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吴均三书”指的是《与施从事书》《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B.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C.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D.律诗要求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为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全诗通押一个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二、综合性学习学校决定筹办以“走近诗歌,爱上诗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比赛。下面是关于本次比赛的通知,请你按要求修改。通知亲爱的同学们: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升大家的审美情趣,进一步运用、学习、感知诗歌之美,文学社将于本周五14:00在学校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欢迎大家莅临观看,让我们一起感受诗歌中的艺术魅力!学校文学社2024年5月20日2.通知中用语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___”。3.通知在格式上有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4.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三、材料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京杭大运河,气势磅礴,奔流不息,从如诗如画的江南到崇山峻岭的北国,流经的每座城市都被她(zīyǎng)着,但她似乎更钟爱沧州,在这里停留得最长,穿越主城区,逶迤迂回,碧波荡漾。大运河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①_______承载着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②_______海河五大水系的灵气③_______清风楼、文庙、大运河生态修复区④_______似乎都展示着沧州独特的运河文化。依河复建的清风楼,是沧州三大名楼之一,找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拾级登楼,推窗眺望,运河之秀美便可尽收眼底。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霓虹闪烁,大运河流光溢彩,宛若一条光彩夺目的彩带(yíngrào)城间。5.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zīyǎng)_____________②(yíngrào)_____________6.给文中加粗字注音。①逶迤()②承载()7.下列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 ②、 ③, ④。B.①, ②、 ③。 ④,C.①: ②、 ③, ④,D.①, ②、 ③, ④。8.作为纪实性作品,真实是作品的生命。《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埃德加·斯诺从不同的途径采访到许多革命领袖的事迹,请分别选出作者采访毛泽东、朱德、贺龙三位革命家的不同途径。(填入相对应的选项字母即可)A.由采访对象本人亲口叙述B.听与采访对象熟悉的人讲述C.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转述毛泽东:_____________朱德:_____________贺龙:_____________9.《红星照耀中国》是纪实性很强的报道作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报道的准确性,二是语言的平实性,三是态度的鲜明性。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从报道的准确性和态度的鲜明性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十五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陆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剩下的一百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五十六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五千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每走一百一十四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七十一华里,即近二十四英里,一支大军和他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10.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学习与生活。阅读时,我们应该采用以下方法: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请你结合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体验,仿照示例,选择方法一或方法二,具体阐述你是如何获得启迪,并指导学习和生活的。示例:我是从联系和比较中获得启迪的。书中描写了很多长征的故事,我还查找了有关长征的资料,绘制了长征路线图。我发现今天要取得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还是需要坚定信仰,要有乐观、永不屈服的长征精神。四、阅读理解与欣赏古诗词鉴赏,完成小题。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1.古人写诗,多忌重字,小语却发现前两联中用了两次“空”。请你谈谈诗人这样安排的用意。12.下面诗句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的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B.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C.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⑤以守,卒全其城。(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注释】①涂潦:泥沼积水。②吾侪:我们这类人。③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④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⑤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___________(3)吾在是 是:___________(4)轼庐于其上 庐:___________1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者”,与“念无与为乐者”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逝者如斯夫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15.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6.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乙文中苏轼“很忙”,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一闲一忙中你读出怎样的苏轼。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逃跑的火焰周涛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⑧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⑨“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⑩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⑪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⑫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⑬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⑭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活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⑮一团火炭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⑯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本文写于1996年因原文较长,有删改)17.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③~⑫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1)情节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狐落马前→_______________→放狐奔逃(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_______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_______18.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分析不当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括号内。()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原野冬猎提供了背景。B.渲染了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的对比。C.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了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D.表达了作者对则克台草原的冬天、对茫茫雪原的赞美之情。19.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20.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赏析⑧段画线句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铁足铜鼎①鼎,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食器和礼器。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陶鼎,是一种炊煮时使用的烹饪器,相当于现在的锅。后来出现了铜鼎,并在商周时期演变成象征贵族等级身份的礼器。随着体制、制度的完善,“礼”的作用渐渐淡化,“鼎”作为礼器的功用也慢慢消失。“鼎”又渐渐成为古雅的摆件和玩器。今天的主角便是一口有“背景”、有“故事”、有“技术”的鼎。有背景②战国时代,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而位于河北中南部的中山国则是十二诸侯中唯一由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国家。③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发掘时,发现了中山王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套九件铜升鼎。今天的这位“主角”就是九鼎中的首鼎。④之所以称其为首鼎,是因为它的重量和高度都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八个鼎,它通高51.5厘米,重达60公斤,相当于一名成年人的体重。⑤另外,这件大鼎在出土时,鼎内尚有咖啡色干结成结晶状的肉羹汤,经过化验发现,含猪或近缘动物、马或近缘动物的微量成分。⑥大鼎底部接近足部的位置以下,有火烧过的烟熏痕迹,烟迹的上部边缘整齐,说明用鼎时放在了灶口上。这也是和中原礼制不同的一点,因为按照礼书记载,升鼎仅仅用来盛放肉食,并不在火上烹饪食物。有故事⑦这件古朴又不失精致的铁足铜鼎,子口内敛,两侧有一对附耳,腹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严整规矩、悠长秀丽的铭文几乎遍布器身,可以说是刻满故事的鼎了。⑧铁足铜鼎的外壁共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个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⑨铭文刀法娴熟匀畅,笔画刚劲洗练,字体瘦长,清秀挺拔,文辞典雅优美,是欣赏和研究战国文字及书法的珍贵资料。⑩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贵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中山王铁足铜鼎就位列其中。有技术⑪大鼎的鼎身为铜制,而鼎足为铁制,所以命名为铁足铜鼎。⑫要知道,铜和铁是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青铜是一种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原本的熔点是1084.5℃,如果加上一定比例的铅和锡,熔点会降为810℃;而纯铁的熔点较高,大约为1535℃,一般含有杂质的冶炼铁熔点会低一些,但是也要比青铜的熔点高很多,所以要想使两者合铸在一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⑬从鼎足用铁这一点看出,中山人不仅意识到铁比铜硬度更高、更耐磨损,而且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铜铁合铸技术。⑭它,全身刻满了故事,是一个神秘王国的余韵,也是一位特殊的“见证者”。2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2.为什么说铁足铜鼎是一个“有技术”的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3.选文语言准确严谨,又不失活泼生动。请结合相关内容,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五、默写题24.在下列横线上填出相应的句子妙用比喻,可抒情说理,绘景状物。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感慨时间飞逝,一去不返。王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至塞上》)写自己内心的孤寂飘零之感。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点染出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妙境界。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A中《答谢中书书》为陶弘景的作品。2.答案:莅临;前来解析:3.答案:“亲爱的同学们”应顶格写。“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另起一行,缩进两字。解析:本题考查掌握写作格式的能力。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单位名称)应在顶格写。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亲爱的同学们”应顶格写。“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另起一行,缩进两字。4.答案:应将“运用”移到“感知”后面。解析: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进一步运用、学习、感知诗歌之美”语序不当,应将“运用”“移到”“感知”后面。5.答案:①滋养;②萦绕解析:本题考查字形。滋养,zīyǎng,供给养分。萦绕,yingrào,萦回。6.答案:①wēiyí;②chéngzài解析:本题考查字音。逶迤,wēiyí,蜿蜒曲折,拐来拐去。承载,chéngzài,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标点运用。①“大运河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承载着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灵气”是对大运河的进一步描述,所以①处用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比较合适。②“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是并列的水系名称,在并列的词语之间使用顿号来分隔是正确的用法,所以②处用顿号是恰当的。③“大运河是沿岸人民的母亲河,承载着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的灵气”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到这里句子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用句号来结束这个句子是合适的,表明这个句子陈述完毕。④“清风楼、文庙、大运河生态修复区”这是并列的事物,它们之间是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这个句子里,“清风楼、文庙、大运河生态修复区”这些并列成分共同做主语,句子还没有表述完整,后面还有“似乎都展示着沧州独特的运河文化”的表述,所以这里用逗号,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使句子层次分明,语义连贯。故选B。8.答案:A;C;B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写作方法、毛泽东——A(由采访对象本人亲口叙述),在书中,斯诺对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直接采访,毛泽东向斯诺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革命理念、对中国未来的展望等内容。例如,在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中,详细描述了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青年时期的求学和探索过程,以及如何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谈到自己如何组织农民运动,领导秋收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与毛泽东的直接对话,斯诺得以深入了解这位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思想和人格魅力。这种直接的采访方式,让读者能够最真实地感受到毛泽东的智慧、坚定信念和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思考。朱德——C(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转述),在书中,关于朱德的很多内容是通过他人的访谈记录转述而来。例如,在第十章《战争与和平》第四篇章《关于朱德》一文中,斯诺从不同的人那里听到对朱德的评价和讲述,包括朱德夫人康克清等他人的访谈记录转述而写成的,还从一些红军战士和其他革命同志那里了解到朱德的军事才能领导风范和为人品质。朱德被描述为一个极具亲和力,深受战士们爱戴的领袖。他的军事策略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通过他人的转述得以展现,这种方式虽然不是直接来自朱德本人的叙述,但还是通过多个人的视角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朱德的形象和他在革命中的重要地方贺龙——B(听与采访对象熟悉的人讲述)在书中,通过红军指挥员李长林的讲述,展现了贺龙的传奇人生。例如,在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第三篇章《关于贺龙》,通过红军指挥员李长林的讲述,展现了贺龙的传奇人生,贺龙被描绘为一个勇敢无畏、有强烈正义感的人物,他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从李长林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贺龙在革命中的英勇表现、他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以及他在领导武装斗争方面的卓越才能,这种通过他人讲述的方式,使贺龙的形象更加生动活,也让读者感受到他在革命群众中的崇高威望9.答案:报道的准确性。如“十五个整天”“一共三百六十八天”等具体的数字准确报道了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难,增加可信度。态度的鲜明性。许多言语中都表明作者的态度,如“最险峻的地带”“可以说近乎奇迹”表明作者对红军的肯定、赞扬以及敬佩之情,态度鲜明。解析:10.答案:示例一:我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的。书中既描写了延安的普通战士,比如红小鬼的故事,也采访了许多红军将领和领袖,记录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具体事实)。我发现人要有信仰,有追求,才能实现伟大的事业(启迪)。示例二:我是从作者斯诺的经历中得到启发的。作者作为新闻记者,不听信虚假宣传,敢于突破封锁,深入延安,探求真相并且客观地描写了延安的一切(具体事实)。我发现他的勇气和敬业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启迪)。解析:11.答案:两个“空”分别强调空间上的虚无和时间上的邈远,连用两个“空”字更能凸显诗人的无限怅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空”侧重于空间层面。昔人驾鹤而去,只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直观地展现出楼中空旷寂寥之态物是人非之感顿生。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里的“空”着眼于时间维度。黄鹤消逝于历史长河不再归来,唯有白云千年依旧,悠悠飘荡,强调了时光的漫长与无尽。诗人通过在空间与时间维度上分别运用“空”字,从楼之空寂到岁月的空茫,层层递进。既写出了黄鹤楼的孤高,又烘托出宇宙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强烈地抒发了自己对往昔不再、世事苍茫的深沉怅惘之情,使这种情感更具感染力与冲击力,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12.答案:C解析:C句表现了对故乡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而不是思乡之情。13.答案:(1)共同,一起(2)来到(3)这里(4)修建房屋解析:14.答案:C解析:例句中的“者”,助词,用于构成名词性的短语,表示“……的人”。而C中的“者”指“时光”,其他同。15.答案:(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情况紧急,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解析:16.答案:甲文中苏轼自嘲为“闲人”,透露出他超脱世俗、寄情自然的闲适心境。而乙文中苏轼则显得异常忙碌,他临危受命,身先士卒,指挥抗洪,保卫城池,展现了他的担当与英勇。一闲一忙间,苏轼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既是一位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文人墨客,也是一位勇于面对挑战、担当重任的杰出领导者。解析:参考译文:乙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势迅猛上涨不能及时排泄,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那么我还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决不会让洪水冲毁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叫出来说:“黄河将要冲毁城墙,情况紧急,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箕铁锹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连着城墙。然而雨日夜不停,城墙六尺高度(三版高度的地方才没有被水没过)。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护城墙,最终保全了徐州城。17.答案:(1)群犬逐狐;人狐对视(2)心中暗喜;怜爱担忧解析:18.答案:D解析:19.答案: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解析:20.答案:作者以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为背景,把奔逃着的红狐的尾巴比作随风曳动的火红烈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红狐在茫茫雪原上跃动奔逃的绝美画面。解析:21.答案:铁足铜鼎。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对象,根据第①段“今天的主角便是一口有‘背景’、有‘故事’、有‘技术’的鼎”以及后文分别从“有背景”“有故事”“有技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对这口鼎进行介绍可知,文章主要围绕着这口有着独特特征的鼎展开说明,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铁足铜鼎。22.答案:铁足铜鼎的鼎身用铜,鼎足用铁,铜和铁熔点不同,将两者合铸在一起需要一定的技术,可见中山人已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技术。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⑪段“大鼎的鼎身为铜制,而鼎足为铁制所以命名为铁足铜鼎”,第⑫段“要知道,铜和铁是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一般含有杂质的冶炼铁熔点会低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