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1页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2页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3页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4页
运动生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必须要学好运动生理学5分钟2.怎样才能学好运动生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教案1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绪论教学目的1.掌握:机能、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的概念。2.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的关系。教学重点1.生理与解剖的区别2.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3.生命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1.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2.生命的基本特征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回顾2.机能与结构、形体的区分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25分钟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3.整体水平的研究第二节学习运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一、树立整体观念二、服从专业需要三、注重学科渗透四、结构与功能统一五、动态平衡观点第三节生命的基本特征20分钟25分钟、分钟2.怎样才能学好运动生理学?3.名词解释:机能、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运动生理学教案2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教学目的教学重点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教学难点细胞膜的主动转运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5分钟10分钟3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1.概念:脂类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2.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二)易化扩散1.概念;非脂类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2.特点:不耗能、需膜蛋白质的帮助3.类型:(1)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2)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三)主动转运1.概念;非脂类物质、逆浓度梯度2.特点;消耗能量、需膜蛋白质的帮助3.钠-钾泵的性质、作用及生理意义。4.钙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四)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1.出胞、入胞的概念;2.过程;2.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10分钟30分钟1.试述易化扩散概念及特点。5分钟2.试述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二节细胞的兴奋与传导教学目的上的传导机制。2.熟悉:局部兴奋及其特性。教学重点1.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它们的产生机制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教学难点1.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三节细胞的跨膜电变化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1)概念:(内负外正)5分钟25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2)测量方法、数值;(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概念2.动作电位:(1)概念:(跨膜出现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2)产生时的电变化;(3)波形的特点(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意义;(5)特点(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产生机制;(3)Na通道的特点3.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1)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二、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3.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20分钟20分钟15分钟1.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5分钟2.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3.什么是"全或无"现象?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教学目的1.掌握: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动员2.熟悉: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3.了解:肌电图产生的原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教学重点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2.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教学难点1.终板电位的产生2.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1.神经一骨骼肌接头结构2.兴奋传递过程3.终板电位的特点4.兴奋传递的特点二、运动单位的组成5分钟25分钟三、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电图产生的原理五、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1.肌原纤维2.肌小节3.肌管系统1)横小管(胞外)2)纵小管(细胞器)六、骨骼肌收缩的分子组成1.肌球蛋白分子(收缩蛋白)2.肌动蛋白分子(收缩蛋白)3.原肌球蛋白分子(调节蛋白)七、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1.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1)粗肌丝的结构及横桥的特性(2)肌丝滑行的机制(3)细肌丝的结构小结: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20分钟15分钟20分钟分钟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²有何关系?3.为什么神经冲动强度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4.什么是“1对1”的关系?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教学目的1.掌握:肌肉收缩形式、弹性成分的作用2.熟悉: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教学重点1.张力-速度关系2.长度-张力关系3.弹性成分的作用教学难点1.张力-速度关系2.长度-张力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一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二、阐明电现象与机械现象的区分5分钟25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运动对弹性成分的影响二、肌肉的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收缩(举例说明)离心收缩(举例说明)等长收缩(举例说明)1.长度-张力曲线(前负荷)2.最适初长度(二)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1.张力-速度曲线(后负荷)2.等张收缩(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1.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2.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因素单收缩和强直收缩25分钟30分钟1.为什么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5分钟T2.肌肉弹性成分在肌肉工作起何作用?3.肌肉张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与谁有关?为什么?运动生理学教案6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二章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第三节、肌纤维类型第四节、肌肉中感受器的功能第五节、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教学目的1.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2.熟悉: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3.了解: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教学重点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2.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三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骨骼肌纤维的区分2.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5分钟25分钟3.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第四节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脊髓前角的描述、感受装置结构和功能的描述、γ运动纤维的作用反馈信息的传递2.腱梭的结构与功能感受装置结构反馈信息的传递第五节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1.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2.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3.解释:快速予蹲比缓慢予蹲起跳效果好的原因分析小结:1。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2.利用肌肉中感受器功能为运动实践服务25分钟30分钟1.为什么快肌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怎样训练可发展?5分钟2.为什么慢肌收缩速度慢、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工作?怎样训练可发展?3.怎样利用肌肉中感受器功能为运动实践服务?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三章呼吸教学目的1.掌握:肺通气的动力、憋气和屏息的概念、运动时合理2.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呼吸的调节机制。教学重点肺通气的动力运动时合理的呼吸呼吸的调节机制教学难点呼吸的调节机制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一节肺通气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三、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四、肺通气量5分钟25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五、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第二节气体交换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三、氧扩散容量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第四节运动时合理的呼吸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25分钟15分钟15分钟1.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换气效果好?5分钟2.屏息一段时间后,肺通气量大大提高的生理机制。3.什么是憋气?憋气用力有何利弊?运动生理学教案8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四章血液教学目的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调节。熟悉:氧离曲线、缓冲作用。了解: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教学难点氧离曲线;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回顾上次课的内容第一节概述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1.血细胞比容2.血量三、血浆的化学成份血浆蛋白功能四、血液的理化特性5分钟25分钟1.血液的比重2.血液的粘滞度3.血浆渗透压4.血浆pH1.红细胞数量和形态2.细胞生理特性、功能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4.红细胞破坏二、白细胞生理1.白细胞数量与分类2.白细胞生理特性、功能三、血小板血小板数量与功能第三节血液的功能1.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2.氧离曲线二、缓冲pH功能三、保护和防御功能小结:1.血液组成及功能2.细胞正常值,功能及生成调25分钟30分钟1.血液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各自有什么作用?5分钟2.什么是内环境?血液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3.简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依据。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教学目的2.熟悉: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教学重点1.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2.心泵功能的评定教学难点1.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2.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3.心音的产生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一、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代偿间歇5分钟30分钟二、自动节律性自律性细胞的介绍三、传导性心肌合胞体的介绍四、收缩性不发生强直收缩第二节心泵功能一、心动周期与心率全心舒张期及运动性心率徐缓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三、心音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发生情况第三节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一、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2.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3.心泵功能的评定30分钟20分钟1.心肌的生理特性有那些?5分钟2.简述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那些?4.瓣膜如何在心脏泵血活动中发挥作用的?5.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有哪些?运动生理学教案10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五章血液循环第三节血管生理教学目的1.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2.熟悉:血流量重新分配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教学重点1.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2.血流量重新分配教学难点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三节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一)主动脉、大动脉:弹力纤维丰富为弹力血管(二)中、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厚为前阻力(三)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及基膜为交换血管;5分钟1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四)静脉:有平滑肌层为后阻力血管,壁薄,数量口径大,容纳循环血量60%——70%,为容量血管。二、血压和动脉脉搏(一)收缩压、舒张压的概念(二)桡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测定位置(诊断疾病;了解运动强度、训练水平及训练后恢复状况。)(三)动脉血压受性别、年龄、活动状态、遗传因素的影响三、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四、微循环(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组织液生成和回流五、静脉血回流的特征(一)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促使静脉血回流(与静脉瓣协同有关)(二)呼吸运动:吸气:胸膜腔负压个→静脉回流个,呼气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小结:1。血压和动脉脉搏2.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3.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促使静脉血回流30分钟25分钟15分钟1.简述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规律。5分钟2.简述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3.为什么长跑至终点后不宜立即停下来?运动生理学教案11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五章血液循环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教学目的1.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2.熟悉: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教学重点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教学难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作用、心迷走神经作5分钟40分钟学内容及时间安排2.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二)心血管中枢(主要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性反射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一)肾上腺素主要兴奋心脏,调节血流量重新分配(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收缩皮肤、肾、胃肠血管,使血第五节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窦性心动徐缓2.运动性心脏增大3.心血管机能改善三、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1.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及安静时血压都较为稳定2.根据脉搏和血压了解和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3.根据脉搏控制运动强度小结:1.心血管活动神经和体液调节2.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3.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40分钟1.简述剧烈运动促使心泵功能提高的调节机制5分钟2.简述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简述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运动生理学教案12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六章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教学目的1.掌握: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3.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教学重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概念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一节最大摄氧量一、耗氧量与摄氧量概念二、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央和外周机制)三、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与间接测定的方法四、氧亏的概念五、经典的"氧债"理论六、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5分钟25分钟20分钟容及时间安排2.运动时被动员的交感类物质3.钙离子的作用4.运动时被动员的其它激素作用第二节个体乳酸阈与通气阈一、个体乳酸阈二、经典的“无氧阈”理论二、通气阈三、研究个体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四、个体乳酸阈的直接测定与间接测定的方法五、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运动能力的关系小结: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个体乳酸阈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5分钟10分钟钟2.为什么用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名词替代“氧债”氧债?3.为什么用的个体乳酸阈名词替代“无氧阈”?4.怎样利用个体乳酸阈为运动实践服务?运动生理学教案13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二节第三节吸收运动对消化的影响教学目的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2.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教学重点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2.运动对消化的影响教学难点1.小肠运动的形式2.吸收的机制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一节概述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吸收(经消化的食物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物理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磨碎并推进)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分解营养物质为可吸收成分5分钟25分钟容及时间安排的过程)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三、口腔内消化唾液、咀嚼、吞咽五、小肠内消化肠液、胆汁、胰液分泌和的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六、大肠内消化腐败、发酵、大肠的运动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糖→葡萄糖脂肪→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第三节运动对消化的影响1.交感神经作用下的血流量重新分配致使剧烈运动与2.饭后百步走的解释25分钟15分钟15分钟钟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七章物质代谢第四节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第五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教学目的1.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2.熟悉: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3.了解:肾脏在保持体内PH值稳定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情况2.肾脏的泌尿功能教学难点1.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2.肾脏在保持体内PH值稳定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四节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二、糖代谢1.糖原和血糖2.糖的生理作用[主要供能物质(总能量70%)每克糖完全氧化释放4.1千卡热量,需氧少,经济]5分钟2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3.糖的分解代谢有氧:糖原、葡萄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无氧酵解:肌糖原——乳酸+能量4.运动与糖代谢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1.脂肪的生理作用[含热量高,每克脂肪完全氧化释放9.3千卡热量]脂肪+氧气——β氧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3.运动与减脂四、蛋白质代谢热量。]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氧气——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第五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20分钟20分钟20分钟1.试述糖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过程的特点。5分钟2.试批判"仰卧起坐是减少腹部脂肪的有效运动处方"3.肾的功能有那些?运动生理学教案15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八章能量代谢第一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第二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教学目的熟悉: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教学重点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教学难点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一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一、能量的来源二、ATP的生成与贮存ATP基本结构:1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高能磷酸键连接)ATP的主要功用:直接供应各种生理活动能量(安静及运动第二节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ATP贮存于肌肉,但量极少,供0.5秒工作5分钟25分钟25分钟容及时间安排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ATP→酶→ADP+P+E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千卡CP→酶→C+P+ADP→→ATP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CP来源有限,维持运动6—8秒。ATP→ADP+Pi+E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特点:不需氧,供能速度较快,生成ATP较少,有乳酸产生,运动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尔/公斤/秒,维持2—3分钟运动。糖元+ADP+Pi→ATP+乳酸3.氧化能系统(底物:三大能源物质)糖、脂肪、蛋白质+02+ADP+Pi→CO2+H20+ATP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1.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运动需要不同的能源系统供能作为基本保证2.不同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决定运动能力的强弱试分析高考体育专业加试的四项运动素质的能源系统。5分钟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八章能量代谢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第四节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第五节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教学目的熟悉: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了解: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教学重点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教学难点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的内容回顾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一、直接测热法二、间接测热法1.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热量。脂肪:9.3千卡蛋白质(体内)4.3千卡糖4.1千卡2。氧热价: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1升氧可氧化1克多糖,但只能氧化0.5克脂肪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10分钟35分钟及时间安排耗氧的比值。糖=1脂肪<1蛋白质≈0.80混合食物≈0.85三、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第四节、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一、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正常水平二、肌肉活动三、精神活动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五、环境温度六、其它因素第五节、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运动的净需氧量=(运动中摄氧量+恢复期摄氧量)-{安静时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运动时间15分钟1、试述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步骤。5分钟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运动生理学教案17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九章内分泌系统教学目的1.掌握: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2.熟悉:激素的作用机制,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3.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教学重点1.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2.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教学难点1.激素作用机制2.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学期内容的简要回顾第一节概述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三、激素作用的机制四、激素分泌的调控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第二节垂体激素10分钟15分钟20分钟及时间安排二、神经垂体激素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第四节胰岛激素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糖皮质激素二、盐皮质激素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第七节其他激素一、睪酮二、生长激素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二、雌性激素女子月经周期20分钟20分钟钟2.试述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3.为什么雄性激素常被运动员作为兴奋剂使用?运动生理学教案18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章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教学目的熟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了解:感觉形成的基本生理机制教学重点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位觉和视觉的形成教学难点眼的感光和折光系统的功能教学方法讲授式十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形成概述(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导功能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五)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二、视觉5分钟40分钟及时间安排眼的调节(1)晶状体的调节(2)瞳孔的调节(3)双眼会聚(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三)视野三、位觉(一)位觉感受器的感受装置和功能(二)前庭反射和前庭功能稳定性四、其它感觉(一)听觉(二)本体感觉(三)触觉和压觉40分钟1.视近物时,眼是如何调节的?5分钟2.什么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3.试分析前庭器官的功能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运动生理学教案19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章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第二节、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教学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运动的调节突触的概念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牵张反射(概念、类型)教学难点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二节、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一)突触与突触传递1、突触的结构2、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3、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4、神经递质(二)反射1、反射与反射弧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5分钟30分钟时间安排3、突触传递的特征4、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神经元的活动1、运动神经元的输入2、中间神经元3、传出1、牵张反射(1)紧张性牵张反射(2)位相性牵张反射2、屈肌反射3、脊髓对运动的调节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二)姿势反射1、状态反射2、翻正反射25分钟1.何谓突触?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5分钟2.简述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征。3.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运动生理学教案20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章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第二节、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第三节、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教学目的2.熟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3.了解: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教学重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教学难点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二节、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四、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一)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肌肉活动的控制1、基底神经节的作用(1)控制肌紧张使肌肉活动适度(2)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3)与运动程序有关5分钟30分钟及时间安排(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1、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2、大脑皮层主要下行传导通路(1)锥体系(2)锥体外系第三节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一、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二、运动时内脏功能与肌肉活动的调节(一)循环功能的变化与调节(二)呼吸的变化(三)消化功能的代偿与调整四、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25分钟15分钟1.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钟2.简述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区别运动生理学教案21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形成教学目的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熟悉: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教学重点1.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2.动作技能形成过程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一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二、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三、条件反射的分化四、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五、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本质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分化过程5分钟40分钟钟及时间安排4、自动化过程(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2、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5、注意学习动作的顺序安排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20分钟1、简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机制和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2、简述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因素?3、运动技能间相互影响的机理是什么?钟运动生理学教案22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二章、运动与免疫机能教学目的掌握:不同运动方式时免疫机能的变化教学重点1.免疫机能的概念运动性免疫模式2.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教学难点1.运动性免疫模式2.免疫系统的组成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一、免疫的概念(一)免疫意即为“免除瘟疫”之意(二)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三)抗原与抗体1、抗原2、抗体二、免疫系统的组成1、中枢免疫器官2、外周免疫器官5分钟40分钟及时间安排(二)免疫细胞1、淋巴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3、粒细胞(三)免疫分子1、补体2、细胞因子三、免疫应答(一)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2、增殖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二)细胞免疫1、感应阶段2、增殖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适宜的中等运动负荷可增强免疫机能(二)过量运动可降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一)"开窗"理论模式(二)"J"型曲线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40分钟1.简述免疫、抗原、抗体的概念。5分钟2.简述运动性免疫的"开窗"理论模式和"J"型曲线模式。运动生理学教案23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第二节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教学目的掌握:运动各阶段机能变化的生理特点了解:运动各阶段机能变化的生理机制教学重点1.赛前状态的调整2.准备活动的作用教学难点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2.稳定状态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时间(2节课)教学内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2.形成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3.赛前状态的三种类型(1)准备状态型(对比赛有利)(2)起赛热症型(需调整)5分钟40分钟容及时间安排(3)起赛冷淡型(需调整)4.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二、准备活动(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二)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三)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肌肉与内脏的适应过程)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二、稳定状态(一)真稳定状态(氧的供需矛盾得以解决)(二)假稳定状态(氧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40分钟1.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5分钟2.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有何区别?运动生理学教案24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三节运动性疲劳第四节、恢复过程教学目的掌握: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了解:氧和二氧化碳的运教学重点1.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教学难点1.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2.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十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内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二)疲劳的分类(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6种理论学说)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1.中枢性疲劳2.外周性疲劳(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5分钟40分钟容及时间安排三、运动性疲劳的判断(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背肌力与握力、呼吸肌耐力)血压体位反射)(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运动前、中、后)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平阶段、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强调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在一段时间内")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导作用)(二)睡眠(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三)物理学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等)(四)营养学手段40分钟1.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方法有哪些?5分钟2.超量恢复有何特点及意义?3.简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依据。运动生理学教案25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四章、运动素质教学目的掌握:力量素质练习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熟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发展力量的原则了解:力量素质的分类、发展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1.力量素质练习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2.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教学难点1.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2.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肌肉的形态结构的变化1.生理横断面增大2.结缔组织增厚3.毛细血管网增多4.能量供应和氧贮备能力提高5.脂肪减少6.肌纤维类型的改变5分钟4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二)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1.运动中枢功能的提高2.各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改善(三)心理因素的影响(增力情绪的影响)(四)肌肉内感受器反馈调节的影响(肌梭和腱梭的影响)(五)雄性激素的影响(合成类固醇对肌肉体积)(六)心肺功能的变化(憋气的影响)二、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肥大阈值")(二)渐增阻力原则("负荷到8,训练到12"练习方法的解释)(三)专门性原则(四)大小肌群训练的有序性原则(五)合理间隔原则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一)负荷大小(二)速度快慢(三)重复次数(四)练习的持续时间20分钟20分钟1.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5分钟2.简述大、中、小负重练习对力量素质的影响。运动生理学教案26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四章、运动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第二节、速度素质教学目的掌握:力量和速度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熟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发展力量的原则了解:力量素质的分类、发展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应注意的问题教学重点1.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2.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难点1.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2.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一节力量素质四、几种力量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一)动力性练习(二)静力性练习(四)离心练习5分钟40分钟内容及时间安排(五)超等长练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一)反应速度(二)动作速度(三)位移速度二、速度素质的训练(一)完善技术的练习(二)利用助力的练习(三)利用后效作用的练习(四)短时、大强度的练习(五)力量练习(六)预防和消除“速度障碍”1.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40分钟1.简述力量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5分钟运动生理学教案27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四章、运动素质第三节、耐力素质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教学目的掌握: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熟悉:影响耐力训练的因素了解: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重点1.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2.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难点1.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2.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节课)教学内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上次课内容的回顾第三节、耐力素质二、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一)决定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心肺功能2.骨骼肌特点3.能量供应特点5分钟40分钟4.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二)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三)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耐力(三)有氧耐力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1.肌肉中无氧酵解供能能力2.消除乳酸的能力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4.“动机”对耐酸性的影响(二)无氧耐力的训练1.间歇训练2.高原训练和缺氧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二、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三、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四、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五、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40分钟1.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5分钟2.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运动生理学教案28授课对象体育教育(本科)教材名称运动生理学编著:邓树勋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章节第十五章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第一节、儿童少年的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