控制,限制非法操作。(4)入侵检测技术:实时监测车辆系统,发觉异常行为并及时报警。(5)安全审计技术:对车辆操作和通信记录进行审计,发觉潜在安全隐患。8.3信息安全管理策略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以下信息安全管理策略:(1)制定信息安全政策:制定明确的信息安全政策,明确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2)加强信息安全培训:提高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培训。(3)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应加强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保证车辆信息安全。(4)强化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投入,提高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防护能力。(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安全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水平。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9.1测试评价方法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仿真测试: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种交通环境、道路条件、天气状况等,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仿真测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可重复性强等特点,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基础。(2)实车测试:在实际道路上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测试,以验证其在实际交通环境中的表现。实车测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功能,但成本较高,安全性要求严格。(3)封闭场地测试:在封闭的测试场地内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测试,以模拟实际交通环境。封闭场地测试可以有效地控制测试条件,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4)第三方测试: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智能网联汽车进行测试,以获取客观、公正的测试数据。第三方测试有助于提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的权威性和可信度。9.2测试评价体系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控稳定性等功能指标进行评价。(2)安全性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进行评价,包括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应急响应等方面。(3)可靠性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率、维修成本等方面进行评价。(4)舒适性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乘坐舒适性、驾驶舒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5)环保性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排放功能、能耗等方面进行评价。(6)智能水平评价: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辅助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智能功能进行评价。9.3测试评价结果应用测试评价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剪切沥青胶体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羊绒纺纱油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住宅小区综合安保保洁服务合作协议一
- 2024年先进设备购销合作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业货物运输协议模板格式版
- 2024年修订版钢结构建设协议样本版B版
- 木结构建设设计承包合同
- 航空航天材料留样规定
- 医用耗材政策法规解读
- 书画店展示台租赁协议
- 毛选读后感课件
- 漏洞扫描系统检测记录表
- 幼儿园课件小小银行家
- 离婚登记申请受理回执单
-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建筑劳务清包工承包工价2023全
- 意识形态五个制度
- 迪士尼后妈们的茶话会歌词总9
- 低温液氧汽车罐车卸车操作规程
- 2022年中国航空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考试真题
- 小区物业群诉应急预案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