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中冲刺卷(三)(原卷版)_第1页
七年级下册期中冲刺卷(三)(原卷版)_第2页
七年级下册期中冲刺卷(三)(原卷版)_第3页
七年级下册期中冲刺卷(三)(原卷版)_第4页
七年级下册期中冲刺卷(三)(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冲刺卷(三)(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1课。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是李旭同学制作的隋朝历史大事件年代尺,但有一处没有完成。图中“?”处应该填写A.定都长安 B.统一全国 C.创立科举 D.远征辽东2.下面示意图中括号处应填入(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3.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其余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将科举制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这一变化(

)A.降低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削弱了选官用人的严肃性C.关闭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径 D.加强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权4.“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5.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6.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A.隋朝经济繁荣 B.唐朝社会开放 C.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关系融洽7.流寓湖南的文学家及其描写湖南的作品在古代湖南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有一位大诗人,在湖南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来往于今岳阳、长沙、衡阳、来阳之间,写诗近百首。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是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8.唐朝与70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9.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10.下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填写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1.下图是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它反映的是(

)A.隋炀帝纵情享乐 B.唐太宗虚心纳谏 C.武则天殿试考生 D.五代十国的历史12.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13.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14.“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逐渐失去其民族特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 B.政府引导 C.社会繁荣开放 D.经济重心南移15.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16.下列能大致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C. D.17.下图是黑龙江金代上京遗址出土的铜坐龙。坐龙半张着嘴、微闭着眼、悠然自得,似乎在抒发一种昂扬的心境。该文物可用于研究()A.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B.西夏手工业技术的发展C.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 D.宋代民族政权的并立18.下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A.手工业的进步 B.农业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市的繁荣19.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辽宋夏金的并立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重文轻武的风气20.“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摘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A.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C.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元军已经攻占南宋都城临安21.下图是元朝都城大都的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相应建筑。这反映了元朝A.打破坊和市的界线 B.借助儒学维护统治C.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D.注重城市布局规划22.小茗同学为了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制作了如下图所示示意图,他可能正在学习A.宋辽的和战 B.蒙古的征战 C.金辽的和战 D.元朝的统治23.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A.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政府重视农业生产C.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农业技术发生质变24.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由海路抵达广州,经泉州、杭州北上,在大都居住三年后,由陆路经西藏、中亚回到欧洲,并著游记传世。你认为当时最有可能是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25.(10分)封建经济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1)指出材料一两个生产工具的名称。(2分)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屋字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摘自《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3)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城市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4分)材料三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四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在以“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北方人纷纷迁往南方,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南方的经济情况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3)从唐到宋,我国的经济格局有何变化?根据材料四指出,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4分)26.(16分)政治局面与统治者的认识和治国措施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人口变化的趋势和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指出两者之间有何关联?(6分)材料二(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联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史纪事本末》卷二《收兵权》(2)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实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4分)材料三《元朝疆域图》(3)依据材料三,元朝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实行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对今天有何影响?元朝对台湾和西藏加强了管理,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6分)27.(12分)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往频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示意图(1)请分别写出图中唐朝与①和②地区交往的典型事例。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盛况?(4分)材料二

唐代中叶后陆上丝路迅速衰败,加之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以及南方相对和平的有利环境,海上丝路开始蓬勃兴起。……唐代的海上丝路所交流的不仅有丝绸、瓷器等商品,还有宗教、艺术、风俗等,因此它为各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陈军《浅析唐代的海上丝路与中外文化交流》(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海上丝路蓬勃兴起的主要原因。(4分)材料三南宋建炎元年(1127),高宗下诏:“有亏蕃商者,皆重置其罪。”绍兴十六(1146)……宋高宗重申“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摘编自吴钩《宋代:中国的大航海时代》(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鼓励对外贸易的措施。(4分)28.(14分)实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共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