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6/12/wKhkGWdVdJiARDmOAALG4R757aI231.jpg)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6/12/wKhkGWdVdJiARDmOAALG4R757aI2312.jpg)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6/12/wKhkGWdVdJiARDmOAALG4R757aI2313.jpg)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6/12/wKhkGWdVdJiARDmOAALG4R757aI2314.jpg)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6/12/wKhkGWdVdJiARDmOAALG4R757aI23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争吵不休,互不相让,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串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材料二: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桥上文官和武官的争吵是由没有遵循“各靠左行”的规定而引发的。B.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的举措,为化解险情争取了宝贵时间。C.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直接原因。D.在商业高度繁荣的同时,北宋也随之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管理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B.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A.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B.《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C.《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D.《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现象措施材料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②盗凿汴堤以自广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①订立相应法规②组建专职队伍①史籍②画卷A.“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C.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D.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5)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竹峰寺(节选)陈春成这次回乡,心里烦闷。我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四处一逛,风景皆殊。其实在城市中生活,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我一时没有防备,觉得难以接受。无论如何,覆盖着法国梧桐浓荫的小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了。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不知身在何世。我想,那些消逝之物,如今怎都成了缥缈的回忆?如此迷糊了几天,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来竹峰寺的大巴上,我一边望着窗外群山,一边用手摩挲着老屋的钥匙,它就是我和老屋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我想象这钥匙是一只U盘,老屋仍完好无损,就存放在这只U盘里。一同存储在其中的,还有关于老屋的记忆。这么幻想着,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钥匙该如何处置呢?放在身边,久了,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又太残忍。我想了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车到站之前,我已决定把钥匙藏在竹峰寺……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除了守口如瓶的慧灯师父。慧航问了好几次,起初,只是摇头。后来被磨久了,他才开口,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的。当时说好,谁问也不能说。慧航说,还藏着干嘛?慧灯说,就放那里挺好的慧航前年从春天到秋天,每天一清早就满山转悠,找碑,自得其乐的样子,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两人一下都沉默起来。戆灯忽然剧烈地摇了一阵头,抿着嘴,又像很委屈。慧航一下子就后悔了,也明白了慧灯的意思。老和尚对当年的承诺看得很重,对师兄是一种出卖,似乎有点羞愧。第二天起来了竹峰寺半月有余,没几天就该回去了。我在黑暗中摸到床头的钥匙,想,是时候把它藏起来了。清早起来,一面想。藏在哪里好呢?一个幽僻之处。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一个恒久不会变更的所在。我散着步,脑中想着藏钥匙,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是我,我不会直接埋起来。不埋,打量那碑座上的凹槽,琢磨了好一会。等到天黑透时,我又决定出来看看。寺中一片静,各处都熄了灯,水流声在黑暗中听来格外空灵。我定了定神,没过小桥,把电筒叼在口中,手扶岸沿,原来这小桥是由两块长石板拼成,长不到两米,一块窄,都蒙了层青苔。石板搭在两边石砌的桥墩上。我把手电凑近了石板,窄的那块,青苔只是青苔我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用手摸了摸笔画的凹痕,这才确信自己猜得没错。字迹在苔痕后时隐时现,然而仅看露出的部分,就已十分满足。结体茂密,透出稳凝,而不沉滞,但毫不跋扈。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从从容容,不凌乱,我站定了,闭上眼,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成句,成篇,心中安定。老屋的钥匙早放在口袋里,这时我摸出来,在手心用力握了握,见到石碑和桥墩的缝隙间,封着一道很厚的青苔,然后趁钥匙上的一点热度还没消泯,把它放进去,塞实了;又把青苔小心地盖上。于是我的钥匙,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那块碑,就钻出桥洞到了回去的日子,我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变迁中,蛱蝶碑被僧人们妥善保存和隐藏起来,不惧无常变化,以实现个人老屋记忆的永存。B.主人公在工作变换、故乡剧变的情况下重返竹峰寺,竹峰寺历经时局变化依旧存在,让“我”感觉到它是个恒常之物C.慧灯师父之所以流泪哭泣,是因为蛱蝶碑已经被做成了桥板,永远也不能复原,他会受到世人的非议。D.小说的结尾,“我”一边想着,一边走下竹峰寺。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心安宁,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变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把老屋钥匙想象成一个U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屋钥匙不仅能打开家门B.作者插入了蛱蝶碑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慧灯师兄弟的神态、语言、心理,让传言变得真实可信C.作者描述主人公藏钥匙的内心活动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秋万载”“天地崩塌”等词语表达了对“谁也找不到它”的确定无疑。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围绕石碑的“藏”与“找”组织全文,“我”的情感也随着“藏”与“找”而转变,结构完整。(3)小说中“藏钥匙”与“藏石碑”两个故事巧妙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有人说陈春成的小说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从本文看,这种对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责廷尉;问钱谷,理阴阳,顺四时;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想臣之法是千志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后世论A此者皆谓B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②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鲍照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不得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为乐府诗歌旧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为作者仿写古乐府之作B.本诗“君不见”一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表达效果相近,以倾诉、提醒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C.“故乡”两句,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近看尘沙扑面阻绝行人的的边关,作者借此表达征人的思乡之切。D.“朔风”两句,作者采用极具边关特色的意象描绘边关环境,同时借用“萧条”“哀急”等词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2)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长叹”一词的丰富意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的名句“,”,鼓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高中学习生活。(2)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不算拒谏。(3)旅游爱好者准备近期组团赴河北昌黎碣石山旅游,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等有关碣石山的古人诗句以增进他们对景点文化的了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_______的世界变局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C.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D.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才不负青春。(3)文本第三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蝴蝶兰的故乡在巴西、智利的热带雨林。所以,我国的古典诗词里,①_______。但这并不妨碍它本身成为一首诗。把蝴蝶兰养成一首美妙的诗,最宜生长的温度在16℃到30℃之间。温度低于15℃,就超出了它的理解力。习惯在60%以上湿度下生存的蝴蝶兰,是暖气人家30%以下的环境湿度。如果家里没有加湿器,蝴蝶兰不介意你每天用喷雾器向叶面加湿,但它非常介意往花朵上直接喷水。最好,不要②_______。浇水的原则是:干透浇透。③_______,这样的好心,愿能帮到春节领“蝴蝶”回家的你。开花后的蝴蝶兰,我也从不轻易丢弃,及时剪掉花葶,剪除坏死根部。将处理好的蝴蝶兰,放在能见到阳光又不直晒的地方,一株新的“蝴蝶”,就该探出头来啦。照料好了,会长达三个月。(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根据材料第三自然段,概括护理开花后的蝴蝶兰的步骤。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屏幕上阅读,而非书本上,你认为书本阅读还重要吗?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年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4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争吵不休,互不相让,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串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材料二: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桥上文官和武官的争吵是由没有遵循“各靠左行”的规定而引发的。B.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的举措,为化解险情争取了宝贵时间。C.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直接原因。D.在商业高度繁荣的同时,北宋也随之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管理的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B.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CA.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B.《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C.《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D.《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B现象措施材料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②盗凿汴堤以自广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①订立相应法规②组建专职队伍①史籍②画卷A.“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C.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D.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5)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解答】(1)A.张冠李戴。由原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互不相让”可知,不是官员,哪有什么左右可分。故选A。(2)D.原因判断失当。由原文“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可知。故选D。(3)ABD三项分属于不同领域的城市管理措施。C.是城市建设和规划问题,不体现城市管理。故选C。(4)B.“道路狭窄、通行困难”不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故选B。(5)由“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可知,积重难返。由“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权贵阶层不服从管理。由“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可知,官员的懒政。由赵匡胤曾下令狠狠整治“侵街”现象,“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至少在北宋,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可知。答案:(1)A(2)D(3)C(4)B(5)①五代后周时期占道经营情况严重,积重难返。②权贵阶层不服从管理,导致占道经营的风气蔓延。③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官员的懒政。④朝廷和皇帝本人对这一现象的退缩和妥协。(二)现代文阅读Ⅲ(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竹峰寺(节选)陈春成这次回乡,心里烦闷。我在辞职和入职之间,想回家休整休整。回来一看,四处一逛,风景皆殊。其实在城市中生活,每天到处都在增删一些事物,涂涂改改,我一时没有防备,觉得难以接受。无论如何,覆盖着法国梧桐浓荫的小县城,已经不复存在了。老屋那一带成了工地,围着铁皮墙。工地边上,也蜃楼一般,不知身在何世。我想,那些消逝之物,如今怎都成了缥缈的回忆?如此迷糊了几天,正在愤闷和惆怅间摇摆,想起慧灯师父。于是我二话不说,就出发了。来竹峰寺的大巴上,我一边望着窗外群山,一边用手摩挲着老屋的钥匙,它就是我和老屋之间最后的一丝联系。我想象这钥匙是一只U盘,老屋仍完好无损,就存放在这只U盘里。一同存储在其中的,还有关于老屋的记忆。这么幻想着,心情渐渐松弛下来。钥匙该如何处置呢?放在身边,久了,日常的空气会消解它身上的魔力,直到对我失去慰藉作用,又太残忍。我想了想,决定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道的,车到站之前,我已决定把钥匙藏在竹峰寺……据传,竹峰寺在解放前,有块蛱蝶碑很有名。在时代的颠沛流离中,僧人将其藏于寺内某处,渐渐地,除了守口如瓶的慧灯师父。慧航问了好几次,起初,只是摇头。后来被磨久了,他才开口,碑,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的。当时说好,谁问也不能说。慧航说,还藏着干嘛?慧灯说,就放那里挺好的慧航前年从春天到秋天,每天一清早就满山转悠,找碑,自得其乐的样子,忍不住和他吵了一架,两人一下都沉默起来。戆灯忽然剧烈地摇了一阵头,抿着嘴,又像很委屈。慧航一下子就后悔了,也明白了慧灯的意思。老和尚对当年的承诺看得很重,对师兄是一种出卖,似乎有点羞愧。第二天起来了竹峰寺半月有余,没几天就该回去了。我在黑暗中摸到床头的钥匙,想,是时候把它藏起来了。清早起来,一面想。藏在哪里好呢?一个幽僻之处。一个无人知道的地方。一个恒久不会变更的所在。我散着步,脑中想着藏钥匙,我会把碑藏在哪里呢?是我,我不会直接埋起来。不埋,打量那碑座上的凹槽,琢磨了好一会。等到天黑透时,我又决定出来看看。寺中一片静,各处都熄了灯,水流声在黑暗中听来格外空灵。我定了定神,没过小桥,把电筒叼在口中,手扶岸沿,原来这小桥是由两块长石板拼成,长不到两米,一块窄,都蒙了层青苔。石板搭在两边石砌的桥墩上。我把手电凑近了石板,窄的那块,青苔只是青苔我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声,用手摸了摸笔画的凹痕,这才确信自己猜得没错。字迹在苔痕后时隐时现,然而仅看露出的部分,就已十分满足。结体茂密,透出稳凝,而不沉滞,但毫不跋扈。我用目光追随着一笔一画,在石板上游走,觉得这些字迹是长存永驻之物,即便石碑被毁成粉屑,从从容容,不凌乱,我站定了,闭上眼,在黑暗中看见那些笔画,它们像一道道金色的细流,成句,成篇,心中安定。老屋的钥匙早放在口袋里,这时我摸出来,在手心用力握了握,见到石碑和桥墩的缝隙间,封着一道很厚的青苔,然后趁钥匙上的一点热度还没消泯,把它放进去,塞实了;又把青苔小心地盖上。于是我的钥匙,老屋的周边巷陌乃至整个故乡,就都存放在这里,将它藏得严严实实,谁也发现不了。唯有我知道它的所在,都能用想象和它接通。也许多年后我会一时兴起,重来此地;也许永远不会。只要我不去动它,它就会千秋万载地藏在这碑边,谁也找不到它。这是确定无疑的事情。确定无疑的事情有这么一两桩,也就足以抵御世间的种种无常了。我这么想着,那块碑,就钻出桥洞到了回去的日子,我又想起我的钥匙来。我想到日光此时正映照溪面,将一些波光水影投在那碑上,在青苔上回荡,青苔在一点一点滋长,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那里一切安然不动。就这么想着(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在历史变迁中,蛱蝶碑被僧人们妥善保存和隐藏起来,不惧无常变化,以实现个人老屋记忆的永存。B.主人公在工作变换、故乡剧变的情况下重返竹峰寺,竹峰寺历经时局变化依旧存在,让“我”感觉到它是个恒常之物C.慧灯师父之所以流泪哭泣,是因为蛱蝶碑已经被做成了桥板,永远也不能复原,他会受到世人的非议。D.小说的结尾,“我”一边想着,一边走下竹峰寺。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心安宁,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变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把老屋钥匙想象成一个U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老屋钥匙不仅能打开家门B.作者插入了蛱蝶碑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慧灯师兄弟的神态、语言、心理,让传言变得真实可信C.作者描述主人公藏钥匙的内心活动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千秋万载”“天地崩塌”等词语表达了对“谁也找不到它”的确定无疑。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围绕石碑的“藏”与“找”组织全文,“我”的情感也随着“藏”与“找”而转变,结构完整。(3)小说中“藏钥匙”与“藏石碑”两个故事巧妙交织,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有人说陈春成的小说用“稳定性”对抗社会的流变。从本文看,这种对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解答】(1)C.强加因果。慧灯师父的流泪体现了对承诺的一种特殊情感。故选C。(2)D.“作者以石碑为线索”错,石碑不是作为“全文”线索,也寻找到一个精神的安宁之处来对抗生活的剧变。故选D。(3)①第三段“我”想要把老屋的钥匙安放在一个“无人知道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自然引出藏碑的故事——“据传,有块蛱蝶碑很有名,为了保护蛱蝶碑,渐渐地;②在竹峰寺待了半个月,过几天就要回去了,于是脑中想着藏钥匙,“如果我是慧灯他们?”因思索藏钥匙的地点。③天黑之后,“我”来到小桥边,发现了拼接成桥的两块石板,“我”无意中发现了那块藏碑,藏碑的发现启发我确定藏钥匙的地点。④一个是藏碑,一个是藏钥匙,永远藏下去,给人带来哲理思考。(4)①借竹峰寺的恒常不变来对抗家园之变。文中的“社会的流变”包括“我”回到家乡发现“老屋已经没有了”,而“我”当时正处在“辞职和入职之间”,结果却“无所依归”,忽然想起竹峰寺。于是我二话不说,竹峰寺永远在那里,“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②借慧灯“藏石碑”来对抗时代之变。文中还有一个“稳定性”的东西,文中写“为了保护蛱蝶碑,渐渐地,后面通过慧灯的补充,是师父领着我们几个师兄弟一起藏”。“碑”是特殊情感的载体。而“我”对于社会的巨变,心情烦闷,面对时局变化。③记忆的永恒对抗消逝。“稳定性”还有“我”藏钥匙的目的,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文末“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故乡就永恒”哲学意味。答案:(1)C(2)D(3)①“我”决定将钥匙藏在竹峰寺,由此引出藏碑的故事。②因思索藏钥匙的地点,进一步揣摩藏碑之处。③藏碑的发现启发我确定藏钥匙的地点。④两个故事巧妙交织,给人带来哲理思考。(4)①借竹峰寺的恒常不变来对抗家园之变。文中故乡老屋的消失,让“我”无所依归,通过逃往竹峰寺。②借慧灯“藏石碑”来对抗时代之变。“碑”是特殊情感的载体,面对时局变化。③记忆的永恒对抗消逝。文末“钥匙里藏着老屋和故乡,故乡就永恒”哲学意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责廷尉;问钱谷,理阴阳,顺四时;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想臣之法是千志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后世论A此者皆谓B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②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解答】(1)句意: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谓”内容,“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是作者的评论;“陈平能识大体”主谓宾齐全,在D处断开。故选:BDF。(2)C.三个“耻”字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对于自身。/不以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故选:C。(3)B.陈平同情周勃,于文无据。C.萧何已死,并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D.文中认为,汉文帝受骗为“至明之一累”。故选:A。(4)①重点词语:决狱,判决的案件,多少;谢。句意:“天下一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说自己不了解。②重点词语:总目,总纲要点;叩;家督。句意:现在拿总纲要点询问大臣。(5)根据“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诸侯,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不问具体事务。根据“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可知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根据“不问节目而问大纲,这正是所谓的总结成绩,陈平却不能回答,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答案:(1)BDF(2)C(3)A(4)①“天下一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②现在拿总纲要点询问大臣,犹如向管家索要钥匙。(5)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但李渔认为汉文帝所问正是国家大政。参考译文: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审理的案件有多少。文帝又问:“一年中钱粮的收支有多少,感到惶恐和羞愧。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陛下问起案件审理的情况;问起钱粮的收支。”皇上说:“你所负责的是些什么事情呢,对上辅佐天子,顺应四时。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绛侯(周勃被封为绛侯)自己知道能力不如陈平。皇上答应了他。笠翁说:陈平没有回答关于案件审理和钱粮收支的问题,都是因为平日不曾亲自管理这些事务,不能立即说出具体数字,而周勃没有应对的口才,这只是暂时蒙蔽了人们的耳目,不应该把重任只交给陈平。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文帝问的是:一年审理的案件有多少?他没有问具体的细节而是问总体情况。如果知道这些数字,有什么难处或者是不值得回答的呢、钱粮的收支有多少,那么这些琐碎的事情确实不适合宰相去了解,就像是到家宰那里找钥匙,没有不随时拿取。怎么能说“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君主应该去问那些人”呢,没有人能够作为顾问,我知道他一定能够对答如流。怎么知道的呢,就已经收集了图书,不像其他人只顾争夺财物,到了关键时刻一问三不知,最终被欺骗。唉!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难道只有汉文帝一个人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鲍照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不得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行路难”为乐府诗歌旧题,《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为作者仿写古乐府之作B.本诗“君不见”一语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表达效果相近,以倾诉、提醒的口吻,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C.“故乡”两句,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近看尘沙扑面阻绝行人的的边关,作者借此表达征人的思乡之切。D.“朔风”两句,作者采用极具边关特色的意象描绘边关环境,同时借用“萧条”“哀急”等词对环境气氛进行渲染。(2)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长叹”一词的丰富意蕴。【解答】(1)C.诗句中“音尘断绝”意指未能收到故乡消息。故选C。(2)由“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音尘断绝阻河关”可知。由“登山远望得留颜”“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可知,诗人面对现实困境。由“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可知,却在穷贱中蹉跎一生的深沉的命运感。答案:(1)C(2)①戍边战士长年在外而产生的边愁及怀乡思亲之情,由诗歌前四句可知。②面对现实困境,只能寄望于将来的无奈。③徒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在穷贱中蹉跎一生的深沉的命运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的名句“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鼓励同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最后阶段高中学习生活。(2)宋人曾批评王安石“偏执己见,凡诸君子之论,一切指为流俗”,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回应说,“辟邪说,难壬人”,不算拒谏。(3)旅游爱好者准备近期组团赴河北昌黎碣石山旅游,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有关碣石山的古人诗句以增进他们对景点文化的了解。【解答】故答案为:(1)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重点字:汩)(2)辟邪说难壬人(重点字:辟)(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斜月沉沉藏海雾旌旆逶迤碣石间)(重点字: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0分)6.(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我们的文明中,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②_______的世界变局要承受住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经世致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要取得好成绩,得用功,还得改进学习方法。B.你要敢与人民为敌,必将被历史审判。C.夏天屋子里太热,树荫底下要凉快得多。D.青年人要有干事业的雄心壮志,才不负青春。(3)文本第三段用了大量整句,请分析整句的构成及表达效果。【解答】(1)①结合“遇难成祥”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转危为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居间协议范文(2篇)
- 2025年个人货运汽车租赁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产品经销协议标准范文(2篇)
- 2025年五年级班主任期末个人工作总结模版(2篇)
- 2025年产品供货合同格式范文(2篇)
- 智慧小镇用地中介合同范本
- 办公大楼石材运送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安防设备展览会现场展位安保合同
- 婚庆服务居间合同
- 教育设施改造贷款居间合同
- RB/T 101-2013能源管理体系电子信息企业认证要求
- GB/T 4513.7-2017不定形耐火材料第7部分:预制件的测定
- GB/T 10205-2009磷酸一铵、磷酸二铵
- 公司财务制度及流程
- 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
- 深圳版初中英语单词汇总
- 健康养生,快乐生活课件
-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新商业、新链接、新物流》配套教学课件
- MDD指令附录一 基本要求检查表2013版
- 骆驼祥子1一24章批注
-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