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写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西方社会相比,乡土中国“家”的界限模糊,作者认为这正是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的表现。B.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养成,“法”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维持礼的是传统,而乡土社会可靠礼来维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前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B.传统道德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C.从行为规范看,礼和法律并无本质差异,它们都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合乎礼的行为就是对的。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A.袭人是贾母拨过来侍奉宝玉的,因此宝玉不能直呼她的名字而称“姐姐”。B.凤姐弄权铁槛寺,干预张姓财主女儿金哥的婚事,导致金哥殉情而亡。C.柳湘莲因贞操名节的禁锢,拒绝了和尤三姐的婚约,尤三姐以死明志。D.有一回晴雯不在,三等丫鬟小红给宝玉倒了一杯茶,招来一顿责骂。(4)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在谈乡土中国的特点,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下面的文字是小说《白鹿原》的结尾,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白嘉轩对鹿子霖忏悔的原因。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顶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祸事”是指赵雄要找老沈的麻烦,“揪心”是指“我”对老沈的担忧。B.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老沈形象的塑造。C.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B.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C.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3)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虞。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选自《战国策》,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B.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随。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②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5)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苹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C.轻舟低篷在苹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3)《书愤》中,“,”一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人家,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用力最多、最为辛苦的一顿饭。旧历年的脚步愈来愈近,屋里屋外彻底除尘之后,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采购原料,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除夕宴是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①,达于夜阑。忙碌的依然是母亲,她酝酿着正月初一的午宴——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春节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是敬祖和敬天地,按照家庭的习惯,侍佛或祭祖要素食。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②,临阵不乱。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让人③。正月初一清晨,家人早早起床,漱洗,敬香,鞭炮,跪拜。祭祖,敬神,行礼如仪。香烟尽处,时近中午,正是合家围坐共庆新春的欢乐时刻。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所谓“事”哲学,是指从“事”的角度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做事离不开主体。“做事”包括微观层面的“行动”和宏观层面更系统、更富有社会历史内涵的“实践”,如果说前者的主体是个体,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有个体行动的面向,②。进而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践有赖于其实践主体的范围不断拓展。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洪流之中,让全人类成为这一实践活动的主体,这恰好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简而言之:③。(2)结合以上语段内容,谈谈你对“事”哲学的理解,不超过60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批批大国重器的涌现,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攀升。当然,这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学子青年们积极踊跃到科研事业中,他们不辞辛劳,将青春活力价值散发在为祖国添砖加瓦中去,他们心中的责任感是无尽的动力。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下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年海南省屯昌县高考语文二模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如果有朋友写信说他将要“带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则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写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节选自《乡土中国•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有删改)材料三: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礼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与西方社会相比,乡土中国“家”的界限模糊,作者认为这正是中西方社会结构不同的表现。B.在中国传统中,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容易找到个人对团体的道德要素。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礼”靠教化养成,“法”靠国家权力推行,二者皆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D.维持礼的是传统,而乡土社会可靠礼来维持,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前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呈现水波似的同心圆,自己是圆心,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B.传统道德的“忠”,有对朋友的“忠”,有对君王的“忠”,包含私人关系,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C.从行为规范看,礼和法律并无本质差异,它们都是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合乎礼的行为就是对的。D.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传统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3)下列《红楼梦》中的情节,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主要观点的一项是BA.袭人是贾母拨过来侍奉宝玉的,因此宝玉不能直呼她的名字而称“姐姐”。B.凤姐弄权铁槛寺,干预张姓财主女儿金哥的婚事,导致金哥殉情而亡。C.柳湘莲因贞操名节的禁锢,拒绝了和尤三姐的婚约,尤三姐以死明志。D.有一回晴雯不在,三等丫鬟小红给宝玉倒了一杯茶,招来一顿责骂。(4)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在谈乡土中国的特点,论证方法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下面的文字是小说《白鹿原》的结尾,请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分析白嘉轩对鹿子霖忏悔的原因。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顶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摘编自陈忠实《白鹿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B.“没有个人对团体履行义务的行为规范”错误,根据原文“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可知在中国传统里没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2)A.“根据血缘关系,逐步向外推展开”错误,根据原文“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可知亲属关系不单包括血缘关系,如夫妻关系即根据婚姻事实发生的社会关系,而非血缘关系。B.“最接近公共道德观念”说法错误。根据“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可知。这依然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它的效力无从发挥”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并不等于“礼不能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发挥效力。故选C。(3)B.结合文中“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凤姐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强行让张家退婚,致使金哥殉情,体现了王熙凤因自己的私利而谋财害命,并不能体现“礼”。(4)相同点:都采用对比论证。结合“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可知,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结合“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可知,材料三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突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不同点:结合“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知,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充实,生动幽默,在轻松活泼中呈现乡土中国的特点。结合“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可知,材料三主要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有力精准,在理性中闸释礼治在乡土中国的独特性。(5)①结合“这个村庄后来出了一位很有思想的族长,商定族长老大那一条蔓的人统归白姓,老二这一系列的子子孙孙统归鹿姓;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规矩,一直把同根同种的血缘维系到现在”可知,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人是有亲密的血缘、地缘关系;②结合“他一路思索,既然神灵把白鹿的吉兆显示给我白嘉轩,而不是显示给那块土地的主家鹿子霖,那么就可以按照神灵救助白家的旨意办事了。如何把鹿子霖的那块慢坡地买到手,倒是得花一点心计。要做到万无一失而且不露蛛丝马迹,就得把前后左右的一切都谋算得十分精当……一旦把万全之策谋划出来,白嘉轩实施起来是迅猛而又果敢的”可知,白嘉轩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兄弟之情不顾,巧取慢坡地,体现了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伸缩性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③结合“白嘉轩看着鹿子霖(注:此时鹿子霖已经发疯,家业败落),忽然想起以卖地形式作掩饰巧取鹿子霖慢坡地做坟园的事来,儿子孝文的县长,也许正是这块风水宝地荫育的结果。他俯下身去。顶着鹿子霖的眼睛说:‘子霖,我对不住你。我一辈子就做下这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我来生再世给你还债补心’”可知,白嘉轩认为鹿子霖发疯及鹿家败落是自己不义的结果,同时两人关系的密切,因而忏悔。答案:(1)B(2)C(3)B(4)相同点:都采用对比论证。材料一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进行比较,突出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材料三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从教化中养成,并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突出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的特点。不同点:材料一综合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材料充实,生动幽默,在轻松活泼中呈现乡土中国的特点。材料三主要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有力精准,在理性中闸释礼治在乡土中国的独特性。(5)①白嘉轩与鹿子霖两人是有亲密的血缘、地缘关系;②白嘉轩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兄弟之情不顾,巧取慢坡地,体现了差序格局人际关系的伸缩性和以“己”为中心的特点;③白嘉轩认为鹿子霖发疯及鹿家败落是自己不义的结果,同时两人关系的密切,因而忏悔。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斗寒图冯骥才老沈和我,还有国画系另一名教师潘大年,是二十多年前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老同学。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注】,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想到这儿,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我推开门。只见老沈坐在一张破旧的、掉了漆皮儿的小圆桌前。手里捏着一个六边形的白瓷小酒盅闷闷独酌。他见我来了,没有起身,只略略抬一抬他胡茬浓密的稍尖的下巴,叫我坐在他对面。他穿着一件对襟的黑绸面的中式小棉袄,紧紧包着瘦瘦的身子。他头发白了不少,梳成老年式的背头,但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我俩像在小酒店偶然同桌的陌客,都在喝自己的闷酒。这时,他站起身,走到墙角的画案前,在毡子上铺开一张雪白的画纸,磨好墨,又从墙上的筷子篓里取出一支长锋、尖头磨秃的狼毫画笔。老沈手握笔管,对平展展的白纸凝视片刻。忽然,他的双眉就像受惊的燕子的一双翅膀抖动一下,仿佛胸中有股激情奔涌上来。跟着,这激情跑到他的笔管上,这笔管就在他手中狂乱地抖颤,随即他的臂肘一抬,那饱蘸浓墨汁的画笔如同鹤鹰击兔一般倏然落到纸上。笔管闪电似地挥动,笔锋在纸面上来回翻转、戳擦,宛如狂风吹舞的柳条拂扫水面,洁白的纸面上出现一条变幻着的捉摸不定的墨色的形体——但这只是须臾间的感觉。随后,一株苍拙劲拔的老梅树跃然而生。这时他的笔头落入盛满清水的水盆里一扰,笔上的墨在水中像乌云一样化开,混成灰色。那笔又在粉罐里猛点两下,重新落回到纸上。冲动而颤抖不止的笔头横皴竖抹,一边豪放而不经意地把水点、墨点、粉点弄得淋漓满纸。于是,狂风暴雪,立时成形。他的肘腕肩臂乃至全身都在用力,左手撑着桌边,仿佛不这样,身子就要扑在画上。两绺头发滑落到额前,他也不去管,任它们在光滑的鼓脑门上像穗子一般摆动。静静的屋中,只响着他带着腕力的笔锋在纸上的磨擦声,还有笔管磕碰水盆和色碟的叮当声。我斜瞅他一眼,只见他的嘴角用力向下一撇一撇,不知是浑身用力之故,是嘴里没有嚼尽的干辣椒所致,还是一种苦涩心情的流露。此时,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这时屋门开了,从外边走进两个人来。我一看,原来一个是潘大年,另一个是老沈的女学生范瑛。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然后他又拿起那支狼毫画笔,用枯笔墨在画幅上端写了“斗寒图”三个醒目的大字。字迹端庄沉着,刚毅跌宕,颇含金石气息,好像是熔了铁水铸上去似的,挖也挖不掉,并与画风十分相合。我受了强烈的感染。范瑛和潘大年也挺激动。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潘大年冲动地说:“老沈,你这幅画扫除了我们心里的担忧。看了它,什么话也不用再说了。人就该这样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沈听了,顿时感动得眼圈都发红了。他咬着下唇,似乎在克制自己要奔涌出来的一种快感。潘大年对他说“我有个要求!”潘大年的表情郑重又诚恳。“什么?”“把你这幅画送给我吧!这幅画可以说是你的代表作。”老沈把我们送到院门外,范瑛忽疑虑重重地说:“沈老师,您参加市美展那幅画是不是先撤回来?”“为什么?”“赵雄肯定要去市美展审画。我看他已经盯上您了。别叫他再来找您的麻烦。”“不!”老沈坚决地说,“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便对潘大年说:“画你可得收好了。别给人乱看!”大年听了,摇了摇他胖胖而扁平的脸,含着笑反问我:“你当我是三岁的孩子吗?”听他这话,我便放心回家去。脚步比来时略觉轻快些。(节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选《斗寒图》有删改)【注】老沈参加市友谊宾馆大厅布置,画了几幅画,遭到了不懂绘画艺术的市委文教书记赵雄公开批评。(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中“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同时预感到祸事迟早要飞到他头上”,“祸事”是指赵雄要找老沈的麻烦,“揪心”是指“我”对老沈的担忧。B.文中对老沈“头发硬,总有一些不服贴地翘起来,散开,并像野草那样横竖穿插着”的描述,有利于老沈形象的塑造。C.文中“他额上的青筋全都鼓凸出来,暗暗发红,是激动的热血在那里奔流”,既写出了老沈绘画的激情状态,也含蓄写出了他应对不稳处境的精神状态。D.“我”画了多年的画,但从来没被一幅画这样感动过,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B.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比较丰富。本文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了老沈的形象特点。C.老沈挥毫作画是小说描写的重点,既突出了老沈绘画技艺的高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D.小说结尾处潘大年的话让“我”放心了,与开头“我一直暗暗为他揪心”内容形成了照应,表达了“我”为大家关心保护老沈而感到欣慰。(3)文章以“斗寒图”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老沈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小说,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D.“被打动的理由是‘我’受到了老沈精神的感染,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错,原文表述为“当然它打动我的一半理由在于画外”,即“我”受到《斗寒图》感染的一半原因是画本身,一半是画所呈现的老沈刚直不屈的精神,选项表述绝对,信息提取不全。故选D。(2)A.“丰富了老沈艺术者的形象”错,小说开头“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后文不畏艰难执着追求艺术的老沈出场做了铺垫,而不是丰富老沈艺术者形象。故选A。(3)由“老沈落好墨,换一支洁净的大羊毫笔,从洋红碗儿里蘸了浓浓的颜色,在梅树枝头点朵花儿,补上蕊。花丰蕊饱,艳丽如洗,光颜夺目。于是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得出第一点,属于内容方面的理解,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由“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得出第二点,属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通过题目“斗寒图”告诉我们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题目中“斗寒”具有象征比喻意义,不仅体现于寒梅的斗霜傲雪,更表现了老沈的顽强不屈、坚守高洁、无畏无惧。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写“斗寒图”,表现了以老沈为代表的艺术家的风骨,“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老沈的处境并不稳,随时都会因波涛骤起而覆舟落水”,然而老沈却用“斗寒图”表达了他的不屈与坚守,在范瑛劝他把画撤回来时他说“不!”“我那幅画找不出什么毛病。甭理他!”赞扬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得出第三点,属于中心思想方面的作用,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4)第一人称“我”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在情节上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因担心老沈而去看他,“我饭也没吃,戴上一顶厚厚的棉帽子,去他家看他”,和老沈一起喝闷酒,然后亲眼看他作画,并和潘大年、范瑛一起商量如何劝老沈撤回参展的画作等。总之,故事都是“我”这一见证者的所见所闻,使读者读来感觉可信,给人以真实感,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以“我”的视角去写其他人物,“我”对文中的主要人物起了陪衬作用,例如,通过“我”的眼睛看老沈作画,“一株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梅树便十分神气地跳了出来。它毫无淡雅幽娴之态,而全然是一派处在逆境中豪杰志士的风姿”,这株老梅就是傲岸不屈的老沈的化身;还有“我”劝老沈把画从画展撤回来,而他坚决不允许,更真实地反映出老沈傲岸不屈的性格。在主旨上,以“我”的视角,“我和潘大年、范瑛三人同行一段路,所谈内容主要是怎样劝动老沈撤回他参加市美展的作品。在我们三人该分手各自回家的当口,我觉得心里还有件什么悬而未决、隐隐不安的事似的,跟着我明白为了什么”,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顽强坚守,赞扬了在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答案:(1)D(2)A(3)①概括了老沈绘画的主要内容;②暗示了老沈不屈的精神追求;③寄予了作者对艺术工作者桀骜不顺,刚直不屈精神的礼赞。(4)①“我”是事件的参与者,随着“我”的所见所闻,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②小说故事由“我”来讲述,叙述内容更真实可信;③以“我”的视角叙述,能更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傲岸不屈的老沈,使执着艺术追求的老沈形象更加真实丰满;④突出主题:以“我”的视角叙述,表达了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艺术工作者对艺术追求的坚守,凸显了对文艺工作者美好品格赞美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锺,万石虞。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必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必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选自《战国策》,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B.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C.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D.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因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C.“寡人自取病”的“病”指忧虑、耻辱、怨恨等精神之苦,与“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不同。D.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宴会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全文借助对白形式,将各人的个性、思想表现得栩栩如生,颜斶对齐宣王言王道兴衰,归因于统治者“得士”和“失士”之策略。B.颜斶引用《易传》得出结论:无真才却慕名位者必致削弱,无德行却望获福者必致穷困,无功勋却受俸禄者必致羞辱,灾祸必紧随。C.尧舜禹禅位、成王重用周公,后代都褒奖他们是圣明君主,以史为证,阐明了“士贵于王”的道理。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②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5)根据颜斶与齐王的对话,概括颜斶的人物形象。【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虽然贵,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虽贵”“必以贱为本”与“虽高”“必以下为基”,分别对称,中间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D;“孤寡不穀”都是“称”的宾语,不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故选:C。(2)A.正确。B.“周公旦是姬昌第四子,姓姬名旦,作《周易》,即‘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表述错误,《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C.“百年多病独登台”的“病”,疾病。译文: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D.正确。故选:B。(3)D.“颜斶以太璞自比,表明无意为官,希望回乡,把有晚饭吃当作吃肉,把悠闲散步当作乘车,把不犯王法当作富贵”表述错误,“晚食以当肉”意思是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晚”是名词作状语。故选:D。(4)①“前”,上前;“慕势”,趋炎附势;“趋士”,礼贤下士。译文:我(颜斶)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②“稍稍”,逐渐;“诛灭”,被动句,被消灭;“闾里”,平民;“安”,怎么,哪里。译文:(诸侯)逐渐被消灭了,灭亡没有家族的时候,想当守门小吏、平民,怎么可能呢?(5)齐王直言下令,位尊使下的骄横,可以说是习惯成自然,不足为奇;而颜斶以一介布衣的身份,针锋相对命令“王前”的话语,则无异于地动山崩,令人震惊。面对“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这都体现了他不畏权势。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却被颜斶谢绝。体现他淡泊名利。面对“左右”狗仗人势的责问,颜斶舌战齐国群臣;继而是王“忿然作色”,颜斶针锋相对与齐王争论“王贵”与“士贵”的问题。齐王终于为颜斶折服,欲以丰厚爵禄相笼络。体现他论辩才高。根据“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可知,主张归真。答案:(1)C(2)B(3)D(4)①我(颜斶)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②(诸侯)逐渐被消灭了,灭亡没有家族的时候,想当守门小吏、平民,怎么可能呢?(5)①不畏权势;②淡泊名利;③论辩才高;④主张归真。参考译文:齐宣王召见齐人颜斶,齐宣王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为此很不高兴。齐宣王的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天下士。”宣王满面怒容地责问颜斶:“是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并不尊贵。”宣王说:“可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颜斶说:“这是有的。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秦王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并且绝对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头的,就封赏给这个人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还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之后沉默不语,并为此而感到很不高兴。左右近臣都说:“颜斶过来!大王拥有万乘大国的土地。立有千石重的大钟,万石重的钟架;天下知仁行义的士人都来为齐王服务;有口才有智谋的人莫不来到齐国,发挥他们的才能;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降服的;齐王所要的东西没有不齐备;全国百姓无不拥护。可现在,一般所谓高尚之士,不过称作匹夫、‘徒步’等鄙贱之人而已,他们身处农村;等而下之者,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也真是够呛了。”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古之大禹时代,诸侯有万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这些士人们的才能。所以舜帝虽然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却最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得士’和‘失士’的政策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上不是这样说吗:‘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也不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让他们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而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歧途;骄傲奢侈,灾祸是一定会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家,它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它的国力也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拥有幸福,最终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人,这样的人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人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羞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君主才是有为的君主,像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所以说:‘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那些在上能窥见事物的本源,在下能通晓事物的流变,了解事物很透彻的最圣明的人,怎么会遭到削弱、困窘、受辱等灾祸呢?《老子》说:‘虽然贵,但是一定是以贱为根本的;虽然高,但一定是以下为基础的。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的后人都赞扬他们是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随便加以侮辱呢?我实在是自讨没趣啊。希望您就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而且也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我将以上等宴席招待您,在您外出的时候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穿着的服装也是最华贵的。”颜斶辞谢而去,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玉匠加工,破璞而取玉,其价值并非不宝贵,然而本来的面貌已不复存在了。士人生于偏僻乡野之地,经过推举选拔而被任用并且享有禄位,他并非不尊贵、不显赫,可是他的精神和本质已被伤害了。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于是,他拜了两次后离齐宣王而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①,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②烟雨。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苹洲:长满水草的沙洲。③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唐代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酒徒”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乐的酒徒与心存恢复的有志之士的际遇形成鲜明对比。B.上阕“独去作江边渔父”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C.轻舟低篷在苹洲烟雨中非常渺小,词人却用“占断”一词,尽显独享风光的惬意。D.全词用笔蕴蓄,颇见炼字之功,“元自”“何必”两词在表现感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陆游在作品中自称“闲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也称自己是“闲人”,请分析两者有何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仔细阅读两首诗歌,然后根据题干作答即可。【解答】(1)B.“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怡情山水、隐逸闲适的渔翁形象”分析错误。根据“谁记当年豪举”,“又何必君恩赐与”流露出的愤慨不平之气可以看出他依然想有所作为,并不是怡情山水、隐逸闲适。塑造的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只能无奈隐居的闲散的江边渔翁形象。故选B。(2)在两部作品中,陆游与苏轼都自称“闲人”,之所以如此称呼,与当时二人的处境有关。陆游当时告老还乡,在乡间闲居。而苏轼则是被朝廷贬谪到边远的地区担任一个可有可无的官职。所以二人都自称“闲人”,是因为两人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虽然都自称“闲人”,但二人在其中所表露的情绪却有所不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因此说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表现出了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和豁达,虽然有被贬的郁闷,但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与苏轼不同,陆游词中的“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一句,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君恩(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与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与?这个结句,表现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通首迭经转折进层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骤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答案:(1)B(2)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不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异:苏轼自称“闲人”除了有被贬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陆游自称“闲人”,表现出的则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联,抒发了作者感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重点字:报)(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中国人家,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用力最多、最为辛苦的一顿饭。旧历年的脚步愈来愈近,屋里屋外彻底除尘之后,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采购原料,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除夕宴是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①,达于夜阑。忙碌的依然是母亲,她酝酿着正月初一的午宴——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春节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是敬祖和敬天地,按照家庭的习惯,侍佛或祭祖要素食。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②,临阵不乱。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让人③。正月初一清晨,家人早早起床,漱洗,敬香,鞭炮,跪拜。祭祖,敬神,行礼如仪。香烟尽处,时近中午,正是合家围坐共庆新春的欢乐时刻。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的是辨析修辞手法。首先要对基本常见的修辞手法加以掌握,其次,分析句子,确定修辞手法的构成,最后明确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处,前文说“除夕宴是喜乐的”,既然是“宴会”,当然少不了吃饭喝酒,再结合“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的热闹场景,此处可填“觥筹交错”。觥筹交错:意思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第二处,结合语境“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临阵不乱”,既然是“临阵不乱”,说明母亲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设想和安排,故可用“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第三处,前文说“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此处描画出了一幅让人眼馋的禁不住流口水的画面,故此处应用“垂涎三尺”。垂涎三尺:意思是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2)文中有多处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的句子,如“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突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这种描写方式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以上类比充分说明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过程中种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顾家爱家的形象特点。答案:(1)①觥筹交错②胸有成竹③垂涎三尺(2)①说明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②这种类比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的形象特点。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