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吨啤酒厂糖化车间热量衡算1、糖化车间工艺流程示意图图1:啤酒厂糖化车间工程流程示意图2、100000t/a啤酒厂糖化车间的物料衡算表1:100000t/a啤酒厂糖化车间的物料衡算表物料名称单位对100kg混合原料100L12°淡色啤酒糖化一次定额量30000t/a啤酒生产混合原料Kg10018.511480819.25×106大麦Kg7513.881110414.435×106大米Kg254.6337044.815×106酒花Kg1.200.213170.42.215×105热麦汁L574106.385040110.552×106冷麦汁L556.8103.182480107.224×106湿糖化糟Kg96.7817.921433618.637×106湿酒花糟Kg3.450.639511.26.646×105发酵液L551.2102081600106.08×106过滤酒L545.710180800114.4×106成品啤酒L540.2100.0080000104×106备注:12度淡色啤酒的密度为1012kg/m3啤酒厂糖化工艺流程图2:啤酒厂糖化工艺流程图3、糖化用水耗热量Q根据工艺,糊化锅加水量为:G1=(3704+740.8)×4.5=20001.6(kg)式中,3704kg为糊化一次大米粉量,740.8kg为糊化锅加入的麦芽粉量(为大米量的20%)而糖化锅加水量为:G2=10363.2×3.5=36271.2(kg)式中,10363.2kg为糖化一次糖化锅投入的麦芽粉量,即11104-740.8=10363.2(kg)而11104为糖化一次麦芽定额量。故糖化总用水量为:GW=G1+G2=36271.2+10363.2=46634.4(kg)自来水的平均温度取t1=18℃,而糖化配料用水温度t2=50℃,故耗热量为:Q1=(G1+G2)cw(t1-t2)=46634.4×(50-18)4.18=6.238×106(KJ)第一次米醪煮沸耗热量Q2由糖化工艺流程图(图3)可知:Q2=Q21+Q22+Q233.2.1糖化锅内米醪由初温t0加热到100℃的耗热量Q21计算米醪的比热容C米醪根据经验公式C容物=0.01[(100-ω)c0+4.18ω]进行计算。式中ω为含水百分率;c0为绝对谷物比热容,取c0=1.55KJ/(Kg·K).C麦芽=0.01[(100-6)1.55+4.18×6]=1.71KJ/(Kg·K)C大米=0.01[(100-13)1.55+4.18×13]=1.89KJ/(Kg·K)C米醪=(G大米C大米=3.76KJ/(Kg·K)(2)米醪的初温t0设原料的初温为18℃,而热水为50℃,则t0=47.其中G米醪=3704+740.8+20001.6=24446.4(kg)(3)把上述结果代如1中,得:Q21=24446.4×3.76(100-47.1)=4862486.746KJ3.2.2煮沸过程蒸汽带出的热量Q22设煮沸时间为40min,蒸发量为每小时5%,则蒸发水量为:GV故Q22=GV1I=814.88×2257.2=式中,I为煮沸温度(约为100℃)下水的汽化潜热(KJ/Kg)3.2.3热损失Q23米醪升温和第一次煮沸过程的热损失约为前两次的耗热量的15%,即:Q23=15%(Q21+Q22)3.2.4由上述结果得:Q2=1.15(Q21+Q22)=1.15(4862486.746+1839347.136)=7707108.964KJ3.3第二次煮沸前混合醪升温至70℃的耗热量Q3按照糖化工艺,来自糊化锅的煮沸的米醪与糖化锅中的麦醪混合后温度应为63℃,故混合前米醪先从100℃冷却到中间温度t0。3.3.1糖化锅中麦醪中的t已知麦芽初温为18℃,用50℃的热水配料,则麦醪温度为:G麦醪=G麦芽+G2=740.8+36271.2=37012kgC=10363.2×1.71+36271.2×4.18t=10363.2×1.71×3.3.2根据热量衡算,且忽略热损失,米醪与麦醪混合前后的焓不变,则米醪的中间温度为:G混合=G米醪+G麦醪=24446.4+37012=61458.4KgC混合=24446.4=3.68kJ/(kg·K)t=G=61458.4=69.07℃3.3.3Q3Q3=G混合C混合(70-63)=61458.4×3.68(70-63)=226159.9123.4第二次煮沸混合醪的耗热量Q4由糖化工艺流程可知:Q4=Q41+Q42+Q433.4.1混合醪升温至沸腾所耗热量Q41(1)经第一次煮沸后米醪量为:G/米醪=G米醪-GV1=24446.4-814.88=糖化锅的麦芽醪量为:G麦醪=G麦芽+G2=37012+36271.2=73283.2(kg)故进入第二次煮沸的混合醪量为:G混合=G/米醪+G麦醪=23631.52+73283.2=96914.72(kg)(2)根据工艺,糖化结束醪温为78℃,抽取混合醪的温度为70℃,则送到第二次煮沸的混合醪量为:G混合(3)麦醪的比热容=740.8×=4.13KJ/(kg.K)混合醪比热容:C混合=23631.52=4.04kJ/(kg·K)(4)故Q413.4.2二次煮沸过程蒸汽带走的热量Q42煮沸时间为10min,蒸发强度5%,则蒸发水分量为:GV2=26.7%×=215.6(kg)Q42=hG式中,h为煮沸温度下饱各蒸汽的焓(kJ/kg)3.4.3热损失Q43根据经验有:Q42=15%(Q41+Q42)3.4.4把上述结果代入公式(27)得Q4=1.15(Q41+Q42)=1.15×(3136199.105+486652.32)=4166279.139(kJ) 3.5洗槽水耗热量Q5设洗槽水平均温度为80℃,每100kg原料用水450kg,则用水量为:G洗=14808故Q5=G洗Cw(80-18)=66636×4.18×(80-18)=4.131×1063.6麦汁煮沸过程耗热量Q63.6.1麦汁升温至沸点耗热量Q61由表2啤酒厂酿造车间物料衡算表可知,100kg混合原料可得到574kg热麦汁,并设过滤完毕麦汁温度为70℃,则进入煮沸锅的麦汁量为:G麦汁又C麦汁=11104×1.71+故Q61=3.6.2煮沸强度10%,时间1.5h,则蒸发水分为:GV3=G故Q62=hGV3=12750式中:h煮沸温度下饱和蒸汽的焓(KJ/kg)3.6.3热损失为3.6.4把上述结果代入上式得出麦汁煮沸总耗热Q6=1.15(Q61+Q62)=9.822×106+28.779×3.7糖化一次总耗热量Q总Q总3.8糖化一次砂耗用蒸汽用量D使用表压0.3MPa的饱和蒸汽,h=2725.3kJ/kg,则:D=Q式中,i为相应冷凝水的焓(561.47kJ/kg);η为蒸汽的热效率,取η=95%。3.9糖化过程每小时最大蒸汽耗量Qmax在糖化过程各步骤中,麦汁煮沸耗热量Q6为最大,且已知煮沸时间为90min热效率为95%,故:Qmax=Q61.5相应的最大蒸汽耗量为:Dmax=Q3.10蒸汽单耗据设计,每年糖化次数为1300次,总共生产啤酒105248t.年耗蒸汽总量为:Gr=1300D=1300×33255=43231500(k每吨啤酒成品耗蒸汽(对糖化):Gs=G每昼夜耗蒸汽量(生产旺季算)为:Gd=6D=6×至于糖化过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上光机(照相洗印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新能源汽车车载交直流充电接口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电弧焊接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地膜机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天然橡胶原料制日用及医用制品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红宝石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圆盘耙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电池膜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无轨电车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竹、藤、棕、草材料制品加工机械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入团考试练习试题(100题)附答案
- 漏电保护器日常检查记录表
- 华为WLAN培训资料课件
- 干眼(症)诊治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英语读后续写公开课课件:continuation writing-receiving and giving课件
- 2023年初中数学竞赛试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周报杯
- 第七章流域水环境规划课件
- 房建工程样板策划及实施方案
- 二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推理-完整版PPT
- 《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