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福建省莆田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运用,而是将它作为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极诣来赞许美的最高境界:美在于“天然”,以“天然”为美。“然”者,“样子”也;“天然”者,“天的样子”也。那么,“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天的样子”是生动,“天然”意味着生动。“天”,是大化自然之总体,“天”时时处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生动活泼。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正是譬喻性地指作品整体效果仿佛具有大化自然之“天”那样的生动性。人们往往将“天然”与“出水芙蓉”“初发芙蓉”相提并论。盖“芙蓉”,当其“出水”“初发”之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色也青,其气也爽。其神也娇,一派盎然生机,一派郁勃生意。因而,以“出水芙蓉”“初发芙蓉”与“天然”相提并论,显然是以“芙蓉”的“生”来为“天然”作注脚和展示,这意味着,美学上的所谓“天然”“自然”,指的正是艺术世界里的生动性。第二,“天的样子”是有机统一的,“天然”意味着有机统一性。大化自然之“天”,本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天、地、日、月、山、水、草、木等等,无不处于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之中。古人在标举“天然”时,往往以“浑然”“混然”等与之相属,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赞苏轼诗之“浑然天成”,包恢《答傅当可论诗》之所谓“混然天成”。所谓“浑然”“混然”等等,都是指“天然”的作品所呈现的有机统一性。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倡“天然”者,总是同时反对“拼凑”,避免“穿凿”。盖因“拼凑”“穿凿”等,割裂了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失去了“天然”,即失去了有机统一性。第三,“天的样子”是自由,“天然”意味着自由。“天”,谓事物的本然真性。古代文论中的“天然”,也正是指文学作品展现出对象世界的本然真性,从而显示出“自由”。沈德潜《说诗晔语》赞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为“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等,其以“自”来强调顺物之性,现其“天然”,表明对事物本然真性的遵循和守护。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古人在倡导“天然”时,总是反对“雕饰”“雕琢”“工巧”等等。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事物本然真性的异己力量,都是对本然真性的强加,都意味着本然真性的伤残、扭曲、失落,意味着“天然”的被破坏,从而导致自由的丧失。综上所述,可见“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揭开“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摘编自叶太平《“美在天然”析》)材料二:“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美学追求,“趣”有雅趣也有俗趣。这“趣”必须得自天然见其天真才算最上一等,所以又有“天趣”之说。“天趣”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诗论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天趣者,自然之趣也。”天趣就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越是自然的就越有天趣,而过分的雕琢是天趣的障碍。元人方回《杂书》将李商隐与李白对比,说:“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纂组是一个比喻,指过分花哨的编织,也就是加工过甚,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丧失天趣。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曰:“此诗过于雕镂,渐失天趣。”他的意思也是反对过于雕琢。天趣的形成强调自然得之,追溯其根源和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有关。自然是中国道家哲学的真谛,《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谓“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返朴任真,而庄子对天人之辩论述得最为明确。《庄子•天地》曰:“无为为之之为天。”他认为自然的状态是最圆满的,而一切“人为”都是有害的,主张保持自然的状态。当然,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如果完全排除了人为,也就排除了文艺创作。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但是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如果不能从技巧、经验中解放出来,它们便会成为束缚,束缚创作者的天性,使之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也就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前人讲“化工”与“画工”的不同,就在于,化工,是自然之工,县有天趣,而“画工”只有人为的技巧,没有天趣。总之,“天趣”之得,固然不排斥人工的技巧,但更推崇自然天真。(摘编自袁行霈《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指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然真性,呈现出大化自然的美学特征。B.艺术创作时不事雕琢,意在使艺术作品的本然真性不因加工过甚而受破坏,避免其“自由”的丧失。C.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D.“画工”之所以不如“化工”,是因为创作者的天性受到过多经验和技巧的束缚,使作品失去了“天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创作中,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物的生机与动作。B.高超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之境,反会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破坏作品的“天然”之美。C.追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可以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D.“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达到这一境界。(3)下列艺术作品中,最不能体现追求“天然”与“天趣”美学主张的一项是A.B.C.D.(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崇尚自然的美学主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5)《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落成,宝玉随贾政一行游园,一路品赏题咏。经潇湘馆来到稻香村,宝玉评价稻香村不合“自然之理”,缺少“自然之趣”,算不得“天然”。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宝玉评价的理解。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滕)公讳甫,字元发。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上以问公,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诏馆伴契丹使。前此馆伴非其人,使者议神塔子事,往复纷然。是岁,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朝廷忧之。公见兴公,开怀与语,问其家世父祖事,委曲详尽。兴公惊且喜,不复论去岁事。将去,与公马上泣别,林牙谓兴公曰:“君与滕公善,岂将留此乎?”上闻之大喜。公奏事殿中,叹曰:“朕欲擢卿执政,卿逾月不对,而大臣力荐用唐介矣。”公曰:“臣恨未有死所报陛下知遇,岂爱官职者。”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公顿首曰:“陛下无所疑,臣无所愧,足矣。”移定州。许入觐,力言新法之害。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今为郡守,亲见其害民者。”具道所以然之状。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B.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C.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D.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中的“聘”意为“访问”,现在大多取“聘请”“招聘”之义。B.“君与滕公善”的“善”意为“友善、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相同。C.顿首,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D.“井灶器用皆具”的“具”意为“准备”,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因未取悦宰相而仕途受阻,但当王陶控管宰相时,身为谏官的滕元发,依然在皇上面前客观地予以评价。B.滕元发担任馆伴契丹使时,他的真诚让契丹使者杨兴公大为感动,并决定留下不走,从而解除了朝廷忧虑。C.皇上本想提拔滕元发做宰相,却与大臣们的意见不一致,滕公知道后并不介意,反而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D.在郓州任职时,滕元发将多年争讼未决的公田划为学田,缓解了学子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学子作诗称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②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5)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简要概括。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缲:同“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借用典故向晋武帝表达自己尽孝之后必将尽忠的两句是:“,。”(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求教者自己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只是“,”。(3)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葡萄“着色”。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1)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党费》)D.哦,我忘了进来干什么了。海尔茂,给我一支雪茄烟——要那种黑的哈瓦那。(易卜生《玩偶之家》)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脑中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得知它的容量。不过有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我们把迄今为止所见、所闻、所感的全部信息()地装进大脑皮质,那么它在几分钟内就会因为信息爆满而失去机能。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无法通过增加存储器来扩容。因此,①__________,人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②__________,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也是节约体能的“财政大臣”。人脑大约会消耗人体总能量的20%左右,即使其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重的2%。可见从每单位所需能耗来看,人脑是个()的耗能大户。为了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消耗能量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如果一些非必要信息也储存到了人脑里,③__________。如此一来,我们又可以把海马体看作是一个节能主义者。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记不住”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忘记了好不容易才记住的信息,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因为相对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记”。(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上世纪初,西方权威学者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李四光在分析中国地质构造特点的基础上,创建中国地质力学理论,并据此组织指导石油地质工作,终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为我国甩掉“贫油”的帽子作出巨大贡献。材料二:西方学者断言“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但袁隆平通过观察、分析和研究,坚信搞这项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实现了杂交水稻培育从理论设想到实现途径的突破,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新征程上,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广大青年应该如何挺膺担当?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福建省莆田市高考语文第二次质检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美学有著名的“天然”说。对于“天然”,人们不是作为平常普通的术语来运用,而是将它作为美的标准、美的尺度、美的极诣来赞许美的最高境界:美在于“天然”,以“天然”为美。“然”者,“样子”也;“天然”者,“天的样子”也。那么,“天”又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天的样子”是生动,“天然”意味着生动。“天”,是大化自然之总体,“天”时时处处生机勃发、生意盎然、生动活泼。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正是譬喻性地指作品整体效果仿佛具有大化自然之“天”那样的生动性。人们往往将“天然”与“出水芙蓉”“初发芙蓉”相提并论。盖“芙蓉”,当其“出水”“初发”之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其色也青,其气也爽。其神也娇,一派盎然生机,一派郁勃生意。因而,以“出水芙蓉”“初发芙蓉”与“天然”相提并论,显然是以“芙蓉”的“生”来为“天然”作注脚和展示,这意味着,美学上的所谓“天然”“自然”,指的正是艺术世界里的生动性。第二,“天的样子”是有机统一的,“天然”意味着有机统一性。大化自然之“天”,本就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天、地、日、月、山、水、草、木等等,无不处于相互关联、相互生发之中。古人在标举“天然”时,往往以“浑然”“混然”等与之相属,如王若虚《滹南诗话》赞苏轼诗之“浑然天成”,包恢《答傅当可论诗》之所谓“混然天成”。所谓“浑然”“混然”等等,都是指“天然”的作品所呈现的有机统一性。与此相对应,我们看到,倡“天然”者,总是同时反对“拼凑”,避免“穿凿”。盖因“拼凑”“穿凿”等,割裂了作品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失去了“天然”,即失去了有机统一性。第三,“天的样子”是自由,“天然”意味着自由。“天”,谓事物的本然真性。古代文论中的“天然”,也正是指文学作品展现出对象世界的本然真性,从而显示出“自由”。沈德潜《说诗晔语》赞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等句为“中有元化自在流出”等,其以“自”来强调顺物之性,现其“天然”,表明对事物本然真性的遵循和守护。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古人在倡导“天然”时,总是反对“雕饰”“雕琢”“工巧”等等。这是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事物本然真性的异己力量,都是对本然真性的强加,都意味着本然真性的伤残、扭曲、失落,意味着“天然”的被破坏,从而导致自由的丧失。综上所述,可见“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这就可以从根本上揭开“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摘编自叶太平《“美在天然”析》)材料二:“趣”是中国士人的一种美学追求,“趣”有雅趣也有俗趣。这“趣”必须得自天然见其天真才算最上一等,所以又有“天趣”之说。“天趣”是中国艺术理论和诗论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天趣者,自然之趣也。”天趣就像水流花开一样,自然而然,甚至可以说,越是自然的就越有天趣,而过分的雕琢是天趣的障碍。元人方回《杂书》将李商隐与李白对比,说:“亦焉用玉溪,纂组失天趣。”纂组是一个比喻,指过分花哨的编织,也就是加工过甚,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丧失天趣。清人沈德潜《古诗源》评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曰:“此诗过于雕镂,渐失天趣。”他的意思也是反对过于雕琢。天趣的形成强调自然得之,追溯其根源和道家关于自然的思想有关。自然是中国道家哲学的真谛,《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谓“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自然,天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返朴任真,而庄子对天人之辩论述得最为明确。《庄子•天地》曰:“无为为之之为天。”他认为自然的状态是最圆满的,而一切“人为”都是有害的,主张保持自然的状态。当然,文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活动,如果完全排除了人为,也就排除了文艺创作。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但是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如果不能从技巧、经验中解放出来,它们便会成为束缚,束缚创作者的天性,使之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也就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前人讲“化工”与“画工”的不同,就在于,化工,是自然之工,县有天趣,而“画工”只有人为的技巧,没有天趣。总之,“天趣”之得,固然不排斥人工的技巧,但更推崇自然天真。(摘编自袁行霈《天趣——中国诗学的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美学意义上的“天然”,指艺术作品的气韵生动、浑然天成、本然真性,呈现出大化自然的美学特征。B.艺术创作时不事雕琢,意在使艺术作品的本然真性不因加工过甚而受破坏,避免其“自由”的丧失。C.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D.“画工”之所以不如“化工”,是因为创作者的天性受到过多经验和技巧的束缚,使作品失去了“天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艺术创作中,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物的生机与动作。B.高超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之境,反会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破坏作品的“天然”之美。C.追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归纳和总结中国传统审美经验,可以为中国美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依据。D.“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达到这一境界。(3)下列艺术作品中,最不能体现追求“天然”与“天趣”美学主张的一项是AA.B.C.D.(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崇尚自然的美学主张,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5)《红楼梦》第十七回写大观园落成,宝玉随贾政一行游园,一路品赏题咏。经潇湘馆来到稻香村,宝玉评价稻香村不合“自然之理”,缺少“自然之趣”,算不得“天然”。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宝玉评价的理解。一面说,一面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上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不相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艺术作品能否体现题干涉及的主张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主张的内涵,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侧重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内容,区别其侧重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文段,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C.“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说主张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错。“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材料二中庄子关于“自然”的主张,并非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之说的主张;同时,材料二最后一段也指出“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可见材料观点反对的是过多的经验与技巧的束缚,而不是“一切‘人为’”。故选C。(2)A.“为使作品呈现出气韵生动的‘天然’之美,艺术家应善于描绘事物的生机与动作”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美学意义上的“生动性”指的是作品如大化自然一般具有生机勃发与生动活泼,并非刻意描绘事物的“动作”,此处曲解文意。B.“高超的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的艺术境界”错。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的应是过多的人为技巧,并非“高超的技艺”,此处对“雕饰”“雕琢”“工巧”等概念的理解有误。C.正确。D.“‘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错。“天然”与“天趣”是中国美学“天然”说与“天趣”说的最高追求,而非“美学”的最高追求,此处扩大概念,不合逻辑;同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达到最高境界的充分条件,此处推断逻辑不成立。故选C。(3)A.“莲鹤方壶”由莲、鹤、龙、虎等形象拼接而成,作品整体风格体现了“错彩镂金”的繁复之美,最不能体现“天趣”之美。B.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没有繁复的技巧,却活灵活现,具有“天趣”。C.作品造型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贴近自然,清新脱俗,具有“天趣”之美。D.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充分了体现了“天然”与“天趣”。故选A。(4)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述中国传统美学“天然”说以天然为美的主张,然后从“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三个角度对“天然”的美学意蕴展开分析,最后总结“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可见材料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材料二先指出古代美学理念中对“天趣”的追求,然后论述过于雕琢对“天趣”的损害,追溯“天趣”形成的哲学根源,最后指出“天趣”的获得不排斥人工,但推崇自然。可见材料二的论述侧重“天趣”的形成与获得的方法。(5)宝玉来到稻香村中,惊讶“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首先,稻香村周围环绕着大观园的其它园林景观,“远不邻村,近不负郭”,破坏了村落景观的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同时,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桑、榆、槿、柘”“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等,拼凑穿凿痕迹过重,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答案:(1)C(2)C(3)A(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指出“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②材料三侧重论述“天趣”的形成与获得,主张保持自然,率意抒写,反对过于雕琢。(5)①将稻香村修建在大观园中,失去了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②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仙花刘庆邦用凤和仙给一种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亮亮是凤仙花,却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里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小的闺女有仨,大奶奶的孙女儿叫梅灵,那俩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大玉和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俩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亲奶奶。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老人并没让三个孙女儿帮着种,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清明天,下雨天,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一试就试出来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她就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终于看到大奶奶要种了,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二叶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大奶奶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大奶奶说: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对,五指并拢,使劲摁出你的手印儿来。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在花盆里种上了指甲草的花籽儿,等于给院子里的三个女孩子的心里种下了盼头。指甲草在花盆里生长,仿佛同时也在她们心里生长。当火红的石榴花开满一树时,花盆里的指甲草花也开成了满盆红。大玉向大奶奶报告:大奶奶,指甲草的花儿都开红了,该染指甲了。大奶奶生病了:我今年不能帮你们染指甲了,你不是已经学会怎样染指甲了嘛,你就带着你的两个妹妹互相染吧。等你们把指甲染红了,别忘了过来让我看看。大奶奶把带着两个妹妹染指甲的任务交给大玉,让大玉一下子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这天午后,大玉把梅灵、二叶叫到一起,准备摘花儿,染指甲。在摘花儿之前,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不懂得什么仪式不仪式,她这样做,等于为摘花儿和染指甲举行了一个仪式。阳光照进水盆里,盆子里的水清澈见底,连盆底的纹路都看得清清楚楚。三双小手都放进了清水里。大玉说:主要是要把指甲盖儿洗干净,洗得指甲盖儿上面光光的。为了给两个妹妹做出样子,她不仅把每个指甲盖儿都擦洗了一遍,还把指甲缝下面藏的灰垢都抠了出来,洗得指甲长出的部分像羊脂玉一样白。把手和指甲都洗干净了,她们开始到花盆那里去摘花。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梅灵和二叶伸手摘花时,欲摘又止,像是怕把花儿摘疼似的。大玉说没事的,指甲草的花儿生来就是让人摘的,就是染指甲用的,摘了它们,它们才会高兴。在姐姐的示范下,两个妹妹才小心翼翼,像捏蝴蝶那样摘起花来。不一会儿,她们就摘了一盘子红艳艳的花瓣儿。盘子是盛菜用的,今日却被她们姐妹盛了花儿,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接着,她们就该染指甲了。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用生麻叶裹上,再用生麻皮子缠上,睡一夜解开来看,每一个指甲都会变成红色。第二天一大早,三姐妹就不约而同地在花盆旁边聚齐。她们像是把指甲草的花圈儿搬到了指甲上,每个指甲都是一个花瓣儿。搬到手指上的花瓣儿就灵动起来,三十个花瓣儿上下翻飞,真让人有些看不够、喜不尽呢!小姑娘们的脸上都红红的,每张笑脸都像花儿一样。是的,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她们从小就喜欢打扮自己。可是,因为家家都穷,她们买不起花衣服,用不起雪花膏,更搽不起胭脂。但穷有穷的办法,没钱也能玩花样。她们的办法就是种指甲草,她们玩的花样就是用指甲草的花染红指甲。一朝染上了红指甲就天天都看得见,割草时看得见,放羊时看得见,纳鞋底子时也看得见。从夏天红到秋天,从秋天红到初冬,能红好几个月呢。三姐妹比过了红指甲,她们都没忘记说过“前人种指甲草”的大奶奶,大玉说: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清澈的水、洗净的手、白瓷的盘、红艳艳的花儿,它们共同渲染了女孩们摘花前的美好氛围。B.用盛菜的白盘子盛红花瓣,“恐怕什么菜都不如花儿好看”,此刻女孩们的精神世界是丰盈的。C.铺排割草时、放羊时、纳鞋底子时都能看得见红指甲,极力表现女孩们对美发自内心的喜爱。D.小说以“指甲草”为线,借助女孩们的视角叙述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富有生活气息。(2)关于文中种花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所以弯着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就劳动上了。B.大奶奶把花盆儿里的土“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可见她做事认真细致。C.大奶奶拿做人与种花作比讲给孙女们听,看似随意的话语里寄寓了良苦用心。D.大奶奶要大玉以大带小种花,也为后文大玉带着妹妹们摘花染指甲作了铺垫。(3)凤仙花即指甲草,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著名作家王安忆评价刘庆邦的小说:“在那里,能看见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与日常生活水乳交融,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含义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既要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又要挖掘其深层含义。(4)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解答】(1)D.“借助女孩们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故选D。(2)A.“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是有意为之,是爱孙女们的表现,不能说“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故选A。(3)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看似随意的题目里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4)由“清明节早上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开始往土里埋指甲草的种子”“大玉从灶屋里端出来多半瓦盆子清水,说要摘花儿了,花儿都爱干净,咱们先洗洗手吧”“大玉从灶屋里拿出一只白瓷盘,让梅灵和二叶把摘下的花瓣儿放进白瓷盘里”可知,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由“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把花瓣儿放进小蒜臼里,兑上一点儿明矾轻轻砸”“把花泥敷在每个指甲盖儿上”“大奶奶在病床上,把每个孙女儿的红指甲都看了一遍,说好手配好花,好花配好指甲,真不赖”可知,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由“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咱们去让大奶奶看看咱们的红指甲吧”可知,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答案:(1)D(2)A(3)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4)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滕)公讳甫,字元发。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上以问公,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诏馆伴契丹使。前此馆伴非其人,使者议神塔子事,往复纷然。是岁,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朝廷忧之。公见兴公,开怀与语,问其家世父祖事,委曲详尽。兴公惊且喜,不复论去岁事。将去,与公马上泣别,林牙谓兴公曰:“君与滕公善,岂将留此乎?”上闻之大喜。公奏事殿中,叹曰:“朕欲擢卿执政,卿逾月不对,而大臣力荐用唐介矣。”公曰:“臣恨未有死所报陛下知遇,岂爱官职者。”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公顿首曰:“陛下无所疑,臣无所愧,足矣。”移定州。许入觐,力言新法之害。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今为郡守,亲见其害民者。”具道所以然之状。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B.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C.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D.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中的“聘”意为“访问”,现在大多取“聘请”“招聘”之义。B.“君与滕公善”的“善”意为“友善、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相同。C.顿首,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D.“井灶器用皆具”的“具”意为“准备”,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虽因未取悦宰相而仕途受阻,但当王陶控管宰相时,身为谏官的滕元发,依然在皇上面前客观地予以评价。B.滕元发担任馆伴契丹使时,他的真诚让契丹使者杨兴公大为感动,并决定留下不走,从而解除了朝廷忧虑。C.皇上本想提拔滕元发做宰相,却与大臣们的意见不一致,滕公知道后并不介意,反而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D.在郓州任职时,滕元发将多年争讼未决的公田划为学田,缓解了学子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学子作诗称颂。(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②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5)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解答】(1)句意: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看到这里棚屋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按视”意为察看、视察,“按视”中间不应断开。根据语境,是天子派遣王古视察救灾的情况,当在“按视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C;“有诏”的主语为皇上,“褒美”的对象为滕公,应在“有诏”前断开,可排除A。故选:D。(2)A.句意:契丹国派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访。B.句意:你和滕公这么好/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C.正确。D.含义不同。准备/详尽、完全。句意: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常惠)在夜晚见到了汉使,详细地叙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故选:D。(3)B.“决定留下不走”错。文中是萧林牙看到杨兴公与滕公洒泪挥别才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并非杨兴公真的留下不走了。故选:B。(4)①“短”,过失;“悉”,全、都;“所以”,用来。译文: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②“且”,将要;“无以”,没有用来……;“及”,殃及。译文: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5)由原文“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可知,滕公统筹抗灾资源;由原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可知,滕公维护社会安定;由原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可知,滕公预防次生灾害。答案:(1)D(2)D(3)B(4)①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②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5)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参考译文:滕公名甫,字元发。滕公在馆阁任职期间,未曾到宰相府上拜谒,所以宰相不高兴,(滕公)十年都未升迁。后来被神宗赏识,担任谏官,知无不言。然而当御史中丞王陶控告宰相不在朝会时领班是专横跋扈,神宗就这件事问滕公的意见时,滕公说:“宰相固然有罪,但是把这说成是跋扈,那我以为是王陶欺瞒陛下陷害别人。”滕公受命担任馆伴契丹使,以前担任此职的人不称职,使者议论神塔子的事,反反复复定不下来。这一年,契丹国派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访,朝廷为此感到忧虑。滕公见到杨兴公,敞开胸怀和他交谈,他询问杨兴公的家世及其父辈祖辈的事,十分详尽。杨兴公又惊又喜,不再提起去年的事。将要离开时,他在马上与滕公洒泪告别。萧林牙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皇上听到这件事很高兴。滕公上殿奏事,皇帝叹息说:“我本想提拔你做宰相,可你一个多月没有上殿进对,而大臣们极力推荐任用唐介。”滕公说:“我只遗憾没有办法以死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我哪里会贪图官位。”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滕公叩头说:“陛下对我毫不怀疑,我对陛下无愧于心,这就够了。”调任定州。准许入朝觐见,滕公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他说:“我开始只是猜测新法不可行。如今担任郡守,亲眼见到新法对百姓的危害。”详尽地奏报新法危害百姓的情况。滕公从扬州调任郓州。正赶上灾年,他请求朝廷调拨淮南米二十万石作为储备。郓州有大盗若干人,滕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落脚点,派遣官吏乘其不备拘捕,将他们全部抓获,迅速得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不知从哪儿捕获的。郡中学生的食物供给不足,而有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二十年都没了结,滕公说:“学生缺乏食物,却要用这些良田来满足刁民的私利吗!”于是请示把这些地充为学田。该争讼于是随之了结了。有个学生写了《新田诗》来赞美这件事。当时淮南、京东都在闹大饥荒,唯独滕公有预先请求调拨的粮米作储备,他召集城中富裕的百姓和他们约定说:“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我找到城外一块废弃的营地,想盖些棚屋来安置他们。”富民们说:“行。”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棚屋,一晚上就完成了。灾民到后,按次序给他们分配房屋,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用军队的纪律管束他们,年少者做饭,壮年人砍柴,妇女们打水,年老的休息,灾民到了这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看到这里棚屋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这次救灾,救活了大约五万人。(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木末王安石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缲①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缲:同“缫”。(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王诗一、二两句描写北山烟雾迷蒙、南涧流水清凉的景象,意境幽远冷寂。B.王诗三、四两句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形象贴切。C.杨诗写一家四口齐心协力冒雨插秧,紧张忙碌,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D.两诗语言各具特色,王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杨诗善用口语,明白晓畅。(2)两诗都写到农事活动,但蕴含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A.“意境幽远冷寂”说法错误,《木末》一诗描写了田野风光。首两句状写山与水,“木末”即树梢,“冉冉”迷离的样子,“泠泠”写水声清越、水流清凉,山姿水态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整个意境清丽幽远而不乏生机,故意境“冷寂”特点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A。(2)相同点:两诗都写农事与劳动的场景,王安石把蚕丝比作“白雪”,把成熟的稻麦比作“黄云”,凸显出农家劳动成果之美,杨万里则连用“抛”“接”“拔”“插”等动词以及“兜鍪”“甲”等喻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封建士大夫们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这是两诗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不同点:《木末》三、四句在场景描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缲成白雪”“割尽黄云”为诗人看到眼前“桑重绿”“稻正青”一派田野风光、满目葱茏后的想象之景。彼时家家户户正为缫丝、收割而忙里忙外,表达了诗人对既有收成的喜悦,而此时鲜绿的桑叶重新挂满枝头,稻苗正在田野里茁壮成长,诗人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之情跃然纸上。《插秧歌》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所以《插秧歌》对农家的感情则更为复杂,既表达了对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又饱含着对他们辛苦劳作的怜悯与体恤。答案:(1)A(2)①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②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杨诗重在表达对农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译文:第二首: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赏析:第二首: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借用典故向晋武帝表达自己尽孝之后必将尽忠的两句是:“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求教者自己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只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古诗文中,“美人”既是美好的形象,又是寄寓美好理想、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解答】故答案为:(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重点字:陨)(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重点字:致)(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女)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八月,葡萄“着色”。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蓝分分、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1)写果农要给葡萄喷波尔多液,作家反复用了三个“我们”,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C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曹禺《雷雨》)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鲁迅《阿Q正传》)C.一吃到咸味,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王愿坚《党费》)D.哦,我忘了进来干什么了。海尔茂,给我一支雪茄烟——要那种黑的哈瓦那。(易卜生《玩偶之家》)【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人称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解答】(1)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但是喷波尔多液是果农的劳动,却不用“他们”指称果农,而是用“我们”,这值得品味。这里的“我们”指作者和果农,他想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一名果农,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因为“葡萄是吃的”,喷波尔多液是保护它。(2)文中的破折号表示对为何要让小伙子蹦跳的解释。A.表停顿,说话断断续续。B.表转折。C.表解释。D.表补充说明。故选C。答案:(1)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2)C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脑中保存长期记忆的部位叫作“大脑皮质”,它相当于人脑的“硬盘”。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得知它的容量。不过有研究人员推测,如果我们把迄今为止所见、所闻、所感的全部信息()地装进大脑皮质,那么它在几分钟内就会因为信息爆满而失去机能。人脑不同于计算机,无法通过增加存储器来扩容。因此,①__________,人脑会根据信息的价值,将其分成“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②__________,才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内长期保存。具体判定信息是否必要的“关卡检查员”是人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也是节约体能的“财政大臣”。人脑大约会消耗人体总能量的20%左右,即使其质量只占不到人体体重的2%。可见从每单位所需能耗来看,人脑是个()的耗能大户。为了将必要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消耗能量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如果一些非必要信息也储存到了人脑里,③__________。如此一来,我们又可以把海马体看作是一个节能主义者。所以,从脑科学的角度而言,“记不住”是理所当然的。即使忘记了好不容易才记住的信息,我们也完全没必要(),因为相对于“记住”,人脑本来就更擅长“忘记”。(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要依据文体确定中心,理清层次确定类型,在进行筛选整合遣词造句,最后再读文段查漏补缺。(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跨国供应链合作协议
- 地下停车场扩建防水施工合同
- 房地产策划师招聘合同
- 农村电商工程合同
- 园林绿化灰工施工合同
- 科技园区改造施工协议
- 2025饮料代理合同参考范文
- 广告公司车位出租协议
- 临时物流经理聘用合同
- 电器公司弱电布线工程合同模板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2024过敏性休克抢救指南(2024)课件干货分享
- 【发动机曲轴数控加工工艺过程卡片的设计7800字(论文)】
- 物资设备部工作述职报告
-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龙门吊轨道基础施工方案
- 画廊与画家合作协议书范本
- 全口义齿-印模与模型-课件PPT
- 地方课程六年级上册
-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模板PPT课件
- YOX液力偶合器使用说明书
- 优秀团支部申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