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西省新余第四中学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紧紧中华儿女心弦。回望2019年,回归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意义之重大,留下了的一笔,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波澜曲折的故事。A.息息相关牵动淋漓尽致 B.息息相关牵动浓墨重彩C.休戚相关牵挂淋漓尽致 D.休戚相关牵挂浓墨重彩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①固有的传统会有所增减直至发生变异②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融合的过程③承载着历史的惰性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④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⑤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⑥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A.③④②⑥⑤① B.③⑥⑤②①④ C.⑤①②③⑥④ D.⑤⑥④②③①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A.希望贵公司提供更高效的在线办公软件,特来电垂询。B.今日高朋在座,满室生辉,感谢各位光临家父寿筵!C.拜读完大作,深感佩服,斗胆稍作斧正,请多包涵!D.今日叨扰老师多,请您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求教。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喜陈兄至白居易黄鸟啼欲歇,青梅结半成。坐怜春物尽,起入东园行。携觞懒独酌,忽闻叩门声。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从容尽日语,稠叠长年情。勿轻一杯酒,可以话平生。1.本诗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作者迎友之喜的?请简要分析。2.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夙兴夜寐,_________。(《诗经·卫风·氓》)(2)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3)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4)夜深忽梦少年事,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5)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6)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7)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_________?”(《论语·八佾》)(8)看似寻常最奇崛,_________,(王安石《题张司业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传统的信息呈现和传播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中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传达给受众,因此急需推陈出新,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的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所推崇。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有哪些?从文化传播本身来说,文化本身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的特点加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闯入我国的文化体系,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慢慢减弱,这与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不相符合。基于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传统文化迫切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借助新技术将抽象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扩大影响力。从受众来说,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传统传播过程中,大都以文字为主,以书籍、报纸等为载体,然而这类文字的知识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容易使受众产生疲惫感,久之容易使受众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兴趣。另外还有一些传统文化比较抽象,如古代的诗词歌赋,这一类的传统文化,对受众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不能通过具象的场景展示,一部分受众便无法准确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什么意义?首先可以降低文化体验成本。2003年,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推出第一部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通过手机,观众可以全方位观赏太和殿,这种传播方式为想要了解紫禁城的受众节省了文化体验的成本。其次可以增强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传统文化传播方式較为单一枯燥,属于灌输式、单向性传播。受众与文化之间的“互动”较少。而传统文化“可视化”的传播观念,则利用数字技术等,充分发挥受众的意识能动性,调动受众的思维能力。再次还有利于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可视化的传播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受众在全面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新技术所带来的乐趣,这无疑会促使人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以下实现途径。通过三维数字可视化技术实现文物可视化,将文物通过三维建模手段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名胜古迹可视化,中国名胜古迹众多,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虚拟的文化旅游馆,通过超现或模拟实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丽风景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可视化,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虛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可以使受众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通过AR技术,可以使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场景得以再现。(摘编自刘麟霄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社会所推崇,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传播方式不能将传统文化中那些抽象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传播给受众。B.文化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以及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的闯入,使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方式显得十分必要。C.摒弃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降低文化体验成本,与观众增强互动,增强趣味性,是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D.实现文物可视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还可以使用户在虚拟的环境中领略美景,享受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顺势提出可视化传播方式逐渐被时代推崇这一论题。B.文章第四段着重论述了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实现途径,就文物、名胜古迹、文学作品的可视化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手段。C.文章第二至四段,分别从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必要性、意义和实现途径三个并列角度加以分析,结构清晰,思路逻辑性强。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这一时代课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不仅影响着国民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还使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减弱。B.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之后,传统文化影响力将会增强,借此可以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C.古代诗词歌赋不是每一个受众都能欣赏得了的,可视化传播可再现其中描绘的场景,能使观众通过感官体验解读其中内涵。D.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有诸多意义,而有助于国人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应引起足够重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伏击(节选)徐贵祥起床的哨子刚刚响起,乔东山就一跃而起。易水寒也从床上跳下来,懵懵懂懂地穿衣服。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易水寒一边扎着绑带,一边用眼角余光观察乔东山,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出操的时候,他发现队伍里又多了几张面孔,估计是从西边归队的,心里不禁嘀咕起来,千万不要有认识凌云峰的人。从跑步到队列训练,大家的精力都很集中,没有人注意他。但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上午上课,由乔东山汇报自己的战斗经历。乔东山说,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古莲战役的三条山战役,那时候我们师担任主峰防御,友邻部队是军部的特务团,那个特务团打得惊天地泣鬼神,团长凌云峰同志率领部队在敌人的阵营里三进三出,反复绞杀,直至将马家军的指挥系统打乱,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不知红军在哪里,稀里糊涂地乱冲乱撞,导致自相残杀,从而迟滞了对于三条山正面的进攻,有力地保障了三条山主峰阵地的防御,掩护了军部和本师主力转移。这个英雄的特务团的团长是谁呢,他就坐在我们的中间,请凌云峰同志站出来,让同志们看看……易水寒在那一瞬间几乎晕了过去,他没有想到乔东山会在这个场合把凌云峰的名字点出来,还让他站起来亮相,一旦有人认识凌云峰,他马上就会原形毕露,马上……他不敢想下去了,也不得不站起来。他控制住一触即发的情绪,软绵绵地站了起来,苍白的脸上挤出一丝干笑,结结巴巴地说,没什么,乔科长过奖了,我们没有做什么……讲完这句话,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学习班主任肖南发现他神情不对,走到他的面前问,凌云峰同志,你怎么啦,病了吗?他说,不,哦,是的,头晕,晕得厉害。肖南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说,那好,你坐下休息吧。又对乔东山说,你继续。易水寒坐了下来,他清空了自己的思想,把陈达送给他的那几句话拿出来,放在心上,我信仰三民主义,不成功便成仁……乔东山说,大家都看见了,这就是凌云峰,我们的英雄。昨天夜里,我们聊起三条山战斗,我很惊讶他能死里逃生。他告诉我,他已经倒在死人堆里了,是一场大雨把他的战友浇醒,那位战友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把他背出死人堆……同志们知道吗,古莲城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不要说冬天,就是夏天也很少下雨,怎么可能在冬天下一场大雨呢,大家相信吗?……教室里的空气骤然紧张起来,易水寒的头皮一紧,下意识地摸枪,可是武装带上没有枪。他闭上了眼睛,该来的一定会来,那么就来吧,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就在这个时候,他又听见乔东山说,昨夜,当凌云峰跟我说那场大雨的时候,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我甚至在那一会工夫对他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的脑子被枪炮震坏了……易水寒提到嗓门上的一颗心,呼的一下放回到肚子里,紧接着又被重新提了上来。乔东山说,我甚至对他的经历和身份产生了怀疑,我怀疑他不是凌云峰,我打算继续暗中注意他,调查他……霎时,易水寒的额头上就冒出黄豆大的汗珠,他用眼角的余光打量一下周围,似乎看见黑压压的人群向他逼来,无数根指头指着他,耳畔一片轰鸣——假的,特务,冒牌货,拉出去公审,枪毙……易水寒呼啦一下站了起来,握紧双拳,准备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去,可是,他很快就发现,他的腿根本不听他的使唤了,他颓然跌倒在木凳上,等待未知的结局……好像过去了很多年,也许有一百年吧,他睁开眼睛,看见乔东山的嘴巴还在台上嚅动。乔东山说,同志们啊,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吗,奇迹啊。今天早晨,我借阅了一份资料,我找到了三条山战斗的一则报道,“是夜,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古莲百年不遇”,是我们的特务团感天动地,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易水寒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乔东山就从台上跑下来,泪花闪烁,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他颤抖了一下,在乔东山的背上拍打两下说,谢谢你乔科长,你把我们特务团说得太神奇了,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选自《当代》2020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交代“学习班的学员不发枪,只是发了军装”,为下文易水寒“下意识地摸枪”埋下了伏笔,这一安排使得故事发展合乎逻辑。B.小说场景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一次课堂上,但乔东山的讲述内容过去与现在交织,不仅拓展了小说的时空,也丰富了小说的内容。C.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是明线,易水寒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有条不紊。D.小说情节曲折摇摆,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而每一次危机却又都有转机,极具戏剧性效果。2.小说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3.有人说“情感是小说的动力”,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这是总书记《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的原意是如果连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此句旨在阐述知与行的关系,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显而易见,总书记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过程,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从而使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知行范畴的讨论主要围绕知行的难易、先后、轻重、分合等问题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重行传统肇始于先秦时期,孔子就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等论述,提出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以行为本。荀子对于重行讲得更为透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用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将“行置于最高层次,使“行”成为检验“知”的标准。从先秦到汉唐,中国哲学重行传统已经形成,但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则主要来自宋明理学家的阐发。程颐首倡“知先行后”说,后朱熹修正这种观点,提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为重”,此为“知轻行重”说的核心观点。至明中叶,“天下事势,如沉疴积瘘,所望以起死回生”,此背景下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力图达到“知”与“行”、“心”与“物”融为一体的境界。知行合一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知行合一”学说。后来,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又提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总书记也提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的可贵品格。“知则必行,不行则为徒知;言则必行,行则为空言”。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通过调查了解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再通过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从而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只有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反对认识与实践相脱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空对空”“两张皮”,从而切实把问题解决好,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节选自刘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1.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读书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读书多却不能够活学活用的人,是不能切实解决问题的。B.“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用“行”检验“知”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C.经过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知行关系的深入探究,国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知行观。D.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实质,是知行关系,通过调查去发现问题,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2.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含义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C.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D.诗少古风惟近体,学惭实践谩虚谈。3.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A.为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做知而行之的行动者和攻坚克难的奋斗者。B.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否则,就会沦为夸夸其谈的空谈家。C.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民心。D.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在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做到初心如磐,砥砺前行。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2)“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礼记·乐记》)1.第一则材料中“信而好古”的含义是什么?2.自言“述而不作”的孔子是否只能称为“明者”?结合第二则材料进行分析。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形体。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C.三公: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青年人中流行一句话,叫“谁的青春不迷茫”。可是,驻藏战士说:我告别霓虹和繁华,在绿色军营戍守雪域边关,我的青春有担当,我的青春不迷茫;快递小哥说:我告别农村与父母,在城市的街道穿梭往来,我的青春有责任,我的青春不迷茫;青年学生说:我走进学校与课堂,在知识的海洋自由徜徉,我的青春有信仰,我的青春不迷茫。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简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B【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正确理解与运用常见成语则需要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等。第一处,“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彼此间祸福相连,强调人与人之间。联系上文是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关系密切,故选“息息相关”。第二处,“牵动”是触动,“牵挂”是挂念。联系下文是触动中华儿女心弦,故选“牵动”。第三处,“浓墨重彩”是绘画或描述笔墨多,“淋漓尽致”是形容文章、谈话透彻充分。句中是形容“一笔”,笔是用来绘画或描述的,故选“浓墨重彩”。故选B。【点睛】词语(熟语)辨析题可以从词义辨析和语境辨析。词义辨析需要注意望文生义、误用褒贬、搭配不当、谦敬错位。语境辨析要注意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自相矛盾、不合习惯,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综合判断。2、4.D5.D6.A【解析】
4.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静寒境界”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A项,“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错。第一段说“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所以无法“化解”龌龊与清洁的冲突。B项,“全部内容”绝对化。第二段说“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C项,“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无中生有,“我们”应是“画家”。“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曲解文意,第三段写“画家”通过静寒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故选D。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中,D项,“反衬”错,原文是“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故选D。6.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本题中,B项,不符文意,“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错误,目的是论证“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C项,应是融合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听觉艺术”属无中生有。D项,“静之寒就是空之寒”绝对化,原文第五段说“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而且中国艺术保持“自然的纯粹性”与“静之寒”“空之寒”没有关系,强加逻辑。原文是“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而非“隔绝俗世”。故选A。【点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常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既要对文章全局进行“整体把握”,又要根据词语的具体语境来体会。4.前后勾联,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5.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入手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6.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或连义互解。答题时,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是否连贯畅通,逻辑关系是否合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3、B【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由上句“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可知,此处是在讲传统的稳定性,和这个意思接近的应该是③,其中的“惰性”和“不随顺时俗俯仰”,体现出了“传统的稳定性”的特点,所以③应该是放在第一空;和③关系密切的句子是⑥,其中说的“天然生就的品格”是指③中的“惰性”和“不随顺时俗俯仰”,所以⑥在③后面。根据后文“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可知,后四空讲的是“更新”,即变化,所以第三空与前面的句子应该是转折关系,⑤句是转折关系,②中的“吸收融合”也是在讲更新与变化,所以和⑤的关系密切,因此第三空和第四空应该是⑤②,①是更新的结果,所以紧跟在②后面,正确的排序为:③⑥⑤②①④。故选B。【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4、B【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题中A项,“垂询”错,“垂询”是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句中用于自己询问别人,不得体;B项,“高朋”指贵宾,“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敬辞,“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句中使用得体;C项,“斧正”错,“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句中用于自己修改别人的文章,不得体;D项,“足下”错,“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句中用来称呼自己,不得体。故选B。【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5、1.“春物尽”和“长年情”对比,突出了友情的持久;“懒独酌”和重“杯酒”对比,突出了情感的真挚;闲人之至和陈兄之至对比,突出了关系的亲密。2.春天易逝的感伤;现实生活的孤独;朋友到来的惊喜;往日友情的珍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作者迎友之喜的”,本题主要考查对比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效果。结合“坐怜春物尽”“稠叠长年情”分析,“春物尽”和“长年情”对比,突出了友情的持久。结合“携觞懒独酌”“勿轻一杯酒”分析,“懒独酌”和重“杯酒”对比,突出了情感的真挚;结合标题“喜陈兄至”“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分析,闲人之至和陈兄之至对比,突出了关系的亲密。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结合“坐怜春物尽”分析,春天易逝的感伤;结合“携觞懒独酌”分析,抓住“独”,此处主要写生活的孤独;结合“闲人犹喜至,何况是陈兄”分析,陈兄到来的惊喜;结合“稠叠长年情”“从容尽日语”等分析,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突出感情的深厚,对往日友情的珍视。【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靡有朝矣覆杯水于坳堂之上无边落木萧萧下梦啼妆泪红阑干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挟飞仙以遨游如乐何成如容易却艰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示例)此题中需注意“靡”“坳堂”“庭”“萧萧”“阑干”“鉴”“挟”“遨游”“艰辛”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7、1.B2.C3.B【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项,“不能将”错。说法太绝对,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不能很好地”。C项,“摒弃”错。属曲解文意,传统的传播方式虽然有自己的劣势,但还不能完全“摒弃”。此外,“传统文化可视化传播的关键意义所在”错。原文没有这种说法,属无中生有。D项,“永久性地保存文物实体”错,属混淆概念。原文第四自然段说“建立三维实物或模型数据库,从而更加科学地、高精度地、永久性地保存文物”,这种说法与“保存文物实体”是有区别的,“文物实体”不等于“文物三维图形和模型数据”。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三个并列角度”错。第二至四段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视化传播,三者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3.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B项,“借此可以……的冲击”错,属曲解文意。通过第二自然段可知,借助新技术将文化理念具象化是为了扩大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非“抵御世界各国文化思想”。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8、1.D2.①交代了故事结局,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主题表达得以完成。②突出学习班对易水寒的影响,使其产生蜕变。③情节突转,产生了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3.①小说通过人物的情感表现,完成了人物形象塑造。②小说利用跌宕起伏的情感要素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③小说通过乔东山动情的讲述和易水寒情感的变化及升华,完成了小说的主题表达。④小说中情感成为了贯穿全篇的线索,统摄了作品的材料。【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D项,“节奏从容和缓,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错误,文本由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讲述过程来带动情节,串起易水寒各种心理变化,故情节不是“从容和缓”,而是张弛交替。且依据第十七段“老天爷洒下甘霖,浇醒了我们亲爱的凌团长,这是天意啊……”,十八段“抱住易水寒激动地说,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革命者是打不死的……”可知,乔东山最后两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是转机,故“乔东山每一次停顿对易水寒而言都是一次危机”于文不符。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结尾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和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最后一段“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交代了故事结局,易水寒受影响而思想产生了蜕变,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凌云峰,为了革命,马革裹尸在所不辞……”易水寒由被怀疑到被信任,化险为夷,情节突转,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有力地彰显了主题。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思想感情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抓住题干“情感是小说的动力”的指向性作用,分析文本思想感情对人物、情节、线索、氛围、主旨等的作用,分要点准确答题。本文的“情感”有两方面。一是乔东山对“凌云峰”由怀疑到信任的情感,二是易水寒的情感:如第二段“感觉乔东山并没有特别在意他,心里才稍微平静一点”,第三段“他还是心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第六段“他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住了,简直就要虚脱了,摇晃了一下,又站稳了”,第十三段等“老子不是凌云峰,老子是国民党特务易水寒,老子是来刺探情报的,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成功,便成仁……”,末段“易水寒分明感觉到,好像有一个东西从他的身体内脱壳而出,另一个东西注入他的血管”等。二人的的情感变化,串起了全文情节变化,故情感推动了情节发展,在紧张的氛围中突出人物,尤其是易水寒的形象特征,促使人物情感和思想得到升华,有力地彰显了主旨。【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9、1.B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这个哲学认知在先秦时就已形成”错误,“知行合一”说是明朝中叶的王阳明提出的。故选B。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句子含义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C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含义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与“一句话都不能付诸实践,纵然读万卷诗书也只是枉然”意思不符。故选C。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读书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方能培养君子人格”错误,“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与“君子人格”不能等同。C项,“共产党人若能将‘身入’基层和‘心到’基层统一起来,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改为“才能”。D项,“有了知行合一的睿智和坚韧,我们就能”错误,假设关系不当,应该是条件关系。将“就能”改为“才能”。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10、1.对古代圣贤及其所创作的经典的推崇。2.孔子不仅是“明者”,也是“圣者”。①“述”是对古代经典的整理、阐释和传授,是“作”的基础,如同材料二“识”是“知”的前提。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吸收恰是创作创造的必要前提。②孔子的“述”不是对古代经典形式上的照搬,而是在“述”中渗透了自己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就不仅“识礼乐之文”,也“知礼乐之情”。“述”本质上也是一种“作”。【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本题,“信而好古”指对古代圣贤及其所创作的经典的推崇。孔子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整理,也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接触到博大深邃的古代理论。他从中汲取到了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他们的智慧作出了全面总结。不仅如此,在向先贤们学习的时候,他还产生了许多新的感悟,提出了许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传播和阐述古代典籍的的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新思想完美地融入其中。实际上,孔子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开创了具有崭新思想内涵的儒家理论。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孔子给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要珍惜并乐于学习,这是学习的态度问题。学问之道,关键就在于是否愿意虚心受教。其次,则对所学应当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而好古”。一个人只有真心喜欢先人的智慧,才能领略到先贤之学的精妙。而且,古人的智慧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这种智慧是真正的精华。认真对待这份财富,我们就会受用无穷。2.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层思考,分条作答。答案当然不是,孔子不仅是“明者”,更是“圣者”。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只是自谦的说法而已。而且,孔子也并非真的只是述而不作,比方说以“仁”解“礼”就是孔子的创作。他这么说,只是表现出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及历史经验的重视,这也是他做学问的态度。也许在很多人的眼中,认为孔子多方面地维护传统,是保守派,这种看法是极不客观的。因为重视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我国古时的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不管是政治学说,还是社会理论,乃至人生哲学都不乏深刻的洞见。这是先贤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过程,文化传统无法割裂。即便是面临新问题,也需要历史的经验;即便是创新,也要以传统为基础。离开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谈创新,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尊重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继往开来。总而言之孔子做到了继承和创新,所以是“圣明”的。【点睛】这两道题目均暴露出教学上没有落实相关知识的弊端,论语复习,当立足文本,就重要概念、句子,先解决字词问题,再翻译,再理解其深层含义,最后才是评价,学以致用。材料一参考译文:孔子说:“阐逋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材料二参考译文:所以懂得礼乐内在性情的人能创作新的礼乐,记住(了解)礼乐表现形式的人能阐释旧的礼乐。能创作的人叫做圣,能阐释的人叫做明。所谓“明”和“圣”,指的就是阐释和创作。11、1.C2.A3.D4.①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②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兼用排除法。根据句意断句。“昔张说被窜”大意是过去张说被流放,句意完整,应断句。“匿”应属后句,排除BD;“遁去”是一个词,指逃走,“事宁乃出”单独成句,指事情平息了再出来,所以应在“去”后断句,排除A。这段话翻译为: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故选C。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A项顺序错误,应为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形体。故选A。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时要整体把握文意,仔细比对。尤其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D项“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分析有误,据原文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可知,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是他自己主动去劝季广琛的。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得分点“故事”,按照旧例;“工”,擅长;“已”,然后;“程考”,按照常规考核。句子翻译为: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②句得分点“雅”,一向;“倚”,倚重;“止”,只;“除”,授予。句子翻译为: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点睛】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韦陟被贬做桂岭尉。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使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兵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12、【例文】莫因迷茫凋朱颜风沙高原,霜雪哨岗,有一种青春因担当而不迷茫于绝徼藏边;盛夏亢阳,深秋寒雨,有一种青春因责任而不迷茫于车水马龙;迟明书声,夤夜青灯,有一种青春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合作开拓:招商合同范文集成3篇
- 金融机构保安工作总结计划
- 保安公司浮雕施工协议
- 2024年夏令营活动场地出租合同3篇
- 2024版酒店管理与酒水销售合作协议2篇
- 图书馆活动灯具租赁协议
- 2024年区域代理:润滑油独家销售合同
- 2024年度高品质大尺寸地毯专用塑料包装袋订购合同版
- 水电站景观施工合同
- 2024年度互联网服务合同:网站建设、运营与维护3篇
- 高速公路工程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面试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2024新信息科技七年级《第二单元 直播网络我来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2课标
- 2024-2030年中国抗血栓药行业销售动态及需求趋势预测报告
- 医生值班与巡诊制度
- 幼儿园大班数学练习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政府采购专家题(无解析)附有答案
- 体彩三人合伙协议书模板
- 甲状腺护理新进展
- 2024年秋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
- 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Part B How are families differen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