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东省实验中学越秀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摘编自费孝通著《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生儿子、娶媳妇、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城市和农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而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通过不断做优做强做精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增强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才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和由城里打工返乡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民看到只有不断的自我革新,不断地自我进步,才能够掌握时代的主动权,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角”,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蓝图已经绘就,要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依靠“新”的思维,新的改变,去推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摘编自中新网2019年12月2日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泥土是乡下人的命根。B.以农业为生的人世代定居在乡村,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互相信任,信任成为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结合材料以及《乡土中国》这本书,下列对乡土社会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中人们可以“眉目传情”“指石为证”,甚至连语言都可以说是不得已采取的工具,只有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文字才能下乡。B.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修身”,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越差序的人伦而存在。C.乡土社会中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凡是文化性的、非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了这种权力。D.乡土社会中血缘是稳定的力量,血缘和地缘是合一的,地缘不过是血缘的空间投影,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化绕不过去农村,因为农村几乎跟每一个人都有关联,农村也会为现代化提供滋养。B.随着现代化建设,乡村的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的基层政权建设,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改善。C.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D.只有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才能推动乡村发展,农业转型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4.为什么作者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铁凝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学校有反映。”“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你们哪天评选?”“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文本有删改)【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8.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③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选自《吕氏春秋·劝学》)【注】①说:说教。②兑:通“悦”。③硾(zhuì):拴上重物往下沉。④堇:药毒草名,根部有剧毒。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先王之教A莫荣于孝B莫显于忠C忠孝人君D人亲之所甚欲也E显荣人子F人臣之所甚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多指“君王之子”,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被赋予了道德高尚的含义,如荀子《劝学》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C.“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锲而舍之”的“而”和“学者师达而有材”的“而”是一样的用法。D.“金就砺则利”,“金”在古代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就砺”是指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是接近、靠近之意,“砺”是指磨刀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通过积土成山兴风雨、积水成渊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才能拥有智慧,具备圣人情怀的论断。B.《荀子·劝学》中“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舍”与“不舍”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C.《吕氏春秋·劝学》指出君主父母不能得到忠孝之臣的原因是不懂道理信义,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D.《吕氏春秋·劝学》善用比喻,批判当时学生不听教化、自以为是,而老师只顾说教,不懂如何使人心悦诚服的社会现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14.同是“劝学”,两则选文中,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短歌行①曹丕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带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15.下列对这前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与到自己看到父亲生前用过的帷幕、几筵,不禁触物伤情,有物在人亡之痛。B.失去了自己所瞻仰依恃的父亲,作者自然止不住要“泣涕连连”了,这里用语贴切。C.“我独孤茕”四句叙述自己孤寂无依,内心的痛苦是人莫能知的,“孔”理解为“很”。D.整首诗清丽婉柔、把思亲之情描写得细腻、生动、真挚,体现出“工于言情”的特点。16.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发年岁己老、功业未成之感的两句是“,”。(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虽有“”之雄心,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徒留“”的结局。(4)《登高》一诗中“,”两句视听结合、俯仰结合描写江边见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晚秋的北京,天气也是多变的。抬头,云层正在变厚、挪移,水气_________于湖面。不多时,细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很绅士。雨滴细如发丝,静静地落于水面。一群白色的水鸟翩然落下,在凫水,在追逐,_________,仿佛潇潇雨丝与它们无关。举目北望,万寿山与佛香阁被水雾轻轻地笼罩着。历史,在朦胧中隐约浮现:仿佛看到一群提着宫灯的宫女婀娜地行走于长廊,又似乎听到了十七孔桥边的那头铜牛哞哞地叫了两声。西岸的五泉山在细雨中_________。那高高的玉峰塔,被雨丝削成一株瘦瘦的青竹,似在轻轻摇动,使人想起“_________”的诗句。①西堤东边有两行高大的树木,②被细雨打湿后色彩越发鲜艳起来。③红与黄,诗意地相接,④雨丝似乎也被带入晚秋的斑斓世界。⑤雨停了。西山那边,霎时露出一抹玫瑰红。⑥云收雨霁,山水又回复它宁静而开阔的原貌。⑦一晴一阴之间,整个园林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弥漫悠然自得若隐若现竹摇清影罩幽窗B.弥散泰然自若隐隐绰绰瘦玉亭亭十数竿C.弥漫泰然自若若隐若现疏竹虚窗时滴沥D.弥散悠然自得隐隐绰绰始怜幽竹山窗下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在现代汉语中,“绅士”一词可形容男士有现代文明修养,文中以此修饰细雨,别有意趣。请简要分析。21.在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我们学习了8首古典诗歌。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我们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品味两宋风韵……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参照以下例句,以第三单元其余7首诗歌为内容,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例句: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仿句1:。仿句2:。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1年5月22日,长沙微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山河失色,举国同悲。袁老“以稻济天下”,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尤其是在回答记者“三系法杂交稻你可以吃一辈子,为什么还要领衔后面的研究?”的问题时,他坦率地说:“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身为青年的你,对袁隆平院士的话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D3.C4.①乡土性表现在乡下人的“土”气,离不开土地。②乡土性表现在村落之间的隔绝、孤立和封闭。③乡土性表现在是个熟悉的社会,靠规矩而非法律规范社会生活。5.①从乡村治理之变层面看,过去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新形势的需要。②从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层面看,乡土社会的基础性结构习俗难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③从价值之变层面看,传统农民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观念大为淡化,现代社会无法单纯依靠乡土社会的价值习俗来维持和发展。④建设美丽乡村,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满足现代乡村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要求。⑤推动农业发展,乡土社会中传统农业生产习俗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⑥加强对农民的培育,乡土社会基于经验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导语】《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奠定对传统乡土认识基础,剖析其特性。贺雪峰的作品从当下视角展现乡土中国新貌与问题。陈红的《乡村振兴要靠“新”》则聚焦乡村振兴策略中的创新要素。三者从不同维度探讨乡土,有对传统的解读、现状的审视以及未来振兴之路的思考,相互补充,勾勒出乡土多面图景。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是因为城里人认为乡下人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理解错误。由原文“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可知,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并非因为城里人这样说,而是作者的观点。B.“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误。原文是“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且由“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可知,“气候与战乱会使得基层人口流动”不是常态,是变态;且战乱虽然会造成人口流动,但概率很小。C.“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因而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因果倒置。由原文“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可知,是因为乡土社会成了一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所以,乡土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D.正确。由“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知,选项表述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D.“陌生人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就可以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错误。材料一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乡土中国》中也讲乡土社会的血缘关系是基于亲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先天性和稳定性,由此可知,陌生人很难真正融入这种血缘关系体系,在一个村子居住一段时间,也是很难在当地血缘网中生根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错误。由原文“这就需要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可知,让乡村环境美化起来,才能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而要“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如“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等。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原文“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可知,乡土性表现在乡下人的“土”气,离不开土地。由原文“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可知,乡土性表现在村落之间的隔绝、孤立和封闭。由原文“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可知,乡土性表现在是个熟悉的社会,靠规矩而非法律规范社会生活。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材料二从三个层面讲了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的巨变。依次分析可知:(1)过去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是乡土社会习俗在治理方面的一种体现。而随着2006年农业税的取消和国家大规模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这种传统治理体制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乡村治理之变层面看,现代社会不能依靠乡土治理体制来应付。(2)乡土社会中基于血缘、地缘关系形成的紧密人际关系和相对封闭稳定的村庄秩序,是其重要习俗特征之一。但在现代社会,随着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以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以及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从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层面看,乡土社会的基础性结构习俗难以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3)传统农民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观念是乡土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到20世纪末,这种观念大为淡化,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促使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与乡土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有很大不同,从价值之变层面看,现代社会无法单纯依靠乡土社会的价值习俗来维持和发展。材料三从农村、农业、农民上三个方面谈了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的问题。依次分析可知:(1)从建设美丽乡村上看,乡土社会的习俗难以满足现代乡村对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要求。如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完善乡村“包装”,打造“新农村”,增强乡村吸引力,这超越了乡土社会原有的环境建设模式。(2)从推动农业发展上看,乡土社会中传统农业生产习俗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现在推动农业发展要与市场接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新农业,依靠科技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实现转型,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仅依靠乡土社会的传统农耕方式。(3)从加强对农民的培育上看,乡土社会基于经验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当下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造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这有别于乡土社会原有的人才成长路径。6.C7.B8.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9.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红火、炽热、希望。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错误,姐姐安然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护。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错误,本文中没有出现“外貌描写”。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她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她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她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要选举时“更”穿。她颇有主见,坚持自我。9.本题考查学生小说物象意义的能力。“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和传统衣服区别很大,颜色和样式象征着青春的独特气息:创造力,红火、炽热、希望。“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穿着,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则是突破了庸常,别具一格的衣服,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安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即使知道有来自学校的反对,依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无惧因此落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10.BCE11.C12.C13.(1)木材的弯度合乎圆规的标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这样的。(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啊。(3)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这种情况。14.①文本一,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要坚持不懈,用心专一。②文本二,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要努力学习,其关键是要尊敬老师。【导语】荀子的《劝学》以自然现象和事物变化为喻,强调积累和坚持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提高修养和智慧,达到君子境界。吕氏春秋的《劝学》则侧重于强调师尊的重要性,认为尊师重道是达到理义和成圣的关键,批判当时社会学习风气不佳,指出学生要尊重老师,老师要用心说教,使人悦服。两篇文章都强调学习,但各自角度不同。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十分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十分希望拥有的。“先王之教”是主语,“莫荣于孝”和“莫显于忠”是并列的谓语,意思相对,中间应断开,所以“莫荣于孝”后应断开,即在B处断开;“莫显于忠”后也应断开,即在C处断开。“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整个作“忠孝”的谓语部分,其中“人君人亲”是主语,“所甚欲”是谓语,“也”是句尾语气词,结构完整,应在“也”后断开,即在E处断开。故选BCE。补充:此句还有一种断法,不过多于三处,不符合题干要求,现把它列到下面,以供参考;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B.正确。C.“一样的用法”错。假设关系,如果;/表示递进,并且。句意:雕刻(器物)如果中途放弃;/求学的人如果有老师的教导并且自身有才能。D.正确。句意:金属制的刀斧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得锋利。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C.“而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错。由原文“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可知,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由此可知,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而不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1)“中”,符合,合乎;“有”,同“又”;“槁暴”,晒干;“𫐓”,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寄托”,存身、托身、容身;“用”,因为、由于;“……者,……也”,判断句。(3)“疾”,努力;“魁士名人”,贤士名人;“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未尝有之也”。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文本一:由文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这两组对比的比喻,着重表明,坚持与放弃必将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由文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可知,作者以“蚯蚓”和“螃蟹”的对比为喻,指出“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所以选文一作者强调的学习态度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②文本二:结合“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可知,文中强调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斧锯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文本二: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顺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诚更显达的。忠孝是君主父母所十分欣赏而想得到的。显达荣耀是臣民子女所十分希望拥有的。但是君主父母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臣民子女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这是由于不懂道理信义的原因所产生的结果。不懂道理信义是由于不学习的原因所造成的。学生的老师博学而有才华,我不信学生就成不了圣贤的人。圣人存在的话,天下就可以被治理。圣人在右边则右边被敬重,圣人在左边则左边被敬重,所以古代贤能的君主没有不尊敬老师的。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如做到这样就能使声名显达,品德行为得到彰显。所以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不在于对学生贫贱、富贵看轻或看重,而在于看重学生的思想态度。一个人可以做到这样,其他的事就没什么不可办的了,所要办的事都可完成,所希望的都可达成,这是由于得到圣人教化的原因。圣人来自于努力学习。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才华出众的名人,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的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言语就被信从,他的思想也被传论。所以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老师采用不能教化、不被听从的方法而勉强教学生,想要自己的思想被传播、自身被尊重,不也就太遥远了吗?学生处在不被教化、不听从教化的情况中,自己做自认为对的事,想声名显赫身体安泰,这是怀中藏有腐臭之物却想散发芳香,是跳入水中却厌恶被弄湿一样的不可能。凡是真正说教的人,说得使人欢喜,并不是只顾说个不停。当今世上说教的人多数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不能使人欢喜却反而说个不停,是挽救溺水的人但却用石头使他下坠,是救治病人却喂他饮毒药,(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15.D16.①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魔”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②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整首诗清丽婉柔”表述有误。全诗语言质朴、本色。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明确两首诗的诗句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意为走着的母鹿叫声不停,衔得苹草把小鹿呼唤。鸣鹿衔草呼唤小鹿,形象具体生动,写出鹿麂有所“瞻恃”的欢乐,以鹿麂之乐——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为“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