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L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香何来

张玮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

的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一一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

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

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

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

出来的阳光下的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

的开花结果。它的香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

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

经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

就会有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

他,比如说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

志、报纸、书籍的出版也增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

几万不等,而放到网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

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

己。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

总的阅读量都较前大为增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

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

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

意义相隔太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

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

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

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

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

味。本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

等于藏纳了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

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

是只问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

圾,而优秀之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

时,而那些深沉的阅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

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

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

是个人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

全社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

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

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

爱读书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

类生存的幸福之地。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分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

大提高。

B.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

社会。

C.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

虑。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文化垃圾严重地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儿层含义。

(3)作者认为,从屏幕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

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

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

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

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

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

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

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

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

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

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

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

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

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

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

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

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

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I"刚毅坚卓"。我

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

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己多矣。"朱自

清先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

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

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

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

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

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

楼"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

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

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

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

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

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

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

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

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

衫,飘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

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

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

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

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

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

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潮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娑延

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

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

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

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

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

"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地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

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米缸山下播绿记

白莹

每年初夏的育苗工作,对于我们护林员来说,是一件大事。早上七点多钟我们已经到达

离场部十多公里的二台苗圃地。山谷里晨风清凉宜人,天空蓝得像是刚刚被擦洗过;此起

彼伏的鸟语,清澈如露珠;岩生忍冬小小的淡紫色的花朵正在吐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米缸山是六盘山的主峰,南北走势,巍峨高耸,山的东坡落叶松林浩瀚如海,那是西峡

林场的前辈们历尽艰辛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营造起来的。如今站在山下仰望,峰峦苍翠,

林海茫茫,针叶林与天然林林相迥异,林界清晰,却又融接为一体,像穿在大山身上一件

裁剪合体而又别致的绿罗裙。山谷幽深宁静,除了清脆的鸟叫声,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

音。

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

育苗工作最能检验一个团队的协作精神,在这个作业流程中,大家忙忙碌碌却又井井有

条:开沟、撒种、覆土,各司其职。这里是近几年新开辟出来的一块山地,土质并不好,

属石块较多的杂质土壤,要把这样的一块地整饬成平整松软的苗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不但要把土里大大小小的石块用耙子细细搂出来,还要把它们彻底从地里清理出去。

从林畔筛出来的用来覆盖种子的森林土,也是女职工们用袋子一点一点背到地里的。这三

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活,实际干起来,若不是亲自劳作,真的是没法理解个中的艰辛。

另有人员正在紧锣密鼓接微喷水管,育苗一经结束,浇水要马上跟上,经过催芽的种子

大多已经露白,若在干土里经过长时间暴晒,会导致种子回芽而影响出苗率。大家心里都

鼓着一把劲,所以育苗进度也很快。西边的山头上飘过来几朵闲云,朝忙忙碌碌的我们张

望了一会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了。日影一点一点朝我们的头顶移过来,长时间重复弯腰

的动作,大家的腰都有点受不住了,但育苗工作向来是一件辛苦又开心的事,接踵而来的

笑声又冲淡了疲惫。腰疼,那就忍着,谁让你不把腰放家里呢?一一相互之间的调侃和打

趣是最能解乏的。

午餐很简单,蒸馍就榨菜,还有白开水。开水是二台护林点供应,驻点护林员马连成是

一个行将退休的老牌护林员,在这个点上已经十多年,由于管护人员紧缺,他是这个点上

唯一的一名护林员,独自守护着这片林区。看到我拍照,便乐呵呵地说,多给我拍几张。

我知道,在大家心里,自己的工作太过平凡,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但是,正是这一个

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岗位,支撑并筑牢了六盘山区的森林资源安全屏障。

风来了,一阵吹得紧似一阵,唤醒了阵阵林涛,草木们也随风舞动,像在普天狂欢。日

影在移动,时光在奔走,地摆上一株株白色的绣线菊热烈地播曳着花球;山洼里地填上像

繁星一样缀满白色的野草莓花和黄色的蕨麻花,每一丛叶子都在合力擎起一朵朵小花,每

一朵小花的脸庞,都在灿然仰望着太阳。风来,它们欢舞;风去,它们静默。像是听到了

风的召唤,云也渐渐聚拢了过来,太阳躲进了云层,山谷里变得阴凉起来。

育苗进行了一多半,我们停了下来,开始给育好的苗床盖遮阴网。桦树种子的顶土能力

比较弱,种子播撒下去之后,只覆盖了薄薄一层土,容不得暴晒。盖好遮阴网,浇上水,

种子们就可以在这张舒适的"席梦思"上美美地睡上一觉了,待哪天睡醒了,睁开惺松的眼

睛,伸一伸懒腰,然后相互招呼上一声,就纷纷把小小的脑袋从土里探出来了,然后一天

天长大,一天天长出叶瓣,待它们有了直面风雨阳光的能力,我们就会掀去遮阴网。那

时,它们一定会惊呼着,舒展小小的叶片,来拥抱这个世界。

下午,育苗工作早早结束。风慢下了脚步,太阳也钻出了云缝。微喷管已接好,细雨般

喷洒的水滴迎着西斜的阳光开始滋润这块土地。我爬上山洼,坐在树荫下,眺望我们的苗

圃地。清凉的风从米缸山上吹过来,吹动绿波荡漾,吹来了丝丝的寒意。

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长成小树苗,会被栽植到有待绿化的山川血梁,或是被移植到一

片遥远而陌生的土地,在那里扎根、成长,撑起一片绿荫,携送一缕清凉,而每一片随风

而舞的叶子,是否都保留着一份最初的记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穿插了对风、云以及太阳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这样处理既有利于交待育苗工作

的时间变化,又丰富了文章的审美意蕴。

B.将茫茫林海比喻成"绿罗裙",形象生动,"裁剪合体而又别致"写出了针叶林与天然林既

"融接为一体"又"林相迥异"的状态。

C."我们的到来让山谷里热闹了起来"独句成段,颇具匠心,"热闹"既是对上文山谷"宁静"的

回应,也开启了对下文育苗工作的叙写。

D.文章明暗线交织,育苗工作是明线,"我”的情感变化是暗线,一明一暗双线并行,有助

于读者把握文章结构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文章把育苗工作写得如此详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写到的“一份最初的记忆”有哪些意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美生灵

张炜

①暮色中,河湾里落满云霞,与天际的颜色混合一起,分不清哪是流云哪是水湾。一群

羊正在低头觅食。这些美生灵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这个黄昏。这儿水草肥美,让它们长得肥

滚滚的,像些胖娃娃。如果走近了,会发现它们那可爱的神情,洁白的牙齿,那丰富而单

纯的表情。如果稍稍长久一点端详这张张面庞,还会生出无限的怜悯。

②没有比它们更柔情、更需要依恋和爱护的动物了。它们与人类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

它们几乎成为所有食肉动物腹中之物,特别包括了人类。它们被豢养,被保护,却要为之

付出生命的代价。它们只吃草,生成的却是奶、是最后交出的肉体。它们哮峰的叫声,可

以呼唤出多少美好的情愫。它们那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互相倾诉和呼唤,那由于鸣叫而微

微开启的嘴巴、上皱的鼻梁都让人感到一个纯洁的生命的可爱。

③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你,直到把你看得羞愧,看得不知所

措。

④人在这种美生灵面前,应该更多地悟想。人一生要有多少事情要做,要克服多少障

碍,才能走到完美的彼岸。这遥遥无期的旅程,折磨的恰是人类自己的灵魂,而不仅仅是

这一类生灵。人类一天不能揩掉手上的血迹,就一天不会获得最终的幸福。这是人类的全

体未曾被告知的一个大限、一个可怕的命数。在这个命数面前,敏慧的心应该有所震栗。

⑤温柔和弱小常被欺辱,可是生命的无可企及的美却可以摧毁一切。它最终仍然具有威

慑力和涤荡力。

⑥三只小羊跟在它们的母亲身边,那种稚声稚气的峰峰声至为动人,它们的母亲对它们

的呼叫几乎充耳不闻。它需要抓紧时间摄取更多养料,以便生成奶水来饲喂它们。它知道

这些撒娇声,这唆声哮气的求告呼喊没有多少要紧。三个孩子没有使母亲注意它们,最后

就自觉无聊地在一块儿戏耍起来,像赌气似的,离母亲尽可能远一点,用有些笨拙的、粗

粗的、像木棍一样的前腿去踢踏绿草;或者是瞅准一个踽踽前行的小甲虫,用毛烘烘的嘴

巴去触碰,打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喷嚏......这样的把戏玩了一会儿重又无趣起来,它们就一块

向着远方奔跑,一蹿一蹿的,那是学着大羊们奔跑的样子。它们一口气跑到了河边。最后

它们返回,从几只大羊的空隙中站直起来一一它们想起了母亲,立刻惊慌失措地呼叫起

来。它们的母亲也在寻找孩子一一它们一抬头发现孩子们不见了。母亲的叫声比小羊的叫

声要粗重有力多了。这遥遥相对的呼应此起彼伏,渐渐惊动了群羊。所有的羊都昂头发出

了叫声,帮一个母亲或三个孩子。后来它们三个重新回到母亲身边,羊群才又开始寻找食

物。

⑦羊们几乎毫无侵犯性,全身都蓄满了阳光。它们把这温暖和热量分赠人类,人类却对

这宝贵的馈赠毫无感谢之情。他们已经习惯于从羸弱的生命里索取和掠夺,因为他们自己

在同类中也常常这样去做。比起很多更弱小的生命来,人类几乎不懂得羞愧。他们更多的

时间像羊一样吃草,有机会却要放下草吃羊。他们常常奢谈自然界的所谓"食物链",却从

来不研究自己与其他动植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在整个神奇宇宙的生命链条中,人类构成

了多么可怕的一环。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

汉一他们在把整个星球推向毁灭的边缘,却又沾沾自喜地夸耀和骄傲......

⑧暮色苍茫中,这一群美生灵被霞光勾勒出一片剪影。它们驮着所剩无几的光明踽踽而

行。在这生命进化的历史上,它们的确是一些跨过了漫长世纪的苍老的生命,它们也许懂

得太多太多:关于这个星球、关于漫漫时光、关于生命的奥秘。

⑨原来它们颔下垂挂的那一缕胡须,远远不是什么滑稽的标志,而是某种深刻的象征。

它们正因为对这个世界知晓得太多了,才这样听天由命。

⑩它们从来都没有停止去做的,就是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每天驮回最后一缕阳光。

(1)第①节中“生出无限的怜悯”的原因是:o

(2)综观全文,概括将羊称作“美生灵”的主要理由:①;②;

③________

(3)第③节中"它们像玉石一样的灰蓝色眼睛”运用修辞手法,主要作用是:

(4)第④节末尾句中的"这个命数”具体指的是:

(5)第⑦段写到:"作为某些个体,他们不乏优秀的悟者;作为群体,他们却是无知的莽

汉。"联系上下文看,人类的无知表现在哪些方面?

(6)请就第⑥小节描写的某一特点作简要赏析(60字以内)

(7)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记叙性散文探讨的是如何尊敬自然,善待生灵,与自然构成亲密关系的问题。

B.文章开头写一群羊黄昏时分在河边觅食,如诗如画,又以"驮回阳光"作结,首尾呼应,

结构圆合。

C.本文感情基调明朗,直接赞美羊的那种毫无侵犯性的奉献精神,同时委婉含蓄地批判了

人类的野蛮索取和掠夺行为。

D.本文感悟独特、思考深刻,所谈的是人类自身的美丑、人类自我拯救的问题,很有现实

意义。

E.本文感情真挚,立场鲜明,在赞美羊的奉献精神的同时,批判了除羊之外的包括人类在

内的其他生灵的丑恶,发人深省。

F.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刻画羊的形象,表现对羊的怜悯

之情。

5.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漏。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

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

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

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

的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

船中,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

土上扬起,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

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

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

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

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

的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

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

先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

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

排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

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

见,心里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

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

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莹中,母亲找到父亲的

那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

个白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

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

悉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

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

仍在看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莹都培了新土,坟莹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

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

藏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

群不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

上。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

想在众多的坟莹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

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一一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

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

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

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

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

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

(3)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6.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缙云的古风

鲍尔吉•原野

①在缙云,我喜欢仰面看天空的云。这里多山,朵朵白云围绕山峰,缠绵不走。虽然我

知道缙云的地名不关云的事,它是轩辕黄帝的号。史记记载,黄帝又曰缙云氏。当年黄帝

氏族从西北高原迁移到古越族聚集的浙江中部,建立了以缙云为名的方国。唐武周时代,

即公元696年,县名改为缙云。但是地名有云,来客难免要往天空张望。这几天雨歇,天

上一派好云。白云似城垣,如马队,浩浩荡荡地川流而过。它们在地上的随从则是迂回奔

走的好溪。好溪也是一个好名字,在江河前面直接加一个好字,恐怕只有缙云。水利万物

而莫争,当然好。

②前面说黄帝在这里建立了缙云国,是传说。而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39年,缙

云人在海拔1200多米的古方山上修建了一口方塘,即水库,距今已有1700多年,是浙江

最早的山区水利工程。你没法想象,在那么高的地方,人们穿过陡峭的山路去修一个水

库。

③缙云人崇拜山,当地方言把山称作山娘,他们把崇山峻岭看做母亲。乡间秋收,农民

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祭山娘。筑路造屋,开工之前也要祭山娘。缙云人认为,山上的鸟兽

草木是山娘的子孙,土地是山娘的皮肉,不得随意毁伤。这真是可爱的传统,用现在的话

说叫做环保,实为共生。在这里,哪家人屋里如果爬进了蛇,当地人不会把蛇打死,而要

点上熏香把它熏跑。缙云人上山垦田,人站高处,锄头放在下面,由下往上挖;而不能对

着山头举起锄头,以兹表达对于山娘乃至大地的崇敬。

④说到缙云的山,自然要说鼎湖峰。传说轩辕黄帝当年来此地,相中的就是这座鼎湖

峰,于是定居于此,并把这座山命名为缙云山,也就是黄帝山。黄帝在鼎湖峰顶上铸鼎炼

丹,最后驾龙升天去也。之后,缙云成为古时江南祭祀轩辕黄帝的中心。

⑤鼎湖峰拔地而起,上下同圆。它固然是一座山,但把它叫做石柱更合宜。在苍翠的山

峦之中,在好溪的喧哗声里,突兀而立的鼎湖峰引人遐想。我第一眼看到鼎湖峰,便觉人

类的渺小,只能站在地面上仰之望之,如果环绕此峰观察一下该有多好。再一想,飞鸟幸

福啊,它们可以围着鼎湖峰飞无数圈,累了在上面栖息。

⑥期望环峰飞翔的人,不光我一个。宋代诗人柳绅初到缙云时,惊叹于鼎湖峰的雄奇,

留下一首诗:“独出诸峰表,周围百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摩天。湖浪动星际,莲花生

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群仙。"他想象自己骑着云中的仙鹤,到达鼎湖峰绝顶,去拜会

群仙。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曾为鼎湖峰所倾倒。南朝宋永初三年,谢灵运出任永嘉

太守。他赴任路上经过缙云,改乘竹筏,走好溪水路。他在《归途赋》中叹曰:"漾百里之

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历古今而常在,经盛衰而不易。”在《游名山志》中,谢灵运再度写

到鼎湖峰"缙云山孤石干云,可高三百丈,黄帝炼丹于此”。好风景经过谢灵运的夸赞,传

播士林,咏叹缙云的诗篇越来越多。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开篇写道"缙

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神往鼎湖峰的大诗人还有白居易。唐

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的白居易来缙云一游。他听说鼎湖峰顶有黄帝置鼎而塌陷形成的

湖,湖上生莲。他想,倘若劲风吹过,峰顶的湖水会不会随风而落,形成高天散雨的奇观

呢?白居易为此留下一首诗:"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

晴天雨点来。"我做不出这样的好诗,但比古贤幸运的是可以坐缆车观望鼎湖峰。缆车在山

峰后方,一路攀升到山顶,可窥见鼎湖峰顶全貌。放眼望去,几近梦幻。

⑦鼎湖峰边上的苍龙峡口,东晋时即建有祭祀黄帝的缙云堂,它是有史记载以来江南最

早祭祀黄帝的建筑。唐乾元间,经缙云县第一任太守李阳冰奏准,缙云堂改名黄帝祠宇,

李阳冰题写篆额。李阳冰的篆书与李斯并称"小篆二李"。这些年,逢清明节与重阳节,当

地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重阳节由地方政府主持公祭,清明节则是民祭黄帝的节日。

⑧我喜欢考究方言,尽管并没有语言学的基础。我十分崇拜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的赵元任,他同时又是音乐家与作家。他写的自述,让人百读不厌。赵元任通33种汉语方

言,可以用口技的方法,模仿一个人从北京出发,周游全国,从东北返回的经历,用各地

方言表述那里的风土人情与特产。方言实为历史的活化石。我跟缙云人聊天,发现这里的

方言遗存着明清之前的古语,或许还有古越国的语言。比如他们把"人"称之为"丁",一如

汉代的称呼。小伙子,他们称“后生丁"。"大丁"指成年人,"老髯丁"是老人。称"女孩子"为

"婉转尼",过门的新媳妇叫"新妇",与《陌上桑》的称谓一样。唐宋时期的词语也保留在

当地农民的言谈中。"走过去"这句话,当地人发音"往过克"。"去"的读音为"克",这是明代

以前的发音。明清之后的汉语,名词后面爱加"子"字,比如桌子,椅子。而缙云只叫桌、

椅,不加"子",保留明代以前的读法。从他们语言的古朴,想到缙云的百姓把山称之为山

娘,认为鼎湖峰是黄帝炼丹的道场;而他们的语言中又保留着好多古音,这就是文化,文

化应该源远流长,有山水和人的血脉气息。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7月06日第"版)

(1)全文为什么以缙云的地名开头?

(2)简析文中第六段的写法。

(3)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征。

(4)分析标题中"古风"的具体内涵及作为标题的好处。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农村长大的孩子跟草最有缘,他们几乎是一起疯长的。田间地头,院落街道,甚至房

顶,到处都是草的芳踪,有草的地方就有小孩子的身影。在农村,树需要植,庄稼需要

播,蔬菜需要种,这些绿色植物需要精心侍弄,浇水、施肥、管理、看护,唯独草,被称

作野草、杂草,人们欲除之而后快,因此,孩子们的一大任务就是割草。

②割草最怵头的是炎热的夏天钻进玉米地里,密不透风,闷热难耐,身上的汗水如小溪

流个不止,玉米叶子刮到裸露的肌肤上,划出道道红印,被汗水蒙得又痒又疼。这个时

候,玉米地里的草没法用锄头锄,只能用手德,德不动的就用镰刀割。而最惬意的是在苜

蓿地里割草,尤其是傍晚时分,小风儿溜溜吹着,苜蓿地平展展的,干起活儿来很清爽。

记得有一次,割得累了,我躺在苜蓿上,像躺在柔软的绿色毯子上,听着草丛里虫子的鸣

唱,望着白云悠悠的天空,享受着清风蓝天。阳光给簇簇狗尾草穗子镀上了一层亮色,在

微风中摇曳。青草的气息一直萦绕在空气中,甜丝丝的,很好闻。

③割完草,用萝筐背回家,晾晒在场院里。如果家里养着猪和兔子,就拿一些喂它们,

多数情况下,是晒干之后交给生产队牲口棚,算作工分。我们邻村有一个县里的马场,有

时候我们把草打成捆用排子车拉过去,卖给马场,赚些家用。草是牲畜的粮食,称作草

料。鲁迅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也。

④草的种类繁多,可不像庄稼,只有麦子、玉米、高粱、谷子等几类,草像天上的星

星,不知凡几。小的时候,为了记住草的名字,也是为了消遣,我经常把草的名字跟村里

的人名连在一起,编成顺口溜,诸如,燕子美,找修己;灰灰苕,找军涛;蒲公英,找建

东;马齿范,找福建……当然,许多草的名字我是记不住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出现了大量植物(包括草)的名称,孔子说,读《诗经》的功能之一便是"多识鸟兽草木之

名",这是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亲近。据统计,《诗经》共305篇,其中153篇写到植物,草

字头的字满目皆是。如"芾""养""荼""蓼""苓""莪""的"......草色青青,绿意幽幽。古人生活的

世界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种种草木抬眼即望,伸手可触,物我难分,浑然一体,不像

现代人筑城而居,与自然睽违疏离了。屈原的作品中也充盈着草木的世界,尤其是开创了

"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遗泽后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兰芷变而不

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萧艾也。”(《离骚》)读楚辞也每每从字

里行间嗅到青草的气息。

⑤草是最低矮的植物,匍匐在大地的胸膛之上。相较于蔬菜、庄稼、树木,草是最无用

的东西,牛吃马嚼,任人践踏,与竹头木屑同类,因此地位卑微,遭人轻视。鲁迅在其

《野草》中说,野草"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所以,

生活在最底层的人被称作草民、草根,上山的土匪被称作草寇。旧时代的平民百姓在上层

统治者眼里就如同草芥蟋蚁,草菅人命是常有的事。

⑥然而,卑贱者又何尝没有高贵的一面。草也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上的生命体,所

有的生命一样应该得到尊重。怀有一颗大自然之心的诗人爱称其为"香草""芳草""幽草",在

他们笔下,这是一片美丽的风景。“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

萋鹦鹉洲","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英国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著有《杂草的故事》,对杂草予以辩护,他写道:"有时候,一

种植物成为杂草,继而成为纵横多国的凶猛杂草,是因为人类把其他野生植物全部铲除,

使这种植物失去了可以互相制约、保持平衡的物种。另有一些可怕的杂草则纯粹是人类的

短视所致。如果我们想要作为一个物种生存下去,处理让我们‘不知如何是好’的杂草,我们

别无选择。但我们也无法忽视它们的美、它们的丰茂,更无法忽视一个事实一一它们正是

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大部分植物的原型。被人类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杂草也许正努

力维护着这个星球上饱受创伤的地方,不让它们分崩离析。"在这本书里,他将杂草比作我

们的亲戚。其实,虽然杂草有时是多余的甚至有害的,但草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构成,如

果没有草的存在,大地失去了植被,必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山体垮塌,岂不最终

和月球一样荒凉?

⑦民间多有"仙草"的传说,比如《白娘子传奇》中,白素贞盗仙草(灵芝)救了夫君许

仙。"神农尝百草”,中国对世界医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普遍使用的中草药有5000种

左右。人参、灵芝、枸杞、当归、黄黄、茯苓、白芷……这些草药的名字人们耳熟能详,如

数家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成为中草药的经典、人类的福祉。草成为仙草

灵丹,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谁还敢小视睥睨?

⑧如果说散落在世界角角落落的草,像散兵游勇,那么来到草原,就像来到草的根据

地、大本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草的世界,草的海洋,莽莽苍

苍,横无际涯,绿色的波涛汹涌起伏,草们恣意撒欢儿,自由自在,任风抚慰,任阳光亲

吻,盏盏各色各样的小花仿佛星星点灯,叫人心醉神迷。

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草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

命的坚韧、顽强,它们打不垮,毁不掉,挫不败,这是人类需要向草致敬的最宝贵的品

格。

(1)请对第②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2)第④段是否可以删去?请简述理由。

(3)文中第⑥段多处运用引用,请对其作用加以分析。

(4)请对本文的构思特点加以简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愁是棵乌柏树

乐祥涛

①鸟柏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

小山村,也叫故乡一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

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②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柏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

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闲

暇的时候,乌柏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③坦率地讲,我在乌柏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后,那

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乌柏树才

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④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柏树并不显眼,因有那

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柏树的存在。

⑤然而,乌柏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

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⑥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己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的家常

便饭。

⑦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

了……”

⑧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柏树。炎热天的时候,

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骂俏的

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⑨入秋后的乌柏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柏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色泽

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柏叶会与

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

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柏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

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⑩其实,秋日里的乌柏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柏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繁华

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柏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

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

沙。前村乌柏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⑪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分两

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⑫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⑬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东

西都被雪压在下面,唯独特边的乌柏树高高地挺立着。虽说树梗上、树枝上,都落满了雪,但

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⑮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木籽

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缺少的物

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柏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料的上好原料。

⑯"皮油"和"青油"榨好后,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值和户头

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⑰现在想想,那些乌柏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时空交错的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柏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

忆和怀念。

B.春日的乌柏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

泊从容。

C.第⑨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柏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柏树的绚丽多

姿。

D.文章最后四段,将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

温暖的气息。

(2)划线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乌柏树怎样的特点?

(3)怎样理解"乡愁是棵乌柏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草原上的马鞍

艾平

呼伦贝尔一代鞍具大师,我哥哥巴特尔,他一直坐在那个髅黑发亮的砧子跟前,"咔一一

咔——咔——〃地打塞鞍具,金银铜铁,在他的凿子下熠熠闪光,慢慢绽放出海棠卷草和吉

祥八宝的图案。当暴风雪肆虐的夜晚,这声音汇入骏马的嘶鸣;当第一棵灰绿色的牧草钻

出地面,这声音追赶着激荡的春雷。我哥哥巴特尔把一生的梦想,鎏入了沧桑的岁月里。

五十年前,我哥哥巴特尔虽然还是个年轻人,但他那驯马的本领,已经像一首诗那样传

遍了草原。他牧放的马,跑起来比苍鹰飞得快;他调教的马,懂得岔开四条腿,用身子给

主人挡风雨;他饲养的马,蹄子就像成吉思汗抛出的石块,踢死过一头凶猛的狼王。好马

需要好鞍,我哥哥也是一样。

有一次,我哥哥巴特尔的马蹄踏过幽幽的山谷,一副隐于枯草中的旧鞍鞫,显现在他的

眼前。这片草原历史上是鲜卑先祖迁徙的驿站,是成吉思汗子孙征战的沙场,也是蒙古人

百代千年的游牧地,不知道掩埋着多少英雄的诗篇。岁月像鸿雁那样飞远了,天上没有痕

迹;骏马的躯体慢慢融化成泥土,大地保留着这静默的马鞍。哥哥慢慢拿起那架鞍子,鞍

桥、鞍座和残存的鞘皮,瞬间噗簌簌地散落成粉末,他手里剩下的,只有几根景泰蓝,那

原本是鞍子的镶边,此刻,筋骨一般勾勒出鞍子的轮廓。虽然是风雨剥蚀,那景泰蓝锈而

不腐,上面古老的缠枝花叶竟栩栩如生,可谓鬼斧神工。

不知问了多少人,我哥哥才知道在草原的更深处,有一位叫达拉嘎的老人能修复古老的

马鞍。当他把马鞍的骨架放到老人面前时,老人跪倒在地,浊泪纵横,唱起了古老的蒙古

史诗。

半年后,当达拉嘎把修复好的马鞍拿到我哥哥巴特尔面前的时候,我哥哥感到眼前陡然

一亮,心里热血沸腾,一种纵马飞驰的冲动几乎不可遏止。谁的双手如此神奇、神妙?这架

镶嵌着老景泰蓝的新鞍子,黑桦木的鞍座,湘竹的鞍桥,配以月光般的银饰,翡翠色的玛

瑙石片,捧起来轻盈玲珑,放下去敦厚结实。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个鞍子辅在自己的铁青马

马背上,伸出一个拳头,探探马背和鞍座之间的距离,也是恰到好处。他不由飞身上马,

如一面旌旗猎猎展开,驰骋向远。这个马背上长大的少年,明白了自己满心的喜悦来自骏

马的敏悟,而那非凡的骏马,靠的是一副贴心的鞍子。鞍子是草原人的心。哥哥被这个马

鞍折服了,也被这门手艺折服了。于是,他拜达拉嘎为师,造起了鞍具。

我哥哥巴特尔终日坐在师傅留下的砧子跟前,打塞紫铜和白钢,琢磨玉石,修整鞍具的

木构件,很久才会抬起头来,轻轻抿一口奶茶,复又埋头于手里的活计。我哥哥学徒的第

一课,是使用斧子和凿子,练习斧凿马鞍的木头底座。这个惯于在草原上四处飞跑的年轻

人,完全不适应如此单调乏味的营生,他玩心太盛,不时走神,每每戳伤了手,然后就开

始大呼小叫。每当这时,师傅就会让他过来陪自己坐着,望着呼伦贝尔远处的山包,一言

不发。后来,我哥哥终于完成了基本功训练,把斧子和凿子变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棒,掌

握了金、银、铜、铁、木、皮、竹、漆全套手艺。

他们师徒最喜欢做的事,依然是静静地望着草原远处的山包。几年后,师傅去世了。我

哥哥巴特尔就这样成了师傅的继承人。

记不得那是哪一年,草原上改变了游牧的传统,家家圈在包产到户的小草场里放牧,远

方和天边的概念消失了,摩托车的轮子替代了骏马的四蹄。由于生意清淡,鞍具社倒闭,

师傅的徒弟们也散了。只有我哥哥巴特尔,还在做鞍子。他每天用狼油揩拭师傅传给他的

铁砧子,揩着揣着就回到了以往的日子里,嫂子不喊他,他就忘记了吃饭的事儿。他卖掉

了家里的羊群,去买制作鞍具的原材料;他让嫂子辞了工作,帮他绣鞘皮的花纹。有人

说,这个老头儿吃了醉马草,醒不过来了。我的哥哥巴特尔,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做他的鞍子。他做的鞍子摆满了一屋地,一架比一架更带劲儿,既有来自师傅的神韵,又

添以时尚的华彩。虽然那些赞叹我哥哥巴特尔手艺的人没有减少,却没有谁愿意买走他做

的马鞍;虽然女儿结婚时家里的存折上仅仅剩下五十元钱,我哥哥巴特尔一点儿都不慌

乱,他相信只要草原和天空不分离,蒙古人还在马背上,长调和史诗就还在蒙古人的血液

里,自己做的鞍子就会有人要。

只有一件事儿,让我哥哥巴特尔惦记很久了。终于有一天,他雇来汽车,把一架架漂亮

的鞍子往一个个学校送。他说老师们,你们让咱们的孩子看看鞍子,他们就知道自己是从

哪里来的了。学校的老师很感动,连连说传承民族文化是必须的。我哥哥巴特尔把这事儿

办妥了,便心满意足地回了家。他做的鞍子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上面小心翼翼地覆盖着

塑料布,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却没有人触动那鞍子。我哥哥巴特尔没有看到这

一幕,他坐在铁砧子跟前等待着,他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到底是大自然唤醒了草原上的畜牧业,牧民之家纷纷剪断了阻挡马蹄的铁丝网,开始互

助游牧。辽阔的草原回来了,无垠的大地回来了,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飞奔的心!马

群如云从天而落,牧马人的嗯哨随夙传送,四面八方的客人相约草原,马鞍不仅恢复了它

的实用功能,还作为一种光荣的象征,矗立在每一个有蒙古包的地方。一代鞍具大师我哥

哥巴特尔,他忙极了,每天都有人眼盯着他手里的凿子和身前的铁砧子,渴盼着脱颖而出

的新鞍子。有人一掷万金,有人开来宝马豪车,只为获得一副大师的杰作。

我哥哥巴特尔,草原上的一代鞍具大师,他无动于衷,不言不语,脸上的微笑像湖水一

般宁静,将手中的凿子徐徐举起,徐徐放下,在他面前,呼伦贝尔大草原,微风吹过,像

一匹青骋宝马正在慢幔苏醒,而远处那一座山包,两头微微翘起,中间凹陷,稳稳地架在

草原之上……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文中的“马鞍”贯穿全文,把草原独特的风俗文化和哥哥巴特尔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

的线索。

B.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有几次转折,在山谷发现马鞍是一次,见到达拉嘎修复的马鞍是另一

次,随后与师傅学艺,使他得到了重新的塑造。

C.文中用"我哥哥"的称呼,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也时时流露出"我"对哥哥的赞美,渴

望加入哥哥的事业中去。

D.文中提到哥哥送给学校的马鞍,"有人按时去擦塑料布上的灰尘",这一处细节描写表明

草原人对马鞍的无比热爱。

E.作者在记叙哥哥巴特尔的一生时,也反映了草原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给草原带来

的新希望。

(2)文中的达拉嘎师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巴特尔有什么影响。

(3)当草原改变传统,人们不再需要马鞍时,哥哥巴特尔为什么仍然"觉得学校应该请他去给

孩子们讲一讲马鞍的故事"?

(4)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

(5)文章标题中的“马鞍”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

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雅。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一一所谓新编,在许多时

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

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

叫做小蟀恫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

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

面,一铜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

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

钱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

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

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

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

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

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

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

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

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

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

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

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一一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

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

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

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

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

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

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

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

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

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

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

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

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

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

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

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

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

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

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

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

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

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

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

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

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

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请概括文中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3)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4)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散文类文本阅读

1.(1)c

(2)①书籍里蕊藏着植物的气息,散发墨和纸张的气味。②书籍中有美好的内容,读书

过程中有着读者的思考。③书中蕴含着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同意,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

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

【解析】【分析】(1)选项C,曲解文意。”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虑"

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期待"。从文本内容可知:所以很多

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

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故选C。

(2)根据对文章标题"书香何来"的把握,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书香"的含义,有以下文本内

容可供答题使用: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一一许多人

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

To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

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看来我们从离

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

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

(3)首先考生要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果是认同,就要结合文本中内容进行思考和作

答,根据对以下原文内容的把握: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

义相隔太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

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

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

香”这个概念。考生可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