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_第1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_第2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_第3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_第4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期中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0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暑假期间,小茗同学参加了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一项是参观迄今所知世界上内

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二里头遗址D.陕西蓝田人遗址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下出土文物、遗址可以共同印证这一时期我国原始居民

炭化稻粒干栏式建筑遗址猪纹陶钵

A.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B.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3.根据小李同学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后记录的图文笔记,我们可以从中推断良渚古城

第1页共9页

玉琮玉钺玉璧

浙江良渚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

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在普通墓葬中随葬品却十分稀少。

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图片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小宇同学收集了两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回答第

4、5题。

4.图一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5.图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社会动荡,争霸兼并战争不断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6.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这个全新的研究视野,认为在一系列复杂的迁徙、换姓和分封建国后,以西

周为中心,周边被辐射的地区(可被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相互交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说明

A.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B.分封制蕴含大一统因素

C.分封制限制了诸侯权力D.分封制有利于开拓疆域

第2页共9页

7.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农具。而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

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反映了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生产工具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迁D.耕作方式的改进

8.“龙辰辰”是央视2024龙年春晚的吉祥物。“龙辰辰”的鼻子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中

提取设计灵感,龙脊结构、龙腹纹来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眉

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纹饰,精美别致,增添了吉祥物的趣味和古韵。据此

可知,“龙辰辰”

龙辰辰春秋云纹铜禁何尊

A.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B.体现了周代铁器文明发达

C.传播了原始龙的信仰D.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根据现有史料可推知,商代甲骨文与金文是并用的,一种代表占卜文化,一种代表祭祀文化。两者共同

的研究价值是

甲骨文金文

A.考证青铜冶炼的发展B.是我国文字发展的完整史

C.探寻农业文明的起源D.了解奴隶制国家社会状况

10.《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之一,书中记载了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

等内容,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页共9页

A.《夏小正》表明民众完全掌握了天文知识

B.先秦时期历数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夏小正》体现了先秦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历法的国家

11.《诗经・魏风》中的部分篇章涉及三晋名物及晋人的生活情况,《魏风・汾沮海》通过对妇女采桑活动的

描写,表现了三晋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德。由此可知,《诗经》中的部分内容

A.描述了先秦时期山西人民的生活状态B.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山西商业发展水平

C.全部内容都与先秦山西社会生活有关D.是了解先秦山西社会的最可靠的史料

12.秦朝追求大一统的治理思想,通过政治制度建设以求实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为达到这一目的,秦

A.强征赋税B.统一文字C.行郡县制D.修筑长城

1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如图体现了从战国多种样式的货币到秦始皇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的

变化,这种变化

A.反映审美标准B.体现阶级分化C.利于经济交流D.见证政权分立

14.秦始皇在位时期“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A.凸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加强了管理地方的能力D.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15.邮电部曾于1991年发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一套(如图)。你认为发行

这套邮票最主要的原因是

第4页共9页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

A.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灭亡了秦朝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D.陈胜、吴广号召“天下共起反秦”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二、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人类社会•文明演进。下面是七年级小王同学以“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

请你参与完成展板内容。

展板一【原始农耕篇】

(1)一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出下列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将读书卡内容补充完整。(4分)

卡片一卡片二

北方原始农耕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原始农耕代表:河姆渡人

流域:黄河流域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生活状况: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种植菜、黍;生产生活状况:制作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骨都最

饲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野为典型;主要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以

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猪、狗为主;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的为彩陶;有少量乐器,如陶坡;出还有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

土了骨针、纺轮等,会简单的纺织、雕刻技术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并懂

制衣。得使用天然漆。

房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早期国家篇】

(2)二组同学制作了有关早期国家遗址的介绍资料。请指出下列早期国家遗址的共同点,并分析中华文

明的特点。(4分)

第5页共9页

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珍陶寺古城遗址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突出代表,

贵遗产,是证实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宝贵历史资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

料。在对古城内外不同等级墓葬的发掘中可以明显感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

受到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

17.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商鞅铜方量②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③战国铜壶

这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

器。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水陆攻战等场景。

这类铁雷是安装在木雷刃口上

的。

(1)根据材料一,将实物与对应的时代特征进行归类。(3分)

序号时代特征

—大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大变革:各国推行变法,意图富国强兵

第6页共9页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一: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二: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道:“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

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3分)

材料三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

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

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变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社会变化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18.文化自信・国家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教育自古就是中国人看重的事,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教育相关的言论:“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春秋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

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1)《论语》主要记录的是谁的思想言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3

分)

第7页共9页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当时哪一学派的思想智慧?简述两种学派的主张。(6分)

材料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

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3分)

19.秦之兴衰•鉴往知来。林老师以“大秦的兴亡”为主题,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秦之兴思考统一原因】

(1)战国时期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4分)

什么是秦而不是别国统一中国?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度,国内改革的阻力较小。

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

时期,国都未曾被它国攻破的只有泰国。泰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

王、昭王、泰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都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

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泰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

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第8页共9页

【秦之盛•感悟治国智慧】

(2)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比下表中两种政治制度,在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内容。(4

分)

【秦之思•全面评价人物】

(3)“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请你从下图中任选三处相互关联的内

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完成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7分)

功: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创设一系列政治制度以维护统一

书同文促进了文化交流统一币制

促进经济交流

it过:好大喜功,大肆修建宫殿建筑

赋役沉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严刑峻法,统治残忍

禁锢思想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页共9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A卷)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10课。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暑假期间,小茗同学参加了以“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其中一项是参观迄今所知世界上内

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二里头遗址D.陕西蓝田人遗址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设置真实任务情境,考查北京人。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之一,B项符合题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A项排除;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

的一座都城遗址,C项排除;陕西蓝田人遗址,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D

项排除。故答案选B。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如下出土文物、遗址可以共同印证这一时期我国原始居民

第1页共14页

炭化稻粒干栏式建筑遗址猪纹陶钵

A.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B.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时空观念,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原始农业与人类活动。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炭化稻粒”“干栏式建筑遗址”“猪纹陶钵”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建造房屋,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B项符合题意。朴素的审美观念,制作简单的陶

器,开始饲养家禽、家畜均只能从“猪纹陶钵”上的得到印证,与“炭化稻粒”“干栏式建筑”无关,A、C、D

三项排除。故答案选B。

3.根据小李同学参观浙江省博物馆后记录的图文笔记,我们可以从中推断良渚古城

玉琮玉钺玉璧

浙江良渚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制作精美的玉

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在普通墓葬中随葬品却十分稀少。

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C.城市规划十分完美D.玉器工艺世界领先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考查良渚古城。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浙江良渚遗址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的、

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普通墓葬中随葬品却十分稀少“可知,

良渚古城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A项正确。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

第2页共14页

要标志,图文信息只涉及部分要素,不能证明良渚古城进入文明社会,B项排除;C、D两项图文信息未体

现,排除。故答案选A。

图片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小宇同学收集了两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回答第

4、5题。

4.图一为我国某一时期的权力交接情况。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甲、乙、丙处传位都是禅让B.乙处传位的原因之一是禹治水有功

C.丙处传位是因启是贤德之人D.丙处传位后形成“公天下”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禅让制、世袭制。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乙处是舜把首领之位传给禹。禹治水有功,造福百姓,获

得人民的爱戴,所以按照禅让制的规定,禹继承了舜的首领之位,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丙处是启

继承了禹的王位。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

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形成。因此,丙处为世袭制,A、C、D三项

排除。故答案选B。

5.图二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A.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B.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制

C.社会动荡,争霸兼并战争不断D.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崛起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时空观念,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纷争。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诸侯国的数量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大

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兼并,当时战争规

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战争非常惨烈。因此,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导致图表中诸

第3页共14页

侯国数量不断下降,C项正确。A项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D两项不是诸侯国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答案选C。

6.有学者提出“西周的四合院”这个全新的研究视野,认为在一系列复杂的迁徙、换姓和分封建国后,以西

周为中心,周边被辐射的地区(可被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相互交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说明

A.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B.分封制蕴含大一统因素

C.分封制限制了诸侯权力D.分封制有利于开拓疆域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根据材料“以西周为中心,周边被辐射的地区相互交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西周分封建国后,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几个被辐射的地区可以视作西周的“前庭后院”,它们之间相

互交流,人员往来,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为中国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项符合

题意。故答案选B。

7.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农具。而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

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反映了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生产工具的变革

C.土地制度的变迁D.耕作方式的改进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题干“商周时期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农具。而到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

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变

革,出现了满足深耕细作要求的农业工具、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牛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迁与耕作

方式的改进,A、C、1D三项排除。故答案选B。

8.“龙辰辰”是央视2024龙年春晚的吉祥物。“龙辰辰”的鼻子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中

提取设计灵感,龙脊结构、龙腹纹来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眉

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纹饰,精美别致,增添了吉祥物的趣味和古韵。据此

可知,“龙辰辰”

第4页共14页

龙辰辰春秋云纹铜禁何尊

A.体现了中西文化交融B.体现了周代铁器文明发达

C.传播了原始龙的信仰D.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创设真实任务情境,考查青铜器。

【解析】根据材料“鼻子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中提取设计灵感”“龙脊结构、龙腹纹来

源于最早记载‘中国'二字的西周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眉弓和龙肩上的装饰取自河南博物院收藏的

云纹铜禁纹饰“可知,"龙辰辰”的形象吸收古代石器与青铜器中的元素进行加工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发展,D项正确。“龙辰辰”并未体现中西文化交融,A项排除;“龙辰辰”印证了发达的石器和青铜文明,B

项排除;题干并未集中展现传播原始龙的信仰,C项排除。故答案选D。

9.根据现有史料可推知,商代甲骨文与金文是并用的,一种代表占卜文化,一种代表祭祀文化。两者共同

的研究价值是

甲骨文金文

A.考证青铜冶炼的发展B.是我国文字发展的完整史

C.探寻农业文明的起源D.了解奴隶制国家社会状况

【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甲骨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甲骨文和金文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奴隶制国家的社会状况,D项正确。

第5页共14页

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将占卜情况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这些

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而非青铜器上,A项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甲骨

文和金文对探寻农业文明起源的价值有限,C项排除。故答案选D。

10.《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事历书之一,书中记载了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

等内容,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小正》表明民众完全掌握了天文知识

B.先秦时期历数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夏小正》体现了先秦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D.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历法的国家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书中记载了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既符合天文节气,又方

便农业社会农耕所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制成历法,《夏

小正》的内容体现了先秦对农业生产的关注,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故答案选C。

11.《诗经・魏风》中的部分篇章涉及三晋名物及晋人的生活情况,《魏风•汾沮测》通过对妇女采桑活动的

描写,表现了三晋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德。由此可知,《诗经》中的部分内容

A.描述了先秦时期山西人民的生活状态B.反映了先秦时期的山西商业发展水平

C.全部内容都与先秦山西社会生活有关D.是了解先秦山西社会的最可靠的史料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诗经》。

【解析】根据题干“《魏风汾沮沏》通过对妇女采桑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三晋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

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经》中的部分内容描述了先秦时期山西人民的生活状态,A项正确。先秦时

期山西的商业发展水平题干未体现,B项排除;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答案选A。

12.秦朝追求大一统的治理思想,通过政治制度建设以求实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为达到这一目的,秦

A.强征赋税B.统一文字C.行郡县制D.修筑长城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大一统的治理思想”“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第6页共14页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

直接任免。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

推向全国,以求实现“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构想,c项正确。强征赋税并不能达到秦朝的目的,反而加速

了秦朝的灭亡,A项排除;统一文字是文化措施,不属于“政治制度建设小项排除;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匈

奴,D项排除。故答案选C。

1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如图体现了从战国多种样式的货币到秦始皇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的

变化,这种变化

A.反映审美标准B.体现阶级分化C.利于经济交流D.见证政权分立

【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根据材料“从战国多种样式的货币到秦始皇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

国时期,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

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

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

14.秦始皇在位时期“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九这些举措

A.凸显了皇帝的至高无上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加强了管理地方的能力D.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在位时期,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

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可知,秦始皇建立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第7页共14页

形成,B项正确。A、C两项题干未体现,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而非为统一六国奠定

基础,D项排除。故答案选B。

15.邮电部曾于1991年发行《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一套(如图)。你认为发行

这套邮票最主要的原因是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纪念邮票

A.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灭亡了秦朝

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D.陈胜、吴广号召“天下共起反秦”

【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设置真实任务情境,考查陈胜、吴广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

千百万劳动人民敢于反抗残暴统治,A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没有灭亡秦朝,B项错误;C、D两项不是

发行邮票纪念陈胜、吴广起义的最主要原因,排除。故答案选A。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5分)

二、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人类社会•文明演进。下面是七年级小王同学以“中华文明的演进”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

请你参与完成展板内容。

展板一【原始农耕篇】

(1)一组同学阅读文学典籍后,制作出下列读书卡。请按照要求将读书卡内容补充完整。(4分)

卡片一卡片二

北方原始农耕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原始农耕代表:河姆渡人

流域:黄河流域流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生活状况: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种植菜、黍;生产生活状况:制作磨制石器,农业工具以骨都最

饲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野为典型;主要种植水稻;饲养家畜以

第8页共14页

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猪、狗为主;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的为彩陶;有少量乐器,如陶堀;出还有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运用

土了骨针、纺轮等,会简单的纺织、雕刻技术制成古朴的艺术品,并懂

制衣。得使用天然漆。

房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板二【早期国家篇】

(2)二组同学制作了有关早期国家遗址的介绍资料。请指出下列早期国家遗址的共同点,并分析中华文

明的特点。(4分)

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珍陶寺古城遗址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突出代表,

贵遗产,是证实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宝贵历史资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

料。在对古城内外不同等级墓葬的发掘中可以明显感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

受到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

【答案】(1)半坡人;半地穴式房屋;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4分)

(2)共同点:都证实了早期国家的出现;都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2分)特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2分)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史料实证意识,考查原始农耕文明、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

【解析】(1)根据展板卡片一信息“北方原始农耕代表”“黄河流域”“种植粟、黍;饲养家畜;狩猎、捕鱼、

采集野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原始农耕代表为半坡人,房

屋类型为半地穴式房屋。根据卡片二信息“河姆渡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房屋主要为干栏式建筑,故河渡人生活在为长江流域,房屋类型为干栏式建筑。

(2)根据展板二材料“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珍贵遗产,是证实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宝贵

第9页共14页

历史资料”“陶寺遗址是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突出代表,有许多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证实了早期国家出现。根据“在对古城内外不同等级墓葬的发掘中可以明显

感受到良渚社会的阶级分化”“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可知,两

者都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7.春秋战国•社会转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商鞅铜方量②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③战国铜壶

这是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春秋战国的铁农具,大多数壶身刻有习射、采桑、宴乐、

器。是在木器上套一层铁制的锋刃。水陆攻战等场景。

这类铁雷是安装在木雷刃口上

的。

(1)根据材料一,将实物与对应的时代特征进行归类。(3分)

序号时代特征

—大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大变革:各国推行变法,意图富国强兵

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观点一:秦朝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道:“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观点二: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道:“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逐灭,借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

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2)根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的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3分)

材料三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东周列强纷争形成的无政府状态,使中国人感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格外

第10页共14页

突出和迫切。中国早期哲学家中的一些人,往往周游各国,如果得到某一国君的赏识,便为之出谋划策。

各种学术流派形成,这些思想家的一言一行经过他们的弟子加工、补充后,逐渐成为诸子百家的经典。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社会变化在思想领域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1)

序号时代特征

③(1分)大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②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分)

①(1分)大变革:各国推行变法,意图富国强兵

(2)观点一:持肯定赞扬的态度,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分)观点二: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同时批评商鞅变法加剧社会动荡,使贫富悬殊更大,

兼并战争更多,影响社会安定。(1分)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要辩证分析,多角度评价;要把变法放在当时特

定历史环境中分析;评价变法是否成功需要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答出

任意一点即可,1分)

(3)表现: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1分)原因: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

步确立;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

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

影响,取长补短,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即百家争鸣。(3分)

【命题意图】本题渗透史料实证意识,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铜方量体现了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措施,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大变革:各国推行变法,意图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大发展:铁制农具和

牛耕出现且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

场景,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大动荡:兼并战争不断,带给百姓无尽灾难,使得社会动荡不安。(2)观点根

据材料二概括即可。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要辩证分析,多角度评价;要把变法放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中分析;

评价变法是否成功需要看变法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东周社会变化在思想领域的表现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8.文化自信•国家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教育自古就是中国人看重的事,在《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教育相关的言论:“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春秋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

第11页共14页

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1)《论语》主要记录的是谁的思想言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3

分)

材料二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2)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当时哪一学派的思想智慧?简述两种学派的主张。(6分)

材料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

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3分)

【答案】(1)孔子。(1分)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1分)教育

行为: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1分)

(2)学派:法家学派。(1分)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2分)

学派:儒家学派。(1分)主张:主张仁者爱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为政以德,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2分)

(3)影响:促进了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发展,有利于各国变法的展开;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成为我

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分)

【命题意图】本题立足历史解释,渗透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考查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