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培育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2.时空观念:通过《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教科书和配套课件,相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实力。4.历史说明: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供应的有效信息,相识隋唐时期制度的多样化特点,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培育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学问的实力。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相识到隋唐时期的制度变更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作用,培育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以科举制度创立和渐渐完善的过程。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难点:通过科举制,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更的进步意义。理解这一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化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课前打算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提起选官制度我们学过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依据血缘关系官位世袭;秦汉时期推行察举制,考察个人的才能、品德;曹魏又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制定了新的选官标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方面又出现了什么新变更,以及隋唐时期其他制度的创新。【新课讲授】选官制度【师】同学们细致阅读课本,学习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内容。九品中正制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背景:①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渐渐由权门势家操纵选官,把持察举的结果,干扰了人才选拔,流弊百出。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淌频繁,察举制所依靠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③自曹操起先,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颁制九品中正制。概况选官方式:中心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方式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凹凸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化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衰落: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②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影响:主动影响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肯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③缓解了中心政府与世家大族的惊慌关系。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心在肯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心集权。消极影响后期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土族形成的重要标记之一。科举制产生缘由①随着士族的没落,魏晋以来依据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须要。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③中心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加强中心集权。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2)发展概况①隋朝时期:隋文帝起先采纳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②唐朝时期: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科举制自隋唐形成以来,在我国封建社会持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那大家现在思索一下,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3)评价①主动方面A.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允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淌,体现了开放性与公允性。B.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C.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E.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F.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纳,后被西方国家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②消极方面A.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B.导致从事科学技术探讨的人才力气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新发展。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建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特性与才能的发展。【师】同学们视察三省六部的关系图,结合课本一起学习一下三省六部的内容。二、三省六部制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协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利。隋唐:(1)隋文帝时,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2)三省①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这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为减弱相权,唐太宗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会面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详细政务。2.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又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并使他们相互牵制;同时,尚书省下设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能的不足,有利于削减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3.影响三省六部取代三公九卿,中心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师】依据史料,对比分析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点时代不同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并完擅长隋唐时期。内部结构不同综合性的中心行政制度,将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集决策、审议、执行为一体的中心行政制度。丞相的权利和地位不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皇权加强。相同点都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是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加强的表现;都干脆受制于皇帝,对皇帝负责。三、赋税制度1.魏晋时期——租调制(1)主要内容①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②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为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肯定的徭役。(2)特点: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3)影响:很多小农返回故里,主动务农,精耕细作,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复原。2.唐代赋税制度(1)唐初——租庸调制①主要内容:除租、调外,男子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②主动影响A.规定了农夫负担的上限,变更了原先赋税混乱的状况,减轻了农夫负担。B.以庸代役保证农夫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同时也缓和了社会冲突。(2)唐中后期——两税法①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干脆支配的土地日益削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②主要内容A.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故曰“两税法”。③特点: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④主动影响A.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冲突。B.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C.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变更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变更贫富不均的现象。D.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E.两税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肯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⑤消极影响A.土地兼并越来越严峻。B.大地主隐瞒财产,向农夫转嫁负担。C.政府增加很多苛捐杂税,农夫负担更严峻。【史料探究】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肯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心。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确定作用的是考试成果。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行。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肯定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特别详细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代,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亲密。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霖《中华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察举制出现的缘由。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依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学问说明理由。(3)依据材料三,宋代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答案:(1)缘由: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意培育官员的实际实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允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