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方案TOC\o"1-2"\h\u19557第一章绪论 3308021.1项目背景 314581.2项目目标 3296461.3研究方法 318870第二章火箭发射技术概述 4323772.1火箭发射原理 4141252.2火箭发射系统组成 4227322.3发射技术发展趋势 424238第三章航天器概述 5253363.1航天器分类 5209203.2航天器结构 567343.3航天器关键技术与功能指标 611004第四章发射场选择与建设 6324674.1发射场选址原则 6251134.2发射场建设内容 727094.3发射场运行与管理 73627第五章发射任务策划与组织 8287905.1发射任务策划 855955.1.1任务目标确立 8180615.1.2任务方案制定 82025.1.3任务流程设计 882665.2发射任务组织 8321505.2.1组织结构建立 8325115.2.2人员配备与培训 822505.2.3设备资源调度 8295735.3发射任务风险评估与应对 9175205.3.1风险识别 9250965.3.2风险评估 9197515.3.3风险应对 98518第六章火箭发射操作流程 92286.1发射前准备 9145386.1.1设备检查与调试 932756.1.2火箭组装与测试 9240336.1.3发射窗口选择 107066.1.4人员培训与分工 1034256.1.5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 10319196.2发射实施 10205996.2.1发射倒计时 10170156.2.2点火起飞 10279286.2.3轨道注入 10208036.2.4航天器释放 1017396.2.5发射控制与指挥 10219036.3发射后评估 1068776.3.1发射数据收集与分析 10304806.3.2故障排查与总结 11233766.3.3航天器在轨运行评估 1131926.3.4发射场区恢复与总结 1117907第七章航天器发射入轨技术 11160277.1轨道设计与选择 113917.1.1轨道类型 1175617.1.2轨道设计原则 1163757.1.3轨道选择方法 11326537.2发射入轨方法 12113997.2.1直接发射入轨 123227.2.2多级火箭发射入轨 12135097.2.3搭载发射入轨 12304827.3入轨精度控制 129897.3.1轨道机动控制 12255587.3.2发射窗口选择 12277877.3.3推进系统控制 12259837.3.4导航与制导技术 1223191第八章发射安全与保障 13204548.1发射安全风险分析 13217268.1.1风险识别 13120878.1.2风险评估 13237088.2发射安全保障措施 13303528.2.1技术保障 13317408.2.2管理保障 1312318.3发射应急处理 1497918.3.1应急预案启动 14145048.3.2现场救援与处置 14240508.3.3调查与分析 1422128第九章航天器在轨运行与管理 14312519.1航天器轨道控制 14218299.1.1轨道控制原理及方法 14268959.1.2轨道机动控制 1457579.1.3轨道保持控制 1423049.1.4轨道转移控制 14249609.2航天器姿态控制 1598809.2.1姿态控制原理及方法 1539589.2.2姿态稳定控制 151509.2.3姿态机动控制 15280249.2.4姿态保持控制 15234859.3航天器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 15207659.3.1信息传输概述 15214109.3.2数据传输 15313869.3.3指令传输 15140289.3.4数据处理 1530935第十章航天器发射方案总结与展望 162892710.1发射方案总结 161001510.2发射方案改进方向 162371710.3航天器发射未来发展趋势 16第一章绪论1.1项目背景我国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火箭行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火箭研发和航天器发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航天器发射领域,仍存在一定的技术挑战和安全隐患。为了提高航天器发射的成功率,降低成本,本项目旨在研究一种高效、可靠的航天器发射方案。1.2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针对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创新性的发射方案。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发射流程,提高发射效率,缩短发射周期。(2)降低发射成本,提高航天器发射的经济性。(3)保证发射过程中航天器的安全,降低发射失败的风险。(4)为我国火箭行业提供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器发射方案,提升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力。1.3研究方法本项目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2)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的航天器发射,总结经验教训,为本研究提供参考。(3)数值模拟: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发射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发射方案的可行性。(4)实验验证:通过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验证发射方案的正确性和可靠性。(5)综合评价:结合研究成果,对发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第二章火箭发射技术概述2.1火箭发射原理火箭发射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料与氧化剂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这些气体从喷口高速喷出,产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向前飞行。火箭飞行过程中,需要克服多种因素,如空气阻力、重力、火箭结构重量等。火箭发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起飞、上升、重力转弯、巡航、再入大气层和着陆。在起飞阶段,火箭需要产生足够的推力克服重力,使火箭离地。上升阶段,火箭继续加速,直至达到预定速度。重力转弯阶段,火箭开始调整姿态,以减小空气阻力。巡航阶段,火箭在预定轨道上飞行,完成航天器的部署任务。再入大气层阶段,火箭或航天器返回地球,着陆阶段则是安全返回地面。2.2火箭发射系统组成火箭发射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火箭本体:包括发动机、燃料、氧化剂、箭体结构等,是火箭发射的核心部分。(2)发射设施:包括发射架、发射台、控制中心等,用于火箭的组装、测试、发射和控制。(3)运载器:用于搭载航天器,与火箭本体连接,共同完成发射任务。(4)地面支持系统:包括燃料加注、氧化剂加注、供电、通信、气象观测等设施,为火箭发射提供必要保障。(5)测控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火箭飞行状态,传输飞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和处理。2.3发射技术发展趋势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箭发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下是火箭发射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大型化:火箭发射系统向大型化发展,以适应日益增长的航天器发射需求。大型火箭具有更高的载荷能力和更远的飞行距离,有助于降低发射成本。(2)高效化:火箭发动机技术向高效化发展,以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发射成本。新型火箭发动机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提高燃烧效率,减小发动机尺寸和重量。(3)多样化:火箭发射系统向多样化发展,以满足不同类型航天器的发射需求。火箭发射系统可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火箭型号、发射方式和轨道。(4)智能化:火箭发射技术向智能化发展,提高发射系统的自主控制能力和故障诊断能力。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火箭发射过程的自动监控、自主调整和故障处理。(5)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射技术向可重复使用方向发展,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效率。可重复使用火箭采用先进的回收技术,实现火箭的多次飞行。第三章航天器概述3.1航天器分类航天器是指能够在地球大气层以外空间执行探测、科学研究、应用等任务的飞行器。根据其用途和特点,航天器可分为以下几类:(1)人造地球卫星:用于地球观测、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2)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表面进行探测和研究。(3)行星探测器:对太阳系其他行星及其卫星进行探测和研究。(4)深空探测器:对太阳系外的深空目标进行探测和研究。(5)空间站:用于长期驻留宇航员,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6)其他航天器:如空间望远镜、航天飞机等。3.2航天器结构航天器通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载荷:航天器的任务设备,如相机、传感器、通信设备等。(2)结构系统:承受载荷和内部设备重量,保持航天器整体稳定的结构。(3)推进系统:为航天器提供动力,实现轨道机动和姿态控制。(4)能源系统:为航天器提供电能,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5)热控系统:保持航天器内部温度稳定,防止设备过热或过冷。(6)通信与控制系统:实现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信息传输,以及对航天器的控制。(7)返回系统:用于航天器返回地球的设备,如降落伞、着陆器等。3.3航天器关键技术与功能指标航天器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航天器总体设计技术:涉及航天器布局、结构、功能等方面的设计。(2)推进技术:包括火箭发动机、电推进、姿态控制等。(3)载荷技术:涉及各类任务设备的研发和应用。(4)通信与控制技术:实现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信息传输和控制。(5)热控技术:保证航天器内部温度稳定。(6)返回技术:实现航天器安全返回地球。航天器功能指标主要包括:(1)轨道高度:航天器离地球表面的距离。(2)轨道寿命:航天器在轨道上的运行时间。(3)载荷能力:航天器携带任务设备的能力。(4)姿态控制精度:航天器在轨道上的姿态稳定度。(5)通信能力: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6)热控能力:航天器内部温度控制范围和稳定性。(7)返回能力:航天器返回地球的安全性。第四章发射场选择与建设4.1发射场选址原则发射场的选址是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的关键环节。在选择发射场地点时,需综合考虑以下原则:(1)地理位置:发射场应位于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有利于航天器发射的方向和范围。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更有利于航天器发射,因为地球自转速度较快,可以提供更大的初始速度。(2)气候条件:发射场应选择气候条件相对稳定的地区,避免因恶劣天气影响发射任务。同时考虑场区内的气象观测设施,为发射任务提供准确的气象数据。(3)安全距离:发射场周边应具备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降低火箭发射失败时的安全风险。还需考虑火箭残骸落区,保证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降至最低。(4)交通条件:发射场应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火箭和航天器的运输、测试设备的调配以及人员往来。(5)基础设施:发射场周边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如水源、电源、通讯网络等,以满足发射任务的需求。4.2发射场建设内容发射场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发射设施:包括发射台、发射塔、火箭运输设备、航天器测试设施等。这些设施需满足不同类型火箭和航天器的发射需求。(2)测试设施:包括火箭发动机测试台、航天器环境试验室、综合测试大厅等,用于对火箭和航天器进行各项功能测试。(3)指挥控制中心:用于发射任务的指挥、调度、监控和数据传输。(4)生活保障设施:包括宿舍、食堂、医疗设施等,为发射场工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5)安全防护设施:包括消防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防雷设施等,保证发射场的安全运行。4.3发射场运行与管理发射场的运行与管理是保证发射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发射场运行与管理的主要内容:(1)任务策划与组织:根据发射任务需求,制定详细的发射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2)人员培训与管理:选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保证发射场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3)设备维护与保障:定期对发射场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保证设备功能稳定可靠。(4)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发射场的安全运行。(5)环境保护与监测:加强发射场周边环境保护,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保证发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6)信息与数据管理:建立健全信息与数据管理系统,保证发射任务的各项数据准确、完整、及时传输。第五章发射任务策划与组织5.1发射任务策划5.1.1任务目标确立在发射任务策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任务目标。任务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航天器类型、任务性质、任务周期、载荷种类及数量等。确立任务目标有助于为后续策划工作提供方向。5.1.2任务方案制定根据任务目标,制定具体的发射任务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发射时间、发射地点、发射方式、运载器选择、载荷配置等。在制定方案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气象条件、轨道条件、发射场资源等。5.1.3任务流程设计任务流程设计是发射任务策划的核心环节。设计任务流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任务顺利进行,降低风险;(2)合理分配任务节点,提高工作效率;(3)充分考虑各种异常情况,保证任务安全。5.2发射任务组织5.2.1组织结构建立为保障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需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包括任务指挥部门、技术保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各部门应明确职责,协同工作。5.2.2人员配备与培训根据任务需求,合理配备各类人员,包括航天器研制人员、发射场工作人员、测控人员等。同时对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5.2.3设备资源调度在发射任务组织过程中,需对设备资源进行合理调度。设备资源包括发射设施、测控设备、运载器等。调度设备资源时,应考虑任务需求、设备功能、工作时间等因素。5.3发射任务风险评估与应对5.3.1风险识别发射任务风险识别是指对可能影响任务成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风险识别包括以下方面:(1)技术风险:如航天器研制、运载器功能等;(2)环境风险:如气象条件、轨道环境等;(3)操作风险:如人员操作失误、设备故障等。5.3.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可能对任务产生的影响。风险评估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概率: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影响:分析风险对任务的影响程度;(3)风险优先级:根据风险概率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优先级。5.3.3风险应对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以下方面:(1)预防措施: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减轻措施:采取措施减轻风险对任务的影响;(3)应急响应: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情况。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发射任务的安全、顺利进行。第六章火箭发射操作流程6.1发射前准备6.1.1设备检查与调试在发射前,首先应对火箭发射系统的所有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调试,保证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检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发射台结构、发射控制系统、供能系统、通信系统、安全系统等。6.1.2火箭组装与测试火箭组装工作应在发射前完成,包括火箭本体、发动机、导航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组装。完成组装后,需对火箭进行全面测试,保证各系统功能正常。6.1.3发射窗口选择根据任务需求、气象条件、轨道参数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发射窗口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保证发射任务的顺利进行。6.1.4人员培训与分工对发射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明确各成员职责,保证在发射过程中能够高效协同。培训内容包括火箭发射原理、操作流程、应急处理等。6.1.5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保证发射过程中的安全。主要包括发射场区安全、火箭运输安全、人员安全等。6.2发射实施6.2.1发射倒计时按照预定时间节点,启动发射倒计时。在此期间,各系统进行最后检查,保证发射条件具备。6.2.2点火起飞在倒计时结束前,火箭发动机点火,起飞。起飞过程中,需密切关注火箭状态,保证飞行轨迹正常。6.2.3轨道注入火箭飞行至预定轨道后,进行轨道注入操作,保证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6.2.4航天器释放航天器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后,进行释放操作,使航天器与火箭分离,开始独立运行。6.2.5发射控制与指挥在发射过程中,发射控制系统对火箭进行实时监控,指挥中心根据火箭飞行情况,进行调度指挥。6.3发射后评估6.3.1发射数据收集与分析发射结束后,收集火箭飞行数据、航天器运行数据等,进行分析,评估发射任务的完成情况。6.3.2故障排查与总结对发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排查,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发射任务提供参考。6.3.3航天器在轨运行评估对航天器在轨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轨道参数、姿态控制、载荷功能等,保证航天器正常运行。6.3.4发射场区恢复与总结对发射场区进行恢复,总结本次发射任务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发射任务提供借鉴。第七章航天器发射入轨技术7.1轨道设计与选择航天器轨道设计与选择是发射入轨技术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航天器任务的成败。轨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航天器能够按照预定轨迹稳定运行,并完成既定任务。7.1.1轨道类型航天器轨道类型主要包括地球轨道、月球轨道和行星轨道等。根据任务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轨道类型,如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等。7.1.2轨道设计原则轨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满足任务需求:根据航天器任务性质,确定轨道参数,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能够完成预定任务。(2)安全性:保证航天器在轨道上的运行安全,避免与其他航天器或空间物体发生碰撞。(3)经济性:在满足任务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轨道运行成本。(4)适应性:轨道设计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应对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7.1.3轨道选择方法轨道选择方法主要包括:(1)基于任务需求的选择方法:根据航天器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轨道类型和参数。(2)基于优化算法的选择方法:利用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求解轨道参数。(3)基于专家系统的选择方法:结合专家知识,构建轨道选择专家系统,为轨道选择提供决策支持。7.2发射入轨方法航天器发射入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7.2.1直接发射入轨直接发射入轨是指将航天器从地面直接送入预定轨道。该方法适用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等任务。7.2.2多级火箭发射入轨多级火箭发射入轨是指采用多级火箭将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该方法适用于地球同步轨道、月球轨道等任务。7.2.3搭载发射入轨搭载发射入轨是指将航天器搭载在其他航天器或火箭上,共同进入预定轨道。该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任务,如搭载卫星、空间站等。7.3入轨精度控制入轨精度控制是保证航天器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关键技术。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入轨精度控制方法:7.3.1轨道机动控制通过轨道机动控制,调整航天器轨道参数,使其满足预定轨道要求。轨道机动控制主要包括轨道修正、轨道机动等。7.3.2发射窗口选择选择合适的发射窗口,可以降低入轨误差。发射窗口选择应考虑地球自转、气象条件等因素。7.3.3推进系统控制推进系统控制是入轨精度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推进剂的喷射方向和喷射速度,实现航天器轨道参数的精确调整。7.3.4导航与制导技术导航与制导技术可以为航天器提供实时、准确的轨道信息,保证航天器按照预定轨迹飞行。导航与制导技术包括惯性导航、卫星导航等。第八章发射安全与保障8.1发射安全风险分析8.1.1风险识别发射安全风险分析是保证航天器发射成功的重要环节。需对发射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射场环境风险:包括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电磁环境等对发射活动的影响。(2)设备故障风险:涉及发射设施、运载火箭、航天器等设备的可靠性问题。(3)人员操作风险:包括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心理素质、协同作业等方面。(4)管理风险:涉及发射活动的组织管理、调度指挥、应急预案等方面。8.1.2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其对发射活动的影响程度。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风险发生概率:评估各类风险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影响程度:分析风险发生后对发射活动的实际影响。(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将风险分为不同等级。8.2发射安全保障措施8.2.1技术保障(1)设备检查与维护:保证发射设施、运载火箭、航天器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2)环境监测与控制:对发射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满足发射条件。(3)人员培训与选拔: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保证发射活动的顺利进行。8.2.2管理保障(1)组织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发射活动的有序进行。(2)调度指挥:优化调度指挥流程,提高指挥效率,保证发射活动的实时控制。(3)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各类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8.3发射应急处理8.3.1应急预案启动一旦发生发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迅速应对。8.3.2现场救援与处置(1)救援队伍: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对现场进行紧急处置。(2)人员疏散:迅速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保证人员安全。(3)设备抢修:对损坏设备进行紧急修复,尽可能减少损失。8.3.3调查与分析(1)调查:成立调查组,对原因进行深入调查。(2)分析: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发射活动提供改进方向。第九章航天器在轨运行与管理9.1航天器轨道控制9.1.1轨道控制原理及方法在航天器发射入轨后,为保证其正常运行,需对航天器轨道进行精确控制。轨道控制主要包括轨道机动、轨道保持和轨道转移等。本节将介绍航天器轨道控制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9.1.2轨道机动控制轨道机动控制是指通过改变航天器速度和方向,使其从一个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轨道的过程。轨道机动控制包括霍曼转移、快速转移和椭圆轨道转移等。9.1.3轨道保持控制轨道保持控制是指对航天器进行轨道维持,以保持其在预定轨道上的运行。轨道保持控制主要包括轨道修正、轨道预报和轨道优化等。9.1.4轨道转移控制轨道转移控制是指将航天器从一个轨道转移到另一个轨道的过程。本节将介绍轨道转移的基本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9.2航天器姿态控制9.2.1姿态控制原理及方法航天器姿态控制是指对航天器在空间中的姿态进行调整和控制,以实现对其光学、通信等设备的正常工作。姿态控制主要包括姿态稳定、姿态机动和姿态保持等。9.2.2姿态稳定控制姿态稳定控制是指通过调整航天器的姿态,使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姿态。姿态稳定控制方法包括主动稳定和被动稳定两种。9.2.3姿态机动控制姿态机动控制是指对航天器进行姿态调整,使其从一个姿态转移到另一个姿态的过程。姿态机动控制方法包括自旋稳定、重力梯度稳定和惯性轮稳定等。9.2.4姿态保持控制姿态保持控制是指对航天器进行姿态维持,以保持其在预定姿态上的运行。姿态保持控制方法包括姿态预报、姿态修正和姿态优化等。9.3航天器信息传输与数据处理9.3.1信息传输概述航天器信息传输是指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与应用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机构劳动合同协议书范本3篇
- 2025年70米烟囱拆除工程施工用电安全管理与监督合同3篇
- 2025年美甲美睫店兼职美甲师合作协议
- 2025年度体育赛事活动场地租用及保障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租赁安全生产责任书3篇
- 2025年度智能建筑项目分包劳务协议补充合同
- 2025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模板:绿色建筑性能检测与认证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维修配件供应链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度幕墙工程绿色施工与节能减排合同4篇
- 服务器报价表
- 2025年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及复习策略讲座
- 世界近代史-对接选择性必修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 2024-2029年中国制浆系统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大门封条模板
- 【“凡尔赛”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及传播研究11000字(论文)】
- ppr管件注塑工艺
- 液化气站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及分析
-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劝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 中国农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贷后管理办法规定
- 市政道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自评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