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1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2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3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4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第一套......................................................................-1-

第二套.....................................................................-15-

第三套.....................................................................-29-

第四套.....................................................................-44-

第五套.....................................................................-57-

第一套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

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

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

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啊《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

“似流星。”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

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用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宋祁的

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

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

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

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

“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二培根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

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荡漾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方,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

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这算得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解释。

(摘编自钱锦书《通感》

材料二

阅读《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心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

游目骋怀地观察,而且严辨淄淹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

色”。

作者所写的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

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样的描写,离不开作者娴熟而有个性的艺术技巧。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

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

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这种出神入化的

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

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他清教了好些人,最后还

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

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关于“月下蝉声”》)。整篇《荷

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

的审视,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

时而描绘岸柳L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

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还有诗”“山水田园固然

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诗与感觉》艺

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

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

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

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

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

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是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诵

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

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一一读〈荷塘月色)》)

材料三

1927年7月,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想回扬州,他的两个孩子在扬州他的父亲那里。

但他与父亲的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闹得很僵,他怕回去之后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决。这样

的心情表露在《荷塘月色》中,就是开头的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这证明朱自

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

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

如果不是更加贴近朱先生的本意,至少也是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

己曾说:“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生活

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

时逃避"“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

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

老婆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与纪啊两位大家对“闹”字的认识,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

领会。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

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的一项是()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质疑“月夜蝉声”一说,朱自清最后确认自己无误。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情感中“自由”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也要从伦理的角度。

4.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

5.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的引用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喂鸡

王春迪

外乡人说老街,说街上的钱眼儿比那路边的榆钱儿还多,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去捡了。

他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街商铺遍地,人流如织,物阜民丰,随便给你一个插脚的

地儿,卖个扫帚、等筐、竹席啥的,不用走街串巷扯着嗓子吆喝,也够糊口了。

正因如此,蔡老谋的媳妇,每每见到蔡老谋闷在家里侍弄那几只大公鸡,火气就直往上

蹿!媳妇觉得蔡老谋养鸡卖不了几个钱,还不如编个席、拉个煤到街上卖。媳妇隔三岔五就骂

蔡老谋,瞧你这出息!你每天空着手出去拾粪,也比弄这几只鸡强!脑子灌鸡屎了,养鸡就养

鸡呗,偏偏只逮着公鸡养,等着公鸡脏里给你拉个金蛋来吧!

蔡老谋由她说,也不搭理,只是进屋抓了把小米,背着手就出门了。那些公鸡见状,就

跟有绳子拽着似的,乖乖地凑成一团,跟着蔡老谋出门溜达去了。

蔡老谋的这些公鸡,打去年年前就开始养了,当初,为了这几只鸡,蔡老谋走遍十里八

村,选的都是那种身高羽艳的种。每天,吃的是稻谷玉米菜叶,喂的是蚯蚓蚂蚱米虫,偶尔,

蔡老谋还弄几只小娱蚣给它们啄啄。没事时,就带它们出去爬高、遛弯儿。一年下来,这几

只公鸡眼似珍珠,冠如火焰,尾似彩虹,爪如金钩。羽毛油亮,似绣咆锦缎;步履强健,如

将军费征,好不威武!清早打鸣,那叫声好似利剑•般,直冲云霄,简直要把天给捅破了!

腊月二十九那天,天不亮,蔡老谋便起身,从鸡舍里抱了一只公鸡,直奔老街而去……

这天清早,老街首富海爷府上的大门刚一打开,便见一只金羽红冠大公鸡昂首挺颈、精

神抖擞地在院子里迈着方步,亳无胆怯之色。正当大伙儿无比惊奇的时候,那公鸡挺立在院

子中间,钾足了劲儿,喔喔地亮了一嗓子。那个鸣儿打得清脆敞亮,余音绕梁,像是在人的

耳边吹了一口仙气,把府上男女老少都给叫醒了!

当天上午,管家就让人把鸡抱到了海爷跟前,并把这喜庆事儿告诉了海爷。海爷听罢,

桌子一拍,连说三声好!要知道,接年就是鸡年,大过年的,就“开门见鸡(吉)”,对于生意

人来说,这是多喜庆的事儿啊!更何况,这只公鸡,似天鸡一般色彩鲜艳、威风凛凛,看一眼

就想上去摸一把。海爷让管家抱到各个屋里去,给老太太和大奶奶瞧瞧,让她们也高兴高兴。

海爷的小儿子,今年十岁,听大人说了这件事儿,手舞足蹈,还像模像样地写了一首诗,惹

来大伙儿一阵夸赞。

哪想到,正当午的时候,有个下人来禀告管家,门口来了一个老农,说自己一只公鸡进

了府里头,想把它要回去。

管家眉头微微一皱,照理,是该把鸡还给人家。堂堂一个大户人家,霸着穷人家的一只

鸡,愣是不还,说出去,不让人笑死才怪!可大过年的,多好的一个彩头,整个府里老老少少

喜庆一番,又这么还回去了,谁甘心?东家知道了,铁定会不高兴的。

想到这里,管家顺手抓了一包果子,对下人说道,带我去见见那人。

那人不是别人,正是蔡老谋。管家见他时,蔡老谋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穿着一件打着

补丁的破短袄,腰间用草绳系着,两手揣在袖筒里。

管家问蔡老谋,那鸡,是你的?

蔡老谋躬身道,咱一乡下人,给俺十个胆,也不敢讹到这儿啊,那只鸡的鸡冠上有一块

黑点儿,是两个月以前让别的鸡给啄的,不信,您瞧瞧?

管家微微一笑,把手上的果子递给蔡琳,顺带着,又从袖筒里掏了一个小银锭给他。

管家笑道,这大过年的,讲究你来我往。这只鸡,既然进了门,就算你送给咱府上的新

年贺礼吧。这些东西你先带去,不成敬意,赶明路过这儿了,不嫌弃的话,进来歇歇脚。

一只鸡竟然给了一个小银锭!这都够买满满一车的大米了!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

头!

蔡老谋听罢,腰一弯,手一拱,说了一堆吉祥话。

管家不待他说完,抱了抱拳,便转身回去了。

谁能想到,这只公鸡,恰恰就是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乡下老汉故意放在门口的。更想不

到,就这个不起眼的乡下老汉,用他养的这些鸡,年前年后,几乎把老街上几个大户人家走

了个遍!开春以后,蔡老谋用这些大户人家给的鸡钱,修了屋引了渠,娶了儿媳买了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始两段写老街商铺林立、人流如织、物阜民丰等,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提供了

时代背景。

B.蔡老谋背着手出门溜达,公鸡跟在他的身后也出门溜达,小说写这一笔意在表现公鸡

颇通人性。

C.走进海府的公鸡体形伟岸,叫声清脆,越突出描写公鸡的优点,就越能表现海府对公

鸡的喜爱。

D.蔡老谋来海府时,身穿破袄,腰系草绳,他故意打扮寒酸,从而博得海府同情,挣得

更多银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欲扬先抑,先借蔡妻之口使读者对蔡老谋产生游手好闲的印象,再借因喂鸡发财

展示他的精明。

B.“一旁的下人看了,惊得直吐舌头”,写下人的反应表情,侧而表现了蔡老谋靠公鸡

发了笔财。

C.小说通过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了海府管家心思细密和办事周全的形

象特点。

D.小说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布局谋篇,故事情节曲折有致,起伏跌宕,

扣人心弦。

8.文中画线部分是怎样细致描写公鸡的?这样写在结构上有怎样的好处?(4分)

9.有人说蔡老谋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有人说蔡老谋并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呢?请结

合小说进行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

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

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干力力舞动着

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

成一片奇妙的色彩一一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

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

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一一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

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

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

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

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

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

“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

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

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

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

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

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

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

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

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

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

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

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

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

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

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

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己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

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

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

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

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

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

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濯注于

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

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

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

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

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

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

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

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

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

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

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

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

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

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

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

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

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一一访美学家叶朗》,有删改。)

1.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D.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2.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B.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C.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4.叶朗在回答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4分)

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沈从文

和尚拿刀在手,略一挥动,则则风生,寒光四溢。弟弟抚掌:“师停大高明,大高明。”

和尚笑了:“两个年育人各带这神把好刀,今天为什么事来到这里?”

哥哥说:“因为村中豪鱼,派我们坐船来倒药。”

“众生在勃,阿弥陀佛。”

“我们在滩下听到木鱼声音,才想起上山来看看。到了这里,又恐怕妨碍了师傅晚课,

所以就在门前玩。”“我听到你们唱歌,先很奇怪,因为夜间这里是不会有人来的。这歌是谁

唱的,太好了,你们谁是哥哥呢?

我只听人说到过双先生得过一对双生。”

“师傅看不出么?”

那哥哥说着且笑,具有风趣的长年和尚就指他:“你是大哥,一定了。那唱歌的是这一位

了。”

弟弟被指定了,就带羞的说:“很可笑的事,是为师傅听到

“不要紧,师傅耳朵听过很多了,还不止听,在年青时也就做着这样事,过了一些日子。

你说天堂的门,可惜这里只一个庙门,庙里除了菩萨就只老做。但是既然来了,也就请进吧。

看看这庙,喝一杯茶,天气还早得很

这弟兄无法推辞,就伴同和尚从小角门走进庙里,一进去是一个小小天井,有南瓜赚率

满的棚架,又有指甲草花,有鱼缸同高脚香炉,光洒满院中,景致极类。他们就在院中略站,

那弟弟是初来,且正唱亮歌,情调与这地方同样有诗意,就说:“真是好地方,想不到这样好!”

“那里的事。地方小,不太航脏就是了。我一个人在这里,无事一点花草,这南瓜,今

年倒不错,你瞧,没有撑架子,恐怕全要倒了。”

和尚为指点商瓜看,到后几人就进了佛堂,师傅的住处在佛堂左边,他们便到了神房,

很洒脱的坐到工夫粗键的大木椅上,喝着和尚特制款客的蜜茶。

谈了一会。把乌鸡河作中心,凡是两旋过去许多争斗故事皆谈到了,有些为这两个年青

人不知道,有些虽知道也没有这样清楚,谈得两个年青人非常满意。并且,从和尚方面,又

隐隐约的知道所薄朝字辈甘姓族人还有存在的事情。这弟兄把这事部各默默记到心上,不多

言语。他们到后又该到乌鸡河沿岸的女人……和尚所知道太多,正象知道太多,所以成为和

尚了。

当这两个弟兄起身与和尚告辞时,还定下了后一回约。两个年青人一前一后的下了山,

不到一会就到了近河的高岸了。

月色如银,一切部显得美丽和平。风景因夜静而转赛清,这时天上正降着薄露。那弟弟

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他们下了高岸降到干滩上,故意从此一大石上跃过彼一大

石,不久仍然就到了边。

弟弟到船上取洞取肉,手摸着已凝着湿露的铜慢,才想到不知定时需是否还在燃。过去

一看,在还余着三转的一个记号上已熄灭了,那弟弟就同岸上的哥哥说:“香熄了,还剩三盘,

不知在什么时候熄去?”

“那末看星,姊妹星从北方现出,是三更子正,你看吧,还早1”

“远天好象有风。”

“不要紧,风从南方过去,云在东,也无妨

“你瞧,星子全在腹眼!”

“是咧,不要紧。”

阿哥说着也走近船边了,用手扶着船头一枝篱,摇荡着,且说:“在船上喝吧,好坐。”

那弟弟不同意,到底这人心上天真较多,他要把酒拿到河滩大石上去喝,因为那较之在

船中有趣。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他们一面在石上喝酒,一面拨刀剖魔肉吃,哥哥把福

葫芦倒举,嘴与葫芦嘴相接咕嘟咕嘟向肚中灌。

天气忽然变了。先见东方小小的云,这时已渐扯渐阔,星子闪动的更多了。

“天气坏下来了,怎么办?”

“我们应当在此等候,我想半夜决不会落雨J

“恐怕无星子,看不出时间

“那有鸡叫。听鸡叫三更,就倒药下水。”

“我怕有隔」

“有附也总要到天明时,这时也应当快转三更了。”

“怎么?”

“我想着是落了隔,不如坐船下去,告他们,省得派了水可惜这一船药厂

“你瞧,这哪里会落隔?你瞧月亮,那么明朗。

那哥哥,抬头对月出神,过了一会,忽然说:“山上那和尚倒不错,他说他知道我们的仇

人,同父亲也认识。”

“我们为什么忘了问他俗姓。”

“那他随便说说也得。”

“他还说唱歌,那和尚年青时可不知做了些什么坏事,直到了这样一把年纪,出了家,

还讲究这些事情!。

把和尚作中心,该到后来,那•萌芦酒完了,那一腿野羊肉也完了。到了只剩下一堆豆

子时,远处什么地方听到鸡叫了。

鸡叫只一声,则还不可信,应当来回叫,互相传递才为子时。这鸡声,先是一处,到后

各处运地方都有了回唱,那哥哥向天上北方星群中搜索那筛妹星,还不曾见到那层子。弟弟

说:“幸而好,今夜天气仍然是好的。

鸡叫了,我们放炮倒药吧。”

“不行,还早得很,星子还不出来!”

“把船摊到河中去不好么?。

“星子还不出,到时星子会出的。”

那作弟弟的,虽然听到哥哥说这样话,但酒内已经告馨,也没有必需呆坐在这石上的理

由了就跳下石头向船边弃去。

他看了一会汤汤流去的水,又抬起头来看天上的星。

这时风已全息了。山上的木鱼声亦已寂然无闻。虽远处的鸡与近身荒滩上的虫,声音皆

无一时停止,但因此并不显出这世界是量着。

过一会,两人脱了衣,把一切东西放到滩上干处,赤身的慢慢把船摇到河中去。船应撑

到滩口水急处,那弟弟就先下水,推着船尾前进,在长潭中游泳着,用脚拍水,身后的浪花

照到月光下曾如银子。

不久候在下游的人就听到炮声了,本来是火把已经熄了的,于是全重新点燃了,沿河数

里皆火把照耀,人人低声呐喊,有如赴敌,时间是正三更,姊妹星刚刚发现。过了一小时左

右,吴家弟兄已在乌鸡河下游深可及踪的水中,挥刀听取鱼类了。那哥斑,勇敢如昔年战士,

在月光下挥刀擦砍水面为药所醉的水蛇,似也报了大仇。那弟弟则一心想到旁的事情,篓中

无一成绩。

关于报仇,关于女人恋爱,都不是今夜的事,今夜是“渔工当夜是真有许多幸运的人,

到天明以前,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那吴家年育一点的汉子,他只

得一束偏体的花。

下过药的乌鸡河,直到第二天,还有小孩子在浅滩上捡抬鱼虾。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

过节划龙船。

作于一九二九年

(节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年和尚轻松地猜测出说笑的人是大哥,唱歌的是弟弟,可见兄弟俩虽然是“双生”

相近,不过气质不同,性格有异。

B.“那弟弟轻轻吹着口哨,在哥哥身后追随",“这事自然仍然是他胜利了“,表现了兄弟

二人的友悌和融,也暗示了弟弟的率性天真。

C.兄弟俩观测到“天气坏下来”,害怕“落了隔”“涨了水可情这一解药”,体现兄弟二人

做事认真,担优自己二人出力不讨好。

D.“那吴家年青一点的汉子,他只得一束偏悴的花,暗示了弟弟与众不同的追求、执着

和信念,让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精巧,开始写兄弟俩忙里偷闲,造访寺庙;和尚的出现,增加了小说的历史

感,也为表达主题作了铺垫。

B.小说运用对话描写,着力描绘两幅场景,极富特色,既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又设置了

悬念,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C.小说语言质朴清新,运用了景物描写,描绘了月色如银、美丽和平的夜晚,展示了一

血类抹人的湘西画卷。

D.小说风格别政,既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又有诗歌般的意境,富有浪漫的情味,给

读者以无限类的巡想。

8.和尚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

9.有人认为,该小说所写的渔事既有过去族间械斗的痕迹,又有新的特点,意蕴丰富。

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解析】“说明古人对‘通感'手法运用的妙处还未能领会”以偏概全,李渔与纪均

作为古代批评家,他们未能领会“通感”手法,并不能代表古人的全部,古代诗家运用“通

感"手法而境界全出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有些古人对“通感”的运用之妙早已心领神会。

2.C【解析】A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B项,运用了比喻;C项,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通感”观点;D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

3.A【解析】“有读者不亲自体察而凭常有经验”的说法无中生有,那些读者未必就没有

亲自体察,只是可能由于地域差别等原因,体察的结果与朱自清不同。

4.①从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描写技巧)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诗意意境。②从

作者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来赏析《荷塘月色》。③从语言方面,赏析《荷塘月色》自然

新颖的语言。④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来赏析《荷塘月色》的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

富有情趣美。(每点1分)

5.①能充分证明作者观点。朱自清的观点在材料中起着论据的作用,能有力支撑作者的

观点。②体现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和发掘大自然“诗”的自觉追求。③体现艺术家语

言艺术实践与其写作理论相统一。④使读者的解读更贴近作家本意,揭示心理和艺术的奥秘。

(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意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C

7.D

8、第一问: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了公鸡的眼、冠、尾、爪、毛和步履,生动形象,形神

毕现。第二问:呼应下文公鸡在海爷府院中的不俗表现,为下文海府重金买公鸡埋下伏笔(或

做了铺垫)。

9.示例一:值得肯定。①蔡老谋做事用心:虽然老街挣钱容易,但他并未为挣钱而走寻

常道路,而是别出心裁,且做事专心、有方。②蔡老谋取财有道:他用自己养的上好的公鸡,

以特殊方式“卖”给大户人家,大户人家自愿“付钱”,方式虽然特殊,却是正当的。③蔡

老谋懂得生活:他虽没有远大理想,但善于经营生活,他用挣来的钱盖房引渠,置办家业,

给儿子娶媳妇。

示例二:不值得肯定。①蔡老谋专养公鸡令人费解,给人以游手好闲的感觉。②蔡老谋

靠养的几只公鸡用计让大户人家主动掏钱给他,给人以巧取的感觉。③蔡老谋得到这些钱后,

修屋引渠,娶儿媳买驴,没有更高的生活目标,给人以目光短浅的感觉。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C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

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

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

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

2.A(A项,“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

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

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只能”

一词曲解文意。)

3.D(D项,“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原文的

表述是“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

精致的生活世界”。)

4.(4分)(1)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先阐述美学的含义和作

用,然后以嵇康为例来论证艺术作品品格和艺术家品格的统一(2分)

(2)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先以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

为例,然后引用朱光潜的论述来论证要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2分)

5.(6分)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

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2分)

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

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

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4

分,每点1分)

现代文阅读II

6.C

7.B

8.①他是乌鸡河的见证,过去族间争斗的历史,与当下渔事形成对比,凸显了和平的主

题。②曾参与两族械斗、现版依佛门的经历,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

9.①“人人低声响喊,有如赴敌”,“那哥哥,勇敢如昔年战士”,“似乎也报了大仇。”

体现了过去族间械斗血腥残酷的痕迹。②“就得到许多鱼回家,使家中人欢喜到吃惊的事””

这事情每年有一次,像过节划龙船”,表现了喜庆祥和的特点③“似乎”虚写了过去族间的

械斗,“像”实写了现在渔事的热阅景象,虚实相映,凸显了追幕和平的主题。

第二套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

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

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

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

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

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

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

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

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

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

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飘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缴丝、刺绣、竹艺、木

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

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

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

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

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

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

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

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

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

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

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

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

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缠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

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

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

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

友的共鸣。【甲】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

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乙】李子

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

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

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丙】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

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

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

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

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

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

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一一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

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

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

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

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

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己。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

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

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

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

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

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

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

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

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

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

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

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

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

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

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2.下面一句话放回材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3分)

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A.【甲】B.【乙】C.【丙】D.[T1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

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

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

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

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4分)

5.综观三则材料,李子柒的故事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怎样的启示?(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

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

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

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

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

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

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

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

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

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

鱼翔浅底,乌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

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

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

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

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

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

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竞就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

不由想起冯友兰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

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己多矣。”朱自清先

生的题词中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

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

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

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

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

的匾牌。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撰设依旧,只是

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

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荼亭中,伴

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池又有了散文新作,新

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

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

力量,是青年。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

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

然而行。……在抗战八年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

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

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

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

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

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

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泄的水。

⑥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

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

为师生们的一隅精神家园。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

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

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

激发了抵御外海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

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

源般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

加以赏析。(4分)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

“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

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

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

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

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

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

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

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

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

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

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

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地下出土的古

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

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

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

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瀑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

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

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

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山西襄汾陶

寺文化朱书陶文、偃师二里头和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

这些无不表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

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

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者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

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

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

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

的单字字目己达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