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编号11审核:高二历史组时间:2024.12.4【目标导航】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时空坐标】【知识梳理】城市化的演进城市化演进的原因;世界城市化发展的表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对点练习1】1.近代中西城市化进程表现迥异,折射出中西方近代工业发展的不同历程。分析下图,结合所学可知()1850年—2050年英国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A.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工业城市的发展B.一国城市化水平与该国的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C.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都十分缓慢D.入世是新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决定因素2.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头3年间,有300余万农民进城就业,占同期城市就业人数的30%。1957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了24.4%……于是,中央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实行企业的关停并转,精减大批城镇职工返回农村,实行“逆向转移”。材料中的变化()A.得益于“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是国家“左”倾错误的产物C.借鉴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D.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数量已由1978年的1.7亿提高至2018年的8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至2018年我国城市化年增长率不到4%。这一时期的中国城市化()A.达到了国际城市化水平B.与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C.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D.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形成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建筑技术的革新和市民居住条件的改善的表现2、服务设施的改善的表现【对点练习2】城市化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城市人们的生活步伐,也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仓储式商场、超市、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这反映出()A.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B.城市居民的生活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C.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高D.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三、基础设施的发展的原因、发展历程【对点练习3】1.20世纪初期的民谣集《海上竹枝词》被称为“描写上海风俗人情之一大活剧”,书中既有“海上风行请大餐(注:西餐),每人须要一洋宽”的记载,又有“沪上真同不夜城,电灯争比月华明”的描述。这些现象集中体现出当时上海()A.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奢靡成风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C.经济变革催生民谣文化形成D.城市生活受到外来文明影响2.有学者指出天津近代的城市发展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说明()A.城市建设服务于经济发展B.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C.城市发展取决于交通进步D.天津城市建设理念先进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问题表现【对点练习4】1.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年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A.城市发展开始关注生活环境改善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C.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D.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2.19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地区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从每年4500件上升到每年4万件,其中未成年人案件占较大比例。伦敦最大的两个区中,未成年人的犯罪率高达34%。这说明英国当时()A.早期殖民扩张拉大贫富差距B.工人阶级生活水平明显下降C.工业化提高了城市治理难度D.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拓展提升】1.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原因:①受外来侵略的冲击;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近代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②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④与近代工商业发展联系紧密。2.城市化问题的应对措施: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新能源。②调整产业结构。③加大宣传与法治建设,提高环保意识与公民素质。④完善交通网络。⑤改善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加大住房建设的投入。【巩固练习】1.为研究世界近代史上的某一现象,一学者列举了以下要点:新兴的工业中心、从世界各地获得充足粮食供应、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该学者研究的这一现象是()A.近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B.工业革命与工厂体系的建立C.近代技术和医学的进步D.世界联系加强改变社会生活2.1855年,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描述他见到的泰晤士河:清澈的整条河变成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甚至更臭,整条河就是一条臭水沟。泰晤士河的变化()A.与英国工业化进程相伴而生B.展现了科学时代的消极影响C.暴露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罪恶D.源于英国“城市病”的弊端3.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了《住宅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A.城市经济建设倒退推动法制建设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C.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D.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4.20世纪初,在《申报》登载的各式广告中,宣传传统“砖木结构”的低层房屋广告被“钢石”结构的高楼大厦取代;传统的马车、独轮车广告被轮船、火车、西式马车和黄包车取代。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媒介的不断衰落B.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提升C.城市化水平有所提升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5.19世纪之前,在英国只有能够自己负担交通工具的极少数人才得以在城市外居住。随着交通的发展,更多工业城市的中上层居民得以迁往郊区。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人阶层和城市贫民却被迫居住在工商业建筑密布的市中心。这一状况()A.推动城市交通的近代化B.适应了工业时代的需求C.致使工人运动开始兴起D.带来了严重的“城市病”6.同学们在学习“工业革命”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佐证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检索到下列三份材料。下列对其史料价值的评估与说明,正确的是()

①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1838年)②伦敦1830年至1850年的市政档案文件③道伊斯·;沃尔夫编:《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1973年)A.①是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B.②是原始档案,有较高史料价值C.③是后人所编,不具备史料价值D.以上史料均不能当作佐证材料7.下表为1500年—1890年,中国、日本和西欧的城市化率(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表。导致其变化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年份中国日本西欧15003.82.96.118203.812.312.318904.416.031.0A.自然环境B.价值观念C.政治体制D.生产方式8.进入20世纪,美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额资金修建了大量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同时还积极完善水电、通信等配套设施。并且,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划来引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这一现象反映了()A.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B.应对经济危机的必要手段C.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开启D.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9.2001年,我国东部地区有293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44.3%;中部地区有247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37.3%;西部地区有122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国非农业人口的18.4%。这可用于说明我国()A.城市化的进程有序推进B.城市化水平存在区域差异C.城市人口空间布局合理D.以东部带动中西部的发展10.1863年,英国议会颁布《碱业法》,要求抑制工业生产中的有害气体。1876年“首都公共事务委员会”开辟新街道,缓解交通拥堵,同年,议会颁布第一部水环境保护法《河流污染防治法》。这表明,英国()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升B.人民生活水平出现下降C.城市化的问题得到重视D.公共卫生知识逐渐普及11.1883年,上海租界内建立了自来水饮用系统,“饮城河之水,易生疾病”的观念逐渐被市民所了解。《申报》代表民众向官方呼吁:“城河之水恶浊,是宜官为勤勘广浚,必使城内水清食之不至致病,而取汲亦觉便宜。”这表明近代上海()A.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善B.公共卫生意识逐步提高C.公共卫生事业成就显著D.医疗卫生事业领先全国12.1949~1958年,我国城市数量从132个增加到184个,增加了52个。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3个,贡献5.77%;中部地区增加了23个,贡献44.23%,西部地区增加了26个,贡献50.00%。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B.国际环境的恶化C.工业体系的初建D.三线建设的开展13.19世纪中叶英国诸多城市兴起大规模市政建设运动。如,格拉斯哥市通过立法推行城区规划和改造工程,增建公园绿地改善普通民众生活条件;伯明翰市发起“在最广大的贫困市民中分配利益、好处和福祉”的社会改革。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注重加强对城市治理B.城市无序扩张有所放缓C.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D.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14.进入20世纪以来,广东汕头的城市不断发展。1914年,巨商高绳芝创办的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市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1923年,汕樟轻便铁路全线完工,乘客和货物均可从汕头运输到澄海县城,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1929年汕头飞机场完工启用,同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据此可知,近代汕头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B.重视基础设施建设C.注重美化城市环境D.利用广东地理优势15.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后,提出了“辟城建市,拓展新市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以工程建设为先导,先后修筑道路,整顿旧市场,修建公园,安装路灯、电话、自来水等。这些措施()A.得益于工业体系的健全B.旨在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C.提升了城市发展的潜力D.改变了西南地区落后面貌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摘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政府是城市化的主导,能通过各种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