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820-2023 茶树菇固体菌种  _第1页
DB36T 820-2023 茶树菇固体菌种  _第2页
DB36T 820-2023 茶树菇固体菌种  _第3页
DB36T 820-2023 茶树菇固体菌种  _第4页
DB36T 820-2023 茶树菇固体菌种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7.080.20CCSB31备案号:DB36代替DB36/T820—2015solidspawnofagrocybecylindracea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36/T820—2023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质量要求 25试验方法 56检验规则 67包装贮存 6附录A(资料性附录)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 8附录B(资料性附录)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料配方 9DB36/T820—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6/T820—2015《茶树菇菌种》,与DB36/T820—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文件名称由《茶树菇菌种》修改成《茶树菇固体菌种》;b)修改了引言的部分内容(见修改版);c)修改了范围的内容(见第1章,DB36/T820-2015的第1章);d)修改了术语和定义的相关内容(见第3章,DB36/T820-2015的第3章);e)增加了术语和定义的相关内容(见第3章,DB36/T820-2015的第3章);f)修改了表格1、表格3、表格5相关内容(见第4章,DB36/T820-2015的第4章);g)章节名称抽样改成了试验方法(见第5章,DB36/T820-2015的第5章);h)调整并修改第6章节中部分顺序和内容(见第6章,DB36/T820-2015的5.1、6.5、6.6);i)修改了微生物学指标的部分内容(见5.2.3,DB36/T820-2015的5.4.3);j)修改了留样的相关内容(见6.3,DB36/T820-2015的6.6);k)删除了标签、运输两节内容(DB36/T820-2015的第7章);l)修改了包装的相关内容(见第7章,DB36/T820-2015的7.2);m)修改了贮存的相关内容(见第8章,DB36/T820-2015的7.4);n)修改了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料配方的相关内容(见附录B,DB36/T820-2015的附录B)。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广昌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西答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昌县福兴食品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云辉、戴建成、高志斌、孙鹏、何守文、廖妍玲、罗嗣龙、杨建平。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6/T820-2015,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36/T820—2023栽培茶树菇(又名茶薪菇、杨树菇、柱状田头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田头菇属)使用的菌种是通过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培养基的混合体。国内通常采用三级扩大繁育程序,即母种、原种、栽培种(生产种)培育茶树菇菌种。为了规范我省茶树菇菌种生产、经销和使用,促进江西省茶树菇生产健康绿色、持续发展,特制定此标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准内原有的部分生产技术或内容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件略显滞后,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实地考察,结合茶树菇生产现状,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改,因此本文件更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对江西省茶树菇生产企业和应用单位具有指导意义。1DB36/T820—2023茶树菇固体菌种本文件规定了茶树菇固体菌种的术语和定义、质量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存等技术本文件适用于茶树菇固体菌种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528-2010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62号3术语和定义NY/T528-2010规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母种stockculture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也称一级种、试管种。3.2原种motherspawn由母种菌丝体转接、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也称二级种。3.3栽培种spawn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可直接用于栽培,也称三级种、生产种。3.4高温抑制线hightemperaturedline菌种在生产过程中受高温和通气不足的不良条件影响,培养物出现的圈状发黄、发暗或菌丝变稀弱的现象。3.52DB36/T820—2023活力dynamism菌种的生长能力,包括:菌种生长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3.6角变sectoring因菌丝体局部变异或感染病毒而导致菌丝变细、生长缓慢、菌丝体表面特征成角状异常的现象。3.7脱壁debonding因生长条件不适(包括菌龄过长、培养基水分过低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培养料萎缩、脱水而脱离菌种容器壁的现象。3.8拮抗现象antagonism具有不同遗传基因的菌落间产生不生长区带或形成不同形式线行边缘的现象。3.9积水ponding因培养时间过长、生长条件不适(包括培养料过湿)或生理原因引起的菌种在培养容器壁或底部产生液体的现象。3.10菌种退化spawndegradation菌种在传代过程中,因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引起的原有的优良性状消失或变坏,出现长势差、出菇迟、产量变低、质量变差等现象。3.11锁状联合clampconnection次生菌丝的双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时,在两个核之间处产生一个短小弯曲的分枝,一个核进入弯枝,一个留在菌丝体内,菌丝中二个核一个向前移,一个向后移,钩状突起向下弯曲并与细胞壁接触融化,分枝基部产生分隔膜,在原分支处形成一隔膜,产生一个新细胞双核体,在分隔处保留一个桥形结构。3.12两级抽样two-stagesampling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群,再从所抽中的群中随机抽取样本,整个抽样过程称为两级抽样。4质量要求4.1母种3DB36/T820—20234.1.1容器规格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10中4.7.1.2规定。宜使用18mm×180mm、20mm×200mm等标准玻璃试管。4.1.2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表1茶树菇母种感官要求试管总容积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无无无无4.1.3微生物学要求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表2茶树菇母种微生物学要求有4.1.4菌丝生长速度要求在23±2℃下,菌丝在PDA培养基上12d~14d长满斜面。4.2原种4.2.1容器规格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10中4.7.1.3规定。宜使用750mL(或850mL)标准菌种瓶。4.2.2感官要求4DB36/T820—2023感官要求符合表3规定。表3茶树菇原种感官要求50mm±5mm无无无无4.2.3微生物学要求微生物学要求应符合表4规定。表4茶树菇原种微生物学指标有4.2.4菌丝生长速度在23±2℃下,菌丝35d~45d长满培养基。4.3栽培种4.3.1容器规格容器规格应符合NY/T528-2010中4.7.1.4规定。宜使用(120mm~130mm)×280mm、150mm×300mm等折角聚丙烯菌种袋。4.3.2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5规定。5DB36/T820—2023表5茶树菇栽培种感官要求无无无无4.3.3微生物学要求微生物学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茶树菇栽培种微生物学指标有4.3.4菌丝生长速度在23℃±2℃下,菌丝35d~45d长满栽培种培养基。5试验方法5.1感官指标容器、棉塞、无棉塑料盖、培养物表面距瓶(袋)口的距离、菌丝生长量、菌丝体特征、拮抗现象、原基发生情况、培养物表面颜色、培养物和菌丝脱壁情况通过肉眼观察。5.2微生物学指标5.2.1菌丝生长状态和锁状联合用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放大倍数不低于10×40的光学显微镜对培养物的水封片进行观察,每一检样应观察不少于50个视野。5.2.2霉菌取少量疑有霉菌污染的培养物,按无菌操作接种于PDA培养基中,25℃~28℃培养5d~7d,菌落出现白色以外的杂色者,或有异味者为霉菌污染物。6DB36/T820—20235.2.3螨虫仔细观察菌种瓶壁或菌种袋壁的菌丝,可以发现菌丝被取食的痕迹。如有此迹象,又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可以取若干菌种放在阳光下直晒0.5h~1h,使菌种瓶或菌种袋内温度上升,如果菌种带螨,螨虫会从培养料内爬至菌种瓶壁或菌种袋壁,可准确判定菌种带螨,或目测后挑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5.2.4细菌取少量疑有细菌污染的培养物,按无菌操作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液中,25℃~28℃振荡培养1d~2d,观察培养液是否混浊。培养液混浊,为有细菌污染。培养液澄清,为无细菌污染。5.2.5其它微生物感官无法检查时,若为不同菌株或不同品种的杂菌类,应做镜检和同工酶图谱分析,必要时进行染色体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基因图谱)试验。5.3生长速度5.3.1母种按资料性附录A.1、A.2培养基配方任选其一配制培养基,在23℃±2℃培养,计算长满所需天数。5.3.2原种和栽培种按资料性附录B.1、B.2、B.3、B.4、B.5培养基配方任选其一配制培养基,在23℃±2℃培养,计算长满所需天数。6检验规则6.1抽样抽样应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进行。母种按品种、培养条件、接种时间分批编号;原种、栽培种按菌种来源、制种方法和接种时间分批编号。母种、原种、栽培种按批次随机抽样,抽样量分别为该批菌种量的5%、2%和1%,但每批抽样数不能少于10支(瓶、袋),超过100支(瓶、袋)的可以进行两级抽样。6.2判定规则按照第四章的要求进行,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为合格菌种,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均为不合格菌种。6.3留样各级菌种都要留样备查,留样的数量应保证每个批号菌种3~5支(袋、瓶),于0℃~4℃下贮存,母种和原种留样七个月,栽培种留样五个月;在留样保存期内,不得动用样品。7包装贮存7.1包装7DB36/T820—20237.1.1包装标志应注明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包装日期以及小心轻放、防湿、防晒、防潮、防压等图文标志。7.1.2母种外包装采用木盒或有足够强度的纸材制作的纸箱,内部用棉花、碎纸、报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充。7.1.3原种、栽培种外包装采用木箱、塑料筐或有足够强度的纸材制作的纸箱,菌种间用碎纸、报纸等具有缓冲作用的轻质材料填满。纸箱上部和底部用8cm宽的胶带封口,并用打包带捆扎两道,箱内附产品合格证书和使用说明(包括菌种名称、种性、培养基配方及适用范围)。7.2贮存7.2.1母种在0℃~4℃保存,贮存期不超过90d。7.2.2原种菌丝长满后,若短期不用,应置于阴凉干燥、通风避光、清洁卫生的室内贮存。原种在0℃~10℃下贮存,贮存期不超过30d。7.2.3栽培种应尽快使用,14d内可在温度不超过25℃、清洁、通风、干燥(相对湿度50%~70%)避光的室内存放。在4℃~6℃下贮存时,贮存期不超过35d。8DB36/T820—2023(资料性附录)母种培养基及其配方A.1PDA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A.2CPDA培养基(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琼脂20g,水1000mL,pH值9DB36/T820—2023(资料性附录)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料配方B.1木屑培养基阔叶树木屑78%、麸皮15%、玉米粉6%、石膏1%,含水量5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